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

2.学习根据史料提炼出观点的方法。

3.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很多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他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1.作者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着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着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时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

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着《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三、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找出文中名句。

①满招损,谦得益。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③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找出文中观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4.熟读课文。

四、掌握重点词语及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1.补充注释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②函梁君臣之首。

函,原指木匣子,这里作动词,用木匣子装。2.词类活用: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动词使动。

亡,使亡,动词使动。

②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名状语。

③仓皇东出。

东,向东,名状语。

3.句式(被动句)

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嘲笑。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四。

2.联系已经学过的《六国论》,想想史记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解答课后练习四。

二、分析论证结构。

文章开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论点。之后引史论史,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议论分析,对史实进行评论,从中总结历史教训,以古讽今。

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义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从而表明成则由人的道理。然后写庄宗大功告成之后不思进取,宠信伶官,国家由盛而衰,最终众叛亲离,被乱箭射死的惨状,证明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笔酣畅,波澜起

伏,引人深思。

三、分析史论的特点。

任何一种文体都会不断发展变化,史记也是如此。最早的史论,指史家在史传后所写的一段评论性文学,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中》中的赞曰等。后来慢慢扩大到凡是就史实生发议论的,文章均称为史论。

从本文及以前学过的《六国论》等文可看出史论的特点:

1.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2.介绍史实的目的是以史实做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3.叙述史实一般比较概括简练。

4.常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3段

2.积累相关词语。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及译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注释】1.人事:政治上的得失。 2.原:推究本源。 【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是人为的吗?探究唐庄宗取得天下和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 【原文】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 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乃凯旋而纳. 之。 【注释】:1.晋王:指李克用,西突厥沙陀部首领,唐末因镇压黄巢农民起义有功,被唐王朝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后被封为晋王。 2.梁:指后梁太祖朱温。 3.燕王:指刘守光,公元909年被朱全忠封为燕王。 4.遣恨:悔恨,后悔。 5其:祈使付词,表示命令或希望的语气。 6.乃:你。 7.纳:收芷,芷入。 8.庙:指宗庙,祭祀祖先的地方,即下文的“太庙”。 【译文】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首领与我结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了晋而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遗愿。”庄宗接受了箭并把他们收藏在太庙里。这以后凡用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用锦锻的箭袋装上,背着它们在前面冲杀,等到胜利归来又把箭交回太庙。 【原文】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ch óu )已灭,天下已定,一夫.. 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 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 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怜人困之......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伶官传序1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阅读时必须首先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列出自学提纲,教学过程中予以检查。2.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传》一文的序。《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这篇序并未直接写这些事情,而是写后唐庄宗的盛衰成败。教学中要把历史情况略作补充,引导学生理解文(内容)与题(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3.文章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要求读懂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得到的历史教训。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文的鉴赏水平,掌握评论文章的一般结构及其写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 学会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学习运用例证法。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文章借古讽今的手法和对北宋统治者的劝谏。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赏析、教师点拨指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设计:质疑、解题、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3分钟)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 房玄龄曰:“草昧②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草昧;此指开创国家。

伶官传序测试和解析教学提纲

伶官传序测试和解析

精品文档 《伶官传序》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抑(或者)本其成败之迹原(推究)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此三者,吾遗恨(仇恨)也及凯旋而纳(收藏)之 C.至于誓天断发,泣(眼泪)下沾襟,何其衰也负(背着)而前驱 D.尔(你)其无忘乃父之志及仇雠(仇人)已灭 2.下列“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⑤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⑥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A.①③B.②④ C.④⑤D.①⑥ 3.下列各句与“梁,吾仇也”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C.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仓皇东.出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阅读与鉴赏 二、课内精读(33分,选择题每题3分) 阅读课内语段,完成6~10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

