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汉江过江隧道河床演变及最大冲深预测
- 格式:pdf
- 大小:256.90 KB
- 文档页数:5
长江仪征水道河床演变及航道条件变化分析邹祝;陈飞;付中敏【摘要】三峡水库蓄水对坝下河道产生长距离的影响,对近坝河段影响尤为显著,而对大通以下河口段的影响尚未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近年来仪征水道航道演变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重点探讨了水沙条件变化与航道条件的对应关系,表明三峡水库的蓄水影响范围已经到达下游河口段,揭示了来沙量逐步减少对航道条件影响的复杂性.指出在三峡水库蓄水的持续影响下,对河口段重点河段洲滩进行守护,维持良好的滩槽型态,对维持航道条件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12(043)009【总页数】4页(P77-80)【关键词】河流动力学;河床演变;航道条件;下游冲刷;仪征河道;三峡水库蓄水【作者】邹祝;陈飞;付中敏【作者单位】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1;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1;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471 研究背景三峡水库蓄水后,对坝下河段已经产生长距离的影响,尤其是距坝较近的荆江河段冲刷剧烈,航道条件变化显著[1-2]。
由于入海沙量的大幅减少,长江河口岸线也存在局部退蚀的现象[3-4],三峡水库蓄水对下游影响已经达到河口段。
大通-河口段多为分汊河段,水面宽阔,洲滩众多,河床可动性较强,且河床演变主要受径流来水来沙的作用[5]。
仪征水道处于长江下游镇扬河段的上段,距大通约220 km,下距吴淞口约295 km,为典型的分汊河段,其演变特点能够反映水沙条件变化对河口段的影响[6-10]。
世业洲汊道受进口相对稳定的节点控制,汊道分流格局基本保持稳定。
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业洲左汊分流比持续增大,同时右汊进口及中上段航道条件经历了先好转后又趋于恶化的趋势。
这种变化特点与右汊分流比减小、水流动力条件减弱存在一定的矛盾,可见世业洲汊道航道条件并非完全取决于汊道分流比的大小,还应与洲滩冲淤及河势变化、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变化及上下游河势等其他因素的变化有关[11]。
防止干部“带病提拔”保证科学精准选人用人作者:中共德令哈市委组织部来源:《柴达木开发研究》2017年第04期为政之要在用人,用人之要在识人。
如何准确识别干部、选用干部,防止干部“带病提拔”,提高选人用人质量,这是组织部门积极顺应从严治党新形势下的一项政治任务,也是推动干部队伍建设科学化进程的内在要求。
根据调研工作安排,德令哈市委组织部对我市选人用人工作进行了调研,围绕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干部选任程序及相关制度建设等方面总结经验做法,查找问题不足,研究解决对策三个方面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工作开展情况(一)积极推进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1.牢固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条件和程序,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始终坚持把“好干部标准”和州委“四关注四重用四不用”贯穿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始终,大力选拔那些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正派的干部。
始终坚持注重基层的用人导向,更加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把干部选拔使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基层,到基层一线去培养锻炼干部。
同时,积极推动干部监督工作常态化、全面化、从严化,严肃惩处那些思想不健康、手脚不干净、不守规矩、不知敬畏的干部,着力树立和营造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
2.深入学习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四项监督制度》市委把学习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四项监督制度》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通过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准确把握《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四项监督制度》的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增强了班子成员自觉运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四项监督制度》指导选人用人工作和接受监督的意识。
3.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不断健全民主集中制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组织开好民主生活会,班子“一把手”带头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其它班子成员积极支持和配合“一把手”搞好工作,在班子成员中形成了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支持、互相提醒,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的良好局面,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长江中游武汉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长江中游武汉市内河段是长江干流上的重要河段,其河床演变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
文分析了武汉河段河床演变的原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探讨了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建议。
武汉河段河床演变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水土流失导致的河床淤积,同时因为河岸沉降
导致水位上升,以及长江航道疏浚工程等人为因素的作用。
这些因素导致了武汉河段河床
的变浅和宽度的缩小。
河床演变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位上升导致了沿岸土地的淹没,特别是在雨季和洪水期间更加明显;二是河床变浅使得航道逐渐狭窄,给长江航运带
