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治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
- 格式:pdf
- 大小:289.1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新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的结晶,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中和思想: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强调平衡和谐的
原则。
中和思想认为,宇宙间万物都有两个对立面,为了维持宇宙的和谐,必须保持这两个对立面之间的平衡,而不是把其中一方彻底压制。
这一思
想也适用于人际关系和社会治理,强调平衡、和谐、包容和协调。
2.尊重传统和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历史和传统,认为历史和
传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积累和经验总结,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传统和文化不仅要尊重,还需要继承和发扬。
3.团结和谐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团结和共同发展,强调人与人之
间的互相支持和合作。
这种团结和和谐精神也体现在社会治理中,强调道德、公正和法律的平衡和协调。
4.德治精神:德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之一,指的是通过道德
教育、身份意识和行为规范等手段来达到社会治理的目的。
德治强调个人
的道德素养和社会的道德规范,倡导坚守个人和社会的规范和道德标准。
这些基本精神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智慧,为今天的社
会和人们的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收稿日期:2020-11-19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晚明阳明心学民间道德教化与传播研究”(18CZX053)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雍树墅(1983-),女,江苏句容人,讲师,博士研究生;张晓东(1969-),男,安徽庐江人,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2021年3月第2期总第134期Mar.2021No.2Serial.134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THE JOURNAL OF HARBIN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CP 中国传统社会非常强调“诚”,儒家把“诚”视为立身之本。
《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之”则是一个择善固执的终身修养过程,通过此而发明内在的天命之性。
王阳明临终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阳明先生年谱》)一颗至“诚”之心,当下即是,万事俱足。
“诚”的内涵自始至终贯穿于《周易》的六十四卦中,如第二十五卦无妄卦“上天下雷,震下乾上”,第六十一卦中孚卦“上风下泽,兑下巽上”,意思就是人的行动要循天道而行,只有靠一念至“诚”之心,才能达到中孚。
“诚”的人生也是唯一善的人生,做一个至“诚”的人,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意义。
一、“诚”之意涵“诚”的本义是真实无妄,涵体用一源,显密无间之意。
《中庸》云:“君子之道费而隐。
”至诚之道,体大而“隐”,用大而“费”,其一体而多用,源不竭而用无穷,其意涵也随时代条件的变化而“与时俱进”。
就当今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而言,此一“诚”以社会化交往实践为依托,表现出多方面丰富的时代意涵。
(一)本体之“诚”本体之“诚”的本体意义为“诚”之根本义。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天地之“诚”。
天地之道,本属至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象传》)。
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人文逻辑,天地之道蕴含着一种伟大的人文精神,“诚者,天之道”(《孟子·离娄上》)。
天地本体是“诚”。
德治和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关系引言1.介绍德治和法治的概念德治和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理理念,它们在国家治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治强调的是德性与德行的重要性,通过道德自觉和规范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法治则是以法律为准绳,通过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来管理社会。
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2. 德治在我国古代的重要性在我国古代, 德治曾起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封建社会的时代,君主通过提倡“仁政”的治国理念,强调君臣之间的德行和道德规范,以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和谐。
这种德治思想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并深入影响了我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气。
3.德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 德治理念也得到了重视。
我国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了以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诚信友善等为核心的价值理念。
通过弘扬这些价值观,将社会道德与国家治理相结合,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4. 德治与国家形象建设在国家治理中,德治还可以帮助塑造国家的形象。
通过提倡良好的道德风尚,国家可以树立端庄、文明的形象,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德治也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促进国家的和谐发展。
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5. 法治的重要性法治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以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6. 法治与国家治理在国家治理中, 法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国家依法治理,可以有效地规范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
法治也可以提升国家的治理效率,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7. 法治与公平正义法治的准则可以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
它通过法律的平等适用,保障每个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为社会创造公正和平等的发展环境。
德治和法治的关系8. 德治与法治的统一德治与法治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种理念,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德治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崇高品德,而法治则着眼于法律的制约和社会规范,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乡村治理中德治法治与自治的关系探析乡村治理是指在农村地区对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治、法治和自治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原则和手段,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构建了乡村治理体系。
本文将从德治、法治和自治三个方面探析它们在乡村治理中的关系。
