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埃勒里·钱宁与人道主义改革运动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67.71 KB
- 文档页数:1
《社会史研究导论》单选题1.1946年,《经济社会史年鉴》更名为《(B )年鉴》。
A、经济、社会、政治B、经济、社会、文明C、经济、历史、政治D、经济、历史、文明2.20世纪(D )以后,社会史学者提出“自下而上”的问题意识。
A、60年代B、70年代C、80年代D、90年代3.20世纪的年鉴派学者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C )。
A、北欧B、西欧C、地中海D、东欧4.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学者关注人民群众的作用集中在(C )上。
A、科技进步和物质丰富B、精神需求和经济进步C、农民战争和农民起义D、王朝战争和朝代更替5.20世纪前期史学的两种新路向是(C )。
A、社会稳定和眼光向下B、社会稳定和眼光向上C、社会变迁和眼光向下D、社会变迁和眼光向上6.按照法国年鉴历史学派的方法论,(B )算得上是一个中时段。
A、五年B、十年C、五十年D、一百年7.北京地区大量宦官修建寺庙主要是为了(C )。
A、建立良好的形象B、消除现世的罪孽C、寻找死后的归宿D、收敛信徒的钱财8.彼得·伯克的观点不包括(D )。
A、作者和作品是可以相分离的B、对出版后的作品的理解和诠释应该来自作者以及所有读者C、读者有权判断作者的作品D、作者无权判定自己是否属于某一个流派9.彼得·伯克认为后现代主义史学可以让历史学家不会过于漠视(C )。
A、普通人和一般事件B、英雄人物和一般事件C、普通人和个别事件D、英雄人物和个别事件10.不属于20世纪中叶以后的西方社会是研究的是(A )。
A、现代主义B、边缘群体研究C、叙事史的复兴D、都市史与乡村史研究11.传统的都市研究主要集中于(A )方面。
A、沿革地理与近现代变迁B、沿革地理与人口变化C、个人生活与近现代变迁D、个人生活与人口变化12.传统的角度研究中世纪史学是以(D )的方式进行的。
A、微观B、阶段C、渐进D、倒推13.传统的社会结构研究一般被简化为(C )。
A、政治制度史B、经济制度史C、阶级关系史D、社会演变史14.传统的史学研究对于死亡表现出的态度是(C )。
主题10 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的发展变化非选择题专练50题一、材料分析题1.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科学论断,对社会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材料二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德]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材料三改革开放以后,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进入新时代,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逆全球化思潮上升,进入动荡变革时期。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1)根据材料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世界历史”形成的论述,分别概述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形成的作用。
分析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这一世界历史现象的科学论断。
(2)指出材料二中恩格斯研究历史的方法论。
结合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相关史实,评析“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的表现。
(3)1985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著名论断。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21世纪以来在和平与发展主题下的世界历史特征。
2.民族与世界,个体与整体,在对立与统一中发展。
专题九 20世纪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与发展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1福建漳州三模)卡顿在《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中说:“大量美国工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成为垄断主义企业,并在萧条开始以后一个时期能人为地维持高价格。
工业利润之高越出常轨,联邦税收政策偏袒富人。
这种情形,也加深收入分配不均的程度,致使1929年国民收人的26%落到5%的人的手中。
这些国内的失调,至少在证券市场崩溃两年之前,就开始损害经济制度的健康。
不过,使金融机构失常并引起连锁性解体反应的,还是酿成1929年10月证券市场崩溃的股票价格涨风”。
根据上述材料,导致1929~1 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有()①垄断企业维持高价②收入分配不均③证券市场投机盛行④经济运行失调A.①②B.①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2.(2011江西新余二模)1928年4、5、6月美国汽车销售付款方式、汽车档次分类比例(单位%):已成交高中档车已成交低档车未成交小计信贷26.3 11.2 23.9 61.4现金20.9 6.2 11.5 38.6累计47.2 17.4 35.4 100表中反映消费方式带来的最主要的影响是()A.整个社会享乐风气盛行B.刺激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C.家庭负债增多,影响社会稳定D.美国经济陷入极度萧条之中3.(2011江西新余一中模拟)美国经济危机期间,胡佛政府曾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实施“自愿联合政策”,为此政府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法。
