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文霍尔建筑作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94 MB
- 文档页数:76
斯蒂文·霍尔,1947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的布雷默顿。
他毕业于华盛顿大学,在1970年前往罗马攻读建筑。
1976年,他加入伦敦的AA建筑学院,并在纽约创办斯蒂文·霍尔建筑师事务所。
作为美国最为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斯蒂文·霍尔以利用强烈的环境敏感度融合空间与光、把握每一个项目的独特气质来创造概念驱动型设计的能力闻名。
他尤为擅长将新项目与其所在环境进行无缝融合,关注环境中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性。
斯蒂文·霍尔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完成了诸多文化、市政、学术和住宅项目。
著名作品包括:芬兰赫尔辛基Kiasma当代艺术博物馆(1998)、荷兰阿姆斯特丹Sarphatistraat办公体(2000)、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的圣·伊纳爵教堂,以及非常著名的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布洛赫大楼。
近期完工的作品包括:切开的通透体块——嘉德置地来福士广场(中国,成都,2012)、大洋画廊和住宅(韩国,首尔,2012)、海洋冲浪博物馆(法国,比亚里茨,2011)、水平摩天大楼(中国,深圳,2009)。
(一)项目名称:克努特·汉姆生中心项目地点:挪威Hamarøy建筑师:斯蒂文·霍尔建筑师事务所合作建筑师:LY Arkitekter AS建筑面积:2508平方米项目功能:历史博物馆,包括展览区、图书馆、阅览室、咖啡厅和含230个座位的礼堂建设时间:1994—2009年摄影:Iwan Baan,Steven Holl Architects克努特·汉姆生,作为挪威20世纪最具创意的作家以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第一部小说《饥饿》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表达形式。
这座为纪念汉姆生所设立的中心位于Hamarøy 的Presteid村,地处北极圈腹地,距作家长大的农场很近。
这座2508.38m2(27000平方英尺)的中心包括展览区、一座图书馆和阅览室、一间咖啡厅以及一个供博物馆和社区使用的礼堂。
北京当代MOMA之浅析(上)当代MOMA,是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在北京的第一个作品。
在《TIME》杂志公布的2008年令人赞叹的“世界十大建筑奇迹”名单当中,北京当代MOMA作为唯一的住宅建筑入选。
当代MOMA坐落于北京二环、三环之间。
当代MOMA通过环状的空中连廊将8幢建筑连接在一起,加之一栋艺术酒店与一座多功能水上影院,构成一个立体的建筑空间。
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
一、总体概念:1、当代MOMA的建筑空间由三个层次组成,9栋不等高的大楼极度向外扩张地落在一个长形的基地上。
首先,地面层设有不同的商店和服务设施,环绕水池而立;第二个层次是屋顶花园;第三个层次是在16层与19层,以及随着楼梯高度变化的楼板间,以悬浮的天桥彼此连接,并形成一个带开口的环状空中布道。
2、当代MOMA联手百老汇电影,将艺术电影院注入到这一时尚社区。
这一多厅的艺术影院位于社区建筑的围合中心,既是居民聚会的场所,也是建筑艺术造就的视觉焦点。
整座建筑漂浮在浅浅的映水池上,外墙上可以放映广告片花,影院一层完全架空,将空间留给社区,透过观众休息厅的玻璃幕墙便可以看到室外景色。
并且在社区内,每栋楼朝向社区围合中心的功能空间都可以在不同角度观看到水上电影。
3、当代MOMA强调了楼与楼之间的联系,空中连廊及中央顶层花园都成为楼层之间的活动空间,让大家在这里交往。
强调了一种来源四合院胡同的新邻里关系。
评论:1、当代MOMA的创意取自法国绘画大师马蒂斯的名作《舞蹈》。
环绕、越过和贯穿多面的空间层次,是这个混合塔的主要特征。
建筑之间的空中连廊会所为社区创造了更多的邻里交往的空间。
在16至18层的高空将8栋建筑环连成一个整体,除了视觉冲击外,还具有丰富的使用功能,包括游泳馆,健身房,咖啡厅,酒吧,画廊,图书馆,小型社区聚会场所等,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
2、当代MOMA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与电影艺术有关的生活,它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了一套房子,而且为这些房子注入了文化的灵魂,为人们规划了生活的方式,实现了艺术文化与生活的对接。
Steven Holl作品作品解读与设计思想研究Steven Holl是美国著名建筑师,他的设计理论被总结为“现象学的思想和类型学的态度”。
这两个词字面上看似乎有些高深莫测,其实在我看来无非就是根植于场地的建筑设计理念和以人为本,注重人在建筑中所获得的感受的建筑设计态度。
翻看Holl的作品集,会发现他的每个作品都各有特色,这也使人往往不能一眼就辨别出他的作品。
他不像安藤执着于用一种单一的建筑语汇(清水混凝土)来表达自己的设计,他的作品永远都是因地制宜地尝试不同的表达,这或许也很好的诠释了他“建筑需要完全锚固在一定程序和一定场地之内。
这意味着必须深深根植于初始的条件因素,而这不能被时尚所干扰”的设计理念。
他的设计有两个原则——使建筑物融入场地形成一个整体,协调场所与建筑的统一;把自己作品的意构层次与自身所感受到的触觉经验融合为一。
Steven Holl曾这样概括自己的作品:“一种集合的精神,一种独立思考的感觉,一种对细节的持续不断的准备和调整,以及一种整体的连贯性。
”他的作品常常被人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特点是锚固(anchoring)。
此阶段中他的作品重视场所,强调对人,建筑与场所本质的把握,代表作品为马撒曼院宅和艺术家住宅;第二阶段的特点是纠缠(intertwining)。
