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第一次国共合作说明如何实施正确的革命统一战线战略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统战策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实现全民族共同抵抗日本侵略的一个关键性质。
为了取得战争胜利,我们必须发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力量。
“团结、进步、民主”是我们的基本原则,我们必须在这一原则指引下,制定好统战策略,加强团结,共同奋斗,才能实现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重视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性分析为了制定好合适的统战策略,我们必须做好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性分析。
要明确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核心是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为核心的统一战线。
这样的统一战线是在民族危机的情况下实现的,因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是本质的、客观的,是我们所必须面对并解决的共同问题。
我们必须理性面对各方面的复杂因素,加强对当前形势的研究和分析,准确把握形势,增强统战工作的科学性。
二、抓好民族团结要抓好民族团结,不仅需要政府在组织、领导和实施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保证,还需要加强社会各界的动员和组织,推进各族群众的联合。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当前形势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把握时机,注重策略,按照以下步骤稳步推进:(一)构建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在坚持团结一致、排斥分歧的基础上,加强对各族群众的思想引领、宣传教育,促进公众共同认同团结观念。
(二)加强对各族群众的动员组织。
政府要领导各界发挥自己的基础作用,以组织、动员、帮助等方式,深入发掘各族群众的优势资源,展开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
(三)鼓励宽容和谅解。
我们应该保持平等、留出更多的空间来鼓励各族群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建立起一种开放宽容、团结互助的社会氛围,这样才能保障民族团结的不断进步和巩固。
三、注重发挥各方面的优势我们必须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方的优势汇集起来,形成一股坚定有力的力量。
具体方法如下:(一)有效发挥政府的领导力量。
政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必须维护全国的利益,协调各界利益,促进各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为实现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2008年01月09日星期三20:54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统一战线的产生和第一次国共合作(1921—1927年)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了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正式的决定。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完成了国民党的改组。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本形式的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策略的成功,形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创了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新局面。
但由于当时我们党缺乏革命斗争经验,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没有深刻的认识,由于当时党的主要负责人的软弱退让,拱手让出了党对革命统一战线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解除了已有的工农革命武装,在强大敌人的袭击下,最终使党完全丧失制止和打败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叛卖革命的能力。
这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沉痛教训。
这个阶段,在党的文件和党的主要领导人讲话、文章中,一般将统一战线称作“联合战线”。
(2)土地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1927—1937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转入低潮。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
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向党内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适时地将“抗日反蒋”的方针调整为“逼蒋抗日”方针。
这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简论中共党的统一战线湖南邵东三中陈志伟awei27556@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我党共出现过四条统一战线: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
它们是夺取全国胜利的法宝之一,特别是在强调实现祖国统一的今天,这一法宝尤为重要。
如何实现两岸第三次合作成为爱国统一战线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下面就各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略作分析:一、革命统一战线(国共第一次合作)1、存在时间:1924年1月——1927年7月15日2、标志:国民党“一大”召开——“七·一五”政变3、中共党确立国共合作的方针(1)中共党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受挫,认识到仅靠工人阶级孤军奋战,是无法战胜强大而凶残的敌人的,必须建立统一战线。
(2)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威望,有革命根据地,并欢迎共产党与之合作。
(3)共产国际为两党合作起了重要作用。
(4)1922年中共召开杭州特别会议,同意两党合作。
(5)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4、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1)孙中共在革命征途中几经挫折,于绝望中遇到中国共产党,接受了共产国际和中共党的帮助,同意以“党内合作”方式与共产党合作,1922年9月,开始了改组国民党的工作。
(2)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
(3)会止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4)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全国反帝反封的大革命运动开展起来。
(5)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建立黄埔军校,它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在大革命期间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6)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政变,国共关系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了。
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统一战线政策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伟大斗争,中国在这一过程中采取了多种策略来实现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政策是为了实现革命目标,集中力量对敌斗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并且同时具备灵活性和威力,以达到革命事业的成功。
