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无人机战法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8.58 KB
- 文档页数:2
美军无人机发展现状及趋势探析2011-06-28海神纵观美军近几场现代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我们不难发现,无人机在战场的投入量越来越大,担负的任务也从战场侦察和监视扩展到海域巡逻、反潜战、对舰(地)攻击、电子干扰、通信截听、目标精确定位、中继通信等领域,甚至扩展到战区空中导弹防御、心理战和网络中心战领域。
无人机已经成为美军作战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平台,在信息化条件的现代战争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预见其必将成为未来信息化战争——“无人化战争”的生力军。
一、美军无人机发展的动因(一)军事需求的牵引是无人机发展的源动力未来战争形态将是信息化战争,信息力可能会成为战斗力诸要素中的首要要素。
美国国防部始终以提高美军全球感知能力为其终极目标。
无人机具有受气候条件限制少、昼夜可用、能突入危险地区上空长时间的实施监视与侦察以获取情报信息(包括通信情报和电子情报的信息)并能实时传输目标图像的独特优势,成为能够满足这一需求的有效手段。
“零伤亡”目标一直是美军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美军发展无人机的外部原因。
现代空袭反空袭斗争异常激烈,即使美军最先进的飞机也可能遭受袭击后坠毁,人员伤亡依然不可避免。
无人机恰好可以适应美军战场上“零伤亡”的要求,不用飞行员冒着生命危险作战,就是被击落也不会有人员伤亡,所以美军把无人机列为未来实现“零伤亡”目标的首选武器。
“网络中心战”和“非接触”作战理论是美军大力发展无人机武器装备的重要依据和理论支撑。
美军军事专家分析认为,“网络中心战”和“非接触作战”将成为未来战场的主要作战方式。
美军在不断的战争实践中摸索发现,无人机是实施网络中心战和非接触作战的一种能游刃有余于战场多个空间的重要作战平台和打击手段。
因为无人机本身所具有的探测与监视、指挥与通信、干扰与摧毁能力正好符合了美军网络中心战所需的要求,使得其成为美军实施作战的主要攻击手段之一。
(二)高新技术的进步是无人机发展的支撑点微电子、动力和隐身等高新技术的进步是军用无人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军事无人机的战术运用与军事优势分析近年来,军事无人机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利器。
无人机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战争的模式,还为军事战略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本文将从战术运用和军事优势两个方面,对军事无人机进行分析。
首先,军事无人机在战术运用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无人机可以执行各种任务,包括侦察、打击、救援等,而且可以在危险环境中代替人员执行任务,大大降低了人员伤亡风险。
例如,在侦察方面,无人机可以携带高清摄像设备,通过实时传输图像和数据,提供战场情报,为指挥官制定作战计划提供重要依据。
在打击方面,无人机可以携带导弹和炸弹,对敌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具有较高的杀伤力和作战效果。
此外,无人机还可以执行救援任务,通过携带医疗设备和物资,为战场上的伤员提供及时的救援和支持。
综上所述,军事无人机在战术运用上具有多样化和灵活性的优势,能够适应不同的作战需求。
其次,军事无人机的出现为军事优势的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撑。
军事无人机具备高度的机动性和隐蔽性,能够在敌方防御体系之外执行任务,从而避免了敌方的反制和干扰。
这种隐蔽性使得无人机具备了突袭和打击敌方目标的能力,能够在敌方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打击,形成突然袭击的效果。
此外,军事无人机还具备较高的飞行速度和航程,能够迅速到达战场并进行持续作战,有效地压制敌方的反击能力。
同时,无人机还可以通过网络和卫星系统进行远程操控,使得指挥官能够实时掌握战场情况,并对无人机进行指挥和控制。
