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弃妇诗及弃妇形象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9.16 KB
- 文档页数:9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作者:————————————————————————————————日期: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摘要“弃妇诗”是《诗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用现实的笔触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及妇女被欺凌的悲剧命运,诉说了她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弃妇悲剧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风貌,为我们了解两千多年前的文化制度,礼法制度提供了条件。
本文将从弃妇悲剧的类型入手,探究弃妇悲剧的原因及弃妇悲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诗经》;弃妇悲剧;类型;原因;现实意义AbstractSummary of "the divorcee poe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ok of songs, he strokes of reality reflects the beginning of West Zhou dynasty to the middl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 aspect of social life. And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being bullied, tell their feelings of pain and helplessness. The divorcee tragedy shows us the life style of that era, as we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systems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ritual and law system provides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with the type of deserted wife tragedy, explore the deserted wife reason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divorcee tragedy of tragedies.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the divorcee tragedy; type; reason;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目录前言 (4)一、弃妇悲剧的类型 (4)二、弃妇悲剧的原因.......................................................三、弃妇悲剧的现实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浅析《诗经》弃妇诗中负心汉形象——以《卫风氓》为例刘垚黎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诗经》中就有大量的爱情诗篇,在这些爱情诗篇里有很多爱而不得的弃妇形象,每一个被抛弃的女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绝情的负心汉,这些负心汉大多性情暴虐、始乱终弃、见异思迁、违背诺言、忘恩负义,本文将以《卫风 氓》为例,对《诗经》中的负心汉形象进行简要的分析。
《诗经》中,描写男子和女子爱情故事的篇目有很多,大概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描写男女之间的互相爱或失恋的情诗。
第二类是描写男女婚嫁的婚嫁诗,婚嫁诗中包括结婚和生小孩的内容。
第三类,描写因为种种原因而导致分离所带来的诗歌,其中描写男女因婚姻破裂而带来的诗歌最为典型,这就是弃妇诗歌。
后代的“痴情女子负心汉”的小说主要形式就是以《诗经》为开端的,每一个被抛弃的女子的身后,都有一个绝情的负心汉,本文将以《氓》为例,对负心汉的人物形象特点进行分析。
1 弃妇诗出现的社会背景《诗经》中,专家们判断“弃妇诗或者含有弃妇意向的作品大约有11首:《召南·江有汜》、《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终风》、《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大路》、《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小雅·白华》”,这些弃妇诗大多采用叙述和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女子被抛弃的现实和心境,弃妇的频繁出现主要是当时社会经济制度和婚姻制度缘故。
1.1 生产力迅速发展《诗经》收入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作品,在这个时代,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铁器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和手工业,与原始的母系氏族社会相比,男性的社会活动范围大大扩展,而女性的活动范围慢慢被局限于家庭之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在这时已由社会主导降成社会从属,并逐渐失去了独立生存能力。
1.2 阶级社会出现西周时奴隶制的全胜时期,统治阶级建立起完整的官僚、宗法、分封制度来加强对奴隶阶级的压迫,阶级社会的出现也是弃妇诗产生的重要原因。