这说明胡佛政府A.积极推行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应对经济危机B.寄希望于企业的自由合作与道德力量来缓解危机C.通过协调各部门企业活动,缓和社会矛盾D.调节雇主与工人的矛盾,增加就业机会4. (2011浙江杭州长河二模)针对大企业主的责难,罗斯福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1933年夏天,一位戴着丝绸礼帽的体面的老绅士不小心失足落入码头边的水中,他不会游泳。
人类学经典著作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第一阶段:1902~1945年《巫术的一般理论》(1902)马塞尔·莫斯著1A General Theory of Magic by Marcel Mauss《土著如何思考》(1910)吕西安·列维-布留尔著11How Natives Think by Lucien Lévy-Bruhl《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爱弥尔·涂尔干著18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by Emile Durkheim《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1919)马歇尔·葛兰言著29Fe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 by Marcel Granet《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39Aro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by Bronislaw Malinowski《安达曼岛人》(1922)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著47The Andaman Islanders by Alfred Radcliffe-Brown《人与文化》(1923)克拉克·威斯勒著53Man and Culture by Clark Wissler《礼物》(1925)马塞尔·莫斯著61The Gift by Marcel Mauss《两性社会学》(1927)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70Sex and Repression in Savage Society by Bronislaw Malinowski《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弗朗兹·博厄斯著79Anthropology and Modern Life by Franz Boas《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玛格丽特·米德著87Coming of Age in Samoa by Margaret Mead《人类史》(1931)格拉弗顿·埃利奥特·史密斯著94Human History by Grafton Elliot Smith《文化模式》(1934)鲁思·本尼迪克特著102Patterns of Culture by Ruth Benedict《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1937)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112 Witchcraft,Oracles and Magic among the Azande by E.E.Evans-Pritchard《文化论》(1940)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128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 by Bronislaw Malinowski《努尔人》(1940)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133The Nuer by E.E.Evans-Pritchard《大转型》(1944)卡尔·波兰尼著138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by Karl Polanyi《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1945)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151The Elementary Structures of Kinship by Claude Lévi-Strauss《自由与文明》(1947)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157Freedom and Civilization by Bronislaw Malinowski第二阶段:1949~1973年《文化的科学》(1949)莱斯利·怀特著164The Science of Culture by Leslie White《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1952)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著174 Stucture and Function in Primitive Society by Alfred Radcliffe-Brown《上缅甸诸政治体制》(1954)埃德蒙·利奇著180Political Systems of Highland Burma by Edmund Leach《原始人的法》(1954)亚当森·霍贝尔著191The Law of Primitive Man by E. Adamson Hoebel《文化树》(1955)拉尔夫·林顿著199The Tree of Culture by Ralph Linton《忧郁的热带》(1955)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207Tristes Tropiques by Claude Lévi-Strauss《东非酋长》(1956)奥德丽·艾·理查兹著215East African Chiefs by Audrey I. Richards《结构人类学》(1958,1973)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230Structual Anthropology by Claude Lévi-Strauss《社会人类学》(1962)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236Social Anthropology and Other Essays by E. E. Evans-Pritchard《野性的思维》(1962)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243The