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采煤沉陷土地损毁及其复垦技术现状与展望
- 格式:pdf
- 大小:286.56 KB
- 文档页数:5
煤矿土地复垦主要问题和政策措施建议随着我国煤矿资源的逐渐枯竭,煤矿土地的复垦工作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煤矿土地复垦工作面临着许多主要问题,包括土地环境污染、植被恢复困难、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监管不到位等。
为了有效推进煤矿土地复垦工作,提出以下政策措施建议。
建立健全煤矿土地复垦管理体系。
政府应建立统一领导、部门协作、市、县、乡三级联动的煤矿土地复垦管理体系,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和责任。
建立分类管理制度,针对不同类型的煤矿土地制定相应的复垦标准和措施,确保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和管理。
加大煤矿土地环境治理力度。
在煤矿运营期间,应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确保矿区的土壤、水源等环境不受污染。
在煤矿关闭后,要开展土地污染整治工作,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手段进行治理,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
建立污染责任追溯机制,对污染煤矿及相关责任方进行严格追责。
加强煤矿土地植被恢复工作。
煤矿土地在复垦后往往存在植被覆盖率低、植被品种单一等问题。
应加大植被恢复的投入和力度,采用适宜的植被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煤矿土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价值。
在植被恢复过程中,要重视本地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推进土地生态修复。
第四,加大煤矿土地复垦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
当前,煤矿土地复垦工作所需投入巨大,但相关资金支持不足。
政府应加大对煤矿土地复垦的资金支持力度,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实现多元化投入。
要加强技术支持和培训,提升煤矿土地复垦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
第五,加强煤矿土地复垦监管工作。
对于违规煤矿土地复垦行为,要加强监管力度,严惩不法行为,确保复垦工作的顺利推进。
要建立健全煤矿土地复垦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对复垦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煤矿土地复垦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但也存在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煤矿土地复垦工作朝着科学、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积极贡献。
煤矿土地复垦主要问题和政策措施建议【摘要】煤矿土地复垦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目前在复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建议加强监管力度,完善补偿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宣传教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政策措施的实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煤矿土地复垦的可持续发展。
煤矿土地复垦工作仍面临挑战,但只要我们不断完善政策、加强执行力度,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实现煤矿土地复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煤矿土地复垦、重要性、主要问题、监管力度、补偿机制、科技创新、宣传教育、挑战、实施、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全社会共同努力。
1. 引言1.1 煤矿土地复垦的重要性煤矿土地复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不仅关系到煤炭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关乎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
随着煤矿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大量的土地被破坏和废弃,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进行煤矿土地复垦工作不仅可以恢复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还可以减轻煤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煤矿土地复垦工作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通过复垦,可以恢复土地的绿化和生态功能,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生态平衡,为后续的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土地资源支持。
煤矿土地复垦不仅是一项必要的工作,更是一项关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的重要任务。
为此,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推动煤矿土地复垦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 正文2.1 煤矿土地复垦存在的主要问题1. 土地资源短缺:煤矿开采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和耗尽,导致很多地区土地荒废无法再次利用,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2. 土地复垦标准不统一:目前各地对煤矿土地复垦的标准和要求不尽相同,导致复垦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容易出现混乱和低效问题。
3. 投入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对煤矿土地复垦工作的投入不足,导致复垦工作难以推进和落实,影响了煤矿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煤矿土地复垦主要问题和政策措施建议煤矿土地复垦是指煤矿开采后,对矿区进行环境修复和资源再利用的过程。
由于煤矿开采对土地的破坏性较大,因此煤矿土地复垦成为一个重要的环保任务。
本文将主要探讨煤矿土地复垦的主要问题和政策措施建议。
煤矿土地复垦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煤矿地下水位降低。