分析《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分析《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作为中国诗歌源头的《诗经》,其诗歌题材丰富多样。
《氓》是《诗经》里弃妇诗的翘楚。
《氓》所表达的感情跌宕起伏,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人物的悲剧命运牵动人心,女主人公的形象光彩照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氓(《诗经·国风·卫风·氓》)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爱情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主题之一。
作为中国诗歌源头的《诗经》,其爱情诗灿若繁星,令人赏心悦目。
如《关雎》、《蒹葭》。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是那么美好呢?有情人终成眷属之后能不能白头偕老呢?《氓》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这首诗写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
回忆的感情基调是渐变的,从幸福热情到怨恨沉痛再到清醒刚烈。
“氓之蚩蚩”,男子一开始给她印象是忠厚老实的。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的写法极妙,写出男子以买丝为名,来打女子的主意,点出了男子狡猾的本质。
原文省略了男子无数的甜言蜜语海誓山盟,可以想象要多深情有多深情,要多眷恋有多眷恋。
最终男子轻易地就攻城略地获取了芳心,两人陷入了热恋。
等到男子离开时,女子深情远送恋恋不舍——“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诗经·卫风·氓》里的人物形象《氓》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作者采用了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卫风·氓》里的人物形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诗经卫风氓》(以下简称《氓》)是《诗经》中优秀的弃妇诗,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主要讲述了一对夫妻由相爱到分离的故事,女主人公的结局是值得我们同情的,同时她的觉悟也让我们感到敬佩。
男主人公的行为让我们感到不齿,因为他的奸诈与无情导致了他们婚姻的破裂。
《氓》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作者采用了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那么精心刻画的人物都有什么特征呢?文中无论是男主人公还是女主人公的特征都是不断地变化着的,女子的变化是因为男子对待她的态度不停的变化着,而男子的变化就是他本性的体现。
一、男主人公――氓男子始终都是奸诈与无情的,只是他在追求女子的时候戴上了一副名叫“蚩蚩”的让女子着迷的面具。
等他娶到女子为妻之后,他就揭开了自己的面具,露出真实的丑陋面孔。
那么男子当初戴的面具究竟是忠厚的面具还是笑嘻嘻的面具呢?这两种面具都有可能,下面就简单的分析一下:(1)忠厚老实痴愚的面具这种说法有许多名家的观点可以佐证。
比如说:《释名释姿容》解释为“蚩,也”?即为无知、痴愚的意思。
《毛传》解释为“蚩蚩,敦厚之貌。
”初次从字面中看出男子有些敦厚。
比如说:“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就表明男子不仅用龟板占卜,还用蓍草占卜,娶妻的时候还是比较慎重的。
但是根据《礼记昏义》中的记载“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于庙,而拜迎于门处。
”,就知道当时的婚嫁有六个环节,而男子只完成了两个。
从这里看出男子并不慎重,他只是急于要把女子娶回家。
(2)笑嘻嘻的有些吊儿郎当的面具也有许多著作都把“蚩”解释为“笑”,比如说:《玉篇虫部》解释为“蚩,笑也。
”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解释为“蚩假借为嗤”,而李善注《说文》云:“嗤,笑也。
解读《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内容摘要: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从人类产生的那一天起,爱情就开始扮演它的角色。
进入父系氏族后,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文化,产生一夫多妻制婚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怨女随之产生。
十三国风“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歌咏,各言其情。
”①通观国风,爱情诗是国风的精华,它如一颗璀璨的星镶嵌在《诗经》中。
《诗经》中,有一部分部分篇章是歌颂百姓辛勤劳动(如《十亩之间》),描写人们感怀岁暮(如《蟋蟀》),反映下层百姓对上层统治阶级的不满(如《硕鼠》),子女感激父母或是在外思国(如《河广》),以及对某些人物的称赞(如《二子乘舟》),其余大部分篇章是写男女情爱。
在文学史上,把国风中的爱情分为三类:相恋诗、新婚诗、弃妇诗。
在这三类中,弃妇的经历最多。
她有过恋爱时“爱而不见”的羞涩,有过新婚时“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甜蜜,有过遭弃后“燕尔新婚,不我屑以”的痛苦。
“女为说己者容”,让心爱的看到最美的,是女子世世代代不变的痴情。
但同时流传这样一句话“痴心女子负心汉”,在一夫多妻制的古代,青春易逝的女子,十有八九受到感情的挫折,轻则受冷落,重则遭遗弃。
“君当作磐石,妾当做蒲苇”,是女人对爱情的希冀,可它常常被男人改写为“蒲苇韧千年,磐石一时坚”。
国风中的弃妇诗证实了这一思想。
国风中的弃妇诗共有三篇:《卫风·氓》、《北风·谷风》、《召南·江有汜》。
这三首由血写成的诗,字字是泪。
它们分别代表决绝醒悟型、谴责控诉型、痴情如故型三类不同的弃妇形象。
一决绝醒悟型《卫风·氓》可谓是一首英勇的悲歌。
说它英勇,是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大胆、不屈服命运的精神;说它是一首悲歌,是因为这是一个弃妇的心声。
