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弃妇”形象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品位·经典文艺评论《诗经》弃妇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历英杰(喀什大学,新疆 喀什 844000)【摘 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共305首,婚恋诗占其中的1/4。
这些婚恋诗中最特别、最动人的当属“弃妇诗”。
《诗经》中的弃妇诗成功地塑造了第一批弃妇形象,揭示了宗族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弃妇刻苦耐劳、任劳任怨、忠贞多情、卑微隐忍,对丈夫能够回心转意留有一丝幻想;坚毅不屈,敢于反抗;善良温婉以及悲伤哀怨、孤独凄惨。
弃妇诗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再现了西周时期到春秋中期部分妇女被抛弃的痛苦人生,揭示了在父系氏族社会下女性的痛苦境遇。
虽然她们性格迥异,但悲剧命运却是相同的、不可避免的。
【关键词】 《诗经》;……弃妇诗;……人物形象【作者简介】 历英杰,喀什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一、引 言《诗经》中的弃妇诗的篇章总共有11首,包括《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谷风》《卫风·氓》《小雅·我行其野》等。
从这些诗歌的内容来看,“弃妇诗”是指不幸婚姻给女子带来无尽痛苦的诗歌。
这些诗的主旨表达了女子被抛弃后的痛苦和无奈,以及对幸福时光的无限怀念,其中还夹杂着悔恨、醒悟、决绝等等复杂情感。
《诗经》中的弃妇诗揭露了父系氏族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种种恶行,指出了夫权制的丑恶;展现了弃妇的不满情绪。
说明了她们被抛弃不是自身的过错,而是她们所爱之人导致了她们的人生悲剧。
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她们的人生悲剧呢?伴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生产工具的变化,女性在母系氏族社会上的领导地位正在不断丧失,从而促使了她们人生不断地在痛苦边缘苦苦挣扎。
对此,恩格斯曾说过:“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丈夫在家庭中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了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
”[1]在西周时期,各种礼乐制度的确立,使得妇女失去了独有的个性与人格。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诗经》中的弃妇诗,刻画了一批善良、勤劳、温顺、软弱的悲剧女性形象,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男性喜新厌旧的本性暴露。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以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
《诗经》的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体系早已形成,宗法礼教虽不及封建社会中、后期那么严密,但妇女因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后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已是社会的普遍现象。
《诗经》中弃妇诗就是当时这种普遍社会问题的证据。
一、弃妇诗的判别弃妇是指结了婚或定了婚约,又被丈夫遗弃的妇女,所谓弃妇诗是叙写被弃妇女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以及心理活动的诗,这些弃妇诗向人们诉说了她们的不幸婚姻,表达了她们追求幸福婚姻生活的美好愿望,反映了她们所处时代婚恋方面的时代风貌。
在《诗经》中,被专家学者判定为弃妇或涉及弃妇意象的作品有十多篇。
其中大部分存于“国风”中,有《召南·江有汜》、《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推》、《卫风·氓》、《郑风·遵大路》等,还有一部分存于“小雅”中,有《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小雅·黄鸟》《小雅·白华》等。
当代文学均判定为弃妇诗,这些弃妇诗大都采用叙述或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弃妇被弃的无奈和痛苦,或痛斥被遗弃的不分,或埋怨男子的喜新厌旧,或描述痴心女子负心汉,或悔恨自己择偶的轻率,或埋怨父母兄弟的冷漠无情,这些普通痛苦感受是通过一个个弃妇的悲剧表现出来的,从弃妇的角度出发,她们也没有接受教育,但是她们有青春的美貌,勤劳的双手,还有一颗真诚的心,她们真心实意接受对方的爱,为对方无怨无悔的付出,但是婚姻的稳固需要双方的努力,女子的真心未必能挽回对方的真心,于是就有了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悲剧。
《诗经》中讲述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的诗歌最具典型性的有《卫风·氓》和《邶风·谷风》这两首。
浅析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形象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
