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进场验收要求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3
材料设备进场验收制度为加强项目建设设备材料进场验收管理,确保设备材料质量、数量、规格符合要求,满足项目建设需要,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建设单位是项目设备材料进场验收的主管部门,应____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有针对性地制定设备、材料进场检验要求、检验程序和检验方法,明确各环节具体负责人。
第二条材料、设备进场时,建设方、施工方和监理方必须依照国家相关规范规定,按照设备材料进场验收程序,认真查阅出厂合格证、质量合格证明等文件的原件。
进口材料、设备进场时,应确保质量证明文件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要对进场实物与证明文件逐一对应检查,严格甄别其真伪和有效性,必要时可向原生产厂家追溯其产品的真实性。
发现实物与其出厂合格证、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不一致或存在疑义的,应立即向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条材料、设备供应单位要制作并提供标的样品。
建设方、施工方和监理方应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对进场材料、设备进行封样,在施工现场封存。
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运到施工现场后,要严格执行报验程序,对封样与到场产品进行比对,与封样不一致的不得使用。
第四条材料、设备进场时,采购单位要提前通知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必须实施旁站监理。
监理人员对进场的材料必须严格____全部质量证明文件,按规定进行见证取样和送1检,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签认。
监理人员在检验批验收过程中,发现材料、设备存在质量缺陷的,应该及时处理,签发监理通知,责令改正,并立即向建设单位及主管部门报告。
未经监理工程师签字,进场的材料、设备不得在工程上使用或者____,施工单位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第五条涉及安全和重要使用功能的材料、设备进场后,除严格依照相关标准进行见证取样复验外,单一种类材料必须按照国家规范取样,对其产品全部性能指标按照国家相应产品质量检测标准进行检测。
第六条材料的取样和送检工作应____%在监理单位见证下进行,未经检验的不得使用,检验不合格以及不符合合同约定的严禁使用,必须清出施工现场。
建筑材料标准进场材料验收标准在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因此,对进场材料进行严格的验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为了确保建筑材料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保障工程质量,特制定以下建筑材料标准进场材料验收标准。
一、水泥1、品种与强度等级检查水泥的品种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常见的品种有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等。
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规定,通常有 325、425、525 等。
2、包装与标识水泥包装袋应完好无损,标识清晰,包括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品种、强度等级、执行标准等。
3、外观质量观察水泥颜色是否正常,应呈灰白色,无结块、受潮现象。
4、质量证明文件供应商应提供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包括出厂检验报告、合格证等。
5、抽样检验按同一厂家、同一品种、同一强度等级、同一批号且连续进场的水泥,袋装不超过 200t 为一批,散装不超过 500t 为一批,每批抽样不少于一次。
二、钢材1、品种与规格核对钢材的品种,如热轧钢筋、冷轧钢筋等,以及规格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2、外观质量检查钢材表面不得有裂纹、结疤、折叠、油污等缺陷。
钢筋应平直,无局部弯曲。
3、质量证明文件供应商应提供钢材的质量证明书,包含化学成分、力学性能等指标。
4、抽样检验对于热轧钢筋,每批应由同一牌号、同一炉罐号、同一规格的钢筋组成,重量不大于 60t。
每批应抽取 5%且不少于 5 根进行外观检查,力学性能试验每批抽取 2 根。
三、砂、石1、品种与规格确定砂的粗细程度(粗砂、中砂、细砂)和石的粒径大小是否符合要求。
2、外观质量砂应质地坚硬、洁净,无杂质。
石子应粒形良好,无针片状颗粒,无风化现象。
3、含泥量与泥块含量砂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标准规定,一般中砂含泥量不大于3%,泥块含量不大于 1%。
