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姜产业现状
- 格式:doc
- 大小:104.50 KB
- 文档页数:13
黄姜产业不可盲目发展
保商
【期刊名称】《中药研究与信息》
【年(卷),期】2003(5)2
【总页数】2页(P62-63)
【关键词】黄姜;产业化发展;市场;薯蓣皂素
【作者】保商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7
【相关文献】
1.抢抓二轮黄姜发展机遇做优做强旬阳黄姜产业—旬阳县黄姜产业发展之我见 [J], 张学进
2.不可盲目发展黄姜产业 [J], 黎昌政;戴劲松
3.黄姜产业还有“钱途”吗——陕西省安康市黄姜产业链调查 [J], 刘继瑞
4.茶叶出口市场受阻·专家认为不可盲目发展黄姜产业·国内黑芝麻货源偏紧价格看好等六则 [J],
5.加大调控力度限制盲目发展——河南制定出优化水泥行业产业结构限制盲目发展新政策 [J], 秦军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小黄姜使农民增收致富
申恩情
【期刊名称】《云南农业》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小黄姜(生姜)是罗平县的一个传统产业,有肉嫩、纤维少、味清香纯正的优势,出口德国、韩国、日本,美国等32个国家和地区。
2003年罗平种植小黄姜0.4万公顷(6万亩),总产10万吨、总产值1、4亿元,创历史最高年,全县48万农民人均增收100多元。
【总页数】1页(P5)
【作者】申恩情
【作者单位】罗平县生姜技术推广站,655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相关文献】
1.农民合作社织就农民增收致富幸福梦r——吴中区大力推进农民合作社发展综述[J],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农工办
2.教育农民"增智",帮助农民"长腿",引导农民"联合",胶州农机——为农民增收致富闯市场"铺路搭桥" [J], 姜鹤
3.让林改真正成为太白农民增收致富的催化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太白林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J],
4.让林改真正成为太白农民增收致富的催化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太白林业焕
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J],
5.发展破季蔬菜生产带领农民增收致富——记麻江县高山冷凉蔬菜专业技术协会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事迹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城小黄姜高产栽培与贮藏技术陆应会;刘文;吴雪莲;岳永贵;焦安祥【摘要】水城县自古盛产小黄姜,当地种姜历史悠久,由于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当地小黄姜色泽漂亮、姜味浓郁、姜油丰富,深受市场喜爱.现就当地独特的小黄姜种植、贮存技术做简单介绍,希望为广大农户种植和储藏小黄姜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农技服务》【年(卷),期】2017(034)005【总页数】2页(P48-49)【关键词】小黄姜;高产;栽培技术;贮藏技术;管理【作者】陆应会;刘文;吴雪莲;岳永贵;焦安祥【作者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农业委员会,贵州六盘水 553000;贵州省六盘水市农业委员会,贵州六盘水 553000;贵州省六盘水市农业委员会,贵州六盘水 553000;贵州省六盘水市农业委员会,贵州六盘水 553000;贵州省六盘水市农业委员会,贵州六盘水 553000【正文语种】中文水城小黄姜,属姜目姜科姜属,在水城县种植历史悠久,据《水城厅志·食货》,早在乾隆年间,地方志书就记载了水城盛产小黄姜。
水城小黄姜是水城县重要地方特色产业之一,水城出产的小黄姜,表皮光滑呈淡黄色,个头较其他地区的小。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量出口韩国和日本,并且多次在国内外展销会、博览会上获得金奖,2016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授牌。
水城小黄姜姜块表皮淡黄色,姜块较小,鲜姜带清香味,切开后辣味浓郁、纤维细小、姜油丰富、味道鲜美,产量稳定、品质好、经济价值高,深受市场喜爱。
1.1 分布水城县自古就有种植小黄姜历史,产地主要分布在水城县的发耳镇、新街乡、都格镇、鸡场乡、杨梅乡、营盘镇、龙场乡等北盘江沿线乡镇。
目前,在水城县鸡场、发耳、都格、龙场、阿戛、蟠龙、猴场、野钟、新街、果布戛、米箩、顺场、花戛等乡镇均有种植,种植规模大约3000公顷。
1.2 生产现状水城小黄姜主要的以鲜姜销售为主,水城县年产小黄姜12万余吨,其中约9万吨以蔬菜形式卖到外地蔬菜市场,有1万吨以药材的形式销售给药材公司,剩余的2万吨加工成干姜片,以干姜片的形式进行市场销售。
