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福利现状及对策
- 格式:ppt
- 大小:631.50 KB
- 文档页数:13
浅谈中国社会福利的发展现状与走向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全球注目的成果,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一系列社会保障领域的问题,这样一系列问题也使中国的经济发展走到了一个“瓶颈”状态,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人民对于社会保障和公平正义的呼声越来越高,对社会福利的期盼越来越强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1世纪中国的社会福利现状和发展走向日益成为全社会乃至全民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热点问题。
一、21世纪中国的社会福利的基本内容与西方福利国家不同,中国政府将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中的一个子项目进行政策上的解释,现阶段,中国的社会福利是一种补充性政策体系,其内容是由民政部门负责的,主要为老年人、孤儿和残疾人等群体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
一是老年人社会福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和社会采取措施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
各级政府将老年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逐步增加对老年事业的投入,并鼓励社会各方面投入,使老年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近年来,通过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逐步形成以国家、集体举办的老年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以社会力量举办的老年社会福利机构为新的增长点,以社区老年人福利服务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老年人社会服务体系。
二是儿童社会福利。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
国家为儿童提供教育、计划免疫等社会福利。
特别是为残疾儿童、孤儿和弃婴等处在特殊困境下的儿童提供福利项目、设施和服务,保障其生活、康复和教育。
从2004年到2007年,各级民政部门实施了“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共筹集资金3亿元,为3万名生活在城乡各类福利机构具有手术适应症的残疾孤儿实施了手术矫治。
浅析儿童福利院“养教康治”一体化现状作者:赵明来源:《知识文库》2020年第14期本文以吉林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为研究对象,深入一线收集数据,对现有孤残儿童的情况进行了基础性调查研究,了解儿童福利院“养教康治”一体化运行现状,分析该模式运行中存在问题,并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根据《2018 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统计:截至2018 年底,注册登记的独立儿童福利机构475个,床位8.9万张。
全国共有孤儿30.5万人,其中集中养育孤儿7.0 万人,基本生活保障平均标准1344.0元/人·月。
全国各级支出儿童福利经费49.6亿元,其中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经费39.5 亿元,其他儿童福利经费10.1 亿元。
吉林市儿童福利院截至2018年底,共有孤残儿童27人,生活补贴费用48.5万元。
全年接收弃婴(童)8人,安排国内领养10人、家庭寄养8人;不定期走访40次,调整寄养儿童1名。
传统儿童福利院的救助模式多是集中供养模式,随着时代发展,多种养护模式开始呈现。
吉林市儿童福利院现已基本形成了养育、教育、康复、治疗四位一体的模式,力求尽可能满足院内孤残儿童的需求。
2.1 养育筑基福利院将男童和女童分两班养育,每班均由护理人员带领儿童集体生活,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层次照顾孤残儿童,保障孩子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为了让孤残儿童们也能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暖,福利院分为收养和寄养两种安置方式,期望孩子们能够尽早回归家庭,感受家的温暖,填满儿童家庭方面的缺失,增强孤残儿童的归属性和安全感,让孩子们能够在快乐幸福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2.2 教育提升吉林市儿童福利院在养育孩子的同时,也在积极的为孩子们搭建教育学习的平台,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
一是院内开设常规课程:由7位专业教师开设数学、语文、心理、体育、韵律、生活适应、绘画与艺术等针对性特殊教育课程,为不能进到常规学校学习的孤残儿童提供学习的场所,创设学习环境。
二是与吉林特殊教育实验学校签订教育合作协议,为福利院6至14周岁且不能到常规学校接受教育的残疾儿童开展免费送教上门服务,提高儿童自我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深入推进孤残儿童的教育和社会工作。
我国儿童医疗保健福利的实证研究【摘要】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而我国的医疗保健福利却存在滞后性。
其中,儿童的医疗保健福利,同样也存在滞后性。
文章首先对医疗保健福利这个概念进行了界定,接下来选取了利幸县作为调研对象,对我国儿童医疗保健福利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总结;最后,畅想了未来儿童医疗保健福利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儿童福利;医疗保健福利;残补型儿童福利;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中图分类号】r-1一、儿童医疗保健福利的基本概念北京大学学者刘继同认为,儿童医疗保健福利即为儿童健康照顾服务,儿童健康照顾服务是儿童福利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决性组成部分,是儿童生存发展保护服务的出发点和核心组成部分,是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社会前提和物质条件,地位非常重要。
[1]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所下的定义,儿童健康的标准是指儿童各器官、组织的生长发育以及心理发育良好,性格开朗,情绪乐观,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即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健康。