煤矿开采过程中,矿井内的水会被抽走,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地下水位下降后,会导致周围地区的水环境恶化,甚至引发地质灾害。
解决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是煤矿土地复垦的关键。
对于地下水位下降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解决。
加强矿井水管理,限制对地下水的抽取量,并加大对水源地保护的力度,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加大对水资源的监测力度,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水资源的变化情况,为污染治理和修复提供数据支持。
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法规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
煤矿土地复垦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矿山生态环境破坏。
煤矿开采会破坏土壤结构,破坏植被覆盖,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
解决矿山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是煤矿土地复垦的重要任务。
对于矿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解决。
加大对矿山复垦的投入力度,在煤矿开采过程中,要提前规划矿山复垦工作,加大对矿山植被的保护和修复力度,恢复矿山的生态环境。
加强对矿山生态环境的监督和管理,建立矿山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对矿山的环境破坏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矿山复垦工作的有效进行。
加大对违规开采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矿山开采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煤矿土地复垦的第三个主要问题是煤矸石的处置。
煤矸石是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其中含有一定的煤炭资源和有害物质。
煤矸石的处置不当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对于煤矸石的处置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解决。
加大对煤矸石的回收利用力度,将可利用的煤矸石进行回收,提取其中的煤炭资源,并进行再利用。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研究综述与展望采煤沉陷区是指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由于煤炭资源的提取而导致地下空洞形成,进而引发地表沉陷的区域。
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采煤沉陷区的问题日益突出,给地下空间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解决采煤沉陷区的问题,需要进行综合治理。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方法主要包括填充法、沉陷区地下水资源的调控和利用、生物植被修复、地面建筑物的加固和补偿等。
填充法是治理采煤沉陷区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将人工填充物或者废弃物填充到地下空洞中,填补空洞从而减缓地表沉陷的发生。
填充材料可以选择砂石、泥浆、混凝土等等,根据地下空洞的形状和大小选择合适的填充材料。
填充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效果明显,但是填充材料的选择和填充过程的精确控制是关键,防止因填充不均匀而引起新的沉陷。
沉陷区地下水资源的调控和利用也是治理采煤沉陷区的重要手段。
由于采煤引起了地下水位的下降,导致地下水资源的减少和地下水的升降压力差增大。
通过引入外部水源来补给地下水,或者采取提高地下水位的措施,恢复地下水资源供应,有助于减缓地表沉陷的速度。
可以考虑利用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用于农田灌溉、城市供水等方面,发挥沉陷区的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生物植被修复是指通过植物的种植和生长来修复采煤沉陷区的问题。
植物的根系可以增加土壤的黏聚力和抗沉陷能力,同时植物的生长可以提供氧气和水分,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促进土壤的恢复和修复。
通过合理选择植物物种和种植方式,可以提高采煤沉陷区土壤的质量和稳定性,减缓地表沉陷的发生。
地面建筑物的加固和补偿是为了确保地表沉陷对建筑物的影响降到最低。
在采煤沉陷区进行建筑物的施工和维修时,需要进行地下空洞的探测和填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对于已经存在的地面建筑物,可以采取加固措施来增加建筑物的抗沉陷能力,或者进行补偿措施来减轻沉陷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建筑物的完整性。
对于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治理还有以下几个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DETECTION发 现区域治理采煤沉陷区治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淮南创大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许正刚煤炭开发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大量包含大气污染、土地资源损坏、地下含水层结构紊乱、生态景观破坏等在内的环境恶化现象频频上演。
安徽两淮矿区作为我国战略性煤炭生产基地,矿区覆盖安徽淮南淮北两地市共七个矿区,其中淮北有宿县、涡阳、濉萧、临涣四大煤田,淮南则包括新集、潘谢、定远三大煤田。
目前两淮矿区已勘明的煤炭储量共计283.59亿吨,其中保有煤炭储量占261.85亿吨,长期的煤炭开采作业使得安徽两淮矿区出现大规模的采煤深陷区,大量土地被损毁,这与城市发展建设必然的规模扩张性够成了鲜明的冲突关系,关于用地紧张的限制性矛盾持续加剧,在此情形下,怎样合理修复采煤深陷区,实现破损土地的再建设与再利用已成为我国中东部地区矿业城市扩张建设用地、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安徽两淮采煤沉陷区概况简述煤炭作为淮南市矿产资源中储量最为丰富的资源类型,煤炭远景储量达455亿吨,现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规模约164亿吨。
目前淮南市已挖矿井共43座,此中包括大中型矿井19座,小型矿井24座。
据统计,至2019年初,淮南市采煤沉陷区面积已累积增至24389公顷,覆盖乡镇30余个,沉陷面积占淮南市总体土地面积的8.1%,约有48.7万居民受此影响,影响人数占淮南市总体人口规模的13.9%;而淮北市现已勘明的煤炭矿产地共有51处,总体探明储量规模达82亿吨,现设煤炭矿井45座。