这种远程操控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指挥官的作战效率和决策能力,为战场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军事无人机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无人机的技术和装备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战争形势的变化。
例如,无人机的隐蔽性和干扰抵抗能力需要不断提高,以应对敌方的反制手段。
其次,无人机的使用也需要遵守国际法和道德规范,确保其使用符合人道主义原则,并避免对无辜平民造成伤害。
此外,无人机的使用还需要考虑到信息安全和网络攻击的风险,以防止被敌方势力利用和攻击。
国外反无人机技术发展分析无人机系统已成为空袭作战发展的新方向,将对未来军事行动产生重大影响。
无人机的作战功能正向隐身突防、通信中继、空中格斗等方面扩展,对作战全过程构成威胁。
针对日趋严峻的无人机威胁,反无人机技术及其在各型武器装备上的应用渐成发展热点。
一、反无人机技术及手段常规的对抗无人机威胁的方法包括摧毁发射平台、伪装欺骗、电磁干扰、直接火力打击等。
如果无人机单独执行任务或仅有几架编队作战,宜采用常规对抗手段。
但当采用蜂群战术的大编队无人机群来袭时,留给作战人员及系统的反应时间极短。
目前,世界各国除了采用传统防空武器系统执行反无人机任务外,还大力开展通过电子战、网络战、无人机、激光武器等技术执行反无人机任务的研究。
传统防空武器系统是最常用的反无人机武器,可部署于空基、海基和陆基平台。
但这些武器对于微小型无人机而言是一种过度杀伤,存在极大的成本不对称问题。
且这些系统体积庞大,无法抵御小型、廉价无人机集群的入侵。
与防空武器相比,通过电子战、网络战、无人机与激光武器等手段执行反无人机任务更具针对性,且具有较高的效费比。
电子战的实质是争夺电磁频谱的使用权和控制权,利用电子战手段反无人机时,最基本的攻击方式是GPS干扰。
网络战手段可使无人机丧失执行任务的能力,甚至可以反过来控制敌方无人机。
无人机可通过雷达探测并定位敌方无人机,利用携带的武器系统将其击落或使其瘫痪。
机动式高能激光武器系统具有快速、灵活、抗电磁干扰以及成本低廉等优点,可摧毁小型无人机。
二、反无人机技术发展动向及特点在无人机技术、装备与战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各国开始投资发展反无人机技术,近期取得了诸多进展。
(一)各国积极推出反无人机技术发展战略美国2012年就开始制定反无人机战略,计划设计和建立一个有效的防空体系,可迅速应对敌方无人机的威胁,且不会误伤友军飞机和导弹。
此举旨在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抢占反无人机领域的制高点。
美军每年会进行专门的反无人机演习,测试在研武器的实战效能,研究具体战术。
前言2001年10月,54架“猎人”和“影子”攻击型无人机投入作战运用。
由此,美国陆军的整场军事行动拉开帷幕。
今天,美国陆军装备的无人机已经超过了4000架,它们型号各异,功能不同,而且还在进一步列装之中。
近9年连绵不断的战火中,在支援部队作战的行动中,无人机系统作战运用的方式不断适应形势,发生着显著变化。
这种适应,不仅表现在当前无人机部队作战平台的剧增,而且也表现在无人机系统能力的不断扩展。
值此联合能力集成开发系统(JCIDS)文件对需求已经予以认可,官方计划业已立项之际,为未来的无人机系统需求做出通盘战略考虑的时刻,或是制定规划的时机已经来临。
《美国陆军无人机系统路线图(2010-2035)》为美国陆军研发、装备和在全谱作战中使用无人机系统提供了广阔视角,该路线图的主要理念将为持续学习和分析建立共同的基础。
我们将不断评估这些观点,质疑这些假设,对无人机系统能力的各个领域都予以开发。
该路线图将明确战斗功能概念,致力于完成基于能力的评估,并有助于新技术知情决策的发展(这些新技术将通过综合实验和测试完成评估)。
最终,该路线图将回答这样的问题:“未来美国陆军需要具何种功能的无人机?”正如《美国陆军核心概念》所述,在这个持久冲突的年代里,为了在不确定的、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有效作战,领导者必须明察战场纵深态势,部队行动要不断适应形势变化以先发制人并保持主动,在广阔地域内持续作战时需具备远距离快速作战能力。
研发无人机系统,将其纳入到部队行动之中,将扩展陆军的态势感知能力,同时将提升陆军发现、定位和摧毁敌军的能力。
我们也希望,在危险的严酷环境下,未来的无人机系统能够有助于快速反应和持续保障。