二十四伶官传序 一、知识要点 1、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在散文理论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张,大力提倡简洁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是《伶官传》前的序论,也可看作是一篇史论。《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二、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 古义:和他 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相当于“以至于”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这里指官员 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与“天命”相对,指人力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 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推究 今义:原来 7、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古义: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 今义:结合,构成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和翻译(word版)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和翻译 原文:标题:五代史伶官传序作者或出处: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作《伶官传》。 译文或注释: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

伶官传序_1

伶官传序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⒉介绍“序” 三、整体感知 ⒈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⒉质疑解难 ⒊思考:①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具体分析 ㈠中心论点 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 明确: ①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 ②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③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 ④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⒉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由盛而衰,只有短短的3

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中心论点 探讨: ①为什么用反问句提出中心论点? 明确:强调 “人事”(政治上的得失)的作用。 ②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明确:例证法――后唐庄宗 “得天下”之“盛”→天下豪杰莫能争 对比论证 “失天下”之“衰”→身死国灭天下笑 引证法――《尚书》 ㈡具体论证 ⑴导入 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衰”又是什么原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⑵析“得天下” a、课文是如何表现他“得天下”之“盛”的?描述他当年金

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武。 明确: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忧劳可以兴国”﹤“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b、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明确: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c、小结 庄宗不忘世仇,重任在肩,兢兢业业,负矢前行,终得天下,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⑶析“失天下” a、庄宗“好俳优”,一些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致使“群臣愤激,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幸,四方藩镇,贿赂交行”,最后终于众叛亲离,不可收拾。课文怎样写其“失天下”之“衰”的?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泣下沾襟的悲惨情景。 明确: “仓皇东出” “逸豫可以亡身”﹤“士卒离散” “泣下沾襟” b、小结 庄宗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终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致政纲倾颓,身死国灭。这一“盛”一“衰”、大起大落命运,再次突出“人事”的作用。评曰:“叙唐庄宗处,倏而英俊,倏而衰飒。凭吊唏飒,虽尺幅短章,有萦回无尽之意。”

《伶官传序》文本分析1

文本分析 优秀的史学家在记述前代的历史的时候,常常有很强的选择性和针对性,不是为历史而历史。所谓选择性,指并非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都可记入史书,而要经过史家的认真筛选;所谓针对性,指所记述的历史事件对史学家所处时代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是为现实服务的。这一点《资治通鉴》表现得最为明显,它成书的目的是为了“鉴于往事,资以治道”。欧阳修的《伶官传》及序言也是这样,是为了警戒当时宋代的皇帝,用历史教训告诫皇帝:天下得之难失之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在今天也值得我们记取。 作者在《伶官传》中详细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由于过分宠信伶人而导致身死国灭的过程,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在序言中,作者开宗明义,上来就用“呜呼”一词直抒感慨,接着深刻指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明确指出,国家的兴盛和衰败主要取决于人的因素——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的不会是一般人,主要是执掌朝政的人。在封建社会皇帝一人的作为就直接关乎到国家的命运。作者正是由于看到了宋代国君的统治日益腐化,追求侈靡,纵容豪强兼并,致使民不聊生,而面对日益强大的辽、金,却盲目妥协,以求苟安,致使国势日见衰微,因而强调指出:“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文章还用对比的方法,总结了庄宗盛与衰、兴与亡的历史教训,指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亡国之祸,竟可以由极小的事件积累而成;再有才华,再英勇善战的君王,如果过分地溺爱邪佞的小人(作者在这里不便于明说,但结尾一句作了暗示),也必将无法挽救亡国之祸。结尾一句“岂独伶人也哉?”实在是发人深省!这就明白地告诉读者,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在总结后唐庄宗宠幸伶人的教训,还会有其他这个宗、那个宗因为别的“忽微”而亡国,这难道不应引起君王们高度重视吗?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欧阳修所指出的历史教训,至今值得牢牢记取。