Savage Mind by Claude Lévi-Strauss《部落社会的政治、法律与仪式》(1965)马克斯·格拉克曼著252Politics, Law and Ritual in Tribal Society by Max Gluckman《等级人》(1966)路易·杜蒙著261Homo Hierarchicus by Louis Dumont《洁净与危险》(1966)玛丽·道格拉斯著268Purity and Danger by Mary Douglas《号角即将吹响》(1968)彼得·沃斯利著277The Trumpet Shall Sound by Peter Worsley《仪式过程》(1969)维克多·特纳著286The Ritual Process by Victor Turner《自然象征》(1970)玛丽·道格拉斯著294Natural Symbols by Mary Douglas《文化的解释》(1973)克利福德·格尔兹著299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by Clifford Geertz第三阶段:1976~1996年《文化与实践理性》(1976)马歇尔·萨林斯著308Culture and Practical Reason by Marshall Sahlins《嫉妒的制陶女》(1978)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316The Jealous Potter by Claude Lévi-Strauss《南美洲的魔鬼与商品拜物教》(1980)迈克·陶西格著326The Devil and Commodity Fetishism in South America by Michael Taussig 《历史的隐喻与神话的现实》(1981)马歇尔·萨林斯著338Historical Metaphors and Mythical Realities by Marshall Sahlins《尼加拉》(1982)克利福德·格尔兹著345Negara by Clifford Geertz《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1982)埃里克·沃尔夫著352Europe and the People Without History by Eric Wolf《想象的共同体》(198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361Imagined Communities by Benedict Anderson《地方性知识》(1983)克利福德·格尔兹著368Local Knowledge by Clifford Geertz《时间与他者》(1983)约翰内斯·费边著374Time and the Other by Johannes Fabian《论个体主义》(1983)路易·杜蒙著382Essays on Individualism by Louis Dumont《亲属制度研究批判》(1984)大卫·施奈德著388A Critique of the Study of Kinship by David Schneider《物的社会生命》(1986)阿尔君·阿帕杜莱主编393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ed. Arjun Appadurai《从祝福到暴力》(1986)莫里斯·布洛克著404From Blessing to Violence by Maurice Bloch《制度如何思考》(1986)玛丽·道格拉斯著414How Institutions Think by Mary Douglas《形成中的宇宙观》(1987)弗雷德里克·巴斯著420Cosmologies in the Making by Fredrik Barth《人民的传说,国家的神话》(1988)布鲁斯·卡培法勒著437 Legends of People,Myths of State by Bruce Kapferer《礼物的性别》(1988)玛丽琳·斯特雷森著446The Gender of the Gifts by Marilyn Strathern《作品与生活》(1988)克利福德·格尔兹著454Works and Lives by Clifford Geertz《恶的人类学》(1989)大卫·帕金主编470The Anthropology of Evil ed. David Parkin《穿越时间的文化》(1990)大贯惠美子主编475 Culture through Time ed. Emiko Ohnuki-Tierney《殖民情景》(1991)乔治·斯托金主编486 Colonial Situations ed. George Stocking《甜蜜的悲哀》(1996)马歇尔·萨林斯著498 The Sadness of Sweetness by Marshall Sahlins人类学经典导读目录人类学经典导读第一篇第一部分人物与理论摩尔根和他的《古代社会》/L.A怀特(Leslie A.White)著高延等欧洲人类学家对汉人社会的研究/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著涂尔干及其学术遗产/张海洋陈韦帆著马林诺夫斯基及其文化功能论/黄剑波著博厄斯的文化相对观/林开世著米德与心理人类学的成长/潘守永雷亮中著列维一斯特劳斯及其结构主义/刘源著莫斯关于交换与社会的象征起源/黄应贵著埃文斯一普里查德的人文主义人类学/蒋斌著怀特重建文化进化论/刘华芹著一马文•哈里斯:文化唯物主义/雷亮中黄剑波著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潘英海著第二部分经济、生态与物质文化经济人类学的主题/理查德•威尔克(Ricllard R.Wilk)著麦当劳在香港——消费主义、餐饮习惯变化和新儿童文化的崛起/华生(J.Watson)著祭祖之猪——一个新几内亚民族生态中的仪式/罗伊•A•拉帕波特(Roy A.Rappaport)著博物馆人类学的理论要义/弗罗拉•E•S•卡普兰(Flora E.S.Kaplan)著第三部分语言与文化沟通交际民族志及话语分析/约翰•J•甘柏兹(John J.Gumperz)著从文化角度看男女性别误读/D.马尔茨(D.Maltz)R博克(R.Borker)著日本人的模糊表达解读/李朝辉著•第四部分田野工作从参与观察到观察参与/芭芭拉•特德洛克(Barbara Tedlock)著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郝瑞(Stevan Harrell)著同一场景下的两种定性研究方法——以中国四川“板板茶”的调查个案为例/刘谦著何处是田野?