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足迹理论的介绍及其
- 格式:ppt
- 大小:379.00 KB
- 文档页数:24
6年第期总第3期&信息决策(下半月刊)生态足迹模型及其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分析□曾杰徐伟铭姚小薇摘要本文通过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其计算模型,分析生态足迹模型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而提出生态足迹模型是目前可持续发展评价领域的研究热点,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提供了重要途径,为科学制定土地利用及相关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与环境条件,其可持续利用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初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确立以来一直是土地科学研究的热点。
定量测度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Rees 和W ackernagel 等1992年以来提出和发展的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指标提供了一个核算地区、国家和全球自然资本利用的简明框架,通过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就可以知道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状况,可以在地区、国家和全球尺度上比较人类对自然的消费量与自然资本的承载量。
正如Rees 所比喻的那样,生态足迹是一只负载着人类与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等的巨脚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
当地球所能够提供的土地面积容不下这只“巨脚”时,其上的城市、工厂等就会失去平衡,它所承载的人类文明将最终坠落、崩毁。
二、生态足迹(一)生态足迹的概念。
W ackernagel (1996)提出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其定义是: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
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资源、能源消费同自己所拥有的生态能力进行比较,能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是否具有安全性。
因此,通过跟踪国家或区域的能源和资源消费,将他们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需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并同国家和区域范围所能提供的这种生物生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能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提供定量的依据。
人口规模预测方法繁多,较为常见的有综合增长率法、经济相关分析法、资源环境承载力预测法。
其中,综合增长率法主要是参考历年自然增长率及机械增长率,确定预测期内的年平均综合增长率,然后再根据相应的公式预测出目标年末的人口规模。
而经济相关分析法是撇开影响人口增长的其它种种因素,单独考虑人口增长与经济总量之间相关性,这一方法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为实践表明,一地的人口增长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
资源环境承载力预测法从一地的资源与环境现状出发,依据历史数据,确定其目标年末的某种资源的保有量与人均资源用量,计算出目标年末的人口规模。
但依据上述三种传统方法对一地的人口规模进行预测,主观成分较多,如综合增长率法中自然增长率与机械增长率的确定,若只考虑历史增长率,取若干年的平均值作为预测期内的综合增长率,那么预测结果较实际值会出现较大的偏差。
如若一地刚好处于经济发展的腾飞期,那么预测值就显然偏小;若一地处于经济发展的成熟期,那么预测值可能与实际值偏差不大;若一地处于经济发展的衰退期,其预测值较之实际值可能偏大。
即使在预测中考虑到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差异性这一因素,而对历史平均综合增长率做一定的调整,那调整的幅度依然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而对于经济相关分析法,所得人口规模预测值会存在二级误差,首先是对目标年末GDP预测过程中会存在误差,然后是根据GDP与人口总量的相关性对人口规模进行预测也会存在误差。
此外,只考虑经济发展这一个因素,且只考虑GDP这一单个经济发展指标,预测方法过于简单,误差较大。
对于资源环境承载力预测法也是如此,不仅目标年末的某种资源保有量难于精确估计,而且人均资源用量的确定也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综上所述,传统的人口规模预测方法较为简单,方法中各种参数的确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因而本文拟采用生态足迹法、灰色模型法、回归分析法对2015年汉中市域常住人口规模进行预测,并以此为据,对三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生态足迹方法及其应用探讨作者:郭晓泽单思行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2年第08期人类进入了21世纪,物质文明空前繁荣,世界经济也在快速发展,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对自然的需求。
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靠过多的摄取自然资源来提升工业化国家的物质标准以及经济的增长,是难以持续的。
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就必须生存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1]。
该文对生态足迹法的概念、相关理论以及计算模型应用等进行了阐述、探讨。
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生态旅游1.生态足迹法介绍生态足迹法的定义。
生态足迹法的定义是: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二者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
它将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转化为提供这种需求所必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并同国家和区域范围所能提供的这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进而判断人类的生存状态是否处于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
生态足迹法中使用的生物性生产面积的类型。
在生态足迹核算中,根据生产力大小差异,生物生产面积主要考虑如下6种类型:化石燃料土地、可耕地、林地、牧草地、建筑用地和海洋。
这里我们解释一下化石燃料用地和海洋用地。
化石燃料土地:人类消费生物化石燃料的同时释放了大量的CO2,化石燃料土地是人类应该留出用于吸收CO2的土地,我们也应该储备一定量的土地来补偿因化石能源的消耗而损失的自然资本的量。
但实际情况是,人们并未留出这类土地。
海洋:目前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在366€?08hm2左右,人均为6hm2。
