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献刀》教学设计(自己)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8
【】新人教版选修《曹操献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新人教版选修《曹操献刀》一课,该课内容属于古代历史文学篇目,主要讲述三国时期曹操为救父亲曹嵩,献刀给董卓的故事。
教学内容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三节《三国时期的历史与文学》,详细内容包括:曹操献刀的背景、经过及意义,以及该故事中所体现的古代礼仪、人物性格和智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曹操献刀的历史背景,理解其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意义。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古代礼仪,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培养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古文句式和礼仪文化。
教学重点:曹操献刀的经过及其所体现的人物性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三国时期的背景,引入曹操献刀的故事。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古文的韵味。
3. 课文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讲解古代礼仪,阐述曹操献刀的经过。
4.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的性格特点,讲解课文中所体现的智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古文句子,进行巩固。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曹操献刀的意义,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主要内容:曹操献刀背景曹操献刀经过古代礼仪人物性格分析智慧体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课文中的古文句子,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2. 答案:见课后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时期其他历史事件,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新人教版选修《曹操献刀》精品教案。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中的难点与重点1. 重点:曹操献刀的经过及其所体现的人物性格。
补充说明:曹操献刀的过程是课文的重点,其中涉及到曹操的智谋、勇敢、果断等性格特点。
在讲解过程中,应详细阐述曹操如何利用董卓的贪婪和短视,巧妙地将献刀行为转变为救父的机会,同时展现出曹操深沉的心机和应变能力。
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第一单元《古代帝王篇》,详细内容为《曹操献刀》一课。
该文主要讲述了曹操为救父亲曹嵩,献刀给董卓的故事,体现了曹操的智勇双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操献刀的背景和经过,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通过课文学习,教育学生要具备智勇双全的品质,勇于承担责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智勇双全的品质。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古代帝王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
3. 课堂讲解:分析课文内容,讲解曹操献刀的背景和经过,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答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曹操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主要内容:背景及经过曹操人物形象智勇双全品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曹操献刀的过程。
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举例说明其智勇双全的品质。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曹操献刀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曹操的人物形象,培养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今后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曹操的其他故事,进一步了解曹操的性格特点,提高阅读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分析曹操人物形象的要求。
2. 教学难点: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智勇双全的品质。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
《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境,勇于追求真理,培养坚定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如何从文本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及作者罗贯中。
(2)引发学生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兴趣,为学生阅读文本奠定基础。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如象征意义和寓意。
(2)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在作业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文本:《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献刀》片段。
2. 图片:与《曹操献刀》相关的历史人物、场景的图片。
3. 视频:关于《曹操献刀》的影视作品片段。
4. 资料:关于曹操和历史背景的相关资料。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中的《曹操献刀》章节。
该章节详细讲述了曹操为救父亲曹嵩,向董卓献刀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了曹操的智勇才华以及古代官场的权谋斗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点,了解古代官场风气。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感受古代小说的魅力。
3. 引导学生通过故事学习,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智勇双全、忠诚勇敢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曹操献刀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官场风气。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深刻的道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曹操献刀》教材。
2. 学生准备:教材、《曹操献刀》预习笔记、随堂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古代官场的一个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古代官场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预习检查:让学生复述《曹操献刀》的故事梗概,检查预习情况。
