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一)
- 格式:docx
- 大小:20.45 KB
- 文档页数:5
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010帕金森病(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变性疾病。
其病因尚不清楚,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左旋多巴一直是治疗pd的金标准,但长期使用会出现开关现象甚至出现运动障碍或精神改变。
因此pd的研究也就成了国内外研究热点课题之一,现就pd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病因学病因迄今未明,pd的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变异、环境因素和年龄等诸多因素有关,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4]。
遗传因素:绝大多数pd患者为散发性,10%~15%的pd有家族史,呈不完全性外显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隐形遗传,个别也有突变。
我国早在2003年首次在国际上发现了pd第二号染色体的蛋白基因,其突变点位于nr4a2,占有家族史的10%。
另有报道,pnk1基因的突变可引起遗传性早发性pd[5]。
polg基因的点突变可能与pd的发病有关[6]。
遗传变异因素在少数早发病例中有一定作用。
环境因素:主要为甲苯四氢基吡啶(mptp)毒性学说。
据研究,mptp 易通过血脑屏障,长期接触mptp的患者,黑质-纹状体中的da神经元变性死亡可能与mptp在胶质细胞中被单胺氧化酶mao-b作用成为mpp+有关,是其诱发因素[7]。
另外,空气和重金属的污染;病毒感染、氧化应激、自由基损伤、杀虫剂、除草剂及其他化学物质的暴露也可增加pd的发生。
散发病例与环境因素有关,尤其在50岁以后更明显。
年龄:年龄是pd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在60岁以上的老人中以1%的比例发生,且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
治疗进展pd的治疗目标是减轻症状,延缓进程,提高生存质量。
除常用的药物、手术治疗方法外,还包括锻炼、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心理治疗等。
pd的药物治疗包括三个方面:①对症治疗:以减轻症状,恢复功能为主;②保护性治疗:通过干扰神经细胞的死亡,阻止或延缓病情的发展;③修复性治疗:通过神经细胞移植,或通过神经营养因子刺激病变或正常神经元产生较多的多巴胺。
帕金 帕金森综合征森综合症_百度百科帕金森病友网 帕金 帕金森综合征森综合症_百度百科帕金森分析症,是发生于中年以上帕金森病症状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疾病。
美国APDA称年龄小于40岁便开始患病者为年老的帕金森病患者。
原发性震颤麻木的病因尚未明了,10%左右的病人有家族史;局部患者可因脑炎、脑动脉硬化、脑内伤、甲状旁腺功效减退,一氧化碳、锰、汞、氰化物、利血平、酚噻嗪类药物中毒及抗忧愁剂(甲胺氧化酶强迫剂等)作用等都可惹起类似帕金森病的浮现帕金森分析征。
该病起病缓慢,呈举行性减轻,浮现有:(1)姿势与步态面容死板,形若假面具;头部前倾,躯干向前倾屈曲,肘关节、膝关节微屈;走路步距小,初行缓慢,越走越快,呈焦虑步态,两上肢不作前后摆动。
(2)震颤多见于头部和四肢,以手部最昭彰,手指浮现为粗大的节律性震颤(呈搓丸样运动)。
震颤早期常在运动时出现,作恣意运动和睡眠中消灭,心思激动时减轻,早期震颤可呈持续性。
(3)肌肉生硬伸肌、屈肌张力均增高,主动运动时有齿轮样或铅管样阻力感,分别称为齿轮样强直或铅管样强直。
(4)运动障碍与肌肉生硬相关,如发音肌生硬惹起发音穷困,手指肌生硬使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如生活起居、洗漱、进食等都感穷困)。
(5)其他易激动,偶有阵发性鼓动感动行为;出汗、唾液、皮脂腺液等分泌增多;脑脊液、尿中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消沉。
由于该病与脑组织中多巴胺含量淘汰,乙酰胆碱功效绝对亢进相关,故应补充多巴胺含量和消沉胆碱能功效,用法如下:(1)多巴胺替代休养选用左旋多巴,开始500毫克/天,分2次饭后口服,以还每隔3-5天增加250-500毫克/天,直到获得最大疗效且反作用尚轻为度。
一般最适宜剂量为2-4.5克/天,最大剂量不应跨越5克/天;金刚烷胺适用于较轻病例,可服100毫克,1日3次。
(2)抗胆碱能药物常用安坦2-4毫克,1日3次;东莨菪碱0.2-0.4毫克,1日3次;开马君5-10毫克,1日3次。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常用行为学实验研究进展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特征是多巴胺神经元的损失和运动障碍。
为了研究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科学家们经过不断努力,发展了许多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并利用行为学实验对这些模型进行研究。
本文将介绍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常用的行为学实验及其研究进展。
一、旋转行为实验(Rotational behavior test)旋转行为实验是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中最常用的行为学实验之一。
该实验通过观察大鼠的旋转行为来评估其运动障碍程度。
实验方法一般是给予大鼠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阿片类药物apomorphine)或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多巴胺受体拮抗剂haloperidol)后观察其旋转行为。
