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及西方园林花卉栽培应用发展状况

中国及西方园林花卉栽培应用发展状况

中国及西方园林花卉栽培应用发展状况
中国及西方园林花卉栽培应用发展状况

中国及西方园林花卉栽培应用发展状况

植物是园林要素之一,狭义看来,花卉是具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花卉的栽培应用发展状况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花卉欣赏应用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栽培与繁育技术的提高,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行的。社会的安定、经济技术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都促进了花卉的栽培应用。下面我从中国和西方分别来分析。

古代中国园林花卉栽培应用发展状况:我国的园林花卉栽培技术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应用,其中最具典型是著名的苏州园林,到后来的北方园林。城市的园林在人们的休闲娱乐场所的选择中排列较为靠前。在此背景下,对园林的设计人员和种植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专业的技术水平必须达到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使城市的园林景观发挥其最大的价值,为城市的生态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花卉栽培应用最早从何时开始,目前无法考证。远在文字出现以前,花卉就随着农业发展被人们利用。。其实,不难看出园林花卉和社会背景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文字记载从殷商时代开始。甲骨文中有“囿”,是园林的起源。就是在一定的地域加以范围,让草木和鸟兽滋生繁殖。西周,中国已在园圄中培育草木;有专门管理鸟兽鱼虫花木的人员;社会生活中也有花卉使用。春秋,有记载吴王夫差建梧桐园和会景园,广植花木;在太湖之滨灵岩山离宫为西施修“玩花池”,人工栽植荷花。战国,有了物候、生态和大规模种植香料的记载;有许多记载花卉文化的内容。《管子·地员篇》记载了不同水土条件适宜种不同树木的道清代后期,中国南方各地花卉生产兴旺。尤其是清末,广东和上海郊区有以种花为生的人和一些私人企业,栽培许多草本花卉,也有一些花店出现。这一时期,在中国花卉资源严重外流的同时,为了满足外国定居者的生活需要,引入了大量草花和国外一些栽培技术、杂交育种、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民国,花卉园艺只是在少数城市有过短期、局部的零星发展。抗战胜利后,上海有园艺场进行花卉生产。有一些花卉著作出版,如陈植的《观赏树木学》等。

近现代中国园林花卉栽培应用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卉园艺事业得以恢复。从园林机构建设到人才培养以及园林植物栽培都得到较好的发展。“绿化祖国”的号召促进了园林植物的引种、栽培等,观赏栽培得以恢复。1958年,中央提出实现大地园林化,园林植物广泛栽培应用。但20世纪60年代初期,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园林植物应用强调结合生产,忽视观赏植物的特点和作用。从1964年起,观赏园艺事业遭到批判,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完全中断。1976年以后,观赏植物的重要性重新被认识,开始逐渐恢复。特别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园林事业受到重视,恢复或成立了更多的园林机构;大专院校建立相关专业;出版专业书籍和期刊;成立各种专业委员会;广泛开展园林植物的种质资源整理和调查、引种和栽培技术。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在园林系统和大型厂矿企业的花圃、苗圃以及各类植物园进行观赏栽培和研究栽培,以后有个别城市有少量商业生产栽培。1984年中国花卉协会成立之后,国内开始有花卉博览会、市花展览、专业花展等,促进了花卉栽培和应用。1985年以后,商业生产栽培面积不断恢复扩大,主要进行切花生产,但主要使用传统品种和传统栽培技术。20世纪90年代初,花卉栽培从观赏栽培为主转向商业生产栽培为主,在这之前,稍有规模的花卉栽培多以提炼香精和药用成分为目的。之后花卉栽培规模不断扩大,花卉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1992年国务院召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经验交流会后,花卉业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国内外交流频繁,大量引入花卉栽培品种和技术,各项工作

全面展开,生产快速发展,产品结构丰富,花卉市场建立。不仅为园林绿化提供了优良材料,也为人们社会生活提供花卉。目前,中国花卉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育种工作落后,花卉生产用的种子、种球、种苗主要依赖进口;产量低,质量差;产品结构失衡;花卉产业链没有完全形成,产后销售及售后服务存在诸多问题;花卉业相关产业,如花肥、农药、生产设备等行业发展滞后;专业化程度低:这些方面亟待提高。2006年至今,中国花卉业借鉴荷兰、美国等花卉大国的发展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花卉业取得很好的发展,然而,中国花卉业发展起步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问题与困难。如:生产面积增加过快、品种结构不合理、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花卉研发严重滞后、专业人才奇缺、病虫害种类多发生严重、花卉质量普遍较低等都制约中国花卉业的发展。对此,花卉业界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改善花卉发展、运用科技发展花卉、聘请花卉专家、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特色花卉等,取得不少成果。2008年中国云南花卉上半年产量达到创纪录的35.5亿枝,但云南玫瑰出口价格最高仅为0.8元,出口到香港市场之后的零售价格可达20港元,价差高达25倍。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对生活环境的改善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花卉,2008年奥运会,也无疑给中国花卉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可以预见,花卉业将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西方园林花卉栽培应用发展状况:壁画中有结婚时使用插花装饰和花环的画面。同样也是四大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则喜欢类似屋顶花园的栽培,种植树木、花草、蔓生和悬垂植物,也使用石制容器种植植物。而古罗马主要是实质栽培,因为古罗马征服被叙利亚占领的希腊后接受了希腊的文化,园林才得到发展。这一时期,植物修剪技术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木本植物在陶制或石制的容器中装点田园,还有植物专类园应用,有应用芽接劈接技术的记载。罗马衰亡后的中世纪,西欧花卉栽培从最初注重的实用性到观赏性,花卉主要供药用和食用,也形成了最早的植物园,花坛形状也多样起来。文艺复兴时期呢,花卉栽培在意大利荷兰英国兴起,花卉常常切取后装饰室内,意大利出现了用于科学研究的植物园,同时引来外来植物,丰富了植物种类。以后园林中植物应用形式多样化,大量使用绿篱,树墙,花坛轮廓为曲线。这一时期法国园林中草本花卉使用量很大,花坛成为花园中重要因素,成片布置在草坪上,出现了模仿服饰上的刺绣纹样为花坛图案的刺绣花坛,还有盛花花坛,绿篱,编枝修剪植物的应用。这个时期英国著名人物对园林植物的使用起很大作用,也有大量花卉书籍的出版。荷兰人以喜爱花草闻名,但早期的花园主要是菜园和美丽的草药园,用彩色绚丽的花卉弥补景色的单调,有了多种多样的花坛。欧洲花卉园艺从16世纪开始,一方面继承希腊罗马的花卉事业,另一方面又从国外输入大量观赏植物。贵族喜欢载种外来的花卉和树木,荷兰也是这时开始成为世界球根王国的。十七世纪欧洲的许多富翁都建柑橘园和植物园?十八到十九世纪英国风景园出现,影响了整个欧洲的园林发展,植物引种成为热潮,极大的丰富了植物种类,也促进了花卉园艺技术的发展。商业苗圃也开始大规模钟植物,同时室内植物也开始变得非常普遍,十八世纪中普遍载种的有棕榈,常绿雨林树木和攀缘植物。园林中大量使用树丛和草地,草花用量减少,主要是自然丛植。十九世纪后开始主意园林中的植物色彩造景大量使用花木采用花镜,花卉专类园等多种形式,形成园林中绚丽多彩的景观。公园和城市绿地等出现并成为观赏植物的主要应用场所。林荫倒,花架,花坛,花境,草坪,花卉专类园为常见应用形式。十九世纪中叶,植物热转到北美,当时建立了许多私人植物园和冬季花园。十九世纪30年代出现小玻璃罩,改进了世

