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 格式:doc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180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目标:1.使学生通过复习加深对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理解,进一步明确有关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体会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分数、分数与百分数的内在联系。
2.让学生体会到数在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方面的价值。
3.发展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分数和小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整数、小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复习1.我们学过了哪些数?举例说明2.回顾整数的意义www.(1)追问:-1、-2…是整数吗?判断:A、自然数都是整数B、整数就是自然数C、负数比0小D、负数都是整数(2)排出整数的数位顺序表,个级、万级、亿级各包括哪几个数位?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各是多少?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填空:()个一千是一万;一亿里面有()个千万;320000是由()个万组成的;49个亿、49个万个49个一组成的数是()。
3.回顾分数的意义(1)你能想到哪些用分数表示信息的例子?(2)谁来说说分数的意义?你对单位“1”是怎样理解的?(3)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解决哪些问题?4.回顾小数的意义(1)举例什么样的数是小数?你认为小数与分数有怎样的关系?(2)小数的性质是什么?5.回顾百分数的意义(1)你能想到哪些用百分数表示信息的例子(2)百分率、百分比二、巩固练习1.完成83页的第1题学生填写在书上2. 3.7元=()元()角 0.45时=()分4000千克=()吨 200秒=()分()秒3.完成84页的第3题先说说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指出:“23:00”不表示数量的多少3.课后完成84页第4题学生交流三、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四、作业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因数与公因数、倍数与公倍数、奇数与偶数、素数与合数的含义。
苏教版第十二册数学教学计划一、情况分析本班共有66名学生,男生居多,从上学期学习情况来看,由于本班两极分化较大,有个别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基础又不扎实,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如戴嘉欣、卢子云等同学成绩太偏低,比较粗心,马虎,而且学习态度较差,对提高全班整体成绩有比较大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正确地判断圆柱和圆锥,理解、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初步学会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的数据,会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3、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认识比例尺,会看比例尺,会进行比例尺的有关计算;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理解用比例关系解应用题的方法,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
3、使学生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计算。
4、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实际问题。
5、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并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统计表。
6、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简单方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1、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图。
第一单元扇形统计图教材分析:木单元在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编排。
扇形统计图不仅表示各个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侧重于用同一个I员I里的大大小小的扇形,表示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各个部分数量分别占总数量的百分Z几。
教学扇形统计图,要使学生认识它的特点。
了解它的用处,能够看懂统计图所呈现的数据信息,能够利用统计图给出的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体会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的不同,体会根据数据内容合理选择统计图的必耍性。
小学数学不要求制作扇形统计图。
因为制作扇形统计图需要扇形的知识,要计算扇形的圆心角,而小学数学只简单认识扇形,不教学画扇形,所以小学生不具备制作扇形统计图的知识与能力。
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具体安排如卜•表:例1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并利用图中的百分数;例2比较三种统计图,了解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各口的特点;能根据要呈现的数据内容,选择适宜的统计图练习一配合两道例题的教学。
第1、2、3题配合例1,以认识扇形图,看懂其中的数据信息为主,比例1及其“练一练”的要求稍高一些。
第4题配合例2, 教材编排这道题,有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呈现数据的意图。
第5、6、7题是综合练习题。
本单元最后安排的“动手做”,是以“反应速度”为内容的游戏活动,是用统计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数据活动。
编排这次动手做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一次数据活动,获得对数据的新体验。
教学冃标:1、使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进一步明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习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信息。