木霉菌施入对生姜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窦维卉,张宁,李丹,谢洋*,武春成*(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园艺科技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摘要:为探究木霉菌对生姜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沟施木霉菌(FT )、喷施木霉菌(ST )和不施用木霉菌(CK )对生姜的生长、土壤化学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施入木霉菌可以有效促进生姜的生长,木霉菌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可以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和中性蛋白酶活性,其中沟施木霉菌效果更好,可应用于生产。
关键词:生姜;木霉菌;土壤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供试生姜品种为‘贵州小黄姜’,姜块黄皮黄肉。
供试木霉菌为木霉复合粉剂,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黑龙江田利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黑龙江牧康牧业生物有限公司提供,有效成分含量≥10亿/g 。
1.2试验地概况本试验于2022年4-10月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任各庄村生姜种植基地进行,供试土壤的基本性质为:有机质26.01g/kg 、碱解氮101.15mg/kg 、速效磷427.80mg/kg 、速效钾314.33mg/kg 、pH 值5.80、EC 值67.90μs/cm 。
1.3试验设计试验共设3个处理,即处理FT ,在生姜覆土前将木霉菌粉剂按2~3kg/667m 2的比例散施于生姜栽培沟内;处理ST ,在生姜覆土前,将木霉菌粉剂用水稀释300~400倍后,用喷雾器喷施于姜种表面;以不施用木霉菌菌剂为对照(CK )。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小区面积42m 2,以30m 长的单个栽培行为一个重复,重复3次,共计9个栽培行。
4月16日播种,10月16日收获,田间管理同常规。
1.4生姜栽培土壤取样方法于10月中旬生姜收获季节,采集0~20cm 的耕层土壤,采用5点混合取样法,共采集土壤样品3份,放置于室内阴凉通风处自然风干,过筛,用于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测定。
1.5测定的指标及方法1.5.1生姜生长指标测定。
小黄姜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对传统药材的再认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小黄姜这一传统药材。
小黄姜在中医中被称为“天然板蓝根”,被广泛用于治疗感冒、发热、感冒引起的头痛等症状。
除了在中医中的应用外,小黄姜还被用于食品添加剂、美容护肤品等领域。
随着小黄姜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对其进行可行性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小黄姜在医药、食品和美容护肤品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分析小黄姜的市场需求和潜在发展前景,探讨小黄姜相关产品的生产流程、质量标准和市场推广策略,为小黄姜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1. 小黄姜的营养价值和药理作用2. 小黄姜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市场需求3. 小黄姜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市场需求4. 小黄姜在美容护肤品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市场需求5. 小黄姜产品的生产流程、质量标准和市场推广策略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搜集小黄姜相关领域的成果和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进行评估。
五、研究结果1. 小黄姜具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和抗炎成分,并且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
2. 小黄姜在医药领域的应用趋势上升,市场需求稳定增长;在食品领域和美容护肤品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受到关注。
