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社会学重点(补充版)

城市社会学重点(补充版)

城市社会学重点(补充版)
城市社会学重点(补充版)

城市社会学

题型:填空名词解释不定项选择题论述简答时间:6月3日晚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概述

1城市概念的关键理解:

1)人口聚集(城市和城市社会组织行成的基础)

2)非农生产(区别于农村,体现社会分工)

3)市场(城市运作的经济动力)

2城市社会与乡村社会区别:

3社会体系研究:作为城市社会主题的城市人,在特定区域内的集合构成了具体的城市社区,而多元城市社区的结合构成了城市社会这一开放性社会系统。若从主体与客体角度看,是人与自然和文化的有机统一体;若从地狱共同体的角度,是多类社区的有机结合体;若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是古代、近代、现代城市更替的社会有机体。

4经典社会学的城市观点:

?滕尼斯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

(1)礼俗社会:以农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人们有共同的利益和生活目标,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自然的社会关系支配一切,大家共同劳动,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由共同的语言和传统维系在一起,有共同的善恶观念,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2)法理社会:以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法律和理性支配一切,习俗和情感的作用减弱,人们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彼此冷漠,互不关心。

?涂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⑴机械联结是指在共同信仰和习惯、共同仪式和标志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联系,是乡村的特征;

⑵而有机联结是城市的特征,它是建立在相互差别基础上的依赖于复杂的劳动分工的社会联系,人们从事不同职业,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整体。

★迪尔凯姆认为分工是城市的特征,是破坏传统社会整合性的力量和建立新型社会聚合力的基础。他认为城市内的社会差别和个性发展,是保持社会聚

?齐美尔的城市精神生活

⑴主要观点:城市生活环境复杂、生活节奏较快、社会组织严密、时间观念强、感官刺激强烈,个人应学会适应城市。在他看来,都市是完全不同于乡村的世界,都市的制度和过程改变了人的心理、性情和行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性的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个人必须适应都市。

⑵齐美尔指出出现代生活最深刻的问题是个人面对都市中的各种力量、传统、文化和技术如何保持存在的自主性和个体性,个人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外部力量。认为同农村人的偏狭、封闭相比,都市人在精神上是自由的,但是与这种自由相伴而生的是孤独和失落的情感。

⑶齐美尔认为都市中的“客观精神”与“主观精神”的发展不平衡。在他看来,正是都市滋养和产生了现代两种形式的个人主义:第一都市将个人从各种压迫性的关系中解放出来,赋予每一个个人自由和独立性;第二,在19世纪浪漫主义的鼓舞下,另一种个人主义理想出现了。

?韦伯的城市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

韦伯考察了西方和东方历史上的城市并加以比较,在1920年发表的《论城市》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型的完全城市社区”。他认为这种完全城市社区应该具备贸易、军事、法律、社交和政治等方面的职能。它需要具备下列特征:①城市以贸易和商业为基础;②城市相对自治;③城市内存在一定的民间社团性组织和正

式组织;④防卫力量。韦伯认为只有中世纪的城市才是完全城市社区。同时,他强调政治、经济因素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政治、经济的互动不同,产生的城市也就不同。

5城市社会学在我国的早期探索:20世纪初传入我国,最早资料可查是1917年清华大学教授狄特莫指导该校学生在北京西郊对195家居民的生活费用调查。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

1人类社会生命网:竞争、冲突、适应、同化

2社会生态平衡:帕克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生态和文化两个层次组织起来的,竞争是共生层次的基础,而沟通及共识是文化层次的基础的,两个层次是整个社会的两面。

3帕克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总的来说,有三点:第一,帕克把城市看作一种分析单位。第二,帕克认识到日益以正规结构为其特征。第三,帕克强调城市生活的心理因素。

★人类生态学:就是试图运用生态在生物世界所归纳出来的规律去分析人类社会,它把研究人们之间共存关系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关系视为己任。

4伯吉斯的同心圆说:1)中央商务区,2)过度性区域3)工人住宅区4)高级住宅区5)通勤区。

★从三向度的动态过程来刻画城市发展与社会分化的关系:为竞争稀缺资源而展开的生态过程,伴随生态过程而导致的城市空间的改变与扩张以及空间分异形成不同社群及其生活方式。伯吉斯认为,即使没有正规的规划,城市形态也具

有它自身的生长逻辑。

★过渡区原先为高级住宅区,各类政府机构多位于此,后来因商业、工业等的不断侵入,环境质量显著下降。通勤居民区是沿交通干线发展起来的,大多数人使用通勤月票上下班。

★该学说揭示了城市土地利用的价值分带:中心商务区土地利用层次最高;越靠近中心商务区,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最高;越往城市外围,地租地价就越低。同心圆模式的优点是反映了一元结构城市的特点,动态分析了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例如过渡带内初期是住宅用地,后由于商业和轻工业的侵入,环境恶化后成为新来移民暂时居住的地带。这一带内的居民在有条件时,就会迁到工人住宅带,这里环境稍好,且离工作地不太远

5同心圆说评价:它假设一个均质平原,一个平均,不变的地势,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土地可能局限某些行业的增长;没有研究垂直土地的利用,只研究地面;各圆环界限清楚分开,现实中可能没有明确的界限;它没有指出政治的影响和全球化的力量。该模式很明显的缺点是过于理想化,形状很规则,对其他重要因素如城市交通考虑太少。

6沃思的城市形态论

⑴.1938年发表了“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这篇著名论文,突破了芝加哥社会学家多年来一般描述性研究。他把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叫做城市性,它指的是“社会活动的形式”和在有众多异质的个人组成的相对稳定的聚居地中出现的组织。沃思抽象出城市性的三个特征:1、人口数量、2人口密度、3人口异质性;(2)认为这三个因素使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关系变成次级关系,人际关系更加疏远,感

情成分更少,更多计算和功利考虑。密度和异质性增加了社会的复杂性、专业性,而这种关系导致竞争的加剧,使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追求表面的效果。社会控制的方式正式,这也造成了人们心理上的更加孤独、无助并有受挫感(3).主张通过分析人口结构来认识城市社会问题,城市人口数量越大,个人化和多样化的机会越多;人口密度加剧了竞争却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变得漠然与厌倦同时也可提高人们对异质人群的宽容度;异质性摧毁了阶级和种族的界限,异质性越高,群体间的宽容度越大;同时,异质性高导致社会分化加剧,公共生活的匿名性和非个人化程度提高.

