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茶陵县三中2018-2019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65.50 KB
- 文档页数:12
高一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3月份)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某旅行社为配合某高中学生研学旅行,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广告,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句广告词是()A . 沿尼罗河而行,了解象形文字,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B . 在两河流域驻足,了解种姓制度,欣赏古巴比伦城遗址C . 在恒河南岸观光,了解楔形文字,感受古代印度的风采D . 参观罗马历史博物馆,看汉谟拉比石柱,感叹海洋文明的魅力2. “终于出现了这样的时代:世界上同时存在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他们不仅能够制服蛮族人侵,而且还能把自己帝国的和平国界向外推进。
”材料中的“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一个是汉朝时期的中国,另一个是()A . 亚历山大帝国B . 罗马帝国C . 西罗马帝国D . 法兰克王国3. 下列对如图数据的分析,与史实相符的是()A . 外邦人同样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B . 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人数不足雅典居民的一半C . 全体自由民可以参加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D . 占据人口半数的奴隶可以担任政府公职4. 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
“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A . 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B . 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权国家C . 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D . 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5. 公元751年,唐将高仙芝征伐中亚,遭遇强大帝国战败,对他的敌人的正确的描述可是()A . 突厥民族,骁勇善战B . 信仰耶稣,崇尚法律C . 信仰真主,政教合一D . 相信理性,要求民主6. 印加帝国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所采取的措施是()A . 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官员B . 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C . 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D . 在河渠上架设多座桥梁7. 16世纪中期,英国大部分的呢绒、德国的金属制品和织物、德法两国的酒、西班牙的羊毛、葡萄牙和意大利来自东方的香料以及波罗的海地区的小麦,都运到尼德兰(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口城市)成交。
茶陵三中2019年上期高一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总分:100分时量:70分钟一、选择题(60分)1.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B.漕渠 C.都江堰 D.白渠2.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D.“岢峨大舶皎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3.《明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纺织)而户纂组(编织)。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这则史料能够说明的是()A.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B.农产品商品化日益明显C.新型的雇佣关系出现D.重农抑商观念彻底改变4.北魏至唐朝中叶,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
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服徭役、兵役。
这一措施表明()A.统治者企图借遏制土地兼并巩固统治B. 封建国家政权失去地主阶级的支持C 统治者废除了当时基本的土地制度D. 当时农民的负担比任何时候都要重5.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
”由此可见()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B.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6.古代东亚,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万国来朝”“天下共主”的国际秩序模式,称为朝贡体系。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条约,在中国建立起新的中外关系模式,称为条约体系。
这两种关系体系()A.均为前资本主义时代的国际关系体系B.是平等与不平等两种外交关系的反映C.体现了王道与霸道不同交往观念的差异D.符合主权国家观念及其相应的国际秩序7.有学者指出:“晚清经商成了时髦,……虽然在公开的宣言中,商人只将自己从‘士农工商’提升到‘士商农工’,位列第二,但实质上他们早已自以为时代的中心而雄视天下了。
茶陵三中2018年上期高一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总分:100分时间:7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下列哪一项发明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耕犁的基本定型?()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A.火耕B.刀耕C.锄耕D.铁犁牛耕3.北宋有诗曰“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
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
”符合诗中描绘的选项是()A.筒车用于山地灌溉B.江南地区出现了水田C.曲辕犁在江南得到推广D.出现了灌溉工具翻车4.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A.小农经济B.佃农经济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5.《国语·齐语》:“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这则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是()A.官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D.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6.北宋的哥窑在浙江龙泉,以冰裂纹瓷器最为有名。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种冰裂纹瓷器应当属于瓷器分类中的()A.白瓷系列B.青瓷系列C.青花瓷系列D.珐琅瓷系列7.下列关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情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城市布局彻底打破“坊市制”B.出现最早的纸币C.市民阶层形成D.手工工场大量出现8.1500年前后,西欧社会结构中有利于制度创新的各种因素通过一系列彼此连接的历史运动而汇聚、互动,人类正在走出中世纪这个“死亡之门”。
下列各项能说明人类正在走出中世纪“死亡之门”的是()①新航路开辟②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③各地文明开始汇合交融④教会的文化垄断被打破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9.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考试时间:7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2、《民法大全》规定: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这一规定表明()A.罗马法已经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罗马法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C.罗马妇女与奴隶的地位完全一样D.主人处死自己奴隶只会受到较轻的处罚3、从秦朝到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但不乏与之相悖的特殊现象,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拆分抑制相权C.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D.清初军国政事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4、关于雅典民主制,有人认为,“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灭亡古希腊的真正的罪魁祸首”。
以下对雅典民主制的叙述,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A.雅典的民主,只是城邦公民内部之间的民主B.轮番而治与抽签选举,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C.间接民主,使不同素养的人享有相同的政治权利D.妇女与奴隶被排除在民主之外,激化了社会矛盾5、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