其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婚姻诗中又有不少讲述妇女婚后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弃妇诗。
弃妇诗塑造了许多勤劳善良、温顺安命、哀婉怨怒的弃妇形象,这些弃妇的形象又各有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上古时代已婚妇女的基本面貌。
关键词《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诗歌占有很大的比重,婚姻诗中又有十余篇讲述妇女婚后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弃妇诗,这些诗歌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弃妇们的生活状况及人生际遇,塑造了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弃妇形象。
本文从弃妇诗中选取《卫风·氓》、《邶风·谷风》、《王风·中谷有蓷》三首为代表分析其塑造的弃妇形象。
一、《卫风·氓》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共六章,每章各十句。
它讲述了一个女子受到一个虚情假意的男子的蒙骗并与他结了婚,婚后女子任劳任怨、操持家务,但男子却变了心,最后竟遗弃了女子,女子悔恨怨愤之情溢于言表。
全诗以叙述为主,恰当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并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氓》中的女主人公既有柔性软弱的一面,又兼有理性刚强的一面。
少女时期的她涉世未深、天真单纯,沉浸在氓“抱布贸丝”、“来即我谋”的约会喜悦中,未能识破氓的假象,错误地把他的虚情假意当做真心实意,把他的急躁暴怒当成是求婚心切,勇敢地许下“秋以为期”的诺言,从此对心上人一片痴心,天天遥望复关期待男子来迎娶自己。
婚前的女主人公是一位淳朴热情的少女,对待爱情忠贞不渝、一往情深。
已为人妻的她恪守做妻子的本分,“自我祖尔,三岁食贫”,创家立业的艰难,并没有使她失去生活的信心;“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多年来的辛勤劳作,她也毫无怨言。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收录了从商代至春秋时期的民间歌谣。
其中,有很多描写女性的诗篇,其中不乏描写被弃妇的形象。
本文将针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进行探讨,从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弃妇形象在《诗经》中的描写《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可以说是比较常见的,最为典型的就是《离骚》中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一句。
除此之外,还有《小雅·车辖》中的“车辖辖,女如饥渴。
弃我去者,云车孔瞻”、“车辖辖,女如饥渴。
弃我去者,云车杻梏”等等。
这些诗篇中描写了被抛弃的女性,她们在孤独、无助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二、弃妇形象的历史背景在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盛行,女性地位低下,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婚姻是女性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而一旦被抛弃,女性就会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因此,弃妇这一形象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是常见的。
另外,弃妇这一形象也与宗法制度有关。
在宗法制度下,妇女的地位极低,婚姻制度也是由男性掌控的。
如果一个男子觉得自己的妻子不合适,他就可以随时抛弃她,而这个女人也就成了弃妇。
三、弃妇形象的文化内涵弃妇这一形象在《诗经》中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历史背景和社会制度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首先,弃妇形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柔弱、男性刚强”的思想。
在古代中国,女性被认为是柔弱的,需要男性来保护和依靠。
而弃妇这一形象,则是女性最柔弱的一面的集中体现,她们被抛弃后,生活无着无依,孤独无助,需要依靠社会的同情和援助。
其次,弃妇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的重要性。
在古代中国,婚姻是女性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她们的命运所系。
一旦被抛弃,女性就会失去婚姻所带来的一切,包括社会地位、经济来源和个人尊严等等。
因此,弃妇这一形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批判那些轻视婚姻、不重视家庭的人。
最后,弃妇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道德的关注。
《诗经》中“弃妇”形象探究作者:刘译阳来源:《中文信息》2015年第11期摘要:《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诗经》中的爱情诗数量众多,在《诗经》的爱情诗中,“弃妇诗”最值得探究,本文通过四种类型的“弃妇”,进一步挖掘古代女子的悲剧人生。