3. 小黄姜产品的生产流程相对简单,主要包括种植、加工、提取等环节;产品质量标准需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来执行。
4. 小黄姜产品的市场推广策略应以产品质量为核心,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宣传,同时要开拓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以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六、结论与建议小黄姜作为一种传统药材,在医药、食品和美容护肤品领域均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市场调研和产品定位,加强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制定合理的市场推广策略,小黄姜产业将会取得更好的发展。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小黄姜产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小黄姜产业的规范化发展。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小黄姜产业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小黄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潍坊生姜发展研究作者:孙晓红来源:《理财·财经版》2019年第10期摘要:生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集调味品、加工食品原料、药用蔬菜于一体的多用途蔬菜作物。
我国各地均有食用生姜的习惯,生姜是每个家庭每天餐桌上不可缺少的。
山东是产姜大省,潍坊是全省生姜的主产区,种植历史悠久,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姜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在进一步扩大与提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高产高效设施农业的发展,生姜种植面积和产量增长更为迅速,2018年全市生姜的种植面积达2.79万公顷,总产量172.6万吨,分别比2002年增长43.4%和1.14倍,主要分布在安丘市、昌邑市、昌乐县、青州市、坊子区和峡山区等地,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作物和聚宝盆,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开发价值。
但从潍坊市生姜生产发展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加快生姜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振兴势在必行。
关键词:生姜种植栽培;产业转型;潍坊一、生姜生产发展现状(一)种植面积、产量水平、出口量均居全省、全国前列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50余个国家种植生姜,生姜进口国则多达150多个,我国是生姜生产大国,生姜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左右。
山东是全国生姜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生姜总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56%和70%左右。
潍坊是全省生姜主产区,潍坊生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52.7%和54.6%,均居全省第一。
全市生姜出口11.1万吨,占全市出口农产品总额的8%,居全省前列;亩产高于全国、全省水平,居世界较高水平。
(二)种植布局向区域化、专业化、品牌化转变2018年,全市生姜种植面积发展到2.79万公顷,设施栽培种植面积达到1.18万公顷。
生姜种植面积为蔬菜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占蔬菜种植面积的13.9%;目前生姜种植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4%;全市平均每户种植面积为0.02公顷;全市大姜种植相对集中在安丘、昌邑、昌乐、青州、峡山、坊子等县市区,其中,安丘市种植面积最大,为0.87万公顷;其次是昌邑市,面积为0.55万公顷,昌乐县种植面积为0.45万公顷,青州市0.35万公顷,峡山区0.24万公顷,坊子区0.15万公顷,其他县市区合计0.2万公顷。
长阳中药材资源及产业简介长阳境内重峦叠障,沟壑纵横,森林茂密,地貌呈层状分布。
按海拔高度分,有河谷丘陵区、低山区、半高山区、高山区,类型完整,立体地貌突出。