界各地的植物运输,促进了外来植物的引种和栽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花卉在园林中及人们的生活中需求量加大,促进了花卉产业的形成,当时花卉生产区极为消费区。20世纪6年代后,花卉业发展更为迅猛。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腾飞花卉园艺形成产业7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花卉园艺进去新时代欧美花卉业快速发展。70年代中期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花卉生产国逐渐转移到自然气候优越的第三世界国家,而经济发达的花卉主要消费国主要进行新品种培育,新栽培技术,栽培设施等高科技含量的研发工作,为园林提供更丰富多彩方便使用的花卉材料。近年园林植物生产量逐年提高,苗圃植物和花坛使用量正逐年上升!国外花卉产业发展迅猛,据1984年8月调查统计,欧洲和北美洲各国花卉及其它观赏植物国内生产与消费金额的变迁情况欧洲和北美洲国家的花卉生产发展很快,多数国家的需求量供不应求,总的消费额大于生产额,以此速度发展下去,今后不仅欧洲、北美洲,全世界花卉生产都会迅猛发展。因此,许多国家都对花卉生产部门给以大力扶持。以荷兰为例,从1960个至1976年花木生产增加12倍。其花卉出口额,1970年为2.4亿美元,1977年超过10亿美元,1980年达13亿美元,十年间增加4倍。新加坡的花卉事业产值从1971年至1980年,十年间增加21.2倍,花卉出口额迅猛增长,1977年比1961年增加83倍。1980年单是热带兰一项就赚得外汇约800万美元。日本的花卉出口竞争力甚强,仅对我国台湾省和泰国、新加坡的切花输出量,在7-8年之间就增长25-30倍。

现代化生产经营特点

1.温室化生产:这是温带地区许多国家发展花卉生产的趋势。据统计1984年荷兰全国温室生产面积8839.3ha,其中花卉生产的温室面积约4000ha以上;波兰全国温室面积1500ha,其中花卉生产的温室面积约500ha;日本1977年全国温室面积已达20000ha,可见温室生产的迅速发展。温室化生产在温带和寒温带地区的确可以不受季节干扰,可以大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通常高于露地生产3-5倍,而且可以周年生产。由于温室结构标准化,设备现代化,便于温室内环境调节自动化,如自动控温、喷灌、消毒、控制光照等。在电子计算机屏幕上不但显示出温室内各项气候因子数据,也可以定时显示室外天气变化,大大有利于栽培技术的科学化。但是温室化生产必须有廉价和丰富的能源作后盾,否则成本太高。因此,在温暖的热带地区,如拉丁美洲、东南亚,包括太平洋诸岛的夏威夷等以及非洲一些国家,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热能发展花卉生产。

2.2. 工厂化生产:工厂化生产可以进行流水作业、连续生产和大规模生产,提高产量,节省用地。其产值常比露地高出10倍左右。缺点是耗电量大。

3.专业化生产:为了占领国际花卉市场,各国目前都致力于培养独特的花卉种类,形成自己的花卉优势。单一种类的花卉生产便于集约经营和大规模生产。如荷兰的球根生产有数千公顷,其中温室生产的小苍兰120ha,月季切花生产650ha(温室),香石竹400ha;泰国专门生产热带兰出口;以色列以生产香石竹和唐菖蒲为主;日本大量生产菊花、香石竹、百合、风信子和月季;波兰也以香石竹生产为主,还有专门生产经营香石竹无菌苗、香石竹插条、香石竹切花的专业户或单位。最近几年,丹麦、波兰、联邦德国等国非常重视发展节约能源的花卉生产。丹麦和联邦德国还着力发展盆花生产。1985年丹麦有2/3的园艺产品为盆栽植物,当年出口花卉收入10亿多克郎。

因为气候国家社会背景人文很多不同因素,中西花卉有着很大不同,但他们的相同点是花卉的应用发展以及栽培与繁殖发育的提高都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行的。社会的安定、经济技术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都促进了花卉的栽培应用。我也很庆幸生活在21世纪,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稳定,所以我们才能专于学业,发展园林,研究花卉,珍惜感恩!