正常情况下,大鼠在注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后会出现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行为,而注射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后会抑制旋转行为。
而帕金森病大鼠在多巴胺神经元损失后,注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后旋转行为会减少或消失。
旋转行为实验可以用来评估药物对帕金森病大鼠的疗效,以及揭示帕金森病的病理机制。
最近的研究表明,旋转行为实验可以用来评估帕金森病大鼠对脑电刺激的反应,这为脑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了基础。
步态分析是评估动物步态功能的重要方法,也是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中常用的行为学实验之一。
该实验通过评估大鼠行走时的步态参数,如步幅、步频、支撑时间等,来评估其运动障碍程度。
正常情况下,大鼠的步态参数是稳定的,而帕金森病大鼠步态参数会表现出异常。
近年来,步态分析在帕金森病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科学家们发现帕金森病大鼠的步态分析可以用来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如药物治疗、基因治疗和深部脑刺激治疗等。
步态分析还可以用来研究帕金森病的病理机制,如多巴胺神经元损失对步态的影响等。
三、旋转杆测试(Pole test)旋转杆测试是一种评估大鼠运动协调和平衡能力的行为学实验。
该实验通过观察大鼠在竖直杆上爬升和下降的表现来评估其运动能力。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实验性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肌张力障碍、震颤和运动
缓慢。
目前,西药治疗是常用的方法,但长期使用会产生多种副作用。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
病的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就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帕金森病主要采用补肾益气、疏风理气、活血化淤等方剂,如肾气丸、回旋散、活血止痛片等。
近年来研究证实,催眠香附丸、复方异丙肝素锉等中药方剂对帕金森
病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2.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以刺激人体经络和穴位,调节神经和内分泌系统
的功能,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患者
的震颤、僵硬和运动能力,同时还能改善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
3. 拔罐疗法
总之,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
的运动和生活功能。
但由于中医药治疗需要针对个体化的情况进行综合治疗,因此需要结
合实际疾病情况,分析治疗方案,准确用药。
此外,中医药治疗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以保证疗效和安全。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常用行为学实验研究进展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肌肉僵硬、静止位置的震颤和运动迟缓。
针对这种疾病,医学研究人员已经发展出了一些实验模型,以便通过行为学实验研究其病理生理学机制。
本文将会介绍其中一些常用的实验模型及其对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第一类模型:化学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化学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是目前在帕金森病研究领域中最为常用的模型之一。
这种模型通常是通过注射氯丙嗪和环丙嗪这两种药物来制造的。
这两种药物的作用方式是,通过抑制多巴胺神经元的释放,从而减少多巴胺的水平,使得大鼠出现运动障碍和其他帕金森病相关的症状。
在这种模型中,大鼠通常会卷曲成球状,出现颤抖、跑步不稳和行动缓慢等症状。
研究人员可以测量它们的步态、步幅和动作快慢度等因素,以评估其帕金森病状态的程度和进展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其行为的直接观察和记录,来研究神经肌肉系统的变化和神经元的退化程度。
毒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是一种较新的实验模型,通过注射毒素物质如6-氨基嘌呤(6-OHDA)或甲基苯丙胺(MPTP)等,来损伤大鼠的多巴胺神经元,从而制造出类似于帕金森病的症状。
在这种模型中,大鼠通常会出现运动障碍、肌肉僵硬和震颤等症状。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这些症状,进行定量测量和观察。
此外,通过对神经元逝去的数量和位置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神经元死亡的原因和机制。
遗传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使得大鼠产生与人类帕金森病类似的遗传变异,从而制造出模拟人类帕金森病的模型。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遗传突变基因的研究,发现与帕金森病相关的基因,并研究它们的作用方式和机制。