古文鉴赏《五代史伶官传序》

古文鉴赏《五代史伶官 传序》

【作品介绍】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著名的史论。本文阐明观点的主要论据,是五代后唐庄宗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例据典型而有说服力。在写法上,则欲抑而先扬,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壮”,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与人”的结论,显得更加令人信服。 【原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 作者:[北宋]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注释】 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伶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 原:推求本原来,探究。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一少牢:用在猪、羊个一头作祭品。牢,祭祀用的牲畜。 组:丝带,这里指绳索。

《伶官传序》情境默写及答案

《伶官传序》情境默写 1.欧阳修提出了“盛衰之理,,”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 5.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引用《尚书》里面的话告诫我们做人要谦虚,不能自满的句子是,。 6.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 1.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4.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5.满招损谦得益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

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

伶官传序 一、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二、作者介绍: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吉水人。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三、时代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伶官传序》是欧阳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后叛乱四起,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四、判断词类活用 函梁君臣之首函:名词活用为动词,装在盒子里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夜、东:名词作状语四:数词作状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使动用法 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形容词用作名词 五、判断句子的句式特点 A、此三者,吾遗恨也 B、盛(之)以锦囊 C、系燕王父子以组 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E、智勇多困于所溺 F、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G、燕王,吾所立 介词短语后置:B C E 被动句:D E 判断句:A G 省略句:B F 六、翻译下列句子: 1、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考察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为吧?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智勇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伶官传序测试和解析

《伶官传序》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抑(或者)本其成败之迹原(推究)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此三者,吾遗恨(仇恨)也及凯旋而纳(收藏)之 C.至于誓天断发,泣(眼泪)下沾襟,何其衰也负(背着)而前驱 D.尔(你)其无忘乃父之志及仇雠(仇人)已灭 2.下列“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⑤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⑥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A.①③B.②④ C.④⑤D.①⑥ 3.下列各句与“梁,吾仇也”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C.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仓皇东.出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阅读与鉴赏 二、课内精读(33分,选择题每题3分) 阅读课内语段,完成6~10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6.下列句子中的“方”与“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中的“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方其盛也B.夫虽无四方之忧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D.今其地方千里

伶官传序 作业

伶官传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9、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盛衰之理理:道理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因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子 D.举天下豪杰举:用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而告以.成功 C.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抑本其成败之.迹 D.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而.皆背晋以归梁 11、下列选项中括号中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岂非人事 ..哉(古今同义)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古今异义)B.函.梁君臣之首(名词做动词)仓皇东.出(名词作状语) C.身死国灭(被动句)此三者,吾遗恨也(判断句) D.忧劳可以兴.国(使动用法,使…….兴)一夫夜.呼(名词作状语) 1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1)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答案:9、C(A命运B推究D全、普) 10、B(A祈使语气,一定;商量语气,还是。B介词,把。C助词,消独;助词,的。D表顺承,表转折。) 11、A(人事:古今异义) 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 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 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 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 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注释】 1、伶(líng)官:宫廷中的乐官和授有官职的演戏艺人。 2、原:推究,考查。庄宗:即后唐庄宗李存勖,李克用长子, 继父为晋王,又于后梁龙德三年(923)称帝,国号唐。同年灭后梁。 同光四年(926),在兵变中被杀,在位仅三年。

3、晋王:西域突厥族沙陀部酋长李克用。因受唐王朝之召镇压 黄巢起义有功,后封晋王。 4、矢:箭。梁:后梁太祖朱温,原是黄巢部将,叛变归唐,后 封为梁王。 5、燕王:指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其子刘守光,后被朱温封为燕王。此处称刘仁恭为燕王,是笼统说法 6、契丹:宋时北方的一个部族。 7、与:赐给。其: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祈求。乃:你的。 8、庙:指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之所。此处专指李克用的祠,同下文的“太庙”。 9、从事:原指州郡长官的僚属,这里泛指一般幕僚随从。少牢:用一猪一羊祭祀。 10、纳之:把箭放好。 11、系:捆绑。组:绳索。 12、函:木匣。此处用作动词,盛以木匣。 13、先王:指晋王李克用。 14、仇雠(chóu):仇敌。 15、一夫:指庄宗同光四年(926)发动贝州兵变的军士皇甫晖。 16、誓天断发:截发置地,向天发誓。 17、岂:难道。欤(yú):表疑问的语气助词。 18、抑: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或者”、“还是”。本:考究。迹:事迹,道理。 19、《书》:《尚书》。 20、逸(yì)豫:安逸舒适。忘:亡的通假。