人口数量:人与人之间关系是表面化,匿名化,过渡性,世故及理性的。

7现代人类生态学家的社会——文化观点:代表人物哈利及邓肯

⑴.研究人类怎样集体的适应环境,这是一个独特的过程,其中相互依赖,关键功能,分化和分配是研究的四项原则。

⑵.邓肯的“生态复合”模型即人口、组织,经济和技术构成一个反馈的系统,其交互作用导致某一特定社会的状态,其不把城市看成是一个自足的生态空间,而是看成为更大空间的一部分。

8新学派从何而来:新学派的新意味着对旧的芝加哥学派的学术传统的摒弃和反思:转向资本主义和大都会的全球视角;将空间、阶级、性别和种族歧视等元素包含在都市发展研究之中;尽可能整合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关注房地产发展和政府干预的推力;城市和郊区发展的多中心区域视角。

9马克思主义学派,结构马克思主义大代表之一

⑴.卡斯特认为,任何一种理论只有具有特定的“理论对象”或特定的“真是对象”这两项标准是,才算是真正的科学,否则便不是科学而是意识形态。

⑵卡斯特认为,政府对集体消费品的供给的干预本质上服务于私人资本的,对维护资本主义体系至少产生量四个方面的影响:在生产出资本主义各方面所要求的劳动力;通过对底层群体一些经济要求的让步缓和了阶级冲突;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经济需求,防止了消费不足和供给过剩的危机;通过政府向非营利部门投资,保障了私人资本的获利。

10)卡斯特看来,城市社会运动有三个主要目标:

1)抵制以利润获取为主要目标、坚持提高集体消费水平的城市规划

2)社区文化的创造与认同

3)政治上自治管理,市民组织具有参与决策权。

11)马克思主义的空间政治经济学,哈维提出了资本三级环程流动的观点来解释资本运动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关系。资本三级环程包括:初级环程,即资本向生

施的投入;第三级环程,及资本向科教文生福利事业的投入。

工业资本生产过程第一循环对劳动力剥削加强)

12.新韦伯主义城市经理学说帕尔

(1)帕尔认为,在城市空间有限及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资源分配必然导致很多冲突

和不公平问题.城市资源分配可能与个人在劳动力市场的位置没有直接关系,同时这种分配也并非完全取决于自由市场,部分资源是通过科层制架构去分配的. (2)城市资源分配中有很多城市官员或城市经理,例如:住房事务经历,城市设计师,建筑师,地产从业员,开发商,社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作为影响资源分配的因素。

(3)城市经理学说的局限性:首先,对经理人的界定存在很多争议;其次,这些作为中间人的经历是否具有自主性;最后,过分强调经理人影响力其实也有一定危险,会将城市资源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归咎于少数经理人。

14桑德斯消费社会学,提出双层政治论,即现代政治学中,可以将它划分为生产和消费两个不同层面。生产政治学关注阶级利益,与中央政府、资本家、大财团等有直接关系;“消费政治学”主要在消费和社会服务中出现,局限在某个地区,而不牵涉到整个中央政府。

第三章

城市的起源与变迁

1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认为,城市起源于四种因素:游动与定居,自然环境特征,“死亡之战”和精神系统,市场与王权。

2蔡禾对城市起源观点:军事防御说,宗教起源说(死亡的迷惑——死人的城市

——敬重的心理——连续性聚落),经济或经济制度决定论,人文主义学说。

3欧中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特点:由衰亡到复兴的过程,由市到城的转变,城市功能分化,城市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欧洲城市的发展完成了由“城”到“市”的转变,主要表现为城市功能分化/城市社

会结构发生变化

3中国封建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城市发展由北向南移动,城市行政职能突出,城市功能分化,城市规划和建设上,以封建统治为依托。

4东西方中世纪城市发展的比较:从发展过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而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有衰亡到复兴的历史(西方城市的发展出现政权真空);从城市的地位与作用来开,中国城市是政治中心,主要承担军事,行政职能,而西欧城市多是工商业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市民社会的特征明显);城市内部矛盾不同;城乡关系不同,中国城市流动性更大。

5近代中国城市的类型

(1)根据受殖殖民主义影响的程度划分:一种是受几个帝国主义侵占掠夺的租借城市;一是城市是长期被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侵占的殖民地城市;最后一类是中国广大的内地城市。

(2)根据发展状况的差异划分:综合发展型城市和单一发展型城市

6近代中国城市的特点:工商业城市与传统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城市发展具有浓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城市发展不平衡;城市畸形发展。

7.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世界城市化进程加速,但发展不平衡;城市结构发生变化;城市功能趋向动态性、综合性;城市问题日趋严重.

7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国际化,集群化,分散化,生态化,人本化,知识化。

第四章

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城市社会成员在特定城市区域内,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为

该城市社会学成员共同享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关键词/;共同缔造共享社会实践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1怀特:文化是一个组织起来的一体化系统,我们可以在这个系统中分出众多的亚种和层面。技术层面:由物质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仪器以及使用这些仪器的技术形成;社会系统:由人际关系构成,这种人际关系是以个人与集体的行为方式来表现的,如社会关系,亲缘关系,经济关系,伦理关系,政治关系,军事关系等;思想意识系统:由思想、信仰、知识构成,它们以清晰的语言或其它符号形式表现的,其中包括神话与神学、传说、文选、哲学、科学等。

2文化的五要素:精神文化要素,物质产品要素,语言符号要素,社会关系要素,规范体系要素。

3根据文化内部结构分为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形成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产品总和;制度文化,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行为文化,在交往过程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心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心态文化,指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

4城市文化的特征:

⑴聚集性:表现在城市是各种文化和文化人的”聚集地”

⑵开放性和兼容性:现代城市的开放性本身涵盖了文化开放性与兼容性,由其本身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⑶辐射性和反辐射性:城市文化由城市区域向周边农村区域辐射,城市文化由中心城市区向城郊或周边城市辐射;

⑷具有世俗文化的特征:人们更关注现实生活,普遍主义和理性原则取代神学教条’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注重现实生活而不是来世的生活方式.

⑸,有序性和持续性。

5城市文化的功能

⑴社会规范功能:制度文化规范和制约着社会成员的行为,督促人们按照既定的社会规范去行动,并对越轨行为进行制约制裁,维护着城市的秩序和有序发展.

⑵社会化功能:城市社会成员的社会化也就是其接受城市文化遗产/完成城市文化延续与传递的过程.成员要想适应社会生活完成生物然道社会人的转变,必须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扮演合理的社会角色,而这一些列转变的过程就是城市社会成员接受城市文化影响,认同城市文化的过程.

⑶社会融合的功能:主文化代表着绝大多数城市社会成员的利益,它引导着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维系着城市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协调并整合着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从而使城市得以和谐发展.