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
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6、“古代的住宅,东偏是祠堂,即庙,西偏是家屋,即寝。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考试时间:7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2、《民法大全》规定: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这一规定表明()A.罗马法已经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罗马法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C.罗马妇女与奴隶的地位完全一样D.主人处死自己奴隶只会受到较轻的处罚3、从秦朝到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但不乏与之相悖的特殊现象,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拆分抑制相权C.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D.清初军国政事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4、关于雅典民主制,有人认为,“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灭亡古希腊的真正的罪魁祸首”。
以下对雅典民主制的叙述,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A.雅典的民主,只是城邦公民内部之间的民主B.轮番而治与抽签选举,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C.间接民主,使不同素养的人享有相同的政治权利D.妇女与奴隶被排除在民主之外,激化了社会矛盾5、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
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
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6、“古代的住宅,东偏是祠堂,即庙,西偏是家屋,即寝。
茶陵三中2017年下期高一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时量:7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2分/个*30个=60分)1.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下列节日中与宗法制关系最密切的是A. 端午B. 清明C. 七夕D. 元宵【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宗法制强调以血缘关系的亲疏确定财产和权力的继承顺序,当然也包含祭祀权力,清明节表达对先祖的祭祀哀思是宗法制对社会生活最重要的影响体现,所以答案选B,A项是为了祭奠爱国英雄屈原,C项表达对爱情的美好祝愿, D项强调合家团聚之情。
2. 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说:“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他得出“有叛人而无叛吏”的认识,是由于A. 分封制的确立B. 郡县制的确立C. 宗法制的确立D. 三省制的确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有叛人而无叛吏”是指农民起义之时各地官员不敢随农民军一同造反,因为郡县制推广后各地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反叛中央有极重的惩罚,这体现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答案选B,A C D 三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郡县制的积极影响点评:此题还有如下变式: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有叛国而无叛郡”,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
这些现象说明( D)A.秦朝官僚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权 B.西汉郡国并行制巩固了中央集权C.唐朝三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3. 某选官制度“以试艺优劣为决定及第与否的主要标准,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考试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
这一制度形成于A. 汉朝B. 隋朝C. 宋朝D. 明朝【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旨在考查古代的科举制度,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以试艺优劣为决定及第与否的主要标准,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考试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说明是科举制考查范围,科举制出现于隋朝。
茶陵三中2018年下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分值:100分时量:70分钟一、选择题(共50分,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禹建立夏朝,中国出现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A.禅让制作为政治权利传承的方式未被突破 B.禹直接将天子位传给子启C.王位世袭制开始,“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 D.益将王位禅让给启2.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贡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这种制度叫作()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3.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4.“古代的住宅,东偏是祠堂,即庙,西偏是家屋,即寝。
古代的家庭,最重要的……祭祖自属大事。
”材料揭示了( )A.分封制的巩固B.宰相制的实行C.内朝制的推行 D.宗法制的影响5.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
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的说明,最适当的是A.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鲁国小宗C.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D.周天子为一族,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6. 西汉主父偃认为:“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反映了秦始皇完成统一的功绩,下面关于秦朝完成统一的条件中,不正确的是()A.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B.秦始皇的雄才大略C.长期的分裂与战争使人民渴望统一D.诸侯国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7.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予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
”此段文字表现出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的意义是( )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 B.使人民从事生产有了安定的环境C.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8.封泥又叫“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
2018-2019学年湖南省株洲市茶陵三中高三(下)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1.由此可以推知()A. 削弱旧贵族的势力成为潮流B. 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严重固化C. 军功阶层全面取代显贵望族D. 君主对权臣的实际控制力有限2.《汉书•西域传》记载:“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1934年,中瑞考察团在新疆发掘小河五号墓地(距今约四千年),采集到近500粒白色小珠,经科学检测其材料为只见于我国东南沿海海域的海菊贝壳。
这表明()A. 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始于张骞时期B. 夏朝时西域与东南沿海交往频繁C. 考古资料可以改变文献资料的结论D. 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具史学价值3.唐代实行外出人员报告制度。
按规定:离乡外出必须申请过所(通行凭证),由里正(地方官)对其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外出人的户等、本人外出后赋税是否有人代为承担等,然后开具证明申报上级审批是否给予过所。
这一制度旨在()A. 强化重农抑商政策B. 保护地方文化传承C. 维护传统伦理孝道D. 保证国家财政收入4.中国传统解决民事纠纷是依靠中间人调解,调解无效时交官府:百官府也主要扮演调解人角色,在民事纠纷导致暴力事件出现后,才扮演法官角色,但到了明清,官府的法官角色越来越重,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专门代人打官可的“讼师°这种变化表明()A. 古代中国法制意识淡薄B. 社会发展提升法律的作用C. 政府奉行以治民理念D. 民众已具备近代法律意识5.鸦片战争爆发前后,林则徐组织翻译了大量外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还派人迅速编译了《国际法》,这是西方国际法学著作开始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