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阶段说课讲解

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萌芽与形成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萌芽期主要包括原始社会和先秦奴隶时期及秦汉时期,这个时期的园林建筑主要是以皇家及贵族的宫苑为主,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依托。春秋战国时期是萌芽时期的一个转折期,园林从商周时期娱神的“高台”形式转变成建筑群的形式,并且随着制造技术的提高,建筑结构也变得相对清晰明了化,加之以文化艺术领域出现短暂的活跃期也使园林艺术在性质上有一个根本性的提高,园林审美观初步形成。道路秦汉时期,园林则成为了帝王游乐生活的地方。这个时期的园林不仅在布局上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思想建造,并且在建造意境上也形成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如秦始皇为了达到长生不老,模拟蓬莱神话中的“一池三山”的布局形式建造园林,尽管这只是个人的意识行为,但这种性质却确定了山水园林的主体地位。 1、秦汉时期,私人园林也有发展,民间构住宅旁建造的小园林也是相当普遍的。在私人宅邸中,人们对庭院布置相当重视,庭院的绿化已经成为宅邸装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先秦时期,造园行为已经初具规矩和规模,在原先以生存为目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娱乐、游戏及祭祀等建筑。这时期的园林大都设置了高台,其目的是为了通神明、察灾情等,但是后来随着园林中景致成分的提高,高台的游赏作用逐渐被强调了出来。 3、园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先民们学会耕作,建立村落。这时候的园林更多的是为了遮蔽风雨,实用性意义更强。而这种以居住为目的的造园活动最初的建园意识则是对于环境的改造,如栽花植树等。 二、转折期 转折期主要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三百多年的动乱时期里,各地大小政权分裂割据,都纷纷在自己的首都修建宫苑,这就形成了一个园林兴建的高峰期。这一时期宫苑园林的布局更趋规范化,南北中轴线的形式开始更加清晰化,贵族和贫民分割在两个不同的区域,一些功能性的建筑也与居住区分隔开。这时期私家园林也开始兴起,由于这时期盛行的山水田园风情,加上一些文人作诗来表达对自然生活的向往,所以私家园林在这时期主要以山水为主题,形成一种新的园林形式。寺庙园林也开始体现,并以很快的速度遍及了大江南北,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足以见寺庙建筑当时的兴盛程度。 政权的割据使得各国统治者纷纷兴建官苑,由于统治者的支持,造园活动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兴旺,园林快速发展,思想的解放也促使园林艺术更上一层,在满足人们物质的同时,还注重精神上的享受。 1、战争的影响使得人们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的改变,否定了秦汉时期长生不老的人生观,取而代之的是及时行乐的思想。而在园林中的具体体现则是寄情于山水,将士族的隐逸思想发展到园林中。 2、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艺术的各门类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包括山水画、山水文学等,这些对园林的发展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自然美和生活美的结合让人们的审美意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也成为后世人文化人园林基本特征之一。 3、私家园林在这一时期基本普及。这时期私家园林是秦汉时期普遍的贵族府邸宅院和这时期文化士族的隐逸生活的基础上的发展,以山水为主题,形成一种新的园林形式。

西方古典园林—发展及影响

西方古典园林—发展及影响 西方园林发展开端 世界上最早的园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埃及,从古代墓画中可以看到祭司大臣的宅园采取方直的规划,规则的水槽和整齐的栽植。西亚的亚述确猎苑,后演变成游乐的林园。 巴比伦、波斯气候干旱,重视水的利用。波斯庭园的布局多以位于十字形道路交叉点上的水池为中心,这一手法为阿拉伯人继承下来,成为伊斯兰园林的传统,流布于北非、西班牙、印度,传入意大利后,演变成各种水法,成为欧洲园林的重要内容。 古希腊通过波斯学到西亚的造园艺术,发展成为住宅内布局规则方整的柱廊园。古罗马继承希腊庭园艺术和亚述林园的布局特点,发展成为山庄园林。 欧洲中世纪时期,封建领主的城堡和教会的修道院中建有庭园。修道院中的园地同建筑功能相结合,如在教士住宅的柱廊环绕的方庭中种植花卉,在医院前辟设药圃,在食堂厨房前辟设菜圃,此外还有果园、鱼池和游憩的园地等。在今天,英国等欧洲国家的一些校园中还保存这种传统。13世纪末,罗马出版了克里申吉著的《田园考》,书中有关于王侯贵族庭园和花木布置的描写。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等地建造了许多别墅园林。以别墅为主体,利用意大利的丘陵地形,开辟成整齐的台地,逐层配置灌木,并把它修剪成图案形的植坛,顺山势运用各种水法,如流泉、瀑布、喷泉等,外围是树木茂密的林园。这种园林通称为意大利台地园。 法国继承和发展了意大利的造园艺术。1638年,法国布阿依索写成西方最早的园林专著《论造园艺术》。他认为“如果不加以条理化和安排整齐,那么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17世纪下半叶,法国造园家勒诺特尔提出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他主持设计凡尔赛宫苑,根据法国这一地区地势干坦的特点,开辟大片草坪、花坛、河渠,创造了宏伟华丽的园林风格,被称为勒诺特尔风格,各国竞相仿效。 18世纪欧洲文学艺术领域中兴起浪漫主义运动。在这种思潮影响下,英国开始欣赏纯自然之美,重新恢复传统的草地、树丛,于是产生了自然风景园。英国申斯诵的《造园艺术断想》,首次使用风景造园学一词,倡导营建自然风景园。初期的自然风景园创作者中较著名的有布里奇曼、肯特、布朗等,但当时对自然美的特点还缺乏完整的认识。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 园林建造并非通常工匠的手艺可为,而是一种风雅的举动,除了物质的景观建筑外,园林的建造还包括诗文、楹联、匾额、绘画以及园林的陈设、鉴赏、游观等各项内容。中国古典园林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中国的古典园林又称山水园林,向以自然山水或写意山水著称,这一特殊风格,早在距今两千多年的春秋战国就已有了雏形。但若以地域划分,南北又有差异,北方视野开阔,故多筑高台以眺望;南方水泽密布,故常建轩阁以观景。综合来讲中国的古典园林从吴王姑苏台开始就奠定了山水相依、自然浑朴的格局,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几乎每朝每代都有特色鲜明的园林产生。本文就中国古典园林的发 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1 汉代园林 汉代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各种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园林艺术亦是如此。汉代不仅有汉武帝广袤壮观的皇家园林——上林苑,还有袁广汉、梁冀等富豪摹山范水的私家园林,但是由于一般的地主阶层和平民尚未将筑园提上议事日程,所以汉代园林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贵富们修造园林不仅为了游乐玩赏,而且还带有扩张地盘、开拓生产的目的,因此他们往往把园林建于郊野之地。如汉初文帝之子梁孝王刘武的兔园、东汉恒帝时外戚大将军梁冀以及袁广汉的园林,都占有方圆数十里的地面。就园林艺术而言,汉代各种园林强调对真实山水的利用和模仿。梁孝王的兔园有百灵山、落猿岩、雁池、凫渚;梁冀“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像二崤。深林绝涧,有若自然,奇禽驯兽,飞走其间”;袁广汉则“垒石为山,聚沙成洲,引水