目前淮北市采煤沉陷总面积约23266.7公顷,其中耕性良好的土地占总沉陷面积的82%,沉陷区居民人口约32.6万人,涉及搬迁村落370多座。
安徽两淮矿区主要采用机械化综放开采的作业模式,总体呈现出“产量高、效率高、强度高”的“三高型”开采特征,在这种环境下,原本对于岩层及地表扰动性相对正常的采煤工作面在作用程度上显得更为强烈。
高强度的煤炭开采使得两淮矿区地下水径流被大肆破坏、地下潜水位迫降、地表水日渐稀少,最终导致地表干旱、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植被覆盖率锐减等环境问题,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也引发了当下社会对于安徽两淮地区煤矿开采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
开采沉陷的损害及塌陷土地复垦技术探讨摘要: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地面沉陷的问题,导致着人员伤亡和生态环境灾害的出现,更是影响着人们的生存质量.基于此,文章先分析了煤矿开采中地面沉陷的发生过程和主要沉陷形式,以及煤矿开采中出现地表沉陷的危害性,并分析了塌陷土地的复垦技术。
关键词:开采沉陷;危害;类型;复垦对煤炭开采沉陷造成的损害进行合理地评价,并对其提出有效的防治保护对策,是煤炭资源开采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煤炭开采损害的评价及其防治问题不仅是关系煤炭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而且也是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尤其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因此,进行煤炭开采沉陷损害评价和土地复垦技术的深入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开采损害的定义开采损害是指由于采矿工程使地上、地下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自然对象受到的不利影响统称为开采损害。
据此,一系列因采动引起的地压破坏现象也被包括在开采损害范围之内,如采场及巷道矿压、岩爆等等。
事实上关于采场、巷道受力稳定性问题及岩爆问题已形成了一些独立问题和研究分支,它们都属于岩石力学或矿山岩体工程力学的范畴。
矿山开采沉陷学也可归纳其中。
因此,广义的开采损害是与矿山岩体工程力学密切相关的。
前者强调现象,后者强调理论系统。
狭义的开采损害主要指岩层和地表受开采影响而发生的移动和变形所引发的一切有害变化。
岩层与地表移动规律及其对地表建筑物和自然对象的有害影响是这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对于地下工程,则需区别两种情况:通常将位于明显的移动变形区范围之内的采场、巷道、峒室所遭到的损害,划归为开采损害范围之内,而位于明显的移动变形区之外的采场、巷道、峒室等的稳定性研究则不属于开采损害的研究范围,它们的失稳不属于狭义的开采损害。
2 土地开采沉陷损害类型受煤层采深、采厚、覆岩性质、煤柱尺寸及其强度、采空区大小及采空区之间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地影响,开采沉陷造成的土地破坏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2.1塌陷坑式这种小范围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塌陷坑多发生于小型煤矿的采空区上方,是由于采深小(30~70m)、采厚大、工作面布置不规则等因素造成的。
煤矿开采沉陷区土地复垦策略煤礦开采之后难免出现土地沉降的现象,我国又是煤矿开采大国,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煤矿开采澄江区的土地复垦工作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将围绕我国的煤矿开采沉陷区土地的复垦工作展开讨论,针对现阶段的煤矿开采区沉降土地的实际状况,提供一些有效的复垦策略以作参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标签:煤矿开采沉降区;土地复垦;复垦技术我国拥有丰富的煤矿资源,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煤矿资源对国民经济的提升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但是随着煤矿资源的利益开发和使用,难免会出现开采区域沉陷的现象,尤其是煤矿开采的地区上方通常是岩石或者土壤,煤矿开采之后失去了相应的支撑,很容易发生坍塌现象,难免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严重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安全事故。
很多相关的煤矿开采单位在开采煤矿之后往往会废弃这种不能被再次利用的沉陷区域,这无意中也浪费了资源,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没有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1.煤矿开采沉陷区土地复垦的意义煤矿开采沉陷区是指对煤矿进行开采之后,煤矿开采的地区难免会形成空洞,使煤矿开采上方的土地或岩石等得不到很好的支撑,从而不利于维持平衡。
所以在煤矿开采的地区周围常会出现土壤和岩石的松动或者变形情况,更为严重者还会出现塌方事故,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由于地形的不同以及煤矿开采地上方的坍塌现象也不一致,通常将煤矿采空区分成三类,分别是一般来说,分别是冒落带、裂缝带以及弯曲带。
这三种现象出现的越多说明煤矿采空现象越严重。
一旦出现煤矿开采沉陷区,不仅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可能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而且对后续的土地资源再利用也有相对的阻碍作用。
因为担心地表的塌陷,相关的煤矿开采沉陷区的复垦工作也十分艰难,再加上为了保障农民的种植安全,因此,这类土地往往是荒废的。
由此可见,若要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使各种资源可持续再利用,为我国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立即展开对煤矿开采沉陷区的土地复垦工作。
但是这项工作比较复杂,如要使沉陷区土地再次可利用,还需要一定的技术和适当的方法。
中国矿区土地复垦报告摘要对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现状进行了总结,煤炭开采会破坏和压占大量的土地资源,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功能发生较大变化,污染周围环境,对矿区土地资源破坏进行了地表沉陷对土地质量的影响分析,提出了开采引起土地破坏的评价方法。
复垦土地的适宜性评价是制定土地复垦方案的前提和基础。