本文将重点讨论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统一战线政策,并探讨其对革命的影响和意义。
一、背景与形势分析1.1 背景介绍中国在20世纪初经历了封建王朝的衰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社会矛盾尖锐。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力量,制定并实施了统一战线政策。
1.2 形势分析中国社会民主力量众多,不同阶级、阶层、党派、团体和个人有各自的利益和诉求。
社会主义革命需要将这些力量团结起来,共同为革命事业奋斗。
中国共产党必须制定一种策略,通过统一战线政策来团结这些力量。
二、统一战线政策的原则与实践2.1 统一战线政策原则统一战线政策的核心原则是“在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即在斗争中寻找并建立联合,将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
根据具体情况,统一战线政策还遵循灵活多样、互利互惠、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原则。
2.2 实践与效果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实施了统一战线政策,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通过与其他党派合作,共同参与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将各方力量调动起来,形成了强大的革命力量。
统一战线政策的实施不仅拓宽了革命力量的基础,也提高了革命斗争的胜算。
三、统一战线政策的意义与启示3.1 统一战线政策的意义统一战线政策不仅加强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力量,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和领导能力。
通过统一战线政策,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充分发挥了团结和联盟的力量,成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
3.2 启示与指导意义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统一战线政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在革命中团结力量的重要性,善于发现和利用不同力量的共同利益点。
其次,要注重灵活性和威力,在保持原则的同时,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策略。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1、合作的条件:在二七罢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威信,在南方又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孙中山也真诚欢迎中国共产党同他合作。
共产国际起了积极促进作用。
2、中共“三大”和国共合作的方针:时间、地点:1923年,广州。
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合作的方针: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评价:中共“三大”作出同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决定有着巨大的历史功绩,但在这次会上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二、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时间、地点:1924年,广州。
议题:讨论国民党的改组问题。
内容:《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它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党一大以后,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三、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最高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没有。
国共两党是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有着不同的阶级立场。
四、黄埔军校的建立:时间地点:1924年5月,广州黄埔。
教育特点: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五次统一战线中国的统一战线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壮大起来的。
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决定了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和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的长期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有着不同的任务、内容和特点。
一、革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7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出了《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初步提出了自己的统一战线的方针。
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在保持中国共产党独立性的条件下,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的革命合作,在此基础上形成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有共产党员出席并参与领导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宣告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政治主张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政治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也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国民党“一大”还确认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两党合作的原则,并选举产生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从而使国民党由大体上是代表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政治联盟。
改组以后的国民党本身就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革命联合战线的形成,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使北伐战争得以顺利进行。
二、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由于1927年国民党右派集团的叛变,以及民族资产阶级暂时附和了反革命分子,使得革命营垒中原有的四个阶级只剩下了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
它们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建立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政权组织。
两次国共合作的分析和对比摘要: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通常把它称为“大革命”或“国民大革命”。
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共产党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采取积极步骤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国共第一次合作由此拉开帷幕。
