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肌挛缩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3.31 MB
- 文档页数:30
臀肌挛缩的护理一、护理评估:神志、面容、表情、营养及精神状况。
二、护理措施1、术前护理:(1)骨科手术前准备。
(2)完善术前辅助检查。
(3)训练床上使用便器。
(4)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戒烟。
(5)备皮范围:骼前上棘到大腿上 1/3 处,包括整个臀部,会阴部。
(6)术前肌肉注射不宜选臀部,应选上臂三角肌。
2、术后护理:(1)同骨科术后护理。
(2)加强营养,合理安排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3)观察生命体征及患肢感觉、运动、肌力、温度、末梢血液循环等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4)疼痛时给予镇痛剂。
(5)观察皮肤受压情况,定时局部减压,预防压疮发生。
(6)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物颜色、性质、量,每日更换引流袋,并记录引流量。
(7)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如渗血多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三、健康指导要点1、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2、功能锻炼(1)术后将双腿置于三脚架上,保持髋关节屈曲。
(2)术后 2-3 天协助患者下床,指导功能锻炼:双手叉腰,双腿双膝并拢尽量伸直身体“一”字行走,并保持身体平衡,不要左右摇晃。
拔除引流管后可适当增加活动时间和活动项目。
下蹲运动:双腿双膝并拢,双手握紧床档下蹲——站立——再下蹲——再站立,3 天后增加“跷二郎腿”坐立,如有骨盆倾斜,患者应重视双下肢的交替上下活动,短侧肢体用力下蹲,长侧肢体尽量上提,反复进行带动两侧骨盆肌肉收缩,使之重新平衡,部分患者还可以结合下肢皮牵引,短侧肢体牵引重力大。
四、注意事项术后下床活动不宜空腹,要先练习床上坐,如无不适再下床锻炼,以患者能耐受为宜,循序渐进,如出现头昏、面色苍白、出冷汗、伤口剧痛应停止,伤口渗血较多时,根据医嘱决定锻炼方式,必要时可暂停锻炼。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臀肌挛缩护理查房臀肌挛缩护理查房签名:一、病因及分类1、注射因素多数学者认同该病与反复多次的臀部注射有关,肌注后局部形成硬块即为肌纤维炎表现。
Lloycl-Roberts和Thomas提出在肌肉注射的患儿病理组织检查中发现注射部位有水肿和出血,这些地方可能发生纤维化,以后疤痕收缩导致挛缩。
1968年Williama报道动物实验注射抗生素部位产生炎症反应,以含2%苯甲醇稀释的青霉素注入肌肉的反应最大,为变性坏死,而致纤维化。
2、儿童易感因素免疫因素。
大量儿童接受肌肉注射,但发病者仅为少数。
3、疤痕体质4、遗传因素。
国外报道1例患儿为双侧三角肌挛缩和臀肌挛缩,而其母也有双侧三角肌挛缩,单纯用肌注无法解释,可认为与遗传有关。
二、临床表现:本病常为双侧性,单侧少见,亦有报道男多于女。
髋关节功能障碍患者髋关节内旋内收活动受限。
站立时下肢外旋位,不能完全靠拢。
行走常有外八、摇摆步态,快步呈跳跃状态。
坐下时双腿不能并拢,双髋分开蛙式位,一侧大腿难以搁在另一侧大腿上(交腿试验)。
下蹲活动时轻者蹲时双膝先分开,然后下蹲后再并拢(划圈征)。
重者只能在外展、外旋位下蹲,蹲下时双髋关节呈外展、外旋姿势,双膝不能靠拢,足跟不着地,呈蛙式样。
体检可发现臀部外上部有皮肤凹陷,髋内收时凹陷更明显,臀部可及紧缩感,下肢呈外展外旋位,髋内收、内旋受限,下肢中立位屈髋活动受限,必须患髋外展、外旋,使患侧髋向外划一半圆形方能再回入原矢状面完全屈曲。
股骨大粗隆弹跳感。
Ober征阳性。
骨盆变型病程长程度重者可有髋臼底凸向盆腔,形成Otto氏骨盆。
臀中小肌挛缩的患儿有大转子骨骺肥大。
双侧不对称性臀肌挛缩患儿可有骨盆倾斜及继发性腰段脊柱侧凸。
严重侧髂前上棘较轻侧低,重侧脐踝距离长于轻侧,而两侧大转子到踝部距离相等。
臀肌挛缩分度Fernandez分度法按屈髋90°外层挛缩角分度:轻度:<15°;中度:15°~30°;重度:>30°。
《臀肌挛缩的护理查房》一、疾病概述臀肌挛缩是一种因多种原因引起的臀部肌肉及其筋膜组织变性、挛缩,进而导致髋关节功能受限的疾病。
患者主要表现为髋关节活动受限、步态异常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注射因素- 反复多次的臀部肌肉注射是导致臀肌挛缩的主要原因之一。
尤其是在儿童时期,臀部肌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频繁的注射某些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等,可能会引起局部肌肉组织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化,最终导致臀肌挛缩。
- 例如,一些在农村地区长大的孩子,由于医疗条件有限,生病时经常接受臀部肌肉注射,长期积累下来,就容易出现臀肌挛缩的问题。
2. 遗传因素- 虽然目前关于臀肌挛缩的遗传因素研究还不是很明确,但有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家族遗传倾向。
某些遗传基因的突变可能会影响肌肉的发育和代谢,增加臀肌挛缩的发病风险。
