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vel化学unit 1 知识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一第一册化学必背知识点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在高一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化学知识点,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高一第一册化学必背的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类1.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纯净物是由同种类型的物质组成,而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类型的物质混合而成。
2. 纯净物的分类:纯净物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类。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通过化学反应结合而成的物质。
二、化学符号和化学式1. 元素符号的表示:化学元素用拉丁字母或希腊字母的缩写表示,如氧元素的符号为O,钠元素的符号为Na。
2. 化学式的表示:化学式用化学元素符号表示化学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如水的化学式为H2O,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
三、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化学反应包括物质的变质、能量的变化、化学键的重新组合等。
2. 反应物和生成物:反应物是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生成物是在化学反应中形成的物质。
3.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
四、离子理论1. 离子的概念: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正离子带正电荷,负离子带负电荷。
2. 阴离子和阳离子:阴离子是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带负电荷;阳离子是在化学反应中获得电子的物质,带正电荷。
五、化学元素周期表1.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元素表格,分为周期和族。
2.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周期表上横向的行称为周期,纵向的列称为族。
周期表根据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和排列。
六、化学键和化合物1. 化学键的种类: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2. 化合物的分类:化合物可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两类。
3. 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离子化合物按照离子组成和化合价命名,共价化合物按照元素组成和化合价命名。
七、物质的量和摩尔1. 摩尔的概念:摩尔是物质的单位,摩尔的数量等于其所含基本粒子数目的6.022 × 10^23倍。
化学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化学必修一第一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化学基本概念。
本文将详细介绍化学基本概念的各个方面,包括本单元所有的知识点和相关概念。
1.化学的概念及其含义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
化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物质。
化学家通过实验和理论推断,探讨物质的组成、结构、特性及其变化规律,为人类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2.物质的分类及物质的性质物质是指占据一定空间并有一定质量的物体。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不同,可以将物质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根据物质物理性质不同,可以将物质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根据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不同,可以将物质分为活性物质和惰性物质。
3.基础元素及其性质基础元素是化合物的组成部分,并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
目前已知基础元素118种,其中92种是自然存在的元素,其他的则是通过实验合成得到的。
基础元素的性质包括原子半径、电子亲和能、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等。
4.化合物的组成及分类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以上基本原子或离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其特点是成分不变且具有独特的物性和化学性质。
化合物可以根据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种类及其强度、电性质等方面分类。
根据分子中原子的数量可以将化合物分为单质、双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化合物。
5.元素和化合物的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和化合物的量用摩尔来计算,摩尔是指物质的物质量除以该物质相应摩尔质量的比值,该比值被称为摩尔质量。
化学计算问题可以通过利用分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摩尔质量、化学计量数、化学反应方程式等来解决。
6.质量守恒定律及能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
能量守恒定律是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这两个定律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也是化学实验和生产中的重要原则。
7.化学方程式及化学反应的特征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的符号式。
化学方程式可以根据摩尔比、质量比及体积比等不同方式表示。
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数量必须满足摩尔的比例关系。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的知识点并不是十分的难,但却是高中化学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要及时掌握好。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一.化学实验安全1. 遵守实验室规则。
2. 了解安全措施。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
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沾在皮肤上,用水冲净然后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3. 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例如,掌握仪器和药品的使用、加热方法、气体收集方法等。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1.过滤和蒸发实验1—1 粗盐的提纯注意事项:(1)一贴,二低,三靠。
(2)蒸馏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滴飞溅。
2.蒸馏和萃取3.(1) 蒸馏原理:利用沸点的不同,除去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实验1---3 从自来水制取蒸馏水仪器:温度计,蒸馏烧瓶,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
操作:连接好装置,通入冷凝水,开始加热。
弃去开始蒸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mL液体,停止加热。
现象:随着加热,烧瓶中水温升高至100度后沸腾,锥形瓶中收集到蒸馏水。
注意事项:①温度计的水银球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②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液体暴沸。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先打开冷凝水,再加热。
⑤溶液不可蒸干。
(2)萃取原理:用一种溶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仪器:分液漏斗, 烧杯步骤:①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的原子观点和元素周期表。
首先,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物质是组成各种物体的基本单位。