[2]二、我国儿童医疗保健福利的实证研究在对我国儿童医疗保健福利的概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之后,我们则从实际出发,对儿童医疗保健福利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研究背景总体看来,我国儿童福利制度已经走过了传统补缺型阶段,目前正向适度普惠型阶段迈进。
为了能够更加真实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选取了安徽省利幸县作为我们的调研对象进行调查访问。
(二)研究方法调研工作于2012年5月开展。
调研方式包括深度访谈和座谈两种。
在被访人员的选择上,除了考虑了城乡差异和性别等特征之外,主要根据目前各种类型的儿童服务实际提供和接受情况,选取了来自教育、医疗保健、民政、公安、儿童福利机构、村委会/居委会等部门的工作者,以及家长和儿童代表等部门。
(三)研究内容1、计划免疫计划免疫国家基本上都能够免费提供,只有一些具有选择性的疫苗注射需要人们自费。
大部分人都能够给孩子提供;但是需要自费的那一部分疫苗注射则存在着不确定因素。
福利院孤残儿童心理护理现状分析及护理对策分析发表时间:2018-01-18T15:46:23.16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34期作者:万静蔡永玲王涛[导读] 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福利院残疾儿童的心理情绪,让患儿重拾生活的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宁夏儿童福利院医疗康复中心宁夏银川 750001)【摘要】目的:分析福利院孤残儿童心理护理现状分析及护理对策。
方法:撷取本院收治的60例孤残儿童,撷取时间是自2012年1月至2017年8月,分组原则以抽签法为主,分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30)。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心理护理。
比较PEP评分、ABC评分。
结果:与对照组PEP评分比较,研究组较高,优势突出,P<0.05;与对照组ABC评分比较,研究组较低,优势突出,P<0.05。
结论:福利院孤残儿童予以心理护理,可有效缓解患儿的孤独感,提高行为能力,值得借鉴。
【关键词】福利院;孤残儿童;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4-0280-02 孤残儿童属于当今社会中的一种缺陷,福利院是一个公益性的组织,对孤残儿童给予了较大的帮助,但是与正常的儿童比较,孤残儿童在思想意识以及运动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障碍,患儿的情绪、语言、感觉、心理等多方面均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患儿自发性的远离周边的人群,隔离自己,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担,现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2]。
本文笔者为了辩论福利院孤残儿童心理护理现状分析及护理对策,特撷取本院收治的85例孤残儿童查究,汇总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基线资料撷取本院收治的60例孤残儿童,撷取时间是自2012年1月至2017年8月,分组原则以抽签法为主,分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30)。
研究组男女儿童分别为18例与12例,年龄区间是4~10岁,平均年龄为(7.06±2.96)岁;其中18例是轻度、12例是中度。
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不在身边照顾,而长
期留在家乡的儿童。
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往往面临
着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现状包括:
1.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常常感到孤独、无助、焦虑和失落,长期“缺爱”,有可能导致他们出现心理疾病的现象。
2.生活问题:留守儿童的生活往往比较贫困,会出现营养不良、医疗
保健困难、交友问题等问题。
3.学习问题: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家长的指导,很可能出现学习上的问题,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保障力度,提高留守儿童的
福利待遇,保障其基本权益,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其他服务。
2.学校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帮助,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教育,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和交友条件。
3.家长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指导,利用假期、周末等时间多
回家看望孩子,尽量减少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
4.社会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帮助,积极为他们提供社会支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心和能力。
90福利机构儿童社会化现状的调研——以郑州市儿童福利院为例【摘要】儿童期是社会化的开端,主要进行的是初始社会化,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研究儿童福利机构儿童的社会化问题能够更好提升孤儿的福利水平,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文根据在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的养育模式对儿童福利机构的运行模式进行分析,阐述儿童福利机构儿童社会化的现状。
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从儿童福利机构的功能、养育方式进行分析,从影响社会化的因素:家庭、特殊教育学校、同龄群体、机构环境、大众传播媒介上探讨福利机构儿童社会化发展现状。
【关键词】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化社会工作者一、研究背景目前,我国儿童福利院对儿童照顾模式还部分地承袭了传统的大集体机构化抚养做法,虽然满足了儿童衣、食、住等基本生存需求,但其客观局限性,使儿童,尤其是那些身体功能有障碍,需要特殊照顾的儿童,很难得到像家庭一样的关怀和照顾。
瑞士学者让.皮亚杰曾经研究过个体的认识发展,根据他的研究成果,儿童的主要认知方式是具象思维,主要靠感觉和模仿来认识整个世界,非常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这就决定了具体生活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儿童期是社会化的开端,主要进行的是初始社会化,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孤残儿童是社会上最弱小的群体,其问题的解决事关整个福利事业的提高和社会的持续稳定。