其中8.3%的水域(人均为0.5hm2)提供了全海洋95%的生物产品。
目前,人类对海洋的开发不断扩大,而海洋生物产量已接近极限,但人类实际能从海洋中获取的食物是比较有限的。
生态足迹分析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各类土地在空间上是互斥的。
也就是说任何不同种类型的土地都不存在一个单位空间内。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作者:李晓晶刘源郗雯来源:《农业与技术》2019年第17期摘要:生态足迹理论是评价和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重要方法之一,生态足迹分析法容易理解、操作性强、结果明确,因此其在区域可持续评价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文章从生态足迹产生的背景、指标构成、分析框架、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生态足迹理论的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均衡因子;产量因子;研究进展1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产生背景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又称生态占有,是指能够提供特定人口的资源和废弃物消纳的具有生物生产的土地面积[1]。
生态足迹概念及其模型最初是由徐中民、杨开忠、张志强等学者引入国内,他们为我国生态足迹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目前,生态足迹理论已成为国际上用来度量和评价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其直观且综合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级范围、各种尺度、多个领域的生态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中。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提出生态足迹概念的基本思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在生活与生产中产生的废物,均是直接或间接的从自然生态环境中获取或排放,因此给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而这种对自然产生的压力只要处于生态系统的承载范围内,自然环境就是安全和可持续状态的,反之,就是不可持续状态的。
2 生态足迹分析的指标体系2.1 生态生产性用地生态足迹分析法中“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等重要指标都是以生态生产性土地来定义的,生态生产性土地分为6大类[2]。
化石燃料地:在生态足迹计算及分析中,要综合考虑补偿因消耗的化石能源以及吸收其释放出的CO2所需的化石燃料的土地面积,特别是对于化石燃料资源储备丰富的内蒙古尤为突出。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耕地在6大类生态生产性土地中生产能力最高,内蒙古耕地有9540万hm2,占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82.6%,耕地是内蒙古生态生产用地最大的一个类型。
浅析生态足迹评价摘要:生态足迹评价方法是评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可测度的直观且综合的指标,是迄今提出的评估可持续发展的众多指标中最受生态经济学界关注、推崇和广泛应用的一个指标。
本文从生态足迹的概念、模型、指标体系和优缺点进行浅析,为区域生态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足迹、模型、指标体系、评价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的概念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E. Rees于1992年提出,之后他与Wackernagel M不断完善,于1996年提出生态足迹计算模型,用于衡量可持续发展。
由于这种方法简单明了,被认为是近20年来定量测量可持续发展领域最重要的进展。
该方法本身也在不断地被批判和修正,本文在阅读所有该领域重要文献和报告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评价。
1 生态足迹的概述1.1生态足迹概念生态足迹定义为: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为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
生态足迹法是基于6点假设计算的[1]: (1)跟踪人类社会消费的大部分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是可能的;(2)这些资源和废弃物流量的大部分可根据支持这些流量的必需的生物生产性面积进行测度;(3)各类可用生物生产能力不同的土地,可以折算成标准公顷———全球公顷;(4)由于这些土地的用途是互相排斥的,所以,它们可以相加成为人类的消费需求;(5)自然的生态服务的供应也可以用以全球公顷表示的生物生产空间表达;(6)生态足迹可以超越生物承载力。
1.2生态足迹研究阶段生态足迹概念作为可持续发展定量方法的一种,于2000年之后引入中国,曾被翻译为生态基区,也被翻译为生态占用、生态痕迹、生态脚印、生态空间占用、生态踩占等。
由于生态足迹一方面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体现了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应用较广。
2004年4月在沈阳举行的第一届“环境指标: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两岸学术交流会”,促进了生态足迹模型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
生态足迹指标模型研究及其应用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环境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除了致力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和开发新能源等方面的研究外,许多国家也通过引入“生态足迹指标模型”来衡量环境保护状况以及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足迹指标模型是一种用来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工具,其所涵盖的概念包括土地、水、空气、木材、食物、能源等。
通过该模型,人们可以了解到一个社区或国家所消耗的自然资源的数量,并估计该社区或国家的生态足迹,从而了解是否存在过度消耗的情况。
既能为政府提供行政决策依据,也可以为项目投资、管理等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生态足迹指标模型最初来自加拿大的一个学者弗连特·韦克斯勒,其模型采用的是强化的生态足迹理论和统计方法,一方面衡量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另一方面则测算机会的消耗。
在实际应用中,生态足迹指标模型实际上借鉴了许多不同的指标体系,如碳足迹、水足迹等,可以更全面地衡量个体、社区或国家的环境影响。
生态足迹指标模型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家庭生态足迹、个人生态足迹、城市生态足迹和国家生态足迹。
其中,个人生态足迹是指一个人所使用的自然资源量;家庭生态足迹是指一个家庭成员所使用的自然资源量;城市生态足迹是指一个城市所消耗的自然资源量;国家生态足迹则是指一个国家所消耗的自然资源数量。
每个生态足迹指标模型都有其独特的指标组合,由于数据的复杂性以及规模的不同,每个生态足迹指标模型的测算方法都会各异。
在实践中,生态足迹指标模型已被广泛应用。
