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16
中医脾的生理功能脾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脏腑,它在人体的运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根据中医的观点,脾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升清、统血的作用。
首先,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
运化是指脾将进入人体的食物转化为营养成分,供给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的需要。
传统中医认为,脾能运化食物,主要依靠脾胃之气,也就是胃中的化生之气。
当食物进入胃中后,脾胃之气会将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然后将其转化为人体需要的精气、津液和废物。
精气和津液会通过脾运化的作用,被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维持身体的正常运作。
因此,脾的运化功能直接关系到人体的营养状况和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其次,脾还有升清的功能。
所谓升清是指脾能将水谷精华上升到肺部,合并津液成为肺部脏腑的津液。
中医认为,脾升清的作用对于呼吸道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因为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需要充足的津液来保持正常的呼吸功能。
脾升清的功能如果受到损害,就会导致体内津液不足,从而引发胃热、口渴等症状,严重的话还会影响到肺部的正常呼吸功能。
另外,脾还具有统血作用。
传统中医认为,脾是血液的生化之源,能够将水谷精华转化为血液。
脾通过其运化的作用,吸收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将其转化为能够供给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的血液。
脾的正常运化功能能够保证维持全身血液的正常循环,维持人体的新陈代谢。
但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受到损害,就会导致气血不足、气血运行不畅等问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疾病,如贫血、疲乏无力等。
总之,脾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脏腑,其生理功能主要包括运化、升清、统血。
脾的运化功能能够将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的精气、津液和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运作。
脾的升清功能能够将水谷精华上升到肺部,滋养肺部的津液,保证正常的呼吸功能。
脾的统血功能能够将水谷精华转化为血液,维持血液的正常循环。
这些功能的正常运作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饮食调理,保证脾的正常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_脾胃中医基础理论_脾胃本文将介绍中医基础理论中关于脾胃的内容。
脾胃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消化系统的核心,起着转化和运化水谷精微的重要作用。
在中医临床中,脾胃功能失调被认为是很多疾病的根源之一。
以下是对脾胃的详细解释:一、脾胃的定义与作用脾胃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代人体消化系统的整体功能。
脾胃的主要作用包括消化食物、吸收营养、运化水谷精微等。
脾胃的健康与人体充分获取营养有着密切关系。
脾胃功能失调可导致消化不良、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二、脾胃的生理功能1.运化功能:脾胃能将摄入的食物转化成营养物质,包括营养素和气血。
2.吸收功能:脾胃能吸收消化后的营养物质,供给全身各组织和器官。
3.传输功能:脾胃能将消化后的养分通过经络输送到全身各处。
4.衍化功能:脾胃能将水谷精微转化成气血,进一步供养全身。
5.固摄功能:脾胃能将水液和谷物精微固摄在体内,以维持正常生理机能。
三、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1.消化不良:包括食欲不振、腹胀、饱胀感等。
2.乏力倦怠:脾胃功能失调可以导致体力下降、乏力、无力等。
3.脘部胀痛:脾胃功能失调常伴有脘部胀痛、不适感,尤其是进食过多或过度劳累后较为明显。
4.大便异常:脾胃功能失调可引起大便稀溏、腹泻或便秘等。
四、调理脾胃的方法1.饮食调理:合理搭配饮食,避免生冷、油腻、过度辛辣等食物。
多食用易消化、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粗粮等。
2.心情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压力和情绪波动。
3.适当运动:适量的体育锻炼有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与调理。
4.中药调理:中医中药有许多可以调理脾胃功能的药方,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附件:本文档未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档未涉及法律名词及注释。
《脾胃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代表作,该书对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脾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并制定了以补益脾胃为主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脾胃论》的部分白话文讲解:
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是人体的重要脏腑,其中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胃负责接收和初步消化食物,脾则负责将食物进一步消化吸收,并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同时,脾胃还具有升清降浊的功能,即将营养物质上输于心肺,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脾胃的病理变化:脾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胃病可累及脾,脾病也可影响胃。
如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可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长时间脾胃功能失调还可导致气血不足、脏腑功能衰退等严重后果。
