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肠病(FGID)诊治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811.00 KB
- 文档页数:38
功能性胃肠病诊断与治疗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FGID)是一类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医生和患者关注的焦点。
功能性胃肠病是指在经过必要的检查排除有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患者出现一系列持续或反复出现的胃肠道不适症状。
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胃肠痉挛、非溃疡性胃肠炎和功能性便秘等。
诊断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排除其他可能的器质性疾病。
根据罗马Ⅳ诊断标准,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比如症状的持续时间和频率,同时需要排除其他胃肠道疾病。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以及必要时的生物心理社会评估等。
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主要针对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不适感,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标。
治疗方案通常是多角度的,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精神社会支持等多种手段。
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功能性胃肠病治疗的基础,包括合理的饮食习惯、规律的生活作息、充足的休息和适度的运动等。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饮酒和吸烟等不良习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能够有效减轻症状。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功能性胃肠病的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酸药、促动力药、抗氧化药和镇痛药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胃肠道不适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同时要避免长期大量使用药物,以免产生不良反应和耐药性。
精神社会支持精神社会支持对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的治疗同样至关重要。
患者可能因为长期的不适感受而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等,这将进一步加重症状。
因此,患者需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良好的心态。
总的来说,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情况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减轻症状的发作频率。
十二指肠炎症与功能性胃肠病症状重叠的研究进展*黄智炜颜秀娟陈胜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200001)摘要症状重叠是功能性胃肠病(FGIDs )常见的临床现象,其治疗主要基于促动力和改善内脏敏感性,但疗效有限。
近期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FD )患者十二指肠普遍存在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低度炎症,伴随上皮完整性受损、通透性增高、细胞焦亡增加等改变,尤其是在FD 重叠胃食管反流病(GERD )和(或)肠易激综合征(IBS )的患者中。
FGIDs 的病因包括感染、应激、食物抗原、饮食节律紊乱等,可通过激活十二指肠黏膜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轴,增加黏膜通透性,参与肠⁃脑互动,导致FGIDs 症状及其重叠。
本文就十二指肠炎症与FGIDs 症状重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功能性胃肠病;症状重叠;十二指肠炎症;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肠⁃脑互动Advances in Research on Duodenal Inflammation and Overlapping Symptoms of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HUANG Zhiwei,YAN Xiujuan,CHEN Shengliang.Division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Renji Hospital,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 Institute of Digestive Disease,Shanghai (200001)Correspondence to:CHEN Shengliang,Email:****************AbstractOverlapping symptoms are common in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FGIDs).The treatment ofFGIDs is based on