如何解决这一重大社会问题已是全社会面临的挑战。
本文试以福利机构儿童的社会化为切入点,从福利机构的功能、养育方式进行分析,从影响社会化的因素:家庭、特殊教育学校、同龄群体、社区环境、大众传播媒介上对此问题展开探讨,期望能对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二、福利机构的儿童社会化现状1【案例一】郑阳光,六岁,在小姐妹项目接受特殊的学前教育。
院内每年都会组织带智力稍微正常且可以独立行走的儿童到一些景点观看,像植物园、动物园等。
今年春天的一次机会,笔者和福利院的工作人员一起带孩子外出去郑东新区玩。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一概述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从宏观上说,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它与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紧密联系。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劳动力转移、流动人口增多的问题,这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从微观来说,农民离开土地进城打工,由于受自身经济条件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局限,他们大多选择把孩子留在家里独自进城打工赚钱。
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学术界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起始于2002年左右,相关专家在湖北、福建、河南、四川等地的调查揭示了留守儿童这一现象的普遍性,以及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个性发展方面受到的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留守儿童中重要群体,其基础信息依然比较缺乏。
85%的留守儿童居住在农村,但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基础信息的研究却极少。
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分布、性别年龄结构等基础信息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受教育情况等最受关注的问题还不为我们所知。
二、调查方式我选择了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
问卷式调查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
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
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
三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一)亲情缺失。
据调查显示:约73%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3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
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子沟通较少,很多处于幼儿阶段的儿童在父母务工回家时对父母投以陌生和惧怕的眼神,不愿让父母抱,更不愿开口叫父母;而处于学龄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甚至也只是在父母给生活费的时候才感受到父母的温暖,亲子情结淡化、沟通冷漠化,“世上只有奶奶好”是他们亲情缺失的真实写照。
2009年第2期•精彩推荐:中国儿童福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作者:仇雨临郝佳 | 最后更新:2009-7-12【摘要】本文首先从政策体系、组织机构和儿童发展指标三方面分析了我国儿童福利的现状,然后深入剖析了当前我国儿童福利政策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我国儿童福利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儿童;儿童福利;政策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儿童福利状况的好坏是衡量一国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各种新老儿童问题日益严峻,如孤残儿童和流浪儿童等困境儿童的相关问题。
如何解决孤残流浪儿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进而推进我国儿童福利的整体水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一、中国儿童福利的现状描述儿童福利的概念内涵丰富,范围广泛,内容复杂。
本文试图从儿童福利政策、儿童福利组织机构、儿童发展的相关指标三个维度,对我国儿童福利的现状做一个总结和描述。
1.儿童福利政策体系概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颁布了许多儿童福利政策,大致可以分为4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等。
上述法律虽然不是专门为儿童制定的,但其中都包含了儿童福利的相应条款。
在第一层次的立法中,还包括一些以儿童为对象专项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等。
第二个层次是由国务院出台和相关部委颁发的各项行政法规,涉及到儿童养育、救济和教育等各个方面。
其中属于国务院制定的有:《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残疾人教育条例》等;以民政部为代表的部委制定的有:《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发展孤残儿童福利事业的通知》、《关于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意见》、《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等。
浅析儿童福利院中孤残儿童服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作者:周灿尧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0期摘要:孤残儿童属于社会上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由于其身患难以治疗的智残、肢残等重残而被亲人抛弃,或因天灾人祸失去双亲成为孤儿。
