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筑师解读建筑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4
试谈米开朗基罗建筑领域的作品和精神一、生平及作品解读。
1.1 米开朗基罗生平简介米开朗基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拥有深刻哲学思想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
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得知,米开朗基罗的一生是坎坷和凄凉的,但他从小刻苦钻研的精神使得他受益终身。
年仅17岁的他就已经是个具备人文主义思想的小有成就的青年雕刻家了,紧接着就进入了辉煌的创作生涯,先后完成了大量雕刻作品,其中以《大卫》著称。
当年动荡的局势又逼迫米开朗基罗不得不在压力和威胁之下为他人创作拱顶绘制壁画《创世纪》,在16世纪定居罗马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了著名壁画《最后的审判》,这时艺术风格已经从早期的古典美转换为沉郁悲壮的艺术风格。
1.2 主要艺术作品思想简要分析这里主要对米开朗基罗的著名作品进行一些赏析。
课堂上所提及的是壁画《最后的审判》,是米开朗基罗用了四年时间完成的,表现了被审判的人面对审判时产生的不同的情绪和姿态。
画面通过妥善的分割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相互之间联系而又不冲突的故事,展现出了螺旋式的动感,形成了以基督为中心的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
在文艺复兴鼎盛时期,他的绘画作品中多体现出新柏拉图主义思。
在我看来,他独创了属于他自己的那种重视心灵感触的米开朗基罗式哲学。
见过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不得不感叹古希腊雕刻所追求的理想美。
《大卫》注重刻画的是人物的精神面貌,具有无敌的力量和崇高的气质。
米开朗基罗一生都将雕塑视为自己的本职,晚年完成的《昼》、《夜》、《晨》、《暮》,向人们传递着自己八十多年来一路走来的坎坷人生,真正做到了与自己艺术生命相始终。
二、从平面到空间的过渡。
2.1 米开朗基罗的建筑观米开朗基罗的建筑观念是建立在对雕塑的深层理解之上的,他的建筑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全面的空间情感体验和精神升华,建筑中流动着的线条与动态,通过体量和敏感的强烈对比营造出一种丰富而变幻的环境,建筑的构件、装饰、质感和材料共同产生出了一段激荡的、热烈的空间叙述,而他深邃的人文情怀和共和的民主理念无处不在。
罗宾别墅解析罗宾别墅坐落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库克县, 是著名建筑师赖特为弗雷德理克罗宾设计的别墅。
罗宾别墅是美国建筑师协会指定予以保留的, 同时也是赖特为美国文化作出贡献的17个建筑实例之一,该别墅被称作是芝加哥的地标式建筑, 也是赖特的草原式建筑风格(美国第一个独特的建筑风格)最佳代表作之一。
罗宾别墅立面的形式、内部空间及与外部环境关系的处理都有独到之处。
1设计者及思想介绍从建筑里你能解读到建筑大师的人生观和建筑所蕴涵的文化。
从赖特的建筑和其建筑思想,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他对于人生,对于自然,对于文化的理解。
赖特经过对建筑的尝试和揣摩,总结出了其独特的建筑思想,引导着建筑事业的发展, 对于后世的建筑具有深远的影响。
1.1崇尚自然的建筑观赖特从小就生长在威斯康星峡谷的大自然环境之中, 在农场过着日出而作, 日落而歇的生活, 使他深刻地认识自然, 同时也爱上了自然。
从赖特的建筑中, 我们能很明显地体会到他运用自然元素、模拟自然以及与自然环境融合的手法。
赖特所提出的草原风格建筑、“美国风”建筑, 有机建筑理念、对材料的认识和尊重、广亩城规划等都是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
