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地震数据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3.98 MB
- 文档页数:102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第一章~第六章复习要点总结第一章 地震数据处理基础一维谱分析数字地震记录中,每个地震道是一个按一定时间采样间隔排列的时间序列,每一个地震道都可以用一系列具有不同频率、不同振幅、相位的简谐曲线叠加而成。
应用一维傅里叶变换可以得到地震道的各个简谐成分;应用一维傅里叶反变换可以将各个简谐成分合并为原来的地震道序列。
连续函数正反变换公式:dt et x X t i ωω-∞∞-⎰=)()(~ 正变换 ωωπωd e X t x t i ⎰∞∞-=)(~21)( 反变换 通常由傅里叶变换得到的频谱为一个复函数,称为复数谱。
它可以写成指数形式 )()()(|)(~|)(~ωφωφωωωi i e A e X X ==式中)(ωA 为复数的模,称为振幅谱;)(ωϕ为复数的幅角,称为相位谱。
)()()(22ωωωi r X X A +=,)()(tan )(1ωωωφr i X X -=(弧度也可换算为角度)离散情况下和这个差不多(看PPT 和书P2-3)一维傅里叶变换频谱特征:1、一维傅里叶变换的几个基本性质(推导)线性 翻转 共轭 时移 褶积 相关(功率谱),P3-72、Z 变换(推导)3、采样定理 假频 尼奎斯特频率,tf N ∆=21二维谱分析二维傅里叶变换),(k X ω称为二维函数),(t x X 的频——波谱。
其模量|),(|k X ω称为函数),(t x X 的振幅谱。
由),(k X ω这些频率f 与波数k 的简谐成分叠加即可恢复原来的波场函数),(t x X (二维傅里叶反变换)。
如果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在f-k 平面上有差异,就可以利用二维频率一波数域滤波将它们分开,达到压制干扰波,提高性噪比的目的。
二维频谱产生空间假频的原因数字滤波在地震勘探中,用数字仪器记录地震波时,为了保持更多的波的特征,通常利用宽频带进行记录,因此在宽频带范围内记录了各种反射波的同时,也记录了各种干扰波。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地震勘探是一种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来探测地下结构的方法。
通过地震勘探,可以获取地下地质信息,如油气资源、地下水等。
其原理是通过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和反射,来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从而进行地质勘探。
地震勘探的原理主要包括地震波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和反射、折射等现象。
地震波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产生,例如在地面上布设震源装置,如地震仪或爆炸物等,通过地面振动产生地震波。
地震波的传播是通过地下介质的传导来实现的。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特性。
当地震波遇到介质边界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等现象。
反射是地震波遇到界面时一部分能量反射回来的现象;折射是地震波遇到介质边界发生方向改变的现象;透射是地震波穿过介质边界后继续传播的现象。
地震勘探的方法主要包括地震勘探测井、地震勘探剖面和地震勘探阵列等。
地震勘探测井是通过在地下钻探井口并向井内注入震源来产生地震波,然后通过井中的测震仪记录地震波。
这种方法可以获取井内和井周围的地下结构信息,用于勘探油气资源等。
地震勘探剖面是通过在地表上布设震源和接收器,在不同位置上记录地震波的传播情况。
这些记录的数据可以通过地震处理和解释来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
这种方法可以获取地质信息和油气资源等。
地震勘探阵列是将多个地面震源和接收器布设在一定区域内,同时记录地震波的传播信息。
通过对地震波的分析和解释,可以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地震监测和地震研究等。
地震勘探还可以通过数据处理和解释来获取更详细的地下结构信息。
数据处理包括地震波形记录的处理、去除噪声等。
数据解释包括地震波传播路径的解释、地震反射地震震相的解释等。
总之,地震勘探是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一种方法。
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可以获取地质信息和油气资源等。
地震勘探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重要的地质意义。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地震勘探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规律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本文将介绍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探测方法、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地质解释技术、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和地震勘探仪器设备等方面。