脾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脾胃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如肝主疏泄,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肾主藏精,为脾胃提供先天之精以滋养后天等。
同时,脾胃也为其他脏腑提供营养物质,以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
补益脾胃的治疗方法:针对脾胃功能失调的病症,李东垣提出了以补益脾胃为主的治疗方法。
具体包括益气健脾、升阳举陷、温中散寒、清热燥湿等治法,以及相应的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
这些方剂通过补益脾胃、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是《脾胃论》的部分内容讲解,且采用了较为通俗的语言进行表述。
如需深入了解《脾胃论》的精髓和具体运用,建议参考相关专业书籍或咨询中医专家。
中医消化内科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主要功能是?A. 主运化B. 主藏精C. 主生血D. 主化气答案:A. 主运化2. 下列哪项不是胃的主要生理功能?A. 受纳B. 腐熟C. 运化D. 分清泌浊答案:C. 运化3. 中医治疗消化不良的原则是?A. 补中益气B. 清热解毒C. 活血化瘀D. 调和脾胃答案:D. 调和脾胃4. “脾胃为生痰之源”这一说法主要是指?A. 脾胃功能失调可导致痰湿内生B. 脾胃是痰液的主要排出器官C. 脾胃疾病会导致咳嗽咳痰D. 脾胃与肺脏功能相互影响答案:A. 脾胃功能失调可导致痰湿内生5. 下列哪个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A. 四君子汤B. 五苓散C. 补中益气汤D. 理中丸答案:A. 四君子汤二、填空题1. 中医认为,脾主______,胃主______,两者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消化吸收的功能。
答案:升清;降浊2. 在中医理论中,______是指食物在体内经过消化、吸收后转化为精微物质的过程。
答案:运化3. “脾胃为后天之本”强调的是脾胃在人体______和______中的重要性。
答案:生长发育;维持生命4. 中医治疗消化疾病时,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和______相结合,以达到调和脾胃,促进消化的目的。
答案:药物治疗;饮食调理三、简答题1. 简述中医对脾胃功能失调的理解和治疗方法。
答: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两者相互依赖,共同完成食物的受纳、腐熟、运化等功能。
脾胃功能失调可能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腹泻等症状。
治疗方法通常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情志调摄等多种手段,以调和脾胃、促进运化为目的,常用的方剂有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2. 描述“肝气犯胃”在中医消化内科中的表现及其调理方法。
答:在中医学中,“肝气犯胃”是指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进而影响胃气的下降,导致胃气上逆。
常见的表现有胸闷、胁痛、情绪烦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脾的功能与作用
脾是人体重要的消化系统器官之一,它具有以下的功能与作用:
1. 血液储备与调节:脾脏可以储存大量的血液,当身体需要时,可以将储存的血液释放出来,维持血液循环的平衡。
同时,脾脏也可以调节血液的流量,将血液供应到身体其他部位,特别是消化器官和肌肉。
2. 免疫功能:脾脏是淋巴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器官,它在免疫系统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脾脏中的白血球可以识别和清除身体内的病原体,如细菌和病毒,从而保护身体免受感染。
此外,脾脏还可以产生抗体,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3. 血细胞的识别与过滤:脾脏具有过滤作用,可以清除血液中老化、畸形或异常的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
这有助于维持血液中各种细胞的健康和功能。
4. 血小板的储备:脾脏可以储备一部分血小板,当身体受到出血伤害时,可以迅速释放这些血小板,帮助止血。
5. 蛋白质的代谢与调节:脾脏在蛋白质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分解和吸收食物中的蛋白质,并将其转化为身体所需的氨基酸。
总之,脾脏在人体内扮演着多种重要的功能与作用,包括血液储备与调节、免疫功能、血细胞的识别与过滤、血小板的储备以及蛋白质的代谢与调节等,不可忽视。
中医的脾胃知识点总结一、脾胃的定位在中医理论中,脾胃位于人体的中焦部位。
脾主运化水谷,主管中焦,属于脾胃功能的主要器官之一。
胃主受纳水谷,属于脾胃功能的主要器官之一。
脾胃的定位在于其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主要包括运化水谷、消化吸收、气机升降、气血生成、化生津液等。
二、脾胃的功能1. 运化水谷:脾胃主要负责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运化,将营养物质转化为气血津液,供给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两者密切相连,共同完成对水谷的运化功能。
2. 气机升降:气机升降是指胃气升降和脾气升降,是脾胃功能的重要表现之一。
胃气贮精,上升于上焦,主要运化清水谷气。
脾气主升主降,上升清阳气,下降浊阴气,主要运化浊水谷气。
3. 津液生成:脾胃主要负责津液的生成和分泌,津液是水谷精气转化而成的精微液体,滋养人体各部位的气血津液,维持人体机能的正常运转。
4. 气血生成:脾胃能够根据人体的需要,调节气血的生成和运行,保证气血的平衡和充足,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三、脾胃的常见疾病1.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指脾胃功能失调,不能正常消化水谷,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佳、乏力疲倦等症状。
脾胃虚弱常由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劳累过度等因素引起。
2. 脾胃湿热:脾胃湿热是指脾胃受到湿热邪气侵袭,导致口苦口干、食欲不振、腹泻便溏等症状。
脾胃湿热常由饮食不洁、情志不畅、外感湿热等因素引起。
3. 脾胃气滞:脾胃气滞是指脾胃气机不畅,导致消化不良、胀满不适、腹痛腹胀等症状。
脾胃气滞常由饮食不节、情志不舒、寒湿困滞等因素引起。
四、脾胃的调养1. 饮食调养:脾胃调养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合理饮食,应少食生冷、油腻、辛辣、过饱之物,多食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保持饮食清淡,有助于脾胃的健康。
2. 情志调养:情志调养是脾胃保健的重要环节,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不畅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保持适当的运动和休息,有助于脾胃的调养。