古代婚嫁,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但《氓》中,氓既无“良媒”,又不是奉父母之命。
女主人公的不幸似乎从这就开始了。
氓假装成憨厚老实的样子,假装来换丝,实际上是来求婚。
当女子因他无媒人而不同意嫁给他时,他竟然生气了。
从《诗经》弃妇诗中看中国古代女性的品格第一篇:从《诗经》弃妇诗中看中国古代女性的品格从《诗经》弃妇诗中看中国古代女性的品格梁小兰(10汉语言文学2010011020)【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涵盖了殷商时期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文主要从其中的弃妇诗入手,通过分析弃妇面对她们各自不幸的婚姻所流露的情感态度,总结出她们共有的品格——坚忍、温顺、善良。
最后对比国外和中国现代社会的一些弃妇形象,给予这种品格更多现代性的思考。
【关键词】诗经;弃妇;品格;思考《诗经》中的弃妇诗是古代婚姻遭遇不幸的女子心中的哀歌,它唱出了惨遭丈夫抛弃的妇女痛苦、委屈的心声。
“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婚姻的幸福对妇女来说,常常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当昔日华丽的婚姻宫殿破碎之后,这些可怜的女子又如何去面对眼前残酷的事实?《诗经》中的一首首弃妇诗向我们描述了她们充满辛酸与苦楚的心路历程。
一、弃妇情感态度分析在《诗经》弃妇诗中,女子被丈夫抛弃后最普遍的、最自然的情感态度便是独自哀伤。
在古代社会,女子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这社会独立生存。
《春秋·谷梁传》中说到:“妇人在家制于父,既嫁制于夫,夫死从长子,妇人不专行,必有从也。
”没有了丈夫的依靠,可以想象弃妇所处境地的艰难。
她们内心的孤苦无助也就可想而知。
《邶风·谷风》中的妇女被丈夫赶出家门时,她“行道迟迟,中心有违”步子迈得格外沉重,心中满是留恋,不愿离开。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谁说苦菜味儿苦呢?和我的痛苦比起来,它就像荠一样甘甜。
可见弃妇的内心苦到何种程度。
《中谷有蓷》中的弃妇更是痛苦得声泪俱下:“慨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先是长吁短叹,后是仰天长啸,最后无法控制心中的悲苦,泪落涟涟,泣不成声。
没人能理解她们当时的心情,她们的委屈也无从诉说,只能自己暗自落泪,独自悲伤。
简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是比较普遍的,可以说是诗经的一个重要主题
之一。
根据诗经的呈现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女子遭遇悲惨命运,被弃置于困境,无助哀怨的表达。
比如《蒹葭》中的女子“斯年二十有四,嫁娶之郎,错迕祸灾”。
她的命运之悲惨、遭
遇之惨烈史无前例的,碧草多嚼之,可以反映古代女子在尊严、权利、地
位等方面的丧失。
2.女子对于自己的感情和遭遇进行反抗,或者强烈表达自己的苦闷和
不满。
比如《桃夭》中的女子“无衣无裳,何以与君子同坐”,她以直抒
胸臆的形式表达了对自己境遇的不满和对世俗的质疑。
总的来说,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反映了古代女子的尊严丧失和不满。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女性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并感悟
到历史的进步和现代社会的变化。
2012年2月刊8全面的概括:深刻的现实感,丰富的内容,诗意般的语言,华美的幻想和其无以伦比的独创性使它得以在文学界崭露头角。
毕巧林的形象大获成功,还与莱蒙托夫所采用的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小说从四面八方聚焦毕巧林,把他的形象,包括他的全部经历,活动,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一清二楚,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艺术形象。
通过大量日记来描绘和展现毕巧林的性格特征是这部心理分析小说的一大亮点,日记中详细记录了毕巧林进行自我心灵洗礼的过程,在日记中,既有他对自己灵魂深处纷繁复杂矛盾的深刻解析,也有对周围人物的细心观察,还有对时代与社会事件的主观评述。
作者采用主客观相结合,这种从客观到主观的跨越,一览无余地描述了毕巧林从外表到内心的全部历程,使我们在阅读时可以更深刻地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
毕巧林本来出身于贵族之家,命运可以为他开拓恬静而又快乐的心灵和安宁和谐的生活道路,同时他也可以像其他贵族青年那样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享受荣华富贵和灯红酒绿的生活,然而他却对这种生活产生厌倦,对资产阶级的前途产生质疑,逐渐从一个花花公子蜕变成一个同时具备双重人格的“多余人”。
“狂热好动”和“人格分裂”是毕巧林尤为突出的两大性格特征,作为第二代“多余人”,他比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更有才华,因而他的悲剧性也更加深刻。
这种现象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描写的那样:“在阶级斗争的最后决战阶段,统治阶级内部的瓦解过程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激烈和尖锐的程度。
在此过程中,毕巧林们被划分到具有先进思想的优秀进步贵族青年这一范畴,这类人的出现使人们沉睡多年的自我觉醒意识被唤起,使他们不得不严肃而认真地重新审视周围环境以及对俄国封建落后的农奴制的不满和怀疑,对促进广大民众的觉醒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然,出路究竟在何方,“毕巧林们是指不出来的,同样莱蒙托夫也指不出来。
这是受当时历史阶级局限性影响下的结果,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诗经·氓》与《美狄亚》中的弃妇形象一、《诗经・氓》中的弃妇《诗经・氓》中的女子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弃妇形象,可以说是弃妇诗的“源头”。