总结通过使用这些实验模型,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并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未来,研究人员还可以使用新兴的技术,如光遗传学、单细胞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深入探究帕金森病的神经科学机理。
神经生物学论文?帕金森氏病的治疗研究进展?帕金森氏病的治疗研究进展摘要帕金森氏病是一种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减少、功能减弱导致多巴胺减少而产生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通常在中老年阶段开始发病并逐渐恶化。
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补充多巴胺和刺激多巴胺产生的传统疗法比拟有效,但随着疾病的进展,传统的治疗方法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一批新的治疗方法的研究由此应运而生,传统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的改良和开展。
本文主要介绍包括药物治疗、细胞替代治疗和基因治疗在内的帕金森氏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和它们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帕金森氏症〔PD〕,多巴胺〔DA〕,干细胞〔stem cell〕基因治疗〔gene therapy〕帕金森氏病简介帕金森氏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疾病。
其得名是因为一个名为帕金森的英国医生首先描述了这些病症,包括运动障碍、震颤和肌肉僵直。
一般在50~65岁开始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统计说明我国目前大概有170多万人患有这种疾病,并且男性患者稍多于女性。
病因及分类病因不明。
目前公认的病因是神经细胞的退行性病变,即黑质和纹状体里的黑质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丧失致使多巴胺减少。
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的研究认为帕金森氏病与遗传也有一定的关系。
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原发性震颤麻痹,即找不到明确的原因或者发病原因可能跟遗传有关,称帕金森〔氏〕病。
另一类为继发性的,因某种脑炎、中毒、脑血管病、颅脑损伤、脑肿瘤等引起,称帕金森〔氏〕综合征或震颤麻痹综合征。
病症该病被戏称为“让人不能动的病〞,病人主要有如下三大病症:1、运动障碍运动不能:随意运动启动困难运动减少:自发运动减少,运动幅度减小运动徐缓:随意运动执行吃力、缓慢,做重复动作时,幅度和速度均逐渐减弱运动不协:平衡和协调能力下降2、震颤典型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即病人在静止的状况下,出现不自主的颤抖,主要累及上肢,两手像搓丸子那样颤抖。
3、强直即肌肉僵直。
帕金森病一、概念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运动减少、肌强直和体外不稳为临床特征,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和路易小体形成。
二、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未明,发病机制复杂。
目前认为PD非单因素引起,应为多因素共同参与所致,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年龄老化本病多见于老年人,60岁以上人口的患病率高达1%,而40岁以前发病者甚少,年龄老化可能与发病有关。
2、环境因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长期接触杀虫剂、除草剂或某些工业化学品等可能是PD发病的危险因素。
3、遗传因素本病在一些家族中呈聚集现象,有报道10%左右的PD病人有家族史,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炎、外伤、中毒、基底核附近肿瘤以及吩噻嗪类药物等所产生的震颤、强直等症状,称为帕金森综合症。
三、临床表现1、发病情况常为60岁以后发病,男性稍多,起病缓慢,进行性发展。
首发症状多为震颤(60%-70%),其次为步行障碍(12%)、肌强直(10%)和运动迟缓(10%)。
2、临床症状与体征(1)静止性震颤:多从一侧上肢开始,呈现有规律的拇指对掌和手指屈曲的不自主震颤,类似“搓丸”样动作。
具有静止时明显震颤,运动时减轻,入睡后消失等特征,故称为“静止性震颤”;随病情进展,震颤可逐步涉及下颌、唇、面和四肢。
少数病人无震颤、尤其是发病年龄在70岁以上者。
(2)肌强直:多从一侧的上肢或下肢近端开始,逐渐蔓延至远端、对侧和全身的肌肉。
呈折刀样肌强直、铅管样肌强直、齿轮样肌强直。
(3)运动迟缓:病人随意动作减少、减慢。
多表现为开始的动作空难和缓慢,如行走时启动和终止时均有困难、面具脸、写字过小症。
(4)姿势步态异常:早期走路拖步,迈步时身体前倾,行走时步距缩短,颈肌、躯干肌强直而使病人站立时呈特殊屈曲体姿,行走时上肢协同摆动的联合动作减少或消失;晚期由坐位、卧位起立困难,有时行走中全身僵住,不能动弹,称为“冻结”现象:有时迈步后碎步、往前冲,越走越快,不能立刻停步,称为“慌张步态”。
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者:沈凡艺陈子方吴海妹郭沛鑫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20年第11期【摘要】帕金森病是一种由各种致病原因相互作用于机体而导致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严重影响病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PD的发病缘由和致病机理复杂,针对疾病各方面的研究较多,但详细发病机制至今尚未诠释清楚。