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不是偶然的社会现象,它是中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施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同时也和当时国民党的政策的转变分不开的。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
关键字:背景原因条件意义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背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
这时的各种革命力量,远不如统治着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
党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采取积极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正在这时,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于1923年1月根据马林的提议而作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的决议传到中国,对促进国共合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时的国民党大体上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党。
在几经挫折后,没有多少实力,而且成分复杂,组织松散。
但它有几个不容忽视的优势:一是它的领袖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他所领导的国民党在社会上是有威信的。
二是在中国南方建起了一块能够容纳各种革命力量进行活动的根据地,拥有一支数万人的军队。
三是孙中山在经历多次挫折后,深感其领导的革命必须改弦易辙,真诚地欢迎共产党员同他合作,欢迎苏联援助中国革命。
因此,中国共产党准备建立统一战线。
2、原因:A.一战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B.中国共产党经过二七惨案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国民党当时是革命的民主派,有一定威望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其领导人孙中山欢迎同共产党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如何影响抗日战争的结果国共合作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一项重要事件,也是中共与国民党两党合作的首次尝试。
这次合作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结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军事、政治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分析第一次国共合作对于抗日战争结果的影响。
一、军事方面国共两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取得了军事上的初步合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结果打下了重要基础。
这次合作使得国共两党能够共同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中形成了协同作战的局面。
共产党在红军的领导下,发动了多次游击战争,有效地削弱了日军的力量。
国民党则提供了一定的军事支援和物资支持,使得抗日力量得到了增强。
国共两党的合作使得中国在抗日战争中能够形成整体的抵抗力量,对于日本的侵略起到了重要的遏制作用。
二、政治方面第一次国共合作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政治动员起到了积极影响。
这次合作使得共产党与国民党能够建立起政治上的互信,形成了统一的抗日战略。
共产党在这次合作中主动放弃了一部分地盘,转而与国民党合作,展现了其为了国家利益大于一己私利的政治智慧。
国民党也在这次合作中放下了对共产党的猜忌,共同形成了抗日的大盘。
三、社会方面第一次国共合作对于抗日战争结果的社会动员发挥了重要作用。
共产党通过广泛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提高了人民对于抗日战争的认识度和参与度。
共产党在社会中开展的土地革命运动,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动力,增强了人民的抗日意识。
国民党则通过政府的组织和资源优势,加强了对于社会资源的调动和动员,使得抗日战争得到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综上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对于抗日战争的结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军事上的配合使得中国能够形成抗日的整体力量,政治上的合作加强了统一抗战的意识和行动,社会上的动员提高了人民的抗日参与度和支持。
这些影响使得中国在抗日战争中能够形成一致的战略态势,为最终战胜侵略者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共两党通过这次合作,展示了一种团结合作的力量,为后续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验和教训国共合作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在中国革命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中国革命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1924年至1927年的时间段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中达成的一个历史性妥协。
国共两党在这一时期内实现了政治、军事和组织上的合作,共同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加强团结合作是实现共同目标的关键。
国共两党在面对共同敌人时,能够放下分歧,团结合作,共同推进革命进程。
这一经验告诉我们,在政治斗争中,团结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只有通过团结合作,才能够实现胜利。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共两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战略策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
这一经验告诉我们,在革命实践中,不能墨守成规,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注重统一战线的建设。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共两党积极发展统一战线,吸收了各个阶级、各个群体的力量,形成了广泛的革命联盟。
这一经验告诉我们,在革命斗争中,必须注重团结各个阶级、各个群体的力量,形成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够取得胜利。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教训也是宝贵的。
其中最重要的教训是:不能忽视敌人的两面性。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共两党未能准确判断中国国民党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因此在北伐战争后期,国共两党的关系出现了严重的矛盾,最终导致国共分裂。
这一教训告诉我们,在革命斗争中,要正确判断敌人的两面性,避免重大错误的发生。
第一次国共合作还教育我们要注重党的建设。
国共两党在合作期间,虽然取得了一些重大胜利,但也暴露出党内建设不够健全的问题。
这一教训告诉我们,党的建设是革命胜利的关键,只有通过健全的党内建设,才能够保证革命事业的长久发展。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中国革命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具有重要意义。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内容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4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国共两党在他的遗愿下进行了第一次合作。
这次合作被称为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的具体实践,也是国共两党在共同对外敌斗争中实现了初步统一战线的一次重要尝试。