⑷娱乐休闲的功能:城市文化推动着科技和知识水平的发展也促使着人们的知识水平在提高,休闲文化和以体育健身/聚会为代表的群众文化等城市文化形式记得地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娱乐休闲需要.

6城市文化传播方式:一种是直接传播,即把外来的文化元素或文化丛直接接纳过来;而是间接传播,即一种文化元素或文化丛传入一个地区,引起当地人的思考由此引发传入地的人创造一种新文化。

7文化融合主要有三个过程:接触,撞击和筛选,整合。

8城市管理和城市营销的区别?开放题主体手段目的

(城市营销概念:a艾斯沃斯与沃德认为,以政治为导向,追求社会与经济功能最大化,将城市营销视作一个整体协同的过程,注重协调城市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B科特勒认为城市营销的前提是将城市看作一项产品,为达到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需要,采取营销战略方法吸引现有的和潜在的目标群体,以促进城市财富的增长。c霍尔特的观点,突出和强调文化在建立国家,城市和地区品牌形象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和价值基础,文化日益成为一个独特的营销买点和摇钱树。)

9为何世界大型城市热衷举办世博会:有助于传播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住环境,拉动经济发展。

第五章

城市社会分层

1社会流动的三种常见现象:1)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2)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转变3)从一种职业向另外一种职业转变。

2社会流动的三种基本形式:垂直和水平流动、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

3身份与阶级的区别

身份是对一些个人或职位取得荣誉或特权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身份是具有好的声誉或缺乏它。身份通过一定方式来表达。

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群和集团,其中一个集团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区别:

身份阶级

社会评价(荣誉)货币收入(财富)

相对稳定相对不稳定

公开的隐蔽的

商品消费商品分配

生活方式生活概念

4社会分层的维度:怀特的阶级结构12分法,源于社会剥削的分析,即为什么有些人能占有其他人的劳动成果,他从三个维度分析:资本分析,即人们是否占有和控制生产资料;组织资产,即人们在组织中的地位及与之相伴随的权利;技术资产,即人们的教育能力和技术能力。

5英国伯明翰地区存在五种住房阶级:现金购买住房者、信用贷款购买住房者、分的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者、抵押贷款购买住房者、租住私人住房者。

6 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对理论框架”,将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划分为十大阶层,五种社会经济等级(社会上层,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底层)

★十大阶层:(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拥有组织资源);(2)经理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和组织资源);(3)私营企业主阶层(拥有经济资源);(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5)办事人员阶层(拥有少量文化资源或组织资源);(6)个体工商户阶层(拥有少量经济资源);(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拥有很少量三种资源);(8)产业工人阶层(拥有很少量三种资源);(9)农业劳动者阶层(拥有很少量三种资源);(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基本没有三种资源)。

7几个重要的城市阶层:国企工人,城市新中产阶级,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8融入于融合的差异:融入指流动者在流入地不坚持自己的语言,风俗,文化,行为举止和身份,进入到主流社会并被接受,略指文化的主从关系;融合是指流动者不仅被主流社会接受,而且其文化习俗,身份等也将得到认同并构成主流社会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是一种更为平等的互融和渗透关系。

9融入的维度:经济整合,文化接受,行为调整,身份认同。

10融入的模式:隔离型,多元型,融入型,选择型,融合型。

第六章

城市社区与治理

1滕尼斯的社区本意:由“本质的意志”导致。建立在自然情感的一致基础上、联系亲密的、排他的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这样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关系紧密,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概念最早起源于滕尼斯。

2社区的构成因素:地域要素,人口要素,社会心理要素,结构要素,生态要素。(是一个规模较小的地域性居住单位;具有一定时间持续性和地域性连带的社会群体;有认同感和地域界限,形成组织完善的生活共同体;)

3问题:如何理解当前学术界的网络虚拟社区?开放题,要点:有时空区别,角色差异,同时出现的可能性等。

4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中国农村社会/社区做出概括:礼治秩序,没有陌生人,无为政治,经济组织的家,家庭分工基于性别和年龄,私人的、差序格局的联系网络,乡土社会中的文盲。

5社区的功能:经济功能(提供就业机会和消费场所),政治功能(提供行使民主权利等方面的功能),教育功能(提供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机会),

社会功能(为居民提供机会和其他方式的活动交流机会),宗教功能(为信教的居民从事各种合法宗教活动提供机会的功能),福利功能(为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提供特殊照顾和帮助的功能)。

6在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单位制发生了如下变化:第一,单位与其成员经济关系的变化,这是单位制变化的基础;第二,单位制从对其成员全方位的控制,抓变为只是对其成员职业活动的控制。第三,人们社会生活从单位内转到单位外。第四,单位从涵盖城市的大部分人口变为仅涵盖城市中一部分人口。第五,单位的变迁管理中,同时出现了弱化和强化的两种趋势。

7社区权力的布局研究中,有几种代表性的社区权利模式观点:

A.精英控制模式。具有声望行使权利的人才被认为掌握了权力(亨特)。梅塞尔用“3C”阐述了精英的核心要素:意识,即精英成员必须自觉的意识到精英的存在及其自身在其中的成员资格;凝聚力,个体成员的行动必须与群体利益的诉求相一致;共谋,成员间必须要有信息交换,共同的策略必须不断演变,以推进群体利益。因此,精英是一个建构的过程。

B.

C.罗斯的社区权力模式类型分为4种:1)金字塔型。权利倾向于最终掌握在一个人或一小撮人手中。决策倾向于高度集中,下层官员只是负责执行有小撮领导人做出的决策。案例中如中镇。2)委员会型。权利倾向于掌握在数量不少的一群人手里,决策取决于这群人之间的意见一致。一般存在于小城镇或郊区的住宅区。3)多元分布型。权利仅仅局限在相应得领域内,典型的情况是政府由专业政客掌控,但他们背后是各种自愿组织和协会的强有力支持。

社区服务机构的权利掌握在工商业和各种专业协会手中。4)无定性,没有固

定的权利分布模式。

8城市社区治理。含义:全球治理委员会1995年关于治理的定义最具有代表性,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称。它是相互冲突的,不同的利益的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特征:治理不是一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

9治理与统治的区别:行为主体,统治的权威来自政府,其主体一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即政府或政府的代言人;权力的运用方式不同,统治时自上而下的主动性行为,通过强制性的国家权力,依靠科层制的机构网络,发布并实施各类正是的规章制度管理公共事务实现公共利益;权利的配置方式不同。在统治状态下,公共权力是集中的权利的中心是单一的,而在治理状态,权力是分散的,权利中心是多元的。

10董小燕的社区治理的四原则:参与——社区的各组织和居民必须直接或间接性地参与社区事务;法治——治理应该建立在公正的法律基础之上;透明——在治理过程中,信息和决策应该公开;反馈——各种机构或组织应该在特定的时间内回应居民的要求与问题。