该路线图为无人机系统发展及其与陆军的一体化进程提供了革命性途径,路线图划分为三个时间段:近期发展阶段(2010-2015年),中期发展阶段(2016-2025年)和远期发展阶段(2026-2035年)。
近期要在快速应用当前技术,满足陆战场需求的同时,关注当前无人机的能力差距。
Technology Application技术应用DCW235数字通信世界2020.061 美军无人机侦察发展的技术美军无人机在初期发展中,主要配置通信侦察雷达和测量情报设备,用以完成全天候、大范围战场侦察任务。
其携带的无源信号设备可以高可靠地完成信号获取、目标测向定位,在搜索目标的同时可以完成截获目标发出电磁信号,为后方指挥部提供有利信息。
美军无人机电子侦察设备经过成熟的发展,不仅可以侦察探测信号,还可以在众多信号干扰下通过计算分析出目标信号发出的有用信号,通过分析信号的参数和特征为后方武器平台提供重要作战参考和建议。
以著名的美军“全球鹰”无人机为例,这个系列无人机由于利用无源电子侦察技术,通过视频处理和图像识别可以有效进行战场毁伤评估,同时还可以将截获信号加以分析,通过一些列运算锁定敌对目标重要雷达通信系统,并可以给出其毁伤评估与战略意义。
美军“全球鹰”实施侦察时,一般与E —3预警机、RC-135电子侦察机等协同工作,通过二者在空中形成数据链路,在空中建立制信息权网络,通过对目标辐射源分析和敌方信号的采集,判断敌方动向和位置,为攻击系统提供有力的打击策略。
虽然无人机在战场上具有非常有效的作战用途,但是由于其自身防御能力较弱,面临着极大的击落风险。
因此,针对无人机隐身技术的研究也是美军一直以来的研究方向。
当前,美军通过降低雷达对无人机的散射面积和为无人机配备雷达威胁告警、自卫干扰装置等多重手段提高无人机防护能力,这使无人机初步具备常规空空导弹和地空导弹。
无人机上武器对抗设备丰富,一般载有自卫干扰、雷达威胁告警、拖曳诱饵等用于自卫的电子设备,一旦发现来袭空空导弹或地空导弹,机载威胁告警防护系统可以迅速感知,及时采取发射红外诱饵弹并通过启动自卫电子干扰等措施进行防护,提高战场生存能力。
在无人机上搭载电子干扰设备也可以提高其生存能力,还装备有宽波段雷达干扰一体化系统,如“先锋”、“苍鹰”,通过自身搭载设备截获战场电磁信号、通过对信号的分析为后方提供准确的敌方位置信息和情报信息。
无人作战案例研究报告1. 引言无人作战系统是一种由无人机、无人航天器、无人潜航器等无人载体组成的军事作战系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无人作战系统在现代军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研究无人作战系统的两个案例,分别是美国的“MQ-9 獵鷹”和中国的“彩虹-4”无人战机。
2. 案例一:美国的“MQ-9 獵鷹”2.1 简介“MQ-9 獵鷹”是美国军方研发的一款多用途无人机。
该无人机具备远程侦查、监视、目标打击等功能。
它采用地面操作和卫星遥控的方式,拥有较长的飞行时间和大量的可编程载荷,能够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下执行任务。
2.2 作战能力“MQ-9 獵鷹”的主要作战能力包括: - 侦查与监视:配备先进的传感器和高清相机,可以进行广域监视和目标侦查。
- 目标打击:搭载了多种精确制导武器,可对敌方目标进行打击和摧毁。
- 情报搜集与处理:通过搭载的卫星通信系统,能够将收集的情报及时传送至作战指挥中心。
2.3 应用案例“MQ-9 獵鷹”无人机在多个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最著名的案例是在“战争以恐怖主义”行动中的应用。
在该战争中,“MQ-9 獵鷹”被用于执行目标打击任务。
它可以在没有飞行员上机的情况下执行长时间的巡航任务,并精确地定位敌方目标。
通过搭载的制导武器,无人机可以对敌方基地、据点和恐怖分子进行精确打击。
这种无人机的应用方式既降低了飞行员的风险,又提高了战斗的灵活性和效率。
3. 案例二:中国的“彩虹-4”无人战机3.1 简介“彩虹-4”是中国军方自主研发的一款中高空长航时无人战机。
该无人战机具备远程侦察、监视、电子干扰等功能。
它采用卫星遥控和自主飞行的方式,具有高度的隐蔽性和突防能力。
3.2 作战能力“彩虹-4”无人战机具有以下作战能力: - 长时间巡航:搭载大型燃油箱和高效节能发动机,可以在空中长时间巡航。
- 电子干扰:搭载先进的电子干扰设备,能有效干扰敌方雷达和通信系统。
- 精确打击:装备有空对地导弹和制导炸弹,可以对敌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