石子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也有相应的限值。
4、抽样检验砂、石应以400m³或600t 为一验收批,不足上述数量者以一批论。
四、砌体材料1、砖如红砖、空心砖等,检查砖的尺寸偏差、外观质量。
工程材料进场监理验收制度一、目的与依据为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根据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和标准,结合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工程材料进场监理验收制度,确保所有进场材料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参与建筑工程建设的建设方、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及其材料供应商。
三、基本原则工程材料进场监理验收工作应坚持公正性、准确性、及时性原则,确保每批材料都能得到严格检验。
四、验收程序1. 材料报验:施工单位应在材料进场前向监理单位提交报验申请,包括材料的种类、规格、数量、生产厂家等信息。
2. 现场检查:监理单位应对照报验资料进行现场实地检查,核对材料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及国家标准。
3. 取样检测:对于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测的材料,应按相关标准进行取样,并送至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4. 结果评定:根据检查结果和检测报告,监理单位对材料的合格情况进行评定。
5. 办理手续:合格的材料由监理单位出具验收合格证,不合格的材料必须立即退场或按相关规定处理。
五、责任划分1. 建设方负责提供准确的工程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
2. 监理单位负责组织和实施材料进场的验收工作,并对验收结果负责。
3. 施工单位负责按照验收制度的要求准备相应的报验资料,并配合监理单位完成验收工作。
4. 材料供应商应保证所提供的材料符合国家标准和设计要求。
六、监督管理建设方应加强对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监督检查,确保验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任何违反本制度的行为都应按规定进行处理。
七、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如有变更,须经相关部门批准后实施。
监理材料进场验收的步骤和要点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监理材料进场验收的那些事儿。
说到进场验收,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是个枯燥的工作,但其实,这个过程可一点儿也不简单,涉及的细节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不过别急,我们一步一步来,把这个“难啃的骨头”一口口啃掉!1. 进场验收的准备工作1.1 材料进场前的准备首先,材料要进场之前,你得搞清楚这些材料的规格、质量标准,以及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这就像你买衣服前,得知道自己穿什么尺码是一样的。
设计图纸和合同文件是你的好帮手,它们会告诉你材料要具备哪些属性。
记住,眼睛要睁大,心也要细腻,不要让任何一个小细节从你眼皮底下溜走了。
1.2 验收人员的准备接下来就是验收人员的事儿了。
验收人员的配置可不能马虎,得选那些有经验、有眼光的人。
就像你去餐馆点菜时,服务员的推荐会让你少走弯路一样,验收人员的专业度直接影响到验收结果。
大家都得知道,验收不仅是看材料的外观,更要看材料的内在质量,比如强度、耐久性这些硬核指标。
2. 材料进场后的验收步骤2.1 材料检查材料进场后,首先得对材料进行全面检查。
这一步就像是把货品从超市购物车里拿出来,仔细看看有没有过期、有没有破损。
检查的内容包括材料的外观、标识、包装等是否符合要求。
比如,水泥的包装袋上得有清晰的生产日期和生产厂家信息,不能像卖场里那些混杂的打折商品一样,让你捏一把汗。
2.2 资料核对然后,你还得核对材料的相关证书和检测报告。
这一步就像考试时检查自己的答案是否填写正确一样重要。
所有的材料必须有合格的检测报告,不然你怎么敢在工程中用呢?这就像是去朋友家吃饭时,得知道对方有没有做过卫生检查一样,确保安全无忧。
2.3 试验验证有些材料可能需要做现场试验来验证它们的实际性能。
比如,混凝土要做强度测试,钢筋要做抗拉测试。
这就像厨师在做菜时得尝一尝,确保味道没问题。
试验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所以千万马虎不得,必须认真对待。
3. 验收后的处理与记录3.1 验收记录验收完毕,所有的结果都要认真记录下来。
材料进场验收制度材料进场验收制度是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进场材料进行全面检查和验收,以确保材料的质量符合工程的技术要求。
以下是材料进场验收制度的内容:一、验收范围:1. 所有采购到工程现场的进场材料,包括原材料、构配件、设备、工程机械等。