1.2有机建筑理论有机建筑理论正是在自然建筑观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894年, 赖特在一次演讲上公开提出他的这个概念: “让你的建筑看起来似乎从基地里自然生长, 造型同周围的环境完全融洽, 让自然来主导这一切”。
他所定义的有机建筑, 就是要能适应时间、适应地点、适应人。
这应该是建筑的最高境界, 随着社会的发展, 建筑的功能逐渐延伸, 不仅有居住休憩功能, 也有外形展示功能, 甚至有时作为一座城市形象的代表, 但是无论怎样发展,建筑始终是为人类服务的。
只有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产生的合适的建筑, 才是最完美的建筑。
同时, 赖特也强调统一性, 他认为建筑必须局部和整体达到和谐一致, 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机。
赖特的有机理论对于现代社会的建筑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水之教堂建筑解读
水之教堂(Water Temple)是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创作的一座独特建筑,位于日本岐阜县的国立岐阜美術館附近。
这座建筑结合了自然景观和现代建筑元素,以水作为主要设计特色。
以下是对水之教堂建筑的一些解读:
1. 设计理念:水之教堂的设计理念是与自然和谐共生。
它将自然景观与建筑融为一体,给人一种与自然对话和融合的感觉。
2. 水的运用:水是这座建筑的核心元素。
建筑内部有一系列水池和蓄水池,水从屋顶流下形成庭院中的小溪和瀑布。
这种水的存在为建筑创造了一种安静而平和的氛围。
3. 结构和材料:水之教堂的结构主要以钢结构为基础,玻璃和水泥被广泛运用。
建筑内外的玻璃墙面和屋顶营造了透明而开放的空间。
4. 色彩和光线:建筑内部采用大量的白色和自然色调,与周围的水和自然景观相呼应。
光线通过透明的玻璃墙面进
入室内,营造出柔和而温暖的氛围。
5. 空间体验:水之教堂创造了一种与传统教堂不同的感官体验。
人们可以在这个空间中漫步,并通过水的流动和声音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平和。
总的来说,水之教堂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水的运用、材料和空间体验等特点,呈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风格,对人们的感官和情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关注思考佳作赏析096建筑漫步之探寻卡洛·斯卡帕的布里昂墓园——关于死亡与建筑细节的沉思EXPLORING OF CARLO SCARPA'S BRION -VEGA CEMETERY——Meditation of the death and architectural details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陆心星 闫改红 蔡梦璇摘要: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 )是一个特别的设计师,与其说他是在做设计不如说他是在雕琢建筑,如同制作他的玻璃制品一样细致。
通过对卡洛斯卡帕建筑的漫读,并以布里昂墓园为例,从点滴的细节上去品味建筑,感受现代少有的一种设计状态,即斯卡帕设计中如古典音乐般的厚度。