3. 运动调养: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转,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气功等柔和的运动方式,帮助脾胃调养。
(中医)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转输到全身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运化水谷,指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的功能。
食物经胃初步消化后,变为食糜,下送于小肠做进一步消化。
食物的消化虽在胃和小肠中进行,但必须经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食物才能被消化。
经消化后的精微部分,由脾气输送到其他四脏,分别化为精、气、血、津液,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
因此,脾气的运化功能健全,则能为化生精、气、血等提供充足的养料,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就能得到濡养而发挥正常的生理活动。
若脾气的运化功能减退,称为脾失健运,也必然影响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而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等精气血生化不足的表现。
(2)运化水液:运化水液,是指脾气具有吸收、转输和布散水液的作用。
脾气是水液的升降布散运动中的枢纽,使之上行下达,畅通无阻,从而维持了水液代谢的平衡。
若脾气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停聚而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导致水肿。
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是脾主运化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同时进行的。
饮食物是人体所需营养的主要来源,是生成精、气、血、津液的主要物质基础,脾气不但将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使其发挥正常功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故称为“后天之本”。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护脾胃,使脾气充实,保持正常运化功能,则正气充足,不易受到邪气的侵袭;反之,脾失健运,气血亏虚,人体易病。
如元·李杲《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2.主升清升,即上升;清,即精微。
脾主升清,指脾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和头目。
脾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才能正常运输,脏腑组织才能得到充足的营养。
若脾气虚弱,不能升清,则水谷精微不能上输,可出现头晕目眩、神疲乏力、腹胀、泄泻等;甚者脾气虚弱日久,可致久泻、脱肛、内脏下垂等。
中医内科脾胃病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中医理论中,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A. 分泌胆汁B. 主运化C. 主呼吸D. 主水液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脾胃病的常见症状?A. 腹胀B. 腹痛C. 咳嗽D. 恶心答案:C3. 在中医内科中,脾胃湿热的典型表现不包括以下哪项?A. 口苦口干B. 舌苔黄腻C. 大便溏泄D. 畏寒肢冷答案:D4. 以下哪个方剂最常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A. 四君子汤B. 理中丸C. 六君子汤D. 保和丸答案:A5. 中医认为,脾胃与哪个脏腑共同主宰人体的气血生化?A. 心B. 肝C. 肾D. 肺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6. 下列哪些因素可能导致脾胃病的发生?A. 饮食不节B. 情绪波动C. 过度劳累D. 遗传因素答案:A, B, C7. 脾胃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哪些?A. 药物治疗B. 针灸治疗C. 饮食调理D. 情志调养答案:A, B, C, D8. 中医内科脾胃病的常见证型包括哪些?A. 脾胃气虚B. 脾胃湿热C. 食滞胃肠D. 肝胃不和答案:A, B, C, D三、填空题9. 中医认为脾胃是“________”之官,主要负责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
答案:后天10. 在中医治疗脾胃病时,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中脘等,其中足三里位于________部位。
答案:小腿外侧,当膝眼下三寸,胫骨前脊外一横指处。
四、简答题11. 简述中医内科脾胃病的发病机理。
答案:中医认为脾胃病的发病机理主要与脾胃的运化功能失调有关。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功能失常,可能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进而影响全身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常见的病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逸失度等。
12. 描述中医内科治疗脾胃湿热证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药。
答案:治疗脾胃湿热证的基本原则是清热化湿、健脾和胃。
常用的方药有三仁汤、连朴饮等,这些方药能够清热利湿、调和脾胃,缓解因湿热内蕴引起的腹胀、口苦、大便不畅等症状。
五、论述题13. 论述情志调养在中医内科脾胃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脾脏的生理功能:脾位于中焦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
脾与胃同属于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而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和胃相为表里。
1)主运化(脾气主运、脾阳主化)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其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主要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的功能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精微,即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物质的作用。