她的形象就是封建社会所要求标准女性的模板:踏实、耐劳、顾家、惟夫是从。
少女时代她是一个天真单纯,相信爱情的人。
“乘彼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情人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她的心弦,她的泪水与笑颜只与那个男子有关。
在以后的漫长时光中,她还记得两人少年时期“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男子的甜言蜜语哄得女主人公在男子家世贫穷,没有丰厚的聘礼情况下,甘心为他做牛做马、任劳任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之时,男子与她许下白头偕老的誓言,到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之时,不过成了一句空话而已。
最后男子对她“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自己落得个“兄弟不知,其笑矣”的下场。
但是我们不能把她归并到那些只会在自己的悲惨往事中自怨自艾的弃妇中,她能做到“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能反思自己的遭遇,并最后勇敢地说出:“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算是对该负心男子的最大控诉。
她的反抗就是离开他,从此两不相欠。
但是她精神上的觉醒是有限的,“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认为自己没有过错,为全家兢兢业业,男子就应该对自己温柔和体贴,说明她的意识中有“等价原则”。
但是她没有认识到的是等价原则是在双方都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而在传统社会中女子在家中的地位很低,她其实过着类似“半妻半奴”的生活。
她把全部的责任归结于男方,而忽视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这毫无疑问是一个温柔善良、有着奉献精神和一定独立意识的女子,她不是一味地忍让,甘心做丈夫的附属品,任人打骂。
她思想的产生也与当时文化背景下男女交往相对自由,道德束缚相对较少,女性有一定的空间来思考自己的命运有关。
但是从她反抗的方式和态度来看,基本未触及到男性的利益,也没有挑战男性的权威,她的自我反抗只有态度,没有行动,更没有形成社会影响。
《诗经》中的弃妇诗研究---毕业论文【标题】《诗经》中的弃妇诗研究【作者】钟梅【关键词】《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艺术特色当代反思【指导老师】高月【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言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神圣而复杂的感情,是人与人之间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它是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
自古以来就有描写爱情、歌颂爱情的作品,它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史。
在《诗经》中反映婚恋爱情的诗作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不仅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如《周南.关雎》、《郑风.子衿》。
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的婚姻家庭诗,其中美满的婚姻如《郑风.女曰鸡鸣》。
然而“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1]不是所有的夫妻都是温情缱绻的。
在中国,男子任意支配女子命运的现象早已开始,虽然很多女人都希望与自己的爱人相爱到老,但理想太丰满,而现实却非常的骨感。
对于很多妇女来说,与爱人长相厮守常常就是一个美丽的愿望而已。
她们遭到了社会和男子不公平的对待,其中一部分被丈夫或者夫家抛弃,成为了“弃妇”。
然而在《诗经》时代,女子并不会毫无怨言地承受这种不幸,心甘情愿地充当牺牲品。
她们在遭受不幸的时候,能够大胆地表现不堪回首之情,吐出忿恨不平之声,弃妇诗就是由此而产生的。
它的出现砸碎了爱情浪漫而美丽的花环,揭开了婚姻的狡诈与虚伪,也撕开了爱情温情脉脉的面纱后面的贪婪与自私。
[2]一、《诗经》中的弃妇形象类型唐以前多弃妇诗,唐以后多节妇诗。
在《诗经》中一般被认为是弃妇诗的有11篇,分别是《召南.江有汜》、《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终风》、《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大路》、《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小雅.白华》。
这些诗歌演绎出来的都是一出出感人肺腑、扣人心弦的悲剧,为我们刻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弃妇形象。
虽然同为弃妇,但是被抛弃的原因却不尽相同,根据被弃原因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形象。
《诗经》中的弃妇诗及其弃妇形象浅析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刘承军(2005年06月20日)浏览人次169 作者简介:刘承军,男,31岁,现供职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任《暖通空调》杂志编辑兼广告部主任。
本科曾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工科。
2001年翻译论文《自然通风标准》在《全国暖通空调技术信息网大会论文集》发表。
北京电大2004年度优秀毕业生。
指导教师评语:论文以《诗经》中的“弃妇诗”为研究对象。