关键词:斯卡帕 布里昂墓园 细齿线脚 细节 双圆环Abstract :Carlo Scarpa is a special designer. Design that he is doing is not so much on buildings, but as making his glass carefully. By reading carlos capa building and Lyon cemetery, the article tries to feel the modern part of a state of design named Scarpa like classical music.Keywords:Carlo Scarpa Brion-vega Cemetery Serration mouldings Details Double ring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096-02一位由希腊来到威尼斯的拜占庭人,一名没有建筑师资格证的建筑师,一个对先锋艺术鲜有兴趣,一心只沉浸在自己设计世界中的异类,一颗敏锐到可以将建筑精雕细琢的大脑,一个以“11”为模数的数字游戏之谜创造者,简单与复杂的矛盾体构成了卡洛斯卡帕这样一个不寻常的名字。
这段话引⾃阿尔多·西扎为⼀本介绍巴拉⼲作品的书所做的序⾔。
西扎所介绍的是⼀位墨西哥的景观建筑师路易斯·巴拉⼲。
路易斯·巴拉⼲于1902年出⽣在墨西哥的⽠达拉哈拉的乡村,从⼩在⽗亲的农场⾥长⼤。
在1924年拿到⼯程学⼠学位后,他在⽗亲的资助下⽤两年的时间遍游了欧洲。
这段时间他参观了很多城市,虽然没有在什么机构学习,但是依然受益⾮浅。
巴拉⽢后来的设计观念深受西班⽛南部的摩尔建筑、地中海的地⽅建筑、斐迪南德·贝克的花园以及勒·科⽐西耶的著作和理论的影响。
1927年巴拉⼲开始了在墨西哥的建筑实践。
在1976年前他⼏乎不为⼈知。
⽽1976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了其作品的图⽚,轰动了世界建筑界。
⽽后1980年他获得了普利策建筑奖。
他所设计的⼀些建筑被认为是与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样20世纪最伟⼤的建筑之⼀。
[巴拉⼲的景观设计特点] “我相信有情感的建筑。
‘建筑’的⽣命就是它的美。
这对⼈类是很重要的。
对⼀个问题如果有许多解决⽅法,其中的那种给使⽤者传达美和情感的就是建筑。
” 路易斯·巴拉⼲ 巴拉⼲设计的景观,建筑,雕塑等作品都拥有着⼀种富含诗意的精神品质。
他作品中的美来⾃于对⽣活的热爱与体验,在⾃于童年时在墨西哥乡村接近⾃然的环境中成长的梦想,来⾃⼼灵深处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因此解读巴拉⼲的作品要⽤⼼去静静的体验他温和的激情所创造出的静谧⽽悠远的空间。
西扎在为巴拉⼲的作品集做序的时候曾说“悄然的漫步在他的园林之中,⽤任何的语⾔来形容眼前的景观都显的多余⽽苍⽩”。
如今笔者还是不得不以苍⽩的语⾔来介绍这位伟⼤的景观建筑师与他的作品,并对他的作品做出笔者的解读。
希望笔者在感受作品魅⼒时的感受能透过本⽂苍⽩的语⾔略表⼀⼆,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篇⽂章中的分析能从更深刻的⾓度来理解巴拉⼲。
建筑与景观的融合 巴拉⼲主张要将建筑与景观相融合,将建筑与景观⼀体设计。
水 平 感——西扎五个建筑的片段阅读Horizontality—Appreciation on Five Projects of Alvaro Siza董笑笑 许懋彦 DONG Xiaoxiao, XU Maoyan摘 要 本文通过对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五个作品的实际探访以及图纸、文献的阅读尝试描述其作品中一条持续的线索——水平感。
在具体描述了这种水平感的同时本文还通过分析试图证明:其作品中带给人片段化的水平感不仅来源于现代主义传统,更来源于他所长期居住的波尔图以及具体基地环境带给人的视觉和身体经验。
关键词 水平感;西扎;现代主义;视觉和身体经验1 线 索阅读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的建筑作品时,总会有一种粗略的感觉:无论从室内还是室外,他的作品总以一种难以言说的方式和建筑所处的环境发生着关系。
以室外来看,建筑总是以水平的姿态平铺在大地上,多个建筑如果从主入口附近观察时总处于视平线上下,建筑的轮廓也时常和背后大西洋的海平面或者海岸线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关系。