饮食物受纳入胃之后,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转输到心肺,布散于全身,从而使各脏腑、组织、器官得到充足的营养,借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2)脾气主升脾气主升,是指脾气的功能是以向上升散为其特点。
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脾主升清,是指精微物质的上升和布散。
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经吸收后,在脾的升清作用下,上输于心肺,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二是脾主升提,以维持机体内脏的正常位置。
内脏组织器官,存在于腹腔内,都有各自的固定位置而不下陷,主要依赖于脾气的升提作用。
3)主统血脾主统血,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循行于脉内,而不溢于脉外。
脾之所以能统血,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密切相关。
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的固摄作用正常,则能统摄血液,使血液循行于脉内,不逸出脉外。
(1)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进一步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
具体体现在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主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的作用,及输布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饮食入胃,经小肠的进一步消化吸收,脾的转输作用,将水谷化为精微,上输于心肺,并经心肺输布全身。
脾的运化功能的正常进行,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了物质基础,亦为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提供了充分的营养。
中医基础护理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主要依赖于以下哪两个脏器的相互作用?A. 心与肺B. 肝与肾C. 脾与胃D. 肾与心答案:D2.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一中医理论观点主要强调的是:A. 阴阳平衡B. 气血调和C. 五行相生D. 脏腑协调答案:A3. 在中医护理中,以下哪项不是常用的护理操作?A. 拔罐B. 刮痧C. 注射D. 艾灸答案:C4. 中医认为,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 运化水谷B. 疏泄肝气C. 调节气血D. 藏精生髓答案:A5. “治未病”是中医的一个重要原则,其主要目的是:A. 治疗疾病B. 预防疾病C. 缓解症状D. 延长寿命答案:B6. 中医中的“五味”指的是:A. 酸、甜、苦、辣、咸B. 酸、甜、苦、辣、涩C. 酸、甜、苦、咸、淡D. 酸、甜、苦、辛、咸答案:D7. 在中医护理中,以下哪项不是情志护理的内容?A. 调整情绪D. 改善环境C. 音乐疗法D. 药物治疗答案:D8.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项?A. 顺应自然B. 形神兼养C. 劳逸结合D. 药物依赖答案:D9.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是中医理论中关于肾的哪一方面的功能?A. 肾精B. 肾气C. 肾阴D. 肾阳答案:A10. 中医护理中,以下哪项不是常用的食疗方法?A. 粥疗B. 汤疗C. 药酒D. 静脉注射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中医认为,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A. 外邪侵袭B. 情志内伤C. 饮食不节D. 遗传因素答案:A, B, C12. 在中医护理中,以下哪些属于情志护理的方法?A. 谈心开导B. 调整环境C. 音乐疗法D. 药物治疗答案:A, B, C13. 中医养生中,以下哪些属于“起居有常”的内容?A. 定时作息B. 适量运动C. 饮食有节D. 情绪稳定答案:A, B, C14. 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包括以下哪些元素?A. 金、木、水、火、土B. 心、肝、脾、肺、肾C. 酸、甜、苦、辣、咸D. 春、夏、秋、冬、长夏答案:A, D15. 在中医护理中,以下哪些属于“治未病”的措施?A. 合理饮食B. 适量运动C. 定期体检D. 药物治疗答案:A, B, C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6.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
脾胃的功能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
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协调工作,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首先,脾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和转化营养物质。
它接受小肠所吸收的水分和营养物质,进一步消化和吸收,转化为机体所需的物质。
脾还能储存和释放血液,维持正常的血容量和血流动力学。
同时,脾还能调节免疫功能,产生和储存淋巴细胞,参与机体免疫应答,保护身体免受外界病原体的侵袭。
其次,胃的功能是将食物转化成为半流体的糜烂物,为小肠准备消化吸收的环境。
胃在消化过程中分泌胃液,其中包含胃酸、胃蛋白酶等消化酶,能够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肽和胺基酸。
胃蠕动将食物搅拌均匀,加速其与胃液的混合,促进消化过程。
此外,胃还能杀灭或抑制食物中的细菌和病原微生物,保持消化道的清洁。
脾胃的功能紧密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和吸收的任务。
脾主要负责传输和转化营养物质,胃主要负责食物的分解和消化,两者互相影响、密切合作,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在食物进入胃后,胃开始分泌胃液,其中的胃酸可以促进食物的消化,使其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胃蠕动将食物搅拌,使其与胃液充分混合,促进消化过程。
在此过程中,脾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脾通过排空淋巴液和血液,将营养物质运送到胃,以供其分解和消化。
脾还能运输胃所分泌的胃酸和胃蛋白酶,促进胃液的调节和分解。
脾胃的相互协作,使食物能够顺利进行消化和吸收,为机体提供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此外,脾胃还参与维持机体的免疫功能。
