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伶官传序》 (1)
- 格式:ppt
- 大小:581.00 KB
- 文档页数:9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一等奖1、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一等奖《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
那么,相关的教学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大家就随我一起去看看吧!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
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
阅读时必须首先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列出自学提纲,教学过程中予以检查。
2.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传》一文的序。
《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
这篇序并未直接写这些事情,而是写后唐庄宗的盛衰成败。
教学中要把历史情况略作补充,引导学生理解文(内容)与题(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3.文章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
要求读懂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得到的历史教训。
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文的鉴赏水平,掌握评论文章的一般结构及其写法。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 学会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学习运用例证法。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文章借古讽今的手法和对北宋统治者的劝谏。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赏析、教师点拨指导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设计:质疑、解题、讨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3分钟)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②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选自《资治通鉴·唐纪》)【解释】①上:指唐太宗。
②草昧;此指开创国家。
究竟是“创业难”还是“守成难”呢,太宗的.两位贤臣似乎很难达成一致看法了。
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篇一: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伶官传序一、课题导入伶是——乐工,伶官是——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
乐工在古代的身份是非常低微的,欧阳修为什么要给这些地位低微的人既作传又作序呢?这些地位低微的人到底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欧阳修又想要借此来表达怎样的见解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二、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1、积累相关文言字词及文言句式;2、理解本文围绕中心步步深入的论证方法;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三、预习检测,整体感知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句读准确2、检查字音(提醒矢的读音和意思)3、小组讨论,完成以下几项任务(2分钟)检查文言现象师:其他同学在认真聆听时,要做一些记录检查完,1分钟时间进行整理四、合作学习(一)第一段1、这是一篇史论文,前面我们学习过《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文,它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的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那么这里是不是也一样呢?朗读第一段,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找生翻译2、本质上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呢?(没有)明确:古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迷信的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的,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作者没有否定这种传统的说法,但是在这里他更强调人事的作用3、作者依据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呢?明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找生翻译(二)第二三段1、接下来默读二、三段,结合课文内容和注释,为庄宗做一个简单的履历表。
明确:90823接受三矢继父遗志91227函梁君臣之首92338系燕父子以组92641身死国灭,为天下笑2、从表中可以看出什么?明确: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时间,而失天下只用了3年时间3、作者认为庄宗“盛”的原因是什么,“衰”的原因又是什么?(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明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伶官传序一等奖教案教案标题:伶官传序一等奖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伶官传序》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 分析文本中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性格特点;3. 探讨文本中的主题和寓意;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介绍《伶官传序》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它的作者是谁,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提问学生:你们对《伶官传序》这个作品有了解吗?你们知道它的故事情节吗?主体:3.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伶官传序》的文本,让他们在小组内阅读并讨论文本的背景、情节和人物。
4.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介绍他们所读的文本段落,其他小组成员提问和补充信息。
5. 整合讨论:引导学生整合各组的信息,共同完整地了解《伶官传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
深入探究:6. 分析主要人物:引导学生分析《伶官传序》中的主要人物,包括伶人和官员,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等。
7. 探讨主题和寓意:引导学生思考《伶官传序》想要表达的主题和寓意,例如社会等级、权力斗争等。
拓展延伸:8. 阅读扩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伶官传序》相关的文学作品,例如元曲或其他明代小说,以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学特点。
9.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以《伶官传序》为灵感,进行创作,可以是故事、诗歌、绘画等形式。
总结:10. 总结回顾:回顾学生在本节课中所学到的关于《伶官传序》的知识和理解。
