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症状
- 格式:docx
- 大小:13.88 KB
- 文档页数:1
共济失调日常表现共济失调的症状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行走时两腿分得很宽;成年发病者,步行时不,行走不稳,步态蹒跚,动作不灵活能直线。
忽左忽右呈曲线前进,表现为剪刀步伐,呈“Z”形前进偏斜,并努力用双上肢协助维持身体的平稳。
肌张力的改变随病变可由降低而转变为痉挛状态,共济失调步态也可随之转变为痉挛性共济失调步态。
站立不稳,身体前倾或左右摇晃,当以足尖站立或以足跟站立时,摇晃不稳更为突出,易摔倒常是患者早期最易出现的症状。
很多共济失调患者走小路或不平坦的路时,行走不稳更明显,更易摔倒。
随病情的进展,共济失调患者可表现起坐不稳,甚至卧床。
动作缺乏次序或条理,不规则,混乱和不协调的一种表现。
是促动肌失去了拮抗肌收缩调整所致。
共济失调是由神经系统各个部位的很多病因引起的。
任何一个简单的运动必须有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四组肌肉的参与才能完成,并有赖于神经系统的协调和平衡。
共济失调的病因很多,首先须确定属于哪一性质的,然后考虑各有关的多种病因。
因此,深感觉、前庭系统、小脑和大脑损害都可发生共济失调,分别称为感觉性、前庭性、小脑性和大脑性共济失调,还有原因不明的因素,有的伴有智能不全或痴呆。
下面给大家介绍下共济失调的病因:1、中毒现象:比如药物物中毒、酒精中毒、煤气中毒等均可以弓|起共济失调。
2、年龄老化:年龄老化是发生共济失调最重要的一一个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新陈代谢减慢,疾病就会趁虎而入。
3、遗传因素:共济失调主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部分患者是隐性遗传,尤以小儿先妖性小脑发育不全为多见。
4、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脑炎、脑肿瘤等。
5、维生素的缺乏: 尤其是维生素日族的缺乏,由于神经得不到充分的营养,使神经发生病变而引|发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伴眼运动失用症*导读:共济失调伴眼运动失用症主要是小脑萎缩,特别是小脑下蚓部最明显。
起病在1~15岁间,7岁以下多见,平均4.7岁。
病之早期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
……共济失调伴眼运动失用症(AOA)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日本和葡萄牙报道较多,近来报道,本病是日本最常见的隐性共济失调。
AOA的突变基因位于染色体9q13,基因编码aprataxin,是一种核蛋白,可能与DNA修复有关。
本病的病理改变主要是小脑萎缩,特别是小脑下蚓部最明显。
起病在1~15岁间,7岁以下多见,平均4.7岁。
病之早期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
病程缓慢进展,共济失调渐加重,除步态不稳外,出现上肢共济失调。
晚期出现周围神经病,轴突型运动神经病。
有严重运动障碍。
此外,也可见肌张力不全,舞蹈样动作,脊柱侧弯,弓形足等症状。
智力发育正常,少数有轻度智力低下。
MRI显示小脑萎缩。
晚期血浆中白蛋白减低,总胆固醇增高。
眼运动性失用症是本病的特征之一,在6~12岁间出现。
正常时,当有意识的注视物体(或移动中的物体)时,眼球首先向注视的目标方向快速转动,然后头部再跟随转向该物体。
本病时,眼球不能随意转向物体的方向,而是首先由头部的移动以进行代偿,然后眼球再跟上。
这种现象称为眼运动失用症或眼球快速扫视运动障碍。
本病的诊断不难,根据①隐性遗传;②早年起病;③主要症状是小脑共济失调和眼运动失用症;④早期腱反射消失,晚期出现周围神经病;⑤寿命不受影响。
本病(AOA)与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AT)都是隐性遗传,需要鉴别。
AOA与AT的共同点主要是神经系统症状:①早年出现共济失调;②都有眼运动性失用症;③小脑萎缩。
AOA与AT的不同点主要是非神经系统症状:AT有免疫缺陷,染色体不稳定,对X线过敏;而AOA则没有这些症状。
共济失调分级标准共济失调(Cerebellar Ataxia)是指由于小脑功能障碍导致的运动协调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姿势控制的异常、眼球和迷路月动障碍等。
共济失调可分为多种类型,根据病情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分级标准。
本文将介绍并讨论几种常见的共济失调分级标准。
一、病史与临床表现分级标准病史与临床表现分级标准是评估共济失调患者临床表现和病情严重程度的一种方法。
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可以将共济失调分为轻、中、重三个级别。
轻度共济失调:患者表现为轻微运动协调障碍,日常生活中可基本正常完成大部分动作和活动。
如走路稍显不稳,但不影响正常行走。
中度共济失调:患者表现为明显的运动协调障碍,日常生活中需要依赖他人帮助。
如走路不稳,需要他人搀扶以保持平衡。