作者首先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弃妇诗”重新进行了界定,提出了自己对“弃妇诗”定义的理解和“弃妇诗”的判别标准;继而依据所提出的判别标准,对《诗经》中被不同文献中称之为“弃妇诗”或疑似“弃妇诗”的11首作品进行了重新分析和界定,将“弃妇诗”与负心诗、失恋诗、怨妇诗区别开来;最后逐一对被确认为“弃妇诗”的5首作品中的“弃妇”形象进行了分析,并对比分析了其遭弃的因素、被弃后的态度和生活,以及由此所揭示出的上古社会女子的悲剧命运和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论文最可贵的是有意识地采用了文献研究、比较、分类等研究方法,在对“弃妇诗”的判别中既参考了有关文献,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有理有据,很有见地,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不足之处是后半部分对弃妇形象、性格及遭弃命运的分析,还不够充分,也缺少深度。
论文语言简洁、省净,表达流畅,显示了作者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高勤丽(女,北京电大助理研究员)终审意见:这篇文章选取的是一个比较普通的题目,得出的也是一个比较平实的结论,但是作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电大的同学来说,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首先,从文章的选题来看。
电大同学的论文选题经常会过大、过深,而本文的作者却选取了一个很普通的小题目,并力图将这个小题目作得深入透彻。
以我们同学目前的学识和能力来看,这种选题还是比较有借鉴意义的。
其次,从研究的方法来看。
作者的研究是从对研究对象的界定入手的。
《诗经》弃妇诗是一个前人研究很多的题目,但是本文的作者却没有完全蹈袭前人,而是在综合前人说法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重新定义了弃妇诗。
名词解释诗经中的弃妇诗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集结了从11世纪前后到6世纪前后的大量诗歌作品。
其中,有一类诗歌以描写“弃妇”为主题,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深刻的内涵而广为人知。
本文将解释诗经中的弃妇诗,探索其中蕴含的思想和诗歌技巧。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弃妇”的概念。
在古代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受到各种社会和家庭压力的束缚。
而“弃妇”则是一种被丈夫抛弃的女性,她们在婚姻关系中受到了无尽的痛苦和伤害。
这种伤害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被夫家冷落、欺凌,没有经济保障等等。
诗经中的弃妇诗正是通过描绘这些女性所受到的苦难,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怀。
其次,我们需要探索诗经中的弃妇诗的诗歌表现技巧。
这些诗歌常使用寓意深远的比喻和象征来呈现弃妇的悲痛和无助。
比如,《蒹葭》中的妇人把自己比作“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描绘了自己被遗忘和疏离的心情。
此外,《桃夭》中的妇人则把自己比作“独宿深林,有莘之采”,用森林中独自守望的桃花形象,表达了被弃妇的孤独与凄凉。
这些作品中还有一种常见的手法,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暗喻弃妇的遭遇。
譬如,《东篱》中的妇人以种植芦苇为喻,表达自己在婚姻中的委屈和忍受。
而《士韦》则以菜芥的丰盛和生命力旺盛来暗示自己被丈夫所舍弃后的逆境生活。
除了隐喻和比喻的应用,作者还会通过情感的表达来传递对弃妇的同情和体谅。
在《樛木》中,诗人以妻子受到冷落和被置于无助境地为主题,表达了自己的愧疚和内疚。
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同身受,对于弃妇的痛苦与无奈有了更深的共鸣。
而在探讨这些弃妇诗歌的时候,也不能忽略其中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古代中国社会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家庭和睦、夫妻和谐。
然而,这些弃妇诗歌的存在恰恰反映了社会中一些不和谐的方面,揭示了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公和对于婚姻的苛刻要求。
这也促使了一些当代学者对于这些作品的研究和解读。
总之,诗经中的弃妇诗虽然以古代女性为题材,但其内涵和意义远不仅限于个体命运的描述。
浅析《诗经·国风》中的弃妇形象与思妇形象摘要:《诗经·国风》中的思妇形象和弃妇形象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这两种形象的产生有着共同的原因。
她们有着悲伤忧愁且没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都得不到夫妻团圆,是孤独者的形象。
都是以丈夫为中心,也正是因为她们以丈夫为中心,造成了她们的人生悲剧。
她们之所以以丈夫为中心,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以及婚姻制度相联系的。
弃妇形象和思妇形象在周代和现代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国风;弃妇形象;思妇形象一、《诗经·国风》中的思妇形象《诗经·国风》中的思妇形象主要在这些诗中:《卷耳》(周南)、《汝坟》(周南)、《草虫》(召南)、《殷其雷》(召南)、《雄雉》(邶风)、《匏有苦叶》(邶风)、《伯兮》(卫风)、《有狐》(卫风)、《君子于役》(王风)、《采葛》(王风)、《子衿》(郑风)、《葛生》(唐风)、《小戎》(秦风)。
这些女子对丈夫有无尽的思念,但只能苦苦等待。
她们的思念有时会化作诗中痛苦的呼号,《殷其雷》说“振振君子,归哉归哉”,其中是一位呼喊丈夫归来的女子形象。
《雄雉》也是思念远役在外的丈夫,《匏有苦叶》则是女子思念情人,在渡口等待,久久不愿意离开。
《君子于役》是一个女子在黄昏思念远役在外的丈夫。
《子衿》中的女子思念情人,埋怨情人为何还不来。
《小戎》中这位女子的丈夫远征西戎,她十分思念。
有些女子因思念丈夫都没有时间顾及自己。