《五代史伶官传序》古文赏析

《五代史伶官传序》古文赏析 【作品介绍】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著名的史论。本文阐明观点的主要论据,是五代后唐庄宗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例据典型而有说服力。在写法上,则欲抑而先扬,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壮”,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与人”的结论,显得更加令人信服。 【原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作者:[北宋]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注释】 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伶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 原:推求本原来,探究。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一少牢:用在猪、羊个一头作祭品。牢,祭祀用的牲畜。 组:丝带,这里指绳索。 抑:还是。 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 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乃:你,你的。

伶官传序_1

XX官传序 、导入新课 二、解题 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2.介绍序” 三、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 质疑解难 3.思考:①概括xx一生的主要经历。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具体分析 ㈠中心论点 1 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 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 2 年,92 3 年,926 年,参看注释,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 明确: ① 908 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 ②912年,灭xx,系xx父子以组。” ③923 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 ④926 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 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 年时间;由盛而衰,只有短短的 3 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 “ X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中心论点 探讨: ① 为什么用反问句提出中心论点? 明确:强调 “人事”(政治上的得失)的作用。 ② 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明确:例证法――后唐XX 得天下”之盛”龙下豪杰XX 对比论证 失天下”之衰” T身死国灭天下笑 引证法一一《尚书》 ㈡具体论证 ⑴导入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 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衰”又是什么原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盛” 明确: “盛” ——忧劳可以XX” 衰” __ “可以亡身” ⑵析“得天下” a、课文是如何表现他得天下”之盛”的?描述他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武。 明确:

负而前驱,及XX而XX ” 忧劳可以xx”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b、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明确: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c、小结 庄宗不忘世仇,重任在肩,兢兢业业,负矢前行,终得天下,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⑶析失天下” a、庄宗好俳优” 一些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致使群臣愤激,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幸,四方藩镇,贿赂交行”,最后终于众叛亲离,不可收拾。课文怎样写其失天下”之衰”的?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泣下沾襟的悲惨情景。 明确: 仓皇东出” “x可以亡身” v “x离散” “泣下沾襟” b、小结 庄宗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终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致政纲倾颓,身死国灭。这一“盛”一“衰”、大起大落命运,再次突出“人事”的作用。评曰:“叙唐庄宗处,倏而英俊,倏而衰飒。凭吊唏飒,虽尺幅短章,有萦回无尽之意。”㈢结论 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应结束了,可作者为什么还写第四段? 明确:引出教训,借古讽今

伶官传序 原文 翻译 注释 文言知识

《伶官传序》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 原:推本求源,推究。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一少牢:用猪、羊各一头作祭品。牢,祭祀用的牲畜。 组:丝带,这里指绳索。 抑:或者 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 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乃:你,你的。 顾:看。 函:用木匣装。 忽微:极细小的东西。 纳:放回。 仇雠:仇敌。 《书》曰:语出《尚书·大禹谟》。[1] 及:等到。 所溺:沉溺迷爱的人或事物。