关键词:《诗经》 ; ;弃妇 ; ;形象中图分类号:I27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391-01在弃妇诗中,不言而喻的是她们都无法摆脱宗法礼教的束缚,被薄情丈夫休弃的悲惨命运,她们共同演绎着相似的悲剧人生。
在这场悲剧的演绎中,弃妇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这些各异的形象大体上可分为四种类型,有无可奈何哀叹型、爱恨交织矛盾型、哀哀吿泣无能型、坚强自信决绝型。
下面我们共同来试分析一下各种类型的弃妇形象。
一、无可奈何哀叹型这种类型的弃妇主要表现在《诗经》中的《小雅·谷风》、《邶风·谷风》、《小雅·我行其野》、《小雅·白华》等,这类弃妇诗抒发的都是因丈夫或富贵之后或见异思迁将其妻子抛弃而发出的无奈怨叹。
《小雅·谷风》中的女主人公凄凉委婉地叙述曾经自己与丈夫一起饱经风雨,历经磨难的生活。
但如今生活的条件好转,过上了舒适安逸的生活,丈夫却将其抛弃,于是乎发出:“将恐将惧,维予与女。
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而后对其丈夫的薄情发出深深的哀怨:“忘我大德,恩我小怨。
”《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也是踌躇哀怨,她对家庭生活饱含热忱,悉心操持着家事,与邻里和睦相处——“何有何无,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对自己的爱情忠贞不渝,对丈夫更是不离不弃,与丈夫共患难——“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
”但没想到生活有了好转,丈夫却另觅新欢,对她薄情虐待——“燕尔新昏,以我御穷。
有洗有溃,既诒我肄。
”终究难以逃脱被抛弃的宿命。
这首诗流露出一种恋恋不舍但又无可奈何的感情基调,不禁使人产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
/2011.3下半月gu dian wen xue man bu古典文学漫步《左传》《诗经》弃妇形象简析尹雪华摘要:《左传》《诗经》中弃妇温顺谦卑,却神情凄怆;时代泯灭了她们重新寻找幸福生活的希望,而她们性格中缺乏奋起抗争、捍卫幸福的强者精神,加重了她们不幸人生的悲剧意味。
关键词:《左传》;《诗经》;弃妇;弱者形象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女性隶属于男性,她们的婚姻不受保护。
她们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婚姻破裂后被夫家逐出家门,独自品尝人生的苦酒。
诗人、史官给予她们同情,却没有给予她们改变命运的力量。
一、弃妇注定的悲剧就《诗经》弃妇诗而言,其创作时代一般认为在春秋时期,与《左传》记载的历史时期大致相同。
春秋时期妇女地位较秦汉以后为高,她们享有一定程度的婚恋自由。
然而就整个历史发展看,妇女越来越受到礼教的束缚,她们做为男性财产的一部分,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左传》中大量女性依礼出嫁或陪嫁,或被家族强行婚嫁,爱情婚姻既非她们所能左右,更遑论婚后幸福。
面对不幸的婚姻,她们无权主动选择放弃,让男人做弃夫。
《左传·隐公二年》记载这一事例:“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
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
”忍受无爱的婚姻固然痛苦,而成为弃妇将会更加不幸。
她们或者再次被父母兄弟出于某种目的胡乱地嫁与人,开始另一段前途未卜的婚姻,比如《左传·成公十一年》中所记载的声伯母亲和妹妹:声伯母亲在声伯父亲死后,被赶出家门,再嫁并生育了两个孩子后又不幸再寡,无以为生,只能投奔儿子声伯。
声伯把同母异父的妹妹嫁与施孝叔。
后晋国权臣郤犨前来求婚,声伯硬生生拆散妹妹的家庭,把妹妹嫁与郤犨,生育二子。
后来郤家在晋国遭到灭族,晋国人将声伯的妹妹归还给施孝叔,施孝叔当年无能保护自己的妻子,却心怀怨愤,当妻子的面溺死妻子与郤氏所生的两个儿子。
真是残无人道!弃妇可以再嫁,但有时还得取决于前夫的态度。
《左传·僖公十三年》记载,蔡姬因失欢于齐侯,被谴回娘家。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现存最早最重要的诗歌集合之一。
其中有一部分诗歌以弃妇为题材,描写了弃妇们的悲痛和不幸的命运。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浅析《诗经》中的弃妇诗的弃妇悲。
弃妇在《诗经》中的形象弃妇是一种历史上常见的社会现象,指被丈夫抛弃或被迫离婚的女性。
在《诗经》中,弃妇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题材,其形象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因贫穷、丈夫去世等原因被迫离婚的弃妇,另一种是因夫妻感情矛盾、婚姻失败等原因被丈夫抛弃的弃妇。
在《诗经》中,弃妇的形象往往被描绘为悲苦、孤独、无助、无依。
例如《小雅·车辚辚》中的“彼日之永,不可预范。
彼其之后,悔及当年。
彼其之人,终身不变。
”描述了弃妇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无奈,而《小雅·采薇》中“采女采女,舒窈纠扬。
既见君子,又见君王。
兔罝如市,忽狄如党。
既见君子,念我弗将。
尔酒既旨,尔肴既香,曾我今夕,游戏在堂。
”则描绘了在弃妇遭遇困境之后,她终究要嫁人、辞别父母,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弃妇悲的表现在《诗经》中,弃妇的悲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弃妇们面临失去丈夫的打击,失去家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也面临着思想上的巨大压力。
她们的悲苦之情,在《诗经》中表现为哭泣、无助和孤独。
哭泣哭泣是弃妇悲情的主要表现形式。