2. 对于特殊材料或设备,应特别加强验收,如电气设备、起重设备等。
二、验收程序:1. 进场验收前,材料由供应商放置到指定位置,并提供进场材料清单。
2. 工程项目经理或质量检测人员对清单上的材料逐一核对数量和型号,并对每一项材料进行检查。
3. 对于可见的外观缺陷(如破损、腐蚀等),进行现场录像或拍照,并填写相关记录。
4. 对特殊材料或设备,应进行质量检测,如性能测试、强度测试、电气测试等。
三、验收标准:1. 对于原材料,应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 对于构配件,应符合施工图纸和设计要求。
3. 对于设备和工程机械,应符合生产厂家提供的技术规格和使用说明书。
四、验收结果处理:1. 对于合格的进场材料,经验收员签字确认,并填写进场验收记录。
2. 对于不合格的进场材料,立即通知供应商,并要求其更换或退货。
3. 对于特殊材料或设备,不合格的情况,应进行复检,确保其质量达标。
五、验收记录:1. 每一次进场验收都应填写进场验收记录,并牢记进档备查。
2. 进场验收记录应包括进场材料清单、验收人员签字、检查结果、不合格材料处理等内容。
六、日常管理:1. 对每一次进场材料进行标记,以便于追溯管理。
2. 定期进行材料的库存盘点,确保进场材料质量的可追溯性。
材料进场验收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工程施工质量,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同时,也可以追溯材料的来源和质量,减少因材料质量问题引起的工程事故风险。
施工材料进场验收规定施工材料的进场验收是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和安全。
为了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和使用效果,特制定以下进场验收规定:一、验收程序。
1. 施工材料进场前,应由供货方提供相关的产品合格证明和质量检测报告,并由施工单位对其进行审核确认。
2. 施工材料进场后,应立即进行验收,对每批材料进行逐一检查。
3. 验收人员应按照验收标准进行检查,对于不合格的材料,应立即予以退回或者要求供货方进行重新提供。
二、验收标准。
1. 对于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应检查其外观和标识是否清晰完整,是否有变形、开裂、氧化等现象。
2. 对于砂、石等骨料材料,应检查其粒径、含泥量、含尘量等指标是否符合要求。
3. 对于木材、木制品等材料,应检查其含水率、干燥情况、裂纹等情况。
4. 对于涂料、防水材料等化工材料,应检查其外观、颜色、干燥时间等指标。
5. 对于设备器材,应检查其外观、功能、配件齐全等情况。
三、验收记录。
1. 验收人员应当对每批材料的验收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材料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厂家、生产日期等信息。
2. 对于不合格的材料,应及时填写不合格品处理单,并通知供货方进行处理。
3. 对于合格的材料,应及时进行入库登记,并妥善保管。
四、验收责任。
1. 施工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施工材料的进场验收工作,并对验收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2. 供货方应对所供材料的质量负责,并配合验收工作的开展。
3. 验收人员应严格按照验收标准进行验收,对于不合格的材料应果断处理。
五、验收结果。
1. 合格的施工材料应及时入库,并在施工过程中按照规定使用。
2. 不合格的施工材料应及时退回或者要求供货方进行重新提供,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
以上即是施工材料进场验收的规定,希望全体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规定执行,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和安全,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建筑材料进场验收及存放要求1.材料数量的验收:对于每一批入场的材料,需要与供应商提供的发货单、购销合同等进行对照,核对数量是否一致,避免数量上的差异。
2.材料质量的验收:对于各类材料,应按照国家、地方有关规范和标准进行验收,检查其质量是否达到要求。
例如,对于水泥材料,可以通过试验确定其强度等指标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3.材料规格、型号的验收:施工中使用的各类材料都有规定的规格、型号要求,验收时需查看材料上的标识和铭牌,确认所进场的材料与要求一致。
4.包装、标识的验收:材料的包装应符合相关标准,确保在运输和存放过程中不受损。
同时,材料的外包装上应有醒目的标识,标明材料的名称、规格、数量等信息。
材料存放是指将进过验收合格的材料,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管理和存放,确保其在施工过程中不受损、不变形。
材料存放的要求如下:1.场地准备:材料存放场地应保持整洁、平整,地面要干燥、坚实。
并且要进行排水处理,避免积水对材料的损害。
2.区分存放:根据材料的性质和特点,合理划分存放区域。
例如,易碎、易受潮的材料应与其他材料分开存放,以免相互影响。