/黄剑波著第五部分性、婚姻与家庭中国海南美孚黎族社区儿童性别偏好/雷伟立(William Lavely)李建克李江虹著维多利亚时代的构想/简•F•柯利尔(Jane F.Collier)著细读《金翼》/[日]柳田国男平野义太郎川岛武宜仁井田隆鹤见和子著台湾家庭企业的文化诠释/林舟(Joseph Basco)著第六部分族群、政治与宗教族群与边界/弗里德里克·巴思(Fredrik Barth)著文化、差异与认同/亚当·库珀(AdalTI Kuper)著国家与地方社会关系的一种解说——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导读/兰林友著扣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一杨庆垄眼中的中国社会宗教/金耀基范丽珠著台湾民间宗教的现代趋势/李亦园著维克多·特纳与恩丹布的神秘仪式——《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导读/徐鲁亚著人类学经典导读第二篇第一部分教育与历史人类学的教育研究/J.U奥格布(J.U.Ogbu)著人类学与中国教育的进程——文化连续性、文化对比和文人角色/庄孔韶著个体与群体——美国民间意识形态研究/杰弗里·舒茨(Jeffrey shultz)著- 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导读/陈桥驿诺顿·金斯伯格(Norton Ginsburg)秋山元秀著社会等级与文化多元性——对施坚雅中国农民文化观的批评/武雅士(Arthur Wolf)著高延及其对婆罗洲公司的研究/袁冰凌著第二部分医学、公共卫生与文化艾滋病研究中的性、文化与权力/理查德·帕克(Riclaarcl Parker)著文化与抑郁/阿瑟·克兰曼(Arthur Kleinman)著泰坦尼克定律:中国艾滋病风险分析/景军著中国艾滋病防治和人类学整体论原则的实践/庄孔韶著.第三部分民族志撰写与文化重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民族志文本解析/徐鲁亚著后现代主义民族志的宣言——《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导读/徐鲁亚著从圣菲引出的路:写文化之后的十年——《写文化之后:当代人类学的认识论和实践》导读/徐鲁亚著文化象征的记忆/景军(Jing Jun)著第四部分影视表现民族志电影:技术、实践和人类学理论/保罗·休利(Paul Hewly)著《人类学和摄影(1860—1920)》导读/程炜王克力著《观看人类学》导读/卡尔·G·海德(Karl G Heider)著人类学及其对大众媒体研究的贡献/萨拉·迪基(Sara Dickey)著第五部分人类学的理论进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人类学理论/雪莉·奥特纳(sherry Ort。
九年级上册必修历史主观题原因型材料分析题(及答案)解析一、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综合题1.人的发现与世界的发现,推动欧洲步入近代社会。
材料一(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说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从达·芬奇个人角度,谈谈其取得成就的原因。
材料二(2)依据材料二,从活动区域方面,概括人类交往的发展趋势。
说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材料三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的鼓舞下,航海家们乐观进取和积极冒险的精神,驱使他们远渡重洋,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寻找黄金,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因此,地理大发现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副产品,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外在表现。
——摘编自程佩璇《近代西欧国家现代化与文艺复兴之关系探析》(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地理大发现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副产品”的理解。
2.18世纪中叶以后至19世纪中期,亚洲和美洲殖民地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抗殖民统治和压迫的民族独立运动。
九年级某班历史兴趣小组为了解近代史上为民族独立与自由而战的悲壮历史,开展了探究学习活动。
探究一(为自由而战)材料一上图为《美国独立战争形势图》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路易(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援助美国并非他热爱民主起义,而是由于他畏惧且憎恨英国,他帮助美国,支持自由事业,中这却成为压倒法国的最后一块巨石,法国已彻底倒闭了。
——海斯、穆恩、韦兰《全球通史》(1)仔细观察《美国独立战争形势图》,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何说美国的独立战争是一次“民主起义”?请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分析18世纪后半期英国被法国“畏惧且憎恨”的原因。
探究二(为反抗民族压迫而战)材料二:1848年戴贺胥任印度总督后,炮制了“丧失权利论”。
根据这个理论,王公死后如无直系后嗣,他们的领地和年金均收归东印度公司。
萨塔拉、那格蒲尔、占西等10多个土邦因此被公司兼并。
1856年,戴贺胥又以治理不善为名,吞并了奥德王公的领土。
随后又以种种借口剥夺了马拉特王公那那·萨希布领取年金的继承权,剥夺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大量土地。
第1页,总7页 2024-2025学年湘师大新版选修2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403 考试试卷 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 总分栏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评卷人 得 分 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
1、约翰·洛克在《政府论》中写道:“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
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以上反映洛克主张。 A. 君权神授 B. 三权分立 C. 天赋人权 D. 社会契约
2、下列基本观点与思想家的序号对应不正确的是( )
①斯宾诺莎 ②洛克 ③孟德斯鸠 ④卢梭 A. ①——民主制最自然 B. ②——权力分立论 C. ③——社会契约论 D. ④——人民主权论