从室内来看,多数建筑室内以半高的“墙裙”营造出了一种视觉上“上下两分”的状态(图1-2)。
在整个建筑中体验时,更多奇妙的“水平状态”和种种相似的小细节又会不断涌现。
也许是基地地貌的起伏让建筑偶然和地形发生了关系,以致远处的海平面和周边延展着的环境片段化地渗透进建筑中。
但是,这简单的猜测不足以准确地描述这个具有连贯性的模糊感觉的全部。
以碎片的方式隐匿于西扎作品中的这种“水平感”似乎是西扎作品中的一条持续线索。
2 现代主义与“水平”延伸“水平”对于建筑学更多是在造型上,特别是立面构图上的。
托马斯·舒马赫(ThomasL. Schumacher )认为,立面和造型的水平表达(Horizontal Expression)是现代主义的造型标准之一,“现代主义”和“水平感”具有天然的联系,“水平感”是一个现代主义的传统(图3)。
贝聿铭建筑风格的解读贝聿铭是美国华裔著名建筑设计师,他的设计的建筑独特且赋予灵魂.出生于苏州园林的贝聿铭自小就表现出卓越的建筑才能,风华正茂时就已香山饭店等精美绝伦的设计闻名于世.贝聿铭设计的建筑达到了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无论从形式、造型、色彩、材料、尺度上来看,他的设计都是令人敬佩和羡慕的.他也非常善于运用综合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为建筑所用,尤其是几何形态的应用和材料的大胆尝试.使他的建筑具有完全不同的灵感和灵性,不单是个性的展现.使建筑这个没有生命的物体变得和人一样有了灵魂、有了智慧,让它赋予了生命的价值,成为了一个城市标志性的建筑.在设计卢浮宫时解决了基本的功能问题的同时也使建筑富于了不同的个性.这期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设计师都坚强的处理和认真的思考这些问题,尤其是想放弃的时候,那种表现出来的坚持.所以一个赋予价值的建筑与设计师有着同样的让人敬佩的精神.有特点、有灵魂、与众不同永远是建筑师追求并乐此不疲的事.在建筑设计中,建筑的形式最为活跃,同时也是最容易出奇制胜的元素.它离不开科学技术,建筑材料,经济条件的支持.玻璃金字塔就是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从古到今,建筑都是为人服务的,提供人们进行各种活动,为人的生活创造了学习、工作、休息等多种多样的环境.一个建筑物包括了很多内部空间,同时又被一个大的外部环境所围绕.任何一个物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建筑也是.必定与周围环境互为一体,相互呼应. 建筑像一面镜子,反应着这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人文、科学和一定层面的综合反应与流变.建筑艺术与其他艺术最大的不同点是:它总会受到建筑的实地材料和形体结构的制约.正好反映了一点,就是建筑所展现的造型美通过建筑的实地材料和一定的科学技术共同建立起来的.建筑有他独特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像体型、比例、尺度、色彩、质感等.同时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色相互照应,传达了这个时代风貌和精神.表现了社会审美需要的一种理想.例如世界著名的建筑悉尼歌剧院,设计者丹麦建筑师伍重,建筑极富诗情画意造型如白矾临海,被人誉为不是极端荒谬,就是非凡杰作.金字塔的设计何尝不是一样呢?任何经典的设计都是边缘的设计,要不发展起来成为实品,要不被扼杀,从此消失.经典的作品过程都是艰难的,结果却是出乎意料的.因为有了常人不敢想的,有了常人不敢做的信念和意识.又坚定了这种信念和出乎人的勇气.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成为著名的建筑,它的设计与建造过程,极富有利的表现了建筑艺术的成功与否,在未来的时间的考验中获得了认可与成功.任何脱离了技术与现实的艺术,都是纸上谈兵或是海市蜃楼.