《诗经》中有很多描写弃妇哭泣的诗句,例如《小雅·十月之交》中的“妇子有行,远父母兄弟,而殆无常止。
乐子之乱,乃殆其妻。
妇子有行,远父母在门。
乐子之忧,乃殆其身。
”就描述了弃妇远离家乡,与父母、兄弟分离的悲伤,而《小雅·采薇》中的“皎如飞仙,娟如走马。
妾御绮车,驾骑千乘。
骊姬彭彭,踧踖狂践。
赤芾独掌,roc羔羊省。
”则让人感受到弃妇的痛苦。
无助弃妇往往失去了丈夫的保护和支持,处于一种无助的状态。
《小雅·十月之交》的“A子之车,凡百颓坏;长女之契,失之既已。
妇子有行,远泣长咳。
乐子之忧,无言以对。
简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是比较普遍的,可以说是诗经的一个重要主题
之一。
根据诗经的呈现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女子遭遇悲惨命运,被弃置于困境,无助哀怨的表达。
比如《蒹葭》中的女子“斯年二十有四,嫁娶之郎,错迕祸灾”。
她的命运之悲惨、遭
遇之惨烈史无前例的,碧草多嚼之,可以反映古代女子在尊严、权利、地
位等方面的丧失。
2.女子对于自己的感情和遭遇进行反抗,或者强烈表达自己的苦闷和
不满。
比如《桃夭》中的女子“无衣无裳,何以与君子同坐”,她以直抒
胸臆的形式表达了对自己境遇的不满和对世俗的质疑。
总的来说,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反映了古代女子的尊严丧失和不满。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女性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并感悟
到历史的进步和现代社会的变化。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浅谈《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恋爱、婚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早在《诗经》里有三分之一的诗歌是歌咏爱情、婚姻的。
而在这个古典诗歌中有一个重要的题材不容忽视,那就是诗经中的弃妇诗。
它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弃妇形象,这些形象以其善良、勤劳、温婉、痴情、哀怨的性格特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她们的不幸婚姻是由于她们对爱的痴情,对男子的迁就,对婚姻的草率以及自身的性格缺陷而造成的。
对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探讨为我们在现实社会条件下怎样对待爱情、婚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本文以《诗经》风、雅中的几篇“弃妇诗”为例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分析。
《诗经》中三分之一的篇幅涉及男欢女爱、儿女情长。
少男少女们的恋爱生活,大多浪漫缠绵,躁动着青春的热望,色彩斑斓,富有情趣。
即使有波折也总能让人在“忧心钦钦”(《秦风•晨风》)中看到云开雾散后的喜悦,而当真正步入婚姻殿堂时,她们现实的婚姻生活又如何?《诗经》中表现婚后生活温馨和谐的作品仅有《郑风•女曰鸡鸣》这首诗歌,而抒发妇女被遗弃,走投无路、呼天抢地的、悲痛情感的“弃妇诗”却有八首之多,分别是:《召南•江有汜》、《小雅•我行其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小雅•谷风》、《郑风•遵大路》、《邶风•谷风》、《邶风•日月》。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弃妇诗的分析, 揭示出弃妇们在相同的人生背景下不同的形象特征, 并探究弃妇现象产生的多种原因。
第一章《诗经》中弃妇形象的特征《诗经》中这八首弃妇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被弃妇女的形象,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弃妇形象,她们性格各异,但在诗歌发展史和人类文化史上却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下面我们就一一来分析这些妇人,看她们被弃后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1、自尊自信决绝型这种类型的代表是《召南·江有汜》中的商人妇和《卫风·氓》中的“氓”之妇。
《召南·江有汜》中的女主人公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商人妇”。
《诗经》弃妇诗形象论文摘要:《王风中谷有蓷》写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于荒年之时,天灾人祸相逼迫,走投无路。
反映了东周时代妇女悲惨生活的片段。
每节开头,都用山谷中的益母草起兴。
综观《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大致具备三类性格标签:第一,痴心痴情;第二,贤淑善良;第三,坚强勇敢。
每一大类中又可细分成不同的小类。
下文将结合具体诗篇的内容,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加以分析。
1.痴心痴情《卫风氓》、《邶风终风》、《郑风遵大路》中的主人公都是痴心痴情的女子。
(1)敢爱敢恨,勇于追求《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在与氓成婚前就是敢爱敢恨,勇于追求的形象。
全诗以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送子涉祺,至于顿丘”,送过这段路,再送一段路。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她把自己对氓的爱,毫不遮掩地表现出来——看见那个人了,她就高兴地边说边笑,迟迟不见那个人来,她就黯然神伤。