五代史伶官传序译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2),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3)。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4)”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乃凯旋而纳之(5)。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苍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6),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7),何其衰也(8)!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9)?《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10),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怜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11),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注释】(1)人事:政治上的得失。(2)原:推究。(3)遣恨:悔恨,后悔。(4)其:祈使付词,定。乃:你。(5)纳:收芷,芷入。(6)贼:作乱判国为害人民的人。(7)泣:眼泪。(8)何:多么。(9)本:推究。(10)逸豫:安乐。(11)忽微:比较微小的事。 【译文】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探究唐庄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捆绑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着梁朝君臣的头颅,送进宗庙,把箭还给先王,并把成功的消息报告亡灵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可谓壮观了。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然而一个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就四下响应,只好苍皇向东逃出,还没碰见乱贼,军队却已离散了。君臣们互相呆看着,不知该向何处去,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艰难而失去容易吗?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 《尚书》上说:”满足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补益。”警惕与勤劳可以振兴国家,安逸和舒适可以丧失性命,这是自然的道理啊。因此当他强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一个能与他争雄,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优伶来困扰他,却使他丧命亡国而被天下所讥笑。 可见,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

伶官传序的翻译及重点归纳

伶官传序的翻译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探究唐庄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世间传说晋王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且嘱咐他说:“梁朝是我的仇家。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也曾和我相约拜为兄弟,却都背叛了我们而归顺了梁朝。这三者,是我遗留下来的恨事!现在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愿!”庄宗接受了这三枝箭并把它们供奉在宗庙里。以后出兵作战,就派部下用一副少牢去宗庙向晋王祷告,并请出那些箭,放在锦囊里,让人肩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等到凯旋归来后,再把它放还宗庙。当他用绳子捆绑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着梁朝君臣的头颅,送进宗庙,把箭还给先王,并把成功的消息报告亡父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可谓壮观了。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然而一个军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

5、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祖籍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郑氏田荻杆画地教他误字读书。二十四岁(仁宗天圣八年)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在政治上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旗帜鲜明,曾就范仲淹被黜事件,上书斥责谏官高若讷趋炎附势、不敢主持正义,因而遭到排挤和打击。晚年思想渐趋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卒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坚决反对“论卑气弱”的时文和风靡宋初诗坛的“西昆体”。嘉祜二年(1057年)他主持礼部考试,凡考生“为险怪奇涩之文”的一律不予录取,从此文风得到扭转。他曾大力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苏洵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在他的领导下,形成了我国古文创作的又一个全盛时期。 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相当高的成就,而以散文的成就最高。他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方向,强调“道”(内定)对“文”的决定作用,认为“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答吴充秀才书》)在创作实践方面,他努力按照韩愈“文从字顺”、“务去陈言”的主张去做,形成平易晓畅、委婉多姿的独特风格。他的诗歌一反“西昆派”空洞无物、一味追求形式的浮艳之风,重新回到杜甫、白居易的反映现实、平实朴素的路子上来,其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则开了宋诗的新风。词集有《六一词》、《醉翁琴趣外编》风格和五代的冯延巳相近,多写文人学士的闲情逸致和男女相思、伤春离别的题材,此外,其中一些描写自然风景的小词,清丽可爱。 欧阳修学识渊博,勤于写作,自称作品多在“马上、枕上、厕上”写成。除诗词文创作外,他还编撰了《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同宋祁等合修《新唐书》,对于金石考古也很有研究,所著《集古录》详细考证了周汉以来金石书画断简残编。他的《六一诗话》查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第一部诗话。《归田录》记载了宋初以来王公、贵族、官僚、士大夫们的遗闻轶事,也有一定的资料价值。著有《欧阳文忠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注:其中的著作均用图像表示出来) 二、背景资料 ●《新五代史》“发论必以‘呜呼’” 发论必以“呜呼”是《新五代史》的特点,这篇《伶官传序》也不 例外。究其原因,大致有二: 一是五代之事可取,故多用亡。有这么一个故事(制图:《垂询》): 宋仁宗:荆公(即王安石),曾看《五代史》否? 王安石:臣不曾仔细看,但见每篇首必曰“呜呼”,则事事皆可叹也。 《东皋杂志》的作者对此这样评价:“余谓公真不曾仔细看,若仔细看,必以‘呜呼’为题。”这个说法固然有些主观,但其认为五代之事可叹,故多用“呜呼”,这是搔到了痒处的,但却忽视了更重要的一面。 二是同欧阳修的时代及其态度和遭遇有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