11社区治理的主体:从组织性质来看,主要有三类:社区的党政组织;社会组织(包括社区自治组织,社区非盈利组织,社区自愿组织等);营利性组织。

12居民委员会的性质与权利:居民委员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地位: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组织,是城市基层政权的重要依靠力量,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13社区居委会拥有两种不同特权,即代理权和自定之全。

14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项目:工程维护,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园林绿化管理,车辆道路管理。

14社区公共事务的本质:本质就是公共物品。它是指所有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社会全体成员可以同时享用该产品。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它社会成员对该产品的消费。两个基本特征:受益的非排他性,消费的非竞争性。

第七章

城市生活行为与空间

1城市生活中的行为空间

家庭居住行为在人的行为中占重要作用,由于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居住环境中度过,居住行为与居住环境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

基本行为:及生理行为,属于第一生活范畴。是人人都要呈现的行为,如进食,睡眠,盥洗,变泄。

家务行为:是保证基本行为的行为,如生活中的炊事,洗衣,扫除等内容。

文化行为:追求精神生活享受的文化行为,如阅读,看电视,文娱,锻炼身体等内容。

社会行为:是居住行为中人际地缘关系的体现,也是家庭关系得扩展,如交往、参加会议、购买等内容。

2个体交往空间的影响因素

A.文化与种族。60、70年代Hall的研究表明,阿拉伯人的个人空间最小,讲起话来声音也大,还可能会触摸对方,比美国人更能忍受拥挤。Sommer与Little发现美国,英国,瑞典,瑞士人的交往距离没有显著区别。因此,北美

与西欧、北欧人的人际距离可用相同标准。地中海与中东一代(如希腊,意大利南部,巴勒斯坦)的人,一般人际距离较小,德国人与荷兰人的人际距离较大。

B.待查

C.待查

D.

E.个性。有人认为,内向的人比外向的人占有的个人空间大,但有些研究结果说明没有这种必然联系。1969年Kleek的实验证明了Hall的看法“即残疾人之间的交往个人空间比一般人要大。心理上病态的人,无论成人或儿童可能有更强烈的个人空间要求。但有些研究人员否认这点。患精神分裂症的人,有时表现的如婴儿一般,甚至区分不了自己与周围环境,忽而把别人当成物体对待,这是个人空间已失去意义。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又表现不愿与别人接触,要求比一般人更大的多的个人空间。他们彼此之间有时会打架或逃跑,因此对精神不正常的人的个人空间是难以有一定准测的。

F.环境。当人们出于拥挤的情况下,如公共汽车,地铁,电梯中,人们往往把身旁干扰自己的个人空间的人看作物,以减少不适应,一般避免目光接触,人们的眼睛不是向上就是朝下或朝外看。现代的观景电梯,人们能朝外看,气氛就不能那么紧张。在不拥挤的情况下人们距离都自然的保持在1.2米以外。

3城市社会生活中观行为空间有家和邻里两个层次。

4一般邻里要维持两方面的平衡:其一,住宅要有自己的私密性;其二:居民在相互尊重各自私密性的前提下,有相互的交往接触与支持。邻里中的各家各户彼

此认识,见面打招呼,相互尊重各自的权益。

5朋友与邻居的区别:1)邻居彼此住的很近,朋友可能住的很远,分散在城市的各个地方。2)邻居之间并没有很亲密的个人关系,好朋友则有很深的私交。3)邻居同处于一个邻里中,具有一定的集体与社会的含义。但一旦搬了家,这种关系也可能中断。

6意象由三方面构成:特色,结构,含义。意象在城市生活中的作用在于:第一,指示功能。它帮助人们在城市里定位;第二,评价功能。它反映人们对城市的感受。

7意象的研究方法:林奇运用了一系列引出人们头脑中有关城市意象的方法:如他要求被访问者很快的画出城市的地图,“好比你对一位从来没有来过波士顿的人,把这个城市的一切主要特点描绘给他。”另一种方法是他要求被访问者流出他自己认为这座城市最有特色的之所在,从大门上的门闩直到整个地区,只要求他本人认为有特色就行,而且还要求被访问者详细描绘穿过城市的几条街沿途给他印象最深之处。其他还提出各种问题:要求被访问者标出一些地点并加以描绘,主要指那些与城市主要特色有关的地点,以及与其情感上有密切联系的地点或建筑。

8意象空间的影响因素:

1)待查

2)

3)社会、经济与阶层。Ladd、Orleans、Steak研究了不同社会阶层在城市意象上的差别。对洛杉矶的研究表明,经济富裕的阶层比穷人对城市意象的范围可能大1000倍。Appleyard在委内瑞拉的研究说明,有汽车的人的意象地图比没有

汽车的人要大得多。80%靠公共交通的人的意象地图,不但局限而且往往不准确。因此交通工具对意象之形成有突然重要作用。一般熟练的工人与公共管理人员头脑中的地图最准确。但凡受教育多的热就善于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连接起来,受教育少的人就很那把头脑中的东西用图示表示出来,他们头脑中的地图几乎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而受教育多的人则比较客观,但有时长出错,因为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推测一些并没有去过的地方。

4)待查

5)物质环境。人们对城市的感知与意义在很大的程度上仍然取决与环境本身的特点。“居民所见到的,感觉到的城市结构具有超越一切的重要性。”他们在研究了四座英国城镇后发现,凡城市中有小山或高地的,大大有利于居民形成对城镇的意象。

第八章

城市社会福利

1国家政策法律定义: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

四项社会保障内容的比较

城市社会学期末试题整理

城市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 1城市生态化:城市生态化以人和环境的协调为根本价值取向,以生态文明为标志,调控人口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在生产过程,推动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融合的复合型城市生态系统。就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货运中转理论:货运中转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一种假说,它强调交通运输在城市定位中的作用。所谓货运中转,是指商品在运输中不得不中断原来的运输方式,并转到另一种运输系统中去的情形。货运中转有两种情形:一是单纯由地理因素造成的机械性中转,另一种是商业性中转或称贸易中转。 3 城市人口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方面的构成情况。 4、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5、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个职业向另一个职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位置移动现象。它是社会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6、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 7、郊区化:是指在特大城市郊区,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大城市出现的地域职能结构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包括具有向心倾向的商业、服务业,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多项市区地域功能的地域综合体,这个过程成为“郊区化” 8、逆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9、城市文化冲突: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的矛盾,既表现为不同城市文化系统(如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表现为同一城市文化系统内不同文化元素(如主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冲突。 10、城市文化融合: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文化分化、文化整合和文化适应三个过程。 11、城市社会问题:是指在城市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又称城市问题。 12、城市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能够维持多大规模的人口得以生存的潜力。二: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1)城市发展研究,(2)城市空间结构研究,(3)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4)城市社会结构研究,(5)城市 化研究,(6)城市文化研究,(7)城市社会问题研究,(8)城市规划研究,(9)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1)科学认识城市社会现象 1)揭示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2)理性认识城市社会问题 3)科学预测城市社会发展趋势 实践意义1)预防和缓解城市社会问题 2)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3)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 4)引导积极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 3、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城市社会学2017