2、使学生能根据绘制出的扇形统计图分析数据所反映的一些简单事实,能作出一些简单的推理与判断,进一步认识统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学会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材分析:本单元在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编排·扇形统计图不仅表示各个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侧重于用同一个圆里的大大小小的扇形.表示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各个部分数量分别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教学扇形统计图.要使学生认识它的特点·了解它的用处.能够看懂统计图所呈现的数据信息.能够利用统计图给出的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的不同.体会根据数据内容合理选择统计图的必要性·小学数学不要求制作扇形统计图·因为制作扇形统计图需要扇形的知识.要计算扇形的圆心角.而小学数学只简单认识扇形.不教学画扇形.所以小学生不具备制作扇形统计图的知识与能力·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表:例1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并利用图中的百分数;例2比较三种统计图.了解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各自的特点;能根据要呈现的数据内容.选择适宜的统计图练习一配合两道例题的教学·第1.2.3题配合例1.以认识扇形图.看懂其中的数据信息为主.比例1及其“练一练”的要求稍高一些·第4题配合例2.教材编排这道题.有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呈现数据的意图·第5.6.7题是综合练习题·本单元最后安排的“动手做”.是以“反应速度”为内容的游戏活动.是用统计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数据活动·编排这次动手做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一次数据活动.获得对数据的新体验·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进一步明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习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信息·2.使学生能根据绘制出的扇形统计图分析数据所反映的一些简单事实.能作出一些简单的推理与判断.进一步认识统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3.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教学难点: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学会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认识扇形统计图教学内容:教材第1页的例1和第2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标:1.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简单分析扇形统计图·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3.感受数学与生活地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感受扇形统计图的描述数据特点·教学难点:有联系地分析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教学资源:PPT课件扇形统计图圆规直尺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新1.复习旧知·提问:在简单的统计里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其中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2.引入新课·出示扇形统计图·说明:这也是一种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板书:扇形统计图)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里的扇形统计图各表示的什么意思?说明:扇形统计图究竟有什么特点呢?它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二.教学新课1.议一议·出示例1的扇形统计图·问:这个统计图上都有什么特点?出示讨论提纲:(1)圆代表();(2)扇形代表( );(3)扇形的大小反映( );(4)各个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为(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扇形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2.算一算·出示信息:我国国土总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你能用计算器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吗?请算出.并填入表中· 3.比一比·(练一练) 我国的国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和世界比一比.你有什么想法?随机出示扇形统计图: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进行国情教育·三.课堂练习1.练习一第1题·提问:每个统计图里的圆表示什么?各个扇形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对两个统计图中的项目进行具体的比较.再交流·2.练习一第2题·引导学生观察扇形统计图.并估计各扇形区域与花生米果盘区域的大小关系.用百分数表示各部分·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扇形统计图有了哪些认识?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五.课堂作业练习一第3题·教学反思:地形山地 丘陵 平原 盆地 高原 面积/万平方千米第二课时:统计图的选择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例2和第4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4题·教学目标:1. 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三种统计图的特点·2. 能根据每种统计图的特点与统计的目的和数据的特点进行分析.合理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相关信息·3.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教学难点: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相关的信息·教学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资源: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通过复习三种统计图.让学生回顾条形.折线.扇形统计的特征·课件出示三种统计图.你一眼就能看出什么?这样的统计图有什么特点?2.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统计图的知识——合理选择统计图(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1.初步理解出示例2引导学生观察例2中3个统计图.体会在不同的情景中表达的特点和作用·提问:小宇为什么用了3个不同的统计图来进行统计?引发学生思考·统计图1要反应六一班阅读各种课外书与总量之间的关系.所以要用扇形统计图的统计;统计图2不仅要反应六一班下半年每个月阅读课外书的数量.还要体现每个月阅读课外书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因此要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统计图3只要统计六一班学生平均每星期课外阅读的时间.所以用了条形统计图·进一步提问:今后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统计呢?(结合刚才的分析.巩固理解根据要统计的特点和统计图的特点两者结合来选择·)2.分析问题学生讨论例2下面的3个问题·新- 课- 标-第 -一-网全班汇报交流.并适时的总结·3.巩固应用出示第4页的练一练·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统计图.并说出分别要统计的内容和统计的特点·再一次的归纳总结出三种统计图的特征·引导学生回答下面的4个问题·明确:统计图的选择可以不唯一.选择的关键是要根据我们想了解的内容和统计图各自的特征.作出适当选择.以达到清晰.直观地描述数据的目的·三.巩固新知做练习一的第4题·学生先观察1.2两小题中统计表的内容和特征.再根据数据完成下面的两幅统计图·(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观察和辅导)根据刚才的统计.分析下面的问题·四.全课小结1.你知道怎样选择统计图吗?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能谈谈你的体会吗?