重度共济失调:患者表现为严重的运动协调障碍,几乎无法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如无法正常行走,需要轮椅或其他辅助器具进行移动。
二、疾病进展速度分级标准疾病进展速度分级标准是根据共济失调的病程进展速度来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根据病程进展速度,可以将共济失调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个级别。
急性共济失调:病程进展迅速,表现为较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运动协调障碍。
如几天或几周内共济失调症状迅速加重。
亚急性共济失调:病程进展较快,但比急性共济失调缓慢。
如数月内共济失调症状逐渐加重。
慢性共济失调:病程进展缓慢,表现为多年甚至十几年共济失调症状逐渐加重。
三、病因与病理分级标准病因与病理分级标准是根据共济失调的病因和病理特点来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根据病因和病理特点可以将共济失调分为原发性、继发性、遗传性三个级别。
原发性共济失调:病因是由于小脑损害引起,如小脑肿瘤、小脑退行性变等。
继发性共济失调:病因是由于其他疾病或药物导致,如酒精中毒、药物副作用等。
遗传性共济失调:病因为遗传性基因突变导致,如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等。
四、疾病分级评分标准疾病分级评分标准是综合考虑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的方法。
狗狗细小后一星期四肢无力-狗狗四肢无力走路摇晃狗狗四肢无力走路摇晃你能想象得到你的狗狗有一天无法再奔跑吗?大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共济失调症这一名词,但它的症状直观表现就是运动失调,狗狗行走奔跑都会失去平衡。
不管是人还是其它动物,走路行动都是靠每只脚之间的协调合作才能保持平衡,然而共济失调症会让狗狗一走起来就四处摇晃。
虽然这种疾病不怎么常见,但引起原因繁多,而且难以预防,如果主人没能及时发现,狗狗可能就会丧失运动能力。
一、狗狗共济失调症是什么?一般来说狗狗的共济失调症分为三种,每一种都会直接影响狗狗的运动能力。
1.肌肉运动知觉出现问题肌肉运动知觉是一种自我运动和身体姿势的感觉,有时候也被叫做“第六感”或本体感受。
这种共济失调一般是由于脊髓出现了问题,包括出血、肿瘤、椎间盘突出以及神经问题。
2.前庭综合征前庭综合征会直接影响狗狗的平衡能力,一般是内耳问题或脑部问题引起的,狗狗会四处摇晃、头晕无法直走甚至是站不起来。
3.小脑疾病顾名思义,这种共济失调就是小脑疾病引起的,而小脑也是控制平衡能力的部位,所以狗狗会头晕眼花无法行走,这种疾病的症状与中风很相像。
二、狗狗共济失调的症状四肢无力;头部倾斜;听力下降甚至耳聋;头晕;四处摇晃、突然被绊倒;嗜睡;抽搐;眼睛异常运动;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行走困难、脚步异常;患有共济失调症的狗狗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异常的行走方式,同时还会伴随头部摇晃和眼睛飘忽不定,甚至是出现抽出行为。
同时主人也会发现狗狗每一步之间的距离都会过大或过小,落脚动作的幅度也很大,甚至要转个圈才落下。
三、狗狗共济失调的原因1.肌肉运动知觉出现问题脊髓创伤;脊髓变性;脊髓处有血块;脊髓肿瘤;脊柱感染;脊柱发炎;囊肿;脊柱结构异常。
2.前庭综合征耳朵受到感染或受伤;耳朵或颅骨存在肿瘤引起癌症;免疫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大脑炎症;犬瘟热病毒感染大脑;钙,钾或葡萄糖含量低;硫胺素缺乏。
3.小脑疾病小脑细胞变性;脑肿瘤;小脑或颅骨结构异常;脑部感染或炎症。
是以平衡障碍为主,表现为站立或步行时躯体易向患侧倾斜,摇晃不稳,沿直线走时更为明显,改变头位可使症状加重,四肢共济运动多正常。
此外有明显的眩晕、呕吐、眼球震颤。
多见于Meniere病、桥小脑角综合症等
共济失调可分为四种类型:①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②小脑性共济失调;③前庭迷路性共济失调;④大脑型共济失调。
而临床上一般称呼的“共济失调”,多特指小脑性共济失调。
大脑性共济失调通常不如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明显,较少伴发眼球震颤。
大脑性共济失调分为以下三种:
1.额叶性共济失调出现于额叶或额桥小脑束病变时,表现如同小脑性共济失调,如体位性平衡障碍、步态不稳、向后或向一侧倾倒;除有对侧肢体共济失调外,常伴有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病理反射阳性,以及精神症状、强握反射和强直性跖反射等额叶损害表现。
2.顶叶性共济失调表现对侧患肢不同程度的共济失调,闭眼时症状明显,深感觉障碍多不重或呈一过性;两侧旁中央小叶后部受损可出现双下肢感觉性共济失调及大小便障碍。
3.颞叶性共济失调较轻,可表现一过性平衡障碍,不易早期发现。
大脑皮质额叶→额桥束
顶叶、枕叶、颞叶→顶枕颞桥束
由大脑皮质额叶起始的纤维组成额桥束;由顶、枕、颞叶起始的纤维组成顶枕颞桥束;这些纤维下行经内囊、大脑脚底的两侧,进入脑桥终止于同侧脑桥核。
脑桥核发出的纤维越过中线,经对侧小脑中脚进入小脑,主要终止于新小脑皮质。
构成了皮质一脑桥一小脑系。