无人作战案例研究报告无人作战是指由无人系统(包括无人飞机、无人舰艇、无人车辆等)进行战斗行动的形式,无人作战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战争的模式,使得战争变得更加智能化、高效化。
本研究报告将通过分析一个实际的无人作战案例,来探讨无人作战的优势和挑战。
本案例研究将以2005年美军无人战斗机MQ-1“捕食者”无人机击落也门的恐怖分子为例,该事件展现了无人作战的成功应用。
MQ-1无人机是美军最早服役的多用途无人系统之一,它主要用于情报侦察和打击敌方目标。
2005年11月3日,MQ-1无人机接到任务,在也门境内追踪并击毙了一名在美国FBI最高通缉名单上的恐怖分子。
这起事件展示了无人机在无人作战中的几个优势。
首先,无人机可以携带先进的感知和侦察能力,通过高清摄像头和红外传感器实时监视敌方目标,为指挥官提供精准的情报。
其次,由于无人机由遥控操作,不需要搭载人员,可以进行长时间的飞行任务,提供持久的情报支持和打击能力。
再次,无人机可以从空中对敌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减少误伤和生命风险,同时具备超视距打击能力。
然而,无人作战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法律和伦理问题。
无人作战面对的一个争议是,它可能导致更高的目标和平民伤亡,以及对国际人权法的侵犯。
另外,无人系统依赖于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一旦系统故障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这也是一个挑战。
此外,无人作战还面临着与传统作战模式的融合问题,需要军事领导层采取相应的战争思维和组织架构改革。
综上所述,无人作战具有诸多优势和挑战。
它可以提供高效的情报支持和打击能力,减少人员伤亡,但同时也面临着法律和伦理问题、技术问题以及与传统作战模式的融合难题。
未来,无人作战将继续发展,军事领导层需要积极应对挑战,充分利用该技术的优势,同时注重提升法律遵从和伦理标准,确保其在战争中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无人机作战经典战例分析现代战争的重要作战装备——无人机(战例)无人机早在80多年前就已问世,最先主要是用作靶机,以后装.上航空照相机便成为无人侦察机。
1976年以色列率先将无人机用于战场,直接对作战行动提供支援并取得显著效果。
这对无人机的发展和使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1976年以色列对埃及的战争中,以军用无人机作为诱饵,引诱埃军的地面防空火力开火,使埃军的防空导弹阵地完全暴露。
在无人机的掩护下,以军战斗轰炸机对埃军地面目标实施轰炸取得了显著的战果。
这是无人机首次用于战场。
此后,在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军事行动中,以军派遣“猛犬”无人机,从1500米高度进入贝卡谷地,上空,发射出酷似以色列战斗机大小的“电子图像”,诱使叙.利亚地空导弹阵地的雷达开机并发射大量地空导弹。
与此同时,以色列派出的“侦察兵”无人机收集叙利亚方面雷达位置和信号频率等情报,并立即把这些情报(包括目标的图像)实时传输给地面作战指挥中心。
几分钟后,以色列出动一批携带反辐射导弹和常规炸弹的F-4G、F-16 战斗机一举摧毁了叙利亚在贝卡谷地的全部19个导弹阵地。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借鉴了以色列的成功经.验,动用了“先锋”、“指针”等无人机系统以及TALD和BQM-74等诱饵,法国使用了当时尚处试验分阶段的MART无人机系统。
这些无人机系统执行了靠其他手段无法执行或者用载人飞机将会遭受巨大损失的任务,在侦察、监视、目标捕获、战场管理、炮兵火力支援和空袭后的目标毁伤评估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先锋”无人机在侦察和监视中发现了大量目标,它曾发现多艘伊拉克的巡逻艇,在它的标引下,有两艘高速艇遭到打击;它还确认了两个“蚕”式反舰导弹发射场、320艘舰船以及许多高炮阵地等重要目标,后来这些目标都被摧毁。
它还是目标毁伤评估的有利工具,由于它能近实时发送目标的视频图像,指挥官根据视频图像可立即作出是否需要进行再次攻击的决定。
美国空军的无人机作战能力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是一种由地面操作员遥控或自主飞行的飞行器,它没有乘员搭载。