但是,我们知道,在周代社会男女成亲必须要有媒人,所谓“娶妻如何,匪媒不得”。
[1]210在诗经时代,无论谁结婚,都得通过媒人这一关,离开媒人的介绍,就失去了成婚所需要的重要依据。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很显然,女子与氓的恋爱中并没有媒人参与其中,但是这位固执的女子,私自与氓许下“秋以为期”的承诺。
为了爱情,勇敢地冲破世俗的束缚,这种追求爱情的精神是值得赞赏的。
(2)全心全意,无私付出结婚之前,《氓》的主人公给我们留下“敢爱敢恨,勇于追求”的印象,在结婚之后,她又对自己的丈夫全心全意,无私付出。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为了自己的丈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受尽种种折磨而无怨无悔。
再如《邶风终风》,写出了一位妇女对丈夫既恨又恋的心理过程。
首章伤心丈夫对自己的轻薄狂暴;二章却又思念起这个掉首不顾的夫君来;三章更是想得睡不着觉,希望丈夫知其思念而打喷嚏;末章则由己及彼希望丈夫反过来也能思念她。
每一章语气都有一层转折,层层递进,将一种既怨恨又思恋,既知无望又割舍不下的矛盾心理表达得委婉尽致。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有着卓越的文学价值,更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诗经中,弃妇形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女性形象。
弃妇指的是被男性抛弃的女性,她们常常被社会所唾弃,被视为道德败坏的代表。
然而,在诗经中,弃妇形象却展现出了多样的形态和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弃妇形象的多样性在《诗经》中,弃妇形象呈现出多种形态。
有的弃妇是因为男性的背叛而被迫离开家庭,如《小雅·车辚辚》中的“妇人有行,远送于野,曾氏贻我,季子之忧。
”;有的弃妇是因为身世低微而被男性所弃,如《小雅·鹤鸣》中的“女曰归止,言迈其母,弃于其室,牵衣涉溱。
”;还有的弃妇是因为自身的过错而被世人所唾弃,如《小雅·鹤鸣》中的“女曰归止,言迈其母,弃于其室,牵衣涉溱。
”。
不同类型的弃妇形象,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
二、弃妇形象的内涵弃妇形象的内涵丰富多彩。
首先,弃妇形象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男权文化。
在古代社会,男性拥有绝对的权力,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
因此,男性可以随意抛弃女性,而女性却没有任何权力和保障。
其次,弃妇形象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
在古代社会,道德观念非常重要,人们对于道德败坏的行为十分排斥。
因此,被男性抛弃的女性,往往被视为道德败坏的代表,受到社会的谴责和唾弃。
最后,弃妇形象还反映了人性的弱点。
男性和女性都有自己的欲望和弱点,当这些欲望和弱点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出现抛弃他人的行为。
三、弃妇形象的意义弃妇形象在《诗经》中的重要意义不可忽视。
首先,它是对古代社会男权文化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通过弃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待遇,对于男性的道德败坏和不负责任的行为进行了谴责。
其次,弃妇形象也是对于古代伦理道德观念的一种反思。
它告诉我们,道德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认识而不断变化和演变。
2012年2月刊8全面的概括:深刻的现实感,丰富的内容,诗意般的语言,华美的幻想和其无以伦比的独创性使它得以在文学界崭露头角。
毕巧林的形象大获成功,还与莱蒙托夫所采用的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小说从四面八方聚焦毕巧林,把他的形象,包括他的全部经历,活动,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一清二楚,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艺术形象。
通过大量日记来描绘和展现毕巧林的性格特征是这部心理分析小说的一大亮点,日记中详细记录了毕巧林进行自我心灵洗礼的过程,在日记中,既有他对自己灵魂深处纷繁复杂矛盾的深刻解析,也有对周围人物的细心观察,还有对时代与社会事件的主观评述。
作者采用主客观相结合,这种从客观到主观的跨越,一览无余地描述了毕巧林从外表到内心的全部历程,使我们在阅读时可以更深刻地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
毕巧林本来出身于贵族之家,命运可以为他开拓恬静而又快乐的心灵和安宁和谐的生活道路,同时他也可以像其他贵族青年那样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享受荣华富贵和灯红酒绿的生活,然而他却对这种生活产生厌倦,对资产阶级的前途产生质疑,逐渐从一个花花公子蜕变成一个同时具备双重人格的“多余人”。
“狂热好动”和“人格分裂”是毕巧林尤为突出的两大性格特征,作为第二代“多余人”,他比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更有才华,因而他的悲剧性也更加深刻。
这种现象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描写的那样:“在阶级斗争的最后决战阶段,统治阶级内部的瓦解过程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激烈和尖锐的程度。