这一类儿童一般均会被安置在儿童福利院中进行养育,但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个别福利院在为孤残儿童提供服务是仍存在一定缺陷,进而也对其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儿童福利院中孤残儿童服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孤残儿童;儿童福利院;家庭教育;家庭寄养儿童福利院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对于孤残儿童的服务一般以医疗和养育为主,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如今的儿童福利院功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孤残儿童提供的服务已由简单的生活照料向目前的教育、康复、护理等方向转变,在此也对福利院服务人员提出较高要求,但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在个别领域中仍存在较多问题,新时期背景下,围绕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孤残儿童的需求特点(一)对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爱的需求对于孤残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其在现实生活中与福利院服务人员和护理人员接触时间较长,在此情况下,便会与这些人员产生亲密关系,但即便如此,依然无法与天生血缘相比。
在现代儿童福利院中,护理人员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且日常工作量较大,因此很难保证面面俱到。
由于孤残儿童对于护理人员的依赖程度较强,故一旦人员离开儿童福利院便会直接给孤残儿童内心带来伤害。
童年时期将会对儿童今后成长产生深远影响,也是培养其情感的摇篮,但对于孤残儿童来说,他们生来就没有父母,因此,十分缺乏家庭关爱,而这也对其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影响,甚至还会失去内心平衡,对于他人给予的关爱表现出怀疑。
长此以往,还会产生嫉妒心理,如此也对其今后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该问题应引起儿童福利院高度重视[1]。
(二)对于护理人员认可的需求老师的言语和行为将会对孤残儿童心理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教师不經意间的表扬和批评均可在孤残儿童心中产生巨大波澜,甚至会直接影响其行为、学习和生活。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留守儿童的现状留守儿童,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心酸?在中国的广袤乡村,许多孩子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变成了“留守”的小伙伴。
他们的父母为了生活奔波在城市,心里想着能给孩子更好的未来,结果呢,孩子却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
想象一下,小小年纪的他们,面对空荡荡的家,难免会觉得心里有些空空的。
有人说,孩子就像一朵花,需要阳光和雨露,然而这些小花儿却缺少了最重要的照顾。
1.1 情感缺失情感方面的问题是最大的痛点。
试想一下,晚上看着别的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吃饭,而自己却只能面对冷冰冰的饭菜,心里那种落寞,真是让人心疼。
孩子们常常想念父母,甚至连一句温暖的问候都成了一种奢望。
有时候,他们会在梦里看到爸爸妈妈,醒来却又是一片寂静,这种情感的缺失,久而久之,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可能就会出现问题。
1.2 教育困境再说说教育,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不容小觑。
在农村,资源有限,很多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学习环境也不尽人意。
没有父母的陪伴,孩子们的学习动力常常不足,作业拖拖拉拉,想要好好学习简直就是难上加难。
更别提那些父母给他们的辅导了,孩子们只能靠自己摸索。
有些孩子甚至因为学习压力而选择辍学,真是让人心痛啊。
2. 留守儿童面临的挑战留守儿童不仅要面对情感缺失和教育困境,还要面对社会的冷漠。
社会上有些人对留守儿童的印象并不好,觉得他们缺少关爱,性格孤僻。
于是,孩子们就像无头苍蝇一样,迷失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
他们渴望友谊,却常常感到无从下手。
再加上乡村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很多孩子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难以满足,生活的重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2.1 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个大麻烦。
很多留守儿童在孤独和无助中长大,逐渐形成了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他们可能因为缺乏沟通和交流,变得不愿意主动与人接触,甚至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排斥。
小小的心灵需要关爱,却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
久而久之,这些问题会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2.2 社会支持不足而在社会支持方面,留守儿童的福利和权益保障也相对不足。
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随着城市化和农村人口减少,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走出家园,移居城市或外地谋生。
这导致了一些子女被迫留在乡村,由爷爷奶奶或其他家庭成员照顾,他们被成为“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的生育环境经常比其他孩子差,他们长期忍受着与父母的分离痛苦,随之而来是各种行为问题和自我身份认同感缺失。
因此,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亟需一系列有效措施。
一,留守儿童现状分析1. 缺乏家庭陪伴由于父母需要远离家乡谋生,在城市生活,留守儿童几乎整个童年时期都是孤独的。
因此,独处时间多,在生活和学习方面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如心理上的抑郁和学习上的挑战。
这导致留守儿童很难正常成长,会受到诸如攀比、打架等有害行为的影响,不良社会行为对其产生负面影响。
2. 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通常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只能得到较少的关心和引导。
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常常由老人或其他家庭成员照顾,但他们的年龄大多比孩子年龄大得多,教育孩子更困难。
