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的平民化创作视角
- 格式:pdf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3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策略研究《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备受瞩目的电视纪录片,通过展示中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引领观众走进中国饮食的世界。
本片采取了一系列独特的叙事策略,以引发观众对中国饮食的兴趣和探索。
本文将就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手法展开研究。
首先,本片的叙事策略之一是以“地域”为线索进行故事串联。
通过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切换,观众可以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
例如,在不同的城市和乡村中,介绍了各地的特色菜肴和独特的食材。
通过地域的划分,观众能够了解到中国的地理和文化多样性,增加了观看的乐趣。
其次,本片采用了美食记录的方式来展示食物制作的过程和食材的来源。
镜头下的食物诱人美丽,令人垂涎欲滴。
通过对食材的详细描绘,观众们既能够看到食物的外表,又能够了解到背后的故事和精细的制作过程。
这种记录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到食物的真实和丰富,增加了观众的嗅觉和味觉体验。
另外,为了更深入地展示中国饮食的历史和文化,本片采用了讲述者的旁白和专家的讲解。
通过讲述者的解说,观众可以了解到一道菜的起源、制作技巧和文化背景。
而专家的讲解则更深入地介绍了中国饮食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为观众提供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这种叙事策略使观众不仅能够欣赏美食,还可以了解到食物背后的文化内涵。
此外,本片还很巧妙地运用了人物的叙事来展现故事。
在每一集中,观众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物,他们扮演了真实的人物角色,体现了中国饮食的多元性。
这些人物不仅是厨师、餐馆老板和农民,还有普通人家中的厨艺之人。
通过人物的故事,观众们可以从一个不同的角度了解到饮食的习俗和传统,深入体验中国饮食文化的底蕴。
总之,《舌尖上的中国》采用了多种叙事策略,创造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饮食世界。
通过地域串联、美食记录、讲述者和专家的讲解以及人物的引导,这部纪录片成功地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观众们通过欣赏美食,了解食物背后的故事,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镜头语言的运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镜头语言的运用近两年引起广泛关注的国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便广受关注,备受好评。
虽然也算是一档美食节目,但《舌尖》与简单的做菜节目却截然不同。
为了让观众从多角度看到食物的获得过程和制作过程,《舌尖》剧组不惜成本,动用了水下摄影、摇臂摄影、高速摄影、延时摄影和航拍等手段,真正做到了海、陆、空全方位拍摄,为观众呈现出一部用光讲究、机位多变、录音到位的美食纪录片。
电影感十足的唯美画面以及多种拍摄技法营造出的丰富镜头语言也成为了该纪录片的一大亮点。
一、多种摄影器材优势的综合发挥能让《舌尖上的中国》里的食物散发着诱人色彩,其主要原因就是摄像机的选择。
据创作人员幕后说,该团队在拍摄时主要使用的机器是索尼F3高清摄像机,这种摄像机最大的优势就是画面的冲击力和色彩的饱和度,可以使画面变得更亮丽。
同时它的轻便性也对创作带来很大的变化。
首先,对于《舌尖》这样力求接地气的纪录片而言,小型的高清设备能打消被摄者的戒备感带着轻便的设备观察被摄者,在他们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平时是怎样生活就在镜头中怎样生活,所以会感觉拍摄者与老百姓融入一起。
其次,与以往纪录片客观、公正的视角不同,《舌尖上的中国》采用了大量主观性镜头(主观镜头是指模拟片子中人物视角的镜头),以新奇的视角展示不同美食的制作手法,让人耳目一新其中许多效果鲜明的主观镜头特别震撼,这也要归功于机器的小型化。
在第一集中的一个段落,摄制组把小机器放在水桶里,放到水井里去,把它吊上来就拍到了出井的画面,把小机器放到菜筐里,往筐里扔菜,就拍到了菜叶飞向我们眼睛的镜头,这些画面在适当场合的出现,增添了片子的动感。
还有一段是一位老百姓挑着担子走过,呈现出其主观的第一视角,这应该也是将体积小型化的单反相机悬挂在其身上拍摄出来的。
《舌尖》2中,来自水下的画面时常给观众带来惊喜。
比如第三集《时节》中,千岛湖围网捕鱼的场面,不仅展现了水面鱼群的翻动,模拟鱼群在水中的主观视角、渔网下水底的画面也都有所呈现。
“陌生化”理论视野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作者:刘涛韩鸿徐斌来源:《电影评介》2013年第01期[摘要] 《舌尖上的中国》是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导纪录片创作的一次成功实践,该片在我国传统纪录片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上自我解放,大胆采用平民化选材、诗意化镜头、碎片式剪辑、情节化叙事等陌生化创作手法,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力,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共鸣,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中国电视纪录片新的认识和期待。
