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 格式:ppt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25
一、现代史单元主题、分期及主要事件1、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1)1949—1952 新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建立:开国大典、巩固: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组建新兵种、民族区域自治50—70 (2)1952—1956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年代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1954年宪法2、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2)1966-1976 “文革”时期3、第四单元: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1992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4、第五单元:昂首迈入新世纪199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国有企业改革、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中共十六大港澳回归、加入WTO、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二、线索建国↓巩固新政权: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组建新兵种、民族区域自治↓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一化三改、1954年宪法↓中共八大↓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两大决策)↓走上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经济、政治、思想、民主法制、外交、科教文体)三、中共会议1、请你写出与下列有关的中共会议,并记忆相关知识点。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背景、时间、内容、意义、实践结果)2)为我国错误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供依据:3)使我国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时间、内容、意义)4)使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新的阶段:中共十四大(时间、主要内容、意义)5)首次提出“邓小平理论”:中共十五大(时间、主要内容)6)确立“三个代表”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六大(时间、主要内容)2、下列能够体现中共勇于和善于创新的史实有(D )①创立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②提出“一国两制”,实现港澳回归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赎买”政策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八下历史第四单元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复习提纲)一、大转折的起点1、时间:1978年12月2、背景:文革结束,国内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但“左倾”错误思想仍居主导地位,需要拨乱反正;人们盼望安定团结的局面。
3、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2)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4)实行改革开放。
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次全会后,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二、农村的改革之路1、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是自发的。
中国改革开放是自上而下的。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2、改革历程: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②1978年安徽、四川两省开始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家庭承包制。
③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
④1983年实行承包制的生产队达到90%以上。
3、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下的农村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严重影响了生产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
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产和生活困难。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自主权,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为后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打下了物质基础。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的区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集体所有制土地长期承包给个农户使用,而土地改革则是确立农民的土地所有权(私有)。
概述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概述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内容摘要: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革命斗争的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改革开放,不仅使我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回首这 30 多年,历史走出了一条清晰的轨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我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改革、发展一、包产到户的实行和私有资本的产生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革命,始于“文化大革命” 结束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危机局面。
一方面,十年内乱导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也处在十分混乱的状态。
另一方面,从粉碎“四人帮” 到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两年间,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是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两个凡是” 大行其道,成为拨乱反正的最大障碍。
要摆脱困境,就必须彻底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左” 的路线,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上来;必须通过改革开放,解除对社会生产力的体制性束缚,结束闭关锁国状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包产到户的实行和私有资本的产生1978 年安徽凤阳县农民冒死按下手印,实行包产到户。
不甘于受奴役的农民开始自发地挣脱人民公社的桎梏,相对于落后僵化的人民公社,即使是小农经济也足以冲破这一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樊笼。
1979 年,全国农村只有 1%的生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0年上升到 14%, 1981 年为 45%, 1982 年为 80%, 1983 年则达到 98%。
到了 1984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赢得了全面的胜利,人民公社在全国范围内寿终正寝。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1840——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1、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2)1842年《南京条约》2、鸦片战争后(1)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林则徐、魏源新思想的萌发(地主阶级学技术)(3)西装、西餐、西式建筑,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3、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1851年金田起义(2)1853年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3)1856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及衰的转折点(4)1859年《资政新篇》(5)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4、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1858年《天津条约》(2)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5、19世纪60年代(1)“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出现(地主阶级学技术)(2)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6、19世纪60、70年代(1)近代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2)早期维新思想产生(资产阶级学制度)7、19世纪中后期人力车、自行车传入中国8、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9、1876——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10、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电报线,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1、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12、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1894年黄海海战(2)1895年威海卫战役、《马关条约》签定13、19世纪末(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中日战争后)(2)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1895——1912年)(3)1898——1900年义和团运动(4)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国人办报形成高潮(5)康梁维新思想、孙中山等人的共和思想、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思潮出现(6)1896年电影传入中国14、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15、1906年无线电报、第一个有轨电车出现16、1911年辛亥革命(1)1894年兴中会成立(2)1905年同盟会成立,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提出(3)1911年黄花岗起义(4)1911年5月保路运动(收回利权运动)(5)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6)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7)1912年1——2月南北和谈(革命党人与袁世凯)(8)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9)1912年3月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改革开放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3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外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30年前的今天,我们挣脱了阶级斗争的思维,却仍然迷茫于“两个凡是”的阴影中;30年前的今天,我们生活在单色调的社会中,中山装、平头、公社是中国的代名词,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却缺衣少食,物资匮乏是我华夏泱泱大国的心痛;30年前的今天,我们饱受西方列强的歧视,政治、经济、文化受制于人。
