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行星地球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03 MB
- 文档页数:17
章末总结(教师用书独具)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材P4读图思考地球与月球组成地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
教材P4~6活动1.(1)从图1.4可以看出,行星都是逆时针绕日公转的。
(2)根据图和表中的行星轨道倾角数据,行星公转轨道面差不多在一个平面内,轨道倾角最大的水星也只有7°。
(3)根据表中的行星轨道偏心率数据,偏心率最大的水星也只有0.206,非常接近圆形。
2.类地行星体积和质量比较小,地球是类地行星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
3.由上面的分析可知,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在公转运动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也没有特殊的地方。
因此,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材P9~10活动(1)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热带雨林生物量为2kg/(m2·a),较大;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为0.8 kg/(m2·a),较小。
(3)有相关性。
生物量与太阳辐射量呈正相关,后者决定前者。
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大,热带雨林植物生长旺盛,生物量大;中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小,植物生长比较缓慢,生物量相对较小。
太阳辐射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植被的生长情况,植被的生长情况又是对不同地理环境的反映。
(4)从景观图上可以看出,热带雨林地区森林更茂密,阔叶,树木树冠较大。
亚寒带针叶林地区森林中植物密度相对较小,针叶,树冠小。
教材P11活动(1)1985~2000年,太阳黑子数呈现波状变化,1986年为极小值,后逐年增多,到1989年达到极大值,之后又逐年减少,1996年又达到极小值,之后逐年增多。
两个极小值之间约11年。
(2)18世纪以来,太阳黑子数呈现有规律的起伏,虽然起伏程度不同,但起伏周期接近。
从1705年峰值到1980年峰值,其间275年,出现了26个峰值,也就是25个周期,可以算出太阳黑子变化的平均周期约为11年,与(1)大致相同。
(3)从太阳黑子数的长期变化情况来看,规律明显,可以确认其平均变化周期为11年。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课前系统(一) 分析教材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在课标中没有明确要求。
但这两方面内容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必然结果,是分析大气的运动以及形成天气和气候现象的基础。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作为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认识不同尺度具体大气运动形式的基础(教材涉及海陆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和理想地球单圈环流)。
抓住冷热不均这个关键,通过分析和绘制热力环流图,认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升降)—气压差异—水平运动—环流。
在此,通过举例解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热或热灵敏度),说明海陆热力环流,这样做有助于对下一节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形成的理解。
(二) 分析学生课前学生已有一定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对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还需稍加解释。
(三) 设计思想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2、过程和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课件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01章行星地球)【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先驱者10号,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简称NASA ) 1972年3月2日发射的,主要目的是探测太阳系最大行星——木星, 1973年12月3日接近木星, 1983年6月13日越过海王星轨道,逐渐远离太阳系了, 2003年,先驱者10号音讯全无,据推测目前先驱者10号正朝着银河系外围飞去。
据此回答下列各小题。
1. 目前先驱者10号所属的天体系统是A.太阳系B.银河系C.河外星系D.木卫系2. 下列关于木星的说法正确的是A.木星表面的平均温度高于地球B.木星的引力较小,无大气层C.木星上有大量液态水存在D.木星自身特征可减少地球受小行星碰撞的几率2. 美国“新视野”号探测器近距离飞过冥王星,是首个探测冥王星的人类探测器。
读图回答下列各小题。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火星和土星都属于巨行星B.冥王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C.冥王星和海王星属于远日行星D.冥王星位于太阳系之内2. 除了地球外,太阳系其他大行星不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原因是A.没有昼夜现象B.难以获得太阳辐射C.缺少卫星绕转D.缺少液态水和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3. 《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cūn )乌”。
踆乌,古代传说中太阳里的三足乌。
下图示意太阳外部结构。
据此回答下列各小题。