脾作为免疫器官,能够产生和储存淋巴细胞,在感染和免疫应答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胃酸和胃蛋白酶能够杀灭或抑制食物中的细菌和病原微生物,保护身体免受感染。
综上所述,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中至关重要的器官,负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同时还参与免疫功能的调节。
脾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协同工作,保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了解脾胃的功能和相互作用,对于保持健康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至关重要。
脾胃的作用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中重要的器官,其主要作用是消化、吸收和转化食物,保持人体健康。
以下是脾胃的作用的主要内容。
1. 消化食物:脾胃分泌消化液,其中包含唾液、胃液、胆汁和肠液等,这些消化液中的酶能够将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便于继续被消化吸收。
2. 吸收营养:脾胃通过消化过程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后,通过胃肠黏膜的吸收机制,将这些营养成分吸收到血液中,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分配给身体各个组织细胞,供给能量和维持生理功能。
3. 转化能量:脾胃将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转化为能量。
碳水化合物被分解为葡萄糖,脂肪被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这些产物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后,经过呼吸作用和细胞内代谢过程,转化为细胞所需的能量供给。
4. 分解毒素:脾胃通过消化过程将食物中的毒素分解排出体外。
食物中的毒素包括残留农药、重金属、真菌等,脾胃分泌的酶能够将这些毒素与其他分子结合,形成可排出体外的化合物。
5. 保护免疫系统:脾胃被称为“身体的第二个大脑”,它与人体的免疫系统密切相关,能够影响和调节免疫功能。
脾胃中的消化酶和免疫球蛋白可以识别和分解外来物质,并激活免疫细胞抵抗病原体的侵入。
6. 调节水分平衡:脾胃参与调节体内水分平衡。
脾胃通过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水分,供给身体所需的液体,同时通过胃肠道对水分的吸收和排泄进行调节,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
总结起来,脾胃的作用在于消化、吸收和转化食物,保持体内营养平衡,分解毒素,保护免疫系统,调节水分平衡等。
保持脾胃的健康对整个消化系统和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保持脾胃的健康,我们应该保持均衡的饮食,节制嗜好,合理安排饮食时间和方式,避免暴饮暴食和生冷过多,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同时避免压力过大,保持心情愉快。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概述一、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特点生理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
脾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赖以养生理特点:胃主纳,脾主化。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纳一化,一升一降→生化气血脾喜燥而恶湿,为太阴湿土之脏胃喜润而恶燥,为多气多血之腑二、脾胃的病理特征脾胃的病理主要表现在收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脾运化水谷功能减退→机体运化吸收功能失常→便溏、腹胀、倦怠、消瘦运化水湿功能减退→水湿内停→湿、痰、饮→泄泻→胃收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食欲不振→中气不能运行→胃痛、痞满、便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三、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肾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滋养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泄泻肝生理: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病理:肝郁气滞→乘脾犯胃→胃痛、腹痛四、治疗要点1.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组方遣药常用甘凉滋润之剂①生理胃为阳土,喜润恶燥病理燥热易伤胃阴慎用辛香燥热之药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湿易伤脾——多用醒脾化湿之剂少用甘润滋腻之品②生理脾气主升——脾以升为健病理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之品胃气主降——胃以降为和多用和中、益胃、降逆之药③实则阳明——胃病多实、多热——多用消导、和胃、泄热之品虚则太阴——脾病多虚、多寒——常用健脾、行气温中之品④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治疗胃肠病证,常以通为主法2.久病注意活血通络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脘腹久痛、噎膈——注意活血通络、散结消瘀3.注意整体治疗由他脏病变引起之脾胃病证——全面考虑,注意整体治疗肝郁克脾——疏肝扶脾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心脾两虚——补益心脾脾胃有病也可波及其它脏腑,见于其它系统疾病第一节胃痛定义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胃——位于膈下,上口为贲门,接于食道,下口为幽门,连于小肠脘——胃腔。
中医对脾的描述
中医对脾的描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脾的功能: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是消化吸收、转输水谷精微和水
液的重要器官。
同时,脾还主统血,具有统摄血液,防止血溢脉外的功能。
此外,中医认为脾主升清,能够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2.脾的特点:中医认为脾喜燥恶湿,因为脾主运化水液,如果湿邪
滞留,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
同时,中医认为脾在五行中属土,与长夏相应,与胃相表里,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
3.脾的位置:中医认为脾位于中焦,横膈之下,胃的左方。