promoting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and improving 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however,the efficacy is limited.Emerging data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low⁃grade duodenal inflammation with predominant eosinophilic infiltration in functional dyspepsia (FD)patients,accompanied by impaired epithelial barrier,increased permeability and increased pyroptosis,etc.,especially in FD patients overlapping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and/or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The etiologies of FGIDs include infection,stress,food antigens,irregular diet etc.,and can increasemucosal permeability,involve in the gut⁃brain interaction via activating duodenal mucosal eosinophil⁃mast cell axis,thuscausing the symptoms of FGIDs as well as the overlapping symptoms.This article reviewed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duodenal inflammation and overlapping symptoms of FGIDs.Key words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Overlapping Symptoms;Duodenal Inflammation;Eosinophils;Mast Cells;Gut⁃Brain InteractionDOI :10.3969/j.issn.1008⁃7125.2023.02.00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970472)#本文通信作者,Email:****************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 )是一组慢性、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常规检查(包括消化内镜)未能发现能够解释症状的成因。
儿童功能性胃肠病诊治进展钟雪梅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贴照片处(照片尺寸9.4×6.8cm)教师简介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副教授,硕士学位。
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儿科消化协作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小儿消化学组组员长期从事儿童消化道疾病临床工作,对小儿腹泻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肝病、反复呕吐、腹痛、厌食、便秘等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方面有丰富经验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编专著五部。
所带领的团队先后已主持、参加和合作完成多项临床科研课题工作钟雪梅副主任医师内容概况内容概况儿童功能性胃肠病概述01功能性消化不良02肠易激综合征03周期性呕吐综合征04概述概述功能性胃肠病(FGIDs)具有慢性或反复发作性的胃肠道症状没有结构、代谢异常能解释上述症状常见症状:反复腹胀、腹痛、腹泻、便秘、恶心、呕吐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类FGIDs已占消化专科门诊就诊患者的40%—60%,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对于临床医生具有重要意义FGIDs罗马诊断标准对于FGIDs的诊断目前多应用国际上通用的罗马标准目前最新的分类和诊断标准是2006年制订的罗马Ⅲ标准罗马Ⅲ标准在成人包括功能性食管疾病、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功能性肠道疾病、功能性腹痛综合征、胆囊和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功能性肛门直肠疾病等在儿童则包括2大类17种疾病G.新生儿和婴幼儿功能性疾病(7)G1.婴儿反胃G2.婴儿反刍综合征G3.周期性呕吐综合征G4.婴儿腹痛G5.功能性腹泻G6.婴儿排便困难G7.功能性便秘H. 儿童和青少年功能性疾病(10)H1. 呕吐和吞气症H1a. 青少年反刍综合征H1b. 周期性呕吐综合征H1c. 吞气症H2. 功能性胃肠病相关的腹痛H2a. 功能性消化不良H2b. 肠易激综合征H2c. 腹型偏头痛H2d. 儿童功能性腹痛H2d1.儿童功能性腹痛综合征H3. 便秘和失禁H3a. 功能性便秘H3b. 