- 比如,有一些家族中多人出现类似的髋关节活动受限和步态异常的情况,经过检查发现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3. 外伤因素- 臀部的外伤,如臀部的撞击伤、扭伤等,也可能导致臀肌挛缩。
外伤后,局部肌肉组织出血、水肿,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逐渐发展为纤维化和挛缩。
- 例如,一位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不慎摔倒,臀部受到撞击,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后来逐渐出现了髋关节活动受限的症状,最终被诊断为臀肌挛缩。
4. 其他因素- 感染、免疫因素等也可能与臀肌挛缩的发生有关。
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臀部的脓肿、蜂窝织炎等,可能会引起局部肌肉组织的炎症反应,进而导致臀肌挛缩。
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影响肌肉组织,增加臀肌挛缩的发病风险。
- 比如,一位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后来出现了臀肌挛缩的症状,可能与免疫因素有关。
三、临床表现1. 步态异常- 患者常表现为特殊的步态,如外八字步态、摇摆步态等。
这是由于臀肌挛缩导致髋关节外展、外旋受限,患者在行走时为了保持平衡,不得不采取特殊的步态。
- 例如,一位患者走路时明显呈外八字,左右摇摆,尤其是在跑步时更加明显。
工作坊在臀肌挛缩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臀肌挛缩症是一种臀肌功能受损的疾病,患者常常出现臀肌疼痛、坐骨神经受压、行走困难等症状。
针对这类患者,工作坊在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臀肌挛缩症的病因、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和工作坊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臀肌挛缩症的病因臀肌挛缩症是一种由臀肌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
其病因包括长期久坐、姿势不正确、运动不足、外伤等因素。
患者常常会出现臀肌无力、疼痛、僵硬等症状,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了严重影响。
二、康复护理的重要性1. 专业团队的指导工作坊通常由专业的康复医生、理疗师、运动教练等组成的团队进行指导。
他们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护理方案,包括运动训练、按摩理疗、姿势矫正等内容。
通过工作坊,患者可以得到更为专业和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服务。
2. 多样化的康复训练工作坊通常会针对不同的康复目标和需要,设计多样化的康复训练项目。
对于臀肌挛缩症患者来说,可以包括臀肌锻炼、骨盆康复训练、平衡训练等项目。
这些训练项目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功能、改善姿势,从而缓解疼痛和不适感。
3. 康复护理知识的普及工作坊不仅仅是一个康复训练的场所,更是一个康复护理知识的普及平台。
通过工作坊,患者可以学习到关于臀肌挛缩症康复护理的知识,包括正确的姿势和坐姿习惯、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等。
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进行自我康复护理。
4. 康复效果的跟踪和评估工作坊通常会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
通过定期的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康复训练中的问题和不足,对康复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
这样可以确保患者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提高康复的成功率。
工作坊在臀肌挛缩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臀肌挛缩症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其特征是臀肌的不适全关节运动或肌力减弱,导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能力受到限制。
康复护理在臀肌挛缩症的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工作坊则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护理手段。
本文将探讨工作坊在臀肌挛缩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工作坊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康复训练,旨在通过集中的时间和资源来提供针对特定问题的康复治疗。
