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侗族文化研究
- 格式:pptx
- 大小:34.64 KB
- 文档页数:1
贵州侗族刺绣艺术特色研究摘要:侗族文化博大精深,传承悠久。
在贵州省境内,侗族人民聚居的地区多山峦叠嶂,交通闭塞,与外界联系较少,因此诞生了独具特色的侗族文化,尤其是贵州侗族刺绣艺术,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风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查找有关贵州侗族刺绣艺术方面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总结和创新,从影响贵州侗族刺绣艺术发展的因素入手,阐述贵族侗族刺绣常见种类,深入分析其图案特征、色彩特征、情感特征,以便向人们展示贵州侗族刺绣的艺术特色,促使侗族刺绣艺术与现代刺绣艺术相结合并实现繁荣发展。
关键词:贵州侗族刺绣;艺术特色;侗族文化注:本文系凯里学院2021艺术硕士专项课题“贵州侗族刺相关史料记载,侗族先民又叫“黔首”。
唐宋时期,“黔首”演变成为“溪峒之民”或“峒民”。
历史学家认为,侗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千百年来一直居住在少数民族聚居地。
现在,贵州省已经成为侗族的主要聚居省份之一。
过去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文化传承主要依靠口头语言、建筑、刺绣等载体。
侗族刺绣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经过侗族人民的不断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及特殊寓意的艺术载体。
受楚汉刺绣的影响,侗族刺绣既有楚汉文化的多彩绚烂,又有侗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了独特的图案纹样和色彩体系。
千百年来,侗族人民将民族的审美观念表现在侗族刺绣上,使之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世界艺术的瑰宝。
近年来,随着文化的兼容并蓄和不断发展,侗族刺绣和中国、国际上的各种文化不断碰撞,以其精巧细致的手工艺,获得了全世界各国人士的好评,在中国文化长廊中展现出亮丽风采。
一、影响贵州侗族刺绣艺术发展的因素(一)外部因素贵州侗族聚居区四周多群山环抱,交通不便,侗族人民靠山吃山,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其农业生产、狩猎等活动多在族群聚居地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其他文化对侗族文化的影响,使其能够完整地保留下来。
侗族文化不仅体现在丧葬、建筑、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更体现在侗族人民千百年来一直践行的民族信仰上。
191作者简介:刘冬(1977— ),女,汉族,广西柳州人。
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陈列展览。
侗族在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民族,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
他们的村寨大多修在河溪两旁,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却创造了侗族大歌、鼓楼、风雨桥等一大批优秀的物资和精神文化遗产,侗族文化的传承更多依靠的是物资文化和精神信仰。
侗族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创造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是侗族文化和精神信仰的重要的载体。
一、侗族风雨桥文化“风雨桥”在建筑史上称为廊桥或楼桥,俗称花桥,又称“福桥”,“风雨桥”这个称呼,是1965年郭沫若为广西三江县的程阳桥题诗——“艳羡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层高”以后,才广为流传的。
侗族风雨桥一般用大青石作桥墩,桥身为杉木结构,由桥梁、桥廊、桥亭组成,风雨桥一般长五、六十米,宽四、五米。
桥台上为长廊,长廊中绘有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奇花异草为题材的五彩绘画,既增加了桥的美感,又增加了桥的艺术价值。
侗族风雨桥另外还有对联、匾额和题词等,侗乡的风雨桥不仅可使人过桥、休息、避风雨,还可使人欣赏到侗家艺术。
风雨桥多建在村头寨尾,起着“堵风水,拦村寨”的作用,桥的中间阁楼往往设立神龛,神龛边必须背靠下游,面朝上游,这样神灵才能镇桥护寨。
现存著名风雨桥三江岜团风雨桥、三江程阳永济风雨桥、龙津桥、黎平孟彦镇风雨桥、黎平地坪风雨桥、通道回龙桥、龙胜平等风雨桥。
(一)侗族风雨桥是侗民族精神和信仰的载体侗族信仰万物有灵,信仰的神灵包括自然界的山神、土地神、水神、火神、天地神、日月神、雷神,侗族的祖母神“萨岁”,外来宗教包括佛教、基督教、道教。
在古代,侗族的经济生活主要来源于水田和山林,因此村寨选址多依山傍水,村寨后的山为神山,为村寨的“养寨山”、“龙山地脉”,禁止砍伐,而村前的河流里有水神,会给村寨带来财喜,但有时也会把财喜冲走。
出于保护村寨,阻挡不好的风水,拦下好的风水的目的,因此侗族多在村头寨尾建风雨桥。
贵州侗族大歌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摘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贵州民间特色的艺术瑰宝,更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
本文通过简述侗族大歌及其保护现状、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应对保护措施。
对贵州侗族大歌的保护与研究,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
【关键词】侗族大歌;保护;对策一、侗族大歌概况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主要聚居于我国贵州、湖南、广西等省,其聚居地风光秀美、民风淳朴。
“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轿”。
因此,侗族大歌是侗家文化的积淀,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一直以来,世界音乐界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和声艺术,复调音乐仅存于西方。
1986年贵州侗歌合唱团赴法国参演时的表现令世界震惊,世界音乐界开始扭转对中国复调音乐的偏见,重新用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与评判中国音乐。
侗族大歌于2005年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于2022年11月15日成功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所以说,侗族大歌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世界舞台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