国共合作的背景是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国民党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在国内仍面临着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困境。
同时,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也使得中国的民族独立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国共两党在共同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面前,决定进行合作,共同抵抗外国的侵略,共同推动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主革命。
国共合作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军事和组织等方面。
在政治方面,双方同意实行“国共合作、共同对外”的方针,共同组织国民政府,实现各党派的平等地位。
在军事方面,国共两党共同组建了国民革命军,共同对外抗击帝国主义列强和北洋军阀。
在组织方面,国共两党建立了统一战线的组织机构,共同制定了一系列的合作方针和政策,为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组织保障。
国共合作的意义是深远的。
首先,国共合作的成功实现了国共两党在共同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面前的团结。
其次,国共合作的成功为中国的民主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和军事保障,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为中国的统一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最后,国共合作的成功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国共合作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由于国共两党的历史和思想传统的差异,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存在分歧,这给合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其次,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仍然存在,国共合作面临着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
最后,国共合作的实践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统一战线的组织机构不够完善,合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存在一定的问题等。
总的来说,国共第一次合作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尝试,是国共两党在共同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面前的团结的一次重要表现。
国共合作的成功为中国的民主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和军事保障,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为中国的统一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结合第一次国共合作说明如何实施正确的革命统一战线战略。
国内背景
1、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
2、共产党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只有国民党比较是真的民主派。
而且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
孙中山在多次革命后也认识到依靠军阀搞革命是不行的。
所以国共合作也是两党共同的愿望。
国际背景
1、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
条件:
①必要性——中共在二七罢工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
②可能性——国民党是比较真正的民主派,孙中山欢迎中共与其合作。
③重要外因——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与国民党合作。
●根据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我们可以看出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群众基础,由于
当时“打倒列强,除军阀”已经成为历史的主流呼声,所有的群众再也不甘饱受军阀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对抗军阀和列强再也不单单是某一个政治党派的意愿了。
所以建立统一战线一定要符合历史潮流,只有在正确的历史潮流中才能求得发展和壮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统一战线的正确性。
●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必须要有强大的政党作为后盾,国民党和共产党是当时
国内的两大党派,国民党作为当时的大党对于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强有力的同盟者,并且两党都属于当时比较民主的政党,都有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意愿,这就为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
这说明了建立统一战线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应中共的意愿且顾全大局,国民党明确了自己的革命纲领,在自己的革命纲
领里面强调了反帝反封的目标,确立了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辅助的新三民主义,这为以后的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导,坚定了两党人员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决心。
这说明统一战线的建立必须根据当前的政治环境提出一个恰当的理论指导,为统一战线指明方向,因为我们必须知道我们为什么战,如何去战。
●建立统一战线必须将国内各个阶层统一起来,国民党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
级和中共代表的工人阶级力量互补,两党的合作将国内的有代表性的几个阶层统一了起来,使本来趋于涣散的力量结合在一起,变成了工农小民的大联盟,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
这表明了一个统一战线所涵盖的阶级面必须要广,如果单是某一阶级组成的统一战线,就算群众很多也起不到有效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有广泛阶级基础的统一战线。
●在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同盟之间必定会有摩擦,面对这些摩擦我们要正确分
析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妥协。
第一次国共合作,两党都作出了相应的妥协,比如共产党以个人的身份加入国民党加入国民党,党内合作使统一战线有统一的组织形式,便于领导革命,也容易被国民党所接受,有利于改造国民党,使其获得新生;同时,共产党员有双重身份,便于开展革命活动,有利于中共从工运低潮中走出来,更能在孙中山这面革命旗帜下广泛发动群众,组织革命力量,迎接革命高潮。
再比如国民党修改自己的政治纲领,用先进的理论指导革命路线,进一步明确了革命目标。
这样的妥协为统一战线的建立减少了不少阻力。
在建立同战线的过程中盟友之间要学会退让,在磨合中求统一,这样才可以使统一战线的正确性得到保障。
●存在问题:国民党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国民党的领导权也就是统一战线的
领导权,容易使中共放弃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出现陈独秀“右”倾错误,不能够采用“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最终大革命失败。
这点问题说明了同盟的各方力量都要牢牢掌握革命的领导权,不能让权利重心倾倒于任意一方。
这样才能在统一中求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