4.脾的生理特性:中医认为脾为太阴湿土,又主运化水液,故喜燥
恶湿。
脾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属络于脾与胃,相为表里。
综上所述,中医对脾的描述突出了其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强调了脾与消化、吸收、血液运行等方面的密切关系。
脾胃的功效与作用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对于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脾胃的功效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脾胃主要负责消化食物。
食物经过口腔、食管进入胃中,胃通过对食物的机械性和化学性作用,将食物分解为更小的颗粒,然后将其转运到小肠,进一步进行消化和吸收。
脾胃的正常功能能保证食物得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其次,脾胃对体内的水液运输和代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脾胃能够将胃肠道吸收到的水液转运到全身各个组织,保持机体的水分平衡。
同时,脾胃还能够通过气化作用将水液中的废物排出体外,起到排湿利水的作用。
这对调节体内水分的分布和代谢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保持血液、组织和细胞的稳定状态。
另外,脾胃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也非常重要。
脾胃是人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
脾胃能够识别和清除体内的病原体和异物,促进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同时,脾胃与脾脏和胃肠道等器官密切配合,共同维护人体免疫功能的稳定。
如果脾胃功能出现问题,容易导致人体的免疫力下降,容易患上各种感染和疾病。
此外,脾胃还对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调节有一定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脾胃是情志的藏处,与人体的情绪、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脾胃功能正常时,人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比较稳定,心情愉快;而脾胃功能失调时,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易怒、焦虑等现象。
因此,保持脾胃功能的健康对于心理健康和情绪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脾胃还对于人体的生理发育和生殖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脾胃能够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促进人体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脾胃也与生殖系统紧密相关,对于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如果脾胃功能失调,会直接影响到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导致生殖障碍和不孕不育等问题。
总的来说,脾胃在人体中起到了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消化食物、维持水分平衡、调节免疫功能、影响情绪和心理状态、调节生理发育和生殖功能等方面,脾胃保持了人体的健康和正常的生理功能。
叶天士脾胃分论的主要内容【实用版】目录1.叶天士脾胃分论的背景和意义2.脾胃分论的主要内容3.脾胃分论的临床应用和价值正文叶天士脾胃分论的主要内容叶天士是中国清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在他的著作中,有一部分专门论述了脾胃的功能和疾病,被称为脾胃分论。
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后人理解脾胃的重要性和临床治疗脾胃疾病有很大的帮助。
一、叶天士脾胃分论的背景和意义脾胃是人体重要的器官,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生长发育、抗病能力、寿命等都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
因此,脾胃的功能和疾病一直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叶天士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发现脾胃疾病在临床中十分常见,而且很多疾病都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他认为,脾胃功能失调是导致多种疾病的重要原因,因此,他专门写了一部分内容来论述脾胃的功能和疾病,这就是脾胃分论。
二、脾胃分论的主要内容脾胃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转化为气血精微物质,供给人体生命活动所需。
叶天士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生长发育、抗病能力、寿命等都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
2.脾胃疾病的病因病机脾胃疾病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逸过度、外邪侵袭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3.脾胃疾病的临床表现脾胃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便秘、倦怠乏力等。
这些症状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4.脾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脾胃疾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舌脉象。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整饮食、药物治疗、针灸等。
叶天士认为,治疗脾胃疾病要以健脾和胃为主,兼顾其他脏腑。
三、脾胃分论的临床应用和价值脾胃分论对于临床治疗脾胃疾病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理解和掌握脾胃分论的内容,可以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脾胃疾病,提高临床疗效。
脾主升举的名词解释脾主升举,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脾,是指脾胃系统,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精微,提供养分和能量供给全身。
而升举,则是指脾的功能在运化上升以及提升器官功能的作用。