城市社会学2017

一、多项选择题 1(5分) 治理的基本特征包括 ?A)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 门√ ?B)治理是一个过程√ ?C)治理是一整套规则 ?D)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 的互动√ ?E)治理是协调√ 治理的特征主要包括: ?A)治理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B)治理不是一种正是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C)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 ?D)治理是自上而下的 ?E)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而是一个过程√2(5分)

制度的文化主要由哪些层面构成? ?A)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 ?B)传统、习惯、经验与知识积累形成的 基本层面√ ?C)理性设计和建构的制度文化的高级层 面√ ?D)民风民俗 ?E)机构、组织和设备等的实施机制层面 √ 3(5分) 现代化的城市危机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 ?A)商业化 ?B)信息化√ ?C)全球化√ ?D)知识化 ?E)城市化√ 4(5分) 城市文化传播的过程包括 ?A)采纳阶段√ ?B)接触阶段√

?C)显现阶段√ ?D)融合阶段√ ?E)选择阶段√ 5(5分) 城市社会福利的内容主要包括 ?A)针对外来人口的社会福利体系 ?B)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体 系√ ?C)满足社会共同生活需要的服务体系 √ ?D)针对军人家属的设置福利体系 ?E)针对特殊困难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 6(5分) 城市文化冲突具有的主要特征包括 ?A)经济型 ?B)时代性√ ?C)民族性√ ?D)社会性

?E)区域性√ 7(5分) 治理和统治的区别在于 ?A)权力的时限不同 ?B)行为主体不同√ ?C)权力运用的方式不同√ ?D)服务的对象不同 ?E)权力配置的形式不同√8(5分) 城市公共危机的基本特征包括 ?A)两面性√ ?B)紧迫性√ ?C)不确定性√ ?D)高风险性 ?E)社会性√ 9(5分) 城市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 ?A)娱乐休闲的功能√ ?B)社会规范的功能√

语义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作为语言学一个分支的语义学 语义学的建立以法国学者米歇尔·布勒阿尔1897年7月出版《语义学探索》为标记。 该书1900年翻译为英文“语义学:意义科学的研究(Semantics: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 这本专著材料丰富,生动有趣,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全书共三编:1,讲词义变化的定律,介绍变异、扩散、类推等概念;2,讲如何确定词义,介绍释义、比喻、多义、命名等;3,讲词类、词序、组合规则等,涉及语法意义。 除了语言学的语义学,还有逻辑学的语义学,哲学的语义学,还有心理学家对语义的研究。 a,逻辑学的语义学是对逻辑形式系统中符号解释的研究,又称“纯语义学”,对象并非自然语言的语义。 b,哲学的语义学围绕语义的本质展开涉及世界观的讨论。“语义学”或“语义哲学”又是本世纪前半叶盛行于西方的至今仍有影响的一个哲学流派的名称。 c,心理学家研究语义,主要是想了解人们在信息的发出和接收中的心理过程。 d,语言学的语义学把语义作为语言(乃至言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语义间的关系等等。 布勒阿尔的书给语义的发展以重要地位,声称研究语义的变化构成了语义学。同时它把语义限制在“词语”的意义上,主要是词义上。这两个特点一直贯穿在他以后半个多世纪的若干代表性著作里。 继布勒阿尔之后,一部有世界影响的语义学专著是两位英国学者奥格登和理查兹合写,1923年出版的《意义的意义》(The Meaning of Meaning)。这两位学者还曾共同创制了后来遭到各种非议的“基本英语”(Basic English).

城市社会学重点(补充版)知识分享

城市社会学重点(补充 版)

城市社会学 题型:填空名词解释不定项选择题论述简答时间:6月3日晚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概述 1城市概念的关键理解: 1)人口聚集(城市和城市社会组织行成的基础) 2)非农生产(区别于农村,体现社会分工) 3)市场(城市运作的经济动力) 体的城市社区,而多元城市社区的结合构成了城市社会这一开放性社会系统。若从主体与客体角度看,是人与自然和文化的有机统一体;若从地狱共同体的角度,是多类社区的有机结合体;若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是古代、近代、现代城市更替的社会有机体。 4经典社会学的城市观点: ?滕尼斯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 (1)礼俗社会:以农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人们有共同的利益和生活目标,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自然的社会关系支配一切,大家共同劳动,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由共同的语言和传统维系在一起,有共同的善恶观念,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2)法理社会:以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法律和理性支配一切,习俗和情感的作用减弱,人们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彼此冷漠,互不关心。 ?涂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⑴机械联结是指在共同信仰和习惯、共同仪式和标志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联系,是乡村的特征; ⑵而有机联结是城市的特征,它是建立在相互差别基础上的依赖于复杂的劳动分工的社会联系,人们从事不同职业,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整体。 ★迪尔凯姆认为分工是城市的特征,是破坏传统社会整合性的力量和建立新型社会聚合力的基础。他认为城市内的社会差别和个性发展,是保持社会聚 ?齐美尔的城市精神生活 ⑴主要观点:城市生活环境复杂、生活节奏较快、社会组织严密、时间观念强、感官刺激强烈,个人应学会适应城市。在他看来,都市是完全不同于乡村的世界,都市的制度和过程改变了人的心理、性情和行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性的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个人必须适应都市。 ⑵齐美尔指出出现代生活最深刻的问题是个人面对都市中的各种力量、传统、文化和技术如何保持存在的自主性和个体性,个人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外部力量。 认为同农村人的偏狭、封闭相比,都市人在精神上是自由的,但是与这种自由相伴而生的是孤独和失落的情感。 ⑶齐美尔认为都市中的“客观精神”与“主观精神”的发展不平衡。在他看来,正是都市滋养和产生了现代两种形式的个人主义:第一都市将个人从各种压迫性的关系中解放出来,赋予每一个个人自由和独立性;第二,在19世纪浪漫主义的鼓舞下,另一种个人主义理想出现了。 ?韦伯的城市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 韦伯考察了西方和东方历史上的城市并加以比较,在1920年发表的《论城市》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型的完全城市社区”。他认为这种完全城市社区应该具备贸易、军事、法律、社交和政治等方面的职能。它需要具备下列特征:①城市以贸易和商业为基础;②城市相对自治;③城市内存在一定的民间社团性组织和正式组织;④防卫力量。韦伯认为只有中世纪的城市才是完全城市社区。同时,他强调政治、经济因素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政治、经济的互动不同,产生的城市也就不同。 5城市社会学在我国的早期探索:20世纪初传入我国,最早资料可查是1917年清华大学教授狄特莫指导该校学生在北京西郊对195家居民的生活费用调查。 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 1人类社会生命网:竞争、冲突、适应、同化 2社会生态平衡:帕克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生态和文化两个层次组织起来的,竞争是共生层次的基础,而沟通及共识是文化层次的基础的,两个层次是整个社会的两面。 3帕克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总的来说,有三点:第一,帕克把城市看作一种分析单位。第二,帕克认识到日益以正规结构为其特征。第三,帕克强调城市生活的心理因素。

