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合成材料(人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3.36 MB
- 文档页数:32
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12.3《有机合成材料》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机合成材料的概念、分类和应用;2.掌握有机合成材料的制备原理和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有机合成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有机合成材料的分类和应用;2.有机合成材料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有机合成材料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及实验演示材料;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和实验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简要介绍有机合成材料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2. 新课讲解(15分钟)2.1 有机合成材料的分类和应用首先,向学生介绍有机合成材料的分类:聚合物、复合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以及各种材料的应用领域,如塑料、橡胶、纤维等。
通过举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材料的分类和应用。
2.2 有机合成材料的制备原理和方法接着,讲解有机合成材料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以聚合物为例,详细介绍聚合物的制备过程,包括引发剂的作用、链增长和链转移等关键步骤。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制备不同性质的聚合物材料可能需要采用的不同方法和条件。
3. 实验演示(20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有机合成材料的制备过程,进行相关实验演示。
实验过程中,解释实验原理和步骤,并强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4. 学生实践(2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践。
通过给定的实验条件和材料,学生应用所学的有机合成材料制备原理和方法,自主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5. 实验总结与讨论(10分钟)学生完成实验后,进行实验总结与讨论。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
6. 拓展延伸(10分钟)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展开有机合成材料的拓展延伸。
教师可以介绍有机合成材料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医学、能源等,并展开相关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12.3有机合成材料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是有机合成材料,属于九年级下册化学的范围。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材料的概念、特性以及应用领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对有机合成材料有更深刻的理解,增加对有机合成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有机合成材料的概念和特性;–了解有机合成材料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掌握有机合成材料的基本概念和特性;–能够分析和解释有机合成材料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机合成材料的概念和特性;–有机合成材料的应用领域。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有机合成材料的概念和特性;–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有机合成材料在不同应用领域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有机合成材料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提问学生:“你们平时都用到了哪些有机合成材料?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并提供回答。
概念解释(10分钟)通过课件或教材上的有机合成材料概念解释,向学生介绍有机合成材料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并引导学生思考:有机合成材料与其他材料的特点有什么不同?特性分析(15分钟)通过实例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
例如,可通过讨论塑料的特性,引导学生认识到有机合成材料具有可塑性、耐酸碱、绝缘等特点,并通过课件或教材提供其他实例进行分析。
应用领域(15分钟)通过课件或教材上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材料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领域。
例如,讨论合成纤维在纺织业中的作用、塑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
综合探究(15分钟)提出一个问题给学生,并组织小组活动,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一个有机合成材料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原理。
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有机合成材料教案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有机合成材料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1)增加学生探究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操作、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律。
(2)加强实验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1 、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三、教学难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新分子新物质这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而引起了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的变化。
而原子本身在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
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并没有改变。
这是从质的方面研究化学变化,今天我们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分析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一:红磷燃烧现象: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放出热量,气球胀大,待装置冷却后,气球变瘪,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
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小结:参加反应的红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提问:是否是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间都存在以上质量关系?这种质量关系是否具有普通意义?探究二: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现象: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
表达式:硫酸铜+铁→铜+硫酸亚铁小结: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板书】1.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1)必须是真正参加反应的物质(2)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2.适用范围:一切化学反应第二课时【提问】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板书】2、质量守恒的原因【讲解】这是因为化学的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