1. 日中出现的踆乌出现在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2. “日中有踆(cūn )乌”所描述的太阳活动A.没有活动周期,但可能持续较长一段时间B.只考虑距日距离,地球是最先受其影响的行星C.高峰年极端天气现象增加D.爆发后1分钟左右引起两极大量极光产生4. 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据此回答下列各小题。
1. 下列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B.太阳辐射能量是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变化的主要动力C.太阳辐射能量巨大且集中,容易被人类直接利用D.太阳辐射能是太阳灶、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2. 与拉萨相比,成都利用太阳能条件较差的原因是A.成都纬度较高B.成都太阳高度较小C.成都日照时间较短D.成都能源市场较小5. 家住北京的一学生利用假期到乌鲁木齐(87°E ,43°N )旅游,某日该学生拍摄当地日落景观,照片显示为北京时间20 : 40。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以“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为例问题探究新课程标准下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与老教材相比,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在每章后围绕本章的重点内容或核心思想增加了“问题研究”,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侧重点在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研究结果具有开放性。
它不仅引导师生探究现实中的地理问题,而且还倡导自主学习,强调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这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基本理念。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小时侯都会望着星空苦思冥想:星空当中,还有我们人类的邻居吗?在梦中,常常幻想着自己插上翅膀,飞向宇宙空间寻找外星人。
随着人类共同的探索,可能有生命有火星、木卫二、土卫六-泰坦,但现在还不能确定。
因为这些天体离我们很遥远,所以人类必许依靠离我们最近的天体:月球。
拓展材料1:月球是太空时代的“第一站”自从1957年10月4日苏联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以后,人类便进入了太空时代。
科学家们想探测第一个天体就是月亮。
今天,宇航观测已证实了并大大扩充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
古代传说中的琼楼玉宇实际上是一个荒凉死寂的世界。
月球上没有大气,因而也就不会有风;没有液态水,也就不会有雨,没有天气变化,就不会有像地球上风雨的侵蚀作用,月球的外貌总是保持不变;没有空气传播声波,所以月球上是一个无声世界;月亮周围没有大气,即使在太阳照射的“白天”,天空仍然是黑暗的。
月面上主要有两种地形。
一种是由凝固的熔岩构成的盆地,被天文学家称之为月海。
月球上有22个月海,其中3个位于月球背面,4个跨越正背两半球,其它15个均在月球的正面。
说是海,其实一滴水也没有。
另一种地形是为数众多的环形山和林立的山峰。
大多数环形山是约40亿年以前形成的。
在月球上直径超过1千米的环形山有33000多个,直径小于1千米的则不计其数。
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千米,比中国的海南岛还大。
问题探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班内的学生对于宇宙的探索这些神秘的话题兴趣浓郁,有自行去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
这一部分的学习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不高,要求从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利于学生迁移课本知识。
教材分析:
本部分为第一章《行星地球》的问题研究。
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地球上的生存空间和某些资源会面临枯竭状况。
而月球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距离地球近,探索月球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战略意义,是人类探索外太空的前沿。
而建立月球基地是我们的探索月球、开拓月球人类生存空间的重要步骤。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从搜集《月球表面自然状况》的资料中,认识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
月球资源;
2.简要了解并分析月球基地的建设的基本条件;
3.能够绘制出较为合理的月球基地构想图;
4.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辨证的观点和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1.月球基地所应具有的功能;
2.人类可用于发展月球基地的月球资源
教学难点:
1.绘制月球基地构想图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探究
教学过程:。
5.1《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及生活实例设计月球基地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由中国传统古文化对月球的美好传说入题,以我国的嫦娥探月工程为切入点。
思路清晰明确,理解难度应该不大。
此外,本节课重点知识迁移在前面课学过的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
教师可通过教材中的材料,加入相关图片介绍来吸引学生兴趣,以来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达到知识回忆迁移和考察学生创造性思维,设计月球基地的功能分区和全面布局。
三、学情分析:对于本课中所要提及的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学生并不会太陌生。
但认识不够深入具体。