文章对近年来PD的发病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新药研发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74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21-0060-05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Parkinson’s DiseaseSHEN Fanyi CHEN Zifang WU Haime GUO Peixin*Yun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Kunming 650500,ChinaAbstract:Parkinson’s disease is a neurological disease caused by various pathogenic factors interacting with the body.It mainly occurs in the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ir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PD are complicated.There are more studies on various aspects of disease,but the detailed pathogenesis has not yet been clearly explained.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on the pathological mechanism of PD in recent year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new drugs developmene and clinical use.Keywords:Parkinson’s Disease; Pathogenesis; Research Progress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名震颤麻痹,多发生在中老年患病人群里,是一种神经退行性慢性疾病。
“沉默的杀手”——帕金森帕金森,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在历史上,有很多名人都有患有过帕金森,比如数学家陈景润、伟人邓小平、拳王阿里等等,但是最终他们都不幸因帕金森而逝去,成为了历史的遗憾。
当患上这项疾病后,患者最常见的表现就是不自主的静止性颤动、肌肉僵硬和运动减少,所以也有着“沉默的杀手”这样的称呼。
那么大家对这项疾病有多少了解呢?请大家跟随本文的视角一块来了解一下吧!帕金森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帕金森作为一种慢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通常以震颤、僵硬、运动缓慢和不稳定姿势为主要症状。
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对其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但是关于它的具体发病情况认为完全解析,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然非常复杂,常常涉及到了多种因素。
其中,环境因素就是帕金森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长期接触毒素、重金属和农药等物质将可能会导致人体的细胞发生损伤和死亡,从而造成了进一步的神经变性的发生。
此外,遗传因素也很可能对帕金森的发病起到重要的影响,当一些基因发生突变后将会导致人们帕金森的发病率显著地提升。
而在发病机制上,一些相关的医学研究中发现,人体大脑中的突触前膜蛋白质-1的变异或可能与帕金森的发病有关。
此外,帕金森与多巴胺也有着较强的相关性,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神经递质,在调节运动和心理方面中常常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因此,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的死亡或受损,则将可能会导致多巴胺的分泌减少,从而影响到运动的控制。
帕金森的临床表现静止性颤动帕金森患者在患病后常常会出现静止性颤动的症状,这一症状主要表现为手指、手部、下巴、嘴唇和下颚的不自主颤动。
这一颤动通常会在患者休息的情况下更加明显,而在运动或是注意力集中的时候发生一定的减轻或是消除。
肌肉僵硬另外,帕金森患者的肌肉也常常会出现僵硬感,这种僵硬感通常是被描述为刚性或木硬,此种情况的发生则会导致患者日常活动上的困难,比如握手、转身和弯腰等等。
运动减少此外,帕金森患者的运动能力也可能会发生大量的减少,他们的动作将会变得更加缓慢且不灵活,像是步行、刷牙等简单的动作都将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来辅助完成。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慢性退变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SNpc)多巴胺(dapamine,DA)能神经元选择性地调亡,使黑质—纹状体通路DA释放减少,从而导致基底节神经调节功能的紊乱,在临床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和姿势不稳等一系列症状。
目前PD的病因尚未清楚,一般认为是由遗传、年龄、环境、氧化应激、以及自由基的产生导致线粒体功能丧失,免疫异常、兴奋性氨基酸等多种因素所致的中脑黑质DA能神经元死亡。