长阳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大陆性夏热潮湿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且雨热同季是其总体特征。
全境地形起伏大,海拔高差悬殊,地貌复杂,特别是隔河岩库区形成后对低山区的气候影响较大,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小气候特征。
为许多药用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县境内有各类植物1400余种,素有神奇的土家药源之称。
一、历史沿革史书记载,长阳自隋唐开始家种药材,形成了历史种植习惯并有一定种植规模,积累了宝贵的栽培经验和产地加工技术。
明末清初,长阳资丘镇作为水陆交通交汇处和鄂西南进出口物资重要集散地,云集着数十家药材商号,成为川东、鄂西南主要中药材粗加工和商贸集散地。
随着鸦片战争后的口岸开放,以“资丘”为品牌的皱皮木瓜、独活、续断、前胡等已成为走俏港澳及东南亚的“资丘药材”。
据民国30年统计,当时全县药材产量高达100吨以上,在当时县域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但在当时种植技术还很原始落后,种植方式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主要为农民自行种植,药材种子均来源于采收野生植株或种子进行家种驯化而来,不存在大规模植物引种,这也体现了我县中药材较好的地道性。
我县中药材的规模化种植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中药材生产经历了发展过程中的大起大落,周期性的发展历程。
到1985年,全县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8000亩,其中家生药材4900亩,产量达到107吨,财政收入986万元。
我县也一直是XX中药材生产基地县之一,先后建立了被省中药材公司和上级部门认可的云台荒国营药材场、火烧坪牛蒡子和黄柏基地、黄柏山独活基地、榔坪乐园木瓜基地、都镇湾栀子基地、X坪杜仲基地、紫台厚朴基地、麻池地乌基地等,培育了100多个药材生产大户,带动了全县中药材的规模化生产。
二、资源概况长阳属北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因高山屏障作用,冬季寒潮不易侵袭,低山、河谷无霜期可达288天,是何首乌、栀子、麦冬、半夏、黄姜等药材良好的生长环境;中高山地区年降雨量和相对温度大,昼夜温差大,且雨季集中春夏,分布均匀,雨热同季,是皱皮木瓜、杜仲、黄连、独活、续断、天麻等药材最理想的生长环境。
黄姜产业现状分析目录------综述------黄姜现状------皂素现状------双烯现状------其他深度开发产品现状------环保现状------科研攻关项目综述:前期受市场因素驱动和国家农业结构调整,出现农民盲目种植黄姜热潮,导致双烯价格从90万元/T降至30多万元/T。
而在黄姜皂素产业链中, 传统工艺中的酸水解工序产生的大量酸性有机废水对当地生活用水和河流水质造成严重的污染,成为制约该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而该工艺至今还没有找到较好的改善途径。
更为严重的是黄姜皂素加工区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水北调的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上游, 黄姜皂素生产污染物严重威胁着南水北调的水质。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和当前黄淮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国家强制关闭湖北绝大部份皂素生产厂家;也相继关闭了陕西部份皂素厂家,但相对湖北的监管力度要弱一点,其他少数几家企业也只能在偷偷摸摸地生产皂素。
受国家环保政策影响,全国一半以上的皂素提取厂停产导致皂素价格从12 万/吨上涨到30 万/吨左右。
另外一方面由于天津药业公司上的年产20吨氢可项目,月用皂素10吨或双烯7吨,天津药业方面采取大量囤积皂素措施,无形中使国内市场对皂素、双烯的需求更加紧张,特别是近期国外对双烯等激素产品需求加大,使原本紧张的皂素、双烯原料采购更是雪上加霜。
目前双烯价位在64W/T 左右。
1)如何攻关皂素清洁生产工艺显得优为迫切2)如何提高的黄姜利用率(比如淀粉、纤维素,木炭等),达到节能减排显得非常重要。
在这两方面我司可与皂素厂家合作,共同申请国家科研攻关项目,争取科研补助资金,若确实能做到清洁生产皂素,我司将可充分利用湖北黄姜资源,成为皂素生产的龙头企业,从而占领国内外皂素绝大部份市场份额;这样不仅可为我司生产的米非司酮、非那雄胺等产品提供绝对的资源优势,同时也可为后续黄姜深度开发合作项目尊定坚实的基础。
一、黄姜现状黄姜,学名盾叶薯蓣(Dioscoreae zingi-berensis C.H.Wright),是薯蓣科薯蓣属植物,黄姜的根茎含薯蓣皂甙元或薯蓣皂素。
