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134.50 KB
- 文档页数:30
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济南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03.20•【字号】济政字〔2020〕20号•【施行日期】2020.03.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企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正文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现将《济南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济南市人民政府2020年3月20日济南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我市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集聚发展,全面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措施的通知》(鲁政字〔2019〕142号)和《山东省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我市新旧动能转换和十大千亿产业振兴计划,以分层分类、梯次培育为着力点,持续发力、精准服务,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二)主要目标。
1.市场主体数量倍增。
力争到2022年,全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400家。
其中,济南高新区力争突破2000家,历下区、历城区、章丘区分别达到400-450家,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长清区分别达到170-200家,其他区县分别达到70-90家。
2.产业成长基础夯实。
到2022年,全市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达到280家,在孵企业达到6000家;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创业共同体达到60家,引进、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200家。
3.产业发展规模壮大。
济南的“东强”城市发展新格局作者:王志来源:《商周刊》2021年第07期“东强”作为济南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战略的责任担当,是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科创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文化中心的主要载体。
济南拥有中国重汽、浪潮集团两个千亿级龙头企业;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济南高新生命科学城、中国算谷、中国氢谷、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等重大创新载体和产业园区汇集;“东强”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工业营业收入分别占济南市的64%和76%……为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适应济南城市发展由空间拓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内在需求,推进全域统筹协调发展,2020年济南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构建“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其中明确“东强”作为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战略的责任担当,是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科创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文化中心的主要载体。
通过创新驱动、产业引领,如今济南东部正焕发勃勃生机,成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建设的龙头引领。
高端前沿产业加快成长沿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西边界,车出济南城往东驰骋15公里,在齐鲁科创大走廊腹地核心区域,“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一排石刻大字赫然在目。
早在2019年5月,创造过“济南速度”的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科技园建设项目,就以“世界首家超算主题的科技园”成为省会济南科技领域的崭新名片。
建成近两年,超算科技园已吸引生态环境部超算云平台、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济南网络空间安全山东省实验室、济南超级计算技术研究院、海康威视山东总部等一批前沿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入驻,展示出蓬勃发展的生命力。
同样,于2019年7月揭牌成立的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致力于打造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核心引擎和制度创新的示范样板,为加快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支撑。
截至目前,共设立各类研发机构66家,孵化高技术企业124家,凝聚高水平创新团队86个,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20个,带动社会总投资超过480亿元。
济南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科创济南”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济南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8.29•【字号】济政发〔2021〕14号•【施行日期】2021.08.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济南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科创济南”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现将《关于加快“科创济南”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政策措施》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济南市人民政府2021年8月29日关于加快“科创济南”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政策措施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打造“科创济南”,推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建设,制定如下政策措施。
一、全力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高标准建设齐鲁科学城。
依托齐鲁科创大走廊建设齐鲁科学城,按照要素集聚原则,围绕加快建设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山东大学龙山创新港“四大创新圈”核心板块,打造形成创新一体化的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
重点推进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建设,统筹承接好中科院驻我市各院所项目,实现集中布局、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二)构建大科学装置群。
加强设施建设运行统筹布局,规划建设空间集聚、方向关联、功能支撑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提升基础研究能力。
围绕信息、生命、材料、空天科技等领域谋划建设2-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采取“一事一议”方式予以支持。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三)支持高水平实验室建设。
鼓励支持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申报建设,重点围绕网络空间安全、微生态生物医学和粒子科学与应用技术等科技前沿领域,强力推进省实验室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努力培育国家实验室、国家实验室网络成员或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中共济南市委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意见佚名
【期刊名称】《济南市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正>中共济南市委文件济发[2010]5号(2010年2月23日)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自主创新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努力
【总页数】4页(P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
【相关文献】
1.中共济南市委办公厅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 [J], ;
2.中共济南市委办公厅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关于进一步深化创建“机关党员先锋号”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J], ;;
3.中共济南市委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森林泉城的意见[J], ;
4.中共济南市委办公厅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济南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领导小组关于深入推进全市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J], ;;