6-OHDA是儿茶酚胺的羟基化衍生物,其结构与儿茶酚胺类似,是一种有效导致多巴胺神经元变性的神经毒剂,广泛用于选择性的儿茶酚胺能的神经毒剂作用的细胞或者动物帕金森病模型[1]。
本文综述了6-OHDA 制备PD 模型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1 参与氧化应激反应 6-OHDA通过和多巴胺竞争,可与高亲和力的多巴胺转运体结合进入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并迅速被氧化形成H2O2、超氧化物和相应的醌。
生成的大量ROS超出了多巴胺能神经元自身抗氧化清除的能力,发挥神经毒作用。
H2O2在Fe2+的存在下发生Fenton反应生成羟自由基(·OH),攻击细胞膜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造成脂质过氧化,从而损伤细胞。
6-OHDA 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都能产生氧化应激反应,目前认为ROS 是6-OHDA 发挥细胞毒性作用的关键:(1)6-OHDA 造成的损伤与直接应用H2O2引起的细胞死亡十分类似;低浓度的6-OHDA 作用H2O2的水平较低,无法诱导细胞毒性反应;经过氧化氢酶预处理的细胞在6-OHDA 诱导下也不出现细胞毒性反应。
(2)抗氧化剂如VitE、VitC 对6-OHDA的细胞毒性具有阻断作用。
(3)自由基清除剂谷胱甘肽(GSH)可以保护细胞免受神经毒素的损伤。
6-OHDA 对儿茶酚胺细胞的毒性作用与自由基的生成比例是直接相关的。
帕金森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摘要: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以运动障碍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
近年来,中医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疗作了进一步探讨,临床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综述于下。
关键词:帕金森病;病因病机;中医药;综述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也称震颤麻痹,是以运动障碍为主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中老年人多发。
临床以静止震颤、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及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
该病起病隐匿,渐进性加重,属慢性疑难病症。
目前尚无根治性治疗方法,临床多以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及改善生存质量为主要主要手段。
长期服用西药疗效会降低,药效不稳定,且毒副作用大。
近年来,中医中药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作了进一步研究,临床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现就中医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疗用药研究进展综述于下。
中医论文发表1病因病机中医学无“帕金森病”病名,多属“眩晕”、“震颤”、“痉病”、“内风”等范畴。
对该病的认识可追溯到《黄帝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认为该病的病因为风,病位在肝。
明代医家孙一奎在《赤水玄珠》中指出:“颤振者,人病手足摇动,如抖擞之状,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
”并指出“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
夫老年阴血不足,极为难治。
”认为该病系年老阴血不足,肝风内动,筋脉失去濡养而致。
现代医家对该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进一步探讨,有了更深的认识。
周仲瑛等[1]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其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本为气血阴阳的亏虚,其中以阴精津血亏虚为主,标为风、火、痰、瘀为患。
王刚等[2]认为该病的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导致肝、脾、肾诸脏亏虚;劳逸不当,伤及筋骨;饮食不节,气血生化乏源;七情失调而致气机逆乱;居住失宜,外感秽浊之邪。
该病的病位在脑,病在筋脉。
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为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标实为内风、内虚、血瘀、痰火。
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一)
作者:张艳玲,苏炳银,文灿,梁亚杰
【关键词】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病因
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一种变性疾病,
中老年发病,起病缓慢,慢性进行性发展,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
姿势异常和运动减少为主要表现。主要病变在黑质致密带,可累及蓝
斑、迷走神经背核等。尽管病理改变位置明确、局限,但帕金森病的
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本文就PD发病机制的进展作一综述。
1遗传因素
1.1PD致病基因的研究
在对家族性PD相关基因的研究中,已经发现10个染色体位点以孟德