一、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德治是指依靠德行、品德和社会道德来进行社会管理和治理,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一种方式。
在乡村治理中,德治主要体现在村民的道德观念、家风和社会风气上。
村民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对于乡村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德治在乡村治理中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应该以身作则,时刻提醒自己和他人要遵守社会道德,做一个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模范。
德治可以形成一种自律和监督机制。
在一个村庄中,如果大家都讲究道德、讲规矩,那么大家就会相互监督,形成了一种自我纠错的机制,这对于维护村庄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
德治也可以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
在乡村中,德行好的人会受到尊重和信任,他们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也会更大,这样可以促进村民之间的团结和合作,为乡村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法治是指依法治理,依法办事,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本方针。
在乡村治理中,法治主要指的是依法治理村庄,实行法制管理,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的法治化水平。
法治可以规范村庄的管理行为。
通过建立健全的村规民约,明确村庄的管理机构和职责,规范村庄的管理行为,维护村庄的正常秩序。
法治可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在乡村中,一些农民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或者缺乏法律意识而受到侵害,法治可以通过建立法律援助机制、加强宣传教育等方式,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他们的利益。
法治可以提升村庄的治理效能。
依法治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责任意识,让村庄的管理更加规范化、程序化,提升治理效能,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自治可以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农村居民自己参与村庄事务的管理和决策,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让村庄的管理更贴近实际、更具针对性。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教材分析1.单元分析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第三单元开篇,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讲述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的演变历程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
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对近现代中国的法律与教化有一定影响。
2.内容分析本课一共三个子目两条主线:第一子目: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儒家的德治思想有积极意义,但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
第二子目: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
唐律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完备。
第三子目: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宋朝以后,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社会基层,并以乡约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
三个子目之间按照时序编排。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二学生都是选择历史作为高考科目,学习动力较强,并且在高一阶段已经学习过中国古代史,包括“春秋战国的时代变迁”,“百家争鸣与儒法思想”,“汉尊崇儒术”,“唐的大一统”,“宋代的理学”,“明清思想的新变化”等内容。
对中国古代“法治与礼教”有一定了解。
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学生已经具备了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史料进行理解概括,教师在课堂讲述的过程中,通过适时引导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提炼出关键要点,参与课堂。
但是,学生对于“教化”这方面知识是陌生的,也是不好理解的。
另外,中国古代统治者礼法并用的统治手段也是需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深入学习。
三.课标标准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四.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先秦到明清时期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在社会治理问题上,中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德治思想,并形成德治传统。
德治思想的源头可追溯到尧舜时代。
关于德治的记载,最早成书于周代的《诗经》《尚书》中。
《诗经》不少诗篇蕴含着前代圣贤以德治国的思想,《尚书》中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命题。
要保住天命,就必须敬德,以祈天永命,勤政爱民,得到民众的真心归附。
德治思想的另一含义是“明德慎罚”。
提倡德治并非不要刑罚,而是强调实施教化,先教后罚,以刑辅德,不专以刑杀立威。
“明德慎罚”将道德教化与刑罚措施糅合,奠定了中国古代治国的基本理念。
孔子继承周代的德治思想,强调治国要以礼乐为核心,突出教化作用。
社会秩序井然,人际间和谐相处,是孔子希望通过德治达到的理想状态。
德治思想是“周孔之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政治家、思想家不断探索,深化了德治思想的内涵。
战国时,沿着孔子的思路,孟子提出了一系列仁政主张。
他主张“以德服人”,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提倡“省刑罚”,教育百姓做到孝悌忠信。
西汉初,陆贾告诫刘邦,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代德治思想定下了基调。
他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刑罚,要通过教化培养人的是非荣耻之心。
德治思想成为政治领域的主导思想。
唐朝前期,隋朝二世而亡对唐初君臣是严厉的警示。
唐太宗说:“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既要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也要发挥法律的制约作用,二者不可割裂,互为补充。
在刑罚的施用上,唐初务在宽简。
在唐太宗等人德治思想的影响下,唐高宗、武则天时期,遵循先人遗训,缓刑用仁,谨慎治国,天下大治。
宋代理学形成阶段,德治思想深深打上了理学烙印。
朱熹从仁心的角度解释德治。
仁心表现在政策上就是爱民如子、平易近人、爱惜民力等。
理学诸子概括出了“三纲八目”的治国模式,期望君主志向确定而达到天下大治。
理学家提倡教化,整肃人心,通过书院讲习等传授儒家伦理,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自治、法治、德治的概念
自治、法治、德治是现代政治理论中常见的三个概念,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政治理念和治理方式。
1. 自治:自治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由被统治者自行管理和处理自己的事务。
自治的实现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现代国家治理中,自治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安排,旨在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法治:法治是指以法律为基础的国家治理方式,强调法律的权威和普遍适用性,要求政府和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