探讨了山地煤矿开采时地表的影响与平原地区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西部矿区的地面塌陷加速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同时采煤引起的地表塌陷还引发大量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破坏矿区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我国耕地资源人均数量少,质量低,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为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实现耕地的复垦利用和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探讨开采沉陷对土地造成的破坏以及预测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随着煤炭工业的迅速发展,矿藏资源被过度开采,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矿区生产形成塌陷、挖损,压占土地,人地矛盾日益加剧,严重威胁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复垦利用已成为解决我国人地矛盾,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项重要措施。
但要实现复垦土地的合理利用,必须以土地适宜性评价为基础。
新河矿区待复垦土地主要是以塌陷地为主,塌陷地是指地下开采煤炭资源后,由于地表塌陷而废弃的土地_1]。
塌陷所毁损的土地原本多是耕地,且大多数是生产力较高的良田。
矿区待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在对破坏土地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选取影响因素,确定各因素因子指标值及权重,评定被破坏土地最适宜的复垦利用方向和构建土地最佳复垦模式[2]。
通过对矿区待复垦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一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实现有效合理节约集约利用;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生态系统重建为最终目标,提出有较强针对性的土地复垦工程计划及措施,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三是为复垦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同时为其他复垦土地的适宜性评价提供方法和思路。
目前,有关复垦土地适宜性的综合评价方法的文献不多,可借鉴于此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专家评价法、经验判断指数法、极限条件法、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层次分析法(AHP)通过逐层比较各种评价因素的重要性,分析和判断待评价的样本指标的实际值,将半定性、半定量的问题转化为定量计算。
2024年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引言: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之一,而煤矿开采所带来的沉陷问题一直是一个困扰行业的难题。
沉陷不仅会对地下和地表设施造成破坏,还会引发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问题。
因此,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煤矿开采沉陷的原因分析煤矿开采过程中,采煤工作面的开采导致煤层的失稳和破裂,引起上覆地层的塌陷,形成沉陷。
1. 煤层岩性特征:煤层的岩性特征决定了其开采导致的沉陷程度。
软岩煤层更容易发生沉陷,而硬岩煤层的沉陷程度较小。
2. 采煤工艺:采煤工艺的不同也会对沉陷程度产生影响。
目前,常用的采煤方式有顶煤爆破法、胶运放顶法、割缝法等。
对于不同的煤层类型选择合适的采煤工艺可以减轻沉陷程度。
3. 开采方式:煤矿开采一般采用的方式有直接开采和分层开采。
直接开采是指从地表直接开采煤炭,分层开采则是在地下不同深度开采不同层煤。
两种方式对沉陷程度都有不同的影响。
二、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为了减轻煤矿开采引起的沉陷问题,需要探索并应用适合的防治和控制技术。
1. 改变开采方式:采用分层开采方式可以减轻沉陷程度。
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深度开采不同层煤,减少单层厚度,从而减少沉陷量。
2. 改进采煤工艺:改进采煤工艺可以减轻煤层的失稳和破裂,从而减少沉陷程度。
例如,在顶煤爆破法中使用合适的爆破参数和爆破顺序可以减少煤层的破裂面积,降低沉陷量。
3. 应用支护技术:在采煤过程中使用支护技术可以减少沉陷程度。
目前常用的支护技术包括采空区充填法、支架法等。
这些技术可以填充采空区,维持地表稳定,减少沉陷程度。
4. 灌浆技术:灌浆技术可以减少地层的破裂和沉陷。
通过注入填料,将地层中的空隙填实,增加地层的稳定性,从而减少沉陷量。
5. 数值模拟研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可以预测煤矿开采引起的沉陷。
通过模拟煤矿开采的过程和条件,可以预测沉陷程度,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和控制措施。
三、案例分析以某煤矿为例,该煤矿采用了分层开采方式,并结合支护技术和灌浆技术对沉陷进行了防治和控制。
我国矿区土地复垦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
由于矿区的开采,土地极易遭受破坏,破坏土壤的植被和水土流失,危害环境。
矿区土地复垦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是缺乏技术支持。
矿区土地复垦涉及到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等多个方面,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来保证复垦效果。
但是,目前我国矿区土地复垦技术仍然落后,缺乏先进的复垦技术手段和技术支持,导致复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
矿区土地复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地财政支出水平不一,导致矿区土地复垦资金投入不足,无法满足复垦需求。
三是缺乏监管机制。
矿区土地复垦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但是,目前矿区土地复垦的监管机制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复垦工作不能得到有效的推进。
针对以上问题,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加强技术支持。
应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开发先进的复垦技术,使矿区土地复垦工作更加高效,提高复垦效果。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
应加大对矿区土地复垦的资金投入,加强财政支持,保证复垦工作的有效进行。
三是完善监管机制。
应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加强对矿区土地复垦工作的监督,确保复垦工作有效实施。