侗族大歌是侗族歌队演唱的多声歌(叠声歌),(1)其主要流行于侗族南部方言地区第二土语区。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创造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民间音乐的典型代表。
根据侗族大歌的特点又可将其划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混声大歌以及戏曲大歌。
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传承,是侗族人民生活的缩影。
它以艺术的形式记载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精神生活等等。
侗族没有形成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其民族历史的传承基本上是使用“歌”这一载体来实现的,以歌代文。
侗族大歌是集娱乐性、教育性、传承性、交流性、文化性于一体的艺术。
所以我们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其辉煌历史能够延续下去。
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意义,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象征,是侗家凝聚力的体现。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南和江西等地。
侗族人口虽不多,但其独特的文化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侗族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内涵,包括音乐、舞蹈、建筑、服饰、节日等方面的内容,充分展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特色。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一、侗族音乐侗族音乐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
侗族音乐以唱歌为主要表现形式,歌曲内容丰富,有歌颂自然的美好,赞颂友情的深厚,抒发生活的快乐和痛苦等。
侗族歌曲的旋律优美动听,歌词意境深远,往往令人陶醉其中。
侗族还有许多特有的乐器,如侗笛、侗鼓、侗琴等,这些乐器不仅在侗族音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成为了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二、侗族舞蹈侗族舞蹈又称“侗族大歌”,它是侗族文化的又一重要表现形式。
侗族舞蹈通常是男女相对即兴舞蹈,动作舒展自然、优美多姿,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侗族舞蹈的动作简单大方,富有典型的乡土舞蹈特点,舞蹈过程中大家一边跳舞一边高歌,其激情四溢的场景让人感到无比震撼。
侗族舞蹈也常常出现在侗族的各类庆典和欢庆活动中,成为了侗族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三、侗族建筑侗族建筑是侗族文化的又一亮点,它以水寨为代表,是侗族建筑工艺的杰出代表。
侗族水寨多建在山水交错之处,外观形象独特,美丽壮观,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理解。
侗族水寨以木结构为主,屋顶覆以青瓦,并多以水系环绕,是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热带山地多雨环境下所形成的建筑特色。
侗族水寨不仅是侗族人民生活的居所,同时也是侗族文化的代表,是侗族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结合和延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四、侗族服饰侗族服饰是侗族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服饰以青色为主,女性头戴银饰,耳饰、项链、戒指等辅以红色为主色彩,十分华丽。
侗族服饰是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不仅体现了侗族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更传达了侗族人们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精神追求。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
侗族的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侗族传统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实地调研和相关资料,对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进行研究。
一、侗族传统聚落形态1. 自然环境选择侗族聚落一般选择在河流边缘、山坡、山谷等地形较为适宜的地方建立。
这种地理位置选择能够方便侗族人民的农耕生活、水资源利用以及与外界人文交流。
同时也考虑了侗族文化对于自然的敬畏和依赖。
2. 建筑布局侗族聚落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建筑布局分为“亭群”和“侬家寨”。
亭群是由几栋木屋环绕的大草坪组成,集中起居、劳作、娱乐等功能于一体。
而侬家寨则是由一幢幢独立的木屋组成,每个家庭独立居住。
侗族聚落的建筑布局充分考虑到了家庭的独立性和生活的便利性。
3. 聚落规模侗族聚落规模较小,多为数十户至数百户的大小。
通常由几个家族组成,形成一个大的家族聚落,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密,社会关系清晰。
4. 文化景观侗族聚落一般会有一些特色的文化景观,如侗族风雨桥、侗寨长桌宴、侗寨广场舞等活动场所和活动形式。
这些文化景观展示了侗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5. 宗教建筑侗族传统聚落中会有一些宗教建筑,如侗族的祠堂、风雨桥神台等。
这些宗教建筑在侗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承载了侗族人民的信仰和文化传承。
1. 家族文化侗族传统聚落中的家庭关系十分重要,家族文化是侗族文化的核心。
在侗族聚落中,家庭成员之间由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共同构成,并形成了一套复杂而又清晰的社会关系网络。
家庭成员在农耕、社交、婚姻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范和传统,家族文化充分展现了侗族人民的和睦、团结和忠诚。
2. 传统工艺侗族传统聚落中还保存着丰富的传统工艺,如侗族服饰、编织、木雕等。
这些传统工艺不仅是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更是传承和弘扬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三江侗族是中国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分支,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之一。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文化冲击的影响,三江侗族的非物质遗产面临着传承困境和文化衰退的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文化价值。
