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汉方言与红楼那些事
- 格式:doc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4
红楼官话与粤汉方言------红楼那些人事语言(外一章)策划:和瑞芳编剧:黄小卫读中学时,我第一次看《红楼梦》一天下午,课后自由活动,高11班学长叫我到他们年级宿舍,学生住宿是统铺上下架的马栏床,几十人一间。
我在宿舍角落的一个高铺上,放下蚊帐,翻一本很厚纸泛黄、缺封面、毛边卷页的旧书;光线昏暗,天气闷热,忐忑不安,约莫半节课时辰就没有再看了。
记忆里就学长一句悄悄话:留意别让老师看见!印象中《红楼梦》什么也没有。
多年之后,欠一份红楼情结,买《红楼梦》好奇心,也不看。
因为“好了歌”查阅搁置书架上的《红楼梦》“好了歌、好了果!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正如宋人《行征自警》驿站题壁:记得离家日,尊亲嘱咐言。
逢桥须下马,遇渡莫争船。
雨宿宜防夜,鸡鸣更相无。
若能依此语,行路免迍邅。
(若能依此语,行路免颠连。
)行路免迍zhun邅zhan(音:谆沾):路途坎坷,走路、做事情提防滑倒、跌碰钉子。
“迍邅”两字古汉语,笔画字义,不易理解,后来将:若能依此语,行路免迍邅。
改成:若能依此语,行路免颠连。
与原意相当。
其实“迍邅”可能现在文章写作较少运用了,但在广西桂中汉壮苗山区,上林白圩客话还经常说“邹沾、走盏”物品移动、方位改变的意思。
《红楼梦》里,人物对话、行为动态、情景描写,在南方白话、官话中可以寻找到许多枝细。
比如:《红楼梦》第8回、宝玉喝了酸笋鸡皮汤,又吃半碗红豆粳米粥,宝钗黛玉也吃完饭了,又一起饮了几杯酽酽的普耳茶。
“酽yan(音宴)”字是古汉语,也是方言;原意指酒的浓烈,泛指味道太浑厚。
在广西上林山区白圩客话“酽”字还偶尔使用,比如:乡间好友相聚,席间有时会说“这木薯酒太酽(音宴)了,大伙儿碰杯”这木薯酒很浓烈(太难吞了)大家干杯。
《红楼梦》小说,“因”字的使用频频出现。
例如:因说道。
按情景理解“因”类似现代汉语“正在、正因为、都、就、如是、所以”等意思。
第29回,黛玉宝钗宝玉正在斟酌花词会,贾母因说道“敢仔好。
红楼梦方言口语
1.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
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
2.贾母笑道:“剩了这个,他也是一个小福人儿。
比咱们家四个妥当些。
”
3.林黛玉道:“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
怎么样呢?”
4.宝玉听了,笑道:“这是你问的吗?别说这没时运的话。
”
5.王夫人笑道:“你只管听,到底连‘用冰’都是从未听过的新鲜话儿。
”
6.贾母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怎么就敢乱说,比画比画?”
7.宝玉道:“什么‘要紧’,不过多费两层工夫,叫人发笑儿罢了。
”
8.王夫人道:“也不用你不怕,横竖如今有人和你配,只管写上,我与你姐
姐下场。
”
9.贾母道:“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玉成婚,过了这一场,心满意足,
谁还敢开你的玩笑!”
10.贾母道:“这孩子太老实了。
你没有陈儿今日去得晚么?”
11.贾母道:“如今你们大了,就不必再提名了,只是我疼你们。
”
12.贾母道:“再不可毁僧谤道,调脂弄粉。
还要请一位奶母,我也指望好生
抚养大了,给还几个本家。
”
13.王夫人笑道:“这都是你份内的,别人还得着么?”