在此过程中,毕巧林们被划分到具有先进思想的优秀进步贵族青年这一范畴,这类人的出现使人们沉睡多年的自我觉醒意识被唤起,使他们不得不严肃而认真地重新审视周围环境以及对俄国封建落后的农奴制的不满和怀疑,对促进广大民众的觉醒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然,出路究竟在何方,“毕巧林们是指不出来的,同样莱蒙托夫也指不出来。
这是受当时历史阶级局限性影响下的结果,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剧《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有很多著名的篇章。
其中,弃妇诗被广为传诵。
这些弃妇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妇女处境。
下面就来浅析一下《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剧。
一、弃妇的悲剧我们常常可以从《诗经》弃妇诗里看到弃妇们的悲惨命运。
她们被抛弃,流离失所,情感上遭受严重的伤害。
她们种种的遭遇,明显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不公正和男女地位不平等。
例如,第一篇《陌上桑》中,女子从春天到秋天不断地跑去看守她的男人,却终究没有收到任何回应。
最后她被迫成为了孤独得不到爱的人,变成了弃妇,在孤寂中不断地思念与悲叹。
二、弃妇的反抗其实,弃妇们在受到抛弃之后,并不是一味地忍受。
她们有时候也会采取积极的措施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或是寻求复仇。
例如《木瓜》一诗中的女子,被男人抛弃后,感到非常愤怒,竟然用木瓜枝来刺穿他的车轮,表示反抗。
《硕鼠》一诗中的女子,虽然被抛弃了,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反而采取探究真相的手段。
她利用老鼠趟田的机会,去了男人家里,发现男人有新的伴侣。
这时,她才恍然大悟,看清了男人的真面目。
三、缘何弃妇多为贵族值得一提的是,在《诗经》中,被抛弃的弃妇多为贵族。
这说明了当时社会阶级差距极大,弱势阶层地位低下,更容易被利用和抛弃。
同时,也说明了贵族社会的道德败坏和以男子为尊的男女观念。
四、弃妇诗体现的道德观《诗经》弃妇诗反映出我国古代传统的道德观,强调了爱情和忠贞、宽容和包容等美德。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转型,我们需要对这种道德进行更新和重新审视。
总之,《诗经》弃妇诗中的弃妇悲剧,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男女不平等,以及贵族社会的道德败坏,而弃妇们的反抗和探究,更是展示了女性的智慧和勇气。
这些诗作具有一定的历史现实意义和情感共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了众多著名的篇章,其中就有弃妇诗。
这些诗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妇女处境,反映出古代社会的男女不平等和贵族社会的道德败坏。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剧
引言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宝之一,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
化等多方面,其中弃妇题材是其中一类广泛出现的主题之一。
弃妇诗
表现了古代社会中男女地位的差异,反映了男女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
风俗中的弊端。
本文将分析《诗经》中弃妇诗的悲剧性质以及其所反
映的古代社会中的男女关系。
弃妇诗的悲剧性质
定义
弃妇诗是指描述一个女子被抛弃、不能得到男性宠爱的诗歌,这种
情况可能是男子变心导致的,也可能是男子去世或被贬谪后导致的。
弃妇诗中通常展现了主人公的悲哀、痛苦和无助。
悲剧性质
弃妇诗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悲剧性质,这种悲剧性质从多个角度体现:
•悲剧的结局:弃妇的境遇通常是悲惨的。
在古代的中国社会中,女性的地位通常较低,被抛弃的女子往往失去了依靠,无
法在社会上谋求生计,因此面临困境。
•悲剧的主题:弃妇诗的主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中男女地位差异的问题。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男性的地位通常高于女性,
这种性别歧视现象也体现在弃妇诗中。
弃妇所经历的不幸与其性别地位密切相关。
《诗经》中的弃妇诗
弃妇诗例
以下为《诗经》中的弃妇诗例:
•竹竿。
《诗经》中的弃妇诗研究---毕业论文【标题】《诗经》中的弃妇诗研究【作者】钟梅【关键词】《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艺术特色当代反思【指导老师】高月【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言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神圣而复杂的感情,是人与人之间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它是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
自古以来就有描写爱情、歌颂爱情的作品,它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史。
在《诗经》中反映婚恋爱情的诗作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不仅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如《周南.关雎》、《郑风.子衿》。