薯蓣皂素是合成甾体激素药物的基础原料和起始中间体,应用薯蓣皂素可以合成生产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蛋白同化激素共200多种药物,以薯蓣皂素为基础几乎可以合成所有的甾体激素药物,故有“激素之母”之称。
由于薯蓣皂素主要来自于黄姜,所以黄姜也因此拥有药用“黄金”之美誉。
黄姜皂甙元的含量高达16.5%,高于墨西哥小穗花薯蓣15%的含量水平,是世界上药用薯蓣的王牌。
与其他薯蓣属植物相比,黄姜不仅皂素含量比较高,而且具有良好的栽培性状,随着野生资源濒于枯竭,黄姜基本转向了人工种植。
黄姜种植主要集中在湖北、陕西两省,约占全国70%,是国内栽植黄姜较早和比较集中的地区。
近年来,由于种植黄姜及其加工产品的利润比较丰厚,黄姜种植与加工形成了一股热潮,除上述2个省大面积种植和生产以外,河南、四川、湖南、云南、贵州、山西和江西等省(区)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据资料显示,全国黄姜种植总面积已从10年前的1000万亩猛增至目前的4000万亩,扩大了4倍;2006年,由于薯蓣皂素出口及内销市场俱佳,国内薯蓣皂素生产厂家急剧膨胀,至2006年全国已有薯蓣皂素生产厂160家,中国薯蓣皂素年产能约5000t,而全球作为药用原料的薯蓣皂素需求量大致在3000~3500吨之间,我国出口薯蓣皂素约占当年国际药用皂素市场份额的60%。
其中仅湖北薯蓣皂素年产能力即有2200吨,约占全国的一半。
前期受市场因素驱动外和农业结构调整(政府的补贴,部份地区补贴1.0元左右/每公斤),其他省均将种黄姜作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措施来推广。
2007年,全国各地黄姜产区已出现“卖姜难”现象。
黄姜价格也随之下滑,由过去的每公斤2.4元降至每公斤0.5元左右。
现阶段农民对黄姜种植和采挖的积极不高,但目前总体来说黄姜资源来说还比较充分。
黄姜是高产作物,如果价格稳定在每公斤1元左右,对于农民来说,与种植其他作物相比还是比较划算的。
出现黄姜热潮后必须:1)避免盲目种植,稳定和控制黄姜的种植面积;2)规范化种植,建立种苗生产基地,提高产品质量(含量≥2%,残留达标),在黄姜种植上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技术,包括选地、育种、施肥、丰产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3)提高产业化程度,由分散型初加工转向规模化产业,有效地解决在黄姜初加工聚集区废水造成的污染问题黄姜提取的薯蓣还面临一大新挑战,国外在过去几年里已开发出三大薯蓣皂素新来源——除了老产品墨西哥小花穗薯蓣和中国黄姜来源的薯蓣皂素外,另外又开发出来自剑麻的剑麻皂素、蕃麻皂素和来自穿龙薯蓣的穿龙皂素。
国内外研究人员还在一些水果加工副产品里(如石榴皮)中提取出薯蓣皂素原料。
上述几种薯蓣皂素在我国的资源均十分丰富。
如云南景洪州利用当地红壤和温暖湿润的气候大量栽培剑麻并从中提取出蕃麻皂素,年加工能力已达500吨。
近悉,云南丽江市已建成年产薯蓣皂素250吨、皂素衍生物近300吨的生产基地,这些产品全部出口至欧美市场。
陕西西安市果品加工厂在当地科技人员指导下已利用秦岭地区丰富石榴树资源和石榴汁加工厂的副产品——石榴皮从中提取出含量高达20%的石榴皮薯蓣皂素,可供作为保健食品用途,从而变废为宝,为当地果农增收。
据专家估计,如若我国西北地区所有石榴皮资源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全国将增加上千吨的薯蓣皂素新来源。
天津药业集团早在10年前另辟蹊径——与中科院西北植物研究所合作,利用西北地区的干旱性气候在当地大量种植葫芦巴,并从葫芦巴籽里成功提取出了薯蓣皂素。
据悉,2001年,天药集团已用此法生产出25吨药用级薯蓣皂素。
虽然从葫芦巴里提取薯蓣皂素在技术上可行,但其成本太高。
后来,由于全国“黄姜热”最终导致黄姜来源大增,黄姜市场价格大跌,以致天药集团开发的葫芦巴籽提取薯蓣皂素在成本上已不具任何优势,最终天药集团放弃了这项新工艺。
目前天药集团仍一如既往从国内采购从黄姜提取的薯蓣皂素。
国外在几年前已开发出一种合成激素的新工艺,即以来源易得、价格低廉的甾醇为起原料,从而可进一步降低激素类药物的生产成本。
以北京紫竹为代表的以β-萘酚为起始原料进行的全合成,据专家推测,该条路线合成的双烯成本在70万/吨。
随着其他来源的皂素不断涌现,需要提高黄姜综合利用程度。
实际上,黄姜综合利用潜力还很大。
如陕西省内的一些皂素生产厂除用黄姜根状茎生产薯蓣皂素外,还利用其淀粉生产肌苷、纤维素生产羧甲基纤维素,产品畅销国内外。
成都生物所利用黄姜根状茎的一些水溶性甙类、强心甙类等活性成分生产“地奥心血康”,产品市场紧俏。
同时需发展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黄姜的加工链条长,随着链条的延伸,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就随之大幅提高。
国外大型制药企业利用中国黄姜初级加工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和开发,不断推出新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为此,国内也应在产品深加工上下大功夫,努力把黄姜产业做强做大。
