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样本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样本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样本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样本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用证候要点

(一)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二)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三)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四)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五)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六)胃阴局限性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七)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黄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常用症状/证候施护

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一)胃脘疼痛

1.观测疼痛部位、性质、限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随着症状。浮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浮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师,采用应急解决办法。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予以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及时报告医师,指引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依照证型,指引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引患者采用有效情志转移办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

7.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依照病情需要,可选取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位。

8.遵医嘱艾灸,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9.遵医嘱药熨,脾胃虚寒者可用中药热奄包热熨胃脘部。

10.遵医嘱拔火罐,取穴:背腧穴。

11.遵医嘱TDP电磁波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关元、中极等。

(二)胃脘胀满

1.观测胀满部位、性质、限度、时间、诱发因素及随着症状。

2.勉励患者饭后恰当运动,保持大便畅通。

3.依照食滞轻重控制饮食,避免进食过饱。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郁怒、悲哀等情志刺激。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脾俞、胃俞、肾俞、天枢、神阙、中脘、关元等。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合谷。

7.遵医嘱艾灸,取穴:神阙、中脘、下脘、建里、天枢等。

8.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三)嗳气、反酸

1.观测嗳气、反酸频率、限度、随着症状及与饮食关系。

2.指引患者饭后不适当及时平卧,发作时宜取坐位,可饮用温开水;若空腹时浮现,应及时进食以缓和不适。

3.忌生冷饮食,少食甜、酸之品,戒烟酒。

4.指引患者慎起居,适寒温,畅情志,避免恼怒、抑郁。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内关。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足三里、合谷、天突、中脘、内关等。

7.遵医嘱艾灸,取穴: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神阙等。

8.遵医嘱低频脉冲电治疗,取穴:取中脘、内关、足三里、合谷、胃俞、膈俞等。

(四)纳呆

1.观测患者饮食状况、口腔气味、口中感觉、随着症状及舌质舌苔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2.定期测量体重,监测关于营养指标变化,并做好记录。

3.指引患者少食多餐,宜进高热量、高优质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忌肥甘厚味、煎炸之品。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足三里、内关、丰隆、合谷、中脘、阳陵泉等。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依照病情需要,可选取脾、胃、肝、小肠、心、交感等穴位。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药熨法:温度保持在60~70℃,不适当过高,以免灼伤(详见附录2)。

3.穴位注射(详见附录2)。

4.艾灸(详见附录2)。

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6.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7.拔火罐(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引

(一)生活起居

1.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恰当运动,保证睡眠。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3.指引患者养成良好饮食卫生习惯,制定推荐食谱,变化以往不合理饮食构造。

4.指引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依照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二)饮食指引

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定期进食、少量、多餐为原则;宜细嚼、慢咽,减少对胃粘膜刺激;忌食辛辣、肥甘、过咸、过酸、生冷之品,戒烟酒、浓茶、咖啡。

1.肝胃气滞证:进食疏肝理气食物,如香橼、佛手、山楂、桃仁、山药、萝卜、生姜等。忌食壅阻气机食物,如豆类、红薯、南瓜等。食疗方:金桔山药粟米粥等。

2.肝胃郁热证:进食疏肝清热食物,如栀子、杏仁、薏苡仁、莲子、菊花等。食疗方:菊花饮等。

3.脾胃湿热证:进食清热除湿食物,如荸荠、百合、马齿苋、赤小豆等。食疗方:赤豆粥等。

4.脾胃气虚证:进食补中健胃食物,如鸡蛋、瘦猪肉、羊肉、大枣、桂圆、白扁豆、山药、茯苓。食疗方:莲子山药粥等。

5.脾胃虚寒证:进食温中健脾食物,如猪肚、鱼肉、羊肉、鸡肉、桂圆、大枣、莲子、生姜等。食疗方:桂圆糯米粥等。

6.胃阴局限性证:进食健脾和胃食物,如蛋类、莲子、山药、白扁豆、百合、大枣、薏苡仁、枸杞等。忌油炸食物、羊肉、狗肉、酒类等助火之品。食疗方:山药百合大枣粥、山药枸杞薏米粥等。