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的婚姻家庭诗,其中美满的婚姻如《郑风.女曰鸡鸣》。
然而“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1]不是所有的夫妻都是温情缱绻的。
在中国,男子任意支配女子命运的现象早已开始,虽然很多女人都希望与自己的爱人相爱到老,但理想太丰满,而现实却非常的骨感。
对于很多妇女来说,与爱人长相厮守常常就是一个美丽的愿望而已。
她们遭到了社会和男子不公平的对待,其中一部分被丈夫或者夫家抛弃,成为了“弃妇”。
然而在《诗经》时代,女子并不会毫无怨言地承受这种不幸,心甘情愿地充当牺牲品。
她们在遭受不幸的时候,能够大胆地表现不堪回首之情,吐出忿恨不平之声,弃妇诗就是由此而产生的。
它的出现砸碎了爱情浪漫而美丽的花环,揭开了婚姻的狡诈与虚伪,也撕开了爱情温情脉脉的面纱后面的贪婪与自私。
[2]一、《诗经》中的弃妇形象类型唐以前多弃妇诗,唐以后多节妇诗。
在《诗经》中一般被认为是弃妇诗的有11篇,分别是《召南.江有汜》、《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终风》、《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大路》、《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小雅.白华》。
这些诗歌演绎出来的都是一出出感人肺腑、扣人心弦的悲剧,为我们刻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弃妇形象。
虽然同为弃妇,但是被抛弃的原因却不尽相同,根据被弃原因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形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引言《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之一,其中涵盖了丰富多样的题材和形式。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是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主题。
弃妇形象在《诗经》中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包括描述她们的悲苦遭遇、表达她们的内心痛苦以及揭示她们的社会地位。
本文将深入探究《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分析她们的形象特点以及背后的意义。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她们的悲苦遭遇在《诗经》中,弃妇形象承受着无比的痛苦和无助。
例如,在《周南·关雎》中,女主角被抛弃之后,表现出了极度的哀伤和深深的自责。
她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庭,不被接纳,被贬为弃妇,这使她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然而,她们在面对悲伤和绝望的同时,也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品质。
内心的痛苦弃妇形象在《诗经》中深刻展示了她们内心的痛苦。
她们被丈夫所抛弃,感受到了被遗弃的孤独和无助。
在《离骚》一诗中,女主角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痛苦和不安,她感到无法释怀,对幸福的渴望使她倍感痛苦。
她们对于丈夫的背叛感到心灵上的打击,不愿再去相信、去经历爱情。
社会地位的揭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也揭示了古代社会对于弃妇的态度和待遇。
在古代社会,弃妇会失去家族和社会的认同,被贬为弃妇,降低了她们的社会地位。
她们失去了自己的孩子,生活无所依靠。
她们在社会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歧视,这使她们的境遇更加艰难。
弃妇形象背后的意义对妇女地位的反思弃妇形象在《诗经》中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妇女地位的局限和不公。
她们被丈夫抛弃后,陷入了困境,无依无靠。
这种描述呈现了当时社会对妇女地位的冷漠和无情,同时也让人们反思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益。
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诗经》中的弃妇形象也展示了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
尽管她们受尽痛苦和压迫,但依然保持着坚强的意志和独立的思想。
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被动和苦难,展现出了女性的坚韧和勇敢。
结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以其悲苦遭遇、内心痛苦和对社会地位的揭示,展现了古代妇女的困境和社会对妇女的冷漠。
《诗经》中“弃妇”形象探究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诗经》中的爱情诗数量众多,在《诗经》的爱情诗中,“弃妇诗”最值得探究,本文通过四种类型的“弃妇”,进一步挖掘古代女子的悲剧人生。
标签:《诗经》弃妇形象
在弃妇诗中,不言而喻的是她们都无法摆脱宗法礼教的束缚,被薄情丈夫休弃的悲惨命运,她们共同演绎着相似的悲剧人生。
在这场悲剧的演绎中,弃妇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这些各异的形象大体上可分为四种类型,有无可奈何哀叹型、爱恨交织矛盾型、哀哀吿泣无能型、坚强自信决绝型。