[关键词] 纪录片陌生化《舌尖上的中国》2012年5月中旬,美食题材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登陆央视一套,随即引发空前的纪录片收视狂潮。
该片不仅为央视一套《魅力记录》栏目赚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同时也赢得了极高的网络关注度和满意度,在全社会乃至世界观影人群中引发了强烈反响。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以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的影像表达征服了无数挑剔的电视观众,同时也因其创造的超出预期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效果,在电视业界和学术界引发广泛讨论。
该片甚至被评价为纪录片从小众进入大众的标志性事件。
可以说,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从创作上,《舌尖上的中国》对未来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都影响深远。
该片不单纯谈美食,更多的是展现当代中国人与美食背后的故事;不谈中国传统四大菜系、烹饪技法,而将镜头对准了寻常百姓家的厨房;没有深沉古板的说教,而是以精致的画面、给人带来视听愉悦享受的影像征服了众多“吃货”的眼睛和味蕾。
《舌尖上的中国》何以一炮打响?笔者认为从节目内容到表现形式上的“陌生化”创作手法,是其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
“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复杂化形成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关轻重。
” 这一概念强调的是,为了帮助读者感受事物的艺术性,文学作品应当在内容和形式上超越常境,使事物变得“陌生”,从而造成读者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新奇和兴趣。
纪录片故事化手法尺度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I. 概要纪录片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视听媒介,其叙事手法对于观众的吸引力和传播力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作品开始尝试将故事化手法融入其中,以提高观众的观影体验和传播效果。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纪录片,成功地运用了故事化手法,使得观众在欣赏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对纪录片故事化手法的尺度进行研究,以期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A. 纪录片故事化手法的重要性和影响在当今社会,纪录片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介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纪录片故事化手法则是纪录片创作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它能够有效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高纪录片的观赏价值和传播力。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这部纪录片通过运用丰富的故事化手法,成功地将中国的美食文化呈现给全球观众,成为了一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
首先纪录片故事化手法能够使纪录片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高观众的代入感。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导演通过讲述各地美食背后的故事,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中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这种手法不仅有助于观众对纪录片内容产生共鸣,还能够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使他们更愿意去了解和探索背后的文化内涵。
其次纪录片故事化手法有助于打破传统纪录片的枯燥性,提高其观赏性和娱乐性。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导演通过对各种美食的细腻描绘和生动叙述,使得观众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够品味到美食带来的愉悦。
这种手法使得纪录片不再仅仅是一个单调的信息传递工具,而是成为了一个兼具教育意义和娱乐价值的视听盛宴。
此外纪录片故事化手法还能够提高纪录片的传播力,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导演通过对美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独特视角的呈现,使得这部作品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充分说明了故事化手法在纪录片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它能够使纪录片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和传播,从而实现更广泛的影响力。