化学研究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指物质不发生组成变化时所表现的性质,如颜色、密度、熔点等。
化学性质指物质在接触其他物质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其次,化学的原子观点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具有化学性质,并且不可再分割。
原子中包含了质子、中子和电子。
质子是带正电荷的粒子,质子数量决定了原子的元素性质。
中子没有电荷,所以不影响元素的性质。
电子带负电荷,负电荷和正电荷的数量相等,所以原子是电中性的。
原子的质量是由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决定的,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第三,物质的组成可以通过元素符号和化学式来表示。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元素的符号是由拉丁字母、希腊字母或其他字母组合而成的简写形式。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的有序排列,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电子层分布和元素性质等进行分类。
元素周期表分为周期和族两个方向,周期是水平方向,族是垂直方向。
周期表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可以用来预测元素的性质和元素之间的反应。
最后,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化学反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方程式中包含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化学符号。
化学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指在封闭系统中,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发生改变。
能量守恒定律指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物质变化的速度,可以通过实验测定。
总结起来,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的原子观点和元素周期表。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可以通过化学符号和化学式来表示。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的有序排列,可以用来预测元素的性质和元素之间的反应。
第一单元化学的基本原理1) 公式、方程和物质的量1. 理解原子、元素、离子、分子、化合物、实验式和分子式的定义。
2. 能写出简单反应的平衡方程式(全方程和离子方程),包括状态符号的使用。
3. 理解相对原子量、物质量、分子量、百万分率的定义,比如大气、废弃和水污染中的气体。
4. 计算已知浓度溶液中物质的量(不包括滴定计算)。
5. 用化学方程计算反应量,反过来利用物质量和摩尔量的定义计算。
6. 用化学方程计算气体的体积,反过来利用物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计算。
7. 用化学方程和实验结果推测百分产率、实验室原子经济和工业过程,并理解它们为何重要。
8. 用阿佛加德罗常数计算。
9. 制盐并计算产物的百分产率。
10. 进行一些简易的试管反应并分析结果,如置换、酸的反应、沉淀,练习写完整的化学方程和离子方程。
2)能量学1. 理解焓变的定义。
2. 构建简易的焓级图体现焓变。
3. 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4. 复述反应、生成、燃烧、中和和原子化中标准焓变的定义;用实验数据计算反应中转换的能量以及焓变。
5. 复习赫斯定律并将其运用于计算提供数据的反应中的焓变,理解为什么标准数据用于这类型的计算是必要的。
6. 转换能(焦耳)=质量X特定热容量X温差,用此公式估算从实验中会得到的结果。
需要做的实验有:在一个绝缘容器内将物质混合并测量升高的温度;简易的燃烧焓实验;做一个焓变不能直接被测量的实验。
7. 证明对键焓和平均键焓定义的理解,将键焓运用于计算赫斯周期并能说出它的局限性。
3)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1. 复习相对原子量、相对同位素质量和相对分子量的定义。
理解他们是通过测量一个12C 原子的1/12的质量。
2. 证明对质谱仪基本原理的理解,并能从质谱仪中分析数据去推测一个元素的同位素组成,相对原子量和测量一个化合物的相对分子量。
3. 描述质谱仪的用途。
4. 复习并理解气体原子的电离能定义,它们是一个吸热过程。
5. 复习电子结构:理解连续的电离能为量子层的存在以及元素属于哪一族提供了依据;理解连续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为电子子层提供了依据。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原创版)目录一、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的主要内容1.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2.化学实验基本方法3.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4.萃取分液正文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主要讲解的是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这一章节的化学知识点你都掌握了吗?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你更好地掌握这一章节的内容。
一、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在这一部分,我们需要熟悉前 20 号元素,并掌握 1~20 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这些元素包括:氢 (H)、氦 (He)、锂 (Li)、铍 (Be)、硼 (B)、碳 (C)、氮 (N)、氧 (O)、氟 (F)、氖 (Ne)、钠 (Na)、镁 (Mg)、铝 (Al)、硅 (Si)、磷 (P)、硫 (S)、氯 (Cl)、氩 (Ar)、钾 (K)、钙 (Ca)。
二、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这一部分,我们需要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了解危险化学品的标志,例如酒精、汽油属于易燃液体,浓硫酸、氢氧化钠属于腐蚀品。
此外,还要学会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包括过滤、蒸发、蒸馏、分液和萃取等。
三、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1.过滤:用于固体 (不溶) 和液体的分离。
2.蒸发:用于固体 (可溶) 和液体的分离。
3.蒸馏:用于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4.分液:用于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5.萃取:利用混合物中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
四、萃取分液萃取分液是一种利用物质在互不相容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方法。
a level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学科,它涉及到原子、分子和化学键。
A Level 化学课程着重于化学原理、化学反应和化学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对 A Level 化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化学原子结构A Level 化学课程对原子结构有深入的理解。
原子是化学元素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而电子则环绕在原子核周围的能级轨道上。
A Level 化学课程还包括了原子量和摩尔质量的概念。
原子量是指元素的相对质量,摩尔质量则是物质的摩尔质量。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A Level 化学课程对于化学键的种类和结构相当重要。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其中,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间的电荷吸引力形成的。
共价键是由共享电子形成的。
金属键则是由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云形成的。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A Level 化学课程涉及了化学反应速率、平衡和热力学等概念。
化学反应速率涉及到了反应物质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平衡是指在闭合系统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保持不变的状态。
而热力学则是研究热量和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
化学物质间的相互作用A Level 化学课程还包括了溶液、氧化还原反应和酸碱平衡等知识。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化学物质之间的电子转移过程。
酸碱平衡是指溶液中酸度和碱度的平衡状态。