入园中,激水为波 潮。” 上林苑 汉代的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代表,而上林苑又是其中最具特色的园林。上林苑位于长安之西,本属秦时旧苑,汉武帝刘彻扩建,南傍终南山,北滨渭水,华丽而庞大。西汉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就此写有《上林赋》,详细地描述了上林苑的地理形胜、山谷水泉、宫阙楼阁、果木花卉及天子射猎之盛况。严格说来,上林苑与后世专供游赏的园林性质不尽一致,它的建造在相当程度上还存有早期园圃生产经营的目的。作为宫苑,它还供帝王田猎弋钓所用,因此园内珍稀动物、罕见植物不可胜数。但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汉代的园林建设尚未着力于景点的规划和景观建筑的修造,因此虽然有“重坐曲阁”、“步榭周流”,却并未细微发掘其园林功能的意义。然而,与以猎杀野兽飞鸟为趣、以纵情声色为乐的商纣王相比,汉武帝的上林苑毕竟增加了不少景观建筑和园林生活的内容,多少显示出对大好河山的依恋。这种完全凭借天然山水修建而成、或摹写真实山水的园林,有利于经济作物的生长,更有益于花木禽兽的生长繁殖,表现出当时园林较少观赏目的,更多自然经济性质的特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上林苑是中国古典园

中西方园林对比

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区别 西方园林,从埃及、希腊、罗马起到l8世纪英国风景式园林产生以前,基本上以规则式园林为主,其中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建筑式园林和17世纪法国勒诺特平面图案式园林为代表。这一类园林,以建筑和建筑式空间布局作为园林风景表现的主要题材。中国园林,从有历史记载的周秦时代开始,无论大型的皇家园林还是小型的私家园林,多以自然式山水园林为主,古典园林中以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留园为代表。 (2.1)中西园林间形成的差异的原因众所周知,理论指导实践,那么首先就要从文化背景、哲学、美学思想上来分析。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而这种美学思想一直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它强调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就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是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色彩。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著作十分的广博。当时的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强调不要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取其精华。中国古代哲学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 (2.2)中西园林的不同由于根源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审美观点、设计理念也大相径庭,所以导致中西方园林在各个方面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下中西方园林的不同点。1)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因理性美的观念支配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比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几何形状的广泛应用。西方园林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所以西方园林总是表现的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中国人则比较感性,园林造景的素材、原形、源泉、灵感等也都是到大自然中去发掘。2)中国园林设计讲究师法自然,认为越是符合自然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但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也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没有什么规律性。中西相比,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他的必然性、规律性,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随机性。 从形式上看,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整整,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在形式上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保留其原貌,即便是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力求与自然融合。 园林的设计建造显然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在西方的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只是把它当成美的一种素材。他们认为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不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中国人对自然美却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但并不是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从而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契合点,使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引起共鸣。因此西方造园的美学思想是人化自然而中国则是自然拟人化。 由于中西方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导致在造园艺术上追求便各有侧重。西方造园刻意追求的是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黄金率;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一、生成期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时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 四、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清初。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三)诗画的情趣 (四)意境的涵蕴 1、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称“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 5、1980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同时介绍中国园林,陈从周先生推荐具有明式典型的网狮园殿春簃移植到博物馆陈列,取名“明轩”,既作为陈列品介绍苏州园林的成就,又作为休息厅供观众驻足观赏。这样,第一次在海外由中国人建造了一座完整的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园林之最 1、北京是皇家宫苑最多的地方,它在历史上曾为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国都,各代帝王都兴建过宫苑,而明、清两代建造的宫苑遗留下来的最多。今天的北海、中海和南海就是明代的“西苑”;今天的颐和园、香山公园、圆明园都是清代建造的宫苑。 2、北京的颐和园是中国现在保存的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3、苏州是中国古典园林和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私家园林荟萃于江南,而苏州则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苏州在历史上有大小园林400余处。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是风景极佳的旅游胜地。 4、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是最大的皇家园林,其总面积是颐和园的两倍,是北海公园的9倍。 5、北京北海公园是最古老的皇家园林。它是现存历史最悠久、建筑最精美的一处古园林 6、山西的晋祠是中国最大的祠堂式古典园林 7、沧浪亭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古典园林。 8、颐和园的长廊是最长的彩绘长廊。 9、颐和园的佛香阁是中国现存最高的楼阁阁结构为八面三层四重檐,是 颐和园全园的构图中心。 园:是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 圃: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 “囿”可看作是一座多功能的天然动物园。 台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山的象征)

西方园林发展史

西方园林发展史 公元前三千多年 ——地中海东部沿岸古埃及产生世界上最早的规则式园林 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是西方文明发展的摇篮。公元三千多年,古埃及在北非建立奴隶制国家。尼罗河沃土冲积,适宜于农业耕作,但国土的其余部分都是沙漠地带。沙漠居民把在一片炎热荒漠的环境里有水和遮荫树木的“绿洲”作为模拟的对象。尼罗河每年泛滥,退水之后需要丈量土地,因而发明了几何学。于是,古埃及人也把几何的概念用之于园林设计。水池和水渠的形状方整规则,房屋和树木都按几何形状加以安排,是世界上最早的规整式园林设计。 公元前五百年 ——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及罗马别墅园宅园 1、古希腊的雅典城邦 古希腊由许多奴隶制的城邦国家组成。公元前五百年,以雅典城邦为代表的完善的自由民主政治带来了文化、科学、艺术的空前繁荣,园林的建设也很兴盛。古希腊园林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供公共活动浏览的园林:早先为体育竞技场,后来,为了遮荫而种植的大片树丛逐渐开辟为林荫道,为了灌溉而引来的水渠逐渐形成装饰性的水景。到处陈列着体育竞赛优胜者的大理石雕像,林荫下设置坐椅。人们不仅来此观看体育活动,也可以散步、闲谈和游览。政治学家在这里发表演说,哲学家在这里辩论,为此而修建专用的厅堂,另外还有音乐演奏台以及其他公共活动设施。但这种颇似现代“文化休息公园”的公共园林存在的时间并不长,随着古希腊民主政体的衰亡而逐渐消失。第二类是城市的住宅,四周以柱廊围绕成庭院,庭院中散置水池和花木。第三类是寺庙园林即以神庙为主体的园林风景区,例如德尔菲圣山( The Mountaiin Sanctuary of Delphi )。 2、罗马别墅花园 罗马继承古希腊的传统而着重发展了别墅园( Villa Garden )和宅园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脉络梳理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脉络梳理 笛东联合(北京)规划设计顾问有限公司(2012-12-25)分类:景观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中国古典园林在其自我演进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以自然情趣与人文精神相融合、艺术表现与物质技术相结合为特征的园林体系,以鲜明的个性屹立于世界园林中,影响着世界园林的发展。 一、历史演变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是渊源久远、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发轫于夏商周。至先秦,“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已初见端倪。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与宗教的兼收并蓄,使园林艺术进一步发展,并促成了唐宋园林的兴盛。至明清,中式园林最终成熟并发展成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体系。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实物的分析看,中国古典园林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即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前期、成熟后期。 图1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历史演变