来了一定的困扰;三是沿岸旅游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针对武汉河段河床演变所带来的问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一是
加强河道治理,提高沿岸农作物的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以达到保护岸线,减缓河床
淤积的目的;二是加强水文监测,实时了解长江的水位变化情况,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维护良好的航道通行条件;三是加大疏浚工程投入,加强对河段进行经常性的疏浚,保证
航道的通行和开放水面的宽度;四是加强宣传,倡导广大市民爱护环境、保护河流的意识,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
总之,对于长江中游武汉河段的河床演变问题,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
治理措施,全面提高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水平,为长江流域的保护与发展做出贡献。
武汉长江隧道岩土工程勘察难点及措施万凯军;李大毛;赵建海【摘要】Yangtze river tunnel project in Wuhan is the first tunnel through Yangtze river in China,high technical require-ment for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is necessary,but its construction is difficult. Conventional survey methods are difficult to solve positioning of water drilling and testing difficulties on Yangtze river,low core recovery percentage of sand,special geotechnical parameters indicators testing such as thermal property,groundwater flow rate and flow on Yan-gtze river testing problems,and so on. therefore by adopting many anchors combination positioning,dynamic tracking cor-rection technology,isotope tracer method testing groundwater flow velocity and direction,exploration depth monitoring technology,rotary cutting type drilling technology of sand satisfactorily solve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problems and provide accurat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data for the wuhan Yangtze river tunnel project construction.%武汉长江隧道工程是中国“万里长江第一隧”,其勘察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采用常规勘察方法难以解决水上钻探与测试定位困难,砂土层取芯率低,热物性等特殊岩土参数测试,长江上地下水流速与流向测试困难等难题,为此采用组合锚定位、动态跟踪纠偏技术、江上同位素示踪法地下水流速、流向测试、江上勘探深度监控技术、砂土旋切式钻探工艺等方法圆满解决了遇到的工程难题,为武汉长江隧道工程建设提供了准确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
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隧道修建技术
王梦恕;孙谋;谭忠盛
【期刊名称】《中国工程科学》
【年(卷),期】2009(011)007
【摘要】武汉长江隧道是长江上第一条江底隧道.隧道穿越的地质条件复杂,地层透水性强,水压高;盾构直径大,一次推进距离长;地面和地中环境复杂.介绍了武汉长江隧道工程研究与设计经过,工程建设模式,隧道的总体设计、施工概况.着重阐述了盾构的选型和沿线建筑物的保护技术.
【总页数】7页(P11-17)
【作者】王梦恕;孙谋;谭忠盛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北京,100044;北京交通大学,北京,100044;北京交通大学,北京,10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238
【相关文献】
1.武汉长江隧道隧址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J], 徐建平
2.武汉长江隧道隧址局部河段河床冲淤变化分析 [J], 张潮
3.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隧道 [J], 无
4.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首座公路隧道施工侧记 [J], 牛雪顶;尹强
5.万里长江上的第一条穿江隧道武汉长江隧道试通车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30卷第4期2011年8月水力发电学报JOURNAL OF 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 Vol.30No.4Aug.,2011长江下游过江隧道河段最大冲刷深度预测研究张为1,2,李义天2,袁晶3(1.中国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湖北宜昌443002;2.武汉大学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3.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武汉430010)摘要:在长江下游这种冲淤较大的河床上修建过江隧道,最大冲深是工程设计的关键参数之一。
本文以长江下游南京河段拟建纬三路过江隧道为例,对最大冲深的确定方法开展探讨。