7.胃络瘀阻证:进食活血祛瘀食物,如桃仁、山楂、大枣、赤小豆、生姜等。忌粗糙、坚硬、油炸、厚味之品,忌食生冷性寒之物。食疗方:大枣赤豆莲藕粥等。

(三)情志调理

1.责任护士多与患者沟通,理解其心理状态,指引其保持乐观情绪。

2.针对患者忧思恼怒、恐惊紧张等不良情志,指引患者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其注意力,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针对患者焦急或抑郁情绪变化,可采用暗示疗法或顺情从欲法。

3.勉励家属多陪伴患者,予以患者心理支持。

4.勉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提高结识,增强治疗信心。

5.指引患者和家属理解本病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简朴办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五、护理难点

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难以纠正.

解决思路:

1.运用各种形式向患者简介食疗及养生办法,勉励患者建立良好生活方式。

2.定期进行电话回访及门诊复查,筛查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

3.对目的人群进行定期追踪、随访和效果评价。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宁远县中医医院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限度: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局限性证□胃络瘀阻证□其她:一、护理效果评价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二)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 。 (三)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四)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五)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六)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七)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黄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 7.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位。 8.遵医嘱艾灸,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9.遵医嘱药熨,脾胃虚寒者可用中药热奄包热熨胃脘部。 10.遵医嘱拔火罐,取穴:背腧穴。 11.遵医嘱TDP电磁波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关元、中极等。 (二)胃脘胀满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根据食滞轻重控制饮食,避免进食过饱。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郁怒、悲伤等情志刺激。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脾俞、胃俞、肾俞、天枢、神阙、中脘、关元等。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合谷。

胃脘痛(胃溃疡)中医护理_方案

胃脘痛(胃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质淡苔白,脉缓弱。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脉弦数或脉弦。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脉细数,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

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 7.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分泌等穴位。 8.遵医嘱艾灸,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9.遵医嘱药熨,脾胃虚寒者可用中药热奄包热熨胃脘部。 10.遵医嘱拔火罐,取穴:背腧穴。 11.遵医嘱TDP电磁波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关元、中极等。 (二)胃脘胀满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根据食滞轻重控制饮食,避免进食过饱。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郁怒、悲伤等情志刺激。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脾俞、胃俞、肾俞、天枢、神阙、中脘、关元等。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合谷。 7.遵医嘱艾灸,取穴:神阙、中脘、下脘、建里、天枢等。 8.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三)嗳气、反酸 1.观察嗳气、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发作时宜取坐位,可饮用温开水;若空腹时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二)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 。 (三)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四)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五)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六)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七)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黄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