《国际法》的编译()A. 推动了晚清政治体制变革B. 开启了西方法制中国化的历程C. 适应了与列强斗争的需要D. 奠定了政治近代化的理论基础6.下表为新文化运动中的部分代表人物及其贡献(部分)。
茶陵三中2018年下期高三第3次月考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
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
这表明()A.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C.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2.晋文公刚即位就启用贵族分任内外诸官,“昭旧族..…….胥、籍、狐、箕、栾、部、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
诸(同姓)姬之良,掌其中官。
异姓之能,掌其远官”。
这一做法()A.反映出分封制度趋于崩溃B.表明当时选官唯看家族声望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D.说明血缘亲疏决定贵族等级3.西汉政论家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当时的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一胫(小腿)之大几如要(腰),一指(手指)之大几如股(大腿),平居不可屈伸”,如果再发展下去,“失之不治,必为痼疾”。
材料中贾谊()A.分析了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B.指出了解决王国问题的紧迫性C.论述了解决王国问题的根本举措D.运用儒、法两家思想解决现实问题4.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5.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
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则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
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纷繁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
上述变化主要表明()A.吏治渐趋清廉化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C.官员日趋专业化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6.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
茶陵三中2019届高三第2次月考文科综合能力历史测试1.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治国思想的记述。
由此可以推知A. 削弱旧贵族的势力成为潮流B. 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严重固化C. 军功阶层全面取代显贵望族D. 君主对权臣的实际控制力有限【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受禄不过其功……夺淫民之禄……富贵之门必出于兵……废公族疏远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旧贵族的势力遭到削弱,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传统社会结构的变动,而不是严重固化,故B错误;军功阶层全面取代显贵望族,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君主对权臣的实际控制力的问题,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受禄不过其功……夺淫民之禄”,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主贵族力量削弱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汉书·西域传》记载:“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1934年,中瑞考察团在新疆发掘小河五号墓地(距今(2019年)约四千年),采集到近500粒白色小珠,经科学检测其材料为只见于我国东南沿海海域的海菊贝壳。
这表明A. 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始于张骞时期B. 夏朝时西域与东南沿海交往频繁C. 考古资料可以改变文献资料的结论D. 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具史学价值【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史书记载西域与内地交往始于汉武帝,但是出土文物证明早在4000年前新疆与东南沿海就有交往,说明考古资料可以印证、丰富、改变人们从古典文献中已获得的认识,C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出土文物证明早在4000年前新疆与东南沿海就有交往,A选项排除。
材料无法得出夏朝时西域与东南沿海交往频繁的结论,B选项排除。
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是相互印证的关系,D选项排除。
3.唐代实行外出人员报告制度。
按规定:离乡外出必须申请过所(通行凭证),由里正(地方官)对其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外出人的户等、本人外出后赋税是否有人代为承担等,然后开具证明申报上级审批是否给予过所。
茶陵三中2019年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命题人:李慧 考试时间:70分钟 试卷总分:100分1.王祯的《农书》中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中置耧斗。
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
这一农具应是( ) A .犁具 B .灌溉工具 C .播种工具 D .除草工具2.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黏性的叫黍,不黏的叫稷。
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的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为28次和10次,由此可作出的判断是( )A 、古代中国是世界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B 、甲骨文是研究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资料C 、《诗经》记载次数减少反映了井田制的瓦解D 、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粮食作物3.“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
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涨绿。
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
”这首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 ) A .耕织结合 B .铁犁牛耕 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农业的落后性4.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
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
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朝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 A.高昌地区以畜牧业为主业 B.与内地贸易往来频繁C.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D.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5. 北宋四川地区通行的铁钱体重值小。
大铁钱每十贯重120斤,小铁钱每十贯重65斤。
买一匹绢,需用两万个小铁钱,重量达130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
于是政府发行了( )A. 钱引B. 交子C. 飞钱D. 会子6.宋代城市商业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商业活动扩散到大街小巷。
其根本原因是( ) A .经营时间限制被取消 B.商品经济的繁荣一、选择题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海外贸易发展7. 明代晋商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清代乾隆时期,山西浑源、榆次两个州县的寓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
当时,这一社会现象()A.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 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活跃C. 大大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D. 便利了商业资本的迅速积聚8. 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有()①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③避免了西方的殖民侵略④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A.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9. 亚当•斯密说:“发现美洲和经过好望角至东印度群岛的航道,是人类历史上所记载的最伟大、最重要的事件。
”文中所谓“发现美洲和经过好望角至东印度群岛的航道”的历史人物分别是()A. 麦哲伦、达•伽马B. 哥伦布、达•伽马C. 哥伦布、迪亚士D. 迪亚士、麦哲伦10. 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
