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一必修1 1.1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5.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本节教材分析(1)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①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内容与特点;识记夏部时期制度和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理解商朝内外服制度的特点和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与作用。
②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史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运用所学知识评价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这一历史过程中早期国这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规律。
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采取忆、学、思、论、导五步教学法。
即回忆初中所学有关内容,后自学,深思,进行讨论,老师点评指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国在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成熟政治管理体制,古人的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又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
(2)教学重点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以及相互关系。
(3)教学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政治制度对于当今社会的影响。
(4)教学建议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学习历史实际上是今人与古人的对话。
我们学历史绝对不是为了过去的死人,而是为了现在和将来。
本课是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在学习之前,学生很可能会以为这段历史太遥远,与现在没有关系,这种认识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学习的热情。
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身边”的历史,加强历史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这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重要实施理念。
因此,对于本课,我打算尽可能利用学生对现实生活世界的体验来化解由年代久远而带来的隔膜感,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理解历史的一把钥匙,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一种重要而且必需的课程资源。
采用深入浅出、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大胆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
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四大文明古国里,中国是唯一五千年文明传承没有中断的。
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说课稿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旳题目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我重要从教材分、学情分析、教学措施、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几种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或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本课是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
该课作为新教材旳开篇, 是整个专题(古代中国旳政治制度)以及政治文明史旳起点, 具有统领和示范作用。
夏商周旳政治制度, 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旳重要构成部分, 这些制度不仅对夏商周三朝旳兴起、强盛和衰落有着重要影响, 并且其兴衰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旳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因此, 本课具有启下旳作用。
此外, 通过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旳基本内容, 认识中国初期政治制度旳特点。
本课教材中重点波及旳初期旳王位世袭、分封制和宗法制, 都是中国政治特色旳体现。
这些制度影响着后来我国数千年旳文明史。
有些理念甚至牢牢根植于中华民族旳精神道德文明中。
我国长期形成旳尊宗敬祖、尊老爱幼、浓厚旳亲情观点甚至民族旳凝聚力, 都与古代旳宗法制等有亲密关系, 因此学习本课可以使学生愈加深刻认识我国国情。
此外, 本课内容也为理解秦汉后来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和发展旳必然性, 作一合理旳铺垫, 因此, 学好这一课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旳本节课旳课标是: 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旳基本内容, 认识中国初期政治制度旳特点。
根据课标规定、教材内容和学生旳详细状况, 确立如下教学目旳:1. 知识与能力:⑴理解初期国家旳产生, 理解“家天下”制度出现旳意义。
⑵理解西周推行分封制旳目旳、内容和作用。
⑶理解宗法制旳内容、与分封制间旳关系以及宗法制旳评价。
⑷认识中国初期政治制度旳特点。
2. 过程与措施⑴归纳商代内服、外服制度旳内容, 西周旳分封制和宗法制旳含义、内容、特点、影响, 初步理解阅读与归纳历史材料旳措施。
⑵简要比较西周旳分封制和宗法制与商朝旳内服、外服制度旳不一样及其利弊, 学习研究历史问题旳措施。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采取导学教学法,通过诱导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材料相关信息,归纳总结相关历史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论从史出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的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
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二、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新课讲授:一、导入新课展示《晋祠三绝》、《晋祠三宝》的图片,提问学生该景点名称。
学生讨论得出晋祠,从而引入晋国,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最终导入西周分封制,导入本课内容。
二、讲授新课1.展示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①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内容,依据已有知识储备,划分出夏商周的起止时间。
②引导学生归纳出夏朝的政治特色。
A.多媒体展示尧、舜、禹、启的头像和《史记夏本纪》的节选材料:“及禹崩,虽受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
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材料,提问学生得出夏朝政治特色一之王位世袭取代了禅让制。
B.多媒体展示《竹书记年》、《左传》和两张图片:“夏后芒三十六年作圜(huan)土……”(注:圜土即圆形的土牢)——《竹书纪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昭公六年夏后氏百官。
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材料,提问学生得出夏朝政治特色之二出现社会公共权力。
C.解析概念——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岳麓书社版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历程;•理解西周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状况;•掌握夏商时期和西周封建社会的异同点。
二、教学内容1. 夏商制度1.1 夏朝政治制度•上古时期的夏朝政治制度;•夏王朝的政治制度。
1.2 夏商文化•夏商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夏商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科技。
1.3 夏商社会•夏商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社会等级、阶层、族群等重要社会概念。
2. 西周封建社会2.1 西周政治制度•西周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君主制度、官制等。
2.2 西周经济文化•西周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文化特点;•社会阶层、礼制、秦楚文化等。
2.3 西周社会•西周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社会结构、族群、宗法等。
三、教学方法1.展示法:通过图片、模型等资料展示夏商时期和西周封建社会的建筑、文物等。
2.比较法:通过学生讨论等方式对夏商时期和西周封建社会进行比较分析。
3.讲授法: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方式,系统介绍夏商时期和西周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四、教学流程第一节课(40分钟)1. 引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夏朝政治制度(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简单讲解夏朝的政治制度,并配以相关资料进行补充。
3. 夏商文化(10分钟)•教师介绍夏商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夏商时期的文化底蕴。
4. 夏商社会(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夏商社会的结构和分层等重要概念。
第二节课(40分钟)1. 西周政治制度(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讲解西周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并给予相关的资料进行补充。
2. 西周经济文化(10分钟)•教师简单介绍西周封建社会的经济文化特点和社会结构。
3. 西周社会(15分钟)•教师介绍西周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第三节课(40分钟)1. 夏商时期与西周封建社会的异同点(15分钟)•将夏商时期和西周封建社会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掌握两个时期的异同点。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案一、知识与能力:基础知识: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2、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
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