11. 提问学生:你们对《伶官传序》有什么新的认识或感悟?教案评价:本教案通过引入、分组阅读、小组讨论、整合讨论、分析人物、探讨主题和寓意、拓展延伸、创作活动、总结回顾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理解《伶官传序》这一文学作品。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案编辑专员,以您给定的“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下面是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理解《伶官传序》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关键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领悟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提升学生翻译和赏析文言文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伶官传序》的文言文词句理解。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领会作者对伶官传的评价和观点。
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
对作者观点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使用案例分析法深入解析典型段落。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4. 应用情境模拟法,让学生体验文言文的实际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详细解读《伶官传序》的教材和参考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历史小短片,引入《伶官传序》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翻译课文,记录不懂的词句。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文言文词句,解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
4. 案例分析:挑选典型段落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领会作者观点。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6. 互动提问: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文本细节。
7. 情境模拟:模拟古代文学作品的场景,让学生体验文言文的魅力。
9.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10.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如《史记》中的伶官传,了解不同作者对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方式。
2. 文化探讨:探讨古代伶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意义,了解伶官在古代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
19 伶官传序【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了解欧阳修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特点;理解积累原、恨、其、乃、纳、何其、函、忽微、逸豫、与、其等的义项和用法;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
2、情感目标:理解“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3、操作目标:培养筛选主要观点、信息的能力,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及活用的能力。
2、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
3、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教学目标掌握本文重要文言词语、句式,理清行文思路,明确写作目的。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历时53年的五代十国期间,有两位擅长填词度曲的亡国之君,一位是南唐后主李煜,我们刚学过他的《虞美人》《浪淘沙》;一位是后唐庄宗李存勖,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如梦令》(见投影)。
这首小令,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写出了宴会中“舞鸾歌凤”的欢乐和别“伊”时“和泪相送”的凄苦,回忆起来,真是如梦一般。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解读,这首小令也是一代君王、一个王朝命运的写照。
今天,让我们随着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去走近庄宗,探究他人生悲剧的根源。
ﻫ三、学生自主探究及讨论(一)解题,了解作者。
1、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欧阳修。
(学生交流,师补充)2、解题:伶,乐工,艺人。
伶官,乐工作了官。
《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
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二)初读课文。
师朗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体会文章感情基调,画出中心论点。
(三)研读课文。
1、研读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2)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明确“原”字的意义和作用。
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设计篇6【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原、赐、负、抑、遗、系6个实词2.积累归纳:与、其、归、易、告5个词的义项和用法。
能力目标1.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名词活用为动词)。
2.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法,并背诵课文第三节。
德育目标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识记11个词语,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地点到即可,也正因如此,给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利用注释、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理解作者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说六国灭亡的原因,以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勿蹈六国覆辙。
今天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也是借古讽今,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现在听录音,轻声跟着阅读,思考庄宗李存勖17岁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有什么事。
二、解题同学们根据注释,谈谈作者与《新五代史伶官传》,教师补正。
明确: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谥号文忠。
欧阳修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于他的门下。
他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作家。
《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五代史伶官传序》一等奖创新教案解读《伶官传序》教学目的:①掌握文言实词“原”、“约”、“溺”等及文言虚词“其”、“乃”等;②辨别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③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敲响警钟。
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在处理朗读技巧的过程中掌握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利用文中的场景描写,让学生去设想人物的对话及表现,思考庄宗之所以失败的原因,从而提升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吧,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故事。