3.堆码要求:对于不同的材料,应按照其特性和安全性等要求,合理堆码。
例如,砖块应采用平整的水平垛码;钢筋等金属材料应垂直叠放,防止弯曲变形。
4.防护措施:对于易受损、易散失的材料,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例如,要用防水布覆盖混凝土,防止受雨淋而影响质量。
5.定期检查:经常检查存放的材料,确保其完好无损。
如果发现有损坏或变形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修复或更换。
总之,建筑材料的进场验收和存放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工程的顺利进行和质量的保证。
只有通过严格的验收和合理的存放管理,才能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和安全。
建筑材料进场验收标准在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因此,建筑材料的进场验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为了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制定和执行严格的建筑材料进场验收标准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就建筑材料进场验收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建筑材料进场验收的基本原则。
1.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验收,严禁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建筑材料;2.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和技术要求进行验收,确保建筑材料的规格、型号和数量符合设计要求;3.严格执行验收记录和报告制度,确保验收过程可追溯、可核查;4.严格执行“三同时”原则,即建筑材料的质量、数量和资料必须与进场验收单据相符。
二、建筑材料进场验收的具体要求。
1.水泥类材料。
(1)外观应无明显结块、凝结、结皮、潮湿等现象;(2)应检查水泥标志、生产日期、质量证明书等资料,确保水泥符合国家标准;(3)应进行抽检,取样送检,确保水泥的质量符合要求。
2.钢材。
(1)应检查钢材的规格、型号、质量证明书等资料,确保钢材符合设计要求;(2)应对钢材进行外观检查,确保表面无裂纹、夹渣、锈蚀等缺陷;(3)应进行尺寸检查,确保钢材的实际尺寸符合要求。
3.混凝土。
(1)应对混凝土进行外观检查,确保无明显裂缝、空鼓、麻面等现象;(2)应进行抽检,取样送检,确保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符合设计要求;(3)应检查混凝土的配合比、搅拌时间等参数,确保混凝土的质量符合要求。
4.砖瓦。
(1)应检查砖瓦的规格、型号、质量证明书等资料,确保砖瓦符合国家标准;(2)应进行外观检查,确保砖瓦表面平整、无明显破损;(3)应进行抽检,取样送检,确保砖瓦的抗压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5.沙、石料。
(1)应检查沙、石料的颗粒形状、含泥量、含尘量等指标,确保符合设计要求;(2)应进行湿度检查,确保沙、石料的含水率符合要求;(3)应进行抽检,取样送检,确保沙、石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三、建筑材料进场验收的记录和报告。
进场材料验收一、前言。
进场材料验收是施工现场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验收合格的材料能够保证施工质量和工期的顺利进行。
因此,对于进场材料的验收工作必须严格执行,确保所使用的材料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本文将就进场材料验收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介绍,以便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能够对验收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验收范围。
1. 施工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水泥、砂、石子、钢筋、混凝土、砖瓦、涂料、管材等。
2. 设备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机械设备、电气设备、通风设备、给排水设备等。
3. 辅助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模板、脚手架、安全防护用品等。
三、验收标准。
1. 施工材料,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质量合格证明齐全。
2. 设备材料,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具有合法的生产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