非潴留性粪便失禁FGIDs新分类罗马Ⅲ2006 (儿童2类)近年来对于FGIDs的研究方法取得了新的进步,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为阐明FGIDs与胃肠动力、脑-肠相互作用等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高分辨率胃肠道动力检测设备已发展到三维时代磁共振技术应用于排粪造影检查等,为理解胃肠道解剖和功能障碍之间关系提供了直观、高效的工具新内镜技术的应用如荧光内镜、共聚焦内镜等在功能性疾病与器质性疾病的鉴别上开展了有益的工作在基础研究领域,蛋白质组学、MicroRNA表达谱的研究为FGIDs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线索宏基因组学对肠道菌群的研究正在兴起,与IBS等功能性疾病的关系有了新的发现儿童时期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01 0203123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周期性呕吐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FD)功能性消化不良(FD)FD的定义有反复发作的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反酸、恶心、呕吐等消化功能障碍症状,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一组小儿常见的临床症候群罗马Ⅲ标准的定义:指经排除器质性疾病,反复发生的上腹痛、烧灼感、餐后饱胀或早饱达半年以上,且近2个月有症状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理生理学基础胃肠道动力Hp感染酸分泌内脏感觉FD的发病机制精神心理FD与胃十二指肠动力异常胃顺应性受损,近端胃适应性舒张功能下降胃十二指肠运动失调与移行性复合运动(MMC) Ⅲ期出现次数减少,Ⅱ期动力减弱相关胃排空延缓,可能与胃电节律紊乱有关FD上腹痛是酸相关症状上腹痛症状发生与异常酸分泌有明确正相关(P<0.05) 腹胀症状也有一定正相关但是早饱症状与PH呈负相关(0.06< P< 0.09)FD与幽门螺杆菌感染FD患者幽门螺杆菌检出率:65%-75%根除Hp可使部分FD患者症状得到长期改善 消化不良症状明显的患者可能Hp(-)FD与内脏敏感性改变01020340%FD患者对胃球囊扩张存在高敏性,健康对照组无此种现象胃酸或十二指肠内容物等腔内物质可诱发高敏感性某些特定化学物质也会诱发高敏感性FD与社会-心理因素FD患者焦虑、抑郁和疑病评分高于正常人26.3%有焦虑情绪,31.7%有抑郁情绪0102FD 临床表现132临床症状: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反酸、恶心和呕吐症状可反复发作,也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症状可以某一症状为主,也可有多个症状的叠加报警症状FD 是一种功能性疾病,各种试验室检查、放射学和内镜检查往往无阳性发现,但应排除器质性消化不良注意有否报警症状:消瘦、贫血、夜间痛醒、持续呕吐、不明原因体重减轻等对有报警症状者要及时行相关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321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第一线检查:血常规;粪隐血试验;上消化道内镜;肝胆胰超声•选择性检查:肝肾功能;血糖;甲状腺功能;胸部X检查食管24小时pH监测,超声或放射性核素胃排空检查、胃肠道压力测定等多种胃肠道动力检查FD诊断标准诊断标准:有消化不良症状至少2个月,每周至少出现1次,并符合以下3项条件•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脐上)疼痛或不适、早饱、嗳气、恶心、呕吐、反酸•症状在排便后不能缓解,或症状发作与排便频率或粪便性状的改变无关(即除外肠易激综合征)•无炎症性、解剖学、代谢性或肿瘤性疾病的证据可以解释患儿的症状FD 治疗措施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对症治疗抑酸、抗酸、促胃动力、胃粘膜保护一般治疗解释病情避免紧张调整心理心理治疗,必要时可应用抗抑郁药去除诱因避免刺激性食物不服NSAIDSFD治疗帮助患儿的家长认识、理解病情,指导其改善患儿生活方式,去除与症状相关的可能发病因素给予一定的行为治疗、认知治疗或心理干预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其与进餐的关系,可选用促动力药、抗酸药和抑酸药,一般疗程2-4周促动力药多巴胺受体拮抗剂5-HT4受体激动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西沙比利、莫沙比利抗酸、抑酸和粘膜保护剂抗酸剂:氢氧化铝、铝碳酸镁片、碳酸钙抑酸剂:H-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2粘膜保护剂:硫糖铝、胶体铋有反流症状FD患者效果明显;对于PPI治疗有效患者,如停药后症状常常复发,可能需要长期或间断服药;肠易激综合征(IBS)肠易激综合征(IBS)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部不适或疼痛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发病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感知异常、感染、饮食、精神心理及遗传等多因素有关主要表现:腹痛、腹泻或便秘重要特征:排便后腹痛明显缓解IBS诊断标准诊断儿童IBS的罗马Ⅲ标准是针对4-18岁儿童和青少年提出的•在最近的2个月内至少1次/周存在腹部不适或疼痛,同时伴下列症状中2项或2项以上✓排便后症状改善✓排便频率改变✓粪便性状变化•无可以解释这些变化的炎症反应、解剖、代谢异常、肿瘤报警提示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引起医师注意,如夜间腹痛或腹泻、体重减轻、直肠出血、发热、关节炎、发育延迟、有炎症性肠病家族史等实验室检查包括有白细胞计数、血沉、粪检等,必要时做内镜检查IBS治疗分级治疗•轻度患者:疾病教育、健康指导、饮食调整、生活方式的改变并随访观察•中度患者:在轻度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药物和行为治疗•重度患者:加用心理疾病的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治疗周期性呕吐综合征(CVS)周期性呕吐综合征(CVS)周期性呕吐综合征指反复发生、发作性的剧烈恶心、呕吐,持续数小时至数天。
