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三单元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17.89 KB
- 文档页数:6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主备人:复备人:班级:小组:学习小主人:学习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精妙之处。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学习流程:【自主学习】1. 我读了()遍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2. 我能在文中圈出生字、新词,给生字注音、组词,我还发现了:(1)容易读错的字(2)容易写错的字(3)我能写出本课生字中有价值的形近字,并组词。
3.读古诗文要注意停顿的恰当,让我来帮帮你吧。
梁国/杨氏子/九岁, 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wèi)/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赶快在书上做好记号,并放声读一读吧!4. 整天感知《杨氏之子》选自()朝()写的(),这是一部记载()的小说。
本文讲的是()的故事。
导学航线:1、独学 2、对学 3、组内分享学习成果【合作探究】一、对照注释或查字典读课文,我能理解课文每一句话的意思句子(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意思:句子(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意思:句子(3)为设果,果有杨梅。
意思:句子(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意思:二、我还知道本文是围绕“”这句话来描写杨氏之子的,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杨氏之子的品质特点。
三、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和同学交流阅读心得。
导学航线:1、小组群学,交流,汇报 2、分配任务,准备展示 3、全班展示【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小故事,完成练习。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1)这则故事的大意是:(2)你认为徐孺子的回答巧妙吗?为什么?导学航线: 1. 独学 2. 对学 3.组内交流【达标检测】1.我还知道本文是围绕“”这句话来描写杨氏之子的,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杨氏之子的品质特点。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经过本单元的写作训练,我发现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不够。
作文是用文字或口头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是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综合训练的重要方式,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创造力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创造性思维,用新方式表达新思想.它要求老师通过创设的情境,使学生能有话想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作文的基础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而写去中文来就难免空泛.细致的观察带来了学生具体的描写,不同角度的观察产生了不同的形象创造.想象是由当前的人或事物,想到其他的人或事物的过程.它是探索和创造的一把重要钥匙,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联想开始的.联想对排除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开阔思路,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联想能力既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也是提高中文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许多学生的作文,思路狭窄,语言干瘪.与他们的联想能力薄弱有一定关系.从多角度有体裁上的,内容上的,主题上的.许多事实证明,变换角度能导致发现和创新.多角度作文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山想象丰富,学会全面地考察事物。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备课一、本单元教材分析:本组教材就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写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地回击了楚王;剧本《半截蜡烛》写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二、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10《杨氏之子》教材分析《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学习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导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准备诱发】1、师:语言是一种工具,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勾通。
第三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要认识几个会说话的人。
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一个五岁孩子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2、师范读课文,点拨:文言文,是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的一篇文章。
学习文言文可以采用学习古诗的方法。
3、请同学们按自学提示学习课文。
【点拨导思】1、交流生字词自学成果;2、逐句交流句子的意思;句子4:“此是君家果”的意思是“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吗?”还是“这是你们家的水果。
”(这是你们家是水果。
)句子5:“家禽”在这里是一个词吗?(夫子家的鸟)男女生对读4、5句。
3、同桌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师生评议:要讲的亲切,因为两家很熟悉;话要幽默些。
)4、体会:指生读文,余生想:孩子的回答妙在哪儿?为什么不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去掉“未闻”读,体会说话的委婉,风趣。
)5、想象: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怎么想?怎么说?6、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
【反馈测评】师评价学生背诵情况;总结下课。
【我会自学】1、释题:姓杨人家的孩子。
2、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读古诗,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串联词语的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串联句子的意思就能理解整首古诗的意思;想想每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导学案第1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是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也是本套教材第一次设置单元整组的综合性学习内容。
正如教材中所说,“这种单元自成体系,以活动贯穿始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带动整个单元的学习”。
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本单元开展以汉字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目的是为了增进学生对汉字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汉字的感情,让学生树立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
围绕本单元主题教材,安排了“前言”和两个活动板块“汉字真有趣”“我爱你,汉字”。
两个活动板块密切关联,前后相续,前一个板块是基础,后一个板块是提升。
“横竖撇捺有乾坤,一笔一划成文章。
”单元导读中用这样如诗一般的语句点明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
横竖撇捺代表了汉字的基本笔画,他实际上指的就是汉字。