14.贾母道:“你瞧瞧他吃的那样儿。
我像他这么大的时候儿,还不兴吃油
呢。
”
15.贾母道:“我这屋里熬油费蜡的,得你再来陪老太太玩笑一日才是。
”。
《红楼梦》中方言简编本人高中毕业前一直生活在湖北荆州农村,从小被老一辈人的方言所浸染,之前一直以为他们所说的话语不能用书面文字表达,而今看了《红楼梦》中才知道我错了,在书中它们都以文字的形式表现。
现汇总书中一些名词,并按自己的认知简短的解释,希望能帮到大家。
参考书籍:岳麓书社出版发行(2012年)拐子P25释义:人贩子。
经常用来吓唬不听话的小孩。
例:你不要哭啦!你还哭?等会拐子来了,把你拐起跑的。
好生P72/P295释义:仔细、小心a.劝病人注意保养身体。
例:你的病刚刚好点儿,又做什么重事,只管好生养着。
b.嘱咐仔细照看弱小。
例:涛,你好生看好你的儿子啊,不让他玩水啊!例:你们到一起好生玩,不要打架啊!岂有此理qiu zili P109释义:不可理喻。
男性长辈气急败坏时对小辈的批评。
例:涛把锹杆弄断了,爷爷批评他“这个岂有此理”。
样子P139释义:手工做布鞋、棉鞋、布拖鞋的尺寸参考物。
通常是硬纸裁制(如:条装烟的外包装纸)。
例:把你那个鞋(hai)样子借给我吧,我要给他们做两双布鞋。
疔ding P176/317释义:身体上各个部位生的红肿小包。
发作P201释义:复发。
生气。
例:他的羊癫疯又发作了。
例:你还惹他,小心他等会发作。
前qie儿P237前天。
今jie儿P296今天。
明mei儿明天。
失错P281释义:不小心;给别人道歉。
例:我失错打到他啦。
例:奶奶没看到到孙子摔倒了,孙子大声哭个不停,奶奶说“好啦,我失错啦,不哭哒啦!”。
钟子P297释义:喝水、酒的杯子。
例:那个钟子放到哪里去啦?我要喝茶啊。
挺尸/躺尸P301释义:动词,长辈批评小辈去(在)睡觉,或自我、同辈间开玩笑。
例:还不快挺尸/躺尸,你们明天不上学啊?例:只晓得在屋里挺尸/躺尸,又不出去找事做。
指望P316释义:依靠、信任。
例:指望你上街(gai)给我充个话费都指望不上;起牌P320释义:打牌时,每人取牌的动作。
堂tao屋P321释义:客厅。
《红楼梦》语言与南方俗语《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从面世以来备受官方和民间关注、争议的文学作品,除了说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也可以说是政治小说。
据红学人士考证,《红楼梦》语言主要有汉语的北京以及周边河北、山东、山西的方言,也有随满人入关带来的满语式汉语以及东北汉语方言、以及作者曹雪芹生活过江南方言,甚至有四川方言、湘方言等。
由于细节饱满、语言丰富,因此有的《红楼梦》爱好者将其考证出的方言作为著作者的籍贯依据,例如《〈红楼梦〉中的湖南方言考辩》作者根据书中的湖南方言,认为《红楼梦》作者并非曹雪芹,而是一位有在湖南长期生活经历的人士;而《〈红楼梦〉与江淮语言----兼评浙方言说》的作者认为是浙江人写的,等等,这些考证不一而足也不足为奇。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
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我在《红楼梦》中看见留存在南方方言的俗语,特别是海陆丰“福佬”话俗语中留存更多。
一、日常生活俗语“生分”与“生疏”“生分”,指对人不亲热,感到陌生,冷淡疏远,现代汉语已用“生疏”。
第2回,贾雨村对甄士隐说:“但他那等荣耀,我们不便去攀扯,至今故越发生疏难认了。
”第30回,宝玉劝黛玉说“若等他们来劝咱们,那时节岂不咱们倒觉生分了?”第32回,宝玉当着湘云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南方有俗语“你来了,就不要生分,当自家一样。
”“有无有”与“有没有”第3回,宝玉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无有……”。
同一回“这几天都无工夫……忙的无个空儿……就无来请太太的安。
”第6回,秦钟笑道:“这可是没有的话。
”宝玉笑道:“有无有也不管你……”。
第33 回,翠缕“怎么有没阴阳的呢?”南方的日常用语仍然用“有与无”,而不是“有没有”,现在中文已经很少使用“有无有”,而是以“有没有”来替代。
粤语古仔故事大全粤语古仔故事是广东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融合了粤语方言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以及广东地区的风土人情。
这些古仔故事不仅在广东地区流传广泛,也深受海外华人的喜爱。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些经典的粤语古仔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魅力的文学世界。
故事一,《三国演义》中的粤语古仔故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而在广东地区,也有许多以粤语为载体的古仔版本。