首先针对研究河段来水沙特点,充分考虑三峡水库的影响,从工程安全角度出发,提出了水沙条件的确定方法,并确定了不利水沙条件;在此基础上,采用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对工程位置的河床最大冲深进行模拟计算,并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对比分析表明二者结果较为一致;最后,考虑三峡上游水库运行的影响,对以上结果进行了修正,并与地质勘测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以上方法确定的最大冲深是合理的,对工程而言是偏安全的,可为过江隧道的合理埋设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水力学;隧道;最大冲深;水沙条件;数学模型;三峡工程中图分类号:TV147+.3文献标识码:APrediction of maximum bed erosion depth near a crossing tunnel underthe lower reach Yangtze RiverZHANG Wei 1,2,LI Yitian 2,YUAN Jing 3(1.China Yangtze River Three Gorges Project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Yichang Hubei 443002;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Wuhan430072;3.Bureau of Hydrology ,Changjiang River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 ,Wuhan430010)Abstract :Maximum bed erosion depth near the location of a crossing tunnel under the lower reach Yangtze River of high aggradation and degradation rates is a key parameter of tunnel design ,and its prediction method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the Weisanlu tunnel that is to be constructed in Nanjing.A method of calculating the flow and sediment series is proposed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affects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ior ’s operation and the incoming flow and sediment conditions of the studied river reach ,and the adverse conditions are determined to meet the project safety needs.A two 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is used to predict the maximum erosion depth ,and its calculations agree well with the measurements in a scale model test.The simulated result is modified against the affects of the reservoir operation ,and compared with the survey data of river bed drilling.The predicted maximum erosion depth by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shown reasonable and safe for design of the tunnel ,and it would b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design.Key words :hydraulics ;tunnel ;maximum erosion depth ;flow and sediment series ;numerical model ;Three Gorges Project收稿日期:2009-11-0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6009018);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07C016)作者简介:张为(1979-),男,博士.E-mail :zw97082@ 0前言长江下游地区作为我国经济、科技和文化最发达的区域,近年来其沿线城市一直呈快速发展趋势,为了适应城市的发展,缓解日趋严峻的过江交通压力,修建过江隧道成为一种较好的工程措施。
长江下游过江隧道河段最大冲深数值模拟魏帅;李国禄;陈述【摘要】隧道工程所在位置河床的最大冲刷深度是过江隧道方案设计的关键参数之一,合理确定最大冲刷深度能为保证工程安全和减少投资提供重要设计依据.在分析近年来河道演变特点和前人所做研究的基础上,以长江下游仪征水道世业洲河段拟建过江隧道为例,分析工程河段的来水来沙特点,采用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对不同水文年条件下河段河床最大冲刷深度进行了研究.在验证模型水流和泥沙冲淤相似的前提下,确定了动床模拟的不利水沙系列为2007-2010年+1998年+300年一遇洪水流量过程,并结合地质勘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合理预测.最终确定过江隧道断面河床左汊最大冲深为10.85 m,右汊最大冲深为8.87 m,该结果对拟建过江隧道工程而言偏于安全.【期刊名称】《水利水运工程学报》【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8页(P1-8)【关键词】过江隧道;河道演变;水沙条件;最大冲深【作者】魏帅;李国禄;陈述【作者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29;中交一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辽宁大连 116083;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47长江下游顺直(微弯)分汊河段众多,河段内洲滩冲淤及左右汊兴衰变化剧烈,规划设计过江通道方案时常采用跨河桥梁或穿江隧道。
相比桥梁,过江隧道是一种比较隐蔽的工程,隧道交通不会受天气干扰,工程建设不受通航净空高度的限制,可靠性也较高。
当采用隧道过江时,工程所在位置的河床最大冲刷深度是规划设计的关键参数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工程运营的安全性和投资经费。
因此合理确定最大冲深能为保证工程安全和减少投资提供关键的设计依据。
河床最大冲刷深度一般包括工程引起的局部冲刷和河流自然冲刷两种类型。
对于第一类冲刷,B. M. Summer等[1]对此作过系统的总结, 倪志辉等[2]通过建立平面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对复合桥墩附近水域可能发生的最大局部冲深位置进行了研究。
长江武汉河段(下段)河道演变分析【摘要】本文根据实测水文河道资料,分析了武汉河段(下段)河势的近期演变。
通过深泓平面变化、纵向变化、洲滩变化、河床形态变化、冲淤变化等几个方面分析,得出结论:综合历史变迁和近期河床演变过程,在上游来水来沙及边界条件不发生重大改变的情况下,本河段仍将保持现有河势;受三峡工程蓄水影响,一定时期内本河段河床可能发生冲刷。