无人机作战已经成为现代军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美国空军则是全球无人机作战能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美国空军的无人机作战能力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无人机的发展历程无人机作为新型军事装备的一种,起源于20世纪初。
最早的无人机用于进行侦察任务,后来逐渐扩展到更多的领域,如空中侦察、打击、情报搜集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无人机的作战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二战后,美国在无人机技术方面的研发积极性高涨,逐步建立了完整的无人机作战体系。
二、美国空军的无人机作战体系1. 任务多样化:美国空军的无人机作战体系包括侦察、打击、情报搜集、电子战等多个领域。
不同的无人机在不同的任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系统完备:美国空军的无人机作战体系由多种无人机组成,包括全球鹰(Global Hawk)、捕食者(Predator)、死神(Reaper)等。
这些无人机在航空器、导航系统、通信系统等方面配备了先进技术,能够满足不同战斗环境下的需求。
3. 高度自主化:美国空军的无人机作战体系具备较高的自主性,能够在预设的任务范围内自主执行飞行任务,并实时传输数据。
这为指挥员提供了更多的决策支持和战术灵活性。
三、美国空军无人机作战的应用领域1. 无人机侦察:美国空军利用无人机进行侦察任务,如监视敌方军事设施、情报收集等。
无人机的高空飞行和实时监控能力,使其成为获取重要情报的重要工具。
2. 无人机打击:美国空军的无人机在打击目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死神无人机为例,它携带有导弹和炸弹,能够对敌方目标进行定点打击,实现精确打击和减少人员伤亡。
3. 无人机电子战:无人机在电子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能够通过携带电子干扰设备,干扰和破坏敌方通信设备和雷达系统,降低敌方战斗力。
4. 无人机救援:无人机在救援行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无人机蜂群作战分析作者:张双雄李晶晶尹帅王思力王苏来源:《现代信息科技》2020年第12期摘 ;要:随着无人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无人机蜂群作战正从概念走向实战,将是未来面向拒止作战的重要手段。
文章以美军典型蜂群项目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梳理了各项目发展概况及其具体技战术参数,深入分析了无人机蜂群作战特点,并对分布式侦察、饱和式干扰、高效能诱饵、集群式攻击等无人机蜂群典型作战运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对后期的反无人机蜂群作战相关研究具有重要促进意义。
关键词:无人机;蜂群;作战;典型运用中图分类号:E926.3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20)12-0022-03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UAV technolog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UAV bee colony combat is moving from concept to actual combat,which will be an important means for rejecting combat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takes the typical bee colony project of the U.S. Army as the research object,systematically sorts out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each project and its specific technical and tactical parameters,deepl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AV bee colony operation,and expounds the typical operation application of UAV bee colony,such as distributedreconnaissance,saturated jamming,high-efficiency bait,cluster attack,etc.