3. 讲解:分析曹操献刀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详细讲解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官场风气。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曹操献刀》的阅读理解题目,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曹操献刀》的阅读理解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曹操献刀的故事,讨论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官场风气以及对自己的启示。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道关于《曹操献刀》的作文题目。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内容:故事背景曹操献刀原因人物性格分析官场风气揭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曹操献刀的故事中,谈谈你对忠诚、智慧、勇敢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故事的理解程度,针对问题进行课后辅导。
《曹操献刀》教案范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第五章节,详细内容为《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片段《曹操献刀》。
该片段描述了曹操为救父亲曹嵩,向董卓献刀的故事,展现了曹操的智勇与果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及主要人物,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机智、勇敢、忠诚等品质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背景,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重点:体会曹操的智勇与果敢,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三国演义》原著、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三国演义》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三国时代,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突出其智勇与果敢。
3. 例题讲解:选取一段故事中的精彩描述,进行阅读理解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讨论曹操的智勇表现。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故事背景:《三国演义》主要人物:曹操、董卓情节概述:曹操为救父献刀2. 曹操形象:智勇、果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写一篇关于曹操人物形象分析的短文。
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分析曹操人物形象。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其他章节,深入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背景,培养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故事改编或角色扮演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故事背景的导入2. 曹操人物形象的分析3. 阅读理解分析的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与答案要求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一、故事背景的导入1. 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背景、作者及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建立对三国时代的整体认识。
2024年《曹操献刀》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三国演义》选读部分,具体内容为《曹操献刀》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曹操为救父亲曹嵩,献刀给董卓;董卓对曹操的试探;曹操机智应对,取得董卓信任;曹操借献刀之机,刺杀董卓的经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2. 掌握古典小说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典小说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曹操、董卓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课堂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曹操献刀》原文,理解故事情节。
3.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讲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曹操献刀的原因、过程及结果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人物形象:曹操、董卓、吕布等。
3. 故事情节:献刀、试探、应对、刺杀。
4. 主题思想:爱国情怀、英勇智慧、忠诚勇敢。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谈谈你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从人物形象、情节分析、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其他章节,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及事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观看与三国相关的影视剧,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阐述;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入探讨。
2024年【】新人教版选修《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人教版选修《曹操献刀》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曹操献刀的历史背景、献刀过程、献刀后的影响以及该事件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曹操献刀的历史背景,理解其历史意义。
2. 掌握曹操献刀的过程及其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
3. 分析曹操献刀事件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物评价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曹操献刀事件中的人物性格分析和历史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曹操献刀的过程及其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三国时期的战争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曹操献刀的历史情景。
2. 讲解:详细讲解曹操献刀的过程,分析曹操、刘备、董卓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3.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献刀事件中的关键问题,如曹操为何献刀、献刀的真正目的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曹操献刀事件对三国历史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内容:曹操献刀背景献刀过程人物性格特点历史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曹操献刀的过程。
分析曹操献刀事件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曹操献刀对三国历史的影响。
答案:1. 描述曹操献刀的过程:曹操为取得董卓的信任,献上宝刀,实则意图行刺董卓,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成功。
2. 分析曹操献刀事件中的人物性格特点:曹操机智、果断、有胆识;刘备仁爱、谨慎;董卓残暴、多疑。
3. 讨论曹操献刀对三国历史的影响:曹操献刀事件加剧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动荡,为曹操后来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曹操献刀事件,使学生了解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了曹操献刀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拓展延伸,如引导学生探讨曹操献刀事件背后的权力斗争、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等。
