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立法调整的完善
- 格式:pdf
- 大小:448.24 KB
- 文档页数:5
我国涉罪未成年人帮教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作者:王雨溪来源:《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14期摘要实施帮教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教育犯罪者。
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内心脆弱,可塑性高,是帮教制度的特殊保护对象。
然而,我国涉罪未成年人帮教制度并不完善,并且存在法律制度规定不完善、帮教主体各自为政衔接不够、手段单一且形式化、帮教人员专业知识不够、帮教对非本地籍涉罪未成年人实施不平等问题。
因此我国应完善立法规定、建立相应的帮教基地、组成专业化的帮教工作队伍、充分发挥社会调查的作用、保障非本地籍涉罪未成年人拥有平等待遇。
关键词涉罪未成年人帮教制度问题作者简介:王雨溪,长沙理工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8.05.163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媒体信息的迅速传播,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持续上升,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多样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是当今社会关注热点之一。
由于未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心智并不完全成熟,可塑性较高,因此应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时,应坚持教育感化的原则。
一、涉罪未成年人帮教制度的概念帮教工作是指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对刑释人员进行的一种非强制性的引导、扶助、教育和管理的活动,其目的是教育引导犯罪者,帮助犯罪者重新回到社会进行正常生活,减低避免再次犯罪。
未成年人涉嫌犯罪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未成年人罪犯,即已经被司法机关判决的未成年人,另一种是指涉罪未成年人,即由于犯罪情节轻微,虽然未成年人客观上实施了犯罪,但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的决定,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罪犯有相对系统的管理规定,但对于涉罪未成年人,仅由人民检察院进行为期六个月或一年的管理,并未做到让未成年人拥有法律意识,认识错误,也没有很好的教育改造未成年人。
涉罪未成年人社会帮教,是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帮助和教育,使其能够完成健康的社会化过程,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顺利融入社会。
宽严相济作者:黄舜珍陈舒妍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8年第01期摘要: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在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积极推行社区矫正①。
本文通过对未成年犯的犯罪基本情况以及目前未成年犯实施社区矫正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域外未成年犯实施社区矫正的情况进行对比、得出经验启示,为我国构建更为完善的社区矫正体系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实行社区矫正提供更加充足的理论依据和丰富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社区矫正;未成年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转型期,社会的不稳定及不和谐的因素增多,使得未成年犯罪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同时,犯罪类型多样化、犯罪手段智能化、犯罪低龄化等已经成为我国未成年犯罪的主要特征。
未成年人自身尚未成熟的思想体系,而社会各种杂乱的信息和文化污染,以及家庭缺失的教育和爱这些共同促使未成年人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
针对我国普遍上升的未成年犯罪率,对未成年犯实行有利于其身心健康持续发展且符合时代竞争规律的矫正极为关键。
但由于未成年犯的特殊性,传统的刑罚措施日益显现出弊端,而对未成年犯进行从宽地、社会化的矫正已经成为我国刑事立法上一个实际运用,并且成为一种国际化趋势。
当然,我国目前对未成年犯实行社区矫正虽在有序地展开,但并没有发展形成一个完善、成体系化的系统,仍存在很多理论上、实际运用上的缺失。
因此,我国应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实际现状,学习借鉴国外有效的经验,确立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新理念,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这一现实而重要的制度。
一、国内外社区矫正制度的比较2003年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
到目前为止,我国各地司法部门都设立了专门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有些试点较早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矫正管理体制、运作程序和矫正模式都相对比较完整,各司法机关互有分工、密切配合。
但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还在初步发展阶段,社区矫正尚未形成均衡态势,地区差异明显,有些地区组织管理手段落后。
Legal Sys t em A nd Soci et yf叁箜!查塾垒三竺!!!!!里堕:i蓬■国医匿匿_社区矫正的现状、问题以及法律监督视野中的完善郭鹏飞李琳摘要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一种刑罚执行方式,它有利于进一步健全社会监管体系,完善司法制度,使服刑人由‘‘监禁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我国的社区矫正刚刚起步,尚处在摸索阶段。
本文就矫正试点实践的现状、问题和完善对策三个问题做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社区矫正刑罚变革法律监督中图分类号:D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137-02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达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为《通知》),该《通知》确定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山东6个省市的城市社区和条件成熟的农村乡镇,对5种人员(管制、缓刑、监外执行、假释和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实行社区矫正工作试点。
2005年司法部下达了《扩大社区矫正工作试点的通知》,又分别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增加了6个省作为试点,目前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省市一共有18个。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和探索,这项工作在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笔者在分析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之后,拟就现实困境以及如何通过法律监督的途径进行完善这两个一般性的问题初步的谈一点意见和建议。
一、现状(一)定义一一《通知》对社区矫正做出如下定义: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和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二)格局根据《通知》的内容,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体系的基本框架是:1.主体。
执法主体是公安部门:矫正主体是基层司法所:运做主体是社团、社工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志愿者。
2.对象。
我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模式的构想作者:张琼峰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4期【摘要】随着未成年人犯罪数量的逐年升高,传统的监禁刑矫正方式得弊端已经在逐渐暴露出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为了符合世界各国行刑大趋势的发展,各国开始了以社区矫正为主流的非监禁刑罚的研究与转化。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矫正模式,在中国已经开展开来,也成了学者争先探讨的问题。
本文联系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分析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矫正的现状,并结合中国现行刑事政策,提出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社区矫正模式的发展构想。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非监禁刑;社区矫正非监禁刑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作为非监禁刑罚中的佼佼者——社区矫正也日益为社会所关注。
我国《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从2012年3月1日起施行,在司法实践中社区矫正的适用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就为我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模式的构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矫正的现状2002年8月,上海市徐汇区斜土街道、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闸北区宝山路街道率先在全国开始了社区矫正的试点。
2005年列入第二批试点单位就广泛开展。
此外,辽宁、吉林、福建、江西、云南、宁夏等一些未被列入试点范围的省、自治区也自己开始了社区矫正的试点和前期准备工作。
根据2006年10月的统计数字,在第一批第二批社区矫正试点的18个省、市、自治区中,其范围已发展到85个地市、375个县(区,市)、3142个街道(乡镇)展开,北京、上海、江苏在全辖区范围内展开。
在18个试点省市自治区中,现有社区服刑人员50,083名,其中缓刑32,882人,假释5,783人,剥夺政治权利8,074人,暂予监外执行1,768人,管制1,576人。
时隔几年,社区矫正工作在我国也迅速开展起来。
但是按照全国范围的比例而言,我国的社区矫正还在起步阶段,而且我国没有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进行立法,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对未成年人进行社区矫正也逐渐暴露出不少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