二、自身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讲求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造园理念,擅长“小中见大”的造园手法,追求诗情画意相熔铸的情境韵味,因而显示出含蓄、凝练、隽永,犹如诗歌的情调与韵律以及绘画般的构图形式和笔墨意趣。可以说,这正是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

1.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山水植物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摹仿这些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况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强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唯其如此,颐和园才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湖山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复现出来。 2.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中国古典园林中,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无论其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能够与山水花木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一面。并且把后者转化为前者从而在园林总体上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这种和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理境界,体现了道家对待大自然的“为而不持、主而不宰”的态度。 3. 追求曲折多变 中国园林师法自然,多变的自由式构图手法和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

中西方园林艺术的比较

一、中西方园林历史传统的异同 (一)中国园林发源于商、周时期,最早的形式是囿,囿是将一定的天然地域加以圈围,并在其中放养动物,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之用的场所,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自然地貌,审美与实用结合在一起。中式园林从“原始”状态脱胎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园林,园林从生产生活走向艺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此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阶级对抗尖锐,政局复杂多变,使得一些文人士大夫阶级的自信心遭到崩溃,理想幻火,并逐渐确立了以自然、适意、淡泊为特征的人生折学与生活情趣,追求的是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朴实无华的气质。他们选择了“隐居” ,在山水花鸟的大自然中获得慰籍,但又不肯放弃城市的繁华生活,所以在自己居住的深宅大院内建立自然山水花园,以实现理想的“隐居”,寄情于山水,隐身于山林,复归大自然。正是此种崇尚自然的社会风尚,使艺术家产生了表现大自然优美的情感动力,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势必在文艺作品上打上深刻的烙印,从而影响到园林艺术的创作。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可说皆为文人,思想活跃,敏诗善文,擅画能歌,在文学和绘画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其所造园无不出之同一意识,以雅为其主要表现手法。诗、画、书法、音律、园林等艺术形式有机融为一体。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他们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而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作的传统,力创新意,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每每借用山水画论。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题对楹联等又常常受到风景田园诗文的启发。使园林景观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意境和感情色彩,这也是我国历代造园家共同追求的境界。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二)西方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圆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人们习惯于将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欧洲建筑体系视为西方建筑,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园林。世界上最早的园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 世纪的埃及,从古代墓画中可以看到祭司大臣的宅园采取方直的规划,规则的水槽和整齐的栽植。西亚的亚述确猎苑,后演变成游乐的林园。西方园林作规则式布置,最初大都出于农事耕作实用的需要,如法国的花园就是起源于果园菜地,在一块长方形的平地上,由灌

中国园林发展简史

中国园林发展简介 我国的园林艺术,如果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极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在世界各个历史文化交流的阶段中,我国“妙极自然,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林的理论,以及创作实践的影响所及,不仅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而且对欧洲一些国家的园林艺术创作也都发生过很大的影响。为此,我国园林被誉为世界造园史上的渊源之一。 自唐、宋始,我国的造园技术传入日本、朝鲜等国。明末计成的造园理论专著—《园冶》流入日本,抄本题名为《夺天工》,至今日本许多园林建筑的题名都还沿用古典汉语。特别是在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把杭州西湖的园林称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从而使杭州的园林艺术名扬海外。今天,它更是世界旅游者友心中向往的游览胜地。 在18世纪,中国自然式山水园林由英国著名造园家威廉?康伯介绍到英国,使当时的英国一度出现了“自然热”。清初英国传教士李明所著《中国现势新志》一书,对我国园林艺术也有所介绍。后来英国人钱伯斯到广州,看了我国的园林艺术,回英国后著《东方园林论述》。 由于人们对中国园林艺术的逐步了解,英国造园家开始对规则式园林布局原则感到单调无变化。从而,东方园林艺术的设计手法随之发展。如1730年在伦敦郊外所建的植物园,即今天的英国皇家植物园,其设计意境除模仿中国园林的自然式布局外,还大量采用了中国式的宝塔和桥等园林建筑的艺术形式。 在法国不仅出现“英华园庭”一词,而且仅巴黎一地,就建有中国式风景园林约二十处。从此以后,中国的园林艺术在欧洲广为传播。

中国园林史资料 题目

中国园林史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1、发展四阶段:第一阶段以为目的(原始时期); 第二阶段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具和,以追求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寄托为主要目的,造园由、、来完成(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 第三阶段出现公共园林,园林规划转化为,开始重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由职业造园师设计园林(工业时期); 第四阶段出现,园林绿化以改善生态环境和创造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为根本目的,建筑、城规和园林相互影响。 2、和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文字。 3、园林四个基本要素:、、、。 古典园林发展的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 4、是民间造园的主流,也是涵盖面最广的园林风格。 5、意识形态方面,、、、影响中国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6、按园林选址和开放方式分为和,天然山水园又分为、和;山地园有、、,水景园有、、,山水园有、、。 7、按园林隶属分为、、;皇家园林魏晋南北朝后分为、、。 8、私家园林包括、、。 9、非主流园林类型有、、、。 古典园林史分期 10、生成期皇家园林是主流,特点是园林、,转折期和兴盛,初步确定了园林美学的思想,全盛区基本形成了园林体系的风格特征,成熟期形成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成熟后期园林更趋于精致,但暴露了衰败的倾向。 古典园林的特点 11、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是、。

12、假山包括、、。 13、古典园林能显示其高于自然的特点,主要得之于,被认为是最佳的成景姿态。 14、中国古典园林强调和的融揉,建筑的作用是、、。 15、园林景物需要景观和动观,其诗画的情趣通过、、等来表达。 16、园林意境的含蕴的三种表达:第一,;第二,;第三,。 17、园林美学的四大范畴是:、、、。 二、名词解释 1、园林: 2、人工山水园 3、天然山水园 4、叠山 5、塑山 6、置石 7、璧山 8、峰石 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公园220年) 一、填空 1、古典园林的雏形起源于,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和,囿,起源于狩猎,关涉栽培、圈养,已经具有园林雏形,台,关涉通神、望天。 2、园林雏形的最初功能是、、、。 3、中国古典园林的三个源头是、、。 4、促成园林向风景式发展的社会因素是山水审美观念的成立,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是、、。 商周 5、夏商周的社稷之木为、、。 6、贵族园林是皇家园林的前身,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殷纣王的和周文王的、、。 7、鹿台的功能是、、。 8、文王后,成为政治地位的象征。 9、辟雍象征和,兼具坛和庙的功能,是之后建置在最高学府太学中的辟雍和沣池的前身。