通过深入探讨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的传承现状、困境原因以及传承途径,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促进三江侗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对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进行研究,既是对三江侗族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弘扬。
【字数:208】1.2 研究意义三江侗族作为中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研究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的意义在于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播。
研究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还具有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
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是该族群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通过深入研究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现状及困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三江侗族的文化特色和传统价值,从而推动相关传统技艺、习俗等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2. 正文2.1 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概况三江侗族是中国侗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
三江侗族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手工艺、传统医药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遗产包括侗族竹编技艺、侗族牛角琴演奏、侗族银饰工艺等。
侗族竹编技艺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侗族人民善于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将竹子编织成各种生活用品,如筐篓、凉席、笆篱等,体现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的感悟和利用。
侗族牛角琴是一种由牛角制成的弦乐器,音色悠扬,深受侗族人民喜爱。
侗族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以调查问卷为主要手段,对中国南方侗族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研究,从社会历史、文化传承、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分析。
研究表明,侗族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底蕴,革命传统和人文精神等特点。
然而,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不足。
为此,本研究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以促进侗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正文:一、社会历史侗族是中国南方一个自治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两汉时期。
侗族历史文化悠久,吸收了周、楚、汉、滇等各族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侗族文化是多元文化的代表,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变革,形成了一种自成体系的多元文化。
二、文化特征1.模样民居它是侗族传统建筑的代表,有木结构,斜切侧角楼房。
模样民居既体现了侗族文化的特征,也具有民族特点的风韵和民族特色的魅力。
2.侗族服饰侗族服饰是侗族文化的体现,其特点是鲜艳、华丽、富有民族特色。
侗族男性通常穿着白背心,裤子和侧褶袍,女性则穿着绣花裙和纱裙等华美的衣服。
3.侗族音乐侗族音乐包括唱歌、击鼓等几种表现形式。
其中,侗族的信棒舞是侗族音乐的代表,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特点也是侗族文化的代表。
三、文化传承侗族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承,被崇尚,受欢迎。
在侗族地区,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往来帮助年轻一代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此外,当前,侗族的文化传承遇到了困难,其原因是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
四、语言特点侗族语言是中国南部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的语言之一,其特点是发音困难,语法复杂。
作为一种少数民族语言,侗族语言承载着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五、研究成果1.了解侗族文化的历史和特点。
2.认识到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出一系列保护和传承措施。
3.深入探讨侗族的社会经济问题,并提出促进侗族经济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结论:本研究表明,侗族文化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代表,但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社会实践侗族文化调研报告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贵州、广西、湖南等地,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侗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情况,为促进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的方法1. 实地调研:前往侗族聚居地区,与侗族群众交流,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观察侗族特有的文化表现形式。
2. 文献资料研究:查阅相关书籍、论文以及侗族文化传统的相关资料,积累有关侗族文化的知识。