《舌尖上的中国》美学分析纪录片美学特征的思考——以电视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这个春夏之交的季节,一部七集的美食纪录片(下称“舌尖”),引起巨大的舆论轰动,获得了几乎是众口一词的叫好。
即便是向以挑剔视野和笔触发出批评和呐喊声音的评论人,面对这部“舌尖”上的纪录片,也都不吝给予抒情的笔调,用散文化的文本去抒发久违的情感,用融入其中的心灵去感悟音色情的完美共鸣。
笔者没有全部看完这部片子,只是零落地在网络的分享中欣赏了下,但还是被“舌尖”震撼了,不仅嘴里有条件反射的“口水”,而且心里也充溢着久违的感动,----我知道那是心灵的共鸣与共振,是徜徉在美中的享受,是视听美、情感美和哲理美的一次完美结合。
悦耳悦目——视听美在笔者不长的记忆中,央视很久没有让国人这么感动了,因为朴实的视角,毫不喧哗的基调。
纵观整个“舌尖”,这其中没有矫情,没有刻意让片中的人物对着镜头刻意表达设计好的台词,而是用白描的手法看他们如何本真地炮制属于乡土特色的传统美食。
这是中国影视制作者的突破,用朴实的镜头还原朴实的乡土,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主题。
就此而言,“舌尖”是平民化生活的影像典型化塑造,简约地阐释了艺术源于生活的真谛。
幸运的是,央视这回聪明地把平民关怀进行到底,而没有呈现出丝毫的国家电视台的倨傲,因为“舌尖”通篇都没有把艺术高于生活作为其追求的目标。
所以,片中所有的镜头,乃至平民,都显得那样的真实,宛然我们的邻居。
我记住了扎冬鱼的老爷子,做毛豆腐的淳朴乡姑,还有唯一一位记住名字的摘辣椒卖辣椒的四川农妇“素琼”。
这些人物,当然还有那些色香味俱全但充溢着家常味情感的各式菜肴。
舌尖辅以中国佐料,几个感性或严肃词汇的性感叠加,总编导陈晓卿用自己的光影世界和民间美食文化不经意地让我们体验到一次声香色味文化之旅。
这种性感的镜头和精神表达,就像看资深食客翻看沈宏非的食美专栏,酸甜苦辣咸,五毒俱全,一个“爽”了得。
所以,不管是白山黑水的冻鱼捕猎和杂鱼乱炖,还是西南边陲土到掉渣的食传统,抑或是老徽州发酵过度的毛豆腐与臭鳜鱼和水箱绍兴的浓醇黄酒...每个人的味蕾都会发生化学反应,让四面八方的中国人脑海和心海激荡起怀旧的涟漪,脑髓神经穿越到过去,故乡的美也会发酵到更美更醇,让人品味无穷了。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谈电视解说词的写作特色第一篇: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谈电视解说词的写作特色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浅谈对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理解《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
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下面就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浅析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
每当我们看一部好的电视纪录片常常希望能读一读它的解说词,解说词是专题片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说中的精彩之句,常使人印象难忘。
然而当你拿到解说词时,你会发现解说词是无法脱离画面而独立存在的,这就是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独特性,它在写作上更是区别与其它文体,有自己特殊的规律。
电视记录片的构成基本是由视觉和听觉两大基本要素组成,而解说词是听觉要素之中最重要的内容。
例如在第一集中,“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通过“精灵”二字,观众已经对这种神秘的食材心驰神往,在配以卓玛在深山中寻找“精灵”的画面,让观众更加热切的想知道这种食材的“如山真面目”。
电视解说词,是相对于电视画面而言的解释说明的文字,但解说词绝不是画面的附庸,它与画面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
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进行具体的叙述描写以及通过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从而使人们通过对其所表达的意思意境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起到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
从对《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的思考中,感受到,好的专题片往往是优秀的解说词与蕴含着丰富内涵的画面的完美结合。
在第二集中,“今天他要和老友搭档,做杭州菜,西湖醋鱼,这是一道对火候要求非常高的菜。
他们将一条鱼剖开两半,一半氽水,一半过油。
试论《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成功之道作者:龚诗尧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21期龚诗尧(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摘要】当《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受到越来越多的人追捧,并且开始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显现其出人意料、愈演愈烈的影响的时候,作为与纪录片相关的我们,不禁感到一阵惊喜和欣慰。
因为纪录片作为电视艺术的一种重要的形态,其重要性以及普通观众对其的认知,都已经让位给其他电视节目样态多年,这种对生活影响的范围,无论从深度还是从广度来看,都让人惊叹不已。