3、为建设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进行着探索。抗战时期,中国
共产党提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三三制”原则。下列阐释中,不符合该原则精神的一项是 A. “三三制”既适用于抗日敌后根据地,也适用于陕甘宁边区 B. 实行“三三制”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实行“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必须把地主拒之于门外 D. 在根据地的参议会和政府中都应体现“三三’制原则
4、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仅仅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
即使它没有发生,古老的社会建筑也同样会坍塌。”在此,托克维尔 A. 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旧社会 B. /阐述了法国社会的发展规律 第2页,总7页
C. 否定了法国大革命历史功绩 D. 强调了人民在革命中的作用
5、《西方文化史》评价某思想运动“在一百年左右时间内把西方文明自近代以来所崇尚的自由、平等和民主等思
想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一种传统,并使之传遍整个西方世界”。下列文献中最早受到这场运动影响的是 A. 《权利法案》 B. 《独立宣言》 C. 《人权宣言》 D. 《临时约法》
1 行政学研究1[1][1] 伍德罗·威尔逊 我认为任何一门实用科学,在没有必要了解它时,不会有人去研究它。因此,如果我们需要以某种事实来论证这种情况的话;著名的行政学实用科学正在进入我国高等学校课程的事实本身;则证明我们国家需要更多地了解行政学。然而,在此无需说明,我们并非要调查高校教学计划来证明这一事实。目前人们称为文官制度改革的运动在实现了它的第一个目标之后,不仅在人事方面,而且在政府机构的组织和方法方面都必须为继续扩大改革努力,这是我们大家几乎都承认的事实,因为政府机构的组织和方法同其人事问题一样需要进行改进,这一点已经十分明显。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在于了解:首先,政府能够适当地和成功地进行什么工作。其次,政府怎样才能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及在费用或能源方面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完成这些适当的工作。在这两个问题上,我们显然更需要得到启示,只有认真进行研究才能提供这种启示。 但是,我们在进入这种研究之前,需要做到下列几点: l.考虑其他人在此领域中所做过的研究。即是说,考虑这种研究的历史。 2.确定这种研究的课题是什么。 3.断定发展这种研究所需要的最佳方法以及我们用来进行这种研究所需要的最清楚的政治概念。 如果不了解这些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好像是离开 了图表或指南针而去出发远航。 一 行政科学是已在两手两百年前开始出现的政治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它是本世纪,几乎就是我们这一代的产物。 它为什么姗姗来迟?它为什么直到我们这个忙的几乎注意不到它的世纪才出现?行政机关是政府最明显的部分,它是行动中的政府;它是政府的执行者,是政府的操作者,是政府的最显露的方面,当然,它的历程也和政府一样悠久。它是行动中的政府,人们很自然地希望看到政治学的论著者在系统思想史的很早时期即已引起对行动中的政府的注意,并激发他们进行仔细的研究。 但是,事与愿违。直到本世纪已经度过了它的最初的青春时期,并且已经开始长出独具特色的系统知识之花的时候,才有人将行政机关作为政府科学的一个分支系统地进行论述。直到今天,我们所拜读的所有的政治学论著者都仅仅围绕下列问题进行思考、争辩和论证:政府“构成方式”;国家性质,主权的本质和地位,人民的权力和君主的特权;属于政府核心内容的最深的含义及根据人性和人的目的摆在政府目标之前的更高目标。下列范围广泛的理论领域是存在激烈论战的中心地区:君主制对民主制进行攻击,寡头政治力图建立特权的堡垒,专制制度寻求使其所有竞争者投降的要求得以实现的机会。在这些理论原则的激烈斗争中,行政机关不能中断其自身的思考。经常出现的问题是:由谁制定法律以及制定什么法律?另一个问题是如何有启发性的、公平的、迅速而又没有摩擦地实施法律。这一问题被看做是“实际工作中的细节问题”,在专家学者们就理论原则取得一致意见后由办事人员进行处理。 政治哲学采取这种方向,当然不是一种意外现象,不是出于政治哲学家的偶然性偏爱或反常行为。正如黑格尔所说的,任何时代的哲学“都只不过是抽象思维所表现的那个时代的精神。”而政治哲学也和其它任何种类的哲学一样,只不过是举起了反映当代事务的一面镜子。在很早的时代,麻烦的事情几乎都出在政府结构方面。因此,结构问题就成为吸引人们思考的焦点。当时,在行政管理方面很少或完全没有遇到麻烦问题,至少没有引起行政官员注意的问题。那时候政府的职能很简单,因为生活本身就很简单。政府靠行政命令行事,驱使着人们,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征询人们的意见。那时候没有使财政人员感到麻烦的公共收入和公债的复杂制度,因此也并不存在感到此种麻烦的财政人员。所有掌握权力的人员都不会对怎样运用权力长期茫然不解。唯一重大的问题是:谁将掌握权力?全体居民只不过是处于管辖之下的人群;财产的种类很少,当时农庄很多,但却没有股票和债券;牲口远比既得利益集团的数目多。 我曾经说过,这一切都是“早期时代”的真实情况。在相对较晚的时期,这些情况也基本上是真实的。人们无需追溯到上一个世纪去探寻目前贸易上的复杂性和使人困惑的商业投机行为是怎样产生的,也无需这样做来了解国家公债是怎样奇异地诞生的。毫无疑问,仁慈的贝斯女王2[2][2]曾经认为16世纪的垄断资本极难驾驭,要想不烫伤她的手指是不可能的。但是在19世纪庞大的垄断资本面前,已不再有人记得这些话了。当布莱克斯通3[3][3]“哀叹地说,
2015 皖西学院__现代大学与科 学--李工真_考试答案ofrualdinkgwtesc,pbyhmofrualdinkgwtesc,pbyhmofrualdinkgwtesc,pbyhmB、国家福利 C、共产主义 D、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正确答案: C 8 依靠拍摄流亡科学家而出名的摄影师是? A、斯瓦茨 B、安达利 C、依稀亚 D、雅克比正确答案: D 9 对待那些退职的教授,也像对待亲王一样,他 们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