1.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是指地震发生时产生的波动,包括纵波和横波。
纵波是压缩波,在地壳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以扭动的方式传播。
当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时,遇到不同密度的岩层会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等现象,这些现象是地震勘探的基础。
2.地震波探测方法地震波探测方法包括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
折射波法是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的速度和时间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反射波法是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壳中反射回来的信号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地震勘探的精度和分辨率。
3.数据采集技术数据采集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野外数据采集和室内数据采集。
野外数据采集是在野外布置观测系统,通过激发地震波并记录地震信号来进行数据采集。
室内数据采集则是在室内通过计算机系统对野外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4.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预处理、增益控制、滤波、叠加、偏移、反演等步骤。
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平滑处理等;增益控制包括调整信号的幅度和相位;滤波包括去除高频噪声和低频干扰;叠加是指将多个地震信号进行叠加,以提高信号的信噪比;偏移是指将反射回来的信号进行移动,以纠正地震信号的偏移;反演是指将地震信号转换为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如速度、密度等。
5.地质解释技术地质解释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和储层解释等方面。
构造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岩层的构造特征和形态;地层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岩层的年代、沉积环境和地层组合;储层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油气储层的性质和特征。
地震勘探数据压缩算法
地震勘探数据压缩算法是指对地震勘探中获取的海量数据进行
压缩处理,以便更高效地存储和传输数据,同时尽量减少信息丢失。
地震勘探数据通常包含大量的地震波形数据和地下结构信息,因此
需要有效的压缩算法来处理这些数据。
一种常用的地震勘探数据压缩算法是基于信号处理的压缩方法,例如小波变换和离散余弦变换(DCT)。
小波变换可以将地震波形数
据分解成不同频率的子带,然后根据信号能量的分布情况对子带进
行适当的压缩,以达到减小数据量的目的。
离散余弦变换也可以将
数据转换成频域表示,然后通过舍弃高频分量或者利用量化方法对
系数进行编码来实现数据的压缩。
另一种常见的压缩算法是基于预测编码的方法,例如差分编码
和预测误差编码。
这些方法利用地震波形数据中的相关性,通过对
数据进行预测并仅存储预测误差或差分值来实现数据的压缩。
此外,还有基于字典的压缩方法,如Lempel-Ziv-Welch(LZW)算法和哈
夫曼编码,这些方法可以根据数据的统计特性来构建字典,实现更
高效的压缩。
除了以上提到的压缩算法,还有一些针对地震勘探数据特点设
计的专用压缩算法,例如基于地震波形数据特点的自适应压缩算法
和基于地下结构信息的压缩算法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压缩算法时需要综合考虑压缩比、压缩
速度、解压缩复杂度以及数据的重建质量等因素,以便选择最适合
地震勘探数据特点的压缩算法。
同时,压缩算法的实现也需要考虑
到硬件平台的限制和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以达到最佳的压缩效果。
第六章三维地震勘探6.1 引言在油气勘探中,重要的地下地质特征在性质上都是三维的。
例如盐岩刺穿、逆掩和褶皱带、大的不整合、礁和三角洲砂体沉积等。
二维地震剖面是三维地震响应的断面。
尽管二维剖面包含来自所有方向,包括该剖面平面以外方向传来的信号,二维偏移一般还是假定所有信号均来自该剖面自身所在平面内。
虽然有经验的地震解释人员往往可以识别出平面以外(侧面)的反射,这种信号往往还是会引起二维偏移剖面的不闭合。
这些不闭合是由于使用二维而不是三维偏移导致了不适当的地下成像所引起的。
另一方面,三维数据的三维偏移提供了适当的和详细的三维地下图像,使解释更为真实。
必须对三维测量设计和采集给予特别注意。