3. 学习环境和资源差异大与城市孩子相比,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和资源要差很多。
在农村,学校和图书馆的设施不完善,教学质量也不高。
而城市的孩子,他们有更多的资源,例如更优质的学校、更先进的教育设备和更多的文化活动。
这导致留守儿童更难与其他孩子竞争。
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1. 政策上的改变政府要提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并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需要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卫生健康以及教育等方面的保障。
政府还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社会福利的投入力度。
2. 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首先要解决的是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
政府可以推出带薪留守政策,让留守农民工享受同等待遇,实行定期工资发放。
这样便可让让留守儿童得到更优质的生活与教育资源。
3. 强化社区服务社区应该为留守儿童提供相应的帮助,例如可以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举办教育和培训、组织体育活动。
同时,可以把留守儿童和城市的孩子联接起来,让留守儿童有机会与他人交往,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事实孤儿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摘要根据民政部的统计,全国现有事实孤儿至少61万人,这还只是能统计到的数字,仍然有大量的因为多种原因而没有纳入统计。
因为家庭的变故,缺乏救助制度等等原因,他们生活的辛苦又不易。
本文从事实孤儿的研究现状入手,简单分析说明了成因,面临的困境和目前制度并不完善下的救助难处。
缺乏完善的制度是根源,事实孤儿的救助要有根本性的突破必须从政策制度上下手,国家政府发挥主体作用,学校,社会组织,大众传媒等起补充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亲属和村委会,街道办这样的基层单位的力量,多管齐下,希望问题的解决能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关键词:事实孤儿;困境;完善的制度;政府Research on the pligh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e facto orphans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the number of orphans in the country is at least 610,000, which is still only a statistic, and there are still a large number of reasons not included in the statistics. Because of family changes, lack of aid system and so on, their life is hard and difficul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orphan, and explains the cause, the dilemma and the difficulty of the current system. Lack of perfect system is the root, orphan rescue to a fundamental breakthrough must be laid hands on him from the policy system, governments play a role of main body, schools, social organizations, mass media and other complementary, in addition, there are relatives and village committees, neighborhood such basic unit strength, multi-pronged, hope can get substantial progress on the solution of the problem.Key Words:De facto orphans,Trouble,Perfect system,Government1、绪论事实孤儿的救助涉及多个方面,需要多个部门的合作,先对困境与救助的难处进行了解,可以针对问题相应的提出建议,对症下药。
a社会建设SOCIAL CONSTRUCTION第8卷第2期2021年3月Vol.8No.2MAR.2021适度普惠模式下流动儿童社区福利治理体系探析李文静摘要:"适度普惠”是近年来重要的社会福利取向。
“普惠制服务福利”和“补缺制现金福利”相结合成为一种儿童福利策略,为流动儿童社区福利治理提供了模式参考。
流动儿童社区服务的提供主体包括政府、社区组织、学校以及社会服务组织等。
为促进流动儿童社区融合、满足流动儿童福利需求,需要构建政府主导、社区组织与专业社会服务组织联动的福利治理机制,主要包括:社区组织与专业社会服务组织联合开展面向全体社区儿童的普惠型服务,注重对流动儿童的关注和联络;社会服务机构重点开展流动儿童补缺型服务;社会服务组织之间应加强联动以提供综融性服务,并注重学校和流动儿童家庭的参与和配合。
关键词:适度普惠;流动儿童;社区服务;治理体系一、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儿童随父母到城市学习和生活。
2013年,我国0~17岁城乡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万,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加了41.37%。
农业户口的流动儿童占80.35%。
①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流动儿童3426万,较2013年下降了155万,但全国儿童中流动儿童的占比基本保持不变。
②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数量为1952.41万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为1424.04万人,近5年增加了311.82万人,增幅为15.97%。
®(—)文献回顾以“流动儿童”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显示,国内关于流动儿童的研究始于1991年。
1991—2000年的绝大部分研究是围绕卫生保健工作展开的。
其中,1998年有1篇、2000年也只有5篇论文谈及流动儿童教育问题。
2001—2005年,流动儿童教育议题逐渐丰富且社会适应等议题被提出。
韩玲④、段成荣⑤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研究”(FRF-BR-18-005B)、“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FRF-MP-20-14);国家留学资金”青年骨干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