巴黎卢浮宫在满足了基本的功能要求后,通过先进的物质技术条件如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建筑结构和施工过程的实际情况的调配,达到了让世人满意的建筑整体形象. 1材料设计卢浮宫以丰富的收藏闻名于世,它的前身是一座监狱,后成为皇宫,再后来成为博物馆.历尽沧桑,已经高龄八百多岁,当初的设计功能与变化后的使用用途无法为博物馆使用.法国人把卢浮宫叫做没有后台的剧院,所以卢浮宫没有现代美术馆应具备的设施,它先天的条件并不好,如何使前人留下的城市框架中体验并更适合于我们的生活空间和功能需求,是贝聿铭与玻璃金字塔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实体形象、符号以及形态和材料的设计达到与之呼应的应用.他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难题.金字塔采用的现代的材料(玻璃和金属结构),新旧对比使卢浮宫的建筑更加清晰明朗.现代的与传统的(石材)从质量、性质、质感与过去大相径庭.从美学法则来看,随着时间、空间的转换,组成了完美的对比. 贝聿铭的建筑是以光、影和运动为闪光点.因为玻璃自身最大的特点就是透明与反射.来自自然的光线穿过透明的玻璃材料流淌到室内,带给室内温暖和灵动之感,网状钢结构不仅起到了支撑、承载的作用,也赋予了玻璃一种力量与特别的艺术美.玻璃透明不遮挡原建筑的立面,从视觉上、空间原理上使原有建筑群的感觉不被削弱,同时设计者的建筑思想还能充分体现,加上人的运动与光线的变化,整个空间充满了活力. 事实上,开始时候,许多建筑学人看到金字塔也会觉得它与周围环境不太协调,尤其对环境质感的冲击很大,但是贝聿铭很能把握建筑环境,并且创造了一些指示标,塑造出他对环境赋予的独特的景观认识.贝聿铭说过:"金字塔的构思不是形式的表现,而是分析的结果,即仔细研究过建筑计划,拿破伦庭院显然需要一些堂皇耀眼的东西来吸引人.否则,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这座宫殿就要变成‘化石‘了." 在新与旧、现代与古老之间,贝聿铭沿用卢浮宫原有的法国本土的石材材料作为金字塔地下大厅的建材,他的创作手法使它们和谐融合在一起并且相辅相成.它们是最现代与最原始的结合,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是无限的,也是它的魅力所在.金字塔的形象象征的古埃及与未来的结合,在人们心目中是高深的,又是伟大的. 2造型设计如何减少体量是贝聿铭设计的关键问题.在其他几何体,同等底边的条件下,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或是很大面积的体量,只有椎体的表面体积最小,能覆盖较大的建筑面积.考虑当地的地貌特征,为避免地下水的问题,挖掘深度以九公尺极限,采用金字塔造型,结构支撑减少,对地下影响不大,不必下到很深. 贝聿铭在美术馆的入口建造了一个玻璃金字塔,在停车场到拿破仑厅途中,也设计了一个倒置的玻璃金字塔.它原来是没有任何自然光线进入的.这么设计以来,引进了光线还沟通了户外,在进入美术馆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次亲近自然的美感,在空间与造型方面,它与广场处的金字塔大门有了对白,正是贝聿铭设计之巧妙.了解历史和文化,对建筑师来说很重要,然而,择善而从,守善坚持,是作为大师更高的品质,这一品质将追随大师风格,融入到他的作品中.建筑符号——————金字塔造型的引用,贝聿铭很大胆并赋予想象,他把最古老的建筑符号,以最现代的材质进行加工,处理.将崭新的玻璃金字塔与陈旧的宫廷建筑融为一体,不仅是法兰西建筑风格和埃及建筑风格的有机结合,也是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风格的有机统一.贝聿铭说:"我尝试对各种不同形式做探索,如今选用金字塔的形状,只因其单纯又富逻辑."他用三角形构图,就力学结构原理,这种几何构图是一个合理的方法,玲珑剔透的玻璃金字塔利用对比创造出力的表现,它像一颗闪烁的宝石.非常的漂亮同时具有视觉冲击.#p#分页标题#e# 拿破仑庭院中心有一座高二十公尺,边长三十二公尺的玻璃金字塔,表面呈半透明状,自然阳光的反射玻璃照亮一个大型的地下厅空间,此大厅设在大博物馆中心地带,大概低于地面九公分,各个展厅入口呈散状分散开来,在主要的金字塔周围点缀着三个小型的玻璃金字塔和一个倒置的玻璃金字塔,它们之间由三角形水池与喷水池相接.