在臀肌挛缩症的治疗中,工作坊可以提供一种集中的康复训练环境,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工作坊在臀肌挛缩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首先,工作坊可以提供更好的康复环境。
在传统的康复护理中,患者通常在临床或家庭的环境中接受治疗,这样的环境往往不能提供充分的康复条件。
而在工作坊中,患者可以与其他臀肌挛缩症患者共同康复,从而建立起一个互相支持、分享和学习的康复环境。
此外,工作坊通常会提供专门的设备和工具,以提供更好的康复条件,例如特殊的训练器材、理疗设备等,从而帮助患者更加专注地进行康复训练。
其次,工作坊可以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康复训练内容。
对于臀肌挛缩症患者而言,仅仅进行简单的康复训练是远远不够的。
他们需要进行更加专业化和个体化的康复训练,包括力量训练、柔性训练、平衡训练等。
在工作坊中,康复专家可以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并提供相应的训练内容。
通过多元化的康复训练内容,患者可以更全面地恢复臀肌功能,提高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能力。
最后,工作坊可以提供更好的康复教育和支持。
在臀肌挛缩症的康复过程中,患者和他们的家人往往需要接受康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便更好地管理和预防该疾病。
工作坊可以为患者和家人提供专门的康复教育课程,帮助他们了解臀肌挛缩症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并提供相关的康复技巧和指导。
此外,工作坊还可以为患者和家人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交支持,帮助他们共同面对康复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总之,工作坊在臀肌挛缩症患者康复护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护理一、入院后做好卫生宣教工作,使患者和家属对本病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二、手术前让患者洗澡更衣,常规备皮,做好术前的准备及检查工作。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例如,有感冒、发热或咳嗽等其他疾病,应先治疗,待恢复好后方可安排手术。
手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中所用的各种器械物品严格消毒灭菌并做好检测工作。
调节好手术室的温湿度,适当的放一些轻音乐,以减轻患者紧张恐惧心理。
尽量给患者创造一个优雅舒适的环境,以利患者放松,以良好的心情配合手术。
手术结束前,要清点好器械,手术结束,将伤口垫一棉垫加压包扎。
然后连接好引流管,引流袋并固定。
手术后的护理术后应保持良好的体位。
仰卧双膝并拢,屈髋 34屈膝 (-4左右,将双下肢并拢,膝部垫一软垫,用绷带约束、固定,以免损伤腓总神经。
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及血肿形成。
观察负压引流情况。
后无异常,可拔除引流。
并指导患者在床上做双下肢交叉运动,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并练习床上起坐;防止切断的挛缩束接触、粘连。
术后每间隔指导患者做髋关节、膝关节伸曲锻炼两腿可交替进行。
术后让患者下床活动。
在护理人员或家属搀扶下,下地进行“一字步”训练,纠正“八字”步态。
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姿势,挺胸抬头,双上肢平举,双下肢交叉走直线防止外旋、外展畸形。
在此基础上,可进行下蹲练习。
双腿并拢站稳,用约束带捆绑,腰部尽量挺直,双足跟不能离地,双手抓住床栏,慢慢下蹲,以防过猛或摔伤。
每天可练习 (物理因子疗法:术后对伤口及周围组织用超短波,微波治疗,可以活血化淤,尽快消除伤口红肿,促进血块完全吸收,改善组织血氧供应,也可减少患者疼痛,提高机体抵抗力,有助于功能锻炼恢复,还可以减少手术瘢痕,防止复发,提高锻炼的有效性。
术后第让患儿进行“翘二郎腿”、“踢毽子”练习,双腿交替进行,并可做左右摆臀、伸展等运动,以锻炼臀部的肌肉。
周拆线后,可练习跑步,采取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方法,坚持锻炼个月。
一、概述臀肌挛缩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臀肌及筋膜纤维变性、挛缩,导致髋关节功能受限。
微创手术是治疗臀肌挛缩的有效方法,术后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阐述臀肌挛缩术后护理措施。
二、术前准备1. 了解患者病情,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2. 术前指导患者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如关节屈曲、下蹲等,以提高手术效果。
3. 术前做好皮肤准备,确保手术部位皮肤清洁、干燥。
4. 术前向患者讲解术后护理知识,使其了解术后注意事项。
三、术后护理1. 伤口护理(1)术后伤口保持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有无渗血、红肿、感染等情况。
(2)若发现敷料被渗透,应及时告知医生,更换敷料并做相应处理。