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的症状有哪些?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指的是脊髓和小脑脑干之间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表现的症状分为三类:运动障碍,认知功能及精神上的障碍,以及其它症状和体征。
一般表现为痉挛,运动失调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引起脊柱的弯曲变形。
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指的是介于脊髓和小脑脑干之间的遗传性共济失调,属于遗传病的类别,并且是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
通常表现的症状为运动障碍,认知功能还有精神上的障碍。
下面就来具体了解一下三种症状的表现。
首先是运动障碍。
运动障碍也分为几种情况。
1、共济运动障碍。
是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开罪常见的一种表现,通常呈现走路不稳,像醉汉一样。
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坐不稳或者连坐着都没有办法,需要卧床休息。
除此之外,构音障碍也是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的一个特征,主要表现为发音比较生硬,而且含糊不清,呈呐吃语言或吟诗样语言。
2、眼球震颤及眼球运动障碍。
3、吞咽困难和饮水发生呛咳。
这是因为患者脑干的神经团受到了损伤。
4、出现身体的震颤,主要为运动性震颤,姿势性震颤或者是意向性震颤。
5、出现痉挛的现象。
主要是因为大脑锥体束的受损,表现的症状为躯体的肢体肌张力升高,走路的时候会伴随着痉挛性的走路姿势。
6、表现锥体外系的症状。
由于基底节的受损,会出现像帕金森病一样的症状。
其次是认知功能及精神上的障碍。
这方面的受损主要表现在患者的记忆力和注意力受到损毁,另外,患者的精神状态不佳,会出现抑郁和精神行为的异常,甚至出现偏执的倾向。
此外,患者的睡眠情况也会受到影响。
除了以上的症状,还有一些其它的症状和体征表现。
1、视神经的病变。
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可以引发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和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症状,这些患者的视野和瞳孔一般会改变。
2、患者的骨骼会发生变形。
主要表现为脊柱的侧弯或者是向后测凸出,有少数的患者还会发生爪形手或者是隐性的脊柱裂。
其中以弓形足和脊柱弯曲最为常见。
3、出现皮肤的病变。
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的患者会伴随着皮肤的鱼鳞病或者是牛奶咖啡色素斑的出现,还有面颈部皮肤毛细血管的扩张现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什么叫共济失调看完就懂了
导语:所谓共济就是指我们做动作的时候需要好多个部位共同运作,那么什么叫共济失调呢?共济失调是如何引起的,共济失调又该如何调理,我们来一起
所谓共济就是指我们做动作的时候需要好多个部位共同运作,那么什么叫共济失调呢?共济失调是如何引起的,共济失调又该如何调理,我们来一起看看,相信看完大家就都懂了。
什么叫共济失调
1、什么叫共济失调
人体的正常运动,是在大脑皮质运动区,皮质的基底核,前庭迷路系统,深部感觉、视觉等共同参与下完成运动的平衡和协调,称为共济运动。
这些结构的病变导致协调发生碍,称为共济失调。
2、共济失调的预防
多注意饮食,注意生活起居。
若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早就医治疗。
注意适当休息,勿过劳,掌握动静结合。
宜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宜吃海产品、食用菌、豆类及其制品,宜吃鱼类、乳类、芝麻酱、各种蔬菜和水果等食物。
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忌吃高脂肪饮食。
3、共济失调有哪些症状
少年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症:为最常见的一类遗传性共济失调,通常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年起病常伴骨骼畸形。
临床表现:青年期发病,缓慢发展,最早症状步态不稳,步态蹒跚,站立时身体摇晃,醉汉似步态。
闭目难立征阳性。
肌张力低,膝踝反射消失。
病情逐渐进展双上肢动作不灵活而笨拙,意向性震颤,出现小脑性构音困难,说话含糊不清。
下肢的位置觉和震动觉消失。
多系统萎缩的症状有哪些?常见症状:小脑性共济失调、皮质功能减退、共济失调、植物神经功能障碍1.纹状体黑质变性(1)中年起病,男性多见。
主要表现进行性肌强直、运动迟缓和步态障碍,病情发展到后期可导致自主神经损害、锥体束损害及(或)小脑损害。
开始多为一侧肢体僵硬、少动,病情逐渐发展至对侧,导致动作缓慢、步态前冲、转变姿势困难、上肢固定、少摆动、讲话慢及语音低沉等,但震颤很轻或缺如,可有位置性震颤,表现酷似Parkinson病,但大部分患者用左旋多巴治疗无效。