或者一部纪录片,其创作者的创作初衷并没有如此丰富的意义承载,《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的成功,更多的是让人意外和惊喜。
同样引用何苏六教授的评论“快节奏的影像文本里传递的中国乡土情怀,将引领中国式慢生活的回归。
”可以比较中肯的对这部影片进行定位。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以及其引起的一系列的影响,预判纪录片可能呈现的某一种发展趋势。
在这里,可能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一种清新的、真诚质朴的、平易近人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更确切的说是一种可体验的、平民化的话语表达。
而这,或将成为未来纪录片的一种发展趋势。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平民化;体验式1平民化纪录片的强势回归普通意义上的“平民化”,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普通化、大众化、世俗化、通俗化。
而中国的纪录片走平民化的道路,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从纪录片的发展史来看,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开启。
那个时候的中国纪录片开始将“人”置于画面中心,关注边缘人物以及边缘人物的命运,小题材、小群体或者个体化话语式的纪录片,成为了这一时期纪录片的主导。
其中比较典型的作品是刘郎的《西藏的诱惑》。
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种平民化的纪录片开始逐渐被社会化纪录片推出舞台的中心位置,然而却并未完全消失。
一直有那么一些导演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坚守着创作阵营,比如刘郎、陈为军等。
他们的作品个人风格鲜明,又都在自己关注的领域里,用一种真诚的态度,悄无声息地将个体地感受隐藏在作品所展现的事件之中,充满了个人的情怀和感想。
《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分析及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的纪录片,探讨了中国传统美食的丰富多样性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本文就《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
首先,成功因素之一是独特的主题和视角。
《舌尖上的中国》将焦点放在中国传统美食上,通过揭示不同地区的特色菜肴和烹饪方式,展示了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这一独特的主题和视角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并引发了对食物背后故事的思考,打破了纪录片常规的叙事方式。
其次,精心策划和摄制也是成功的重要原因。
导演和制作团队花费了数年时间和大量精力,深入各地进行拍摄和调研,以展现真实的中国美食文化。
片中的食物摄影和精心编排的镜头使观众口水直流,同时,纪录片还注重通过场景和现场音效来创造沉浸感,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美食的诱人魅力。
此外,节奏把控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舌尖上的中国》用细腻的叙事和不慌不忙的节奏展现美食,避免了过度的解说和赘述,让观众在欣赏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东方哲学中的“宁静致远”。
这种淡定而又有节奏感的叙事方式给人以放松和享受的感觉,让观众更容易被吸引和沉浸其中。
此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情感共鸣。
《舌尖上的中国》在描述食物背后的故事时,经常以普通人的视角展示。
通过讲述摆地摊的小贩,做饭的母亲,或者传统餐馆中的大厨,观众能够更容易地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这种贴近生活、贴近人心的纪录片叙事方式,让观众更容易与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产生共鸣,激发他们对美食及其背后文化的思考和关注。
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是:首先,选择独特的主题和视角是吸引观众关注的重要原则。
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和历史的国家,纪录片可以选择丰富多样的主题,如传统手工艺、自然景观、民俗习惯等,发掘其中独特的价值和故事,实现内容创新。
其次,精心策划和摄制是制作优质纪录片的必备条件。
制作纪录片需要背后团队的耐心、毅力和热情,也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资源。
论《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的创作手法作者:范丽明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12期摘要:2012年5月14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于央视综合频道《魅力纪录》开播,在收视上全面飘红,超过(央视)一套之前同时间段电视剧收视30%。
2014年春节,舌尖上的中第二部分再次播出,又创下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收视。