法治不仅仅是一种治理方式,更是一种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它体现了社会公正、平等和文明的理念。
在现代社会中,法治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和准则。
3. 德治:德治是指以道德为基础的国家治理方式,强调道德规范和道德教育的作用。
德治强调的是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通过道德规范和道德教育来引导和规范人的行为,以达到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治一直是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现代中国政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古代德治传统与现代乡村德治建构德治,指的是以道德为核心的治理方式。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德治被认为是一种优越的治理方式。
而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乡村社会建设中,德治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民主治理方式。
古代德治传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大多采取德治为核心的管理模式。
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德治政策。
例如,“颜渊、孔子”强调民风、礼制、教育等方面的要求,通过道德约束实现治理;“墨家”倡导以爱全民、利益全民为宗旨,通过实践见证德治的效果;“道家”则追求天人合一、大同世界,注重人的精神境界和自律。
这些思想都具有很强的德治特色,成为了中国古代德治传统的重要来源之一。
同时,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也通过德治实现了社会的稳定。
例如,在汉朝时期,制定了《礼记》、《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强调了道德修养和礼仪规范,从而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乡村社会建设也需要做出改变。
在现代乡村社会建构中,德治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治理方式。
乡村德治主要是依靠乡村基层组织和村民自治委员会等合法机构,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以德治为核心建设乡村社会文明。
在乡村德治建设中,德治理念的引入,无疑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前人曾说,道德是文明的根基,德治则是文明的源泉。
村民的道德素质越高,乡村社会的德治建设越能够得到推进,乡村的文明建设也就越发扎实有力。
因此,在乡村德治建设中,必须注重道德建设,通过传统文化的继承、积淀,提高村民的道德素质。
此外,乡村德治建设还需要注重规范,加强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监管和约束,激发村民的投入意识和责任感,从而共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总之,古代德治传统和现代乡村德治建构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发展性,都强调了道德为核心、民主治理和规范监督为基础的治理方式。
在乡村社会建设中,通过借鉴和继承古代德治传统,发扬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立和完善乡村德治制度体系,不仅有助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而且有利于促进乡村社会的健康发展。
德治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治理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从传统的法治走向法治外的软治理,使得德治逐渐成为更加重要的一环。
德治是法治外的治理,它的核心是道德。
在社会治理中,德治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树立更加严谨的道德标准,打造更加优美的生活文化。
首先,德治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道德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它把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融合在一起,以确保所有个体能够尊重彼此,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
此外,德治也可以构建出一种以正义、责任、善良和公正等强有力的社会意识。
由此,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更能有效地消除社会的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其次,德治也有助于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
在德治中,道德是一个主导性的词语,它不仅关乎个体,更关乎社会。
道德规范能够促进个体良好的道德素质,激励公民去做正确的事,尊重他人,爱护环境,以及追求公平正义。
此外,道德也可以教育公民形成高尚的品格,赋予社会文明新的内涵,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最后,德治也可以构建出一种新的生活文化。
在德治中,道德不仅关乎个体,也关乎社会。
因此,要构建出一种新的生活文化,必须以道德规范为前提,尊重祖先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坚持公平正义。
此外,要本着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文为本的原则,发扬良好的价值观,树立道德和文明的生活准则,使人们在美好的文明环境中自由生活。
总之,德治在社会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唯有当公民个体在道德准则的指导下,以公平正义的行为表现出来,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打造更加文明的生活环境,从而实现社会的整体进步。
第16卷 第4期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6 No.4 2015年8月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OFLIGHTINDUSTRY(SocialScience)Aug.2015[收稿日期]2015-05-13[作者简介]熊治东(1987—),男(苗族),湖北省利川市人,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文章编号]1009-3729(2015)04-0009-05孔子“德治”思想的现代价值———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熊治东(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德治”是孔子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其“忠恕”之道是实现“仁政”的必备条件,是社会生活秩序化的有力保障;其“制仪”之礼规范个人行为,是实现社会整合的工具和纽带;其“德主刑辅”思想强调用道德维护统治,推动社会和谐运行。
孔子“德治”思想的的实质是以道德为根基的儒家人性论,其意义不仅在于引领社会风尚,而且是社会发展战略的终极关怀,对教化、规范、引导民众行为向善有着积极影响。
不可否认,孔子“德治”思想有其自身的理论困境,治理模式单一化,社会制度建设缺席,“德治”本身也有其历史局限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利益冲突时有发生,批判地吸收孔子“德治”思想,有利于我们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保持清醒的认识,比如要充分发挥“德治”的功能,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统一,注意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治理主体的修养是治理的关键,人的价值是国家治理的元价值。
[关键词]儒家政治哲学;孔子;德治;国家治理[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4.002 春秋末年,礼崩乐坏,社会价值体系和政治建构被打乱。
“礼崩乐坏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夏商周‘三代’社会秩序的破坏,更意味着‘三代’社会秩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本体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