中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现代研究功能性胃肠病(FGI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特征是胃肠道功能紊乱,但在结构、病理和生化方面没有明确的异常。
常见的FGID类型包括功能性胃肠病症候群,如功能性胃肠病(如功能性胃胀、功能性腹泻、功能性便秘等)。
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在FGID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许多中药被发现在治疗FGID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并且相对安全。
下面将介绍一些现代研究中发现的中药治疗FGID的效果和机制。
首先,白术是一种常用的中药,被广泛用于治疗FGID。
研究发现白术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菌、抗氧化和调节胃肠道运动等。
实验证明,白术能够改善FGID患者的症状,如减少胃胀、改善消化功能、缓解腹痛等。
其次,柴胡是一种常用的中药,被广泛用于治疗FGID。
研究发现,柴胡具有抗抑郁、抗炎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实验证明,柴胡能够改善FGID患者的症状,如改善食欲、减少腹胀等。
此外,山药、新乌梅、枳实等中药也被发现在FGID的治疗中有效。
山药被认为具有消炎、抗氧化和保护胃黏膜的作用,能够改善FGID患者的症状,如减少腹泻、改善胃胀等。
而新乌梅具有止泻、抗氧化和增加肠道黏液屏障的作用,能够改善FGID患者的症状,如缓解腹痛、减少腹泻等。
枳实则具有增加胃肠道收缩力、减少胃肠道蠕动和增加黏液分泌的作用,能够改善FGID患者的症状,如减少腹胀、改善消化功能等。
除了以上提到的中药之外,还有很多中药在FGID的治疗中也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这些中药的治疗效果可能涉及多种机制,如调节神经兴奋性、改变胃肠道菌群、调节胃肠道运动和降低炎症反应等。
总的来说,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FGID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现代研究发现,许多中药能够改善FGID患者的症状,并且相对安全。
然而,目前对中药治疗FGID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缺乏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治疗机制的详细研究等。
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中药的治疗机制,并加强临床试验的设计,以进一步确认中药治疗FGID的疗效。
FGIDs诊治标准新发展会上,专家们对《2006年罗马III功能性胃肠病诊治标准》(简称《罗马Ⅲ》)诊治标准和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新发布的《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表示了充分肯定,认为这将对国内FGIDs的研究和治疗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
据介绍,《罗马Ⅲ》是由罗马工作组最早制定的FGIDs诊治标准。
1996年,罗马工作组为调整和修订FGIDs研究及临床实践指导标准而设立,1997年成为501(c)3免税机构,2003年又重新注册为罗马基金会,继续其使命来完善关于功能性胃肠病的科学和实践知识。
近年来,该机构已相继出版了罗马I、II、III等系列成果,并将循证方法也加入了相关疾病诊治指南。
在全球消化学等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有关FGIDs新的诊治标准2006年发表在了美国《胃肠病学》杂志上。
比利时著名学者Jan T ack教授在会上带来了国际上FGIDs的最新进展,主要包括人体上消化道动力与感觉障碍相关研究。
与会专家表示,这种交流将给中国FGIDs研究带来新的契机和启迪。
在《罗马Ⅲ》国际标准基础上,2007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结合我国国情公布了《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国内专家方秀才教授等在本次论坛上详细介绍了该指南的主要内容。
据《指南》统计,FGIDs患病率随人年龄增长而升高。
美国普通人群为25%,在我国以消化不良为主诉的患者占普通内科门诊的11.05%,占消化专科门诊的52.85%。
虽然我国人群中消化不良的患病率很高,但总就诊率却不到50%。
专家表示,基于这种不容乐观的病患形势,需要积极推进人群教育,通过这次论坛巡讲,让更多人正确认识FGIDs,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
促胃动力药物临床效果获专家认可专家表示,FGIDs会致使胃的容受性受损,如果长期拖延不治将引起更严重的疾病。
本次论坛上,Jan T ack 教授、国内专家侯晓华等就FGIDs的有效治疗也进行了详细探讨。
功能性胃肠病的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进展在功能性胃肠病(FGIDs)药理和药代学方面,罗马Ⅲ介绍了研究药物对感觉和动力影响的动物模型;临床前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和新药所必需的毒理学资料;药物对感觉和动力影响的生物学标志;FGIDs的药物基因组研究;对FGIDs有治疗和有潜在治疗作用的药物。
一、动物药理学:研究感觉和动力的动物模型FGIDs新药的发展得益于临床前动物模型的建立。
这些动物模型必须尽可能地重建FGIDs的病理生理学过程。
1.内脏痛模型的建立:建立内脏痛动物模型的方法有:①机械刺激法:常在清醒或麻醉的老鼠体内进行,利用连接在气压调节器上的球囊扩张一段肠管的方法来引发疼痛,同时测量肠管顺应性改变和对疼痛刺激的反映。
②化学刺激法:通过一种长期植入在大鼠体内的导管向结肠注人甘油引发腹痛。