……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
”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A. “商业危机”B. “价格革命”C. “商业革命”D. “工业革命”11.“航海法公布后,除本国船或生产国的船外,其他船不准运送货物进港,如果一条荷兰船要将羊毛运到纽约,不准卸货,要从牙买加运糖到伦敦,也不可以。
”公布这个航海法的国家是 ( )A. 葡萄牙B. 西班牙C. 荷兰D. 英国12. 下列选项属于西欧国家殖民扩张后果的是( )①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②客观上有利于亚非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③使亚非拉国家自然经济迅速解体,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④造成了亚非拉的贫穷落后A.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13.布罗代尔在《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
”作者所说的“奇迹”主要是指( )A. 美洲新大陆的发现B. “全球化”市场初露端倪C. 工业革命兴起D. 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14.有人说工业革命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 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B. 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C. 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D. 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15.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A. 整个革命的进程缩短B. 先进国家几乎同时进行C. 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提高D. 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16.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
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9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弊。
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
”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A. 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B. 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17.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下列企业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 轮船招商局B. 汉阳铁厂C. 江南制造总局D. 发昌机器厂18.20世纪初,无锡荣氏兄弟想创办一家面粉厂,遭到当地士绅的阻挠,理由是面粉厂“破坏风水,有伤文风”。
但是,荣氏兴办面粉厂得到两江总督的支持,虽然被士绅状告八次,但最后都被两江总督驳回。
以上现象说明 ( )①开明官员支持发展实业 ②民间办厂举步维艰③士绅思想观念陈旧保守 ④政府阻挠民间办厂A.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19.1928年,蒋介石在参加一个国货展览会的开幕式时便曾经宣称:“国民政府是要提倡国货,要振兴实业,要挽回利权,使外国货在中国没有销路,大家都用国货来打倒帝国主义。
”为此,国民政府 ( )A. 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B. 建立中华民国,抵制日货C. 促使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侵略D.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20.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条件有( )①政府的提倡与鼓励 ②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④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21.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22. 为了战胜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的严重困难,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A.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 提出“以钢为纲,全面跃进”C. 协调与苏联政府的关系D. 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23.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在20世纪70年代末签订的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
”这份契约的签订反映了()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③我国土地所有制正经历着变革④农民分田到户违背了当时政府的土地政策A.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24.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可以归纳为三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
以上三个步骤对应的历史事件是()A.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土地改革--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人民公社化运动--土地改革--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25. 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是()①开放沿海港口城市②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③设置经济特区④开放内地省会城市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①C. ③①②④D. ④①②③26. 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
”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A. 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B. 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D. 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7.读“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单位:%)A.封建婚姻观念逐渐消退B.民众的择偶标准发生了彻底的变化C.西文文化对婚姻习俗影响日益加深D.婚姻观念中政治化倾向逐渐减弱28.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
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西方民主思潮影响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封建陋习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29.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达形式。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下列春联词句出现时间最晚的应该是()A.“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B.“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河深海深没有阶级友爱深”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D.“种责任田仓里储粮翻两番;行大包干银行存款增十倍”30.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材料现象表明()A.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运输B.外国侵略阻碍了近代交通发展C.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D.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二、材料题3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
……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2分)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2分)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
……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分)造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材料三《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当时产业结构的特点(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针对当时的产业结构状况,中央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6分)材料四 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