总之,矿区土地复垦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加强技术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和完善监管机制,才能确保矿区土地复垦工作的有效进行,以达到恢复环境的目的。
煤矿土地复垦主要问题和政策措施建议煤矿土地复垦是指对煤矿用地进行植被恢复、地貌修复、水文修复等一系列措施,以减少煤矿对环境的破坏,促进煤矿用地的可持续利用。
在实际操作中,煤矿土地复垦面临诸多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解决。
煤矿土地复垦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复垦效果不理想。
目前,一些煤矿在修复过程中只注重表面修复,忽视了地下和水域环境的修复,导致复垦效果不明显,无法恢复原有的生态功能。
一些煤矿在复垦后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维护,导致复垦地逐渐退化,无法持续利用。
煤矿土地复垦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资金和技术的不足。
煤矿土地复垦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但目前很多地区的资金和技术条件有限,导致复垦工作的进展缓慢。
由于复垦工作所需的技术相对较为复杂,一些地区缺乏相关专业人才,也影响了复垦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应加强煤矿土地复垦的监管力度,确保复垦工作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
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明确煤矿土地复垦的要求和具体措施,并加强对煤矿复垦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对于违反规定的煤矿,应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以保障复垦工作的顺利进行。
应加大对煤矿土地复垦的资金投入。
政府应设立专门的复垦资金,用于支持煤矿土地复垦工作。
可以引入社会资本,通过混合所有制等方式,增加复垦资金的来源。
可以鼓励煤炭企业通过煤炭资源税等方式,为煤矿土地复垦提供资金支持。
还应加大对煤矿土地复垦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政府可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对煤矿土地复垦技术的研究,开展示范工程,推广应用先进的复垦技术。
可以加强对复垦技术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复垦技术水平,提升复垦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应加强煤矿土地复垦的管理和维护。
政府可以建立专门的复垦管理机构,负责对复垦地进行管理和维护。
可以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各种利益相关方参与复垦管理,确保复垦地能够持续利用。
煤矿土地复垦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需要从政策、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煤矿土地复垦主要问题和政策措施建议煤矿土地复垦是指对煤矿开采后的废弃土地进行整治,使得其可以重新利用的过程。
煤矿土地复垦是煤矿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环节,也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重要举措。
煤矿土地复垦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政策措施提出了挑战。
本文将结合现实情况,探讨煤矿土地复垦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的建议。
煤矿土地复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 煤矿废弃土地资源丰富,但复垦难度大。
煤矿废弃土地大多平坦,土质良好,适合用于农业、林业等生态项目的开发利用,但由于受到开采过程中的地质破坏和污染的影响,使其复垦难度大。
2. 煤矿土地复垦成本高。
复垦过程需要进行地质修复、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成本较高。
3. 地方政府对煤矿土地复垦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
一些地方政府对煤矿土地复垦工作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导致复垦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出现虚假复垦的情况。
4. 煤矿土地复垦工作和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等环保工作之间缺乏协调。
在一些地方,煤矿土地复垦工作和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等环保工作之间缺乏协调,导致资源浪费和污染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政策措施建议:1. 完善煤矿土地复垦的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对煤矿土地复垦的法律法规保障,明确复垦的程序和标准,强化对虚假复垦行为的惩处力度。
2. 加大对煤矿土地复垦的财政支持力度。
政府应增加对煤矿土地复垦的财政投入,完善复垦资金来源,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推动煤矿土地复垦工作的开展。
3. 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
地方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对煤矿土地复垦工作的考核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和考核指标,加大对复垦工作的督导力度,确保复垦工作的落实。
4. 加强跨部门协调,推动煤矿土地复垦工作与环保工作的有机结合。
政府应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推动煤矿土地复垦工作与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等环保工作的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煤矿土地复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煤矿土地复垦主要问题和政策措施建议煤矿土地复垦是指对煤矿开采后留下的废弃土地进行治理和改造,以恢复其生态环境功能,并实现可持续利用。
由于长期以来煤矿开采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问题逐渐凸显,煤矿土地复垦正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煤矿土地复垦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建议。
煤矿土地复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缺乏有效的复垦技术和方法。