语义学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 摘要:一词多义指一个词项具有多个相关义项的语言现象。新义项的产生不是随机的, 也不是盲目的, 而是人类认知参与下语言历时变化的结果, 因此认知角度的一词多义研究能够比较清楚地揭示一词多义的根源与本质。新义项以基本义项为核心, 按照辐射型或链接型方式排列, 构成一个词项意义的原型范畴。人们总是从基本义项出发, 主要利用隐喻和转喻思维等方式, 将新义项赋予现有词项, 从而使一词多义现象表现出明显的认知理据性。 关键词: 认知; 一词多义; 范畴化; 隐喻; 转喻 Abstract:Polysemy is the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which a lexical item has more than one related meaning. It is the diachronic result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facilitated by human cognition. New meanings, centering on the basic meaning and arranged in a radiant or linear manner, form the prototypical category of a w ord. People tend to attach new meanings to a lexical item by w ay of categorization, metaphor and metonymy, which results in the striking motivational features of polysemy. Key words: cognition, polysemy, categorization, metonymy, metaphor 几乎所有的语言中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 即一个词可能会承载二种以上的意义, 语言学家将此语言现象称为一词多义现象。通过赋予同一词形以更多的词义来减少词的数量, 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减轻了人们词汇记忆的负担,是人们进一步认知世界的简便、有效的途径,是优于造词、构词和借词的语言手段。因而,一词多义现象一直成为了语义学研究的热点。传统的理论对于一词多义现象做过众多的研究, 其中主要有: K atz 和Fo rdo r( 1963) 基于组词间的类似性提出的语义成分分析法(semantic feature analysis); 由德国学者J. Trier 提出的词在语义上是互相联系的完整的词汇系统语义场理论以及传统的真值语义分析。传统的语义学理论更多地将它归于历史的、社会的因素。这些固然是词义变化的重要因素, 但它们只是外部因素, 传统的语义学理论终究没有看清词义变化和一词多义的关系, 也未能充分地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缘由。本文试图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运用范畴化的型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方式,发展模式以及认知手段进行研究。 1.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 认知语言观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及对语言形成的本源作用, 但更强调人的认知的参与作用, 认为语言不能直接反映客观世界, 而是由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作用之。所谓“心生而言立” , 其认知模式是: 客观世界—认知加工一概念生成一语言符号(赵艳芳,20 0 1 : 3 5 )。Lakof与Jo h n s o n (1 9 8 0 : 1 9 5 : 1 9 9 9 ) 以及L a k o f (19 8 7 )根据他们提出的体验哲学认为: 人类的认知、概念、意义、推理和语言等均源于对客观外界的感知和经验, “体验哲学和C L (cognitive linguistics ) 认为认知来源于实践, 语言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 (王寅, 2 0 0 5 : 1 6 )。认知是和语言不可分的, 认知是语言的基础和发端。语言是由客观世界, 人的认知体验, 社会、文化历时与共时价值观及其语用因素促动形成的、具有动态演绎、延异性质和形态的象征符号系统和精

城市社会学复习

第一章 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城市发展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城市社会结构研究、城市化研究、城市文化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流派:人类生态学派、社区学派。 3、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一是城市社会学方法论;二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三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 第二章 1、定义城市的不同学派有:防御说、私有制说、集市说、地利学说。 2、中世纪东西方城市发展有哪些不同点?答:a、从城市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而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历史。B、从城市的地位与作用来看,中国城市是政治中心,主要承担军事、行政职能,而欧洲的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C、城市内部矛盾不同,中国中世纪的城市内部主要矛盾是封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西欧的城市内部矛盾则是工商业者、自由民与封建主之间的矛盾。D、城乡关系不同,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特点不同。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是通过垄断价格、商品交换不等价实现对农村的剥削;中国城市是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不仅在经济上剥削农村,而且在政治上控制农村。 第三章 1、试模仿沃思论述的“城市人格”及其成因方法,分析“乡村人格”及其成因。答:第一个因素:人口规模。农村人口减少,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机会减少。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原先的竞争、理性的关系被初级程度降低,社会互动呈现实名制的特点。第二个因素:人口密度。一方面,密度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压力变小,是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变得友善;另一方面,密度减少导致城乡之间的距离缩小。第三个要素:人口同质性。同质性构成了阶段和种族的界限。同质性越高,社会分化减弱。公共生活实名性和个人性程度提高。 2、根据新城市主义的观点,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是怎样的关系? 答:新城市主义是建筑与规划之间中主张复兴传统社区空间格局的运动。 城市环境的设计要满足一下要求:a、尺度要小,所有场所都可步行抵达;b、要有适当尺度的公共场所,以便人们有机会参与更大范围内的公共性活动或表达和维护他们的社群利益;c、社区的格局是混合型的,以便满足居民的购物、娱乐、学习、交往、接受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需要;d、居民与工作机会应该保持合理比例,原则上愿意工作的居民可得到的工作岗位在比例上是平衡的;e、创造有利于人们直接交往的人文环境;f、要有鲜明的街区建筑。所有的设计理念都指向促进日常际遇、人际交往、社群互动的目标,指向有助于培育和发挥社会沟通网络和社区归属感。 第四章 1、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上的配置,是城市功能地域结构的表现。 2、城市区位优势指:a、交通的便利性b、经济腹地c、沿海通商条件d、原料产地 3、工业布局理论奠基人是韦伯 4、库利在货运中转理论中发现,城市可以成为服务周围地区的中心集散点。 5、传统的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城市域模型。 6、都市带指有许多都市区连绵而成的巨大的、多核心的城市密集地域结构系统,它是城市发展经历了以集聚为主的城市化和聚集与扩散并行的两阶段之后形成的一种布局,是伴随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作为城市化的新阶段在地域形态上的反映。 7、城市地域运动的两个特性:结节性和均质性,从而呈现两种地域运动:结节运动和均质运动。 8、简述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的异同。 答:它们是传统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同心圆理论: 是伯吉斯通过对美国芝加哥的研究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分异的五种作用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型离心。城市内部各个功能区是按同心圆状配置的,围绕城市中心,形成许多环带。这些环带是:中心商业区,位于城市中y,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是民生活和公共活动的集中点,是城市的中枢;过渡带,围绕城市商业区形成城市的过渡带;工人住宅区,居住环境优于第二层中产阶级住宅带,居住环境十分优越,具有一流的旅馆和公寓,并且出现地方性的商业中心;通勤带,沿高速交通线路建设的高级住宅区。 扇形理论: 是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与1939年提出的是以房租指标研究城市地域运动,交通干线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功能地域沿交通路线扩展,是城市呈扇形向外发展。 该模型是在同心圆模式的基础上强调交通线路作用,因此可以说是同心圆模式的变种。 多核心模式: 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多核心模式与同心圆模式和扇形模式相比,多核心模式不仅强调城市地域分化到一定程度之后会产生离心作用,城市的生长是围绕多个核心进行的;多核心模型强调郊区的存在;强调生态环境对城市地域分化的重要影响,强调交通条件对城市地域分化的影响,最开始是分割继而导致离心化。 9、简述地域分化的结果。