此阶段中他把目光转想城市,他认为建筑的本质存在于知觉与物质现象的纠缠。
代表作品为日本福冈世界公寓和芬兰现代艺术博物馆;第三阶段的特点是视差(parallax)。
代表作品为MIT学生公寓和背景环状混合塔与漂浮电影院。
从Holl设计的许多项目中可以看出,他的建筑一般都具有极其简洁的传统形态,建筑体量在这个基础上又根据场地环境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变化,从而丰富建筑内部的空间以及人在其中的感受。
在此可以将以下三个设计进行一个比较:School of Art and Art History University of Iowa, The Nelson Atkins Museum of Art Expasion,Venke Center,归纳出以下特点:1.三者的体量出发原形都是长条形的简单体量。
斯蒂文·霍尔,1947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的布雷默顿。
他毕业于华盛顿大学,在1970年前往罗马攻读建筑。
1976年,他加入伦敦的AA建筑学院,并在纽约创办斯蒂文·霍尔建筑师事务所。
作为美国最为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斯蒂文·霍尔以利用强烈的环境敏感度融合空间与光、把握每一个项目的独特气质来创造概念驱动型设计的能力闻名。
他尤为擅长将新项目与其所在环境进行无缝融合,关注环境中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性。
斯蒂文·霍尔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完成了诸多文化、市政、学术和住宅项目。
著名作品包括:芬兰赫尔辛基Kiasma当代艺术博物馆(1998)、荷兰阿姆斯特丹Sarphatistraat办公体(2000)、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的圣·伊纳爵教堂,以及非常著名的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布洛赫大楼。
近期完工的作品包括:切开的通透体块——嘉德置地来福士广场(中国,成都,2012)、大洋画廊和住宅(韩国,首尔,2012)、海洋冲浪博物馆(法国,比亚里茨,2011)、水平摩天大楼(中国,深圳,2009)。
(一)项目名称:克努特·汉姆生中心项目地点:挪威Hamarøy建筑师:斯蒂文·霍尔建筑师事务所合作建筑师:LY Arkitekter AS建筑面积:2508平方米项目功能:历史博物馆,包括展览区、图书馆、阅览室、咖啡厅和含230个座位的礼堂建设时间:1994—2009年摄影:Iwan Baan,Steven Holl Architects克努特·汉姆生,作为挪威20世纪最具创意的作家以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第一部小说《饥饿》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表达形式。
这座为纪念汉姆生所设立的中心位于Hamarøy 的Presteid村,地处北极圈腹地,距作家长大的农场很近。
这座2508.38m2(27000平方英尺)的中心包括展览区、一座图书馆和阅览室、一间咖啡厅以及一个供博物馆和社区使用的礼堂。
StevenHoll作品:南京艺术和建筑博物馆
史蒂芬.霍尔(Steven Holl)设计完成的南京艺术和建筑博物馆位于南京附近的国际建筑实践展的入口处。
博物馆变换自己的视角,从而探讨中国画的空间感、雾和水墨的奥秘。
简单而时尚的外形,黑白色调的搭配都使得博物馆让人印象深刻。
不过该馆的精髓在于顺时针转且高度不一的展览走廊。
坡道的美在于移动过程中空间层次的变化。
走在走廊上,你能在不同的层面上欣赏博物馆中的艺术品以及博物馆外的艺术品――六朝古都南京。
1572023.18 /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建筑设计·理论演变为具象现实的人类行为活动所发生的“场所”。
光的运用也是建筑和环境融为一体的手段,自然光的引入,让建筑更具有温度,与场所产生更多的互动,同时引导人们对场所产生共鸣。
霍尔擅长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变换的空间引导光发生变化。
霍尔建筑中的光的表达是轻盈的、朦胧的,是与空间不可分割的。
霍尔曾在访谈中提道:照明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照明不是一种单独存在的元素,也不是一个可以触摸的物体,照明是整个建筑的一部分,没有照明就没有空间。
2斯蒂文·霍尔建筑中光的运用2.1通过材料表现光半透明材料作为一种有质感的透明性材料,没有玻璃材料极强的透光性,也没有混凝土等材料的完全封闭性,半透明材质的特性既能视物,但物体的清晰度却有所下降,通过介质的光线质量也会有所损失。
随着当代材料和技术的发展,新型半透明材料层出不穷。
这些材料所具有的绿色经济、加工简易、施工方便、装饰性强等优势,使其在各行业有乐观的应用前景。
建筑通过使用玻璃砖、磨砂玻璃、PVC、透光混凝土等半透明材料,让建筑呈现出轻盈、朦胧之美,视觉上增加了人们与建筑和建筑空间的距离感,但在心理上激发了一探究的冲动性。
同时,这种空间体验也是霍尔建筑作品中独特的建筑性格的体现。
斯蒂文·霍尔善用大面积的半透明材料处理建筑空间和自然光的关系,如霍尔曾明确表达自己对半透明的喜爱:“我的兴趣从来都不止于透明性,事实上,我还经常质疑它。
真正让我觉得很舒服的恰恰是处于半透明与不透明之间的那个区域。
”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位于南京市浦口区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其设计构思来源于中国水墨画,采用了平行透视的处理手法,从土地中冲出黑色的墙,在其上出现一个轻盈的结构物。
上层结构的展览空间悬浮于空中,顺时针转动,并让游客远距离观看南京城市景观。
霍尔借用中国山水画摘要 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感知物体的必要媒介,在建筑设计中,光可以界定建筑空间、强调建筑形体、营造建筑氛围……光因为其丰富的内涵及灵活的表现能力向来是建筑设计中最精华、最动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