这些古仔故事将三国历史中的英雄豪杰、兄弟情义、权谋算计,以及战争征战,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粤语的韵味和节奏感,让这些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故事二,《岳飞传》中的粤语古仔故事。
岳飞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抗金将领,他的一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
在广东地区,也有许多以粤语为表现形式的岳飞传故事,这些古仔故事以其激烈的战争场面、英雄的形象塑造,以及忠义的主题,深受广东读者的喜爱。
粤语的独特韵味,让这些故事更加富有情感色彩,让人感同身受。
故事三,《水浒传》中的粤语古仔故事。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而在广东地区,也有许多以粤语为表现形式的水浒传故事。
这些古仔故事以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曲折离奇的情节,以及忠义、义气的主题,深受广东读者的喜爱。
粤语的地道表达,让这些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英雄豪杰的世界。
故事四,《红楼梦》中的粤语古仔故事。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而在广东地区,也有许多以粤语为表现形式的红楼梦故事。
这些古仔故事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曲折的家族恩怨,以及人物的丰富性,深受广东读者的喜爱。
粤语的柔美韵味,让这些故事更加感人至深,让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总结:粤语古仔故事是广东地区独特的文学形式,它融合了粤语方言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以及广东地区的风土人情。
这些故事不仅在广东地区流传广泛,也深受海外华人的喜爱。
希望通过这些经典的粤语古仔故事,我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广东地区的文化底蕴,感受到粤语文学的独特魅力。
“翠樾埭”及《红楼梦》书中越语研究(修订稿)——兼与秦一民先生商榷土默热笔者在《从“茄鲞”谈〈石头记〉作者为杭州人》、《持螯赏桂南俗也》等文章中,曾专题论及《红楼梦》作品中涉及的语言风俗与杭州的关系。
本文拟从“翠樾埭”一词说起,再具体论证一下《红楼梦》作品语言中的越语辞汇现象。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描写宝玉在晴雯逝后,因看着那院中的香藤异蔓,仍是翠翠青青,忽比昨日好似改作凄凉了一般,更又添了伤感。
默默出来,又见门外的一条翠樾埭上也半日无人来往,不似当日各处房中丫鬟不约而来者络绎不绝。
又俯身看那埭下之水,仍是溶溶脉脉的流将过去。
心下因想:“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随后被父亲叫去,作歌咏林四娘的《姽婳词》。
翠樾埭一词,在一般文学作品中确实是个不常见的词汇。
查《现代汉语词典》,翠的意思是碧绿,樾是“树阴”的意思,埭的意思堵水的土坝。
综合对这三个字的解释,再查《红楼梦鉴赏辞典》,对这个词的解释果然为“绿荫覆盖的堤坝”。
显然,这个解释大体是不错的。
但问题是,在中国各地的方言中,对江河堤坝的称呼并不相同,究竟什么地方会对“绿荫覆盖的堤坝”,称呼为翠樾埭呢?《红楼梦学刊》1999年第4期曾发表秦一民先生文章《〈红楼梦〉里吴语多》。
文中明确指出:“北方的水堤到浙江称作'埭’,蘅芜苑外的那条翠樾埭应该是借用的浙江景。
一是翠樾埭与杭州的著名风景区“柳浪闻莺”有相似之处,而宝钗的丫鬟又叫莺儿。
二是另一著名景点虎跑寺的正厅即名“翠樾”,再加上那个'埭’字,一条杭州风景线就全部呈现出来了。
”秦一民先生关于《红楼梦》中翠樾埭与“杭州风景线”关系的判断显然是正确的,但是,秦一民先生据此为曹雪芹的《红楼梦》著作权作证便大可商榷了。
秦一民先生说:“在红学研究中不断有人提出'作者是谁’的新论,否认作者是曹雪芹,由于书中自始至终存在着吴语,于是人们就有理由产生这样的疑问:难道这些'作者’都是精通吴语的吗?是什么原因将他们纠合到一块的?通过探讨吴语或许能看出点是非。
四大名著中的方言特点四大名著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它们分别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这些作品中都有一些方言特点的运用,下面将对每一部作品中的方言特点进行解释,并符合标题中心扩展下描述。