受两岸节点以及防洪工程等边界条件制约,河段河型将维持较长时间,总的河势格局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关键词】武汉河段;河道演变;水文河道资料1 概况长江武汉河段上起武汉市汉南区纱帽山,下迄新洲区阳逻镇,全长70.3km。
其中纱帽山至龟山为顺直分汊河段,长约35km;龟山至阳逻为微弯分汊河段,长约35.3km;武汉长江大桥以下1.8km左岸有汉江入汇,入汇口以下是汉口边滩;距武汉长江大桥以下7.0km处建有长江二桥,再向下游是天兴洲及其分汊河段,其中右汊南岸有青山边滩,1998年大洪水后边滩消失。
武汉河段中段有龟、蛇二山锁江,下段有青山、阳逻十里山以及白浒山等天然节点控制。
主流自沌口走白沙洲左汊,过龟、蛇山节点,沿武昌深槽下行,平顺进入天兴洲右汊,其左、右汊在洲尾水口附近汇合后,经左岸阳逻下行至龙口折向右岸,然后沿右岸进入牧鹅洲水道。
图1.1 为武汉河段(下段)河势图。
图1 武汉河段(下段)河势图2 深泓平面变化本文将该河段分成三段进行分析,一是三十七码头至天兴洲洲头段,该段历年深泓线偏靠右岸,平面摆动较小,但是深泓线分汊点及过渡段深泓线的变化较大,其变化规律与天兴洲洲头的淤积发展或冲刷回缩相关,随着天兴洲洲头护岸工程的逐步完成,加强了对河势的控制,洲头部位河床冲淤变化较小,左右汊分汊点位置基本稳定在丹水池附近。
二是天兴洲分汊段,天兴洲左汊系弯曲汊道,历史上处于主汊地位,目前为支汊。
左汊深泓线自进口至出口紧贴左岸,符合弯道水流运动规律,近四十年来左汊淤积萎缩,河床升高,原有的深槽淤积成为浅段,流路不集中,导致深泓线的局部摆动。
汉南过江隧道最新规划方案# 汉南过江隧道最新规划方案## 引言过江隧道作为城市之间交通联系的重要通道,对于大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汉南作为湖北省武汉市的一个重要区域,其交通枢纽建设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提升区域发展水平,汉南过江隧道的最新规划方案应运而生。
## 当前交通状况目前,从武汉市区前往汉南地区,需要经过长江大桥或汉阳大桥。
这两座大桥既无法满足交通需求,又造成了交通堵塞和拥堵的问题。
考虑到日益增长的车流量和未来城市发展的需求,建设一座新的汉南过江隧道势在必行。
## 新规划方案根据专家研究和充分调研,制定了汉南过江隧道的最新规划方案。
该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隧道位置选择考虑长江局部水域的地质条件,以及交通流量分布等因素,新的汉南过江隧道将选址在长江南岸的汉南地区。
该地区地质条件较为稳定,可供隧道修建。
### 二、隧道设计新的汉南过江隧道将采用双层结构,上层为机动车道,下层为轨道交通车道,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交通需求。
隧道的设计将考虑最大限度地提高通行能力和交通流畅度,并增加双向六车道,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车流量。
### 三、交通接驳在新的汉南过江隧道完工后,相应的地面交通接驳也需提前规划。
将在隧道口的两岸设立交通枢纽,包括公交站点、地铁站点等,方便乘客在两岸之间进行快速换乘。
### 四、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为了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规划方案还将充分考虑生态保护因素。
工程建设过程中将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长江水域生态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
## 规划前景实施最新规划方案将会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效益:### 一、减少交通压力新的汉南过江隧道能够分流大桥的交通压力,有效减少交通拥堵,提高通行效率。
居民和游客可以更加便捷地前往汉南地区或者从汉南前往武汉市区和其他周边城市。
### 二、促进区域发展过江隧道的建设不仅能带来交通便利,更能促进汉南地区的经济和城市化发展。
更加便捷的交通将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进入该地区,推动汉南地区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长江城汉河段深泓线演变对水沙异变的响应研究
李咏梅;孙治国;贾方方
【期刊名称】《人民长江》
【年(卷),期】2022(53)8
【摘要】深泓线演变规律对于研究河势与河床地貌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探明三峡水库蓄水后水沙条件改变对下游城陵矶-汉口河段(城汉河段)深泓线演变的影响,基于1998~2017年城汉河段实测深泓线高程资料,对比分析了此期间深泓线高程和空间分布模式的变化,及其与水沙条件的关系。
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前深泓线总体上冲淤平衡,蓄水后的2003~2008年间河道深泓线剧烈冲刷下切,2008年后冲刷态势有所放缓,且不同高程深泓点分布的多样性增大;蓄水后深泓线的冲刷下切也导致与之相关的聚集性地貌单元的平均间距由30 km左右大幅缩短为20 km;河道水沙条件对深泓线演变相对贡献率高达88.9%,三峡水库蓄水引起的河道汛期水流冲刷强度增大是引起深泓冲刷下切的最主要原因。
【总页数】6页(P9-14)
【作者】李咏梅;孙治国;贾方方
【作者单位】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长江科学院水利部江湖治理与防洪重点实验室;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7
【相关文献】
1.汉江兴隆弯曲宽浅河段不同水沙条件下冲淤演变的数值模拟研究
2.三峡工程蓄水前后长江城螺河段水沙变化初步分析
3.长江城螺河段水沙变化趋势研究
4.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深泓演变趋势分析
5.小浪底水库运用对黄河下游深泓线演变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短期河床演变分析与预测系统的研制
徐永峰;徐国良;曹晓勤;李朝阳
【期刊名称】《中国水运(下半月)》
【年(卷),期】2016(016)008
【摘要】本系统基于ArcGIS和数据库平台进行开发,利用ArcGIS的空间插值、叠加分析、空间量算、统计分析等功能对长江干线河道冲淤演变进行分析,并利用历史测图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实现短期河床预测功能,大大提高了数字航道在计算机智能技术上的应用.
【总页数】3页(P104-106)
【作者】徐永峰;徐国良;曹晓勤;李朝阳
【作者单位】长江武汉航道局航道处,湖北武汉430014;长江武汉航道局航道处,湖北武汉430014;长江武汉航道局航道处,湖北武汉430014;长江武汉航道局航道处,湖北武汉43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7
【相关文献】
1.短期气候分析与预测系统的开发
2.交通量分析与预测软件系统的研制
3.两湖暴雨短期预报自动化系统(W.Y.RSFORCI系统)研制成功
4.淮河中游河床演变辅助分析系统研制
5.淮河中游河床演变辅助分析系统研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