《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陈晓卿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经毫不避讳的说过“曾经借鉴很多国外优秀纪录片的拍摄方法,如BBC与央视合作拍摄的《美丽中国》就是创作组的研究对象。
”在视觉技术发展的今天,当下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已经变成一个奇观社会,纪录片如何在坚持“真实纪录”的创作原则下,改变原有的创作方法,合理吸收电影的创作手法,吸收现代视觉艺术的先进理念。
《舌尖》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这些方面很好的实例。
关键词:创作手法;蒙太奇;叙事;空镜头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6-0121-03一、表现:巧妙运用蒙太奇句型蒙太奇在法语中是"剪接"的意思,它本源来自于建筑学,指的是装配、构成、升谢、组合、组接,涂装等含义。
随着蒙太奇概念进入到电影剪辑,指的是当不同镜头拼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特定含义。
“画面、色彩、音响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式(主要是蒙太奇或者长镜头)组接起来叙述故事,杆发情绪或表达诗意。
因此蒙太奇的叙述往往能够交错呈现画面,阐释现象世界的艺术美感,给观众以启发和人生体味,能很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蒙太奇有许多句型,在叙事方面,有平行、交叉、重复、前进、后退等句型,在表现方面,有对比、积累、隐喻等句型。
传统纪录片,在叙事上,基本遵守线性的前进蒙太奇的手法,即用时间或者空间为线,贯穿整部片子的结构。
《舌尖》一片,则突破这种手法,运用了许多好莱坞构建戏剧故事的手法来讲述中国传统的饮食。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风靡全国的纪实性影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该片通过摄影镜头的记录,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和人文特色。
本文将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方式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引发观众共鸣和情感上的独特魅力。
首先,片中使用了大量精心构图的食物特写镜头。
影片通过逼真细腻的近景镜头,将食物的颜色、质地、形状以及烹饪过程中的冒烟蒸腾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种视觉描绘不仅能够激发观众的味觉感受,更能够唤起对食物背后文化和记忆的共鸣。
例如片中展现的酱肉炒年糕,不仅有咸香的味道,还有家常菜的温暖和情感的附加值。
这种细腻而真实的呈现方式,使观众对食物产生了共鸣,进而引发一系列美食话题的讨论与分享。
其次,影片采用了纪实的叙事手法。
从影片开头开场的忙碌集市,到乡村里采摘时的欢快场景,再到厨师的灶台上熟练的手艺,片中通过真实的记录展现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迷人之处。
观众仿佛亲临其境,置身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感受到了纪录片的真实与魅力。
这种真实的叙事手法使观众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餐桌文化,领略到食物背后的辛勤和智慧,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生活的变迁。
第三,影片透过食物呈现不同地域的人文特色和民俗风情。
《舌尖上的中国》将不同的地方美食和食用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通过片中人物的生动解说,展示了食物背后的文化背景。
例如,山西的刀削面,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是当地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四川的火锅,则彰显了川渝人民豪爽和热情的性格。
这种将食物和地域风情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丰富了影片的内涵,更加贴近观众的情感需求。
最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对食物文化的刻画,不仅展示了中国饮食的多样性,更传达了人们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影片给人以美味和享受的感觉,同时也引发了对人文思考和情感共鸣。
观众通过电影一窥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不仅收获了知识和美食启发,更与人性的普遍需求和情感共鸣相结合,产生了情感共振和思考的效果。
MOVIEL影1TE视RAT传UR播E-vI■■I