同时,鼓励学生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提高历史素养。
《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背景、情节和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2. 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故事中矛盾冲突的把握。
2. 对古代文学作品深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曹操献刀》原文。
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古代文学知识。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曹操献刀》的故事背景。
(2)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曹操献刀》原文,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故事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矛盾冲突。
(2)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特点,探讨故事主题。
4. 课堂讲解:(1)解析故事中的古代文学知识、表达技巧。
(2)讲解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赏析《曹操献刀》中的精彩片段。
(2)推荐相关古代文学作品,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7. 课后作业:(1)熟读《曹操献刀》原文。
(2)完成课后练习,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曹操献刀》为例,讲解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3. 利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曹操献刀》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的异同。
4.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选修语文《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选修语文课程中《三国演义》的经典章节《曹操献刀》。
具体内容包括:曹操为救父亲曹嵩,向董卓献刀一节,分析其背后的智谋与勇气;对董卓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曹操此举对其个人命运及三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
2. 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曹操献刀背后的智谋与勇气,理解董卓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曹操献刀》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智谋和勇气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讲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3.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献刀过程中的智谋和勇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曹操献刀事件对个人命运及三国历史的影响,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主要人物:曹操、董卓3. 情节概括:曹操献刀,董卓性格分析,事件影响4. 重点语句:文章中的精彩描述和重要论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曹操在《曹操献刀》中的智谋与勇气,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智谋和勇气的理解。
2. 答案示例:曹操在《曹操献刀》中展现了极高的智谋和勇气。
他在危急关头,巧妙地利用董卓的贪婪,成功救出父亲。
这让我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具备智谋和勇气,面对困难时,善于运用智慧,勇敢应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其他章节,深入了解三国历史,提高文学素养。
《曹操献刀》教学设计(自己)一、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把握两类小说的主要特点。
2、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3.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4.赏细节,探究小说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1、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发掘曹操英雄中“奸”的本质。
2、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3、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和辩证的分析历史人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A、(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原作[明]杨慎《临江仙》)B、读易中天的文字曹操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
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
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易中天《品三国》2、作者简介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
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
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
十家:儒、墨、道、法、名、农、杂、纵横、阴阳、小说家。
成书1、世代累积型。
民间作者和文人作家相结合,长期积累和演变。
根据正史和民间传说、话本、戏曲等材料。
正史:主要是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为之作的注。
流传中,不断得到文人的加工润色。
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全书的回目、情节和文字全面加工润色,毛本《三国演义》成为最通行的本子。
近代,小说成为一种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为主的文学体裁的名称。
越来越受重视,成为重要的文体。
梁启超:把小说提到与经史并列的地位。
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
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描写了上百次战争有虚有实、有详有略,堪称“军事文学”之王。
是章回小说中的开山之祖,也是中国最杰出的历史演义类小说。
3、解题一、两类小说的发展史中国小说产生以来,演绎历史与谱写英雄一直是绵延不衰的两个主题,其中的代表作就是本单元所选的两部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这两个主题有共性,主要表现为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在叙史的同时关照英雄人物,如《三国演义》;也有各自的特点,像《水浒传》基本上是群雄谱,当然小说一开始也写宋朝廷乐极生悲,京师流行瘟疫,请人祈禳天灾,结果却放出一百零八个魔君,这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演绎着历史,但总的说是以歌颂英雄为主。
1.历史演义系列小说《三国演义》自明代嘉靖年间流行以后,模仿它的历史演义小说开始大量出现,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一个最重要的流派。
《三国演义》为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后产生了列国志传系列小说、隋唐志传系列小说,以及宋史演义和明史演义系列小说,主要有《新列国志》(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蔡元放)、《隋唐志传》等,其中隋唐志传系列小说中的《隋唐演义》(褚人获)是影响最大的一部。