脾主升举是指脾的升举作用在整个人体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医学中,脾主升举被认为是人体中五脏之首,它主要负责收纳、运化和输送水谷精微。
脾的运化作用包括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吸收水分,将养分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组织,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同时,脾也负责升提脏腑,使其功能正常发挥,调节气血运行,保持人体的平衡状态。
脾主升举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脾升提器官,保持其正常运行,促进新陈代谢,调节体温。
例如,脾对于胃的升举作用,能够促使胃液正常分泌,保证消化功能正常进行。
其次,脾的运化作用也对血液的生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脾能够将吸收的养分转化为气血,供给全身各处,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此外,脾的升举作用还可以调节气机,保持肌肉的弹性和正常活动性,使人体具有健康的体力和工作能力。
然而,当脾的功能出现问题时,就会影响其升举作用。
常见的脾虚症状包括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久病不愈等。
脾虚可能导致体内湿气的滞留,出现痰湿的症状,如久久不愈的喘咳、胸闷腹胀等问题。
此外,脾虚还会导致血液生成不足,出现气血不足的症状,如面色苍白、疲乏无力等。
因此,保护和促进脾主升举的功能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保护和促进脾主升举的功能呢?首先,饮食方面要注意,保持规律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嗜食油腻等不良习惯。
多摄取易于脾胃消化的食物,如杂粮、蔬菜水果,避免生冷食物的摄入。
同时,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细嚼慢咽有助于促进脾运化功能。
其次,合理的生活习惯也是保护脾主升举的重要因素。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和长时间的精神紧张。
充足的睡眠对于脾的功能恢复和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适度的运动和体育锻炼,有助于刺激脾升举作用,增强体力和免疫力。
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脾系理论与临床。
一、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脾与胃以膜相连,同居中焦,互为表里。
《内经》称脾胃为仓廪之官。
脾和胃是机体对饮食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人出生之后,机体生命活动的延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依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因此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志为思。
二、脾胃的病理变化。
脏象学说的学习脾胃系?水运工程施工规范。
脾胃的功能主要为受纳和运化,所以其致病因素多系饥饱劳倦、七情所伤,影响水谷的消化吸收,使脾胃之受纳、腐熟、运化、转输等功能失调而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
脾胃之为病,其症候不外虚实寒热等方面。
如脾阳虚衰、中气不足属虚证;寒湿困脾、湿热内蕴属实证,胃病有胃寒、胃热、胃虚、胃实之分。
三、理论阐要与临床应用。
(一)脾运化水谷。
理论阐要。
脏象学说的学习脾胃系?水运工程施工规范。
脾运化水谷的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①帮助胃肠将饮食物分解成精微和糟粕两个部分;②帮助胃肠道吸收水谷精微;⑧把吸收的水谷精微运输到全身,使全身脏腑组织都能得到充分的营养,而进行正常的生理功能。
若脾运化水谷的功能减退,则饮食物得不到很好的消化,水谷精微不能很好地吸收和输布,就会出现腹胀、便溏或完谷不化,食欲减退,以至倦怠、消瘦等症状。
临床应用。
脾的运化关系到饮食的消化及精微物质的吸收和输布,所以在临床上遇到消化不良,精微物质不能吸收和输布的患者,可以从健脾入手进行治疗。
(二)脾运化水液。
理论阐要。
脾运化水液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是脾主运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多属于液态状物质,所谓运化水液的功能,即是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水分,能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
因此,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停滞。
反之,如果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导致水肿。
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说。
临床应用。
正因为脾有运化水液的作用,而当脾虚不运而造成水湿痰饮,并引起一系列病症时,即可从治脾人手。
(三)脾气主升。
理论阐要。
脾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
脾主升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脾将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若脾不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腹胀、泄泻等症。
二是指脾气主升,对维持腹腔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有重要作用,若脾气不升,中气下陷,则可见久泄脱肛,内脏下垂等病症。
临床应用。
临床上对脾不升清而致的头晕目眩,腹胀泄泻,以及由脾气下陷而致的内脏下垂、久泻脱肛等病症,可采用补脾气、升清阳的方法进行治疗。
(四)脾统血。
理论阐要。
脾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脾统血的主要机理,实际上是脾通过运化水谷化生气血,气的充沛则能行固摄之功,而统摄血行,即“气能摄血”作用酌体现。
脾气健运,气血充沛,则血行正常,若脾的运化功能减退,气血虚亏,气的固摄功能减退,而导致出血。
临床上称之为脾不统血。
临床应用。
脾不统血所致之出血,通常有以下特点:④出血量少色淡,但持续时间较长;②以下部的尿血、便血、月经淋漓不净及肌衄等为多见;③多伴有疲乏无力,纳呆腹胀等脾气虚弱之象。
因脾性主升,脾虚则无力升达而下部易出血;脾主肌肉,故肌衄多与脾失统血关。
(五)脾在志为思。
理论阐要。
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
如《灵枢·本神篇》说:“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思,虽为脾之志,但亦与心主神明有关,故有“思发于脾而成于心”(《甲乙经》)之说。