我问同学:“何为乾?何为坤?”一生站起回答:“乾为天,地为坤。
”乾坤在这里就是指的天地,这个世界。
然后我为同学们讲起了“坤车”“坤表”等有关的生活常识。
接着我还为同学们补充了其他有关知识: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白天为阳,夜晚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总而言之,这句话告诉我们:汉字当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是个充满了神奇的世界;将许多汉字经过一定的排列构成了优美的文章。
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就像之前我曾告诉同学们的那句话:“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本单元有三项学习要求:感受汉字的趣味,了解汉字文化;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学习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同学们通过朗读,首先对这三点有了初步的了解。
接下来便是学习和交流前言部分的相关知识:了解汉字与生活的关系,汉字悠久的历史,汉字的使用者之多和文化影响之大,以及汉字书法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三、长方体正方体
上图中,平面图形有( ),立体图形有( 、画法分析。
(1)从前面看到的图形是由( )个正方形相连组成的,其中左边有(个正方形,右边有( )个正方形,画出来的图形是((2)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是由( )个正方形相连组成的,1
2
3
4
5
6
7
9
8
根据下面的立体图形,指出从前面、上面和右面看到的相应图形,并填一填。
()()()()()()
【巩固练习】
5dm 3.5dm
3.5dm
【自学检测】
\\
3、在体积小于 1cm3的物体下的方框里画“√”,大于 1cm3 画“△”。
【巩固练习】
、填一填。
(1)物体所占()叫物体的体积。
动手操作:(1)(12块摆成一排。
)
(2)(12块摆成两排。
)
块摆成两排,每排两层。
)
)体积(cm3)
把9升水倒入一个里面长是50厘米,宽是45厘米的长方体容器里,水的高度是多少?。
重点单元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学习目标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各个部分的名称。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单位及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能正确进行单位的换算。
4.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5.掌握容积的意义、容积单位间的进率及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换算。
6.会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学习重点1.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环节1:单元重点知识归纳知识点具体内容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和12条棱;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长方体长、宽、高的意义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12条棱中有4条长、4条宽和4条高。
正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6个面完全相同,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长方体表面积的字母公式S=2ab+2ah+2bh或S=2×(ab+ah+bh)2.正方体表面积的字母公式S=6a2体积的意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cm3)、立方分米(dm3)和立方米(m3)。
易错点1 没有正确理解长方体的特征。
【例题1】判断:长方体的6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
()错误答案:√正确答案:×易错点3 没有掌握体积和表面积是不能比较的。
【例题3】判断:棱长是6cm的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相等。
()错误答案:√正确答案:×错点警示:本题错在只看计算结果的数据,没看数据的单位。
第三单元第11课黄道婆学习目标:1、学习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道婆的经历以及她在棉纺职业的贡献;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充分的品读课文,理解黄道婆是如何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
3、激发学生学习黄道婆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重点:理解黄道婆是如何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
难点:激发学生学习黄道婆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预习案使用说明&学法指导: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重点语句。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独立完成。
Ⅰ教材助读一、走进介绍黄道婆资料。
黄道婆生于南宋末年(约公元1245年),凭借自己的聪慧天资,虚心好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熟练掌握棉纺技术,成为当地技术精湛的棉纺能手。
整体感知1、熟读课文,具体要求为:(1)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课文讲了黄道婆什么事情?黄道婆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做上记号,读一读,再跟同学交流。
3、初读感悟:Ⅱ预习自测学习建议:自测题体现一定的基础性,又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只有“细心才对,思考才会。
”1、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歌谣虐待憔悴效率花卉赢得举目无亲衣食无忧百感交集2、联系课文理解四字词语,并造句。
应运而生:举目无亲:百感交集:我的疑问:(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或疑惑写下来,等到课堂上和同学们交流、探究。
)Ⅲ信息链接让学生了解在北京的国家博物馆为什么要陈列黄道婆的塑像和松花布。
探究案Ⅰ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1、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表现人物的?2、作者通过写这篇文章,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习建议: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Ⅱ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想想课文具体概述了关于黄道婆的哪些方面?尝试归纳概括。
探究点二:黄道婆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勇于反抗,热爱家乡,勇于创新,无私奉献)探究点三:结合课文57页第3题,思考括号里的问题,再跟同学交流交流。
Ⅲ文本拓展黄道婆将黎族人民先进的棉纺生产经验与汉族纺织传统工艺结合起来,极大地推动了棉纺业的发展,体会黄道婆热爱家乡,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
Ⅳ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1、请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词语。
(1)扎棉籽,原来(),经过创造改进后()。
(2)弹棉花的工具,原来用(),创造,改进后用()。
(3)纺织品原来(),创新,改进后()。
2 同学们体会到了黄道婆(),(),()的精神。
Ⅴ有错必改:Ⅵ我的收获:训练案一、基础巩固题――把简单的事做好就叫不简单!1、看拼音,写词语。
gē yáo nvè dài láo lèi()()()qiáo cuì()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著名——()虐待——()褴褛——()逐渐——()举目无亲——()百感交集——()3 读句子,用加点词语造句。
(1)这里既.有名师指教,又.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还.可以与许多饱学之士切磋学问。
既……又……还……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
不是……而是……二、能力提升题——挑战高手,我能行!1、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表现人物的?2、作者通过写这篇文章,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拓展探究题——战胜自我,成就自我!父亲1984年,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