《隋唐演义》共20卷100回,叙述的内容始于隋文帝伐陈,终于唐玄宗还都而死,历时170余年。
小说所涉事件多,时间跨度长,头绪庞杂,但作者以史为经,以人物事件为纬,杂而不乱,松而不散,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小说主要有三部分内容:一是以隋炀帝、朱贵儿为中心人物的隋末宫廷故事,一是以秦琼、单雄信、程咬金为中心人物的“乱世英雄”起兵反隋的故事;一是以唐明皇、杨贵妃为中心人物的唐代宫廷故事。
其中瓦岗寨英雄起兵反隋部分,艺术地描写了隋末历史现实,颂扬了这些草莽英雄的侠义勇武,人物形象也较为鲜明生动。
有人评说《隋唐演义》吸收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创作特色同时又有一些新意,它既有真实的历史线索可寻,又塑造了一群草莽英雄的形象,而且还能看到才子佳人小说的踪影。
2.英雄传奇系列小说《水浒传》的问世,也为英雄传奇小说铺平了道路。
在此后的英雄传奇创作中,以说唐、说岳与杨家将系列最为突出,各自影响最大的作品分别为《隋史遗文》(袁于令)、《说岳全传》(钱彩、金丰,全称《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和《杨家府演义》(纪振伦,又名《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传》)。
《说岳全传》共20卷80回,是明代以来各种岳飞故事的集大成者。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
以岳飞为首的宋朝将领,力主抗金,屡建奇功。
但是以秦桧为首的权奸集团,卖国求荣,陷害忠良,最后将岳飞害死在风波亭。
小说对人物的塑造总的来说过于概念化,但也不乏一些个性化描写,因此,“岳武穆之忠,秦桧之奸,兀朮(zhú)之横”等,也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的异同同属历史小说范围,区别:⑴历史演义以记述一代兴废为主体,英雄传奇以塑造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
⑵历史演义主要事件和人物基本依据史实,英雄传奇主要人物和事件多为虚构。
⑶历史演义从“讲史”发展而来,英雄传奇的源头是“小说”。
二、两部小说比较1.类型不同。
按小说的类型划分,《三国演义》属于历史演义,是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虚构描写英雄人物,主要按历史顺序展开故事,构成情节;《水浒传》则属于英雄传奇,更关注人物的命运,围绕主要人物的经历与事迹来突出其性情与神采,同时通过各路英雄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
2.塑造的人物不同。
这两部小说都有生动紧张、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都带有理想化的传奇色彩,但其中又有本质的不同。
一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大部分带有定型化的特点,看不出他们的个性与出身遭遇、具体的生活环境等有什么关系,如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曹操生来就奸诈,关云长与生俱来就义薄云天等等;而《水浒传》的人物性格,则与其出身、环境、遭遇都有血肉联系,因而随着人物生活环境和遭遇的变化而变化。
二是《三国演义》塑造人物主要是进行粗线条的勾勒,细节描写比较少;而《水浒传》则有比较丰富的细节描写,人物更富于个性化,立体化。
3.语体色彩不同。
《三国演义》采用的是浅近的文言。
《水浒传》则用纯粹的白话写成,完全是人们当时使用的口语。
三、了解中国小说发展史ﻩ《庄子―外物篇》最早出现“小说”一词。
东汉班固《汉书·文艺志》:“小说家者,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1、萌芽期(从远古至先秦两汉):上古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为古代小说的发展做了多方面的准备。
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小说的渊源。
《西游记》《聊斋志异》采用了神话传说中的浪漫主义手法.《红楼梦》则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开篇的。
2、形成期(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情节结构比较简单的志怪(干宝的《搜神记》)志人(刘义庆《世说新语》)的笔记小说,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
3、成熟期(唐代):唐传奇(李朝威的《柳毅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莺莺传》)文言小说的一座高峰。
4、繁荣发展期(宋元):宋元话本中国古代小说从文言向白话、从短篇向长篇的发展和转变。
5、高峰期(明、清):“我国古典四大名著”:“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既是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历史小说的典范;《水浒传》既是第一部全面描写农民起义的巨著,也是一部英雄传奇的典范;《西游记》既是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也是一部神魔小说的典范;《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写世情的长篇小说,又是第一部由文人独力创作成功的长篇小说。
6、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发展:先秦寓言→汉代杂记、史传→魏晋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4、整体感知A.小说阅读中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分析人物形象?(1)人物描写方法: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
(2)对比、衬托、夸张等手法的运用(3)抓住最富特征的细节描写人物的思想性格。
(4)他人言行或环境烘托不可脱离文本泛泛而谈。
B、用一个词概括曹操的形象。
(褒或贬)C、《曹操献刀》中有名有姓有台词的主要人物都有谁?王允吕伯奢曹操董卓陈宫D、梳理情节学生速读,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1、概括故事梗概:①曹操借刀②曹操献刀③路遇陈宫④错杀伯奢2、依照回目的形式概括每部分内容(教师出示一例)学生仿写交流教师出示:王允旧臣哭社稷曹操奇谋借宝刀教师展示:孟德献刀遇弑贼李儒献计操脱身识谎言陈宫擒曹仰曹志二人携手访伯奢孟德心疑杀无辜陈宫识操四、赏析(一)、解读文本(1)分角色朗读——借刀。
学生精读课文,分析本文中曹操人物形象。
A、众官皆哭,座中一人抚掌大笑曰:“……还能哭死董卓否?”明确:推敲“抚掌”的含义。
群臣哭作一团,一片混乱,此时慢慢、大声地拍手,有提醒的意思,引人注目,卓尔不群; “慢”中含有嘲讽的意味。
品读语言,读出性格来——信心十足,卓尔不群的曹操。
心明,果断(语言描写)B、“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豪气干云,壮怀激烈的曹操。
C、“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虽死不恨!”“虽死不恨”——正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曹操。
D、操藏刀……辞别众官面去。
有志,有勇,有谋(语言动作描写)再来看看诗歌中的曹操(出示曹操的诗歌)。
2、从曹操的诗里,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曹操?(心怀天下、志存高远)明确:曹操的出场,充满了英雄的色彩:董贼废旧立新,大厦将倾,群臣束手无策之际,一个小小的骁骑校尉,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于既倒。
英雄总是在这样在危难之际闪亮登场的,烛之武是,荆轲是,曹操也是!(2)分角色朗读——献刀A、操径入。
勇敢、果断(动作描写)B、操暗忖曰:“此贼合死?”C、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善度势情(心理描写)D、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献上恩相。
”E、操谢曰:“愿借试一骑。
”临危不乱,随机应变(动作语言描写)(3)分角色朗读——遇陈宫A、操言:“我是客商,覆姓皇甫。
”奸诈,狡猾(语言描写)B、操曰:“燕雀安知鸿鹄志哉!”C、“吾将归乡里……吾之愿也。
”胸怀大志(语言描写)D、陈宫收拾盘费……投故乡来。
有感召力(动作描写、侧面描写)以上反映的是曹操英雄的一面。
(4)分角色朗读——杀伯奢A、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当窃听之。
”多疑(语言描写)B、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
C、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残暴不仁(动作描写)D、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