典型的海上三维测量是用比较密集的平行线完成的。
一种典型的陆上或浅水三维测量是由布设大量相互平行的接收测线,并在垂直方向上布设炮点(线束采集)完成的。
在海上三维测量中,放炮的方向(航迹)叫做纵测线方向;对于陆上三维测量,检波器的电缆是纵测线方向。
三维测量中与纵测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叫做横测线方向。
与二维测量测线间距可达1km不同,三维测量的测线间隔可以是50m甚至更密些。
这种密度的覆盖要求精确地测出炮点和检波点的位置。
测量区域的大小是由地下目标层段的区域分布范围和该目标层段能充分成像所需的孔径大小所决定的、这种成像要求意味着三维测量的区域范围差不多总是大于目标的区域范围。
三维测量过程中一般要采集几十万至几百万个地震道,因为三维测量成本高,大部分都用于已发现的油气田的细测。
二维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仍适用于三维处理。
二维地震数据处理中,把道抽成共中心点(CMP)道集。
三维数据中按共面元抽道集。
这些道集用于速度分析并产生共面元叠加。
在线束采集中,共面元道集与CMP道集是一致的。
一般陆上测量面元为25m×25m,海上测量为12.5m×37.5m。
常规的三维观测系统往往使共面元道集中数据叠加的方式变得很复杂。
海上三维测量拖缆的羽状偏离可以导致共面元道集内的旅行时不再有简单的双曲时差。
物探处理技术概述1.海洋物探处理技术简介地震数据处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采集的地震反射波数据进行信噪比、分辨率及保真度技术处理,解释处理结果,根据结果判断油气藏分布,为后续开采提供技术性资料。
地震数据处理结果质量高低不仅依赖于采集的数据质量,而且还依赖于地震数据的具体处理技术方法。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提高,特别是PC-Cluster 技术、并行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地震数据采集手段和方法的迭代更新,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叠前时间偏移技术、数据属性体技术普遍应用于生产,另外,有关高精度、复杂地形的数据处理技术也逐步为人所知。
海洋勘探采集的数据一方面存在多种干扰能量,需要通过处理手段予以消除;另一方面其表现形式很不直观,与地下地质构造形态间的关系不明显,不能方便地反映岩层构造形态和特征,更不能反映岩性、储层等方面的变化。
2.软件简介2.1 FOCUS系统简介FOCUS是美国CogniSeis公司(现为以色列Paradigm公司收购)的一个地震资料处理软件,总计包含近400个模块,具备地表一致性处理、基于神经网络的初至拾取和折射静校正、三维保真DMO处理、基于波动方程反演的多次波压制、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等。
Focus 地震处理系统特色如下:(1)并行处理能力包括系统级及应用级的并行化,系统运行于X-WINDOW 环境下。
(2)交互式的作业准备提供连机帮助(HTML)快速参数定义及相位误差检查。
(3)综合的开放式数据库存放所有的地震处理参数、作业流程、磁带信息及磁盘文件。
(4)基于XY 位置的三维内插交互生成作业流程。
(5)通过使用图形作业建立器用户可以交互式的观看处理结果,提供批量处理能力。
(6)使用FOCUS 编辑器或任何UNIX 兼容编辑器。
提供系统纠错和文件管理员。
(7)通过ULA 可实现LANDMARK、GEOQUEST、SEISX 和VOXELGEO 之间的数据及层位交换。
(8)提供源程序及开发库,为编程开发提供条件。
技术简介发展三三维地震勘探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一项集物理学、数学、计算机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其应用目的是为了使地下目标的图像更加清晰、位置预测更加可靠。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从二维地震勘探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地球物理勘探中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当前全球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地下天然矿产的主要勘探技术。
二维相比与二维地震勘探相比,三维地震勘探不仅能获得一张张地震剖面图,还能获得一个三维空间上的数据体。
三维数据体的信息点的密度可达12.5米×12.5米(即在12.5米×12.5米的面积内便采集一个数据),而二维测线信息点的密度一般最高为1千米×1千米。
由于三维地震勘探获得信息量丰富,地震剖面分辨率高,地下的古河流、古湖泊、古高山、古喀斯特地貌、断层等均可直接或间接反映出来。
地质勘探人员利用高品质的三维地震资料找油找气,中国近期发现的渤海湾南堡大油田、四川普光大气田、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大气田等,全要归功于高精度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基本原理要了解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二维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二维地震勘探方法是在地面上布置一条条的测线,沿各条测线进行地震勘探施工,采集地下地层反射回地面的地震波信息,然后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得出一张张地震剖面图。