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later research on anti UAV bee colony combatKeywords:UAV;bee colony;fight;typical application0 ;引 ;言无人机蜂群是指具备一定思维能力并可自主协同执行任务的低成本小型无人机集群,是分布式、低成本化、网络化作战模式的典型代表,其在优化整合无人机技术优点和系统族群长处的基础上,凸显了传统作战能力无法比拟的作战优势,代表着未来战争无人化作战和智能化作战的发展趋势。
美国无人机集群作战关键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发布时间:2021-07-26T11:24:00.42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9期作者:周剑[导读] 随着全球科技的快速进步,无人机集群作战凭借其智能化、周剑陆军装甲兵学院蚌埠校区安徽省蚌埠市 233000摘要:随着全球科技的快速进步,无人机集群作战凭借其智能化、无人化、信息化的特点,在新型作战环境下广受各个国家的青睐。
基于此,本文详细介绍了美国无人机集群作战关键技术,并根据未来战场的作战趋势分析了无人机集群作战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无人机集群作战;技术分析;发展趋势;智能通讯1、关键技术分析1.1恶劣环境下的通讯技术无人机集群作战的思想最开始源自于群居动物,但动物间之所以能够紧密团结在一起,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
为了让无人机也能像动物们一样默契配合行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无人机间的通讯问题。
在真正的战场中,无信号干扰的理想情况时不存在的,无论是天气原因还是无人机自身原因都会导致无人机集群中的信号传输出现问题,导致各个无人机之间信息传输受阻,最终影响作战效果。
由此可见,若要充分发挥无人机集群作战技术的效果,就要解决无人机在外部磁场干扰甚至网络攻击的情况的信息传输问题。
要解决此类问题,仅仅凭借高效的算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高效的设备作为基础。
由于通信是无人机集群作战的基础保障,只有将此关键技术研究透彻,才能为以后的实际作战提供帮助。
1.2信息干扰下的自主队形控制技术众所周知,战场的作战环境变化多端,如果把握不住作战时机,就会造成损失,甚至影响最终战局走向。
虚假敌情、防御突显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都会导致我方无人机集群作战队形重新部署,因此具有自主队形控制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无人机集群大多数执行的任务都是在未知的环境中,当发生突发事件时,无人机集群要迅速按照上级指示进行队形改变,以此来规避危险。
到目前为止,有关文献中关于无人机集群队形的研究都是按照提前设定好的队形进行编排,但是在实际作战中,无人机集群必须实现动态化、随机化的队形变换。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战争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无人作战系统作为新时代军事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对于提高战场态势感知、打击精度和作战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验证美军无人作战系统的作战性能,我单位于近期组织开展了美军作战仿真实验。
二、实验目的1. 验证美军无人作战系统的作战性能,包括自主导航、目标识别、打击精度、战场态势感知等。