五.布置作业做基础训练教学反思:第三课时扇形统计图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巩固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2.通过练习.学会合理的选择统计图·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资源:课件教学过程:一.想一想.填一填·1.常用的统计图有()统计图.()统计图.()统计图·2.如果只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可以选用( )统计图表示;如果想要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可以选用( )统计图表示;如果要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统计图表示·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评价归纳·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1.下面数据分别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A.人离不开水.成年人每天体内47%的水靠喝水获得.39%来自食物含的水.14%来自体内氧化时释放出来的水·B.某校五年级学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统计表如下·看电视打球听音乐看小说其他人数 80 68 74 56 23C.小强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每年体检的身高记录如下·年级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身高/cm 125 129 135 140 150153A用( )统计图 B用( )统计图 C用( )统计图2.练习一第5题·王阿姨在一块蔬菜地里种植了4种不同的蔬菜.各种蔬菜的种植面积分布如右图·其中黄瓜的种植面积是80平方米.你能把下表填写完整吗?品种合计黄瓜韭菜萝卜番茄种植面积/平方米3.练习一第6题·出示题目先观察分析上面的两个统计图.理解统计的内容与统计图的选择.接着算一算.画一画.完成下面的两个统计图·(体会扇形图和条形图既有不同.也有内在联系)提问:表示同一组数据的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从中各能获得哪些信息?4.练习一第7题·先确定课题和设计调查方案;接着开展调查.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制作统计图表;然后分析数据.评价自己班级同学的课外阅读习惯;最后拓宽研究课题.重新设计调查方案.开展新的统计活动·(如时间不够可作课外完成)5.动手做·4人一组进行活动.每人轮流做6次.根据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三.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教学反思: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教材分析: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是小学数学最后教学的形体知识·与长方体.正方体一样.圆柱和圆锥也是基本的几何形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经常能够看到这些形状的物体·教学圆柱和圆锥.能够扩大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范围.丰富对形体的认识.有利于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教学圆柱和圆锥.也能够丰富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活动经验.深入理解体积的意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利于完善认知结构.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圆柱和圆锥.还能够给学生提供探索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机会.有利于转化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例1 圆柱.圆锥的形状特点例2 圆柱的侧面积例3 圆柱的表面积例4 圆柱的体积例5 圆锥的体积教学目标:1. 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举例说明·圆柱和圆锥.能判断一个立体图形或物体是不是圆柱或圆锥·2.使学生知道圆柱侧面展开的图形.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计算方法.并认识取近似数的进一法·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时安排: 10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圆柱和圆锥教学内容:教材第9~10页的例1和第10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二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教学难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及空间观念的形成·教学资源:1.课件 2.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或一个圆锥形实物·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课件出示: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示意图2.教师:这么多物品.你知道它们各是什么形状吗?指名学生分别说·谈话:回忆一下学过的图形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谈话:不论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它们都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你知道图(4)是什么形状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图(5)是什么形状?板书:圆锥你能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你见过那些圆柱和圆锥?(指名学生说.如铅笔.烟囱.套管.铅锤等)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二.合作探究.认识特征(一)认识圆柱的特征1.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谈话:对于圆柱和圆锥.你想知道有关它们的哪些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把有关圆柱.圆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谈话:同学们真聪明.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圆柱.圆锥的特点.其它问题我们以后再来研究.好吗?2.认识圆柱的底面和侧面教师出示圆柱实物并将直尺靠在圆柱实物边上.告诉学生上下粗细相同的圆柱叫直圆柱·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实物.仔细看一看·①先看一看.你认为它有几个面?②再摸一摸每个面有什么特征?③然后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手中的实物和同学的实物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解答疑惑·汇报观察结果:谈话: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先指名学生拿着实物到前面介绍自己的发现.再指名不拿实物说发现·师生及时共同进行评价)谈话:你是怎么知道上下2个面大小相同的?指名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确: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圆形.大小相等.叫圆柱的底面.中间有一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课件随时演示.