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基本概念总结(预防医学考博用人卫第7版)

  • 格式:doc
  • 大小:147.50 KB
  • 文档页数:6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论

1.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occupational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medicine)

(1)是现代医学科学中研究职业环境与职业从事者之间关系的学科,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其目的是使职业从事者在其所从事的生产或工作过程中,有充分的安全和健康保障,并为不断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提供科学保证;(3)其主要内容和任务是以职业人群和职业环境为主要对象,旨在阐明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影响职业从事者健康的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论述如何识别、评价、预测、控制和研究不良职业环境和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业从事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健康损害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提出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因素的方法和措施;从而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职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量,保护职业从事者的身心健康。

2.职业卫生学(occupational health)(劳动卫生学)

是以职业人群的作业环境为主要对象,研究职业场所工作环境或条件对职业从事者健康状况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质和量两方面阐明职业场所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与职业从事者健康水平的关系,为保护职业从事者健康、提高作业能力、改善工作条件所应采取的措施及卫生要求提供科学依据。

3.职业医学(occupational medicine)(职业病学)

是一门临床医学的学科,是以职业从事者个体为主要对象,旨在对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损害或存在潜在健康危险的个体,通过临床检查和诊断的方法,联系职业暴露的环境和条件的调查,综合研究职业从事者健康受职业性有害因素损害的程度及其与职业性有害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发生的职业病与职业相关疾病进行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

4.职业流行病学(occupational epidemiology)

是流行病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在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中的实际应用,是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目的是研究职业性病伤的发生频率、分布及其与职业性有害因素和其他相关因素的因果关系或可能的关联;提供未知职业危害的早期预警征象;测试有害因素接触的人体效应和干预措施的评价。

5.职业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与类型

(1)横断面调查(cross-sectional study):通常称为现况调查或劳动卫生学调查;是在某一较短的特定时间内一次性调查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者的健康状况,并与不接触组进行比较,以研究接触与健康损害的关系。可了解职业损害的存在、分布范围及危害程度,提示所研究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病伤的病因假设,以便提出早期防治警告和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优点:花费少、获得结果迅速;缺点:调查时职业病伤与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同时存在,因而不能进行时间上因果联系的分析,不适合研究罕见的、病程短的职业性病伤。)

(2)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为回顾性调查(retrospective study),是根据现有的资料,选定一组已发生某种职业病伤的人群(病例组)和一组或几组没有该种职业性病伤的人群作对照,在两组人群中用同样的方法回顾是否接触某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及接触的频度和强度,观察这些接触因素在病例组出现的频率是否高于对照组,然后进行统计分析,推断接触因素作为病因的可能性,从结果探索可能的病因。(耗时短、易执行、较经济,适宜发病率低的疾病。)

(3)队列研究(cohort study):又称前瞻性研究(prospective study),是选择接触和非接触某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两组人群,追踪其各自的发病结局,比较其差异,从而判断接触与发病有无因果联系及联系强度的一种观察研究方法。主要用

于检验病因假设。

6.健康工人效应(healthy worker effect):是指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工人,由于职业选择要求的影响,他们的身体素质原本明显优于未就业者。

7.职业毒理学(occupational toxicology):主要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与接触人群的有害交互作用的科学,交互作用包括了有害因素对机体的作用(效应)和机体对有害因素的作用(反应)。

8.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 or occupational harmful factors):在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危害职业人群健康和影响劳动能力的不良因素统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9.职业损害的三级预防

(1)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是从根本上消除或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的作用和损害,即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合理利用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以减少或消除工人接触的机会。①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②职业卫生立法和有关标准、法制规定;③个人防护用品的合理使用和职业禁忌症的筛检。

(2)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是早期检测和诊断人体受到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健康损害。其主要手段是定期进行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监测和对接触者的定期体格检查,以早期发现病损和诊断,特别是早期健康损害的发现,及时预防、处理。定期体格检查的间隔期依据:①疾病的发病时间和严重程度;②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和时间;③接触人群的易感性。

(3)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是指在患病以后,给予积极治疗和促进康复的措施。第三级预防原则,主要包括:①对已有健康损害的接触者应调离

原有工作岗位,并结合合理治疗;②根据接触者受到健康损害的原因,对生产环境和工艺过程进行改进,既治病人,又加强一级预防;③促进患者康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第二章职业生理、职业心理与职业工效学

1.职业生理学(work physiology)

职业生理学或称劳动生理学,是研究一定劳动条件下人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及变化。劳动条件包括劳动任务、劳动场所、劳动对象、工作设备及工作环境等。

2.劳动能量代谢(work metabolism):是基础代谢之外供给劳动所需的能量。

3.氧需(oxygen demand):劳动1分钟所需要的氧量。血液在1分钟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maximum oxygen uptake),也叫氧上限(表示体力活动能力大小的传统指标)。氧需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叫氧债(oxygen debt)。

4.用能消耗量和心率来划分劳动强度(intensity of work)的大小,只适用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作业,一般分为三级:

(1)中等强度作业:作业时氧需不超过氧上限,即在稳定状态下进行的作业;(2)大强度作业:指氧需超过了氧上限,即在氧债大量蓄积的条件下进行的作业,一般只能持续进行数分钟至十余分钟;

(3)极大强度作业:完全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作业,此时的氧债几乎等于氧需。

5.动力定型(dynamic stereotype):当长期在同一劳动环境中从事某一作业活动时,通过复合条件反射逐渐形成该项作业的动力定型。

6.静力作业(static work)又叫静态作业,主要依靠肌肉等长性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来维持体位,使躯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动所进行的作业。其特征是:(1)能消耗水平不高;(2)很容易疲劳;(3)作业停止后数分钟内,氧消耗反而先升高后再逐渐下降到原水平。

7.动力或动态作业(dynamic work):则是在保持肌张力不变——等张性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的情况下,经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使关节活动来进行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