西方园林发展历史

西方园林发展历史 世界上最早的园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埃及,从古代墓画中可以看到祭司大臣的宅园采取方直的规划,规则的水槽和整齐的栽植。西亚的亚述确猎苑,后演变成游乐的林园。 巴比伦、波斯气候干旱,重视水的利用。波斯庭园的布局多以位于十字形道路交叉点上的水池为中心,这一手法为阿拉伯人继承下来,成为伊斯兰园林的传统,流布于北非、西班牙、印度,传入意大利后,演变成各种水法,成为欧洲园林的重要内容。 古希腊通过波斯学到西亚的造园艺术,发展成为住宅内布局规则方整的柱廊园。古罗马继承希腊庭园艺术和亚述林园的布局特点,发展成为山庄园林。 欧洲中世纪时期,封建领主的城堡和教会的修道院中建有庭园。修道院中的园地同建筑功能相结合,如在教士住宅的柱廊环绕的方庭中种植花卉,在医院前辟设药圃,在食堂厨房前辟设菜圃,此外还有果园、鱼池和游憩的园地等。在今天,英国等欧洲国家的一些校园中还保存这种传统。13世纪末,罗马出版了克里申吉著的《田园考》,书中有关于王侯贵族庭园和花木布置的描写。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等地建造了许多别墅园林。以别墅为主体,利用意大利的丘陵地形,开辟成整齐的台地,逐层配置灌木,并把它修剪成图案形的植坛,顺山势运用各种水法,如流泉、瀑布、喷泉等,外围是树木茂密的林园。这种园林通称为意大利台地园。 法国继承和发展了意大利的造园艺术。1638年,法国布阿依索写成西方最早的园林专著《论造园艺术》。他认为“如果不加以条理化和安排整齐,那么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17世纪下半叶,法国造园家勒诺特尔提出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他主持设计凡尔赛宫苑,根据法国这一地区地势干坦的特点,开辟大片草坪、花坛、河渠,创造了宏伟华丽的园林风格,被称为勒诺特尔风格,各国竞相仿效。 18世纪欧洲文学艺术领域中兴起浪漫主义运动。在这种思潮影响下,英国开始欣赏纯自然之美,重新恢复传统的草地、树丛,于是产生了自然风景园。英国申斯诵的《造园艺术断想》,首次使用风景造园学一词,倡导营建自然风景园。初期的自然风景园创作者中较著名的有布里奇曼、肯特、布朗等,但当时对自然美的特点还缺乏完整的认识。 18世纪中叶,钱伯斯从中国回英国后撰文介绍中国园林,他主张引入中国的建筑小品。他的著作在欧洲,尤其在法国颇有影响。18世纪末英国造园家雷普顿认为自然风景园不应任其自然,而要加工,以充分显示自然的美而隐藏它的缺陷。他并不完全排斥规则布局形式,在建筑与庭园相接地带也使用行列栽植的树木,并利用当时从美洲、东亚等地引进的花卉丰富园林色彩,把英国自然风景园推进了一步。

浅谈中西方园林之比较

浅谈中西方园林之比较 摘要:本文从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状况、宗教思想和人们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各自特点,通过实例比较,进而阐明了中西方园林的不同,以便我们对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体系有一个辩证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影响;差异 源于黄河、长江两河流域的东方文明和源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两河流域的西方文明,是构成人类文明两大体系的发源地。就是我们习惯说的“东方”和“西方”,是用它代表两种文化的概念。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是东方园林的典型代表,中国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追求自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西方古典园林设计起源于布置园圃,同时受到建筑思维的影响,它的整齐、规则、中轴对称、几何布局成为主要的造园手法,植物多表现为“刺绣花坛”之类的趣味图案,道路笔直,以此表现人工美。其中意大利、法国、英国的造园艺术堪称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代表。 中西方古典园林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形成各自风格 1.1依托自然条件和人为表现下形成的有特色的中国传统园林。“中国位于北半球,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西边,有喜马拉雅山;东边和南边,有太平洋;只有在北边,没有天然的疆界来抵御历史上有名的入侵。三条大河,从西到东,几乎贯穿了中国大陆:即黄河、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北部有广阔干燥的黄土高原,中部有湖泊、溪流和洪水冲积而成的农田,南部有延伸入亚热带地区的人迹罕至的山脉”[1]。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 且呈现出诸多差异, 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 1.2依托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下形成的西方传统几何式园林。“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将欧洲大陆分为两个气候地区,地中海气候区和大西洋气候区。通过水路与陆路的相互渗透,恶劣的气候才得以避免,从而也鼓励了航海的发展”[1]。 西方园林,是以十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造园艺术思潮为基础,于十七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形成的。这种园林崇尚开放,流行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格局,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它一般呈具有中轴线的几何格局:地毯式的花圃草地、笔直的林阴路、整齐的水池、华丽的喷泉和雕像、排成行的树木(或修剪成一定造型的绿篱)、壮丽的建筑物等,通过这些布局反映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意识,满足其追求排场或举行盛大宴会、舞会的需要。其最有代表性的是巴黎的凡尔赛宫。这种古典主义的园林,曾得到当时社会的推崇,其中更多的是诗人、画家们的赞许和歌颂,也就赋有了在当时社会上风行的“诗情画意”和特有的“意境”。而只有揭示“诗情画意”和“意

(一) 论述中国园林发展经历的几个历史阶段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XXXXXXXXX学院 (论文) 年级: 学号: 姓名: 专业: 指导老师: 2010.11.8