《红楼梦》是一部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的长篇小说。
在《红楼梦》中,方言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人物对话和描写中。
作者曹雪芹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展现不同社会阶层、地区和身份的特点。
例如,贾府中的下人、佣人和一些地方人的对话中,会使用一些方言词汇,如“俺”、“咱们”、“哪个”等。
这些方言词汇的运用,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增加了小说的地方色彩。
《西游记》是一部描写孙悟空等四位主要角色西天取经的神话小说。
在《西游记》中,方言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各个人物的语言特点上。
比如,孙悟空作为一个来自东胜神州的猴子精,他的语言中会使用一些方言词汇和独特的口语表达方式。
例如,他经常用“老孙”自称,用“俺”、“哪里”等词汇来代替“我”、“我们”,这些方言特点使得孙悟空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宋江等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的长篇小说。
在《水浒传》中,方言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人物对话和描写中。
作者施耐庵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展现不同地区、身份和背景的特点。
比如,来自山东的李逵、来自山西的林冲等人物的对话中会使用一些方言词汇和独特的口音。
这些方言特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增加了小说的地方特色。
《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小说。
在《三国演义》中,方言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人物对话和描写中。
作者罗贯中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展现不同地区、身份和势力的特点。
例如,刘备作为一个南方人,在他的对话中会使用一些南方方言词汇和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而曹操则使用一些北方方言词汇。
这些方言特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增加了小说的历史氛围。
四大名著中的方言特点主要体现在人物对话和描写中。
通过运用方言词汇、口音和语言表达方式,作者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增加了小说的地方色彩和历史氛围。
粤剧红楼梦故事内容
粤剧《红楼梦》是一部非常著名的戏剧作品,它是中国戏曲文化史上的杰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戏曲的“四大名剧之一”。
该剧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爱恨情仇。
以下是该剧的主要内容:
- 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清朝时期,主要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
- 主要人物:贾宝玉是故事的男主角,他天生带有通灵的玉佩,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林黛玉是故事的女主角,她聪明、敏感、才情出众。
薛宝钗是故事中的另一位女主角,她温婉、贤良、善解人意。
- 故事情节:故事情节复杂且引人入胜。
其中包括了许多经典的场景和事件,如“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刘姥姥进大观园”等。
浅析粤语词汇中的古语来源
粤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它在汉字的运用上独具一格,融合了古诗词、典故、谚
语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来浅析一下粤语词汇中的古语来源。
粤语词汇中的一部分古语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这些作品通过与人民生活的深入结合,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意境,这些表达方式在粤语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粤语词汇中的古语还来源于中国历史上的典故,比如“画饼充饥”、“四大名著”等,在粤语中都有相应的表达方式,这些典故不仅仅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重要依据,通过粤语的运用,更好地传承了这些典故。