3. 辅助材料,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具有合法的生产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
四、验收程序。
1. 材料到场,施工单位应在材料到场后第一时间通知监理单位进行验收。
2. 验收人员,由监理单位指定专人进行验收,验收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
3. 验收内容,对到场的材料进行数量、规格、质量等方面的全面验收。
4. 验收记录,对验收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包括验收时间、验收人员、验收内容、验收结论等。
五、验收要点。
1. 数量,验收时要核对实际到场数量与合同约定数量是否一致。
2. 规格,验收时要核对材料的规格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3. 质量,验收时要对材料的质量进行抽检,确保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4. 包装,验收时要对材料的包装是否完好进行检查,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受损。
六、验收结果。
1. 合格,若材料验收结果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则予以合格,并及时进行入库管理。
2. 不合格,若材料验收结果不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则应立即通知供货单位进行整改或退换。
七、验收责任。
1. 施工单位,负责材料的采购和运输工作,确保材料的质量和数量符合要求。
2. 监理单位,负责对进场材料进行严格的验收工作,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和数量符合标准。
一、材料到场验收及入库,供应商必须提供以下材料:(合格证,材料检验、检测报告,三 C 认证、法人资格证书、营业执照、产品说明书 )。
1.对入库材料的品种、规格、型号、质量、数量、包装等认真验收核对。
按照采购不同和有关标准严格验收,做到准确无误。
2.入库材料验收应及时准确,不能拖拉,尽快验收完毕。
如有问题及时提出验收记录,向主管采购人员反映,以便得到解决。
3.材料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办理入库验收单,同时核对发票、运单、明细表、装箱单及产品合格证,核对无误后入库签字,并及时登帐。
二、材料出库1.材料出库应本着先进先出的原则,及时审核发料单上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核对库存材料是否准确,做好材料储备工作。
2.准确按发料单的品种、规格、数量进行备料、复查、以免发生差错,做到账实相符。
3.按照材料保存期限,对于快要过期失效或变质的材料应在规定期限内发放,对能回收利用的材料尽可能利用,剩余材料及时回收利用,非正常手续不得出库。
三、材料保管保养1.根据库存材料的性能和特点进行合理储存和保管,做到保质、保量、保安全。
2.合理码放。
对不同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的材料都分开,按先后顺序码放,以便先进先出。
3.材料码放要整齐,怕潮湿物品要上盖下垫,注意防火、防潮、防湿,易燃材料要单独存放,所有材料要明码标识,搞好库区环境卫生,经常保持清洁。
4.对于温、湿度要求高的材料,做好温度、湿度的调节控制工作,高温季节要防暑降温;梅雨季节要防潮、防霉;寒冷季节要防冻保温。
5.要经常检查、随时掌握和发现材料的变质情况,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6.对机械设备、配件定期进行涂油或密封处理,避免因油脂干脱造成性能受到影响。
四、定期盘库,达到三清1.定期盘库清点,达到数量清、质量清、帐表清。
2.清理半成品、在产品和产成品,做到半成品的再利用。
五、机械的模具管理措施1.为了工厂工作的正常进行,模具一般情况下不做借出之用,以免影响正常工作。
2.非一般情况下(特殊情况)如需模具借出,要有主管领导(董事长、经理)批示,方可借出使用。
一、材料到场验收及入库,供应商必须提供以下材料:(合格证,材料检验、检测报告,三C认证、法人资格证书、营业执照、产品说明书)。
1.对入库材料的品种、规格、型号、质量、数量、包装等认真验收核对。
按照采购不同和有关标准严格验收,做到准确无误。
2.入库材料验收应及时准确,不能拖拉,尽快验收完毕。
如有问题及时提出验收记录,向主管采购人员反映,以便得到解决。
3.材料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办理入库验收单,同时核对发票、运单、明细表、装箱单及产品合格证,核对无误后入库签字,并及时登帐。
二、材料出库
1.材料出库应本着先进先出的原则,及时审核发料单上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核对库存材料是否准确,做好材料储备工作。
2.准确按发料单的品种、规格、数量进行备料、复查、以免发生差错,做到账实相符。
3.按照材料保存期限,对于快要过期失效或变质的材料应在规定期限内发放,对能回收利用的材料尽可能利用,剩余材料及时回收利用,非正常手续不得出库。
三、材料保管保养
1.根据库存材料的性能和特点进行合理储存和保管,做到保质、保量、保安全。
2.合理码放。
对不同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的材料都分开,按先后顺序码放,以便先进先出。