(2)随着病情发展常出现步态不稳、共济失调等小脑体征,以及尿频、尿急、尿失禁、尿潴留、发汗障碍、体位性晕厥和性功能不全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少数可有锥体束征、双眼向上凝视困难、肌阵挛、呼吸和睡眠障碍等。
(3)CT检查可见双侧壳核低密度灶。
MCI显示壳核、苍白球T2低信号,提示铁沉着。
2.橄榄脑桥小脑萎缩以明显的桥脑及小脑萎缩为病理特点,多为散发病例,部分病例呈家族性发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称为家族性OPCA。
(1)一般未成年起病,男女均可受累,缓慢进展。
主要表现小脑性共济失调和脑干功能受损,可有自主神经损害、Parkinson综合征、锥体束征等。
如明显步态不稳、基底加宽、眼球震颤和意向性震颤,后期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等锥体束征,波及延髓肌群出现吞咽困难、呛咳、构音障碍和舌肌束颤。
可见强直、震颤、运动缓慢等锥体外系症状,罕有软腭阵挛;少数可有眼肌瘫痪,表现眼球向上或向下凝视麻痹,慢眼球运动可能是OPCA特征性表现。
可有性功能不良、尿失禁、晕厥,以及视神经萎缩等。
(2)病程中晚期MRI可清晰显示小脑、脑干萎缩,第四脑室和脑池扩张。
3.Shy-Drager综合征也称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与前交感神经元变性有关,特征性临床表现是进行性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常合并Parkinson病、小脑性共济失调、锥体束征或下运动神经元体征如肌萎缩等。
遗传性共济失调疾病概述遗传性共济失调(hereditary ataxia,HA)是一组以共济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系统遗传变性病。
病变部位主要在脊髓、小脑、脑干,故也称脊髓-小脑一脑干疾病,也称为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pinocerehenar ataxia,SCAs)。
多于成年发病(大于30岁)表现为平衡障碍、进行性肢体协调运动障碍、步态不稳、构音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等,并可伴有复杂的神经系统损害,如锥体系、锥体外系、视觉、听觉、脊髓、周围神经损害,亦可伴大脑皮质功能损害如认知功能障碍和(或)精神行为异常等。
也可伴有其他系统异常。
遗传性共济失调发病机制小脑性共济失调(cerebellar ataxia,CA)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近年来部分亚型基因已被克隆和测序,显示致病基因三核苷酸(如CAG)重复序列动态突变,拷贝数逐代增加为致病原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具有遗传异质性,最具特征性的基因缺陷是扩增的CAG三核苷酸重复编码多聚谷氨酰胺通道,该通道在功能不明蛋白(ataxins)和神经末梢上发现的P/Q型钙通道α1A亚单位上;其他类型突变包括CTG三核苷酸(SCA8)和ATTCT五核苷酸(SCA10)重复序列扩增,在许多病例中这种扩增片断的大小与疾病严重性有关,且发病年龄愈小,病情愈重。
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FRDA)是9号染色体长臂(9q13-12.1)frataxin基因非编码区GAA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所致,正常GAA重复扩增42次以下,病人异常扩增(66~1700次)形成异常螺旋结构可抑制基因转录。
发病机制三核甘酸动态突变小脑性共济失调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小脑、脊髓和脑干变性,故又称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根据临床特点和基因定位分为SCA1~21种亚型,属于三核甘酸动态突变。
三核甘酸动态突变:是由于DNA中的碱基重复单位拷贝数不稳定扩增而导致。
正常情况下重复单位拷贝数有一定限制,而在动态突变下,则大大增加。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研究进展崔海燕,康龙丽*,李旭光,朱敏霞,戎浩(西藏民族学院医学院,高原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基础实验室,咸阳712082)摘要: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类遗传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目前已知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亚型有30余种(DRPLA,SCA1-8,10-23, 25-31)。