粤语词汇中的古语还源于古代的谚语和俗语,如“养儿防老”、“一诺千金”等,这
些谚语和俗语通过语言的简练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人们对生活、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深
刻思考,更好地传递了智慧和文化。
粤语中的古语还有一部分是通过与其他方言、民族语言的交流和融合而来的,这些语
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丰富了粤语的词汇和语法规则,也为粤语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
空间。
粤语词汇中的古语来源广泛,涵盖了古代文学作品、历史典故、谚语俗语等多个方面,通过对古语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粤语的内涵和表达方式,也更好地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交流,相信粤语中的古语会继续得到传承和创新,为人们的交流和
理解提供更好的平台。
《红楼梦》中所见湘方言词语的相关问题及其考证的开题报告【摘要】《红楼梦》中出现了大量的湘方言词语,这些词语不仅体现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特征和地域文化背景,也反映了清代湘西南地区方言的语音、词汇及语法特征。
本文将以《红楼梦》中的湘方言词语为研究对象,探讨相关问题及其考证方法。
【关键词】红楼梦;湘方言;考证一、研究背景《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小说的百科全书”、“中国文化的典范”。
小说中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节。
其中,湘女(即湘绣女)作为该小说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成为了一代人的文化符号。
《红楼梦》以“家族兴衰”的主题,深入探讨了大清时期的封建社会、家族伦理和官场文化等多个方面,也展现了各地方言文化的多样性。
湘方言作为清代湘西南地区的方言,与普通话存在巨大的差异。
《红楼梦》中的湘方言词语,充分反映了湘西南地区方言的语音、词汇及语法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特征和地域文化背景。
因此,《红楼梦》中湘方言词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二、研究内容(一)《红楼梦》中的湘方言词语《红楼梦》中存在大量的地方方言,其中湘方言是较为典型的代表,涉及词汇、语法和语音等多方面。
需要科学系统地进行考证和研究。
(二)相关问题的探讨在研究中,需要探讨的问题包括湘方言的发音规律、词汇的用法和语法的特征等。
比如,“湘”方言的“角”音,与普通话的“脚”音不同;“丑娥”、“镎罗”等湘方言特有的词汇,体现了湘西南地区的地域文化;另外,动词后置等语法结构也与普通话存在差异。
(三)考证方法研究湘方言需要使用多种考证方法,如文献研究、田野调查、语音学测量等。
这些方法既可以通过查阅历史文献了解语言特征和用法,也可以通过实地调查获取现代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
三、研究意义研究《红楼梦》中的湘方言词语有利于深入了解清代湘西南地区的方言文化特征,为方言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提供研究素材。
同时,湘方言的研究也有助于促进方言保护和传承,保护古老语言的同时,也可以传递地域文化和方言情感。
红楼官话与粤汉方言
------红楼那些人事语言
(外一章)
策划:和瑞芳
编剧:黄小卫
读中学时,我第一次看《红楼梦》
一天下午,课后自由活动,高11班学长叫我到他们年级宿舍,学生住宿是统铺上下架的马栏床,几十人一间。
我在宿舍角落的一个高铺上,放下蚊帐,翻一本很厚纸泛黄、缺封面、毛边卷页的旧书;光线昏暗,天气闷热,忐忑不安,约莫半节课时辰就没有再看了。
记忆里就学长一句悄悄话:留意别让老师看见!印象中《红楼梦》什么也没有。
多年之后,欠一份红楼情结,买《红楼梦》好奇心,也不看。
因为“好了歌”查阅搁置书架上的《红楼梦》“好了歌、好了果!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正如宋人《行征自警》驿站题壁:
记得离家日,尊亲嘱咐言。
逢桥须下马,遇渡莫争船。
雨宿宜防夜,鸡鸣更相无。