经过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图就像从地面向下切了一刀,在二维空间(长度和深度方向)上显示地下的地质构造情况。
同时几十条相交的二维测线共同使用,即可编制出地下某地质时期沉积前地表的起伏情况。
如果发现哪些地方可能储有油气,则可确定其为油气钻探井位。
勘探的理论与工作流程三维地震勘探的理论与工作流程和二维地震勘探大体相似,但其工作内容及达到的效果却今非昔比了。
三维地震勘探主要由野外地震数据资料采集、室内地震数据处理、地震资料解释3个步骤组成,这是一项系统工程,甚至每个步骤就是一个系统,因为这3个步骤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而且每一步骤均需要最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支撑。
ICS 75.010E 11Q/SH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第2部分:数据处理Specifications for quality control of seismic dataPart 2:Data processing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发布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Q/SH 0186.2—2008目 次前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与定义 (1)4 原始地震资料收集与分析 (1)5 分析报告 (2)6 处理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和分级 (2)7 处理设计和试处理 (4)8 预处理 (5)9 振幅补偿 (5)10 叠前去噪 (6)11 反褶积 (6)12 静校正 (6)13 速度分析和叠加 (7)14 叠后去噪和反褶积 (7)15 叠后时间偏移 (7)16 叠前时间偏移 (8)17 检查与验收 (8)附录A(资料性附录)地震数据处理质量控制体系 (10)附录B(资料性附录)去噪的合适度 (15)附录C(资料性附录)有效频带宽度 (16)I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Q/SH 0186.2—2008前 言Q/SH 0186《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采集施工;—— 第2部分:数据处理;—— 第3部分:资料解释。
本部分为Q/SH 0186的第2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油田企业经营管理部提出。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查忠圻、王延光、李维然、张有芳、刘来祥、单联瑜、武克奋、于海铖、陈世军、梁鸿贤、尚新民、贾友珠。
III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Q/SH 0186.2—2008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第2部分:数据处理1 范围Q/SH 0186的本部分规定了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技术要求。
数字信号处理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地震勘探是指利用地震波探测地下物质的性质、分布及产生地震的原因等地质信息的一种方法,其应用广泛,如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的勘探等。
在地震勘探中,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越来越重要,可以提高勘探的精度和效率,本文将介绍数字信号处理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1. 数字信号处理是指将来自信号源的模拟信号经过采样、量化、编码等处理后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利用数字处理技术进行滤波、编码、解码等操作的过程。
在地震勘探中,数字信号处理主要应用于地震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1.1 数字信号采集地震勘探中,数字信号采集是指利用地震仪器对地震波进行采集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处理。
数字信号的采集需要进行采样、滤波和接地等处理。
采样是将连续的时间信号转换成离散的时间序列,在地震勘探中,采样率决定了地震数据的时间分辨率。
滤波是过滤掉信号中不需要的部分,地震勘探中常用的是数字低通滤波器。
接地是确保地震仪器与地面之间没有电阻,以消除外来干扰。
1.2 数字信号处理地震勘探中,数字信号处理主要包括滤波、谱分析、反演等。
滤波是对地震数据进行去噪、增强等处理,滤波器的设计和优化是数字信号处理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谱分析是对地震信号的频域特性进行分析,包括峰值频率、频带宽度等参数。