这句话处在哪本著作? A、《教授的光明》 B、《比一千个太阳还亮》 C、《我的大学》 D、《马克思文选》正确答案: B 10 不属于世界八大名校的是? A、剑桥大学 B、哈佛大学 C、哥廷根大学ofrualdinkgwtesc,pbyhmD、牛津大学正确答案: D 11 自然科学必须从哪个学科中独立出来才能得 到较大的发展? A、社会科学 B、哲学 C、神学 D、人文学科正确答案: B 12 拥有“世界第一门”的校门的是哪个大学? A、聊城大学 B、乐山师范大学 C、郑州大学 D、山东大学正确答案: A 13 不属于 19 世纪德国的三大研究型大学的是? A、柏林大学 B、慕尼黑大学 C、汉堡大学 D、哥廷根大学正确答案: Cofrualdinkgwtesc,pbyhm14 1866 年到 1914 年之间,有多少比例的自然 科学的教授离开了哥廷根大学? A、0.3 B、0.31 C、0.34 D、0.4正确答案: C 15 德国的知识分子是一批通过什么与政治保持 距离的人 A、科研成绩 B、学术符号 C、教授学生 D、传道授业正确答案: B 16“终身一贯制”也称为? A、终身荣誉 B、近亲繁殖 C、荣誉教授 D、终身保障正确答案: B 17 不能决定入学动机的是?ofrualdinkgwtesc,pbyhmA、入学制度 B、学习动机 C、学校知名度 D、学校相关的社会的环境正确答案: C 18 不属于德国的民族主义追求的是? A、正义 B、秩序 C、自由 D、民族强大正确答案: C 19 下面哪一位是最典型的新语言的缺席者 A、克劳斯·曼 B、布雷希特 C、爱因斯坦 D、诺依曼正确答案: B 20 美国花了几年的时间造出原子弹 A、不到一年 B、一年 C、二年ofrualdinkgwtesc,pbyhmD、三年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 :D 21 德国哲学界第一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 A、黑格尔 B、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C、奥肯 D、维尔科夫正确答案: B 22 到了哪一位物理学家那里,量子论的整个体 系全部建立起来 A、斯塔克 B、詹姆斯·弗兰克 C、马克斯·玻恩 D、黄昆正确答案: C 23 文化清洗运动共有几次浪潮 A、三次 B、四次 C、一次 D、两次正确答案: Aofrualdinkgwtesc,pbyhm24 移民到外国后永远得不到什么? A、地位 B、金钱 C、祖国 D、房产正确答案: C 25 最为重大的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是 A、政治与经济 B、科学与教育 C、经济与管理 D、人类与社会正确答案: B 26 大学和科学的最基本保障的前提是 A、教学和教授的独立 B、教学和行政的独立 C、教学和科学的独立 D、管理和科学的独立正确答案: C 27 流亡科学家共同体在哪个国家成立? A、美国 B、英国ofrualdinkgwtesc,pbyhmC、芬兰 D、瑞士正确答案: D 28 雅可布·马夏克把什么理论引入到经济学 A、数理分析 B、数量分析 C、数学统计 D、数学分析正确答案: B 291887 年是哥廷根大学建校多少周年? A、50.0 B、60.0 C、100.0 D、150.0正确答案: D 30 直到什么事件的前一天美国参战的前一天, 罗斯福才决定要扩大投资规模,从事原子弹的试 制计划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日本人偷袭珍珠港 C、第二次世界大战ofrualdinkgwtesc,pbyhmD、对德宣战正确答案: B 31 被纳粹党征服的第一批组织是 A、教授集团 B、大学生联合会 C、青年教师组织 D、大学生正确答案: B 32 德意志大改革运动的中心和领头羊是 A、普鲁士 B、奥地利 C、日耳曼 D、法兰西正确答案: A 33 威廉.洪堡创建了哪所大学? A、莱特大学 B、哈勒大学 C、哥廷根大学 D、柏林大学正确答案: D 34《不同国家的语言和文化研究》是谁著作的?ofrualdinkgwtesc,pbyhmA、卡耐基 B、斯皮伯尔 C、伏尔泰 D、纳德尔正确答案: B 35 当前,我们的教育从精英文化转向了 A、大众教育 B、终身教育 C、终身学习 D、九年义务教育正确答案: A 36 下面那一位科学家与其他三位的经历不一样 A、利奥·西拉德 B、尤金·维格纳 C、爱德华·特勒 D、奥托·哈恩正确答案: D 37 爱因斯坦最终选择了流亡哪个国家? A、英国 B、美国 C、法国ofrualdinkgwtesc,pbyhmD、中国正确答案: B 38 现代大学与之前的高等教育机构最大的区别 是 A、教学内容 B、教师水平 C、制度化的支持 D、教育场所正确答案: C 39 美国在二战中军队死亡人数主要死亡在哪个 国家? A、意大利 B、欧洲 C、德国 D、攻击日本正确答案: D 40 世界上第一个发展中国家是 A、德国 B、法国 C、英国 D、美国ofrualdinkgwtesc,pbyhm正确答案: A 41 现代大学中年轻人怎么成为教授 A 一直不断的教学 B、跟在教授的后面 C、钻政府的空子 D 必须献身于科学正确答案: D 421942 年 1 月 20 号,纳粹党召开了重要的什 么会议? A、万湖会议 B、一月会议 C、柏林会议 D、慕尼黑会议正确答案: A 43 可是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如果将来有一 天,我又一次得到去海森堡大学的邀请,我又会 怎么样呢?尽管我想献身于科学与义务。
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综合考试题(含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否则答题无效)1.有学者将《左传》中出现的516人,见于战国典籍的197人作为考察对象,划分为公子、卿大夫和士三个集团,发现从春秋至战国,公子集团比例由53%骤减至10%以下,卿大夫集团由44%上升至74% 后又跌至55%,士集团由32%上升至60%。
这一趋势表明了()A.西周宗室子弟的日益多元化 B.春秋战国政治的相对稳定性C.春秋战国社会的高度流动性 D.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的复杂性2.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
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A.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 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C.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其发展3.美国学者卡拉贝尔在《被选中的》一书中追溯了美国精英大学百年招生录取政策的变迁。