语言学重要概念梳理(中英文对照版)

第一节语言的本质 一、语言的普遍特征(Design Features) 1.任意性 Arbitratriness:shu 和Tree都能表示“树”这一概念;同样的 声音,各国不同的表达方式 2.双层结构Duality:语言由声音结构和意义结构组成(the structure of sounds and meaning) 3.多产性productive: 语言可以理解并创造无限数量的新句子,是由双层 结构造成的结果(Understand and create unlimited number with sentences) 4.移位性 Displacemennt:可以表达许多不在场的东西,如过去的经历、将 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或者表达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等 5.文化传播性 Cultural Transmission:语言需要后天在特定文化环境中 掌握 二、语言的功能(Functions of Language) 1.传达信息功能 Informative:最主要功能The main function 2.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人类在社会中建立并维持各自地位的功能 establish and maintain their identity 3.行事功能 performative:现实应用——判刑、咒语、为船命名等Judge, naming,and curses 4.表情功能 Emotive Function:表达强烈情感的语言,如感叹词/句 exclamatory expressions 5.寒暄功能 Phatic Communion:应酬话phatic language,比如“吃了没?” “天儿真好啊!”等等 6.元语言功能 Metalingual Function:用语言来谈论、改变语言本身,如 book可以指现实中的书也可以用“book这个词来表达作为语言单位的 “书” 三、语言学的分支 1. 核心语言学 Core linguistic 1)语音学 Phonetics:关注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过程,着重考察人类语 言中的单音。Its main focus is on the articulation,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human sounds, especially isolated sounds 2)音位学Phonology: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对出现在某种特定语言中的语音及其 组合、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的语言学分支。The branch of linguistics which studies the sound patterns from function perspective. 3)形态学 Morphology:研究单词的内部构造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words 4)句法学 Syntax:研究组词造句的规则the rules governing the combination of words into sentences.

对于城市社会学的认识与探究.

对于城市社会学的认识与探究 摘要纵观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到两点启示: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引擎,综合应用多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理论创新的途径。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城市社会学研究越来越重要。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日益成为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社会学思想在欧洲诞生以来,出现了多种流派和理论,形成了多种研究范式,每种研究范式都规划出不同的学科框架,但是统一的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在这种情境下,我国的城市社会学究竟怎样建设和发展,是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研究城市社会学近百年的发展轨迹,可以为我国城市社会学学科建设乃至城市建设提供启示。城市社会主体是由男人与女人共同构成的。城市发展与女性解放密不可分,同时,女性赋权的增加也可以极大地推动城市的合理发展;城市中的女性空间研究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时代中女性的生存境遇。女性主义城市社会学研究将为创造更加平等、和谐的城市社会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发展轨迹城市问题城市建设城市气质女性视角 正文 一、城市社会学的发展轨迹 1.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的引擎 欧洲社会学家关注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开端。19世纪的工业革命加快了德、法等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速度,大量农村人涌人城市。伴随着城市人数激增,许多城市失业问题突出,食物、住房、医疗卫生设施严重短缺,进而引起疾病流行,犯罪率上升,城市秩序混乱,城市人生存状态不断恶化。这些问题引起了滕尼斯、迪尔凯姆、齐美尔、韦伯等社会学家的关注,他们开始研究城市。滕尼斯比较了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阐发了城市生活的特性;齐美尔从城市社会心理的角度揭示了城市的高节奏和理智化的精神生活特征;迪尔凯姆发现城市社会是典型的有机团结,存在着非人格性、异质化和竞争等问题;韦伯建构了城市理想模型,把中世纪城市看作历史上唯一的完全城市社区。指出现代城市因过分理智和重视利润而衰落。虽然这些社会学家没有提出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具体方案,但是他们采用乡村与城市相对照的模式来研究和揭示城市的特性,发掘当时城市社会问题的根源,是以理论方式对当时城市社会问题做出的回应。 美国城市社会问题触发了芝加哥学派的人类生态学研究。20世纪初,美国从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过渡,大量农民和移民涌进城市。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与城市容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社会失序程度相当严重。在工业发展迅速的芝加哥市,“举目皆是移民和季节工”。庞大的城市贫民队伍使城市更加混乱不堪。“几乎所有都市都存在大面积的贫民窟。贫民窟中恶劣的生存环境,又反过来造成这里人口教育水平低下、道德水准滑坡、暴力、犯罪、种族冲突盛行。”城市几乎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人类生态学理论的创始人帕克在做新闻记者期间,广泛地观察和接触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的越多,他的困惑就越多。“几乎可以肯定,帕克在面对这些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的时候,缺少一种思维和分析的武器,不能解决他自己的困惑。”这些困惑驱使帕克转入社会学研究来寻找解答,于是帕克带领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师生对芝加哥市展开大规模研究,旨在发现城市人口和社会机构组织而成的特定秩序及其影响因素,解除当时出现的城市失序状态。 英国城市住房问题是新城市社会学的缘起。20世纪50年代,英国开始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体系,这个体系涉及医疗保健、住房改革、城镇规划、教育等方面,试图逐步用社会化的消费方式解决市场模式存在的问题。雷克斯和帕尔等社会学家关注这一问题,孕育了新韦伯主义城市社会学理论。 欧洲的城市社会危机引发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研究。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城

