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 14-1广告文体的翻译
- 格式:ppt
- 大小:501.00 KB
- 文档页数:79
广告英语中翻译的方法直译译文在符合译入语语言规范,又不会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既保留了原文的内容,又保留原文的形式。
例1:Look young in only two weeks.(两周之内变年轻) 这则化装品广告使我们想起中国有句关于美容香皂的广告词:"今年二十,明年十八'。
两者可谓异曲同工。
它运用夸张手法,使广告产生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意译当中英文的词序、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段存在很大差异时,应采纳意译。
译者必须摆脱原文形式,充分发挥想象力,使广告更符合译入语文化。
例1:The who, what, when, where, and Y of Basketball Shoes.(涵盖一切的篮球鞋)广告中的5个w(Y应作why)原本是指一篇报道性的新闻应具有的要点,这里指"包括一切要素'的意思。
意译比直译更明了。
例2:本品可即开即食。
(Ready to serve)假设直译为Opening and eating immediately,会让外国人误以为该品不易存放,所以采纳意译法以便使国外消费者产生相同的联想。
套译所谓套译是指套用文化色彩深厚的名言佳句,以便营造一种亲切的氛围,使译语读者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引起共鸣。
例1:随身携带,有备无患;随身携带,有惊无险。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这则速效救心丸广告用了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四字格,并运用反复和排比,特别了药品的优点。
其英语广告套用英语谚语,应用反复和拟人手法,将救心丸比拟成朋友,在患难中随时对你施以援手。
这种译法比直译更能引起共鸣。
2广告英语翻译技巧(1)广告翻译的标准所谓的广告就是通过大量的媒介向公众和媒体传达某种商品的信息,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要吸引读者的眼球来刺激他们的消费欲望。
广告翻译强调翻译的效果,即不仅要提供充分的通俗易懂商品信息给读者,还要让读者有一种"切肤之感'。
儿童和广告年幼的儿童对于商业广告总是十分轻信的,而这些广告商也时常被指责利用了这一轻信的态度。
负责把关英国电视广告的独立电视协会已经对广告商的这一“误导”行为提出了谴责,因为这一行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地运用了一些广告伎俩为儿童对玩具真实大小、动作、功能和结构造成了障碍。
普遍最受关注的广告手法是对于功能的夸张描述。
消费者保护协会和家长们都认为孩子们尚不具备能够识别这种经常使用的夸张手法的能力。
诸如“最好”、“比xx更好”此类的说法会显得很主观且有误导性;即使是成年人有时也会感到困惑。
这些用语代表了广告商对于他们自己的产品以及品牌的看法,因此它们实际上是很难证实的。
广告商有时会用免责声明来抵消之前夸张的成分。
比方说在声称谷物作为早餐有益健康的时候,会伴随着一份“免责声明”:当(谷物)作为营养丰富的早餐的一部分时。
但是,研究表明儿童实际上很难理解这种“免责声明”:他们可能会把它理解为“谷物是营养早餐的必需成分”。
George Comstock,这份报告的作者指出——六到八岁的儿童中约有1/4能够理解标准的“免责声明”,而且这些“免责声明”在通过声音和视频两种形式一起传播的时候能够有更好的理解效果,但它们大多都是通过声音引种格式传播的。
幻想是一种在儿童广告中更为常见的手法,并且也能产生误导。
以儿童为目标的广告比以成人为目标的广告中更有可能包含魔术和想象。
现在有一个对于加拿大电视台令人满意的分析,作者Stephen Kline发现大多数任务玩具都运用到了想象的部分。
儿童拥有极强的想象力,而广告中这些幻想的运用使他们的想象成为“现实”,但孩子们还没有能力认识到他们通过电视画面看到的东西并不是真实的。
幻想中的情节和设定常常被用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尤其是食物的广告。
谷物早餐的广告被发现是最惯于用这种方法的食物,这些广告中十有八九包含幻想的内容。
像往常一样,对于儿童能否辨别广告中的虚实还是存疑的。
当然,广告中以理性思维来吸引儿童的仅占极少数,而大多数广告运用的是感性的或者间接的心理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