人们对金字塔的印象是:夜景更漂亮,室内更精彩,进口大厅有足够多的自然光线是它脱离地下室的感觉,将一个大型的三围空间聚合在阳光普照下,显示出其创作的大胆、巧妙与神奇.这里又是他一大成功的手笔就是从大厅可以饱览室外景观、建筑物的水中倒影与流动的人群等.多少个性,多少有灵性的设计,因为妥协与平庸合流;又有多少美轮美奂的设计因为坚持,而被夭折.贝聿铭既认定坚持,又懂得如何去坚持,这是艺术之外的艺术.类似双重艺术,风格才流溢大美,创造方能流芳百世. 当金字塔在拿破仑庭院中心傲立之时,世人为之惊叹,古代、现代与未来似乎已经相通,贝聿铭征服了巴黎. 3总结新世纪的建筑设计呈现一个多元化的特点,注重文化与艺术的结合,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情况下,更加注重精神的满足.任何一个建筑的建造不单是满足基本的空间需要,还有更加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比如美感和独特的外形.让人能与共鸣,身临其境与之混为一体.达到完美的共识.正真达到由内到外的心灵美,让人过目不忘的境界.建筑师的思考、情绪、感动与理想,应与社会公众的愿望、追求、好恶等密切联系,息息相关,不应是艺术家一己私情的宣泄或浮躁中乖张生僻的发现.建筑师用自己的作品与社会公众直接对话是有益的直接影响. 在今后的建筑设计要合理结合当地的人文和地理以及风俗特点,恰到好处的使用建筑材料来表达设计者的想法.在众多设计的因素中,门窗、楼梯、各种附属设施、墙面、楼面还有材料等,其中建筑的形式尤为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建筑材料的应用.如果材料没有新意,没有用到恰到好处.再好的形式也是枉然.玻璃金字塔,应用材料本身的特性——————玻璃反射和透明,在能够满足自然光线的情况下,对建筑产生愉悦灵动,给人以美的感受.将建筑艺术与最新科技结合,建筑与艺术完美结合,要多多创造,少些模仿,就会创造出为世人所钦佩与赞扬的建筑.这是我们追求的,也是艺术的最高理想.。
西方建筑师解读建筑
离开中国80多年了,而70多年的建筑生涯大多在美国和欧洲,应该说我是个西方建筑师。
我的建筑设计从不刻意地去中国化,但中国文化对我影响至深。
我深爱中国优美的诗词、绘画、园林,那是我设计灵感之源泉。
我很高兴有幸在中国参与了几项设计,从早期的香山饭店到近年的苏州博物馆,我都致力于探索一条中国建筑的现代之路。
中国建筑的根可以是传统的,而芽则应当是新芽,这也是中国建筑的希望所在。
我所做的仅仅是一点尝试,我对中国年轻的建筑师们寄予厚望。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我的少年时期在中国度过,那个时候我对建筑没有什么概念,认为建筑和工程是一回事,从来没有考虑过设计的问题。
我学习物理和数学,对艺术和历史却没有过多的关注。
后来我逐渐认识到,艺术和历史才是建筑的精髓。
第一个让我考虑建筑学的,是威廉?埃默森(WilliamEmerson)。
那个时候我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工程,而麻省理工建筑学院和哈佛大学之间有几个联合项目,因此在格罗皮乌斯(Groupius)来之前,我就对哈佛大学建筑学院有了一些了解。
当时麻省理工学院还沉迷于学院派(Beaux-Arts)风格,我对于格罗皮乌斯和布劳耶(MarcelBreuer)加入哈佛大学很感兴趣,于是便决定到哈佛读研究生。
在哈佛大学读研的最后一年,我师从格罗皮乌斯,他允许每个学生自由选择项目主题。
我对他说我想做一个与中国有关的项目,因为
我认为历史和建筑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他听完后并没有反对我,只是回答说:“好啊,那你证明给我看看。
”于是我决定设计一座位于上海的博物馆。
当时所有在建的中国建筑都是新古典主义风格。
而我却认为,中国的展品都不大,因此学院派风格的立柱和山花并不适合。