对于学生想象力要求较高,因此,图文并茂的讲解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四、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2)能通过读教材中附图、材料,分析月球基地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培养学生知识提取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材料分析法:让学生对教材的材料和图片分析提取。
(2)逻辑分析法:通过回忆前面课讲到的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来分析月球基地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及及开发月球的必要性,看到我国开发月球、为人类未来的不懈努力,养成正确的宇宙观。
五、教学重点:1.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2.开发月球的必要性3.课堂设计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六、教学难点:月球基地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并设计基地全貌和分区。
七、教学策略:图文结合分析、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式讨论八、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九、课时安排:1课时十、教学思路(过程):十一.板书设计: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一.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二.人类开发月球的重要性三.月球上具备什么条件四.月球基地究竟是什么样子。
阶段性测试题一(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一、单项选择题:(2012·山东济宁)据有关专家分析,新的太阳活动周期已经开始,估计活跃时期在2013年左右,从而给人类生活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读“太阳系局部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三颗相邻的行星分别是()A.火星、木星、土星B.地球、火星、土星C.火星、土星、木星D.木星、土星、海王星2.当太阳风暴来临时,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A.地球上大气能见度下降B.引发地球上的“磁暴”C.地球上火灾增加D.地表平均气温下降(2012·河南郑州)下图是从不同角度观测的地球光照图,读图回答3~4题。
3.表示12月22日光照图的是()A.①B.②C.③D.④4.6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昼长最长的是()A.甲B.乙C.丙D.丁5.近年来,热衷于过圣诞节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从圣诞节到元旦期间地球公转的速度() A.先变慢后变快B.先变快后变慢C.越来越快D.越来越慢6.(2012·江西南昌)在地表以下80~400千米处存在一个呈熔融状态的软流层,该层以上物质是由岩石组成的,称为岩石圈。
关于岩石圈和软流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岩石圈就是地壳B.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C.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D.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源地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于9月20日到福建省某无人海岛(119°E,26°N)进行野外考察活动。
下图为该岛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7~9题。
7.图中四地最早观测到日出的地点是()A.①B.②C.③D.④8.某同学想在④处拍摄海平面上日出的照片,拍摄最佳时间应该在北京时间()A.5:30 B.6:00 C.7:00 D.7:309.该岛上的植被类型为()A.热带季雨林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温带落叶阔叶林(2012·广东佛山)下图中MON表示晨昏线,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读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B.广州昼短夜长C.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D.NO为晨线11.此时关于日期和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A.Q地的地方时是17:00 B.N地的地方时是6:00C.若阴影部分日期是5日,则非阴影部分是4日D.再过8个小时全球为同一日期(2012·山东威海)下图所示区域在北半球,弧线M为纬线,弧线N为晨昏线,阴影部分为黑夜;甲乙两地所在经线的经度为120°E;甲地此日正午太阳高度为40°。
读图回答12~14题。
12.此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A.120°E,20°N B.60°W,20°N C.120°E,23°26′N D.60°W,23°26′N13.此时,伦敦时间是()A.0时B.4时C.12时D.16时14.一架飞机自①地起飞,沿图中直线行驶至②地,其飞行方向是()A.自西向东B.自东向西C.先向东南后向东北D.先向西北后向西南(2012·江苏南通)下图为衡山中心景区等高线图。
读图完成15~16题。
15.藏经殿位于广济寺的()A.西北方B.正南方C.东北方D.西南方16.忠烈祠与祝融峰的相对高度最有可能是()A.550米B.600米C.750米D.1000米(2012·河南平顶山)下图示意某日极昼圈(出现极昼的最低纬度圈)内的太阳高度分布。
读图完成17~18题。
17.此日,太阳直射的纬度是()A.10°S B.20°S C.10°N D.20°N18.该日极昼圈以内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是()A.部分地区自极昼圈向极点递减B.部分地区自极昼圈向极点递增C.自极昼圈向极点递增D.自极昼圈向极点递减(2012·北京东城)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19~20题。
19.图中山峰与甲村的相对高度可能是()A.450米B.650米C.750米D.850米20.图示区域欲发展旅游业,适合开发的旅游产品是()A.湖光山色B.幽谷藏寺C.急流飞瀑D.险滩峡谷下图为①、②、③三地夏至日直立杆的影子朝向和长度变化示意图,杆的长度均为1米。