正常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影响,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就会影响气的正常运动,形成气结,所以《素问·举痛论篇》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由于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气结于中,使脾气不行,导致脾的运化升清功能失常,常可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闷,眩晕健忘等症。
故说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则伤脾。
临床应用。
临床见到由于过度思虑而导致的不思饮食,脘腹胀闷、眩晕、失眠、健忘等症可从脾论治。
案例。
失眠、纳呆。
刘某,女,32岁,1992年4月1日就诊。
半年前,丈夫出国,遂相思不已,茶饭不思,神疲体倦,懒于言语,渐至失眠,心悸气短,精神恍惚,大便不畅,舌淡苔薄白,脉濡细。
证属心脾两虚证,用归脾汤加味。
处方:党参15g,白术12g,黄芪15g,当归12g,茯神15g,炒麦芽15g,龙齿20g,远志6g,酸枣仁30g,木香10g,龙眼肉12g,鸡内金15g,合欢皮30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3剂,水煎服。
服药后,食欲稍增加,精神状态和失眠均有好转照上方继续加减服用12剂后,诸症悉除。
【按语】本案失眠,纳呆,病机为心脾两虚。
本例因思虑过伤及于脾气,暗耗于心血,心血不足不能上奉心神,以致心脾两故用归脾汤加味,以健脾益气,养心安神,用药与病机相合,故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六)脾在液为涎。
理论阐要涎为口津,唾液中黏稠而少沫的部分称作涎。
它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品的吞咽和消化。
《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脾为涎”,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说。
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出口外。
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故说脾在液为涎。
临床应用正因为脾与涎关系密切,所以临床上见到口涎异常。
可从脾论治,辨证须分清虚实寒热,以便在治疗时区别对待。
案例。
多涎症。
例1。
王某,男,45岁,咸阳市某校教师。
1980年11月2日初诊:唾液增多2月,加重2周。
患者平素饮食不节,两月前原因不明地出现唾液增多,未予在意,诸证渐次加重。
两周来,每分钟即要唾四五大口之多,说话、吃饭时,更是涎液不断外涌,以致不能讲课,饮食几废,曾经中西医治疗,服用西药维生素B。
谷维素等以及利咽开胃之中药多剂,皆无效验,难明所以,患者痛苦异常,特来求诊。
现症:唾液如涌,诉说病情时唾涎涟涟不绝,色清且冷,夹有白痰,咽喉干燥,四肢乏困,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小便色白不利,舌质淡嫩,苔薄白滑润,脉沉细无力。
证属喜唾,由脾阳亏虚不能摄涎所致。
治宜健脾温中燥湿化痰,方用理中汤加味:党参15g,炙甘草6g,干姜8g,白术15g,半夏12g,茯苓12g,陈皮9g,桔梗9g,焦楂14g,5剂,水煎服。
服上药后唾液较前减少,脉仍沉细但较前有力。
上方加黄芪15g,麦芽15g,去焦楂。
6剂,水煎服。
服上药后,除小便有时不畅外,余证基本消失,现只四五分钟唾一次,量亦减少,宗上方加车前子10g,减干姜2g。
6剂,水煎服。
服后遂愈。
半年来多次随访未见复发,病者已恢复正常教学工作。
例2。
刘某,女,52岁,农民,陕西旬邑县人。
1982年4且7日初诊:频吐涎沫40余天,上脘部疼痛,在旬邑县医院住院半月,治疗无效,4天前转来我院,以“呕吐待查及肾结核(?)”收住院。
经用补液、抗结核、支持疗法及黄芪建中汤、旋复代赭汤等治疗20余日,效不著。
于4月7日邀我会诊,查患者仍频频呕吐白稀涎沫,恶心不欲食,时而呃逆,每日仅进食二两左右,口不渴,头昏微痛,卧床不起,声低懒言,二便尚利。
脉沉细,舌淡红无苔而润,体瘦,面色萎黄少华,胃脘部柔软有轻度压痛。
证属肝胃有寒邪,脾虚失运,反聚液而为痰涎,随寒邪上逆致呕吐涎沫,因治未得法,病延日久,气阴亏耗,治当温暖肝胃,化饮降逆,兼益气阴,用吴茱萸汤加味。
方药:党参14g,吴茱萸5g,半夏15g,生姜15g,公丁香2g,陈皮9g,茯苓15g,炙甘草6g,沙参15g,炙枇杷叶15g,川连2g。
5剂,水煎服。
服上药后,呕吐涎沫次数及量均明显减少,已不恶心及呃逆,头不痛但昏,小腹部时胀满,午后微觉手足心热,余如前,舌淡红苔少,脉沉细。
药已中病,守原方继服3剂。
呕吐涎沫已止,小腹不胀,胃脘仍有轻度压痛,精神食欲仍欠佳,脉沉细较前有力,舌红苔少。
拟宗前法,减少温药,增入健脾开胃之品,用吴茱萸汤合枳术丸化裁。
处方:党参14g,吴茱萸2g,半夏12g,茯苓15g,枳实10g,白术12g,炙甘草6g,陈皮9g,公丁香lg,沙参15g,焦楂15g,麦芽15g。
3剂,水煎服。
未再呕吐涎沫,食欲复常,今晨早饭即进主食3两,食后胃脘略胀,余无不舒,可下床走动。
守三诊方再服6剂,以冀巩固,遂痊愈出院。
【按语】此二例皆为多涎症。
例1病机为脾寒,例2病机为脾胃寒凝,脾虚失运。
以喜唾为主构成病症者,遍览古今,尚不多见,乍遇斯疾,颇费踌躇,亦属一奇。
涎为脾之液,由脾所主,是故,唾涎之异,当责之于脾,此其大要。
然临证析机,常多因而一果,不可单一论之,于治之时,尤当明辨。
是二案皆以喜唾为突出症状,貌似同一,仔细玩味,内自有隙。
前案喜唾无呕,且唾涎涓涓,《伤寒论》第395条云:“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是例虽非起于大病之后,但以喜唾,久不了了为主症,且患者平素饮食不节,脾胃为之而伤,并伴见四肢困乏,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唾液清冷,舌淡嫩苔薄白滑润,脉沉细无力等,脾阳亏虚之象极明,细析其机,实由脾阳不振,中焦虚寒,水湿不运,聚而为涎,上泛为唾。
惟咽喉干燥一症,似属热结而为,若与上症合参,其机不难理解,当是因脾虚水精不化,粗微不升,无以上奉,咽失其养而为。
前医误断其机,以此下手调理,投以清热利咽,开胃消积之剂,药机不符,冰上加霜,是以无效。
由斯,该案虽与仲景所述病因有别,而病机恰合,是以投以理中汤化裁,温中散寒,健脾摄涎,以治其本,藉二陈汤合焦楂,化痰复津,消食转脾,以治其标,加桔梗一可助二陈化痰利水,一则升脾气,载药上达,启肺气以宣散布化,故5剂之后,脾阳得复,水运归常,诸症大减,故增黄芪补气升阳,以壮健脾之力,山楂虽可健胃开滞,毕竟为酸品,久服不利水散,故以麦芽易之,继进6剂,病衰八九,随症稍动,终剂而痊,以收全功。
后案之唾,每伴呕恶而作,且与头昏头痛,胃脘疼痛相兼,实由肝胃寒凝使然,张仲景所谓“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此之谓也,亦是本病关键所在。
初视是案不欲食,声低懒言,面黄少华,体瘦不起等一派脾虚之象,似为该病之主机所在,无怪乎前医竞投黄芪建中汤,健脾以治。
其实不然,患者虽备上症而大便不溏,脉沉细而非虚弱无力,脾未致极虚以明。
细究之,上症皆由呕恶而起,呕恶之作,食必难入,日久精微不继,虚生必然。
病之根本,在于寒滞肝脉,横逆克土。
寒邪犯胃,浊气上逆,而见呕恶呃逆,寒邪循肝经上扰而致头痛,肝阳不振,寒浊乘脾,脾阳不化,水湿不散,聚而生涎,随胃气上逆,吐涎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