基因表达异常,谷氨酸及钙离子依赖性细胞信号转导异常是引起小脑功能紊乱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神经变性疾病中图分类号: R744. 7文献标识码: AThe study progress of spinocerebellar ataxiaCUI Hai-yan, KANG Long-li, LI Xu-guang, ZHU Min-xia, RONG Hao (Medical Department of Tibet Nationality College,Plateau Environment and Genes Related to Diseases Key Laboratory of Tibet,Life Science Base laboratory, Xianyang 712082, China)Abstract: Spinocerebellar ataxias is a group of hereditary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To date, more than 30 kinds of subtypes of genetic spinocerebellar have been identified (DRPLA,SCA1-8,10-23,25-31). Both gene expression and glutamate-dependent and calcium-dependent neuronal signaling as important pathways leading to cerebellar dysfunction.Key words:Spinocerebellar ataxias ;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 ,SCAs)是一组以共济失调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变除了累及脊髓、小脑外,其它组织如脊神经、脑神经、交感神经、基底神经节、丘脑、丘脑下部、大脑皮层均可受累,因此,许多患者除了共济失调外还有其它神经系统症状。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症状?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这种疾病可以出现的症状其实也是有很多的,因为在一定的情况下我们处理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时候,不仅仅是患者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对于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患者也会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需要我们及时的治疗。
1、SCA共同症状体征是,30-40岁隐袭起病,缓慢进展,也有儿童期及70岁起病者;下肢共济失调为首发症状,表现走路摇晃、突然跌倒和讲话含糊不清,以及双手笨拙、意向性震颤、眼球震颤、痴呆和远端肌萎缩等;检查可见肌张力障碍、腱反射亢进、病理征、痉挛步态、音叉振动觉及本体觉丧失。
通常起病后10-20年不能行走。
2、除共同临床表现外,各亚型有各自的特点,如SCA1眼肌麻痹,上视不能较明显;SCA2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眼球慢扫视运动较明显;SCA3肌萎缩、面肌及舌肌纤颤、眼睑退缩形成凸眼;SCA8常有发音困难;SCA5病情进展非常缓慢,症状较轻;SCA6早期大腿肌肉痉挛、下视震颤、复视和位置性眩晕;SCA10纯小脑征和癫痫发作;SCA7视力减退或丧失,视网膜色素变性,心脏损害也较突出。
以上对于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会出现的症状从疾病的两个角度给出了总结,当然了在一定的情况下我们护理和处理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时候,也需要考虑的就是患者的配合处理和治疗,随着我们对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经验的增加患者的痛苦也会减轻。
益脑平衡疗法针对治疗小脑萎缩,共济失调,是经过治疗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不断修改,最后总结出来的治疗方案,益脑平衡疗法治疗小脑萎缩共济失调针对性强,用药精准,剂量把控严格,针对每一个病人的体质,病情病症,在益脑平衡疗法的基础上加药减药,其疗效也是得到很多病人的肯定。
根据症状,分为以下三型;
①:脾肾亏虚腿足自感无力,起立要用手撑,行走要靠人扶,步态不稳,跨步躯体前倾,足软易于跌仆,肢寒肌肉松弛,动则微有颤抖,平素形寒怯冷,纳少脘胀便溏。
舌淡质薄苔白,脉象沉濡微弱。
②:阴虚风劫肢体瘦削,步履艰难,站则摇晃欲坠,步则曲线行进,两脚剪刀交叉,手也难以操作,书写歪斜过大,时有肢体颤抖,动作协调不良,言词含糊顿挫,语句单调不清,伴有头晕目眩,脑转耳鸣,腰膝酸软,或见潮热,手足心热,足跟痛。
舌质红或红绛,苔少或见无苔,脉象细数。
③:肾督阳虚下肢痿软发凉,脊柱侧弯后凸,行走下肢艰难,躯干前倾欲仆,手足可见畸形,言语呐吃呆愚,可伴心悸怔忡,阳痿不举,性欲减退。
苔薄舌质淡白,脉象沉细尺弱。
本病主要分为上述三型,虽其中二型归于阳虚,实是病涉脾、肾,有肉痿、骨痿之别,阴虚虽虚火旺之别,故当详察之。
针对其型辩证治疗;
(1)脾肾亏虚
治法:补肾健脾,填精益脑。
(2)阴虚风动
治法:滋肾填精,柔肝熄风。
(3)肾督阳虚
治法:温补肾督,强筋壮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