反演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特性,推测地下介质的分布、密度等参数。
2. 数字信号处理在地震勘探中的意义数字信号处理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2.1 提高勘探效率数字信号处理可以提高勘探的效率,因为数字信号处理可以自动化,可以进行高速计算,从而大大减少勘探人员的工作量和勘探时间,并且可以提供更准确的勘探数据。
2.2 提高勘探精度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可以提高勘探的精度,因为数字信号处理可以对地震数据进行去噪、滤波等处理,可以排除外来噪声和干扰信号,从而提高地震信号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同时,数字信号处理还可以对地下介质的分布、密度等参数进行反演,从而进一步提高勘探精度。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20分)1、速度谱把地震波的能量相对于波速的变化关系的曲线称为速度谱。
在地震勘探中,速度谱通常指多次覆盖技术中的叠加速度谱。
2、反滤波又称反褶积。
为提高纵向分辨率,去掉大地滤波器的作用,把延续几十至100ms的地震子波b(t)压缩成原来的震源脉冲形式,地震记录变成反映反射系数序列的窄脉冲组合的方法。
3、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就是利用数字计算机对野外地震勘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进,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
4、数字滤波数字滤波是对离散化后的信号进行滤波,输入输出都是离散数据;数字滤波是用数学运算的方式通过数字电子计算机来实现滤波。
5、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得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
6、叠加速度对一组共反射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选用一系列不同速度来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对道集内各道进行动校正,当取某一个速度能把同相轴校成水平直线(将得到最哈的叠加效果)时,则这个速度就是这条同相轴对应的反射波的叠加速度。
7、静校正把由于激发和接收时地表条件变化所引起的时差找出来,再对其进行校正,使畸变了的时距曲线恢复成双曲线,以便能够正确地解释地下的构造情况,这个过程叫做静校正。
8、动校正消除由于接受点偏离炮点所引起的时差的过程,又叫正常时差校正。
9、假频一个连续信号用过大的采样得到的离散序列实际上含有连续信号中高频成分的贡献。
这些高频成分折叠到离散时间序列中较低的频率。
这种现象是由连续信号采样不足引起的,称作假频10、亮点技术所谓“亮点”狭义地说是指地震反射剖面上由于地下油气藏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
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异常,同时也利用反射波的极性反转、水平反射的出现、速度的降低及吸收系数的增大等一系列亮点标识综合指示地下油、气藏的存在,进而直接寻找油、气藏的技术。
地震勘探规范篇一:地震勘探规范地震勘探规范5.2 地震数据采集的基础工作5.2.1低(降)速带的测定5.2.1.1小折射:宜采用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排列长度应为低(降)速带总厚度的8~10倍。
选择检波点距时,低速层、降速层和高速层至少均应有3 道控制。
5.2.1.2微测井:每个速度分层至少有3个观测点,在速度变化的拐点附近应加密观测。
井口观测点(或激发点)离井口位置应不大于1m。
5.2.2干扰波调查一般可采用单个检波器和小道距连续追踪的方式进行观测,宽频带接收。
追踪干涉波应有足够的长度,并能求出各组干扰波的主要参数。
5.2.3环境噪声观测在随机干扰较强,记录信噪比较低的地区,应录制环境噪声,计算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
5.2.4试验工作5.2.4.1生产前应进行试验,以了解勘探区内的地震地质条件和有效波、干扰波的发育情况,选择最佳激发、接收条件,确定完成地质任务采用的基本工作方法。
5.2.4.2试验前应根据地质任务和设计要求,结合区内地震地质条件和以往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编写出试验方案。
5.2.4.3试验点、线(段)应选在区内有代表性的不同块段上,并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及单一因素变化的原则。
5.2.4.4试验结束后应及时进行资料处理和分析,写出试验总结,作出明确结论,并经上级主管部门认可。
5.2.4.5未经试验或试验结论不明确,不得转入正式生产。
5.2.4.6生产中局部地段记录变坏时,需增做试验,找出原因,调整工作方法,使记录得到改善。
5.3 二维地震数据采集5.3.1 采集参数的选择5.3.1.1激发条件:a)井中激发深度一般应在潜水面以下3~5m,尽可能选在粘土、砂质粘土等激发效果好的层位上。