下面我们共同来试分析一下各种类型的弃妇形象。
一、无可奈何哀叹型
这种类型的弃妇主要表现在《诗经》中的《小雅·谷风》、《邶风·谷风》、《小雅·我行其野》、《小雅·白华》等,这类弃妇诗抒发的都是因丈夫或富贵之后或见异思迁将其妻子抛弃而发出的无奈怨叹。
《小雅·谷风》中的女主人公凄凉委婉地叙述曾经自己与丈夫一起饱经风雨,历经磨难的生活。
但如今生活的条件好转,过上了舒适安逸的生活,丈夫却将其抛弃,于是乎发出:“将恐将惧,维予与女。
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而后对其丈夫的薄情发出深深的哀怨:“忘我大德,恩我小怨。
”
《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也是踌躇哀怨,她对家庭生活饱含热忱,悉心操持着家事,与邻里和睦相处——“何有何无,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对自己的爱情忠贞不渝,对丈夫更是不离不弃,与丈夫共患难——“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
”但没想到生活有了好转,丈夫却另觅新欢,对她薄情虐待——“燕尔新昏,以我御穷。
有洗有溃,既诒我肄。
”终究难以逃脱被抛弃的宿命。
这首诗流露出一种恋恋不舍但又无可奈何的感情基调,不禁使人产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
《小雅·我行其野》中的女主人公孤苦伶仃的走在田野中。
她的丈夫因见新弃旧将其抛弃——“不思旧姻,求尔新特。
成不以富,亦祗以异。
”然而女主人公只有“尔不我畜,复我邦家,尔不我畜,言归斯复。
”这样的无奈感慨,诗中女主人公对自己强自宽解的话语也难掩心中的酸楚。
二、爱恨交织矛盾型
这种类型的弃妇表现在《邶风·日月》、《邶风·终风》等中。
这类弃妇主要的特征是怨而不怒,认不清自己的境遇,主要叙述女子明知丈夫的恣意戏谑、薄情无意,但心中还是对丈夫抱有希望,而苦守等待的悲惨结局。
《邶风·日月》中的女主人公一方面清醒地知道丈夫的“德音无良,报我不述”,痛恨他“宁不我顾,宁不我报”抛弃了自己;一方面又对丈夫抱有希望,希望丈夫能改过自新、回心转意,重新回到她的身旁。
诗中描写出了女主人公怨恨绵绵与期待流连的复杂与矛盾的内心世界。
三、哀哀吿泣无能型
《郑风·遵大路》中女主人公被丈夫无情的休弃,“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男子绝情而去,女子紧追不舍,拽着男子衣袖,拉紧他的手,苦苦哀求,莫要嫌我把气怄,不念旧情轻分手。
那女子哀哀泣告,对丈夫依然很痴情,但丈夫休弃的心已决,无法挽回。
这位弃妇痛苦无助的遭遇令人同情,懦弱无能只会哀哀吿泣的情态实在让人感到悲哀。
四、坚强自信决绝型
这种类型弃妇的代表是《卫风·氓》中的“氓”之妇和《召南··江有汜》中的商人妇。
《卫风·氓》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吻,以顺叙的形式追忆了女主人公从热恋到结婚再到被抛弃的人生经历,表达了自己的悔恨和决绝。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婚后的生活体现出女主人公是一位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多年的辛劳,使家境逐渐好转,但也让她的容颜如残花老去,曾经善良憨厚的,对爱情至死不渝的丈夫如今开始对她露出了嫌弃、暴虐的面目——“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最终把她逐回了娘家,被丈夫无情地抛弃。
但女主人公反复思考这一结局,觉得自己并没有错,而是由于丈夫的“士贰其行、二三其德”才产生成这样的结局。
对于自己这桩失败的婚姻,她发出沉痛而又坚强的呼唤:“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对于那位薄情郎,她表现出了决绝的态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也知天安命,女也不爽。
”这是女主人公对自己的肯定,表现出了女主人的公自信自强的性格。
《召南·江有汜》中的女主人公是“商人妇”的代表。
这首诗讲述商人在羁旅之地娶了妻子,但随着时间的流失,商人对妻子的感情也越来越淡,以至于最后将其抛弃。
诗中的丈夫是一位薄情郎,他不动声色地将妻子抛弃,于是弃妇唱出了这首歌聊以慰藉:“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
不我以,其后也悔!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
不我与,其后也处!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
不我过,其啸也歌!”但是这位弃妇并没有因丈夫的抛弃而哀哀泣告,而是展现出自尊自信的一面,并不是个人原因造成自己被抛弃的结局,所以她发出:“其后也悔”、“其后也处”、“其啸也歌。
”被抛弃的结局也许会令人伤感和怜悯,但这位弃妇所表现出的自信和决绝却令人激赏!
总之,在弃妇诗中,女性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她们神采动人、个性鲜明、形
象突出。
弃妇诗中的女性是被同情、怜悯、赞扬的一方;而男性则多是负心汉、薄情郎的形象,是被憎恶和遭谴责的一方。
通过分析《诗经》中的弃妇诗形象,我们深刻地了解了当时女性的悲惨遭遇。
参考文献
[1]高享《诗经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傅斯年《诗经讲义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储斌杰《诗经与楚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刘译阳,女,(1998-)汉,辽宁省大连市人,高中学历,研究方向:古典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