2. 评估美军无人作战系统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3. 为美军无人作战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三、实验方法本次实验采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了一个高度逼真的战场环境,模拟了美军无人作战系统的作战过程。
实验过程中,我们将美军无人作战系统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仿真:1. 自主导航系统:模拟无人作战系统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自主导航能力。
2. 目标识别系统:模拟无人作战系统对战场目标的识别能力。
3. 打击系统:模拟无人作战系统对目标的打击精度和作战效能。
4. 战场态势感知系统:模拟无人作战系统对战场态势的感知能力。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自主导航能力在实验中,我们模拟了美军无人作战系统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自主导航能力。
结果显示,无人作战系统在自主导航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开障碍物,保持航向和航速,成功到达预定目标区域。
这说明美军无人作战系统具备较强的自主导航能力。
2. 目标识别能力实验中,我们模拟了美军无人作战系统对战场目标的识别能力。
结果显示,无人作战系统能够准确识别出敌方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分类。
这表明美军无人作战系统在目标识别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3. 打击精度在打击系统仿真实验中,我们模拟了美军无人作战系统对目标的打击精度。
结果显示,无人作战系统在打击过程中,能够准确锁定目标,并对目标进行有效打击。
这说明美军无人作战系统在打击精度方面具有较高水平。
4. 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在战场态势感知系统仿真实验中,我们模拟了美军无人作战系统对战场态势的感知能力。
美军无人机战法分析
美国在《2007—2032无人机路线图》中详细规划了无人机作战的任务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并指出:无人机适合执行有一定复杂性的高风险军事作战任务,能较好填补人和巡航导弹之
间的任务空白,随着自主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其任务控制范围还会愈加广泛。
近年来,
美军着力开发开放式软件结构、大数据融合体系的无人机攻击架构,人机交互感知规避技术、编队内同步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其无人机指控系统可以对多项复杂任务进行优先级分析,基
于可利用资源进行任务自主规划,面向战场环境和有威胁火力点进行航路动态调整。
美军无
人机作战能力不断增强,协同技术不断提高,无人机作战方法也随之不断创新。
一、超远距离延伸突防破击
目前,美军在有人机与无人机的协同军事行动方面,一般情况下无人机传感器、武器系统的
资源控制权力仍然归有人机控制,无人机在有人机作战控制指令操作下,实行机动攻击。
无
人机相当于有人机对外投放的态势感知工具、欺骗干扰设备、延伸打击武器。
在这种延伸协
同攻击战术中,低成本的无人机作为空中编队的外围触角,为有人机核心主战模块提供战术
支撑。
同时,无人机具备机动性能好、能耗低、成本低、体型小、续航远的特点,可以有效
解决5代战机数量有限、火力有限、规模有限、武器挂载量有限的战力不足问题。
2015年,
美空军研究实验室进行了“忠诚僚机”的技术研究。
同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利用一架无人化
的F16战机与F35战机组成编队,无人机实现了自动巡航、自主跟踪、预防碰撞整等功能。
2015年至2017年美军先后实现了“海弗-空袭者”系列无人机试飞。
近期军事行动中,美军出
动F35战机时,会在相关空域设定一定数量的伴随协同无人机,有效发挥了辅助支撑效能。
美军在研究中还发现,无人机能在有人机的指挥下实现部分自主和半自主作战功能,协助有
人机做好毁伤评估,提供再次打击的必要性、可行性数据依据,进而再次规划任务和再次实
施打击。
这种有人与无人的结合,以编队为整体实施作战,风险低、回报高、突击破防能力强,目标定位武器投放准,战场火力毁伤成效好。
二、拒止环境编组协同打击