由于煤矿复垦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需要针对不同的地质和环境条件制定相应的复垦方案。
需要加大对煤矿土地复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并建立相关的技术指导体系,为煤矿复垦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煤矿土地复垦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资金短缺。
由于煤矿土地复垦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目前很多煤矿企业或缺乏复垦资金或不愿意投入复垦资金。
需要建立健全煤矿复垦的资金保障机制,鼓励煤矿企业按照一定比例留存复垦资金,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煤矿土地复垦工作。
煤矿土地复垦中存在着治理过程中不完善,以及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由于煤矿复垦涉及多个环节和多个利益主体,容易出现治理体系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的状况。
应建立健全煤矿土地复垦的管理体系,强化对煤矿复垦的监管力度,确保复垦工作的顺利进行。
煤矿土地复垦还面临着一些其他问题,如复垦成本高、复垦后效益不明显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给予煤矿企业一定的补贴和奖励,以减轻煤矿土地复垦的经济负担。
可以建立煤矿土地复垦基金,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向煤矿土地复垦领域投入资金。
可以加大对煤矿土地复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提高复垦效率和质量。
可以通过建立复垦技术研究中心,加大对煤矿土地复垦技术研发的支持与投入。
可以加强对煤矿土地复垦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高复垦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可以建立煤矿土地复垦的评估和监测机制,对复垦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测,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应当建立健全煤矿土地复垦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相关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煤矿土地复垦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煤矿土地复垦工作能够持续进行并取得实效。
浅析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及开发摘要:煤矿塌陷区是由于长期开采而导致地表下陷所形成的特殊地理环境,它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通过生态修复,可以恢复土地植被、水资源和土壤质量,重建破损的生态系统,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而通过资源经济开发,可以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带动产业发展,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
因此,对于塌陷区的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开发一、煤矿塌陷区生态现状分析(一)煤矿塌陷区概述煤矿塌陷区是指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矿井采空导致地下岩层塌陷、沉降,进而导致地表出现凹陷或坑洼的地理现象,这种现象在煤矿资源丰富的地区较为常见。
煤矿塌陷区的特点包括地表下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和地面坍塌等,这些现象直接影响着土地利用、水资源循环和植被恢复等,并形成了特殊的地理景观。
此外,塌陷区通常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地表水资源减少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对当地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1]。
因此,煤矿塌陷区的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开发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生态修复与开发的必要性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与开发具有重要的必要性。
首先,煤矿开采导致的塌陷区造成了大量的生态破坏,地质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受损,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威胁,而生态修复可以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维持生物多样性,确保生态平衡。
其次,塌陷区的生态修复与开发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开展农业、林业、旅游等产业,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
此外,生态修复与开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通过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保护环境资源,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维持区域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2]。
二、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技术(一)植被恢复与生态系统重建在植被恢复方面,首先需要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应优先选择当地适应性强、耐盐碱、耐旱涝的本土植物,以增加植被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
煤矿土地复垦主要问题和政策措施建议煤矿土地复垦是指对煤矿区域进行土地资源的修复和恢复的过程。
由于长期的煤矿开采活动会对土地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因此煤矿土地复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主要探讨煤矿土地复垦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建议。
煤矿土地复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土地的环境污染。