③其他刺激:其他刺激方法应用于调节动物模型内脏痛的幅度,包括化学刺激(如三硝基苯硫酸、磺琥辛酯钠、发酵菌)和寄生虫(如巴西鼠钩虫或者旋毛形线虫)。
腹腔注射类似于乙酸刺激物的“扭动试验”是用于研究止痛的药理学试验,但该实验反映的是腹膜刺激(引发躯体痛)而非内脏痛。
目前尚无研究内脏痛公认的模型。
伤害性反射可引发“伪情感”反应,是伤害性刺激结束时随之终结的脑干或脊髓反射。
最常用的终点是大鼠直肠或结肠充气时引起的腹部肌肉收缩,这些收缩可以通过肌电图明确地记录下来。
峰电位丛或整合信号的数目与充气时间内的腹部收缩相符合,且与刺激强度一致。
而小鼠结直肠充气时仅仅引发一种持续的收缩。
大鼠胃扩张时不能引发腹部收缩,但可引起躯体伸展和头部上举,因此描记颈部肌肉肌电图可反映胃扩张引起的伤害性反射。
内脏扩张也可引起内脏器官反射,如直肠扩张时肛门括约肌松弛或胃排空时直肠结肠抑制。
伪情感反应时引起的血压变化也可用来评估内脏痛。
心血管和肌肉的反应是通过脑干反射的,两者在去大脑动物中表现旺盛,在脊髓损伤的大鼠中则相反。
脊髓感觉神经元和二级神经元的电生理学记录可为药物作用于内脏感觉的传入提供最直接的证据。
功能性胃肠疾病诊治进展功能性胃肠疾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FGIDs)是一类常见的、以腹痛、腹胀、改变排便习惯等症状为主的慢性胃肠疾病。
FGIDs包括胃食管反流病(GERD)、功能性胃肠症(FGS)、功能性便秘症(FCC)、肠易激综合征(IBS)等多种疾病。
近年来,功能性胃肠疾病的诊治水平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首先,在诊断方面,临床医生对FGIDs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入。
根据国际上最新的罗马Ⅳ标准,FGIDs的诊断规范更加明确,临床医生可以通过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手段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
同时,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也为FGIDs的诊断提供了更多的工具。
消化道内镜检查、生化检验和功能性检测等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明确诊断。
其次,在治疗方面,目前FGIDs的治疗策略比以往更加全面和个体化。
对于GERD患者,除了药物治疗,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干预也非常重要。
对于FGS和FCC患者,常规的积极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症状。
而对于IBS患者,中医药和心理治疗的综合应用已经成为常规治疗的手段之一、此外,疼痛管理也是FGIDs治疗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FGIDs与疼痛的关系,通过疼痛管理控制FGIDs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外,研究人员也在探索FGIDs的病因机制和新的治疗方法。
在病因机制方面,研究发现FGIDs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有关,胃肠道激素异常释放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能是FGIDs的重要机制。
针对病因机制的不同表现,研究人员正在开展相关药物的研发和临床试验,以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总体来说,功能性胃肠疾病的诊治进展是多方面的,包括诊断标准的统一、诊断方法的改进、治疗策略的完善和病因机制的研究等。
功能性胃肠疾病是一类常见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的不断提高,相信功能性胃肠疾病的诊治水平会继续有所提高。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进展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以上腹痛、腹胀、吞咽困难等症状为特征,但在常规检查中未能找到明确的器质性病变。
该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但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仍不清楚。
本文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多因素综合作用被认为是其发病机制的主要原因。
这些因素包括胃运动功能异常、胃黏膜屏障紊乱、神经内分泌调节异常、心理社会因素和感染等。
其中最突出的是胃运动异常,其表现为胃排空延迟、胃排空快速和胃排空不规则。
此外,胃黏膜屏障紊乱主要体现为黏膜渗透性增加,胃酸分泌和胆汁反流也可能参与其中。
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主要有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方法。
非药物治疗包括生活方式改变、饮食调节和心理治疗等。
生活方式改变主要是指定期进食、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过度饮酒和戒烟等,这些措施可以减轻胃肠道负担,改善消化功能。
饮食调节包括减少食物中的脂肪和纤维含量,避免刺激性食物,例如辛辣食物、酸性食物和咖啡等。
心理治疗则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支持和应激管理等,它们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压力,改善消化功能。
药物治疗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常用的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s)、组织胺受体拮抗剂(Histamine H2-Receptor Antagonists,H2RA)、胃动力药物和抗抑郁药物等。