他写道:“(这些)招生方法,在今天看,体现着典型的美国精神: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meritocracy,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从中国人的视角看,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先秦的:()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4.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
’中国至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模式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儒学体系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5.1670年,康熙颁布十六条箴言,意在总结儒家思想的道德价值。
2023广东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测试(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千里迢迢,远涉重洋来到这北美胜地丹佛,接受应用人类学会给我的马林诺斯基纪念奖,我的心情已经远远超过了寻常的欣慰和感激。
我师事马林诺斯基教授为时不久,只有两年。
我就教于他的门下实有内在的原因,首要的原因是我学习社会人类学的动机。
我在《乡土中国》导言中有过一段自白。
当时作为一个30年代的中国青年,处于民族和国家存亡绝续的关头,很容易意识到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密切关系,而觉悟到不解决民族和国家的前途问题,就谈不到个人的出路,当时像我一样的青年人,开始认识到必须对中国社会有清楚的理解,因而要求摸索出一条科学地研究中国社会的道路。
我早年所追求的就是用社会科学知识来改造人类社会,就是跑出书斋,甚至抛开书本,走入农村、城镇等社区,通过实地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来了解中国社会。
但是通过实地观察体验得到的许多资料怎样去整理、分析、解释以达到认识中国社会的目的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找到了马林诺斯基教授的门上。
在他的指导下,我把去英国前在家乡一个农村里所记下的调查资料,整理和编写成《中国农民生活》这本书。
人民中国建立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怎样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问题。
我于是投身到民族的研究工作中。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放后,各族人民一致要求实现民族平等。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里要有各民族的代表,民族聚居区要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可以使用各自的语言文字,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信仰也受到合理的尊重……要落实这些措施,许多具体的情况必须要搞清楚。
比如,中国究竟有哪些民族?各有多少人?分布在什么地方?另外,我所参与的研究工作是跟人民的要求和政府工作的开展相适应的。
各民族为了改变落后面貌、发展经济和文化,要求进行必要的社会改革,而这些改革必须从他们当时的发展阶段出发,由他们本民族人民自愿进行。
摩尔根出生于纽约州奥罗拉,是美国著名的民族学家,主要研究原始社会的历史。
他在1795年成立的纽约第二所大学联合学院学习法律,毕业后成为纽约州罗彻斯特的一名律师。
由于他早在童年时期就对故乡附近的印第安人种族易洛魁人的风俗习惯比较熟悉,青年时代曾经组织一个“大易洛魁社”以研究印第安人的生活。
他作为律师经常为印第安人辩护,维护他们的权利,毕生支持印第安人为反对白人压迫进行的斗争,因此在印第安人中间享有声望。
1846年被一个易洛魁部落塞纳卡的鹰氏族收养入族,当年发表了14 封《关于易洛魁人的通信》,1851年根据对这个部落的考察,发表了关于易洛魁民族的著作《易洛魁联盟》一书,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民族学著作。
摩尔根长期研究印第安人的社会制度,对人类的婚姻、亲属制度、氏族制度作了大量的研究。
并将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
摩尔根在1861年当选为纽约州众议院议员。
1868年又当选为州参议院议员。
他从易洛魁人当中发现的特殊亲属制度出发,在密歇根州北部的印第安人中发现实质相同的制度和称呼,根据印度部分地区沿用的亲属关系术语,证明印第安人源自亚洲,1870年他发表了《血亲和姻亲制度》一书,对亲属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为研究家庭史“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及进一步窥探人类史前史的可能”,引起当时人们对社会发展研究的兴趣。
1872 年他又发表了一部关于澳大利亚亲属关系的人类学著作。
1877年他根据自己 40 年的研究、观察和搜集材料,写出了他的主要著作《古代社会》。
发展了文化进化的理论。
是对文明的起源和进化所作的最早的、重大的科学论述。
书中重视文化的进化性质,提出社会变化的革命性质,预言了社会制度向比较公平化发展。
摩尔根是“美国科学发展协会”的主席,“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
他生前收集了不少印第安人物品,都收藏在纽约州立博物馆中。
人类学家们承认他是第一位系统地研究人类亲属关系的人,但也有的人类学家认为他的进化理论没有根据。
进一步阅读文献【英】约翰·希克斯(John Hicks):《经济史理论》,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中文版。
——这是一位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写作的有关经济史的理论著作,不乏洞见,为我们提供了独到的视角。
对于研究经济史理论,了解希克斯在结构分析和经济史理论方面的具体主张,了解他本人的经济思想,非常有参考价值。
【法】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历史学家的技艺》,(中译本),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这是一位史学大师写的“年鉴学派史学的宣言书”,在这里,他展示了他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历史自有其美感;史学家必须与全部生活之源泉――现在保持不断的接触;重视史料的辨伪证误;入史局须手硬。