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 7、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位。 8、遵医嘱艾灸,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9、遵医嘱药熨,脾胃虚寒者可用中药热奄包热熨胃脘部。 10、遵医嘱拔火罐,取穴:背腧穴。 11、遵医嘱TDP电磁波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关元、中极等。 (二)胃脘胀满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根据食滞轻重控制饮食,避免进食过饱。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郁怒、悲伤等情志刺激。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脾俞、胃俞、肾俞、天枢、神阙、中脘、关元等。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合谷。 7、遵医嘱艾灸,取穴:神阙、中脘、下脘、建里、天枢等。 8、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1]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饮食的关系。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关系。 (2)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脾胃虚寒者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辛辣,肥甘之品。 5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6临证(症)施护 (1)食滞胃痛着,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食或半流食。(2)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着,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痛,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4)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7 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 (2)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效果分析总结报告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胃脘痛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自2014年10月至12月,湖南省湘潭县中医医院在八病室应用“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49例,患者平均住院日5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49例:肝胃气滞证20例,脾胃湿热证10例,脾胃气虚证15例,脾胃虚寒证4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评估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嗳气、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口才饮食善、口腔气味、口中感觉、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中药贴敷、穴位按摩、耳穴压豆。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耳穴压豆,其次是中药贴敷、穴位按摩。分析其原因:1、耳穴压豆是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师沟通并实施,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且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2、中药贴敷、穴位按摩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且相对经济实惠,临床易于实施。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48人(98%);②一般:1人(2%); ③不满意:0人。 分析其原因:1、《方案》中健康指导内容清晰明确,便于护理人员掌握及临床应用。 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加强了护患沟通,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统一,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从而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三)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分为四个层次:①实用性强:32人(63%); ②实用性较强:16人(31%);③实用性一般:2人(4%);④不适用:1人(2%)。 分析其原因:1、《方案》对于每个疾病的常见症状护理、中医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均给予了系统、明确的专业指导,使护理人员明确自己在各疾病中医专科护理中应该做什么、如何做,避免了以往工作的盲目性、随机性。2、《方案》中对各疾病常见症状适用的中医护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对关键环节如:选穴、应用时间、观察要点等做了明确说明,使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更加规范、科学。3、系统规范的中医专科护理标准,对于提高年轻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中医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中医饮食调护未落实到位 临床中,大部分医院的营养食堂未能特色的中医辨证膳食,具有中医特色的饮食调护局限在健康指导层面。 2、护理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指标支撑 护理效果评价是由责任护士的主观认识及感受来进行评价,造成评价标准不一致,建议通过专家论证,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 3、加强护士培训,提高患者满意度 三、护理效果评价与分析 (一)护理效果方法评价 1、评价方法 对胃脘痛的主要症状胃脘部疼痛、嗳气/反酸、纳呆应用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及中医护理技术(包括应用次数及天数)后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 2、评价标准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样本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用证候要点 (一)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二)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三)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四)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五)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六)胃阴局限性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七)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黄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常用症状/证候施护 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一)胃脘疼痛 1.观测疼痛部位、性质、限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随着症状。浮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浮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师,采用应急解决办法。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予以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及时报告医师,指引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依照证型,指引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引患者采用有效情志转移办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 7.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依照病情需要,可选取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位。 8.遵医嘱艾灸,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总结分析报告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总结分析报告 2017年06月 一、基本情况 胃脘痛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21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自2017年01月01日至2017年06月30日,遵义县中医院在内一科应用“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 5例,患者平均住院日6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5例:肝胃郁热证1例,脾胃虚寒1例,肝气犯胃1例,胃阴亏虚2例,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评估活动、饮食、深呼吸/肌肉放松、排便指导、情志护理、腹部按摩、口腔清洁、气味、口中感觉、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艾灸,穴位贴敷,中药塌渍,中药湿敷各种理疗等。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

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师沟通并实施,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且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2、艾灸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且相对经济实惠,临床易于实施。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 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为80%。 分析其原因:1、《方案》中健康指导内容清晰明确,便于护理人员掌握及临床应用。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加强了护患沟通,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统一,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从而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三)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为80%。 分析其原因:1、《方案》对于每个疾病的常见症状护理、中医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均给予了系统、明确的专业指导,使护理人员明确自己在各疾病中医专科护理中应该做什么、如何做,避免了以往工作的盲目性、随机性。2、《方案》中对各疾病常见症状适用的中

胃疡的中医护理方案

胃疡的中医护理方 案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等穴。 6.遵医嘱药熨法,取胃脘部。 7.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肝胆等穴。 8.遵医嘱拔火罐,取脾俞、胃俞、肾俞、肝俞等穴。 (二)嗳气、反酸 1.观察嗳气、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发作时宜取坐位,可饮用温开水,若空腹时出现嗳气、反酸,应立即进食以缓解不适。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 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二)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三)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四)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五)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六)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七)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黄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 7.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位。 8.遵医嘱艾灸,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9.遵医嘱药熨,脾胃虚寒者可用中药热奄包热熨胃脘部。 10.遵医嘱拔火罐,取穴:背腧穴。 11.遵医嘱TDP电磁波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关元、中极等。 (二)胃脘胀满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根据食滞轻重控制饮食,避免进食过饱。

