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复习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5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单项选择题1.被称为开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宣言书,并为十一届三中全开作了思想准备的重要文献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B.《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C.《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词》D.《南方谈话》2.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农村率先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土地经营上实行()。
A.互助合作制度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C.产业化经营制度D.机械化耕作制度3.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大事件是()。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 1979 年的理论工作务虚会D.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4.1980 年 8 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的讲话,分析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这篇讲话是()。
A.《目前的形势和任务》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C.《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D.《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5.1984 年 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
A.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B.社会主义商品经济C.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市场经济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6. 1992年6月29日,江泽民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论断是在()。
A.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讲话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五大7.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在 ( ) 。
A.中共十三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六大8.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标志是()。
A. 1992年6月2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讲话,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论断B.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D.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9.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在()。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了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2)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3)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4)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5)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6)这次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中国从此迸人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2、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1)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大党来说,成就一项伟大的事业必须有理论指导和理论武装。
对于我们的改革大业来说,无论是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还是作为经济体制等各方面体制的根本变革,都是一个伟大的实践创新。
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中推进实践创新,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改革开放中的运用和体现。
因此,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十分重视理论创新。
在各方面创新中,理论创新是起带头作用的。
(2)改革实践推动理论创新回想我们走过的改革开放历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明确地提出了“党中央在理论战线上的崇高任务,就是领导、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历史地、科学地认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近代史第十章知识点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时期的近代史第十章,主要涵盖了我国从改革开放初期到新时代的历史进程。
本知识点总结将为您梳理这一时期的关键事件、理论成果和实践探索。
一、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起步1.改革开放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严重困境,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
2.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3.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
4.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1.邓小平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三步走战略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
三、新时代的伟大事业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等。
2.全面深化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
3.全面依法治国: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
4.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等。
5.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党治国理政水平。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1.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2.战略布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和国际地位1.外交战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第一部分中国史纲要专题10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考点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知识点2改革开放进程3.重大战略中央还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等重大战略﹐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知识点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1.邓小平理论(1)概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地位: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概述: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2)地位: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科学发展观(1)概述: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地位: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
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考法新时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2.对外开放(1)过程①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课程标准: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
学习重点: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历史成就难点:改革开放进程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标志、意义1.标志: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的理论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意义: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 1978年12月2.内容:①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作为指导思想;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③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左"倾错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政治路线(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和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民主法制建设日益完善、祖国统一步伐明显加快,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使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并日益完善,开展全方位外交,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政治: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一国两制”提出并成功运用,海峡两岸不断交流和发展。
2.经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3.思想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
4.外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与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构建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通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背景: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它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2)召开:1978年12月。
(主题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3)内容:①政治:放弃“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②经济: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改革开放。
③思想: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④组织:强调民主法制,拨乱反正;确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4)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党历史上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1927八七会议: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1949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转移2.平凡冤假错案(1)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2)表现:①“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②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单项选择题1、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重要思想基础,并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的是( A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D.《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2、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的是( A )A.邓小平B.陈云C.江泽民D.胡锦涛3、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 C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二届四中全会4、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系统阐述了( C )A.邓小平理论B.加强党风建设的思想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树立忧患意识的思想5、1978 年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强调的是( A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拨乱反正C.改革开放D.“两个凡是”6、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的是( B )A.中共十一届二中全会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 D.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7、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大会是( D )A.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B.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六大8、实际上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是( D )A.《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华国锋在中共十一大上的讲话C.邓小平关于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讲话D.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9、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作出和实施,使( A ) A.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为重点全面展开B.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为重点全面展开C.