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小册子。
陈振汉:《社会经济史学论文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这是作者20世纪30年代到1998年所发表过的40多篇文章的一个集子。
有一部分谈到了中国、外国经济史和经济史方法论,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N•B•HARTE:《The study of Economic History:Collected Inaugural Lectures1983-1970》,FRANK CASS:LONDOU。
——这是哈特编的《英国大学经济史学教授就任演说集》,1971年出版。
对于研究经济史学和经济史方法论有很大价值。
这里边有很多在经济史学方面造诣很深的大家的观点,读来振聋发聩。
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作者作为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前辈,这两本论文集分别在经济史理论和中国经济史有关问题的研究上体现了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厚的功力。
其中有几篇论文详细谈了经济史的研究方法问题,并且阐述了作者本人的观点。
【美】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 North)、罗伯特•托马斯(Robert P. Thowmas):《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中译本。
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一、单选题1.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败于拿破仑的北方大邦普鲁士失去大量土地,不得不进行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
在俄国,一些贵族青年军官于1825年发动了十二月党人起义。
在波兰,1830年11月一批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
这些史事说明,拿破仑战争()A.源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B.重塑了欧洲的政治文化C.是工业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2.19世纪初,在俄国,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在参加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中,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1825年12月发动了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传播了革命思想。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战争推动了社会思想的变革B.自由主义思想开始在俄国传播C.青年军官反对沙皇专制统治D.政治民主化成为俄国社会呼声3.19世纪90年代,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由此可见,他主张A.全盘西化B.固守传统C.维新变法D.民主革命4.《大国崛起》一书认为:“拿破仑战争是大革命的继续,拿破仑帝国是法国革命的最后阶段。
”这充分肯定了拿破仑()A.是法国大革命的领袖B.巩固法国大革命成果C.击退了反法联盟进攻D.保护了欧洲封建势力5.林肯在《裂开了的房子》中强调:“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
”这里“半奴隶”所指的经济形式是()A.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B.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C.西部蓄奴州奴隶制经济D.南方农奴制经济6.某思想家在自己著作的序言中写道:“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该书是A.《变法通议》B.《海国图志》C.《天演论》D.《劝学篇》7.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欧洲的殖民扩张。
最早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统治的国家是A.西班牙和葡萄牙B.英国和法国C.荷兰和德国D.美国和德国8.美国历史研究学者梁茂信认为,美国是一个人种和文化的大熔炉。
威廉·埃勒里·钱宁与人道主义改革运动研究
【摘要】:威廉·埃勒里·钱宁(WilliamElleryChanning,1780-1842)
是美国历史上有名的牧师、作家、宗教思想家,是19世纪20-40年代美国人道主义改革运动
当中一个踊跃、积极的参与者。钱宁的社会改革思想直接来源于他的宗教信仰,他信奉上帝的
仁慈和人的尊严,这也是他人道主义改革思想的出发点。钱宁的改革思想是他思想中极富魅力
所在,他胸怀天下、乐观向上,对人类境况的改善充满了信心,他时时鼓舞大家坚信人类能够进
步,并激励人们为之奋斗。根据当时的社会实际状况,他提出了一系列的人道主义改革方案,
他的思想涉及和平观、慈善观、反奴隶制、教育观,以及对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关注等。马克斯·韦
伯就曾经说过钱宁的观点都是基于一种尤其崇高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本身是坚不可摧的。正因
为钱宁的人道主义改革思想是站在人性的高度,从良知和信念的立场出发,因而摆脱了一切世
俗体制和观念的束缚,跨越了时空而具有普遍的意义。论文由导言、第一至第六章和余论组成。
导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动因、人道主义改革运动的定义界定、国内外研究综述和本
文的研究思路。通过对学术史的回顾,发现已有的钱宁研究都是着重于他的宗教思想领域,而
对此时人道主义改革运动的研究也把它看作是宗教复兴的产物。本论文希望能够重构当时社
会背景,把钱宁放置于人道主义改革运动大潮之中,突显他既是思想者、又是改革者的个人特
色。钱宁作为一个人道主义改革者和思想者,他的行动环境是19世纪20-40年代的美国人道
主义改革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