5.中共济南市委办公厅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济南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宣传工作方案》的通知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
决定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济南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8.07.31
•【字号】济政发[2008]27号
•【施行日期】2008.07.3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
(济政发〔2008〕2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根据《济南市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市政府第225号令)要求,我市对2007年12月31日前制发的政府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并确定保留161件(附后),其中继续执行的151件,有效期自本决定公布之日起不超过5年;需修改的10件。
未在保留目录内的政府规范性文件自行废止,不再公布。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济南市人民政府
二○○八年七月三十一日。
济南市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李娜【摘要】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许多城市选择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模式。
文章通过分析济南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优劣势及机会威胁,提出了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The innovation-oriented city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building an innovation- oriented country. And it i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many cities, but also an important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By 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oriented city in Ji'nan, the paper propose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oriented city.【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3(000)028【总页数】3页(P24-25,26)【关键词】创新型城市;SWOT分析;策略【作者】李娜【作者单位】山东协和学院,济南2501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01 创新型城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来提高国家竞争力。
济南市以党中央、国务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为指导于2006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
仲量联行(JLL):开放、转型、创新-济南楼宇经济白皮书(下)优质项目为促进济南楼宇经济发展,鼓励品质化建设,提升商务经济服务能力,我们在租户结构方面对济南优质办公楼进行排名,排名仅针对租赁市场的办公楼项目,不包括作为企业总部的整栋持有型物业。
稳定增长的需求来源仲量联行选取20个济南优质办公楼物业来对租户结构进行分析,样本物业总体量超过130万平方米。
根据统计数据,专业服务、信息技术和金融业是济南办公楼租赁市场上的主要需求来源,占租赁市场份额的60%以上。
其中专业服务业主要是需求面积较大的建筑工程设计院、研发设计、律师事务所等生产性服务企业。
甲级办公楼市场以承租力高的金融服务、房地产、健康医疗企业为主力租户。
相较于青岛的甲级办公楼市场,来自健康医疗行业的需求在济南市场上表现较突出。
从企业性质来看,济南租赁市场的办公楼租户以内资企业为主,其使用办公面积占比达95%。
而自用型企业则以大型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为需求的绝对主体。
从产权结构来看,济南整体办公楼市场上单一产权和集中产权物业占到了近一半的比例,主要得益于龙头企业的聚集,许多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通过自建自用、定制购买或者长期租赁等形式在主城区或东部城区整栋使用独立的办公楼宇。
2015年百强纳税企业中总部在济南的企业有34家。
整栋自用需求来源主要集中于银行和证券公司总部,能源化工业和制造业的企业总部。
正在崛起的科技中心济南是山东省内科技创新实力、凝聚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城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从业人员超过8.3万人,占全省比例48%,聚集了省内近一半的信息技术人才,行业发展在全省占有绝对的领先优势。
目前,济南拥有市级以上独立科研机构200余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数量居全省前列。
1,750余家软件企业聚集于齐鲁软件园,而办公楼租赁市场上TMT(科技、媒体和通讯)企业的占比约为20%。
未来,济南市重点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中最值得关注的是量子通信和大数据中心,这两大领域的快速发展将为办公楼市场发展带来一定驱动力。
济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 ———————————————————————————————— 作者: ———————————————————————————————— 日期: 济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 二OO七年二月 济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 济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以党中央、国务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为指导,根据《中共济南市委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济发〔2006〕9号)编制,主要阐明政府战略导向,明确创新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一章 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现实基础 “十五”期间,我市以科技创新工作为主线,着重培养创新能力,营造创新氛围,创新已经深入到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初步发挥起支撑和引领作用,为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截止2005年底,济南市累计申请专利2841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为4416件;专利授权量累计达到14897件,其中发明专利为1033件。2001-2005全市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997项,项目完成率达96%以上,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200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52项,其中90%项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拥有中国名牌7个,山东名牌76个,济南名牌188个;有中国驰名商标7个,山东省著名商标66个。 创新资源日益丰富。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建成企业技术中心94,其中省级以上37家;工程技术中心 21家,其中省级1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约2.3万人。全市共有大专院校59所,科研机构(所)123家;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1.89万人,科技活动人员48486人,两院院士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2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59人,市级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181人,为产业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科技园区对高新技术拉动作用日益增强,已经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创新服务体系初具规模,拥有省级以上创业服务中心4家,生产力促进中心6家,各类科技中介机构300余家,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迈出新步伐。 创新环境明显改善。进一步加强了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从确立政策导向、加强公共服务、优化环境入手,先后出台或修订了《济南市科技进步条例》、《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中共济南市委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中共济南市委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济南市建设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为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初步建立了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银行、创业投资、产权交易等为依托的自主创新投融资体系,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学研合作网和自主创新成果交易平 台。