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传热学课件:对流传热
- 格式:pptx
- 大小:13.76 MB
- 文档页数:98
2-3 管槽内层流对流换热特征工程上存在大量的管槽内对流换热问题。
本节对管槽内层流强制对流换热的流动与换热特征进行分析。
一、流动特征当流体以截面均匀的流速0u 进入管道后,由于粘性,会在管壁上形成边界层。
边界层内相同r 处的轴向流速随δ的增加而降低,导致对管中心势流区的排挤作用,使势流区流速增加。
当边界层厚度δ达到管内半径时,势流区消失,边界层汇合于管轴线处,同时截面内速度分布不再变化。
u o将管入口截面至边界层汇合截面间的流动区域称为入口段,或称为未充分发展流、正在发展流。
该区域内,速度分布不断变化,(,)u u x r =,同时存在径向速度(,)v x r 。
边界层汇合截面以后的流动速度不再变化,()u u r =,而径向速度0v =,这段流动区域称为充发展段或充分发展流。
所以,管内流动存在特征不同的两个区域:入口段,充分发展段。
充分发展流动又分为:简单充分发展流、复杂充分发展流两种。
1). 简单充分发展流是指只存在轴向速度分量,而其它方向速度分量为零的充分发展流动。
对圆管: ()u u r =,0v w ==; 对矩形管道:(,)u u x y =,0v w ==。
简单充分发展流任意横截面上压力均匀,沿轴向线性变化,即dpconst dx=证明:对简单充分发展流,径向速度0v =,根据径向动量方程:222211()v v p v v v u v x r r r r x rνρ∂∂∂∂∂∂+=−+++∂∂∂∂∂∂ ⇒ 0p r ∂=∂,即任意横截面上压力均匀,压力仅沿轴向变化。
于是,轴向动量方程为:222211(u u dp u u uu v x r dx r r x rνρ∂∂∂∂∂+=−+++∂∂∂∂∂又发展流0ux∂=∂(速度分布不变,或由连续方程得出)⇒220ux∂=∂、()u u r =。
动量方程变为:221()dp u u dx r r rρν∂∂=+∂∂ 由于上式右端与与x 无关,所以必然有:dpdx=常数,而与x 无关,或说压力沿轴向线性分布。
第六章高速流动对流换热在前面几章介绍的强制对流换热中,我们假设速度和速度梯度充分小,以致动能和粘性耗散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现在考虑高速和粘性耗散的影响。
我们主要介绍有更多重要应用的外部边界层。
6.1 高速流对流换热基本概念高速对流主要涉及以下两类现象:z从机械能向热能的转换,导致流体中的温度发生变化;z由于温度变化使流体的物性发生变化。
空气一类气体若具有极高的速度,将会导致超高温离解、质量浓度梯度,并因此发生质量扩散,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这里仅限于关注未发生化学反应的边界层;对空气来说,这意味着我们将不考虑温度超过2000K或者马赫数高于5的情况。
对液体,如果普朗特数足够高的话,粘性耗散实际上在中等速度时就具有很可观的作用。
我们的讨论仅限于普朗特数接近于1的气体。
有关高速对流的研究大都涉及对机械能转换和流体物性随温度变化两个因素的总体考虑,很难看到它们单独的影响。
这里,我们暂不考虑变物性的影响,首先讨论能量转换问题。
能量转换过程能可逆地发生,也能不可逆地发生。
比如,在边界层内,激波与粘性的相互作用使得机械能与热能间的不可逆转换增大,无粘性的速度变化(比如在接近亚音速滞止点附近流体的减速)则产生可逆的,或者非常接近可逆的能量转换。
高速边界层滞止点的比较能很好地说明这两种情况的明显区别。
z在滞止点(图6-1)处速度降低,边界层以外的压力和温度提高。
对于亚音速流动,该过程几乎是等熵的,流体粘度不起什么作用。
无论减速可逆还是不可逆,滞止区边界层以外的流体温度等于滞止温度,也就是说,流体温升来自于绝热减速:(6.1.1) 若不考虑变物性影响,并用*T ∞代替T ∞,低速滞止点的解也能适用于高速滞止点问题: w w ()q h T T ∗∞=− (6.1.2)z 但高速边界层问题有所不同。
如果自由速度很高,边界层以内速度梯度很大,边界层内因粘性切应力产生粘性耗散。
如果物体是绝热的,那么耗散产生的热量可以靠分子或者涡漩传导的机理,从靠近表面的向边界层外传递出去,如图6-2所示。
第二章层流强制对流换热§2-1 层流对流换热边界层微分方程的物理数学性质 由于对流换热基本方程组的非线性与耦合性,求解异常困难,在19世纪,对粘性流动与换热进行求解几乎是不可能的。
自从1904年德国的著名力学家Prandtl提出边界层的理论后,借助于该理论对N-S 方程进行简化,在某些简单的情况下可进行理论求解,从而为现代流体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推动了对流换热理论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已获得了十几个层流对流换热问题的分析解。
下面介绍边界层理论的要点及边界层微分方程的数理性质。
一、边界层理论要点1.流动边界层绕流固体壁面的粘性流体流场可分为边界层区、主流区(势流区)两个特征不同的流动区域:(a). 壁面附近边界层:在垂直于壁面方向,速度变化剧烈,存在很大的速度梯度,粘性应力起重要作用。
速度分布,粘性(b). 离壁面较远的主流区:速度梯度很小,可以忽略粘性应力,视为理想流体的流动。
δ 。
(尺度)(c). 边界层厚度δ远比流过的距离L小得多,即L(d). 边界层内存在层流、湍流、过度流等不同流态。
(流态)2.热边界层(a). 壁面附近的热边界层:垂直于壁面方向,存在很大的温度梯度,沿壁面法向的导热起主要作用。
(b). 离壁面稍远的主流区:混合剧烈,温度梯度很小,可忽略导热。
δ 。
(c).热边界层厚度t L(d). tδ与δ的关系,起决于流体物性。
(r P数)(e). 热边界层的流动状态对换热起着决定性作用。
从物理本质上看,边界层是扩散效应(微观热运动)起主要或重要作用的区域;或者说是扩散效应的影响区域。
层流热边界层内:沿壁面法向的热流传递方式主要是导热。
湍流边界层内:粘性底层靠导热,湍流核心区的脉动对流占主要地位。
二、层流边界层对流换热的分析求解方法层流边界层对流换热的分析求解方法主要有两种:1). 建立边界层动量、能量积分方程— 近似解法。
2). 建立边界层微分方程— 相似解法。
边界层积分方程:是对包括整个边界层厚度的有限控制体应用守恒原理建立的,不能保证边界层内任意小的微元体满足守恒关系;同时,求解过程中需假定速度、温度分布函数,我们称其解为近似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