PPIs主要用于抑制胃酸分泌,对胃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等胃酸相关疾病有显著疗效。
H2RA也能够减少胃酸分泌,但其疗效相对较弱。
胃动力药物主要用于改善胃排空功能,常用的药物包括多潘立酮、莫沙必利和伊索美Opium等。
抗抑郁药物主要用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例如三环类抗抑郁药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等。
功能性胃肠病进展和罗马Ⅲ标准的制定胃肠器质性疾病会出现许多症状,如疼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食物通过或排便困难等。
根据病理学改变可以对器质性疾病做出诊断,有时可通过医疗技术将其治愈,但目前对于功能性疾病还了解甚少且缺乏有效治疗方法。
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使人们对功能性胃肠病(FGID)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一个事件发生于30年前,它使疾病的模式开始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
第二个事件发生于20年前,研究方法的重大突破使人们能够对FGID进行量化。
对胃肠道动力的评估有了很大进展,可以用恒压器检测肠道敏感性,对肽类物质、粘膜免疫、炎症、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都为胃肠疾病的正确诊断做出了贡献。
第三个重要事件发生在过去10年,治疗FGID的各种新药被研制和生产出来。
在FGID领域还面临新的挑战,包括进一步了解精神因素和消化道的关系,基础神经递质的功能如何在患者中表现为临床症状。
针对FGID的研究新进展制定了罗马Ⅲ标准(表1)。
功能性胃肠病的病理生理学1.遗传因素某些人可能注定会发展为FGID,而对于其他人,环境因素可能更重要。
2.早期家庭因素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的东西可能增加FGID的危险。
3.心理因素虽然心理因素不用来定义和诊断FGID,但的确会影响FGID的发生。
4.动力异常在正常人,严重的心理或环境压力可使食管、胃、小肠和结肠的运动加快。
与正常人相比,FGID患者的特点是遇到压力后胃肠运动加快。
5.内脏高敏感性内脏高敏感性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许多胃肠疾病的疼痛和胃肠道运动相关性差。
这些患者在肠道充气膨胀时痛阈降低,并可使内脏痛的躯体区域扩大。
6.炎症大约一半IBS患者活化的粘膜中炎症细胞增加。
7.菌群一些IBS患者肠道中可能存在细菌过度生长,菌群对FGID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8.脑-肠轴双向作用脑-肠轴通过双向信息传递将胃肠道功能与中枢的情感和认知中心联系在一起。
外部或内在的感受信息可影响胃肠道感觉、运动、分泌和炎症。
胃肠道功能障碍治疗新进展胃肠道功能障碍(FGID)归为常见疾病之列,它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消化系统疾病,可给患者带来相当不适的情感和身体上的痛苦。
FGID通常由胃肠道中功能紊乱引起,但并不是由结构紊乱或器质性疾病所导致。
此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腹部不适、疼痛、腹泻、便秘、消化不良、胃肠胀气、恶心和呕吐等。
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病原因还不为人所知,但是已经有不少的治疗方法可供选择,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支持、生物反馈训练、行为治疗等。
本文将针对 FGID 的治疗新进展作一综述。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常见胃肠道功能障碍的主要方法之一。
根据病情的不同,医生可能会开出以下药物:1. 抗抑郁药:芬氧嗪、血清素复合物、帕罗西汀、氟西汀等。
这些药物一般用于治疗腹痛、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主要起到舒缓症状的作用。
但它们的疗效也存在争议,因为治疗效果主要取决于诊断的正确性。
2. 抗胆碱药:托特罗吡啶等。
这类药物能够解除肠胃的痉挛,进而缓解病症。
但是,这类药物会采用中文进行分割处理带来诸多副作用,如口干、眼干、便秘等不良反应,所以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3. 益生菌: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益生菌治疗法的治疗机理主要在于有助于维持肠道内菌群平衡,帮助人体维持肠道功能,保护肠道健康及预防感染。
相比较而言,与药物治疗相比,此类治疗方案可能更具优势,因为益生菌基本上没有副作用。
营养支持营养支持是治疗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另一个常见的治疗方法。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或使用营养补充剂等,可以帮助患者缓解或降低胃肠道问题,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1. 饮食治疗。
患者可以试着少吃刺激性的食物,比如含高脂肪、高纤维、乳糖、人造甜味剂等食物。
改善饮食结构和组合食材,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和粗粮摄入量。
有些人还可以尝试分食法,将食物分类,分别摄入,既可以减少胃食管反流,又可以避免胃空虚。
2. 营养补充治疗。
缺乏维生素、矿物质或其他营养素,使胃肠道障碍加重,此时应补充相应的营养物质,例如口服氨基酸、螺旋藻等营养补充剂能有效改善营养不良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