3. 专家访谈:就侗族文化进行深度访谈,获取专家学者对侗族文化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三、调研的内容1. 侗族的居住地域和人口分布情况侗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的贵州、广西、湖南等地,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统一的数据,侗族在中国的人口总数约为25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生活在贵州、广西等地。
2. 侗族的语言文字侗族使用侗文,侗文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种文字,与中文并不相同。
侗文的书写方式是从上到下竖直书写,在侗族地区的村落和集市上,我们都能看到侗文书写的广告、标语等文字。
3. 侗族的宗教信仰侗族主要信奉自然崇拜和家族祖先崇拜,他们相信大自然有灵性,尊重自然、崇拜自然。
在侗族的节日、婚丧嫁娶等重大事件中,都会有庙会等宗教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4. 侗族的传统节日侗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侗年、庆丰节、赛秋节等,这些节日在侗族村落中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些节日中,侗族人民通过举行祭祀活动、歌舞表演等方式,来迎接春耕、庆祝丰收。
5. 侗族的风俗习惯侗族的饮食习惯主要以米饭、玉米、鸡鸭鱼肉为主,丰富的菜品口味独特;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传统习俗。
6. 侗族的民间艺术侗族民间艺术以歌舞、织布、银饰、剪纸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其中,侗族的歌舞表演最具特色,他们的歌曲多情、节奏明快;舞蹈表演也富有活力和热情。
四、调研结果的意义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侗族的文化传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的聚落形态是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之一,它与侗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内涵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讨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以帮助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侗族传统文化。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地理位置选择、建筑布局、建筑形式和材料。
在地理位置选择上,侗族传统聚落通常选址于山坡或山脚地势较高的地方,以便于防御和农业生产。
聚落的选址还与水资源的利用和周边环境的考量有关。
在建筑布局上,侗族传统聚落一般分布在山顶或山腰,并呈现出以街巷和街巷小区为单位,错落有致的形态。
聚落的布局通常以一条主街道为中轴线,两侧称为“坊”,并由横向和纵向的小巷相连,形成街巷网状的结构。
在建筑形式上,侗族传统聚落的建筑多为木结构,以小坡顶式建筑为主。
坡顶式建筑是指建筑的屋顶由坡面构成,其特点是斜坡下延伸的坡角,形成层次鲜明的建筑形态。
建筑的外立面常常采用彩绘、雕花等装饰。
建筑的色彩多以红、白、黑等颜色为主,寓意吉祥幸福。
在建筑的材料上,侗族传统聚落的建筑多使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如木材、土坯等。
这些材料不仅环保,而且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符合侗族尊崇自然的文化观念。
传统聚落形态承载着丰富的侗族文化内涵。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反映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敬和依赖。
聚落的选址、建筑形式和材料的选择都与当地自然环境紧密相关,体现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的认识和融合。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还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侗族传统聚落的布局和建筑形式呈现出分工明确的社会组织结构,如街巷的划分和居民的居住方式等。
这些布局和形式的选择既方便了居民的生活,也促进了社区内的交流和合作。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观。
聚落的建筑装饰和彩绘等都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
建筑的色彩和形态也富有象征意义,如红色象征喜庆和纯洁,黑色象征神秘和庄重等。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侗族是我国的一支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江西等地。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是研究侗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聚落形态和文化内涵两方面进行研究。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是指侗族人民居住的村落和居住建筑的布局和结构。
这些聚落主要分布在山区,由于山地地形复杂,侗族人民根据山势构筑了一种独特的聚落形态。
侗族传统聚落主要有三种形态:板屋、建筑群和河边村寨。
板屋是侗族传统聚落中最典型的形态。
板屋是用木头搭建的房屋,外墙用木板覆盖。
板屋造型简单,具有防火、防雨的功能。
板屋之间通常没有连通的天桥,居住在板屋里的侗族人民需要从一座板屋走到另一座板屋时,必须经过板屋下面的空地,这增加了交流的难度。
建筑群是由若干个板屋组合而成的建筑群体,一般由多个家庭共同使用。
河边村寨是侗族人民根据山地地貌和水资源的分布而建造的村寨。
这种村寨一般靠近河流,河流不仅提供了生活用水,还为村寨排水。
侗族传统聚落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文化传承。
侗族的传统文化在这些聚落中代代相传,这些聚落不仅是侗族人民的居住地,也是他们世代传承的文化载体。
其次是社会关系。
侗族传统聚落中的家庭之间经常互相帮助和合作,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网络。
再次是环境保护。
侗族人民居住在山区,他们非常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规范和生活方式来保护环境。
最后是精神寄托。
侗族人民在聚落中建造了很多供祭祀的场所,这些场所不仅是侗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的表现,也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侗族传统聚落的形态和文化内涵是密不可分的。
聚落的形态反映了侗族人民对山地地形和水资源的运用,而文化内涵则体现了侗族人民对文化传承、社会关系、环境保护和精神寄托的重视。
通过对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侗族的文化特点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