3.材料码放要整齐,怕潮湿物品要上盖下垫,注意防火、防潮、防湿,易燃材料要单独存放,所有材料要明码标识,搞好库区环境卫生,经常保持清洁。
4.对于温、湿度要求高的材料,做好温度、湿度的调节控制工作,高温季节要防暑降温;梅雨季节要防潮、防霉;寒冷季节要防冻保温。
5.要经常检查、随时掌握和发现材料的变质情况,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6.对机械设备、配件定期进行涂油或密封处理,避免因油脂干脱造成性能受到影响。
四、定期盘库,达到三清
1.定期盘库清点,达到数量清、质量清、帐表清。
2.清理半成品、在产品和产成品,做到半成品的再利用。
五、机械的模具管理措施
1.为了工厂工作的正常进行,模具一般情况下不做借出之用,以免影响正常工作。
2.非一般情况下(特殊情况)如需模具借出,要有主管领导(董事长、经理)批示,方可借出使用。
六、成品、半成品的管理制度
1.成品商品需有专职人员管理和发放,发放时需办理领用手续。
2.半成品材料要妥善保管,以便再利用。
3.对已经领出待用的原材料,也应由专人保管,以免发生丢失、混料及浪费现象。
(一)总则
1.仓库是企业物资供应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各种物资周转储备的环节,同时担负着物资管理的多项业务职能。
它的主要任务是:保管好库存物资,做到数量准确,质量完好,确保安全,收发迅速,面向生产,服务周到,降低费用,加速资金周转。
2.置要根据工厂生产需要和厂房设备条件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内部要加强经济责任制,进行科学分工,形成物资分口管理的保证体系;业务上要实行工作质量标准化,应用现代管理技术和ABC分类法,不断提高仓库管理水平。
(二)物资验收入库存
3.物资入库存,保管员要亲自同交货人交接手续,核对清点物资名称、数量是否一致,按物资交接本上的要求签字,应当认识到签收是经济责任的转移。
4.物资入库存,应先入待验区,未经检验合格不准进入货位,更不准投入使用。
5.材料验收合格,保管员凭发票所开列的名称、型号、数量、计量验收就位,钢材应涂色标志,入库存单各栏应填写清楚,并随同托收单交财务科记账。
6.不合格品,应隔离堆放,严禁投产使用。
如工作马虎,混入生产,保管员应负失职的责任。
7.验收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通知科长和经办人处理。
托收到而货未到,或货已到而无发票,均应向经办人反映查询,直到消除悬事挂账。
(三)物资的储存保管
8.物资的储存保管,原则上应以物资的属性、特点和用途规划设置仓库,并根据仓库的条件考虑划区分工,凡吞吐量大的落地堆放,周转量小的货架存放,落地堆放以分类和规格的次序排列编号,上架的以分类四号定位编号。
9.物资堆放的原则是:在堆垛合理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推行五五堆放,根据货物特点,必须做到过目见数,检点方便,成行成列,文明整齐。
10.仓库保管员对库存、代保管、待验材料以及设备、容器和工具等负有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因此坚决做到人各有责,物各有主,事事有人管。
仓库物资如有损失、贬值、报废、盘盈、盘亏等,保管员不得采取“发生盈时多送,亏时克扣”的违纪做法。
11.保管物资要根据其自然属性,考虑储存的场所和保管常识处理,加强保管措施,达到“十不”要求,勿使国家财产发生保管责任损失。
同类物资堆放,要考虑先进先出,发货方便,留有回旋余地。
12.保管物资,未经科长同意,一律不准擅自借出。
总成物资,一律不准折件零发,特殊情况应经科长批准。
13.仓库要严格保卫制度,禁止非本库工作人员擅自入库。
仓库严禁烟火,明火作业需经保卫科批准。
保管员要懂得使用消防器材和必要的防火知识。
(四)物资发放
14.按“推陈储新,先进先出,按规定供应,节约用料”的原则发放材料。
发料坚持一盘底,二核对,三发料,四减数的原则。
对贪图方便,违反发料原则造成物资失效、霉变、大料小用、优料劣用以及差错等损失,保管员应负经济责任。
15.领料单应填明材料名称、规格、型号、领料数量、图号、零件名称和材料用途,核算员和领料人签字。
属计划内的材料应有材料计划;属限额供料的材料应符合限额供料制度;属规定审批的材料应有审批人签字。
同时,超费用领料未办手续,不得发料。
16.调拨材料,保管员要审查单价、货款总金额并盖有财务科收款章时方可发料。
发现价格不符或货款少收等,应立即通知开票人更正后发货。
17.对于专项申请用料,除计划采购员留作备用的数量外,均应由申请单位领用。
常备用料,凡属可以分割拆零的,本着节约的原则,都应拆零供应,不准一次性发料。
18.发料必须与领料人和接料车间办理交接,当面点交清楚,防止差错出门。
19.所有发料凭证,保管员应妥善保管,不可丢失。
(五)其他有关事项
20.记账要字迹清楚,日清月结不积压,托收、月报及时。
21.允许范围内的磋差、合理的自然损耗所引起的盘盈盘亏,每月都可以上报,以便做到账、卡、物、资金四一致。
22.创造五好仓库是每个保管员努力的方向,每月对仓库进行一次检查,以促进创五好仓库的开展。
23.保管员调动工作,一定要办理交接手续,移交中的未了事宜及有关凭证,要列出清单三份,写明情况,双方签字,科领导见证,双方各执一份,报科存档一份,事后发生纠葛,仍由原移交人负责赔偿。
对失职造成的亏损,除原价赔偿外,还要给纪律处分。
24.库存盈亏反映出保管员的工作质量,力求做到不出现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