例如,在中国大陆,绿色足迹(Green Footprint)是一种常用的衡量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压力的方法。
据此,中央财经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研究人员分析了高碳排放、低碳排放区域之间的资源利用的差异。
结果表明,高碳排放地区的生态足迹比低碳排放地区的生态足迹要大得多。
研究人员还分析了不同省份、不同城市之间的生态足迹差异,并通过政策措施来实现生态足迹的平衡发展。
生态足迹知识:生态足迹和社会力量的合作的关系生态足迹和社会力量的合作的关系生态足迹是一个旨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它是评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一种方法,它通过考虑人类活动对土地、水、空气、能源等物质的使用量,计算出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负担的数量,并表达为相应的能源和土地面积。
人类的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发展已经给予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生态足迹就是通过定量分析这些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促进可持续性发展的方法之一。
生态足迹所涉及的活动包括了食品生产和消费、能源消耗、设施建设、交通运输等,这些活动越来越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才能够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生态足迹和社会力量的合作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一、社会力量对生态足迹进行促进和引领生态足迹是一种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新概念,其发展过程中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和推广。
在国际上,许多非政府组织、媒体、学术机构、政府机构都开始积极地关注和推广生态足迹的概念。
这些社会力量组织了许多相关的会议、研讨会、报告等活动,不断地推进生态足迹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使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生态足迹的方法,倡导人们将环保节能的意识体系纳入日常行为中。
二、生态足迹对社会力量的启迪作用生态足迹的概念在人们的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它通过计算各种资源的消耗量、排放量和污染程度,清晰的展示出一个行为对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
这种想法的启示可以帮助更多的社会力量进行调整和改正自己的行为,使人们的行为更加环保,更加可持续,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力量帮助实现生态足迹的理论应用生态足迹的使用需要很多的数据和计算方法,而这些数据和计算方法很难由单一机构完成,需要社会力量的共同合作。
政府机构、环保组织、企业和学术机构在该领域的数据共享和合作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生态足迹的应用和发展。
四、社会力量对生态足迹研究和理论发展的支持生态足迹的研究和应用需要很多资源和精力,资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生态足迹研究现状及其评述摘要:近年来,生态足迹模型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按照wackernagel等提出的传统生态足迹模型以及bicknell等提出的投入产出生态足迹模型的发展脉络,介绍了传统模型在数据、消费项目、模型的修正与耦合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单区域投入产出与多区域投入产出生态足迹的研究前沿,以及国际上关于核足迹计算方法的争论,最后本文对现状进行评述。
关键词:生态足迹;投入产出;多区域投入产出;系统动力学中图分类号:q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2引言据统计,仅国际生态经济学会会刊ecological economics自1996年第11期发表生态足迹研究的文章以来,至2010年第1期,共发表有关生态足迹理论评述、区域实证、方法改善、行业应用的论文达56篇。
ecological economics在2000年第3期还以专刊形式集中讨论了生态足迹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应用问题。
2000年起世界自然基金会wwf(worldwide fund for nature)和rp(redefining progress)两大世界非政府机构分别每年和每两年公布一次部分国家的生态足迹研究结果,主要工业国家把生态足迹指标纳入官方指标体系。
国际智库环球足迹网络gfn(global footprint network)每年都更新模型法和应用的进展,并且每年公布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的国家足迹账户nfa(national footprint accounts)及生态足迹报告。
2008年国合会和wwf共同委托环gfn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发布《中国生态足迹报告》,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认知度、促进中外专家之间的联合研究、并为中国高层领导决策提供政策建议。
一、生态足迹简介生态足迹ef(ecological footprint),也称生态占用(ecological appropriation),指能够持续地向一定人提供他们所消耗的所有资源和消纳他们所产生的所有废物的土地和水体的总面积。
生态足迹【摘要】生态足迹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只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关键字】生态足迹计算分析法1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1.1生态足迹概念生态足迹EF(ecological footprint,又译生态占用)是由加拿大环境经济学家.William和Wackernagel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基于生物物理量的度量评价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概念和方法。
生态足迹的定义为:“the biologicallyproductive and mutually exclusive areas necessary to continuously rovide forpeople’Sresource supplies and the absorption of their wastes”,即任何已知人口(个人、城市、国家、社区)的生态足迹是生产相应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纳所产生的废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
它代表了既定技术条件和消费水平下特定人口对环境的影响规模和持续生存对环境提出的需求。
1. 2生态生产性土地生态生产性土地(ecologically productive land)是生态足迹分析法为各类自然资本提供的统一度量基础。
生态生产也称为生物生产,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维持生命过程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并转化为新的物质,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积累。
