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岳麓版
- 格式:ppt
- 大小:2.84 MB
- 文档页数:32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夏朝(约前2070—前1600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1)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建立政权,国家出现)。
(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传贤----传子)。
核心内容:王位传子。
呈现特点:看重血缘。
(3)保留了氏族社会残余。
二、商代(前1600—前1046年)汤(1)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①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②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③关系: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但对附属国的控制力又是有限的,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王处于战争状态。
(2)特点①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②弥漫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476年)1、分封制(解释“封建”的含义)(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
(2)渊源:内外服制度。
(3)过程(补:郡国并行制、藩国制)①周武王建立周朝,开始实行分封制(封建诸侯,以蕃屏周);②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后进行了大规模分封;③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④春秋战国分封制走向瓦解(楚王问鼎公开挑战分封制、诸侯征战、秦国占领王室土地,周王完全丧失分封大权)。
⑤秦统一中国后,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4)前提与目的:以井田制和宗法制为基础,以巩固周朝统治,拓展疆域为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5)内容①核心: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都镐京(今天陕西西安),以都城为中心的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
②对象A、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待遇优厚:土地(战略要地、富庶之地),大量物资、武装、人口等;B、殷商降族、古国等;③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土地、物资、武装、人口)④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楚等。
⑤权利和义务义务:军事:镇守疆土,随从周王作战;政治:定期朝觐述职;经济:和交纳各种贡赋,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的内容和知识点;2. 掌握如何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3. 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认识历史学本单元通过介绍历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培养他们对历史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单元:人类社会的诞生和发展本单元重点介绍人类社会的起源、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阶段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认识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第三单元: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本课程计划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实际,设计出适合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方案。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验、考察等,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历史知识,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单元: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本单元将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线,介绍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激发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历史知识和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学的基本认识;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独立分析,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3. 实践法:通过实验、考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评估:1. 考试评估:通过期中、期末考试等形式,检测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2. 课堂表现评估:通过课堂作业、讨论、报告等形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激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3. 学习反馈评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反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1. 针对每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找出问题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2.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定期召开教研活动,分享教学经验,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教学建议易错概念处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前期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中晚期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
课文中,着重介绍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社会状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误将整个大汶口文化看作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代表。
教学设计思路在学生阅读本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结构,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我国原始社会的分期以及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母渡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时期的特征。
扩展资料遍布中国大地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一、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化石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数十万年以上的原始社会时期。
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化石遗址和考古学文化,有以下几种可作代表:元谋人。
早期类型直立人的代表。
1965年5月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元谋盆地东侧山麓的小丘上,发现同属一个不大年龄的人体左、右上内侧门齿化石两颗化石。
以后经多次发掘,在元谋人化石所在的褐色粘土层里,又发现了石器、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
表明约在170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在这里生息繁衍。
(胡承志:《云南发现的猿人牙齿化石》,地质学报,1973年第1期)蓝田人。
1963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蓝田人头骨、颌骨化石及其文化遗物。
蓝田人属中更新世时代,包括蓝田县城东的九间房公王岭和城西北的泄湖陈家窝两个点,前者距今78~80万年,后者距今50~60万年,两地相距29公里,除发现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石器、动物化石、炭屑等。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陕西蓝田新生界现场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65年)北京人。
距今约40~50万年,北京人化石自1921~1966年历次发掘所得,共有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包括单独的面骨)14块、下颌骨15块、股骨7段、胫骨1段、肱骨3段、锁骨1根、月骨一块、零散和附连在颌骨上的牙齿153颗、约代表43个个体。
除人类化石外,尚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角器以及丰富的用火遗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在我们学习历史的时候,常常会发现那些古老的故事比电视剧还要精彩,真的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大片”。
想想看,古代那些大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后世,就像现代的明星一样,粉丝成群。
比如说,孔子,哦,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思想就像大海一样深,真的是给人以无穷的启发。
人们常说“学而时习之”,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孔子对于学习的热爱,像一颗种子在心中发芽,慢慢长成参天大树。
再说说秦始皇,那可是个霸气外露的人物。
统一六国、修建长城,简直就是个“超级英雄”,不过呢,他也有点儿极端,搞得人心惶惶。
大家想想,古代可没有微信,没法儿发信息,你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拉去当“永生不死”的小兵,这可真是“死得惨”啊!所以,历史里有英雄也有恶棍,真是个“江湖”啊!这时候,咱们就得明白,历史不是单一的黑白对立,而是五光十色的调色盘。
然后,我们不能不提到汉朝,简直是个大盛世,文化、科技全都飞速发展。
你看看,丝绸之路开通了,商人们就像一群忙碌的小蜜蜂,嗡嗡嗡地跑来跑去,生意做得那叫一个兴旺。
汉武帝也是个“狠角色”,搞得国力强盛,但他对外的侵略可就不太讨好,真是个两面派,有点儿矛盾。
历史可真是让人“捉摸不透”,好比人生,有时候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接着再聊聊唐朝,那可是个“诗和远方”的时代。
大唐的文化真的是“繁荣昌盛”,李白和杜甫的诗词简直就是流行音乐,大家茶余饭后都爱吟唱,想象一下,那个场景,真的是美不胜收。
唐朝的开放也让外来文化涌入,感觉就像是今天的“国际化”,各国的朋友齐聚一堂,热闹非凡,简直是个“百花齐放”的盛宴。
说到宋朝,那又是个“科技与文化并重”的时代,发明了火药、印刷术,简直就是个科技革命的先锋,大家都像“追星族”一样追捧新技术。
还有那诗词词曲,文人墨客纷纷跃跃欲试,宛如如今的网络红人。
可惜的是,宋朝的国防也挺薄弱,结果就被外敌“打了个措手不及”,真是让人感慨。
明清两朝也不甘示弱,明朝的大明王朝,像个霸主一样,横扫四方,开疆拓土。
岳麓版必修一历史知识点岳麓版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涵盖了中国古代史的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概述:1. 先秦时期:- 夏、商、西周的建立与发展,如夏朝的建立者禹,商朝的青铜文化,西周的分封制和礼乐文化。
-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包括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等。
2. 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及长城的修建。
- 汉朝的开疆拓土,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儒家思想的兴起。
3. 魏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4. 隋唐时期:- 隋朝的短暂统一,大运河的开凿。
- 唐朝的盛世,科举制度的完善,以及诗歌的繁荣。
5. 宋元明清:- 宋朝的商业发展,理学的形成,以及科技的进步。
- 元朝的蒙古帝国,对欧亚大陆的统治。
- 明朝的海禁政策,以及郑和下西洋的航海。
- 清朝的康乾盛世,以及晚清的衰落和列强的侵略。