将茶筒的底面和侧面抽象出的圆柱立体图形板书:底面 2个完全相同的圆侧面 1个曲面高两底之间的距离3.认识圆柱的高教师从学生拿来的圆柱中随便找两个高矮.粗细不同的圆柱.让学生观察比较·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底面大小决定圆柱粗细.高决定圆柱的高矮·谈话:哪是圆柱的高.谁来指一指?谈话:你知道你手中的圆柱形有多高吗?想知道它的高有多少条吗?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圆柱的高.记下测量数据.多量几条.你能发现什么?教师巡视指导汇报测量结果·指名一组到讲台前演示.使学生明确:圆柱的高长度相等.有无数条·提问:什么是圆柱的高?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高上下两底面之间的距离(无数条)教师出示课件演示圆柱的高(二)认识圆锥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圆柱.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锥形物体.观察圆锥体.摸一摸.量一量.和圆柱比一比.它与圆柱有什么不同?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看到的.摸到的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观察结果·使学生明确圆锥有一个底面是圆形.有一个侧面是曲面·圆锥是尖的有一个顶点·教师出示圆锥实物课件思考:圆锥有几条高?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学生用平移的方法将藏在圆锥中的高平移出来测量.学生合作动手测量圆锥模形的高并指名上台演示·板书:底面 1个圆形侧面 1个曲面高 1条2.交流对圆锥的认识3.小组讨论比较圆柱与圆锥的有什么区别与联系?4.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物体是圆锥形的?5.学生阅读课本9.10页的内容·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10页练一练·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是圆锥?为什么?2.练习二第1题·结合图形指出圆柱.圆锥各部分的名称3.练习二第1题·“连一连”·学生自主连线.全班交流四.课堂小结回顾新知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新课标第一网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巩固圆柱与圆锥的区别与联系·五.课堂作业练习二第3题·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的例2.第12页的例3和第12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二第4~6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推理.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探究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及合作精神.以及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1.理解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意义.正确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资源:师生各备一易拉罐.并把上下面用彩纸包好.剪刀.胶水.圆规.白纸一张.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渗透思想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老师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纸.我想让它站起来.你有什么办法吗?小结:原来在一定条件下平面可以“化直为曲”·⒉把这个圆柱形的纸筒打开后是什么形状?小结:同样地.在一定条件下曲面可以“化曲为直”·⒊揭题:这节课将运用这个知识来研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板: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一)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老师发现同学们特别爱喝饮料.今天我们共同带来了一瓶椰子汁.看到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来?师引导:我们就来先来解决这位同学提出的商标纸问题.其实就是求什么?(圆柱的侧面积)1.引导探究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①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商标纸的面积呢?②全班交流:沿着接缝把商标纸剪开.再展平·③小组合作探究: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听清要求:先独立剪开商标纸展开.再观察展开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接头处忽略不计·④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指名上台拿着学具汇报.生·(师再追问:通过刚才同学的汇报.我们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呀?学生回答.师适时板书)⑤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再次追问:为什么?(补充板书)⑥小结:你们真不错.巧妙地运用化曲为直.探讨发现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2.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新| 课 | 标 |第 |一| 网①现在请你计算一下这罐椰子汁所用商标纸的面积(出示椰奶罐的底面周长约是厘米.高约是厘米)你是怎样算的?②解决例2: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直接告诉你底面周长.例如怎么算?学生独立做在书上.指名一生板演.集体反馈·③思考:要求一个圆柱的侧面积.通常需要知道哪些条件?④小结:如果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应用已知直径(或半径)求周长的方法.然后求侧面积·(二)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①动手贴出圆柱表面积:拿着实物.光这样一个侧面能装饮料吗?还需加上(两个底面)我们把这个圆柱饮料罐各部分一一展开粘在纸上(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发现两种常见粘法)交流展示.最好这样放·看着圆柱展开图.让它在头脑中动起来(长方形的长等于…宽等于…)这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想象出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指着图.由这些些部分组成了圆柱的表面积.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板书)②动手画出圆柱表面展开图:下面我们要画圆柱的展开图.画前先算一算.学生算好后回答.师板书·新- 课- 标-第 -一-网要求画在书上的方格纸上.友情提醒:一要想要画出圆柱的哪几个面?二要注意每个方格纸边长厘米.根据算的数据合理布局·(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作评价)3.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①例3中的圆柱表面积会算吗?独立做在书上.交流反馈:每步求出的是什么?指出:解答时为清楚最好分步算出各部分面积·②出示易拉罐的数据.图例:半径:2.5厘米.高:12厘米.求铁皮用料·③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通常需要知道哪些条件?三.应用练习.巩固深化过渡: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圆柱体实物.你会根据实际算出它们要求的面积吗?1.教材第12页“练一练”(理解题意要求的是圆柱的哪部分面积后独立做)2.