-王威(华北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065201)『摘要]《舌尖上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受到众多观众追捧热评的原因,是将平民化视角作为纪录片创作的一种理念和方法。平民化视角就是要求实事求是地记录、还原纪录刻画对象的真实存在的本原形态。《舌尖上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视角是关注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和平民美食,让观众感受到草根文化的真实的震撼力量。纪录片通过故事化叙述方式追溯美食的地域风情和社会变迁,并且通过故事化叙述方式深化平民化主题,反映平民百姓的普通生活观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平民化;人文精神;故事化叙事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美食类大型电视纪录片。这部美食纪录片受到众多观众追捧热评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这部美食纪录片将平民化视角作为纪录片创作的一种理念和方法。《舌尖上的中国》电视纪录片把平民化的视角倾注于整个纪录片创作过程,纪录片关注普通百姓制作的平民美食,让观众感受到草根文化的真实的震撼力量。平民化视角就是要求实事求是地记录、还原纪录刻画对象的真实存在的本原形态,包括人的本真状态、环境的本来面貌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真实关系。电视纪录片的平民化视角就是专注于普通百姓简单纯朴的生活现状,接近平民的审美文化,以平视的目光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平民化视角不仅是观察社会生活的一种角度和方法,也隐含看待任何事物的姿态和观念。平民化视角赋予了我国电视纪录片新的色彩和独特价值,成为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主流观念。
一、关注普通人物现实生活的平民化主题平民视角的理念,就是要超越国家意识、阶级意识、民族意识、阶层意识,超越意识形态去考察人类社会最为本真的东西,探讨人类共同存在的话题。《舌尖上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题是展示来自民间的特色美食和提供美食的普通百姓简单纯朴的生活现状。在介绍展示每一种食材、每一道制作工艺的同时,都蕴涵着丰富的美食文化信息,展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的关系。《舌尖上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题表征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会心微笑的普通劳动者的,安居乐业的朴实村民,快乐自足的小商贩,都是纪录片关注的主角人物,也就是“人的主题”。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视角对准了制作民间美食的普通老百姓,用十分可贵的平视角度去展现普通美食和美食背后的制作者。用平视角度折射出平凡百姓日常生活的感动,这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舌尖上的中国》电视纪录片有别于传统的美食节目,没有专注于厨师“炫耀”的烹饪手法和主持人夸张的美食感受。观众在纪录片中看不到烹饪大师的绝技和不寻常的美食材料,看到的都是最民生、最贴近自身的美食:手工制作的虾酱、传统工艺制作的宁波年糕、大锅熬制的奶团子,这些普通的家常美食带来的却是美食刺激味蕾所带来的快感。《舌尖上的中国》每集都有一个主题,根据每个主题的
主线将不同地域的美食进行组合与嫁接。而不管怎样的主题主线.纪录片都将视角关注到天南地北的普通老百姓,并且多以家庭的群像出现。一起腌制火腿的云南大理的老黄父子:荷塘手工挖藕的湖北嘉鱼县的兄弟二人;终年整日奔波的职业摄影师的白波只有在每年除夕的时候才能回家与家人吃团圆饺子;已在北京定居生活多年的朝鲜族金顺姬会抽空回到家乡跟妈妈学做泡菜……几乎每一个美食背后都连接着一个家庭,承载着家庭的幸福与温暖,折射出浓浓的人情味。最传统的民间食物,劳动人民最质朴的笑容、满足的神情,使整部纪录片弥漫着浓浓的人情味。鸭脯店的阿植掌握着独特的熏鸭古法,五味酱料熬糖、腌渍、木炭熏烤、甘蔗渣烟熏,电视纪录片运用浅景深镜头与微距镜头展现鸭脯的独特制作工艺,从微观角度用绝美的画面展现新鲜剔透的鸭脯美食。垂涎欲滴的鸭脯美食承载着阿植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网上评论《舌尖上的中国》的收视力量在于真诚的记录态度,它用平实的手法展示了平民百姓生活的真实画面,让观众获得了真情实感。
二、平民化主题折射出深厚的人文精神《舌尖上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平民化主题把思考和关注的中心放在了普通百姓的美食和生活,但是通过对普通百姓生活中所迸发的情感因素的深度挖掘,折射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美食背后蕴涵的文化信息,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纪录片拍摄的人物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主要是纪录片在拍摄记录美食的时候,触及了人物的内心情感,表达了他们的忧虑、伤感和欢乐。在深度和广度上明显地拓展对普通百姓生存状态的思考.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立体性地映照他们的生活与情感。平凡的市民生活中和极为平凡的日常生活状态的一些生活片断,却能体现出生活哲理和人生意味。第四集电视纪录片《时间的味道》的开场白是:“时间是食物的挚友,也是食物的死敌。时至今日,这些被时间二次制造出来的食物,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并且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情感。”颇具文学色彩的解说词,揭示的是美食背后的情感故事。中西结合部的湘西山川险峻,交通闭塞。苗家姑娘龙