由于家里一直都收藏中国艺术品,我对中国艺术也略知一二。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为中国艺术品量身定做的博物馆,这也赢得了格罗皮乌斯的认可。
1946年我在哈佛读研时设计的这个作品,和时隔60年之后的苏州博物馆不无相似之处。
1948年我在哈佛大学教书,而威廉?齐肯多(WilliamZeckendorf)正决定在自己的威奈公司开设建筑部门,他让菲利普?约翰逊(PhilipJohnson)列出了一些建筑师,我也在其中,就这样我搬到了纽约开始为他工作。
我们看了各种地产,我也开始逐渐了解了不动产业。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只停留在理论上,直到基普斯湾项目才真正得以建成。
这个项目给了我信心,也让我更加敢于放手设计。
那时候的我,十分欣赏密斯?凡?德?罗(MiesvandeRohe),虽然知之不多,但很有信心,想要超越密斯。
密斯偏爱的“幕墙”是用玻璃和金属覆盖结构骨架的,而我想,如果能把墙面直接变成外立面,这样就可以两步并作一步了。
于是,在基普斯湾项目和后来与齐肯多夫做的低成本住宅里,我都采用了这个方法。
我和齐肯多夫合作了10年,这期间真正的作品不多,但是在整个团队中的工作给我带来了其他年轻建筑师不可能接触到的广阔经验。
我接触到的是大规模的都市设计。
基普斯湾项目之后,我开始感到低
成本住宅的局限性,并且想要做些不一样的作品。
第一个机会就是来自丹佛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主任沃尔特?奥尔?罗伯茨(WalterOrrRoberts)请我在博尔德的平顶山上建一个研究中心,我欣然应允。
正是这个项目,让我第一次有机会将建筑视为一种艺术形式。
继罗伯茨博士之后,我的下一个重要客户是杰奎琳?肯尼迪,1964年她在一众建筑师中,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我来负责肯尼迪图书馆。
这个项目的高曝光率一定程度上也帮我得到了国家美术馆东馆的项目。
而后来,正如埃米尔?比亚西尼(EmileBi鄄asini)所说,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oisMitter鄄rand)总统--另一个我生命中的重要人物,则是因为我做的国家美术馆东馆,而最终选择我来负责大卢浮宫的设计。
在前进的道路上,一个有远见愿景的人可以及时地助你一臂之力,而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就很幸运地遇见了这样一些贵人。
我最感兴趣的,一直是公共项目,而我认为最好的公共项目就是博物馆,因为它是一切事物的总结。
卢浮宫关乎建筑,但更是对一个文明的表达。
我总能从博物馆的建造中学到很多,如果不学,我就无法设计。
从我在哈佛大学时期师从格罗皮乌斯的第一个项目,到我最近的作品,博物馆一直都是我的主题,不断地提醒着我,艺术、历史和建筑确实是合为一体、密不可分的。
《贝聿铭全集》
1983年,当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被授予普利兹克奖(PritzkerPrize)时,评审团对这位善用光线、空间和几何图形的大师的评价是:“他创造了本世纪最美丽的内部空间和外部造
型。
”《贝聿铭全集》是这一评语的最好见证,本书以他最著名并广受赞誉的卢浮宫作为焦点,展示了贝聿铭逾50年来一众卓越的雕塑感造型作品。
贝聿铭偏爱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的结合,他将自己的现代建筑愿景以作品的形式散布全球,远至卡塔尔、中国、卢森堡、日本和德国。
同时,波士顿的肯尼迪纪念图书馆和华盛顿特区的国家美术馆等重要作品让他在美国国内也早已家喻户晓。
这本全集专注于贝聿铭本人最感兴趣并直接负责的作品,以更好地展现大师的巨大影响力。
作为第一本研究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专著,书中由菲利普?朱迪狄欧、珍妮特?亚当斯?斯特朗和卡特?怀斯曼撰写的深度评论,将成为有助后人研究贝氏风格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