若能依此语,行路免迍邅。
(若能依此语,行路免颠
连。
)
行路免迍zhun邅zhan(音:
谆沾):路途坎坷,走路、做事情
提防滑倒、跌碰钉子。
“迍邅”两
字古汉语,笔画字义,不易理解,
后来将:若能依此语,行路免迍邅。
改成:若能依此语,行路免颠连。
与原意相当。
其实“迍邅”可能现在文章写作较少运用了,但在广西桂中汉壮苗山区,上林白圩客话还经常说“邹沾、走盏”物品移动、方位改变的意思。
《红楼梦》里,人物对话、行为动态、情景描写,在南方白话、官话中可以寻找到许多枝细。
比如:《红楼梦》第8回、宝玉喝了酸笋鸡皮汤,又吃半碗红豆粳米粥,宝钗黛玉也吃完饭了,又一起饮了几杯酽酽的普耳茶。
“酽yan(音
宴)”字是古汉语,也是方言;原意指酒的浓烈,泛指味道太浑厚。
在广西上林山区白圩客话“酽”字还偶尔使用,比如:乡间好友相聚,席间有时会说“这木
薯酒太酽(音
宴)了,大伙儿
碰杯”这木薯酒
很浓烈(太难吞
了)大家干杯。
《红楼梦》
小说,“因”字
的使用频频出
现。
例如:因说
道。
按情景理解
“因”类似现代汉语“正在、正因为、都、就、如是、所以”等意思。
第29回,黛玉宝钗宝玉正在斟酌花词会,贾母因说道“敢仔好。
”从字面上看不易理解,恰恰在柳州官话中,对于某人或某事作出称赞时,常常会说“哏子好”这样好、表示赞同的意思。
第16回,薛姨妈带宝钗过来,向贾母请安,因问道:“吃饭不曾?”在广西来宾,晌午邻里相见常常说句客套话:吃饭了没曾?问吃过饭了没有。
不料远在千里的南京方言与柳州官话在《红楼梦》里有之如此的融合,正是:自古以来,华夏民族一家亲。
白圩客话与红楼文言
且说广西上林县白圩镇,位于桂中大明山麓南面的丘陵地带。
西江清水河横贯涵养南渠、北渠几万亩水田,千百年来稻乡的白圩米闻名于世,可谓人杰地灵。
白圩镇北背大明山,龙湖(覃村潭)、磊塘(犸猴凌)点睛,左有印山,右有笔挂山,中间盘地,市井乡民,六畜繁衍,稻香藕甜,荷花红孩儿笑。
白圩镇属汉壮杂居地区,自古以来,汉壮民族友好相处,奇巧了自成一体的白圩客话亘古绵延,是一种稀有的南蛮古汉语活化石。
白圩客话,也称下乡话,属汉语系;当地山区土著壮瑶苗居民称:汉族人讲客、下乡话。
桂中汉壮杂居地区,白圩客话十句有一二是古汉语、有一二混杂壮族名词。
例如:彩虹:白圩客话说“蓝绛”这是典型的壮混古汉语再现;蓝(淋):壮话
水的意思,绛是“虹jiang(音绛)”字古汉语,现代汉语“彩虹(hong红)”白圩话读成“蓝绛(彩虹jiang)”穿越时空,仅此一家。
不然,怎会有陶渊明的“乃不知有汉”呢!白圩客人自春秋秦朝就南下了?真够意思。
更有甚者,《红楼
梦》中说:初次看到宝
琴的诗,颦儿赸(shan
音闪)笑不语,白圩话
会说每每贾宝玉遇到
黛玉心情不爽时快快
赸(shan音闪)开。
这
个时候,凤姐儿部是对
贾琏“咭咭呱呱”地叫,
白圩话里有时也会再现王熙凤在发飙啊。
一大早,尤氏从宁府过来,李纨因说道:要不用果茶搪搪吧?白圩话是这样说:要不要吃一点糍粑垫垫肚呢。
搪饥:抵挡饥饿,南方白话演变成“垫垫肚”大概意思。
《红楼梦》第5回迎春省亲,大观园里再建一座“阆苑仙芭”山庄,阆(lang):闶阆(kanglang音抗梁)硕大木柱架梁结构的宫殿;白圩话说成:高大的抗梁屋。
八月十五将至,贾琏为200两银子发愁,凤姐儿对平姑娘说道:那嫁妆镜奁抵当了吧。
镜奁:梳妆镜匣;在广西壮汉山区,婚嫁送礼,有送镜奁作喜庆贺礼的习俗。
筛洒传奇,灯红酒绿话今昔。
人们常说葡萄美酒夜光杯,原来“灯红酒绿”是古汉语,也是成语,反映朝政官宦餐饮现象。
“灯红”大红灯笼高高挂;“酒绿”就不易理解了。
中国酿酒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酿酒工艺直接发酵,过虑沉清饮用,随着工艺进步发展到今天蒸馏酿酒、又称烧酒。
最初的酿酒方法是酒醅、糟酒(酒糟)的发酵混合物;由于长时间存放,酒醅(糟酒)上面不断氧化,形成一层淡绿色脂肪酸菌保护下面酒酿的醇香,寄予“绿酒”美名一直沿用。
可巧《游山西村》陆游有“莫笑农家腊洒浑”之说;《水浒传》梁山好汉结队畅饮时,李逵发话:筛酒来!那么铿锵有力。
殊不知在广西上林山区,亲朋好友相聚,时常“筛酒”在一起,白圩街上客话“筛酒”庆贺,这个意思是说:到咱家来饮酒请客,亘古流传下来。
古汉语与瓦当鱼笼。
鱼笼箢、瓦当甑、耍儿戏。
“箢篼(yuanduo)”鱼笼,捉鱼、捕鱼的器具,简称:箢(音渊)字;现在文字上已经较少使用了;这种器具也只有在深山沟渠村庄可能发现。
箢是竹篾编织的成鱼笼:箢口呈大喇叭型,中间圆肚子内部加锥形
竹篾交叉机关,尾部收
细当口。
使用时将乱草
麻卷塞实当口,拿到浅
水小溪沟渠处,逆水平
放箢口,贴地压平压实,
箢笼喇叭口两边用碎块
石头、泥湴拦河坝水,
只让鱼虾顺着水势流入
箢喇叭口里面去,锥形
竹篾交叉机关让鱼虾只
能进去,出不来。
儿时这样捉鱼可好了,现在说出来,权当回忆。
随着城市发展进程加快,农村这玩儿渐渐失传,词典上某些词句仅成为历史。
类似:乖张---耍滑头者;奸宄(gui音轨)形容做工不肯出力;竹簟:也称竹篾编织成的席子等,现在很少有人说这些玩意了,就像瓦当被打碎,说(Cei去声)掉它算了,十分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