2014年第14期.电影文学\121万方数据.彰渊。∞四毅就出生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从小就渴望走出大山。在她的记忆里,8月是苗家人制作腌鱼的传统日子,孩子们在稻田里抓出的禾花鱼,与田间各种普通的调料混在一起,层层压制在木桶里腌制一个月后,就可以食用,食用的方法很多。腌鱼的味道一直伴随着她的读书生活,凌晨三点多钟龙毅姑娘就带着一瓶妈妈做的腌鱼赶路上学,妈妈在送过几座山坡后,就对她说:“天快亮了,你自己走吧,天会越走越亮。”腌鱼的味道陪着龙毅姑娘壮着胆往前走,直至走出自己的新天地。传统的腌鱼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而是保存在岁月之中的情感与记忆。《舌尖上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在描绘美食制作真实场景的同时,还表现出对普通百姓生存状态的真诚关注。这是电视纪录片真正能够吸引人、打动人的地方,也是纪实纪录片的魅力所在。在这种纪实形态的纪录片中,美食故事的叙述不仅仅是一种手法,还隐含着一种精神观念。《舌尖上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展现的是一种多元的真实场景。寓意深刻的解说词和唯美画面及其所营造出来的叙述结构,往往具有开放的特性,让观众可以有多重解读的可能,避免了创作者主观化倾向。纪录片第五集《厨房的秘密》的开场白是:“要在数量上统计中国菜的品种,在地域上毫无争议地划分菜系,在今天,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在中国的厨房里.藏匿了太多的秘密。”《厨房的秘密》记录各地美食在厨房烹饪过程的同时,力求还原美食的完整信息,一些带有场面调度的长镜头,在一个镜头内不问断地表现一个事件的过程,而且能够模拟人的视觉心理,形成一种独特的纪实风格,并实现了最彻底的一种真实。纪录片用一种平等的视点,现场记录美食的制作流程的感觉,等等,都给人以生活化的真实感。广东顺德是美食之乡,村宴每天在不同的村子上演,村宴的场地是不固定的,毫无秘密的露天厨房却要满足全广东最挑剔的食客。村宴的主角是老人,作为礼物他们会收到年轻一辈赠送的红包和祝福,与祭祀同义的蒸菜是提醒着年轻人尊老敬老的意义。欧阳广业是位普通的村宴厨师,蒸菜是他的拿手菜,入口即化的粉葛蒸肉特别适合老年人食用,淀粉使甜味和肉香完美中和。欧阳广业深知一场成功的村宴,口味只有当地人才能把握,美味与团聚缺一不可。从最初的祭祀到今天的村宴,都是以宴席为载体,把普通的百姓情感联络在一起。《舌尖上的中国》用绝美的影像画面营造一道浓情的美食盛宴,更用温隋的笔触展现美食背后辛勤劳作的平凡大众,透过平凡大众的平凡生活,感受着勤劳朴实的普通大众与美食的一脉传承,体味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自然的感激。三、深化平民主题的故事化叙述方式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感染力在于以平民化的语言讲述普通百姓的故事,通过故事中人物的言行、神情贯穿构成整部作品,让观众在品味故事的同时,理解感悟电视纪录片传达的主题思想。《舌尖上的中国》运用情节化的叙事方法,以饮食作为媒介,讲述普通百姓的家庭故事,自然流露真实的情感,使整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主食的故事》介绍宁波人庆贺新年的一种传统食物——年糕,经过浸泡、磨122/2014年第14期・电影文学粉、蒸粉和搡捣的糯米做成的年糕糯香软滑。记录美食并不是被动拍摄美食的表面现象,而是要对人物进行精心选择和对典型事件的提炼。生活在三面环海的井头村的顾阿婆仍沿袭传统的年糕做法,为生活在城市的四个儿女准备年糕。临近岁末,儿女从宁波回到村里,四代同堂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时候,阿婆亲手做的年糕自然不可缺少.取义团团圆圆的年糕承载着家庭的味道,聚会后孩子们带着年糕回到城市。普通的年糕美食背后,是顾阿婆一家的温情故事。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介绍一种在松茸产地常见的酥油煎松茸,松茸是珍贵的食用菌美味,生长在没有污染的高海拔地带,松茸的香味浓烈袭人,稍加炙烤,就会散发一种矿物质的醇香,在黑陶土锅内将酥油溶化,再将切片的松茸放入锅内煎烤,松茸香气毕现,这是最朴素的美食烹饪方式。但是纪录片没有简单介绍松茸的各种吃法.而是讲述松茸采拾人的故事。《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关于美味佳肴和触动人心的故事的美食纪录片,纪录片追求一种接近生活的原生形态.片中在记录和展示普通百姓的真实的现实生活。这种真实又是一种亲近平和的生活化的真实感。在雪山环抱云的南香格里拉小村落,吉迪村的人都把捡拾松茸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所有能上山的人都凌晨出门寻找这种神奇的菌子。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与其他村民一起到离家20公里以外的原始森林里寻找松茸,采拾松茸是一项凭运气的劳动.走一公里的路,才有可能采到一颗松茸。单珍卓玛和妈妈在走了ll公里的山路后,采集到品质一般的松茸时,在收购现场换回很少钱的单珍卓玛满脸写的是焦急和心慌.因为只有雨季才能采拾松茸。晚上满心焦虑的单珍卓玛一家在暗红的炉火旁边,共同期待第二天的好运气。忠实记录平民百姓生活的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方式更加注重情节化、悬念设置。为了使真实的生活记录更加吸引人,纪录片多采用设置悬念和高潮的方法,使故事情节增加可视性。单珍卓玛和妈妈几天的收获微薄,但是大雨给她和妈妈带来了好运气,故事情节随着雨后森林的清新画面发生转折,单珍卓玛和妈妈在雨后的原始森林得到更多的收获。在记录单珍卓玛第二天的好运气的时候,纪录片运用特写镜头注重细节的刻画。单珍卓玛在挖出一颗大松茸后,立刻用地上的松针将菌坑掩盖好,这样才能不破坏菌丝,这就是村民必须遵守的山林规矩。纪录片用细腻的镜头将这一细节强化,就是要强调人们在接受自然馈赠的同时,要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参考文献][1]王矗.重庆有线电视新闻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8(05).[2]任廷会.平民化视角: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倾注空间[J].今传媒,2012(04).[3]殷玉静.浅议电视纪录片的故事画创作[J].声屏世界,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