6. 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 古代文学艺术,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
7. 中国古代经济:- 农业的发展,如水利工程、农具的改进。
- 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如丝绸之路的贸易。
8.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的演变,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平衡,如唐朝的节度使制度。
9.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 士、农、工、商的四民分业。
- 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的影响。
10. 中国古代思想与哲学:- 儒家思想的发展,如孔子、孟子、荀子的贡献。
- 道家思想,如老子、庄子的哲学。
-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如禅宗的发展。
这些知识点是岳麓版必修一历史教材中的基础内容,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岳麓版高中历史目录包括必修一二三岳麓版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第2课大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大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古罗马的政制与治律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治律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英国的制度创新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第11课*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2课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第15课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综合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第17课*综合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第20课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第28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必修二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第8课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1O 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第22课 综合探究: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3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24课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第25课 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第26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7课 综合探究: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综合探究: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必修三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 孔子与老子孔子与老子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4课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课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7课 汉字与书法汉字与书法第8课 笔墨丹青笔墨丹青 第9课 诗言志歌咏言诗言志歌咏言第10课 从传奇到小说从传奇到小说第11课 梨园春秋梨园春秋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2课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第13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挑战教皇的权威第15课 理性之光理性之光第16课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第17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第18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诗歌、小说与戏剧第19课 音乐与美术音乐与美术第20课 电影与电视电影与电视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1课 西学东渐西学东渐第22课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第24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第25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6课 现代科学革命现代科学革命第27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第28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第29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第30课 百花齐放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第31课 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岳麓版教案标题: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岳麓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为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和建议。
教案以岳麓版教材为基础,结合高中历史课程的要求,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和资源,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理解历史知识,培养其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1. 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2.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事件,掌握相关历史知识;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案将以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为基础,涵盖以下内容:1. 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与发展;2. 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与变革;3.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发展;4.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教学活动与资源:1. 活动一: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与发展,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见解。
2. 活动二:文献阅读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与变革,分析其中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3. 活动三: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
4. 活动四:文化体验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亲身体验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评估其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作业,如阅读理解、写作或小组项目等,评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和分析能力。
3. 考试评估:设计历史知识和思考题,进行考试评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能力。
教学延伸:1.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历史书籍和资料,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
2. 社区参与: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或学校的历史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和资源,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和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事件,培养其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其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①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②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③产生了王位世袭制2、商朝: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方国联盟②主要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③商王与方国的关系:⑴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⑵商王对方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3、周朝:①主要政治制度:⑴分封制⑵宗法制分封制:⑴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⑵对象:亲族、功臣、姻亲、殷商降族⑶作用:扩大了西周的势力,周王成为天下共主⑷等级序列“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⑴核心:嫡长子继承制⑵大宗:嫡长子承位可奉祀祖先者;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庶母兄弟⑶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他们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二、秦朝至清朝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1、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①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②内容:⑴皇权至上⑵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⑶中央设三公九卿补充:⑷地方推行郡县制⑸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⑹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⑺制定严苛的秦律③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①西汉:⑴王国问题与七国之乱建立中朝,削弱相权⑵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②唐朝和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⑴安史之乱⑵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自立,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③北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基本解决宋太祖从“钱”、“权”、“兵”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⑴措施:A、军事上—杯酒释兵权;撤消殿前都点检,设“三衙”,中央设枢密院,强枝弱干,守内虚外。
B、政治上—削实权(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武夫悍将)C、经济上—制谷钱⑵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补充:、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①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⑴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