练习二第6题·(通过填表帮助学生进一步区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表面积三个不同的概念和不同的算法;整理侧面积.底面积与表面积之间的联系.使计算圆柱表面积的思路更加清楚)四.全课总结.认识升华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五.课堂作业练习二第4.5题·教学反思:第三课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二第14页内容·教学目标:1.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2.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2底面积)二.实际应用1.练习二第7题x Kb 1. C om(1)学生通过读题理解题意.思考“需要白铁皮多少平方米”是求几个面的面积?(侧面积)(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3)集中分析评讲·2.练习二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集体订正·3.练习二第9题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4.练习二第10题(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提问:这个“博士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分别求哪些面的面积?(3)学生自主完成·(4)集体评讲.注重后进生辅导·5.练习二第11题(1)学生读题·(2)提问:要想求“这根花柱上一共有多少朵花必须先求什么?·(3)学生独立完成6.练习二第12题(1)学生读题·(2)引导思考·(3)集体练习7.练习二思考题(学有余力学生完成·)引导思考:截成3段截了几次?一共多了几个面?几个什么样的面?那么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呢?如果截成4段.5段会做吗?接下来学生练习·。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总19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上课时间:月日课型:新授课总课时编号:01 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1.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自主学习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自主探究方案:探究内容:数学书第1页。
探究过程:1.解答下列各题。
(1)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
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几分之几?(2)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
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2.解答第2小题时,你是怎样想的?23.阅读数学书第1页例1,看一看你的分析解题过程和书上的分析解题过程一样吗?你怎样理解“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4.试一试:在书上完成第1页“试一试”。
5.比一比:比较例1和“试一试”两道题的计算结果,它们相同吗你知道是为什么吗6.想一想:怎样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它跟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探究质疑: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你认为应学会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通过预习,你认为本节课我们应学会什么?2.揭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第一单元第1课时认识扇形统计图【教学内容】:教材第1页的例1和第2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1、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简单分析扇形统计图。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地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感受扇形统计图的描述数据特点。
【教学难点】:有联系地分析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
【教学准备】:PPT课件扇形统计图圆规直尺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新1、复习旧知。
提问:在简单的统计里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其中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2、引入新课。
出示扇形统计图。
说明:这也是一种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
(板书:扇形统计图)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里的扇形统计图各表示的什么意思?说明:扇形统计图究竟有什么特点呢?它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二、教学新课1、议一议。
出示例1的扇形统计图。
问:这个统计图上都有什么特点?出示讨论提纲:(1)圆代表();(2)扇形代表();(3)扇形的大小反映();(4)各个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为()。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扇形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2、算一算。
出示信息:我国国土总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
你能用计算器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吗?请算出,并填入表中。
地形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面积/万平方千米3、比一比。
(练一练)我国的国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和世界比一比,你有什么想法?随机出示扇形统计图:学生交流。
教师相机进行国情教育。
三、课堂练习1、练习一第1题。
提问:每个统计图里的圆表示什么?各个扇形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对两个统计图中的项目进行具体的比较,再交流。
2、练习一第2题。
引导学生观察扇形统计图,并估计各扇形区域与花生米果盘区域的大小关系,用百分数表示各部分。
六年级(下册)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设计人:扇形统计图上课时间:月日课型:新授课总课时编号:01教学内容:教科书六年级下册1—2页例题1和“练一练”,练习一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数据特点。
能联系百分数意义,对扇形统计图的数据做简单分析,并能根据扇形统计图进行简单计算。
2、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能根据统计图的数据做出解释和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扇形统计图的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旁注一、回顾复习,揭示课题一、据案自学说一说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1.师: 1.知识准备图及统计图的特点。
统计图、)我们以前学过了____________(1 2.出示例1扇形统计图 __________统计图。
检查课前自主学习内容。
统2)能清楚的知道数量的多少是__________ (你知道这样的统计图叫做什提问:计图。
么统计图吗?)既能清楚的知道数量的多少,还知道数量(3相机揭示并板书课根据学生回答,的增减变化情况,这是______统计图。
题:扇形统计图。