科技企业孵化面积达69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近700家,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截至2005年底,近1000家企业与大学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建中试基地15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家。 创新作用初步凸现。创新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工业围绕“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依靠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产业进一步集聚,工业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农业通过实施绿色证书、新型农民科技、阳光工程等科技福民工程,引进和推广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16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科技创新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等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截至2005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625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86家,高新技术产品702个。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76亿元,年均递增39.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 二、发展环境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以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为标志,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以创新为根本特征的新阶段。这一时期既是迅速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发展水平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各种矛盾,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挑战期。 (一)发展趋势。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创新将一直是发展的核心、竞争的焦点。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创新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和提高创新能力,国际竞争的战线已经前移到产品的研究开发阶段乃至基础研究阶段,区域和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竞争的焦点。轻视或者放弃对创新能力的提升,必将在新的一轮竞争中落伍,拉大与先进城市的发展差距。 建设创新型城市已成为承接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省委、省政府也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升到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在全国率先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济南作为区域科技中心城市,科技资源丰富,科技综合实力较强,充分发挥济南的科教优势,不断探索自主创新之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在全省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有利于实现济南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创新型省份的建设。 新技术的发展为我市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出新趋势,信息技术正在加速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成为推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动力。新一轮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在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领域、新材料技术领域 以及新能源技术领域正酝酿新的突破,为我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制约因素。 目前,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发明专利比例偏少。近年来专利申请的数量在逐步上升,但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的份额及在本省三种专利中所占的比例却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二是科技投入不足。科技经费投入近年来虽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是研发(R&D)经费占GDP的比重还比较低。三是服务滞后。公共创新平台建设设施落后,无法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足够的服务和条件;中介服务机构发育不成熟,专业化程度较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专利保护成本较高。四是产业发展不平衡。济南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已经具备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但经济发展不平衡,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传统产业仍占相当大的比例。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创新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整合区域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文化,集聚创新人才,增强全民科技素质,形成具有济南特色的区域 创新体系,到2020年之前,在全省率先建成创新能力强、经济发展后劲足、城市功能完善、社会资源节约、生态环境友好的创新型区域中心城市,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的先进行列。 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坚持创新为经济发展直接服务的战略取向,把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辐射能力和创新支撑发展能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以市场为主导,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向研发前移,引导高校院所研发重心向应用转移,促进经济和科技的紧密结合,形成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机制。 ——坚持以人才为本,提升全民创新素质。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到我市创业,优化人才结构。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幅度提高市民的科学素质,做好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 ——坚持深化改革,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突出“市场主导、政府推进”,在加强政府引导的同时,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作用,完善科技政策体系,有效整合科技资源。 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形成创新的内生动力和整体合力。 ——坚持构建创新体系,形成区域创新特色。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创新工作的核心位置,大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集中创新力量在应用领域实现重点突破,构建以应用开发为主干的创新平台。注重自主研发与引进吸收并举,在引进中创新,把自主创新建立在扩大开放的基础之上。 ——坚持政府管理创新,优化创新环境。转变政府职能,以服务于创新为工作取向,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力度,铸造诚信济南,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创新活动的扶持力度,推进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的发展,增强创新的发展后劲。 二、主要目标 (一)2010年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要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与科技工程,加快培植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完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初步建立起与现代化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区域创新体系,为建成创新型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的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专利申请量达到10000件,发明专利申请达申请总量的30%,向国外申请专利数量大幅度提高。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