(学生说故事)不管故事的过程被描述的怎么样,但有一个结果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乌龟>兔子。
这本来就是一个很难让人相信的结果,但在童话故事里就是现实,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种乌龟战胜了兔子的童话呢?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伶人>庄宗的故事(伶人在古代是宫廷乐官,歌妃舞妃,庄宗是皇帝),这个故事是历史用真实写下的,这节课我们就借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再次来品味这些在历史上、在生活中还不断演绎着故事的经久不衰的主题。
2、朗读疏通,讨论探究1、提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是这篇文章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句子,请同学们来解释一下这个句子。
学生答:忧愁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舒适可以使自身灭亡。
(注意“兴”和“亡”为使动用法)2、追问:“有一年高考,很多考生将这句话的后部分写为‘抑郁可以亡身’,乍一看还挺有道理的,这很符合心理学的规律,可欧阳修为什么要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教师评价,必要时范读)朗读指导:第一段:“呜呼”一词仿佛是撞响振聋发聩的历史沉钟,经人猛一惊醒之感。
第二段:讲述的是一个故事,应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缓缓而行,但关键处还得有力,得有一种疾风将至,水波待兴的感觉。
第三段:风已至,波涛早已涌起,但又犹如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突然来了一阵狂风暴雨。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伶官传序》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能够领会作者对伶官的批评和对忠诚、正直品质的赞扬。
(3)学会通过分析文本,提炼观点,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推理、对比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忠诚、正直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作者对伶官的批评和对忠诚、正直品质的赞扬。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和特殊用词。
2. 如何运用文本分析、推理、对比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伶官传》的背景和作者欧阳修,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知识,帮助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5. 实践练习: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文本分析和论证。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忠诚、正直品质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思维发展: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论证,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伶官传序》全文。
2《伶官传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披文入理启迪观照——《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一、确立思路《伶官传序》所在单元主题为“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单元“赏析指导”中明确指出“作者贯注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是沟通各个部分的精气血脉"。
《伶官传序》基于五代后唐盛衰的历史,评点庄宗李存勖得失,做出“盛衰乃人事”的历史评价,并由此引经据典,总结历史,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最后观照时代,用“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曲笔劝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图自强。
《伶官传序》叙史评史不是目的,而是言道传道的津途。
那么,《伶官传序》文中之气脉,即其所言所传之道当可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切入点;依据其文之道,可将“挖掘文本体悟作者思想主张,传袭作者文道思想,启迪学生当代文化参与"作为教学设计的理念依据。
二、创意设计依据“披文入理,启迪观照”的教学设计理念,可以从欧阳修的文道观导入,设置“言何道"的主问题贯穿全过程,分“读道一悟道一弘道”三步梳理文本、深掘思想和拓展延伸,通过在“文"的梳理解读中解决“言”的方式,最终完成体悟作者深邃思想并据此进行“当代文化参与"的教学目的。
具体教学如下:(一)读文:梳理理清思路“道”即思想、主张,并提出欧阳修究竟要在文章中传递怎样的思想、主张的主学习任务,即“言何道"。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在主问题之下为学生提供三个梯度的子任务:1.画出文中集中体现欧阳修观点的句子。
2.根据前后文,思考欧阳修得出这些观点的依据。
3.思考这些观点之间有何相互联系。
任务(一)明确本文四个观点性句子,即:“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共3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1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一、教材分析《伶官传序》收录于明代刘知几所编的《神韵雅集》,书中选取了唐宋元明四朝的戏曲名篇及其批评、剧论文章。
本文作为序言,作者从“伶官”这个古老的职业入手,介绍了中国戏曲从起源到明代的演变历程。
文章涵盖了历史、文化、戏曲等多个领域的内容,是一篇较为综合的文艺理论文章。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伶官传序》,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文章的结构与内容,认识中国戏曲的演变历史;2.熟练运用阅读策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和文化的能力,增强文化自信;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独立写出类似的文艺理论文章。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 Warming-up以盘点学生对于戏曲文化的了解程度,快速了解学生文化认知水平:学生答题,答题时间10分钟。
问题:你对中国传统戏曲有了解吗?会演戏曲吗?知道有哪些常见的戏曲类别?2. 目标讲解根据预设目标讲解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等。
3. 阅读片段让学生先通过教材认真阅读《伶官传序》的前两段,了解文本主题和思想内涵。
详细讲解文本内容,让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理解和感受。
4. 口算游戏教师进行一口算游戏,并放出相关的音乐,让学生快速心算,在短时间内能够计算出正确答案。
5. 写作训练结合导入的活动要求,学生通过本文的内容与导入中了解的戏曲文化,回答以下问题,“写作:以《伶官传序》为依据,谈谈戏曲这一民间艺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6.听评优秀学生作答后向全班讲解,互相评价、分享体验。
四、教学评估本次的教学评估主要采用两种方式:1. 输出评估学生按照一定格式和要求进行了写作练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写作实况,把学生的作业固定在黑板上逐一点评,提出优缺点、讲解专业术语、进行示范等。
2. 学生成绩考核教师根据学生在阅读课上的表现(包括课堂考勤、参与度、个人阅读笔记、写作练习等),进行成绩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