1阅读课本例2. 二、交流展示,学习新知、提问:观察扇形统计图,你了3解到什么?相机说明整个圆代表我国陆地师:总面积。
师:问怎样从图中看这样的信息。
生:学生可能提出山地面积最大,丘陵面积最小。
师:让学生说说怎样比较出来的,、提问:通过对扇形统计图的观4你能说说扇形统计图是怎察交流,样表示数据吗?它有什么特点?表示各部分数(板书:生回答,师3.整个圆表示我国的陆地__________,每个扇形量与总数量之间关系)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国陆地总面积是多少?提问:、54.你知道这种图形叫____________统计图。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下面是勤劳的小编帮家人们整编的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课本第31页例3和“练一练”,练习五第10-15。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继续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拓展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出示例3中的条形图。
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图中的数量关系。
如:把黄花看作单位“1”,红花是黄花的11/10,绿花是黄花的6/10(3/5);把红花看作单位“1”,,黄花是红花的10/11,绿花是红花的6/11等。
二、组织探究1、教学例3。
出示题目:黄花有50朵,(1)红花比黄花多1/10,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引导学生看图思考: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图中的哪个部分?它是那种花朵数的1/10?也就是多少朵的1/10?追问:50朵的1/10是什么?指出:“红花比黄花多1/10 “,是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50朵的1/10 。
指名列式。
问:列式时是怎样想的?学生完成计算。
2、学第(2)小题。
出示:绿花比黄花少2/5,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
追问:绿花比黄花少2/5这个条件中,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要求”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就是求多少朵的2/5?反思:你认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什么?指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弄清这个分数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上课时间:月日课型:新授课总课时编号:01 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1.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自主学习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自主探究方案:探究内容:数学书第1页。
探究过程:1.解答下列各题。
(1)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
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几分之几?(2)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
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2.解答第2小题时,你是怎样想的?23.阅读数学书第1页例1,看一看你的分析解题过程和书上的分析解题过程一样吗?你怎样理解“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4.试一试:在书上完成第1页“试一试”。
5.比一比:比较例1和“试一试”两道题的计算结果,它们相同吗你知道是为什么吗6.想一想:怎样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它跟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探究质疑: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你认为应学会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通过预习,你认为本节课我们应学会什么?2.揭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上课时间: 月 日 课型:新授课 总课时编号:01 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自主学习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自主探究方案: 探究内容:数学书第1页。 探究过程: 1.解答下列各题。 (1)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几分之几
(2)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2.解答第2小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3.阅读数学书第1页例1,看一看你的分析解题过程和书上的分析解题过程一样吗你怎样理解“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4.试一试:在书上完成第1页“试一试”。 5.比一比:比较例1和“试一试”两道题的计算结果,它们相同吗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6.想一想:怎样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它跟求一个数比 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探究质疑: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你认为应学会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通过预习,你认为本节课我们应学会什么 2.揭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交流提升 1.课件出示: (1)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几分之几 (2)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2.汇报交流:这两题你们分别是怎样解答的 3.比较:这两题在解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全班交流: (1)这里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 (2)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 师:这里是把实际造林与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为单位“1”。 出示例1的线段图。 那么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应该先算什么再怎样算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20-16=4(公顷) 4÷16==25% 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解答 板书: 20÷16==125% 125%-100%=25% 追问:这两种解题过程各是怎样想的 第一种算法是: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所以先算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多少公顷,再算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另一种算法是:先算实际造林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20÷16==125%,再从125%中去掉与单位“1”相同的部分100%,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 5.