化学分析A Level 化学课程还涉及到化学分析的知识,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指确定化学物质成分和性质的分析方法。
而定量分析则是确定化学物质中组分的数量的方法。
A Level 化学课程的知识点广泛且深入,对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通过对以上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可以在化学学科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必背知识清单[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一、物质的分类1、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分子: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由原子构成,呈电中性,具有一定物理化学性3、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①气体混合形成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 2和O 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4、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5、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6、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单质,包括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
7、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化合物,包括酸、碱、盐、氧化物等。
注意:常见的混合物举例:物水煤气爆鸣气天然气焦炉气高炉煤气石油气主要成分CO 、H 2H 2、O 2CH 4H 2、CH 4等CO 、CO 2、N 2等丙烷、H 2等②液体混合物碱石灰漂白粉玻璃水泥铝热剂主要成分CaO 、NaOHCa(ClO)2、CaCl 2Na 2O·CaO·6SiO 23CaO·SiO 2、2CaO·SiO 2、3CaO·Al 2O 3Al 、金属氧化物物常见物质的俗名:质俗名物质俗名纯碱、苏Na 2CO 3打苛性KOH 钾小苏NaHCO 3打烧碱、火碱、苛性NaOH 钠胆CuSO 4·5H 2O 矾水玻Na 2SiO 3的水溶液璃绿矾天然气、沼CH 4气明FeSO 4·7H 2O KAl(SO 4)2·12H 2O矾酒CH 3CH 2OH精8、分类的方法(1)树状分类法: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将对象分为不同的种类,而且形成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系统的一种分类方法。
应用树状分类法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
(2)交叉分类法: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物质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在对物质进行分类时,采用交叉分类法能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较全面的分析。
GLOSSARY OF USEFUL TERMS FOR UNIT 1
Topic 1.1
Atomic number: the number of protons in the nucleus of an atom
Mass number: the total number of protons and neutrons in the nucleus of an atom Isotopes: atoms with the same atomic number but different mass numbers or atoms with the same number of protons but different numbers of neutrons Relative isotopic mass: the ratio of the mass of one atom of that isotope to 1/12th of the mass of one atom of carbon-12
Relative atomic mass: the ratio of the average mass of an atom to 1/12th of the mass of one atom of carbon-12
Relative molecular mass: the ratio of the average mass of a molecule (or formula unit) to 1/12th of the mass of carbon-12
First ionisation energy: the heat energy required to remove one electron from each of a mole of free gaseous atoms of that element
Second ionisation energy: the heat energy required to remove one electron from each of a mole of free gaseous unipositive ions of that element
Topic 1.2
Avogadro's number: the number of elementary particles that there are in 12.000 grams of carbon-12
Mole: the amount of a substance containing the same number of elementary particles as there are in 12.000 grams of carbon-12
Molar mass: the mass of a substance containing the same number of elementary particles as there are in 12.000 grams of carbon-12
Empirical formula: the simplest whole number ratio in which the atoms of each element in a compound are found
Molecular formula: the number of atoms of each element in one molecule of the substance
Topic 1.3
Ionic bond: an attraction between oppositely charged ions
Covalent bond: a pair of electrons shared between two atoms
Dative covalent bond: a pair of electrons shared between two atoms, one of which provides both of the electrons
Metallic bond: an attraction between a cation and a sea of delocalised electrons Electronegativity: the ability of an atom to attract electrons towards itself in a covalent bond.
Polar bond: the existence of partial positive and negative charges on each end of the bond as a result of the unequal sharing of electrons
Topic 1.4
s-block element: an element with s-electrons only in its outer shell
p-block element: an element with p-electrons in its outer shell
d-block element: an element with s and d-electrons but no p-electrons in its outer shell Topic 1.5
Homologous Series: series of compounds with the same functional group in which the molecular formula varies by –CH2- from one member to the next
Isomerism: a number of different structures having the same molecular formula Structural Isomerism: the same molecular formula, but a different arrangement of covalent bonds
Chain Isomerism: the same molecular formula, but a different arrangement of carbon atoms in the chain
Positional Isomerism: the same molecular formula, but the functional group in a different position
Functional Isomerism: the same molecular formula, but a different functional group Functionaal group: an atom or group of atoms which confer specific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to the molec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