对于潜水面过深、炮孔难以达到潜水位以下的地区,激发层位应尽量选在不漏水的致密层中,并采取灌水及埋实等方法,以消除和减弱声波、面波等干扰。
b)组合爆炸方式,应由理论计算和试验确定,以最大限度地压制干扰,突出有效波。
石油勘探地震数据解释石油勘探是指通过对地下岩石结构、流体分布等进行观察和分析,来寻找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活动。
地震勘探是石油勘探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使用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和反射特性,可以获取地下地质结构和储层信息。
地震数据解释是对所获得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确定地下的油气层特征和潜在的油气藏。
在石油勘探地震数据解释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数据采集。
通常,石油勘探公司会在地表或海洋平台上布置大量的地震检波器,以记录地震源产生的地震波在地底的传播和反射情况。
这些数据在采集过程中会记录大量的地震波到达时间、振幅等信息。
接下来,将对这些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
首先要进行地震数据处理,去除噪声和干扰,提高数据质量。
地震数据处理包括反射波形拾取、叠前处理、叠前深度偏移等步骤,以获取更准确的地震断面图像。
然后,地震数据解释主要涉及到提取地震波的地下信息,包括内部层位分界面、构造变形情况以及孔隙、渗透率等储层属性。
解释过程中,常常采用地震地层分段的方法,即将地下的储层划分为若干形态一致的地震地层单元,以简化复杂的地层结构。
对于地震数据解释,石油勘探工程师通常会使用各种地震解释软件和算法进行处理。
常用的解释软件包括Kingdom、SeisSpace 等。
这些软件通过对地震数据进行时频域变换、滤波等操作,再通过正演模拟和反演等方法,推断地下油气层的分布以及储层属性。
地震数据解释的关键在于地震属性分析和识别。
通过分析地震数据的振幅、频率、相位等属性,可以识别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路径和层位情况。
同时,地震数据解释还需要结合其他信息,如岩心分析、地质剖面、地电等,进行验证和校正。
在解释过程中,石油勘探工程师会绘制地震剖面图、速度模型、深度断面等图像,以可视化表达地下结构和油气储层特征。
这些图像有助于确定钻探井位、优化勘探策略,并为后续的钻井和开发决策提供依据。
地震数据解释的结果和准确性对于石油勘探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准确解释地震数据可以提供地下地质结构和油气储层的有效信息,指导勘探决策和优化井位选择。
地震勘探的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地震勘探是一项重要的地质勘探技术,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情况,可以揭示地下结构和岩石特性,为石油勘探、地质灾害预测等领域提供关键信息。
地震勘探参数选择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方法。
在进行地震勘探之前,需要选择合适的勘探参数,以确保勘探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从地震波源、地面观测装置和地下数据处理等方面介绍地震勘探参数的选择。
首先,地震波源的选择是地震勘探参数选择中的重要环节。
常见的地震波源包括爆炸源、震源器和振动源等。
选择合适的地震波源应根据勘探的深度和要求精度等因素来确定。
一般来说,爆炸源适用于浅层勘探,可以产生高频率的地震波,但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震源器适用于中深层勘探,可以产生较高能量的地震波,但需要大型设备进行激发;振动源适用于浅、中深层勘探,可产生频率连续的地震波,但激发能量相对较低。
因此,在选择地震波源时需要综合考虑勘探深度、分辨率和环境影响等因素。
其次,地面观测装置的选择也对地震勘探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地表观测装置通常包括地震检波器、地震仪和数据采集系统等。
地震检波器的选择应根据勘探的频率范围和信噪比要求等因素来确定。
常见的地震检波器有传统型地震计、阵列地震计和多分量地震计等。
传统型地震计适用于广泛频率范围的勘探,但需要数量较多;阵列地震计适用于高频勘探,可提高信噪比,但需要密集布置;多分量地震计适用于获取更多地震波参数,但价格相对较高。
地震仪的选择应考虑其灵敏度、采样频率和动态范围等因素。
数据采集系统的选择应根据观测需求和实际情况来确定,包括采样方式、存储容量和数据传输等因素。
最后,地下数据处理在地震勘探中起到重要作用。
地下数据处理包括数据处理、成像和解释等步骤。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参数来保证勘探结果的准确性。
常见的地下数据处理参数包括滤波参数、叠加参数和成像参数等。
滤波参数用于抑制噪声和加强有效信号,选择合适的滤波参数可以提高数据质量。
叠加参数用于获得更好的地下结构成像效果,包括叠前和叠后处理参数等。
成像参数用于获得地下结构的高分辨率成像结果,如选取合适的速度模型和选取合适的成像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