尔遗传方式与PD连锁,分别命名为。其中5个涉及常染色
体显性遗传,4个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传递,另外1个可能与晚发
性散发PD有关。此外,以下位点的克隆也进一步确认了基因异常在家
族性PD发病中的作用。Polymeropolous等首次成功地将一个意大利PD
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进一步的研究中,仅有G88C、G209A
两个错义突变Ala53Thr和Ala30Pro)被确认。研究发现:突变的
基因即为致病基因,可能有利于形成淀粉样纤维结构,参
与Lewy小体形成。其他的种族和PD家系中未发现的突
变〔〕。基因于1987年被克隆,定位于4p14染色体,常
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一种基因。目前,仅发现一个来自德国的PD家系的
姐弟两人的单个突变(I93M)。有研究对11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PD家
系进行了的整个编码区测序,发现了3号外显子区S18Y多态
性。随后的研究也证实S18Y多态性与PD发病呈负相关〔3〕。Parkin
基因异常首先在日本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青少年型家族性PD(ARJP)
家系中被发现。parkin基因的突变频率随着发病年龄的增加明显下降;
而parkin相关性PD在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分布,也说明parkin基因突变
对PD发病机制方面的重要作用〔〕。
1.2PD易感基因的研究
目前,多数认为PD散发病例是在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双重作用的结果。
现已发现多种易感基因,如羟化缺陷相关基因(异哇胍羟化酶,
CYP2D6)、氧化应激过度相关基因(CYP2E1、单胺氧化酶B、超氧化物
歧化酶)、芳香胺的解毒障碍相关基因(乙酰转移酶,NAT)等。这
些易感基因的功能改变,将通过影响氧化应激及芳香胺类和肼类物质
的代谢等途径,使PD的发病增加〔〕。
1.3线粒体DNA与PD
PD患者黑质和血小板线粒体复合物Ⅰ活力下降,动物实验证实MPTP
的毒性作用机制是MPP+选择性地抑制了黑质细胞线粒体呼吸链中复
合物Ⅰ的活性,ATP合成障碍,最终导致细胞变性死亡。因此研究者一
直重视线粒体功能与PD关系的研究。线粒体复合物Ⅰ由核DNA(nDNA)
和线粒体DNA(mtDNA)共同编码。有研究表明mtDNA异常参与引起PD
患者线粒体复合物Ⅰ活力下降。但是研究没能证实PD患者mtDNA异
常,流行病学资料表明PD患者无明显性别差异,因此即使mtDNA参
与PD发病机制,也不是主要因素。
1.4其它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致病除基因机制外,还包括表观遗传机制。目前对表观遗传
学与PD发病机制的关系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但是已有的研究提示表观
遗传学的改变,可能通过影响多巴胺合成基因的转录调控、或者通过
影响细胞凋亡,而影响PD疾病的进展。而表观遗传改变和基因改变的
主要区别在于,表观遗传改变是可逆的,能被治疗剂所逆转。因此表
观遗传学的研究,可能为控制PD提供参考。
2环境因素
除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也是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研究的另一焦点。美
国学者发现吸毒者误用甲基苯基四氢吡啶
后,其行为
症状、生化改变、药物治疗反应和某些病理变化与原发性PD病人的改
变十分相似,而且,接触MPTP后黑质DA能神经元会呈现渐进性损毁,
由此可能也会表现出与PD临床症状相类似的发展,但在病理上未发现
典型的lewy小体。MPTP本身不具有毒性作用,其神经毒机制为:MPTP
经单胺氧化酶催化转变为甲基苯基吡啶离子
,MPP+)后,MPP+经DA重摄取途径
聚积在DA能神经元内,再经主动运输进入线粒体。在线粒体内,选择
性地抑制呼吸链中NADHCoQ还原酶(复合物I)的活性,干扰ATP的合成;
MPP+也可以导致复合物I失电子,使其产生过氧化物,通过产生的大
量自由基,导致DA能神经元变性死亡。随着MPTP引起的PD病例的
研究,提出环境因素与PD发病机制有关的学说。与MPP+结构相似的
百草枯,以及其他吡啶类物质,均具有与MPTP相似的神经毒作用。其
他与PD有关的环境因素是兴奋性毒素、锰尘和一氧化碳等。
3兴奋性毒性
在PD动物模型中,发现丘脑底核谷氨酸能神经元放电增加,从而提出
了兴奋性神经毒作用可能参与PD的发病机制。如兴奋性氨基酸(EAA)
释放过多或灭活机制受损将对神经细胞有毒性作用。在EAA的受体中,
甲基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神经毒作用与DA
能神经元变性有关。生理情况下,纹状体神经元的活动是由黑质DA能
神经元的抑制及大脑皮层Glu能神经元的兴奋相制约完成的,由于PD
黑质纹状体DA能神经元缺失,造成Glu能神经元的兴奋性活动增强。
NMDA受体活化后,引起了广泛的钙离子内流并在线粒体内快速堆积,
导致线粒体功能丧失。NMDA受体的兴奋还可增加一氧化氮合成酶的
活性,使一氧化氮合成增加,产生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
4钙的细胞毒作用
维生素D依赖性钙结合蛋白广泛分布在中枢神经系
统,通过激活钙/镁酶的活性,充当神经细胞内钙缓冲剂的作用。
神经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增高可导致神经细胞变性,因此钙结合蛋白通
过降低游离钙的浓度,达到神经保护作用。Iacopino等报道PD病人黑
质钙结合蛋白含量及其基因表达较正常明显降低,由于基因表
达降低和钙结合蛋白含量减少造成细胞内的钙缓冲失去平衡,导致钙
离子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从而加重PD病人黑质神经元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