比如《卷耳》中讲述了一位在家中思念远行丈夫的女子,诗中并没有描述这位女子因为思念丈夫而如何憔悴,而是重在描写被思念的丈夫的劳苦之状。
整首诗都是虚写这位女子想象中的丈夫在外的情状,但是透露出的情感却是真实而深刻的。
因为她把全部的思想都投注在丈夫身上,没有时间去想自己的状态,反而更加突出了她思夫的情感之深。
《伯兮》中的女子则是因为丈夫不在家就懒得梳妆打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有狐》中是一个担心在外的丈夫是否有衣穿的女子。
浅析《诗经》中的弃妇悲情摘要:如果把一部中国文学史比作滔滔不绝的长江之水的话,那么《诗经》就是唐古拉山上那最清澈、甘美地源头;如果将《诗经》中博采众长的行文内容比作一汪清醇泉水的话,那么众多交织的情感无疑就是那提供不竭泉水的泉眼。
今天我们拮取泉眼一角——弃妇悲情,谈谈根植于现实的女性悲剧。
关键词:《诗经》,弃妇,悲剧正文:作文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诗经》一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曾是古代孩子们拿在手中的教科书,儒家学者们心中的神圣经典,还一度是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
历经两千五百多年,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了华夏文明的血液。
《诗经》内容丰富,堪称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收录了从西周建国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共305篇诗,以朴素的言情民歌昭著于世。
《诗经》所言的‘情’包括的范围很广,既有亲情、友情、也有亘古不变的爱情等待…弃妇主题是《诗经》婚恋诗的重要内容之一。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美好的祝愿,可现实有时候却是“自古多情空遗恨”或者“糟糠之妻谴下堂”亦或是“只闻新人笑,哪闻旧人哭”…一,“自古多情空遗恨”——读《卫风·氓》《诗经》里最有名的一篇弃妇诗,是《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宴宴。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集传》说:“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引言《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之一,其中涵盖了丰富多样的题材和形式。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是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主题。
弃妇形象在《诗经》中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包括描述她们的悲苦遭遇、表达她们的内心痛苦以及揭示她们的社会地位。
本文将深入探究《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分析她们的形象特点以及背后的意义。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她们的悲苦遭遇在《诗经》中,弃妇形象承受着无比的痛苦和无助。
例如,在《周南·关雎》中,女主角被抛弃之后,表现出了极度的哀伤和深深的自责。
她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庭,不被接纳,被贬为弃妇,这使她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然而,她们在面对悲伤和绝望的同时,也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品质。
内心的痛苦弃妇形象在《诗经》中深刻展示了她们内心的痛苦。
她们被丈夫所抛弃,感受到了被遗弃的孤独和无助。
在《离骚》一诗中,女主角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痛苦和不安,她感到无法释怀,对幸福的渴望使她倍感痛苦。
她们对于丈夫的背叛感到心灵上的打击,不愿再去相信、去经历爱情。
社会地位的揭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也揭示了古代社会对于弃妇的态度和待遇。
在古代社会,弃妇会失去家族和社会的认同,被贬为弃妇,降低了她们的社会地位。
她们失去了自己的孩子,生活无所依靠。
她们在社会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歧视,这使她们的境遇更加艰难。
弃妇形象背后的意义对妇女地位的反思弃妇形象在《诗经》中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妇女地位的局限和不公。
她们被丈夫抛弃后,陷入了困境,无依无靠。
这种描述呈现了当时社会对妇女地位的冷漠和无情,同时也让人们反思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益。
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诗经》中的弃妇形象也展示了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
尽管她们受尽痛苦和压迫,但依然保持着坚强的意志和独立的思想。
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被动和苦难,展现出了女性的坚韧和勇敢。
结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以其悲苦遭遇、内心痛苦和对社会地位的揭示,展现了古代妇女的困境和社会对妇女的冷漠。
《诗经》中的弃妇诗及弃妇形象分析《诗经》中的弃妇诗及弃妇形象分析(烟台大学函授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院系:专业:学生姓名:学号:指导老师:_______年月日烟台大学函授站《诗经》中的弃妇诗及弃妇形象分析[内容摘要]:《诗经》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早已形成,宗法礼教虽不及封建社会中、后期那么严密,但妇女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后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已是社会的普遍现象。