30年后的今天,多元化、快节奏的国际化大都市已逐步取代了小农经济的思想,路易威登、奔驰宝马已变得毫不稀奇,货物琳琅满目的大型超市星罗棋布,2010上海世博会牵动了整个世界的心。
30年来,改革浪潮风起云涌,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人民生活丰富多彩。
目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巨大变化,我们感慨万分。
特别是宝山建区二十周年以来,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建区二十年来增长34.5倍;职工年均工资增长72.3倍,建区二十年来增长20.2倍;农村人均年收入增长45.0倍,建区二十年来增长8.6倍;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3213元。
社会保障从无到有,从城区到农村,从国有企业到非公企业,建立和不断完善了养老、医疗、失业、社会救助及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机制。
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和文化娱乐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作为一名中年人,作为一个宝山人,我们充分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我想用我的生活感受和身边的点点滴滴来表白我同改革开放一起走过的日子。
过去很少有品种多样的蔬菜和肉食,有钱也买不到东西,买东西都需要凭各类票证,穿的衣服更是颜色单一,样式简单;少年时,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逐渐出现于我们的生活,吃红烧肉、好好读一天书都是可望而不可及。
26中国的确也具有极大的神秘感和诱惑力,尽管他们很清楚,到当时的中国来播撒现代舞的火种,并没有什么经济效益可言。
在这种心理准备下,欧美许多现代舞蹈家和舞蹈团均四处奔波,自筹经费,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尽心竭力地教学,严肃认真地演出,让我们看到并学到了不少正宗且一流的西方现代舞。
有趣的是,首先打开这扇交流大门的舞蹈家和舞蹈团并非来自美国或德国这两个现代舞的发源地,而是先后于1979和1980年来自加拿大的独舞表演家玛格丽特·吉利斯和安娜·怀曼舞蹈剧院,前者充满了青春的气息与浪漫的激情,后者则属于“纯舞蹈”风格,并巧妙地融会了芭蕾、现代、体操、杂技、雕塑等多种元素,令中国舞蹈界及广大观众大开了眼界。
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欲速则不达”,封闭了多年的中国大门只能逐步地打开,中国舞蹈界人士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现代舞这种听起来如天书般的观念、意识、方法和技术,来调整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运动模式;与此同时,西方现代舞的专家们也是带着半信半疑、神秘好奇的心情向我们逐渐靠拢的。
在此过程中,商如碧、江青、董亚麟、王晓蓝、王仁璐等侨居美国多年,并对西方现代舞的真谛颇得要领的华裔舞蹈家,扮演了亲临执教和牵线搭桥的重要角色,为西方现代舞系统进入中国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1980年是中国舞蹈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春暖花开时节,1930年代旅日归来的“新舞蹈之父”吴晓邦在大江南北开始了教学之旅,戴爱莲在北京开办了拉班舞谱的初级班,1950年代留美归来的郭明达在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教授现代舞……整体上“对外开放”、“洋为中用”的大趋势,促使《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出现了“新时期现代舞的报春花”——《希望》、《再见吧,妈妈!》。
这些作品在各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更激起广大舞蹈工作者对现代舞的强烈好奇,并由此导致了第一批现代舞方面的译文和论文,以及《邓肯自传》新译本的公开出版。
同年年底,由“现代舞的麦加”——“美国舞蹈节”主席查尔斯·莱因哈特率领的“美国舞蹈家代表团”来华访问24天,其中仅是现代舞名家就有斯图亚特·霍兹、贝拉·刘易斯基和劳拉·迪恩三位,他们在各地的讲座为中国舞蹈界带来了美国现代舞发展的最新信息。
[以改革促开放,推进新时期改革开放进程] 推进进程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改革开放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社会发展需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理清到底是要以改革促开放还是以开放促改革?明晰发展方向,对引领未来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阐明改革开放初期是以改革促开放,后期是以开放促改革,并指出,今后要加快改革,健全自身体制建设,夯实改革开放的基础,以改革促开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改革促开放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形成了开放与改革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推动我国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言:改革开放“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改革开放分为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改革与开放相结合,是因为改革、开放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的联系,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不改革,开放是无源之水,难以进行;不开放,改革将行而不远,半途而废。
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不改革不开放,中国就谈不上发展。
开放是深化改革的动力,改革是扩大开放的条件,改革开放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到底是要以改革促开放还是要以开放促改革?理清哪个为首,明晰发展方向,对引领未来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初期是以改革促开放,后期是以开放促改革,前者是通过国家之力自上而下形成的,而后者则是通过国际之力自外而内推动的。
两者并非泾渭分明,但中国努力谋求及加入世贸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在入世之前,中国所进行的变革主要是“改革促开放”,而入世之后,则是“开放促改革”。
个人学习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心得体会三篇个人学习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心得体会一篇通过学习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通过学习改革开放四十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切实增强四个自信1978年12月18日,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之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非凡的使命担当,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在党的带领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过40年不懈奋斗,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
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
放眼国际,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全球社会主义事业遭遇低谷。
事实胜于雄辩,风景这边独好。
这40年之所以能披荆斩棘、砥砺奋进,之所以能化危为机、绝处逢生,之所以能独领风骚、岿然不动,历经艰苦奋斗取得辉煌成就,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益于党的科学理论指导。
再看我们阳泉,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门类,一度被誉为小上海,相信每一个阳泉人对这段历史都记忆犹新。
可以看出,不论是从过去还是现在、国内还是国际、整体还是部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伟大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学习这段历史,我们自然而然地更加自觉坚定四个自信,更加发自内心地拥护党的领导,更加坚定不移地为党和人民努力奋斗。
二、通过学习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不断激励干事创业的闯劲韧劲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老一辈革命家带领中国人民缔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进行了二十多年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在新时期的推进与发展【摘要】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
然而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诸多新问题,如何全面地推进改革开放的事业,解决当前的问题与矛盾,是我们不得不探讨的课题。
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之源。
只有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才能跟好地满足人民的新期望,更好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关键词】改革开放新时期问题推进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
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迅速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30年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召开6次全国代表大会、47次中央全会,国家召开7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2次代表会议以及全国政协会议。
这些会议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制定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确定了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及计划规划,作出了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然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一直是在经受风雨考验中前进的,在应对来自经济、政治和自然界等方面的一系列严峻考验中稳步推进。
过去是,现在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