煤矿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煤矸石、废弃物、矿水等,这些废弃物和矿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硫化物等有害物质,会对周围土地和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
煤矿土地复垦需要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确保复垦后的土地可以被安全使用。
建议政府加大环境监测力度,加强对煤矿企业的环境监管,对污染严重的煤矿要及时采取控制和治理措施,确保复垦后的土地环境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煤矿土地复垦还面临着生态系统恢复的挑战。
煤矿开采活动会导致植被破坏、土壤侵蚀、水体流失等问题,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
为了实现土地的真正复垦,需要进行植被恢复、土壤保育、水体治理等工作,以恢复煤矿区域的生态功能。
建议政府加大对煤矿土地复垦的投入,支持和鼓励科学、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同时加强对复垦工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复垦效果能够达到预期要求。
煤矿土地复垦还存在资金和技术的不足问题。
由于煤矿土地复垦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很多地方和企业对复垦工作投入不足,导致复垦进展缓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议政府加大对煤矿土地复垦的财政和技术支持,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提升复垦技术水平和资金利用效率。
煤矿土地复垦还需要加强规划和管理。
由于煤矿土地复垦需要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合作,因此需要清晰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机制。
建议政府制定完善的煤矿土地复垦规划,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确保复垦工作的顺利推进。
煤矿土地复垦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与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煤矿土地复垦的投入和支持,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复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第42卷第1期煤炭科学技术Vol.42No.1
2014年1月CoalScienceandTechnologyJan.2014
我国采煤沉陷土地损毁及其复垦技术现状与展望李树志(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唐山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唐山063012)
摘要:针对我国东部采煤沉陷区生态问题,介绍了沉陷耕地损毁评价定级和沉陷区复垦耕地生产力评价方法;提出了矸石充填复垦、就地取土复垦的剖面构建方法及区域农业景观再塑技术;介绍了采煤沉陷区次生湿地生境、植被景观、人工景观构建技术与水质修复方法;提出了采空区探测、采动地基稳定性评价、采空区地基加固、抗变形建筑的采煤沉陷区工程建设一体化技术。最后展望了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关键词:采煤沉陷;土地复垦;生态修复;次生湿地;建筑复垦中图分类号:TD8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253-2336(2014)01-0093-05PresentStatusandOutlookonLandDamageandReclamationTechnologyofMiningSubsidenceAreainChinaLIShu-zhi(TangshanResearchInstituteCompanyLimited,ChinaCoalTechnologyandEngineeringGroup,Tangshan063012,China)Abstract:AccordingtotheecologicalproblemsoftheminingsubsidenceareaintheeastpartofChina,thepaperintroducedthefarmlanddamageevaluationandgradeoftheminingsubsidenceandtheproductivityevaluationmethodofthereclaimedfarmlandinminingsubsid-encearea.Thepaperprovidedtheprofileconstructionmethodsofthecoalrejectsbackfillreclamationandthelocalsoilbackfillreclamationandthereconstructiontechnologyoftheregionalagriculturallandscape.Thepaperintroducedtheconstructiontechnologyofthesecondarywetlandbiotope,vegetationlandscapeandartificiallandscapeinminingsubsidenceareaandthewaterqualityrestorationmethod.Thepa-perprovidedtheprojectconstructionintegratedtechnologywiththesurveyofgoaf,thestabilityevaluationofminingfoundation,foundationreinforcementabovegoafandanti-deformationbuildinginminingsubsidencearea.Thepaperhadanoutlookontheresearchdevelopmentorientationoftheecologicalrestorationtechnologyinminingsubsidencearea.Keywords:miningsubsidence;landreclamation;ecologicalrestoration;secondarywetland;buildingreclamation
收稿日期:2013-10-19;责任编辑:曾康生DOI:10.13199/j.cnki.cst.2014.01.022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资助项目(2012BAC13B03)作者简介:李树志(1960—),男,河北定州人,研究员,博士,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唐山研究院有限公司矿山测量研究所所长、中国煤炭学会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Tel:0315-7759703,E-mail:lsz9686@163.com引用格式:李树志.我国采煤沉陷土地损毁及其复垦技术现状与展望[J].煤炭科学技术,2014,42(1):93-97.LIShu-zhi.PresentStatusandOutlookonLandDamageandReclamationTechnologyofMiningSubsidenceAreainChina[J].CoalScienceandTechnology,2014,42(1):93-97.