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婚姻是她们惟一的依靠和出路,一旦发生感情破裂,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女子,遭弃后的妇女生活非常悲惨。
《诗经》中的弃妇诗既表现了弃妇软弱、无奈、听天由命的一面,又表现了她们的自信自强、勤劳善良。
诗中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妇女坚毅、耐劳、温柔多情的动人形象。
关键词:善良温顺;默然从之;哀伤怨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类,《诗经》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
《诗经》弃妇诗中弃妇形象生动、性格鲜明,有其独特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中最不幸的部分——弃妇的生活、感受,洞察当时的婚姻家庭状况,了解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体会上古时代女子的整体风貌和美德。
一、弃妇诗的判别:要判别何为弃妇诗,首先对弃妇诗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笔者认为:弃妇诗是书写因婚姻破裂或丈夫变心而被抛弃的妇女的感受的诗。
这个定义要求弃妇诗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弃妇婚后被弃,二是弃妇离开夫家。
这两个条件排除了描写婚前情郎变心离开女子和婚后妻子被丈夫冷落而没有离开夫家这两种情形的诗。
《诗经》中的弃妇诗和疑似弃妇诗的篇目有11首,都曾在不同的文献中被称为弃妇诗,分别是:《召南·江有汜》、《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终风》、《邶风·谷风》、《卫unjs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路》、《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小雅·白华》。
表1列出了褚斌杰、余冠英、沈泽宜、聂石樵四位先生的著作中对这11首诗的性质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大路》、《小雅·白华》5首诗,大家都认为是弃妇诗。
对于《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终风》大家倾向较一致,前两首女主人公婚后被冷落而没有离开夫家,后面一首描写女子被调戏之后的又恨又爱的复杂心情,所以不是弃妇诗。
对于《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大家出现异议,笔者觉得是因为诗中行文的口吻没有弃妇诗中应该有的女子委婉哀怨,带有阴柔感觉的特征,而是直接斥责对方,因此不像描写弃妇,故而认为这两首诗不是弃妇诗。
对于《召南·江有汜》,分歧也较大,但就本文给弃妇诗的定义,此诗即使是描写女子被弃,也是抒发女子见到心上人变心娶了其他女子而没有娶自己的悲怒之情。
因此不能算作弃妇诗。
因此,笔者归纳的弃妇诗有:《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大路》、《小雅·白华》。
然而,《小雅·白华》是申后被黜废后所作的怨愤之辞,申后被废当属弃妇,但因其地位高贵,对分析弃妇形象没有普遍意义,故本文不作分析。
二、弃妇的形象分析:(一)《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叙述了自己和丈夫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全过程,悔恨怨愤之情,溢于言表,全诗以叙述为主,恰当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并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全诗表达了自己的悔恨和决绝,把她勤劳善良、温顺安命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女主人公是知礼守法的。
在心上人来求婚时因为没有媒人,不合礼法而没有答应。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女主人公是温顺多情的。
首先表现在婚前对心上人的一片痴情。
女子因为没有良媒而拒绝结婚,这引起男子不满和愤怒,于是,女子送男子返乡,送了很远很远,路上女子最后还是同意结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此后女子天天盼望心上人来迎娶(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一直没有见到心上人出现不禁忧伤哭泣(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在被丈夫无情地抛弃后,女子还留恋当初和丈夫两小无猜的欢乐(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以及丈夫爱的誓言(及尔偕老)。
女主人公是吃苦耐劳的。
她没有嫌弃夫家贫寒,承担下所有的家务劳动,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尽心竭力地操持劳作(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女主人公自信自强也知天安命。
“女也不爽”乃是她对自我的肯定,她认为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丈夫遗弃她没有道理。
她对于丈夫的绝情悲伤之情,“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则是她直面斥责丈夫的不义行径。
但她对于被丈夫抛弃,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女主人公自知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和可能,只能独自伤心悔恨当初嫁错郎(躬自悼矣),既然如此就只能认命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对于自己的不幸只能默然从之。
