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是指由于 心脏原因共43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17 MB
- 文档页数:43
心脏性猝死病因及高危因素分析钟万生;潘文博;陈东【摘要】目的探讨心脏性猝死(SCD)的病因及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SCD临床资料.结果冠心病69例(71.1%),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5例(36.1%)、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53例(54.6%),其中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Ⅱ~Ⅲ级占86.7%,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57例,LVEF<55%占84.2%,B型利钠肽(BNP)明显升高26例(26.8%)、临终前心电图示室性心律失常73例(75.3%)、低钾血症26例(26.8%)、冬季 SCD最常见(42.2%)、其中6:00—12:00时 SCD发生率最高(38.1%).结论冠心病是 SCD最常见的病因;SCD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昼夜差;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LVEF降低、BNP升高、低钾血症是 SCD的高危因素.【期刊名称】《安徽医药》【年(卷),期】2012(000)009【总页数】3页(P1297-1298,1299)【关键词】心脏性猝死;病因;高危因素【作者】钟万生;潘文博;陈东【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安徽合肥 230022;安徽省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安徽合肥 230022;安徽省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安徽合肥 230022【正文语种】中文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ca Death,SCD)指由心脏原因导致,在急性症状出现之后1 h内突然意识丧失,引起意外的自然死亡。
医学界对SCD的定义有过多次修订,但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离不开“自然”、“突然、意外”和“不可预测性”等词汇[1]。
SCD发病突然,死亡率高,也是现今社会医患关系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故本文对97例SCD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探讨其病因及高危因素,旨在早期识别高危病人,正确防范和救治SCD,缓解医患矛盾。
1.1 临床资料入选2001年1月—2011年6月我院心内科死亡病例97例。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心脏骤停( cardiac arrest)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
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为。
陕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脏停博,较少见的为无脉性电活动( 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PEA)。
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10秒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经及时救治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罕见自发逆转者。
心脏骤停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心脏性猝死( sudden cardiac death)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无论是否有心脏病,死亡的时间和形式未能预料。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资料显示,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 84/10万。
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万人,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
减少心脏性猝死发生率对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病因】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西方国家心脏性猝死中约80%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这些冠心病患者中约75%有心肌梗死病史。
心肌梗死后LVEF降低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预测因素;频发性与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存在,亦可预示心肌梗死存活者发生猝死的危险。
各种心肌病引起的心脏性猝死占5% ~15%,是冠心病易患年龄前(<35岁)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如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
此外还有离子通道病,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
【病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理表现。
病理研究显示在心脏性猝死患者急性冠脉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5%~64%,但有急性心肌梗死表现者仅为20%左右。
陈旧性心肌梗死亦是常见的病理表现,心脏性猝死患者也可见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肥厚可与急性或慢性心肌缺血同时存在。
【病理生理】心脏性猝死主要为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它的发生是冠状动脉血管事件、心肌损伤、心肌代谢异常和(或)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异常的结果。
心内科心源性猝死疾病护理要点解答一、疾病概述(一)概念和特点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急性症状发作后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自然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将发病后立即或24小时以内的死亡定为猝死,2007年美国 ACC会议上将发病1小时内死亡定为猝死。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数百万人因心源性猝死丧生,占死亡人数的15%~20%。
美国每年有约30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占全部心血管病死亡人数的50%以上,而且是20~60岁男性的首位死因。
在我国,心源性猝死也居死亡原因的首位,虽然没有大规模的临床流生病学资料报道,但心源性猝死比例在逐年增高,且随年龄增加发病率也逐渐增高,老年人心源性猝死的概率高达80%~90%。
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男性较女性高,美国Framingham 20年随访冠心病猝死发病率男性为女性的3.8倍;北京市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心源性猝死的男性年平均发病率为10.5/10万,女性为3.6/10万。
(二)相关病理生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理表现,病理研究显示心源性猝死患者急性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5%~64%。
陈旧性心梗也是心源性猝死的病理表现,这类患者也可见心肌肥厚、冠状动脉痉挛、心电不稳与传导障碍等病理改变。
心律失常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通常包括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
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导致冠状动脉血管事件、心肌损伤、心肌代谢异常和(或)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因素相互作用,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引发心源性猝死,但其最终作用机制仍无定论。
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的电生理机制是当窦房结和(或)房室结功能异常时,次级自律细胞不能承担起心脏的起搏功能,常见于病变弥漫累及心内膜下浦肯野纤维的严重心脏疾病。
非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源性猝死较少,常由心脏破裂、心脏流入和流出道的急性阻塞、急性心脏压塞等原因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