二、皂素现状我国对黄姜资源开发利用始于 50 年代,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我国甾体激素药产业已初具规模,全国皂素、双烯生产企业已达到200家左右,大中型激素制药厂达 100 多家,已利用薯蓣皂甙配基合成了 100 多种药物,年产值超过60 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 4% ,成为我国医药工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产品结构看,我国已能生产皮质激素、性激素和蛋白同化激素三大药物。
其中天津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常年生产 17 种皮质激素原料药,有 6 种为国内独家生产, 11 种常年出口,产量、出口量占全国总产量的 80% 以上,远销世界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天津药业公司是我国最大的激素药物生产企业,每年消耗的皂素为全国产量的一半。
目前用黄姜加工的下游产品有:皂素、双烯、澳氏氧化物、雄烯二酮、雄烯二醇、去氢表雄酮、单脂脱溴等。
皂素加工企业方兴未艾。
从黄姜中提取的皂素,是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前体。
2000年由于皂素价格一路飚升,皂素项目前些年有猛增的趋势,国内年生产能力近 5000 吨。
就十堰、襄樊地区已由开始的六、七家发展到大大小小的六十家,年皂素生产能力达 2250 吨;陕西黄姜加工企业大大小小也近百家。
但皂素生产存在严重的问题:一是技术没有大的突破,皂素生产一直延用自然发酵、稀盐酸水解、溶剂汽油提取的生产工艺;二是皂素品质较低,皂素成品仍以结晶体为主;三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目前皂素大部份厂家已关闭,情况如下:皂素生产企业状况由于近期天津药业公司新上的年产20吨氢可项目,月用皂素10吨或双烯7吨,无形中使国内市场对皂素、双烯的需求更加紧张,特别是近期国外对双烯等激素产品需求加大,使原本紧张的皂素、双烯原料采购更是雪上加霜。
目前皂素用量逐年加大,且对质量要求较高。
由于现在我国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皂素货源大幅度减少,价格大幅度上升,使皂素生产厂家承受的经营风险较大,所以,一般要求现款现货交易。
由于占用资金较大且原料属季节性采购,大量储备原材料的厂家较少,故今后皂素供应趋于紧张之势。
现因缺乏有效处理皂素废水的技术,经过水解和洗涤排出的废液含有大量的无机酸和有机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污染程度仅次于造纸企业。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和当前黄淮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国家强制关闭湖北绝大部份皂素生产厂家;也相继关闭了陕西部份皂素厂家。
皂素产业想要长足发展,必须解决环保问题。
三、双烯现状因皂素价格上涨因素,货源的不确定性,导致双烯的生产厂家目前也不多,价格飚涨,现阶段报价为1)城固:60W/T城固县振华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建于1992年9月,是以黄姜为原料,从事甾体激素类药物中间体生产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位于“丝绸之路”开拓者、汉博望侯张骞的故里—城固县。
厂区占地面积11万平米,建筑面积8万平米,绿化面积占85%,花草繁茂,环境优美。
企业资产总额1.1亿元,现有员工400余人,内设八部一室,中高级技术人员120余人,具有较高的医药原料药加工能力,主导产品薯芋皂素年产能力600吨,双烯醇酮210吨,孕烯醇酮100吨,沃氏80吨,黄体酮30吨,生产车间按照GMP要求,此外还有其它十余种甾体激素中间体。
2)湖北民生工贸:62W/T-64W/T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以黄姜加工为主业,年产皂素240吨,年产双烯200吨。
3)芳通:64W/T湖北芳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以黄石皂素有限责任公司(原黄石市皂素厂)为主要发起人,于一九九七年九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股份制公司,总股本3062.5万元。
公司是以从事甾体激素中间体系列产品的生产经营为主的专业化公司,是省科委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双烯醇酮醋酸酯 120吨/年(可能未生产)薯蓣皂素 120吨/年(未生产)奥氏氧化物 80吨/年17α羟基黄体酮 100吨/年17α羟基黄体酮醋醋酯100吨/年孕烯醇酮 50吨/年四、其他深度开发产品现状一直处于薄利多销状态的黄体酮,安宫黄体酮等原料药一度在成本价格附近徘徊,黄体酮07年的价格是800元/公斤-950元/公斤,安宫黄体酮也不过2100元/公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