0引言
我国采煤沉陷损毁土地复垦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侧重在采煤沉陷损毁土地的
农业、林业、养殖、建筑等复垦途径、方法和工程应用研究,进入21世纪后才开始从生态修复、农业生态景观构建和区域角度研究沉陷区的土地复垦理论和技术[1]。历来国家非常重视此方面的研
究,从“十一五”期间的国家“863”项目《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到“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典型矿业城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技术及示范》等课题。笔者介绍了在采煤沉陷土地损毁与复垦评价、沉陷区农业生态景观与次生湿地景观构建、沉陷区工程建设一体化技术等方面取得的多项创新性成果,展望了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发展方向。
392014年第1期
煤炭科学技术
第42卷
1采煤沉陷土地损毁现状与评价
1.1采煤沉陷土地损毁现状
针对我国采煤沉陷土地损毁现状,目前暂没有一个准确数量或国家权威部门发布数据。1998年,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唐山研究院曾受原煤炭工业部委托,对全国重点煤矿及地方国有煤矿投产至1997年底的采煤沉陷、土地复垦利用基本情况进行过专项调查。调查结果为:每采万吨煤地表沉陷(以下沉量大于10mm为标准)0.07~0.33hm2,平均0.20hm2;全国重点煤矿及地方国有煤矿投产至1997年
底,采煤沉陷总面积30.38万hm2,其中造成减产或绝产的土地14.13万hm2,占46.51%;据此测算,至1997年底全国采煤沉陷土地约40万hm2(600万
亩),损毁土地约20万hm2(300万亩)[2-3]。
1998—2012年我国煤炭总产量约350亿t,考
虑1998年调查结果为煤矿企业提供数据且以前采煤工艺多为分层开采,现在为综放开采,实际采煤沉陷土地面积应比调查结果大,为此选择每采万吨煤地表沉陷土地面积0.33hm2测算,应新增沉陷土地面积116万hm2。至2012年底,我国采煤沉陷土地
面积约156万hm2(2340万亩),损毁土地约78万hm2(1170万亩)。此数据与国土资源部的测算结
果及一些专家的估算基本一致。1.2采煤沉陷耕地损毁评价
采煤沉陷耕地损毁评价能为耕地损毁范围圈定、耕地损毁补偿和土地复垦方式的选择提供重要参考。笔者在历年从事采煤沉陷及土地复垦研究与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可反映采煤沉陷耕地损毁机理与特征、评价参数易于获得、工作中易操作的评价定级方法[4],见表1。
表1采煤沉陷耕地损毁等级损毁等级损毁程度/%裂缝宽度/cm台阶高度/cm坡度/%潜水位埋深/m水利设施
Ⅰ25<20<10<21.0~1.5基本完好Ⅱ5020~5010~302~50.5~1.0部分损坏Ⅲ7550~10030~805~100~0.5完全损坏Ⅳ100>100>80>10<0—
注:损毁程度用土壤生产力降低量表征。1.3采煤沉陷区复垦耕地生产力评价
采煤沉陷区复垦耕地生产力评价与正常耕地生
产力评价有所不同,评价指标的选取必须既体现复垦特点又符合耕地生产力的评价要求[5]。笔者认
为复垦耕地的生产力水平是外部环境和土壤本身肥力属性共同作用的综合反映,因而提出了复垦耕地
生产力密切相关的有机质、pH值、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指标及农作物生长密切相关的土层厚度、地下水埋深、农田水利、坡度等外部环境指标共同构建的复垦耕地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评价模型,在兖州采煤沉陷区对该评价模型进行了实地验证[6],评价结果与实测结果相关性显著。
2采煤沉陷区农业生态景观构建技术
我国早期的采煤沉陷区复垦主要侧重沉陷区农业、林业、养殖业的复垦利用,近几年才注重从生态修复和景观构建土地复垦利用问题[7-10]。
2.1采煤沉陷区农业生态系统演变规律
1)通过对开滦矿区1993—2007年多时相遥感
影像数据解译,得到采煤沉陷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规律:①14年间沉陷区面积达到541km2,占区域总面积的39%;②耕地数量下降呈现逐渐减缓趋势,从1993年的981km2减少到2007年的728km2;③水域面积增长趋势不断加剧,1993—2000年增加22km2,2000—2007年增加了159km2。2)通过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生态要素监测,获
得了沉陷区生态系统演变特征:①采煤沉陷区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含量从上坡到沉陷中心逐渐升高,出现上坡土壤贫瘠化、中坡土壤盐碱化、下坡土壤沼泽化的分区现象,沉陷区土壤退化明显(图1);②采煤沉陷区水域浮游植物总密度小于养殖水域,香农多样性指数大于养殖水域,表明采煤沉陷水域生境优于养殖区域;③采煤沉陷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生态系统的建群物种改变,由陆生型生态系统演替为水陆复合型生态系统。
图1采煤沉陷区土壤分区示意2.2采煤沉陷区土壤剖面构建与复垦技术
1)研究了矸石充填土壤剖面构建技术,解决了
覆土厚度和耕作层土壤水分流失的技术难题[11]。
矸石充填复垦土壤剖面构建方法如图2所示,即按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