生态生产是自然资本产生自然收入的原因。
自然资本产生自然收入的能力由生态生产力(ecological productivity)衡量。
生态生产力越大,说明某种自然资本的生命支持能力越强。
由于自然资本总是与一定的地球表面相联系,因此生态足迹分析用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概念来代表自然资本。
所谓生态生产性土地是指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
生态足迹知识:生态足迹和生态景观的关系现代人类在追求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破坏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生态足迹理论应运而生。
生态足迹是一个用于衡量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造成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影响的指标,它考虑到了人类生产、消费以及废弃物处理的过程中消耗的自然资源和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足迹和生态景观是紧密相关的,生态景观指的是一个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及其物理环境的整体群系,其形成本身就是与生态足迹的概念息息相关。
生态足迹理论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它是由加拿大人马修·西蒙等人所提出的。
生态足迹概念最初是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指标提出的,它的出现旨在对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测量和评估。
在现实中,采用生态足迹测量方法,可以测算出区域内全部人类活动所占用的土地、用水和其他资源。
同时,还可以通过分析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服务,比如水资源、空气质量、气候稳定性等,在各个时间段对生态系统进行评估。
在生态足迹理论中,对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和其他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服务都是生态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
生态景观是一系列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和物理环境的整体群系。
它们是生态系统服务的生产者和维护者,并直接影响着自然系统的生命力。
生态景观的形成和维持需要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服务。
从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的角度来看,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的大小和生态系统质量之间是具有相关性的。
越大的生态足迹一般意味着越大的资源消耗和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强烈需求,而这就意味着生态系统质量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因此,当一个地区的居民或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废弃物产生量以及对环境的影响量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就会建立起一个以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的生态足迹指标,直到生态系统得以恢复。
生态足迹理论和生态景观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相辅相成。
在生态足迹理论中,生态足迹是利用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计算人类活动消耗的土地和资源,评估其对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本的影响。
环境科学中的生态足迹:探索生态足迹的概念、计算方法与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摘要生态足迹作为一种衡量人类对地球资源需求和环境影响的指标,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深入探讨了生态足迹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
通过分析生态足迹的理论基础、计算模型和应用案例,本文旨在阐明生态足迹在评估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影响方面的价值,为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引言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和环境影响日益加剧。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衡量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作为一种衡量人类对地球资源需求和环境影响的指标,应运而生。
生态足迹通过计算人类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来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需求和压力。
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是指支持特定人群或活动所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和水域面积。
它包括六个主要组成部分:1. 耕地足迹:生产食物和纤维所需的耕地面积。
2. 牧草地足迹:饲养牲畜所需的牧草地面积。
3. 林地足迹:提供木材、纸张和其他林产品所需的林地面积。
4. 渔业足迹:捕捞水产品所需的水域面积。
5. 建筑用地足迹:建设基础设施和居住用地所需的土地面积。
6. 碳足迹:吸收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所需的森林面积。
生态足迹的大小取决于人口数量、消费水平、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等因素。
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越大,表明该地区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和环境影响越大。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1. 组成法:将不同类型的消费品和服务转化为相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然后将这些面积加总,得到总的生态足迹。
2. 投入产出法:基于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不同经济部门对生态足迹的贡献,然后将这些贡献加总,得到总的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生态足迹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资源消耗:通过比较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Biocapacity),可以评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资源消耗是否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