改革以教育体制改革为重点D.改革以科技体制改革为重点10、中国共产党确定的新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是( D )A.实施西部开发战略B.解决“三农”问题C.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1、中国共产党比较系统地阐述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在( B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12、邓小平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是( C )A.独立自主B.改革开放C.“一国两制”D.和平共处13、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伟大转折的会议是( B )A.中共十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D.中共十二大14、海南省建立于( C )A. 1986年4月B. 1987年4月C. 1988年4月D. 1989年4月15、阐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九项方针政策的中国领导人是( C )A.毛泽东B.邓小平C.叶剑英D.江泽民16、1992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讲话,明确提出的论断是( B )A.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D.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7、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最突出的标志是( D )A.改革开放B.快速发展C.以人为本D.与时俱进18、首次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文献是( C )A.1981 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B.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1984 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D.1985 年《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C.建立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D.建立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是在( C )A.中共十三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六大21、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是( A )A.1997年7月1日B.1998年7月1日C.1999年7月1日D.2000年7月1日22、199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B )A.《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B.《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C.《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包括( D )A.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B.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两位一体C.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D.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24、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是( A )A.“八荣八耻”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C.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D.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25、邓小平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在( C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C.1979年理论工作务虚会D.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26、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在( C )A.城市B.乡镇C.农村D.国营企业27、2005年初至2006年上半年,在全党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 B )A.整党运动B.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C.整风运动D.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28、 2001年12月11日,经过长达15一年的艰苦谈判( C )A.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银行 B.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货币基金组织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正式加入联合国人权组织29、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D )A.和谐发展B.以人为本C.统筹兼顾D.全面协调可持续30、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 D )A.统筹兼顾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发展31、澳门回归祖国是在( A )A.1999年12月20日 B.1997年7月1日C.1984年12月 D.1987年4月32、1997 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 A )A.依法治国B.以德治国C.发展市场经济D.建设精神文明33、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D )A.科学发展B.民主法治C.公平正义D.社会和谐3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B )A.发展B.以人为本C.全面协调可持续D.统筹兼顾35、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是( D )A.关于毛泽东思想评价的大讨论B.关于毛泽东评价的大讨论C.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大讨论D.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36、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 D )A. 1971年B. 1972年C. 1978年D. 1979年37、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会议是中共( A )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六大D.十七大38、到 2011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居世界( A )A.第一位B.第二位C.第三位D.第四位39、香港、澳门的回归,使“一国两制”( C )A.开始酝酿B.正式提出C.从科学构想变成现实D.完成历史使命40、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始自( B )A. 2005年B. 2006年C. 2007年D. 2008年二、多项选择题1、党的基本路线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而制定的,其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平反冤假错案:从1978年底到1982年底大规模进行,290多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得到了平反和纠正。
其中包括为年、“反击右倾翻案风”等重大错案平反;为刘少奇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等。
2、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四个坚持”)。
3、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二个历史决议: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
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
4、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开始纠正前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清理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影响。
是我国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转变,也是改革开放的前奏。
5、“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1978年安徽、四川最早开始。
●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的谈话》,肯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并在全国各地逐渐推广。
●“统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促进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1983年10月,中央作出决定,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同时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
6、经济特区: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7、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1月1日发表,建议两岸结束军事对峙状态。
8、中共十二大:1982年9月举行。
●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平反冤假错案:从1978年底到1982年底大规模进行,290多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得到了平反和纠正。
其中包括为年、“反击右倾翻案风”等重大错案平反;为刘少奇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等。
2、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四个坚持”)。
3、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二个历史决议: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
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
4、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开始纠正前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清理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影响。
是我国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转变,也是改革开放的前奏。
5、“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1978年安徽、四川最早开始。
●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的谈话》,肯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的生产责任制并在全国各地逐渐推广。
●“统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促进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1983年10月,中央作出决定,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同时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
6、经济特区: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7、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1月1日发表,建议两岸结束军事对峙状态。
8、中共十二大:1982年9月举行。
●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
▲中共十二大报告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提出到20世纪末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9、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1983年4月决定海南享有某些特殊政策(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将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1984年5月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结论: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10、“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对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要概括,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
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11、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举行。
●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此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
12、十五大:1997年9月举行。
大会●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3、十六大:2002年11月举行。
●大会把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4、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2006年3月胡锦涛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认为未来的中国与世界应该
当是和谐的社会,进而提出了“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口号。
15、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中共十七大在北京召开
16、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在90年的时间里做了三件大事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讲话时表示,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党和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我们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我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
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同时借鉴国际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实行改革开放,经过艰辛探索,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胡锦涛说,9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变革,中国人民命运发生的变化,其广度和深度,其政治影响和社会意义,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事实充分证明,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