中医护理方案49859

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舌质红、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暗紫,苔白。 ((四)脾虚气陷证:肛L门松弛,似有便意,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回纳。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 便血 1、观察出血的色、质、量及伴随症状。若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等,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宜缓慢,避免剧烈活动。 3、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 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 (二)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强度、伴随症状与持续时间。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指导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的音乐。 4、遵医啊穴位按摩:取足三里,承山等穴。 5.遵医啊耳穴贴压:取门、直肠、神门等穴。 6、遵医嘱中药熏洗。 (三)肿物脱出 1、观察脱出物的大小、颜色,脱出的痔核表面有无糜烂、分泌物、坏死。 2、急性发作期宜采取侧卧位休息。

3、出现痔核轻微脱出时,指导患者手指涂抹润滑油,轻轻将其回纳,回纳后 平卧休息20分钟:如发生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 4、遵医嘱中药煎洗。 5、遵医嘱中药外敷。 ((四) 便秘 1、观察排便的频次。 2、遵医属中药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胃俞、足三里、中脘、支沟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直肠、大肠、脾、胃、皮质下等穴。 6、遵医嘱刮痧:刮背脊部膀胱经腰骶段,大肠俞刮至出痧:刮督脉腰阳关至长强至潮红或至出痧;刮肚脐两侧天枢、大横穴至出痧。 (五)肛周潮湿瘙痒 1、指导患者穿宽松清洁内衣,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2、指导患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勿抓挠瘙痒部位。 3、遵医嘱中药熏洗。 4、遵医囑中药外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艾灸(详见附录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穴贴压(详见附录2)。 4、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5、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是由外邪、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该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常见,以胃脘疼痛为主证,兼见胃脘部痞子满、嗳气、吐酸、纳呆、大便不调等症,并易反复发作。西医学中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胃痉挛、胃癌、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等等疾病,当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辩证施护。 一、临床表现 1、胃脘部胀满、胀闷 2、吐酸 3、納呆 4、胁痛腹胀 二、病因 外邪犯胃寒湿暑邪,侵袭胃腑饮食伤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横逆犯胃素体脾虚正气不足,胃失温养 三、治疗方法 理气和胃调理脾胃功能止痛梳理中焦气机

四、中医护理方案 1、临症护理 1.1寒邪客胃: 1.1.1 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疼痛部位。性质、开始时间、程度、伴随症状、规律性诱发因素以及疼痛的发展过程,并观察患者对疼痛的反应。 1.1.2 疼痛发作时,在局部用热水袋温熨,以散寒通脉,或饮生姜红糖汤,散寒止痛。另外也可辅助温热疗法,如拔火罐、药熨。熏蒸、灸疗等; 1.1.3 寒邪偏重者,病室宜温暖向阳,安静舒适,空气新鲜。避风寒,多加衣被,防止外感,注意休息,不妄过劳。 1.2食滞肠胃 1.2.1控制饮食,剧痛时,暂予禁食,待病情缓解后,再进素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食物以宽中和胃消食之品为宜,禁肥甘厚味及辛辣食物,忌酒。病愈后要饮食节制,不暴饮暴食。 1.2.2胃脘胀满疼痛欲呕吐者,可用盐汤探吐以涌吐宿食,缓解胃痛。 1.2.3保持大便通畅,给宿食以出路,有利于胃痛的缓解,便秘者用番泻叶泡水代茶饮,或大黄粉3~5克冲服 1.2.4针刺止痛,去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梁门等穴,强刺激不留针,一日2次,以疏调胃气,导致止痛。 1.3 肝胃气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