出示问题:如果把问题改成“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指名汇报解题过程。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说一说分析思考过程。 提问:这个问题又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 5.全班交流:试一试和例1这两题计算结果相同吗为什么 小结:“试一试”与例题中的问题都是把实际造林面积与原计划造林面积进行比较,但由于比较时单位“1”的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数也就不同。 三、巩固拓展 1.完成“练一练”。 课件出示:练一练 我国2004年有在读研究生82万人,2005年增加到98 万人。2005年在读研究生的人数比2004年增加了百分之几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2005年在读研究生的人数比2004年增加了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 你能试着自己列式解答吗 计算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问题计算时除不尽怎么办请阅读本页教材的底注。 计算中遇到除不尽时,一般保留三位小数,也就是百分号前面的数保留一位小数。以后数位较多或数据较大的计算还可以使用计算器。 2.完成练习一第1题。 师:你能试着自己独立完成吗如果思考的时候有困难,不妨画画线段图,想一想把谁看作单位“1”,也就是100%。 3.完成练习一第2题。 师:生活中有许多统计数据会使用百分数,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两个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请大家看数学书第2页的第2题,仔细读题,说一说问题求的是什么,再列式解答。如果结果除不尽,一般可以保留三位小数。(如果有学生感到困难,可让他们先画出线段图来帮助分析,再根据线段图进行思考。) 4.完成练习一第3题。 师:再来看第三题。读题后说说题目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求的是什么问题,把问题补充完整说一说。 四、总结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解决怎样的问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时,通常可以怎样思考计算过程中还要注意些什么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0-16=4(公顷) 20÷16==125% 4÷16==25% 125%-100%=25% 答: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25%。 教学后记: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练习课 上课时间: 月 日 课型:练习课 总课时编号:0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练习一的第4~8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巩固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问题的思考方法。 2.进一步明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思考。 教学重点: 在自主学习中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难点: 明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思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类型,问一下同学们:甲比乙多百分之几怎样求乙比甲少百分之几呢 以本班男女生人数举例:男生比女生多(少)百分之几怎样列式女生比男生少(多)百分之几又怎样列式两个计算出来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二、交流提升 1.做练习一第4题。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先指导学生读题。 第一个问题是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你会列式解答吗第二个问题是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题目中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不会游泳的有多少人,你怎么先求出这个问题自己试着列式。 (2)比较这两个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画出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 (两个问题所示的线段正好合成单位“1”) (3)提问:第(2)题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得到 (4)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类似的情况吗 2.做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交流和比较。 重点把第(2)、(3)题与第(1)题比较。 3.做练习一第6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什么是“孵化期”。然后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检查正确率,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 4.做练习一第7题。 学生读题,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贵百分之几”,就是“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多百分之几。”学生解答后交流思考过程。 5.做练习一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可以用计算器计算。完成后交流。 三、读读“你知道吗” 学生自主阅读。 交流:读完后你有什么想法 思考:为什么不可以说2006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比2005年提高了%突出单位“1”不同的两个百分数不能直接相减。 你还能举些有关百分点和负增长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怎样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你有哪些方法
教学后记: 纳税 上课时间: 月 日 课型:新授课 总课时编号:03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例2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3.培养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初步地了解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纳税意识,增强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主探究方案: 探究内容:数学书第4页。 探究过程: 1.阅读数学书第4页例2,想一想: (1)“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是指( )占( )的5%。 (2)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怎样列式计算 (3)60×5%可以怎样计算 2.试一试:在书上完成第4页“试一试”。 想一想: 你是怎样算出“他买这辆摩托车一共要花多少元”的 探究质疑: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你认为应学会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在预习中,你了解到哪些纳税的知识 全班交流 2.同学们,你们已经了解有关“纳税”的一些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一些纳税方面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交流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