论文 (一)论述中国园林发展经历的几个历史阶段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大致可以分成五个时期来概述。 一.中国园林的雏形—“囿” 从夏立国至秦统一,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时期里,孕育了中国的山水园林的胚胎—“囿”。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思想、文化艺术的丰富,从“囿”向苑发展。“囿”是人工隔离的自然环境,其中草木丰盛,鸟兽潜藏,主要提供人们的养育禽兽和狩猎的场所。“囿”大体具有三个特点: 1.:片地宽广。一般方圆都在几十里左右, 2.工程浩大。囿的周围有界垣,囿内有台屋构筑。 3.人工设施增加。山于狩猎地距离统治中心地较远,不免 要在“囿”内建寝殿屋宇。促成早起的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就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的则不能不提到三个更为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从“囿”到苑发展的建筑标志——台苑。其中以楚国的章华台、荆台,吴国的姑苏台最为著名。 二.中国园林的形成——苑 这种苑在秦汉时期到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山林的原始状态的存在,而是日趋专门化了。帝王们在这里建“宫”设“馆”,除了为游猎所需要,增添了寝宫殿宇生活设施,还配置了观赏植物、人工山水等景色,初步具有了“园林”性质,著名的汉武帝的“上林苑”中,有“建章宫”,有“太液池”,“瀛州山”“方壶山”“蓬莱山”及“一池三山”周围数百里,盖起宫殿数十个,设置了“射熊馆”、“鹿观”、“虎圈观”等各种动物的圈观,并种植了各地送来的异树花木,是帝王的主要游猎场所。不过此时段处于中国园林发展初期,对于苑囿的布局布置,并无一定规划,仍较多地带有古“囿”的持猎趣味。建筑和山水的安排,也并不融洽有序,奇树异花的种 植,只是猎奇罗列,虽然它有了某些园林的性质,开启了日后造园的新生面。总的说,仍是处于自然发展的时期。 三.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 主要时间段在魏晋朝到隋期间。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中国风景式晕了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的模仿自然山水进而适当的加以概括、提炼、抽象化、典型化,开始在如何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方面有所探索。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已基本消失或者仅保留其象征的意义,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 游赏的内容主要是追求视觉景观学的享受,虽然已有迹象通过景观美来激发人们的寓情于景的感受,但毕竟尚处在简单、粗浅的状态。 四.中国园林的写意化 唐宋时期。它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形成时期。由汉代开端的中国园林发展进程,经过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代统一中国的过渡,至唐代出 现了一个兴盛的局面。由于疆域的扩大、经济的发达、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和别的文化发展一样,园林发展中出现了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苑囿的营建中注意了游乐和赏景的作用,如在殿宇建筑外,已注意到迭石造山,凿池引泉。布局关系也趋 于融洽,使之形成优美的环境,发挥了休憩、游赏,甚至宴乐之功能,一

中国园林发展史

中国园林发展史 发布时间:2006-4-14 14:37:00 中国园林有着三千年的历史,从殷商时代开始。各个时代的有各自的特色。 一、商周的“囿”——园林的雏形[萌芽期] 园林最初的形式为“囿”。“囿”就是在一定的地域加以范围,让天然的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还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们狩猎和游乐。“囿”是园林的雏形,除部分人工建造外,大片的还是朴素的天然景色。 二、秦汉时的宫苑和私家园林[形成期] 秦汉建筑宫苑和私家园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有了大量建筑与山水相结合的布局,我国园林的这一传统特点开始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宫苑有:“上林苑”、“阿房宫”、“长乐宫”、“未央宫”等。 这一时期,寺院园林也极兴盛。 三、隋、唐、宋宫苑与唐、宋写意山水园[成熟期]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的全盛时期,宫苑园林在这时有很大的发展。由于南北方的园林得到交流,北方的宫苑也向南方的自然山水园演变,成为山水建筑宫苑。这个时期有很多著名的宫苑。

唐宋时期山水诗、山水画很流行,这必然影响到园林创作,诗情画意写入园林,以景入画,以画设景,形成“唐宋写意山水园”的特色。由于建园条件不同,可以分为以自然风景加以规划布置的自然风景园和城市建造的城市园林。 唐宋时期山水诗、山水画很流行,这必然影响到园林创作,诗情画意写入园林,以景入画,以画设景,形成了“唐宋写意山水园”的特色。由于建园条件不同,可以分为以自然风景加以规划布置的自然风景园和城市建造的城市园林。唐宋写意山水园开创了我国园林的一代新风,它效法自然、高于自然、寓意于景、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为明清园林,特别是江南私家园林所继承发展,成为我国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 唐代的私家园林也很兴盛。唐代的园林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 北宋园林多集中于东京汴梁和西安洛阳两地。南宋政治中心南移,临安是南宋的都城,西湖及其周围兴建园林之多不可胜数,其中皇家苑囿不下十处,其余则分属寺庙园林和朝贵们的私园。 四、明清宫苑和江南私家园林[高峰期] 明代宫苑园林建造不多,风格较自然朴素,继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可见最初的园林叫“囿”,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商晚周初即有之。 秦汉把早期的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汉武帝的“上林苑”,宣帝的“乐游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苑囿亭阁、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轴,略表汉苑之规模和水平;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和班固的《西都赋》描述得更为详细。而上林苑中的太液池,运用山池结合手法,营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岛上建宫室亭台,植奇花异草,自然成趣。这种池中建岛、山石点缀手法,被后人称为秦汉典范。 魏晋南北朝进一步发展了“秦汉典范”。北魏张伦府苑,吴郡顾辟疆的“辟疆园”,司马炎的“琼圃园”、“灵芝园”,吴王在南京修建的宫苑“华林园”等,又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园苑。“华林园”(即芳林园),规模宏大,建筑华丽。时隔许久,晋简文帝游乐时还赞扬说:会心处不心在远,翛然林木,便有濠濮闲趣。 隋炀帝“亲自看天下山水图,求胜地造宫苑”。迁都洛阳之后,“征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以及嘉木异草、珍禽奇兽”,都运到洛阳去充实各园苑,一时间古都洛阳成了以园林著称的京都,“芳华神都苑”、“西苑”等宫苑都穷极豪华。隋炀帝除了在首都兴建园苑外,还到处建筑行宫别院。他三下扬州看琼花,最后被缢死在江都宫的花园里。 初唐盛唐时期的“禁殿苑”、“东都苑”、“神都苑”、“翠微宫”等等,都旖旎空前。唐太宗当年在西安骊山所建的“汤泉宫”,后来被唐玄宗改作“华清宫”,宫室殿宇楼阁,“连接成城”,唐王在里面“缓歌慢舞凝丝竹,尽且君王看不足”(杜甫)。 宋代园林建筑没有唐朝的那种宏伟刚健的风格,但却更为秀丽、精巧,富于变化。这期间,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宋徽宗对绘画有相当造诣,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他先在苏州、杭州设置了“造作局” ,后来又在苏州添设“应奉局”,专司搜集民间奇花异石,舟船相接地运往京都开封建造宫苑。“寿山艮岳”的万寿山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御苑。此外,还有“琼华苑”、“宜春苑”、“芳林苑”等一些名园。 宋代的平江(今苏州)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谚语。造园之风大盛,特别是利用太湖石堆砌假山。宋代在平江专为宋徽宗主办“化石纲”的朱勔,在城内营建园林,取名石筑山、点景。苏舜卿所筑的沧浪亭、蒋希鲁所筑的隐圃登耶都应用了不少湖石,从此,叠石遂发展成为一门专业技艺,并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叠山家及有关著作。 苏州名园狮子林,是元朝天如和尚与大画家倪瓒合作建造的。倪瓒在我国绘画史上是有名的山水画大师,出于他手的造园艺术品自然不同凡响,清乾隆南巡到苏州时,看了也称赞不已。狮子林虽经多次修葺,迄今仍景象奇异。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明清时期在园林与园林建筑方面的主要成就: 第一,在园林的数量和质量上大大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