2015年美军启动拒止环境下的协同作战CODE项目,该项目由DARPA战术技术办公室负责。
CODE项目旨在研究无人机分布式自主、协同攻击相关算法和软件,在拒止环境下根据交战
规则和战场态势的变化发展,进行目标发现锁定、自主跟踪导航、自动识别作战。
作战形式
可以是单一无人机作业,也可以是多架次无人机协同战斗。
2017年,美军首先完成了导航、
通信拒止环境下的无人机单机自主巡航实验。
第二步进行了拒止环境无人机编队实验,两架RQ-23无人机和两架虚拟无人机,通过传感器操控的自主控制,高度协同飞行。
第三步完成
了4架无人机编队在GPS拒止环境下的自主导航和动态自适应航行路径规划试验,实现自主
编队飞行。
该状态下,无人机在GPS导航信号缺失、卫星通信信号消失的情况下,通过光学
传感器和终端自带的地图比对,可概略进行动态航路规划,并对编队任务进行重新分组。
2018年,CODE项目进一步完善了人机接口,优化了系统的开放式架构,可实现1名操作员
同时操纵6架RQ-23无人机执行侦查攻击任务。
三、全时响应查打一体出击
美军一直致力于提高全球鹰等类型无人机的长时间续航能力和打击能力。
侦查预警方面,美
军不断扩大无人机侦查搜索地域范围,让感知区域外探,提前发现潜在威胁目标,为己方及
时予以打击争取时间。
火力打击方面,美无人机自带的火力输出系统,不断拓展攻击方法、
火力突击样式,既可以实施对单一目标全方位、无盲区的精确打击,也可以对多个目标实施
多重多次打击,不断加速歼敌速度。
最新研究成果现实,美军数量规模有限、相同机型或不
同机种的无人机,在任务等级相同的情况下,可实现远程共享情报信息资源,根据态势变化
和指挥中心指令随时承担相应的打击任务,实施分布式空中火力压制。
美军实施全天候空中
待命的多架次无人机,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需求,以目标为中心,互联互通互操作,动态高
效组织侦查控制打击评估行动。
它们在发现侦测目标或潜在威胁后,可以本机实施即时打击,也可以召唤其它无人机或有人机实施一体化联合打击。
四、欺骗迷惑后手攻势诱击
面对敌防御纵深内部的打击目标,美军习惯先用无人机通过战术佯动、伪装诱敌、隐身潜入
等迷惑手段对任务预定突防路线上的敌方雷达进行诱击和摧毁。
以反辐射攻击无人机为例,
它通过传输虚假情报、模仿其它机种雷达信号等手段干扰欺骗敌军防空体系,在敌防空系统
开机暴露后,收集计算敌防空雷达型号频段数量及部署地点,并传回敌防空火力体系配系具体
位置信息,如条件允许,也可直接打击摧毁。
美军新式无人机具有持续飞行能力长、攻击距
离远、隐身性能优、机动性能强、生存概率大、攻击精度高、毁伤效果好、制造成本低等特点,这些作战特性符合进行欺骗性攻击、隐真示假性诱击的战术要求。
美常用诱击手段有三种:第一是低空飞行,隐蔽机动。
美国BAE公司的Air Wolf小型垂直起降电子无人机就可以
携带传感器低空隐蔽飞行,监听敌方雷达和信息通信内容。
第二是电子模拟,靶机诱骗。
美
军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最先就使用的无人机就是电子靶机,将无人靶机的相关信号模拟
成轰炸机的信号,成功诱骗伊拉克防空体系暴露位置。
第三是天线渗透网络诱骗。
美无人机
携带电子网络攻击设备,以敌防空系统雷达和通信系统天线作为入口,通过发射电磁信号渗
透敌指挥网络,干扰欺骗敌雷达屏幕图像,控制敌雷达天线转动。
美国研制的苏特网络攻击
系统,就可以通过无人机装载实施网络攻击。
五、数量取胜蜂群编队攻击
美军一直将“集中”作为其永恒不变的战争原则。
无人机蜂群是现代科技兵器在空中组成的新
型阵列,无人机蜂群战术可以有效削弱敌人现有空中作战力量和防空作战力量,是集中兵力
火力的一个重要作战方法。
美军认为,无人机蜂群要想实现规模化攻击,在战斗力上压制对手,庞大的数量是物质基础。
大量无人机通过算法协同组合编队,形成以数量为优势的低成
本同类型小型无人机平台,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同时,无人机群内部可以实现作
战力量的动态分配和任务再分配,积极围绕特定的作战任务,以灵活的形态实现活力攻击。
目前美国正在研究和蜂群战术相关的技术项目有:灰山鹑(Perdix)项目、低成本无人蜂群
技术、小精灵项目。
小精灵项目又称为“空射可回收无人机群”项目,是在美军第3次抵消战
略的大背景下提出的。
目的是研究运用具备自主协同攻击能力的无人机封群,实施精确飞行
控制与导航,保持战斗位置和空间距离精准到位。
美军目前正在开展小精灵无人机与F22、
F35等5代战机协同战斗的模式,努力实现从“面向飞行任务的编队协同”到“面向作战任务的
火力协同”的优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