授课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
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的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
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课程标准与教学重、难点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根据课标,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重点: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以及相互关系。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政治制度对于当今社会的影响。
教具准备及课时安排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以辅助教学,内容包含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相关史料、板书设计等;本课安排1课时。
四、新课讲授导言部分:1、中国古代的朝代:2、关于专题序言的处理:首先让学生阅读专题序言,让学生分析各段的大意,并相机诱导、指正。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西周雏形,秦朝形成,汉唐宋加强,元明清顶峰。
导入新课:导入1:在四大文明古国里,中国是唯一五千年文明传承没有中断的,但是对于远古的历史,我们只是从史书上得来,在以前,中国历史上最早有确切纪年是在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那么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的建立到前841年这一千多年是怎样更替的?中华文明五千年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这对中国史学界是一个考验,甚至有外国史学家不承认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我们如何解决这一问题?1 996年开始,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等领域的4名首席科学家,带领44个课题组的200多名专家,经过4年多的时间,使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多学科联合攻关的研究项目——夏、商、周断代史研究工程取得重大成果,什么叫“夏商周断代工程”呢?简而言之,即把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每朝每代帝王的年代断清楚。
岳麓版必修1 《政治文明里程》(2009年出版)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案【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熟悉夏商、周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1.归纳商代内服、外服制度的内容,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作用与影响,初步了解阅读与归纳历史材料的方法。
2.简要比较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与商朝的内服、外服制度的不同及其利弊,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3.组成学习小组,分别收集夏商周的建立及三个朝代平方根创建人的故事、考古勘察的报道等,培养对历史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夏、商、周三个朝代政治体制的变化情况,认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应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政治体制的变革。
2.夏、商、周三代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早期的政治文明。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周礼与周朝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学习一发现问题一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一教师引导、解决问题一延伸问题一课下探究、研讨【教学用具】采用制作PPT课件辅助教学【板书设计】一、夏商制度1.夏朝:世袭制2.商朝:内外服联盟二、西周封邦建国1.分封制2.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制3.礼乐制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营造:大禹治水图教学导语:相传是大禹建立了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从此我国就有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我国早期的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形成夏、商、周三代政治格局。
随着秦朝统一的完成,宗法制、分封制又被中央集权制度所取代。
事实证明,一个旧制度的破坏和一个新制度的确立,都必须经过许多的坎坷和曲折。
那么我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演变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探究这个问题。
(二)讲授过程一、夏商制度课堂设问:相传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是通过民主推选产生的。
岳麓版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学设计一.本课的立意与目标1.本课立意通过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的学习,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王位世袭制、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概况;西周分封制的对象、权利及义务发展演变、作用;宗法制的含义、特点及基本原则、实质作用。
(2)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及其实质、作用;认识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探究宗法制与分封制对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进一步确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的理念。
为了达到以上立意和目标本课重点:分封制、宗法制本课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二、学生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属于中国古代政治史内容,对高一学生而言,年代距离遥远,内容生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以往所学的知识,提供充分的课外诸种相关信息,以充实和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遵循知识生成的过程和高一学生心理特征,注意多提供感性材料,让学生生成探究问题,然后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理性的探究与升华。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情景预设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欲结合图来比较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四、教学设计思路由于本课内容历史比较久远,学生感到陌生,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图片、文字等多种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并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增强教学的感官性。
五、课堂教学实例【新课导入】中国是一个有5000 年文明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从国家诞生起,中国历代在制度安排方面凝聚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经验,及其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线索之绵长、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或民族所难以企及的。
岳麓版必修1 《政治文明里程》(2009年出版)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案
【课程标准】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熟悉夏商、周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
1.归纳商代内服、外服制度的内容,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作用与影响,初步了解阅读与归纳历史材料的方法。
2.简要比较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与商朝的内服、外服制度的不同及其利弊,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3.组成学习小组,分别收集夏商周的建立及三个朝代平方根创建人的故事、考古勘察的报道等,培养对历史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夏、商、周三个朝代政治体制的变化情况,认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应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政治体制的变革。
2.夏、商、周三代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早期的政治文明。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周礼与周朝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式】
学生自主学习一发现问题一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一教师引导、解决问题一延伸问题一课下探究、研讨
【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PPT课件辅助教学
【板书设计】
一、夏商制度
1.夏朝:世袭制
2.商朝:内外服联盟
二、西周封邦建国
1.分封制
2.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3.礼乐制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营造:大禹治水图
教学导语:相传是大禹建立了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从此我国就有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我国早期的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形成夏、商、周三代政治格局。
随着秦朝统一的完成,宗法制、分封制又被中央集权制度所取代。
事实证明,一个旧制度的破坏和一个新制度的确立,都必须经过许多的坎坷和曲折。
那么我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演变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探究这个问题。
(二)讲授过程
一、夏商制度
课堂设问:相传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是通过民主推选产生的。
这种方式被称做什么?