中西方园林艺术的比较

一、中西方园林历史传统的异同 (一)中国园林发源于商、周时期,最早的形式是囿,囿是将一定的天然地域加以圈围,并在其中放养动物,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之用的场所,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自然地貌,审美与实用结合在一起。中式园林从“原始”状态脱胎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园林,园林从生产生活走向艺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此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阶级对抗尖锐,政局复杂多变,使得一些文人士大夫阶级的自信心遭到崩溃,理想幻火,并逐渐确立了以自然、适意、淡泊为特征的人生折学与生活情趣,追求的是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朴实无华的气质。他们选择了“隐居”,在山水花鸟的大自然中获得慰籍,但又不肯放弃城市的繁华生活,所以在自己居住的深宅大院内建立自然山水花园,以实现理想的“隐居”,寄情于山水,隐身于山林,复归大自然。正是此种崇尚自然的社会风尚,使艺术家产生了表现大自然优美的情感动力,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势必在文艺作品上打上深刻的烙印,从而影响到园林艺术的创作。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可说皆为文人,思想活跃,敏诗善文,擅画能歌,在文学和绘画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其所造园无不出之同一意识,以雅为其主要表现手法。诗、画、书法、音律、园林等艺术形式有机融为一体。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他们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而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作的传统,力创新意,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每每借用山水画论。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题对楹联等又常常受到风景田园诗文的启发。使园林景观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意境和感情色彩,这也是我国历代造园家共同追求的境界。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二)西方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圆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人们习惯于将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欧洲建筑体系视为西方建筑,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园林。世界上最早的园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埃及,从古代墓画中可以看到祭司大臣的宅园采取方直的规划,规则的水槽和整齐的栽植。西亚的亚述确猎苑,后演变成游乐的林园。西方园林作规则式布置,最初大都出于农事耕作实用的需要,如法国的花园就是起源于果园菜地,在一块长方形的平地上,由灌溉水渠划成

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简述

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简述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综合反映,在历史上却长期为统治阶级和达官贵人所占有享用。但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之后今天已经被我们所继承和发展,而为我国广大人民所享用了。 为了能简要地说明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现根据历史文献和现存古代园林遗址的考察,循其明显的规迹,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来概述之。 (一)先秦及秦汉时期。此时期或可称为“白然时期”,是从“固”到“苑”的发展时期,约相当于距今三四千年的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殷商西周时代。旱在原始时代,当人类进人奴隶制社会,先民主要的生产活动是狩猎劝!渔猎,后来慢慢进化到种植定居,驯养了一些野生动物,比如猪、犬、羊等,种植了一些植物,比如禾、麦、稻、获等。这样就出现了圈养、圈种的有一定范围的地方,在甲骨文、糟文、金文中出现了“因、眺(囿)”“鉴、翻(圃),,等字,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有了从事农事、畜牧、手工业制作以及各种杂务劳动的专业奴隶阶层,在解决了生活的劳务后,奴隶主和帝王们就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各种游乐戏嬉,其中包括“狩猎”活动。而那些被选择为狩猎地区的地方,一定是那些禽兽比较集中,山丘或林茂之地,水草丛生之处,这就是成为种植与株、圈养动物的“囿”。根据史料记载,从殷周到秦汉时期这种“囿”的存在和发展,大体具有三个特点: 1.:片地宽广。一般方圆都在几十里、上百里左右,如春秋楚庄王“筑层台……延壤百里,’; 2.工程浩大。囿的周围有界垣,囿内有台屋构筑。 3.人工设施增加。山于狩猎地距离统治中心地较远,不免要 在“囿”内建寝殿屋宇。 这种最早期的“囿”到汉代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山林的原始状态的存在,而是日趋专门化了。帝王们在这里建“宫”设“馆”,除了为游猎所需要,增添了寝宫殿宇生活设施,还配置了观赏植物、人工山水等景色,初步具有了“园林”性质,从汉代起它的名称也从古代的“囿”改称“苑”或“苑圈”了。著名的汉武帝的“上林苑”中,有“建章宫”,有“太液池”,周围数百里,盖起宫殿数十个,设置了“射熊馆”、“鹿观”、“虎圈观”等各种动物的圈观,并种植了各地送来的异树花木,如“核桃,,“紫纹桃”等等。不过此时尚处于中国园林发展初期,对于苑囿的布局布置,并无一定规划,仍较多地带有古“囿”的持猎趣味。建筑和山水的安排,也并不融洽有序,奇树异花的种植,只是猎奇罗列,虽然它有了某些园林的性质,开启了日后造园的新生面。总的说,仍是处于自然发展的时期。 (二)唐宋时期。它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形成时期。由汉代开端的中国园林发展进程,经过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代统一中国的过渡,至唐代出现了一个兴盛的局面。由于疆域的扩大、经济的发达、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和别的文化发展一样,园林发展中出现了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苑囿的营建中注意了游乐和赏景的作用,如在殿宇建筑外,已注意到迭石造山,凿池引泉。布局关系也趋于融洽,使之形成优美的环境,发挥了休憩、游赏,甚至宴乐之功能,一是绘画技术的发展与造园艺术的发展的互相促进,如南朝梁·张僧怒擅长画山水,能“咫尺之间便觉万里之遥”,画家所提炼的构图、排列、层次和色彩,极大地丰宫了造园技巧,而且有的画家,自己就是一个杰出的造园专家,如诗人王维设计营建的“辆川园”。 中国园林形成时期最突出的成就是造园和文学、绘画的结合,大家所熟知的宋徽宗营建的“良岳”,也就是《水浒传》里“花石纲”的来历。这个御花园,山水美秀、林木畅茂,迭石树峰,又有宫殿亭阁,高低错落,迭山凿池,别出胜景,可称为唐宋时期中国古典园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