读图,回答21~22题。
21.①、②、③三地纬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③、①、②22.位于①地的某城市房地产开发商开发了别墅式海滨景观房,并宣传四季可观海上日出(假设天气晴朗),开盘后房屋销售一空。
入住后,出现住户把开发商告上法庭的现象,图2为该小区住户分布示意图,其原因可能是A.夏季, 大部分住户无法看到海上日出B.冬季, 大部分住户无法看到海上日出C.全年,大部分住户无法看到海上日出D.楼间距太小,根本无法看到海上日出小明和小亮同一天出生在我国的两个不同城市,表1是他们出生那天出生地的日出和日落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回答23~24题。
小明 小亮 日出 7: 40 8︰07 日落16:5215:3723.他们的生日最可能是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 24.小明的出生地位于小亮的出生地的A.东南方向B.西南方向C.东北方向D.西北方向25.图5所示区域位于昼半球,圆弧为等太阳高度线,曲线PQ 为100N ,P 、Q 二点将圆弧平分,则关于此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P 点昼夜等长B .P 点从东北日出,西南日落C .Q 点下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最大值D .Q 点正午日影朝向正南 26.若图中P 、Q 两点经度差变大,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A .中国锋面雨带北移 B .南亚雨季即将结束 C .非洲草原动物向南迁徙 D .亚洲高压逐渐增强27.图6中虚线圈为同心圆,圆心位于某大陆上,将一根1.76m 长的细木棍直插入圆心上,实线为某日该细木棍的日影端点轨迹。
内圆的半径为3米,最外面圆半径为10米,则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图中最接近地方时9时的日影位置分别是(已知tan10°≈0.176 tan 45°=1 tan 30°≈0.58)A .20°S ①B .20°N ④C .10°S ②D .10°N ③图10中圆圈是以M 点为中心的等太阳高度线,数值为X °( X ≥0)。
弧NMP 是地球大圆的一部分,N 与P 位于同一纬线,且N 在M 的西南方向。
回答28~29题。
28.当X 为0°,N 点的地方时是A .5点30分B .6点C .6点30分D .7点29.N 点的纬度的位置描述最准确的是A .23.5o S ~66.5o SB .0o ~23.5 o SC .23.5o N ~23.5o SD .0o ~23.5o N图1为“M 、N 两地太阳辐射的年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30~32题。
30.M 地最可能位于图10●立杆点O PQ ● ●●●①② ③ ④图6A.赤道 B.回归线 C.极圈 D.极点31.N地5月1日时昼夜状况是A.昼长夜短B.昼短夜长C.极昼 D.极夜32.5-7月间,N地获得的太阳辐射较M地多,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太阳高度角B.昼夜长短C.天气状况D.地面状况图14中,MN位于同一经线上,PN位于北半球同一纬线上,ON两侧的昼夜状态不同,OM两侧的日期不同,O、N两点的经度差为90°,此时我省中小学生正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
完成33~34题。
33.若MN的纬度差为21°,则图中P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A.0° B.11.5° C.21° D.42°34.若MN之间的距离变大,则A.PN之间的地方时差值不变B.MN之间区域的昼长不变C.OP之间的经度差变大、纬度差变小D.P点将向M点的西南方向移动右图为秦皇岛市某中学一学生所画的2011年6月21日某时刻的不同日期分布图,其中阴影部分为6月21日,N为北极点,经线NQ位于太平洋中。
读图完成35~37题。
35.图示时刻,甲地A.日影朝向西南B.日影朝向东北C.日影朝向正南 D.无日影36.据图可知A.甲地的日期为6月20日 B.NQ为0°经线C.P地日出东南 D.北京时间为6月22日8时37.该日前后一周内A.秦皇岛市的昼长逐渐增大B.该校操场正午时旗杆的影响子先变长后变短C.太阳直射点先向北移动,后向南移动D.黄河下游的凌汛危及到两岸居民的安全图5为某时月地位置关系示意图,图中地球上阴影表示夜半球,且与西半球重合。
据此完成38~39题。
38.此时,下列地点与现象组合可能正确的是A.帕米尔高原——艳阳高照 B.杭州西湖——月满西楼C.潘帕斯草原——晚霞满天 D.日内瓦湖——黎明初现39.若该日天气晴朗。
在地球上夜晚赏月的时间约有A.12小时 B.9小时 C.6小时 D.3小时下图中的曲线表示观测者在某地某天观测太阳在天空中运行的方位变化情况,据图回答40~41题。
40.这一天,当北京时间是13点时,观测者所在地的物体日影朝正北方向,观测者应位于A.东北平原B.四川盆地C.澳大利亚西海岸D.海南岛41.该日,观测者所在地…………………………( )A.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B.太阳6点钟前升,18点前落C.白天的多数时间,太阳都位于偏南方向D.日出时的日影方向和日落时的日影方向正好相反在天文学上,如果一个月(公历)有两次月圆,第二次的月圆就被称为“蓝月亮”,过去被人们视为极其罕见的天象。
如2007年6月1日满月后,6月30日再度迎来6月里的第二个月圆之夜。
其实,“蓝月亮”徒有其名,并非是月亮呈现蓝色。
但根据历史记载,某些灾害,如森林大火、火山爆发等,也的确曾出现过真正蓝色的月亮。
所以民间曾传说,蓝月亮预兆灾难。
据此回答42-43题。
42.天文学上的“蓝月亮”之所以罕见,原因可能有①月球自转与公转的周期一致②月相变化周期大约为30天③地球自转周期与月球自转周期不一致④天气状况的影响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43.民间传说的蓝月亮的出现,其原因可能是A.剧烈的太阳活动.导致月球反射到地球上的光呈蓝色B.灾害产生的烟雾和尘埃进入大气层散射月光C.大气透明度高,云雾量少,蔚蓝的天空映衬月光D.天体引力发生变化,日地距离靠近使人们产生视觉差异图4是一游客在列车上拍摄的西藏太阳能发电的景观图片,图中的箭头表示列车行进方向。
读图回答 44~45题。
44.该游客在拍摄图片时,火车的行进方向是A.西北 B.西南 C.东北 D.东南45.以下四个城市设计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水平倾角最大的应该是A.北京 B.济南 C.上海 D.海口图7中,m、n分别为晨昏圈、经线圈上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