(3)术后24小时内,避免沾水,防止感染。
2. 功能锻炼(1)术后早期(1-2周)以被动锻炼为主,如关节屈曲、下蹲等,避免剧烈运动。
(2)术后3-4周,逐渐增加主动锻炼,如深蹲、跳跃等,以增强肌肉力量。
(3)术后6-8周,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步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3. 预防深静脉血栓(1)术后患者应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防止血液浓缩。
(2)术后24小时内,可进行下肢远端部位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3)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防止血栓形成。
4. 药物护理(1)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止痛等药物。
(2)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
5. 心理护理(1)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及时疏导负面情绪。
(2)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6. 术后随访(1)定期复查,了解患者恢复情况。
(2)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四、注意事项1. 术后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2. 术后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3. 术后饮食要均衡,增加营养摄入。
4. 术后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关节损伤。
5. 术后定期复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五、总结臀肌挛缩术后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工作坊在臀肌挛缩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工作坊是指专业人员利用各种康复器械和技术,组织患者进行系统的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的场所。
在工作坊中,患者通过专业的指导和辅助器械,进行力量训练、平衡训练、柔韧性训练等多种康复训练项目,以提高其生理功能和活动能力。
在臀肌挛缩症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工作坊能够通过多种训练项目,帮助患者改善肌肉收缩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工作坊可以进行臀肌力量训练。
由于臀肌挛缩症患者的臀肌无法正常收缩,导致其在站立、行走等动作中无法稳定身体。
通过工作坊进行臀肌力量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增强臀肌的收缩能力,改善其站立和行走的姿势。
在工作坊中,康复师可以利用各类器械和运动方式,对臀肌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提高其肌肉力量和耐力,从而减轻臀肌挛缩症的症状。
工作坊可以进行平衡训练。
臀肌挛缩症患者常常因为无法稳定身体而导致姿势不稳定,容易摔倒。
在工作坊中,康复师可以设计各种平衡训练项目,帮助患者提高平衡能力和体姿稳定性。
通过站立平衡训练、单腿支撑训练等项目,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减少跌倒的风险,提高其日常生活的安全性。
工作坊还可以进行柔韧性训练。
由于臀肌挛缩症患者长期处于不正常的姿势中,其肌肉和关节常常出现柔韧性不足的情况。
在工作坊中,康复师可以利用拉力带、瑜伽球等器械,进行针对性的柔韧性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和关节的柔韧性。
通过拉伸、按摩等训练项目,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柔韧性,减少关节疼痛和僵硬感,提高其活动度。
除了以上几种训练项目外,工作坊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康复训练。
比如对于一些较为严重的臀肌挛缩症患者,可以进行水中康复训练,利用水的浮力和阻力,对患者进行安全有效的康复训练。
对于一些需要辅助行走的患者,可以进行使用助行器的行走训练,提高其行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工作坊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可以满足患者不同的康复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在进行工作坊康复训练时,需要注意的是,康复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训练计划设计,并通过专业的指导和辅导,帮助患者正确地进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