一天早上,父亲正在舱里用腰刀削苹果,船却突然剧烈地摇晃起来,父亲不慎摔倒时,刀子扎在他胸口。
人全身都在颤,嘴唇瞬间乌青。
8岁的女儿被父亲瞬间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
父亲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只是摔了一跤。
”然后轻轻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不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
以后三天,父亲照常每晚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替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大海的蔚蓝。
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尚不能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都比上一分钟更衰弱、苍白,他远眺海平线的眼光是那样忧伤。
抵达的前夜,父亲来到女儿身边,对女儿说:“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
”女儿不解地问:“可是明天就要见到她了,你为什么不自己告诉她呢?”他笑了,俯身在女儿的额上深深留下一个吻。
船到纽约港了,女儿一眼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认出母亲,她喊着:“妈妈!妈妈!”就在这时,周围忽然一片惊呼,女儿一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喷,霎时间染红了整片天空……尸解的结果让所有的人惊呆了:那把刀无比准确地洞穿了他的心脏,他却多活了三天,而且不为人知。
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因为创口太小,使得被切断的心肌依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三天的供血。
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
医学会议上,有人说要称它为大西洋的奇迹,有人建议以死者的名字命名,还有人说要叫大神迹……“够了。
”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医生,须发俱白,皱纹里满是人生的智慧,此刻一声大喝,然后一字一顿地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4分)不为人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洞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是个十分感人的故事。
请用心阅读,一起来体会题目“父亲”所包含的意思。
(1)“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一句中的“这”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这”是“奇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章中画出父亲有意隐瞒自己受伤的句子,再说说父亲这样做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
”抵达前夜,父亲为什么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医生为什么把这个奇迹称为“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⑴车来车往,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
()⑵色彩鲜艳,繁多凌乱。
()4、归纳文章第一自然段段意。
5、根据文章第二自然段内容填空。
在这个自然段里,作者一共写了四种人的伞。
他们是__________的伞,___________的伞,__________的伞,__________的伞,其中详写了__________的伞。
6、给文章第三自然段中无标点符号的句子打上标点符号。
7、用直线划出表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第13课香玉剧社号学习目标:1学习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常香玉是怎样带领香玉剧社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的。
3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充分的品读课文,体会常香玉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常香玉的敬佩之情。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常香玉是怎样带领香玉剧社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的。
难点:体会常香玉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常香玉的敬佩之情。
预习案使用说明&学法指导:(例如:1.阅读探究课本的基础知识,了解XX的定义和性质。
2.完成教材助读设置的问题,然后结合课本的基础知识和例题,完成预习自测及我的疑惑栏目。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4.建议用XX 分钟完成预习案。
)Ⅰ教材助读常香玉(1922—2004)河南巩县人,原名张妙玲。
豫剧五大名旦之首,常派创始人,豫剧大师。
她9岁随父张福仙搭班学戏,初学花旦和文武小生,后主攻旦角。
13岁主演《西厢记》学习过程(一)走近主人公:常香玉(1922—2004)河南巩县人,原名张妙玲。
豫剧五大名旦之首,常派创始人,豫剧大师。
她9岁随父张福仙搭班学戏,初学花旦和文武小生,后主攻旦角。
13岁主演《西厢记》誉满开封。
她的演唱以豫西调为主,在演出中逐渐融化豫东调和祥符调,并吸收曲剧、坠子、京剧、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的一些唱腔,开创了常派艺术。
1940年开始潜心钻研青衣和花旦表演艺术。
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致力培养青年演员。
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领剧社赴全国各地义演半年,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飞机一架,有“爱国艺人”之称。
1953年率团赴朝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二)初读课文1.、熟读课文,具体要求为:(1)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做上记号,读一读,再跟同学交流。
Ⅱ预习自测学习建议:自测题体现一定的基础性,又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只有“细心才对,思考才会。
”1、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万()一心一丝不()()目疮痍百()待心()心病狂辗转反()2、将下面句子换一种说法1、可是,捐款一架飞机,是很不容易的2、这次我回国,看到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叫人高兴。
我的疑问:(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或疑惑写下来,等到课堂上和同学们交流、探究。
)Ⅲ信息链接让学生了解常香玉要带领剧社为志愿军捐飞机的背景。
探究案Ⅰ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3、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表现人物的?4、作者通过写这篇文章,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习建议: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Ⅱ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常香玉是怎样带领剧社捐献飞机的?探究点二谈谈你的感受Ⅲ文本拓展Ⅳ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1、认读生字,并词语募()盾()猖()搞()苟()踴()翱()3、认读词语百废待兴轰轰烈烈一丝不苟训练案二、基础巩固题――把简单的事做好就叫不简单!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其中的几个词语,写出课文主要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目疮痍辗转反()百()待兴()()不舍狂轰()炸一丝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能力提升题——挑战高手,我能行!有一年,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在北京参加数学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