(二)《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渑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
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为荼苦?其甘如荠。
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宴尔新昏,不我屑以。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
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
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宴尔新昏,以我御穷。
有洸有溃,既诒我肄。
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一无疾声怒颜之辞,尽是殷殷相诉的哀哀之语,通过女主人公自叙性的语言,把她勤劳善良温顺又带软弱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女主人公是勤劳善良的。
在夫家处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她能与丈夫同心同德,共创家业(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在持家和睦邻等方面尽心尽力(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女主人公是温柔多情的。
这首先表现在她对丈夫的一片痴情上,她忍受着丈夫的冷脸相待,即使是丈夫翻脸相向,动辄挑起家庭纠纷要遗弃的时候,她还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明自己的一片忠心,婉言劝说丈夫不能只看颜色,不重心灵,不能忘记曾经的誓言,希望丈夫回心转意(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当她得知丈夫完全绝情,爱情已成覆水,她仍未对丈夫的绝情予以正面的谴责,只用责备的口吻委婉地问道:“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她眷恋着丈夫以前对自己的“爱情”,气恼中带有温情,责备中带有幻想。
其次,表现在她为自己被弃的辩白。
丈夫喜新厌旧,怪她年长色衰,容颜不美,她执着地为自己辩解。
女主人公是自信自强的。
女主人公虽然留念旧情,希望丈夫回心转意,但必定恼怒丈夫的绝情,然而,她并没有斥责丈夫,也没有哭天喊地,低三下四地哀求。
勤劳善良、温柔多情、自信自强的女主人公性格中的另一面,那就是她的软弱。
对于家中艰苦繁重的劳作,她尽力承担,任劳任怨,对丈夫在感情上的故意冷淡和折磨一再忍让,甚至在丈夫已迎新入门,使她处在无可忍受的屈辱之中时,她还力争丈夫改变主意;当她已遭遗弃,仍希望丈夫来送行,这种软弱不禁使读者在哀其不幸之余几欲怒其不争了。
这篇作品把女主人公的复杂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中国古代劳动妇女坚毅耐劳、温柔多情的动人形象。
(三)《王风·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干矣。
有女仳离,嘅其叹矣。
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蓷,暵其修矣。
有女仳离,条其啸矣。
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湿矣。
有女仳离,啜其泣矣。
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这是一首哀悯弃妇的诗。
诗人满怀同情地用山谷中枯萎的益母草作意象,比喻色衰的弃妇形象,遇人不淑的女主人公遭弃后,“嘅其叹矣,条其啸矣,啜其泣矣”三节层层递进,初则慨然叹息,继而条然悲啸,终则啜然而泣,塑造了一个在人后独自哀伤、怨责、自悔不已的弃妇形象,同时也反衬出女主人公之所以痛之深,原因必在于爱之切。
(四)《郑风·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好也!此诗既没有弃妇对往事的追忆、追悔,也没有诉说满腹的辛酸委屈,也没有对负心郎的痛切谴责,而是截取了一个有典型意义的场景,被弃的女子跟在负心郎的后面,拉他的衣袖,拉他的手,苦苦恳求他不要忘记旧情,不要厌弃自己。
这些言行鲜明地呈现出女主人公的执着、痴情与凄苦。
女子“执祛”、“执手”的动作及哀告之语,都生动地刻画出了女子孤苦无助的情态,令人同情。
而“无我恶兮,无我丑兮”的屈卑,间接地表现了女子自信不足。
三、弃妇诗多层面分析:(一)遭弃因素(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女子色衰成为丈夫遗弃妻子的主要因素,而环境的变化——生活好转,更加促使男子的内心发生变化——“士贰其行”、“二三其德”。
但这只是从诗中字面上分析出来的,我们应该看到文字背后折射出来的有关因素和整个社会历史的背景。
在那个封建宗教家长制的社会中,男子掌握着婚姻的主动权,女子对于负心的丈夫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
因此,在这种男女不平等的社会中,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地位与整个社会的风俗是出现弃妇的根源。
(二)被弃后的态度(见表2)这四个弃妇面对抛弃表现出不同态度,反映出每个人不同的个性。
《邶风·谷风》的女主人公与《卫风·氓》的女主人公比,更加自信自强一些。
她不但认为自己很美丽,而且还有一定的谋生能力,这就是她希望丈夫回心转意的资本,所以全诗怨而不怒,怨中有望。
而《卫风·氓》的女主人公自认已经年老色衰,不再可能让丈夫回心转意,所以,只能沉痛自悔,不存幻想。
(三)被弃后的生活在《诗经》弃妇诗的作品中没有对弃妇被弃后生活的直接描写,在那个历史时期,妇女被弃后一般只能回到娘家度日,而在娘家女子不但不被理解,还会遭到兄弟们的讥笑(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在生活中自然也就不会有好脸色看,弃妇在娘家的生活也就十分窘迫,所以,自食其力是弃妇的惟一选择,像《邶风·谷风》的女主人公那样自己养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