提示:古代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方法称做禅让。
课堂设问:夏、商两代各建立于什么时期?其政治制度各有什么特点?
1、夏朝
提示:夏代约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公共权力一般是指由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先例的权力),但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如最高统治者称为"后"(当初的意思是生育,亦有祖先的意思),以祖宗的身份来行使统治权力、号令各个部族,表明它刚刚从氏族社会组织中脱胎出来,还带有氏族社会组织的痕迹。
介绍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
2、商朝
商王朝大约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是一个以商部落为中心的方国联盟,主要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
课堂设问:什么是方国联盟?什么是内服、外服?商王靠什么来强化自己的权力?
提示:远古时期,人们把活动在一定区域、血缘纽带牢固的部族集团称为方国,若干个方国联合起来组成方国联盟。
"服"的本意是指服事天子,内服、外服是指不同部族活动的区域。
这里的所谓内服,是指聚集在国王周围的官吏;外服的指臣服于王朝的地方诸侯。
在某种程度上,"外服具有一定的地方行政区划的性质,与王朝直接控制的地区共同构成国家的地方政权,这种地方行政区划体制称为"服制"。
地方诸侯根据与王朝关系的远近,形成不太牢固的臣服和贡纳关系。
"外服"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不完全相同的,臣服于商族的部落,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
臣服只是在商王强大的军事征服下才结成的一种臣属关系。
另外,商王还依靠神权来强化王权。
正因为方国只是在商强大的军事征服下才与之结成臣属关系,方国的服从与否随着中央力量的强弱而变化的,所以商王还不得不依靠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以此加强控制方国联盟的能力。
夏、商两代政治制度如此,周代又如何呢?
二、西周封邦建国
课堂设问:西周由何人建立于何时?都城在哪里?
提示: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了殷商,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
课堂设问:西周的政治制度系由何人制定?由哪几部分组成?
提示: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宗法制和起维系作用的礼乐制度。
它是执政的周公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而制定的。
1.分封制的确立与结果
课堂设问:什么是分封制?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西周都分封哪些人去做诸侯?设计空白表格,学生阅读填充,后讨论回答。
提示: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周王室将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封赐给臣下,广建子国,用以拱卫周王室。
受封的主要是亲族、功臣、先代贵族等。
西周的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方国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统治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巩固了统治,但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为解决矛盾,西周又实行了分封与宗法相结合的制度。
课堂设问:西周的诸侯国与商王朝的方国有何不同?
商的外服附属国与商王不具备血缘宗法关系,这是方国与封国的本质区别。
2、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课堂设问:什么是宗法制?什么是大宗、小宗?宗法制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呢?设计空白表格,学生阅读填充,后讨论回答。
提示: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至周代逐渐完备。
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大宗。
其余庶子有的被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亦由嫡长子继承。
后世地主阶级长期利用这种制度,以巩固政权、神权、夫权。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核心。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为了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周朝还制定了礼乐制度,称为周礼。
3.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礼乐制度
课堂设问:什么是礼乐制度?它是由谁制定的?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
它是由周公制定的。
前者的意义与作用在于使贵贱有等,各安其分;后者的作用在于上下"和同"。
不同等级、身份的人要遵循不同的礼乐制度,但可以共同欣赏,以使上下"和同"。
课堂设问:西周的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乐制度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提示:分封制是西周巩固政权的重大政治措施,它将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至各地,建立侯国,目的是"封邦建国,以屏宗周";受封者必须对周王尽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
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紧糅合在一起的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使周天子世代皆为大宗,为所有诸侯国政治上的共主。
宗法和政权实际合二为一。
为维系宗法分封制度,周公又制定一套完整、严格的等级礼仪制度,作为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生活准则,谁也不得逾越。
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显示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三)教学总结
西周的地分封制度,在当时对巩固国家政权、扩大经济范围,都起子重大作用,发挥了显著效能。
但作为早期政治制度,它有无法避免的弱点和弊端。
到西周末年,这套制度就出现了问题。
下一节课我们再研究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