城市社会学第3阶段测试题

第三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城市社会学》第九章至第十二章(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城市社会问题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体现了城市社会问题的() A、普通性 B、特殊性 C、爆发性 D、复合性 2、在城市社会问题的综合治理中,把城市看作一个整体,体现的是()。 A、整体性原则 B、协调性原则 C、特殊性原则 D、互动性原则 3、下列关于城市流动人口描述不正确的是()。 A、数量大 B、从事经济活动为主 C、短期停留 D、增长速度快 4、工人不愿意结构现有的报酬或劳动条件,自愿放弃失业,是()。 A、自愿性失业 B、非自愿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非结构性失业 5、劳动者暂时退出工作岗位,等待新的就业机会,反映的是()。 A、隐性就业问题 B、结构性就业问题 C、间断劳动就业问题 D、显性就业问题 6、功能主义者看来,贫困的原因是()。 A、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 B、利益争夺 C、社会快速变迁的结果 D、失业 7、城市发展指标体系应有利于进行国内各地区的对比,反映的是指标编制的()。 A、主体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可比性原则 D、动态性原则 8、下列关于城市发展模式描述错误的是()。 A、城市发展模式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模式 B、城市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 C、城市发展模式各国有统一的模式 D、城市发展模式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 9、从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式看,城市发展模式可分为() A、外延粗放型发展模式与内涵集约型发展模式 B、“外溢”式发展模式与“跨越”式发展模式 C、可持续发展模式与不可持续发展模式 D、要素自发式模式与制度先导模式 10、关于生态经济城市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_2010级社工专业必修课_ 理论学时:__34_ 实践学时:___2__ 一、课程说明 1、开课的意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开课的意义 运用城市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城市发展,不仅是把握城市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是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认识和理解的一条必经途径。因此,学习城市社会学这门课程对于学生了解城市发展、关注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2)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的开课对象是社工专业学生,属于社会工作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者将了解如何运用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去分析社城市发展,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实事求是地把握和体察当代中国的国情,运用城市社会学知识,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3)目的与任务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社会城市理论、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社会结构、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城市发展的实践中去。 2、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基本概念与经典理论;了解城市起源与发展、城市生活方式、城市规划、管理等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认识城市化、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与城市社会问题的关系,如何应用城市社会理论与方法解决城市社会发展问题。 3、课程简表: 二、大纲本文 (一)课程内容与重点难点 第一章绪论 1、学习目标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研究方法,以及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使他们产生对城市社会学学科的初步认识。 2、课程内容 第一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城市社会学主要研究课题

关于帕克的城市社会学理论

Park,Robert Ezra (1864~1944) 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864年2月14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鲁泽恩郡一个商人家庭。就学于密执安大学,1887年获哲学学士学位。随后投身新闻界,热衷于城市社会问题和贫民阶层的调查报道。自1898年起,先后到哈佛大学、海德堡大学深造,师从W.詹姆斯、J.罗伊斯、G.齐美尔等。1904~1905年任哈佛大学哲学助理教授,曾协助黑人领袖B.T.华盛顿研究种族问题。1914~1936年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25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主要著作有:《社会学导论》(与E.W.伯吉斯合著,1921)、《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与伯吉斯和R.D.麦肯齐合著,1925)、《人种与文化》(1950)、《人类社区,城市和人类生态学》(1952)。 帕克认为社会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他在社会学研究上有两大兴趣,即种族和城市。在种族研究中,提出了表示个人间、团体间的密切程度的“社会距离”概念,并探讨“种族偏见”与“种族冲突”的关系。他认为,美国社会较其他社会种族偏见小但冲突大,这是因为美国社会开放、进步,黑人不满意、不顺从传统的不平等秩序。帕克从新闻媒介、商业活动、行政管理三个方面为城市下定义,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方式。他对城市的研究主要包括人口、邻里关系、职业三个方面。他根据社会成员行为上相互作用的方式,把社会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竞争、冲突、调节、同化。帕克对社会学的贡献还突出地表现在对社会学人才的培养方面,如E.W.伯吉斯、L.沃思等著名社会学家曾是他的学生。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之一。早年就学于密歇根大学,1887年获哲学学士学位。自1898年起,先后到哈佛大学、海德堡大学深造。1904~1905年任哈佛大学哲学助理教授,1914~1936年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25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帕克认为社会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他主要研究种族和城市问题,在种族研究中,提出了表示个人间、团体间的密切程度的“社会距离”概念,并探讨“种族偏见”与“种族冲突”的关系。他认为美国社会较其他社会种族偏见小但冲突大。帕克从新闻媒介、商业活动、行政管理3个方面为城市下定义,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方式。从城市的人口、邻里关系、职业3个方面着手研究。他根据社会成员行为上相互作用的方式,把社会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竞争、冲突、调节、同化。帕克对社会学的贡献还突出地表现在对社会学人才的培养方面,E.W.伯吉斯、L.沃克等社会学家曾是他的学生。著有《社会学导论》(合著)、《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合著)、《人种与文化》、《人类社区,城市和人类生态学》。 R.E.帕克认为,社区的本质特征是:①有一个以地域组织起来的人口;②这里的人口或多或少扎根于它所占用的土地上;③这里的人口的各个分子生活于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帕克关于社区本质特征的观点,对社区的研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芝加哥学派与社会分析 芝加哥学派在二十世纪初兴起,主要由芝加哥大学的R·E·帕克(Robert Ezra Park)、E·伯吉斯(Ernest Burgess)及其它城市社会学家所建立。二十年代帕克和伯吉斯指出五种经常在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同心圆区域,当中包括被视为最易爆发危机或分崩离析的“转变中区域”。在四十年代,亨利·麦凯(Henry McKay)和Clifford R. Shaw 聚焦于少年越轨行为(Juvenile Delinqency),发现他们都

城市社会学期末试题精选文档

城市社会学期末试题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城市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 1城市生态化:城市生态化以人和环境的协调为根本价值取向,以生态文明为标志,调控人口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在生产过程,推动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融合的复合型城市生态系统。就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货运中转理论:货运中转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一种假说,它强调交通运输在城市定位中的作用。所谓货运中转,是指商品在运输中不得不中断原来的运输方式,并转到另一种运输系统中去的情形。货运中转有两种情形:一是单纯由地理因素造成的机械性中转,另一种是商业性中转或称贸易中转。 3 城市人口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方面的构成情况。 4、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5、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个职业向另一个职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位置移动现象。它是社会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6、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 7、郊区化:是指在特大城市郊区,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大城市出现的地域职能结构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包括具有向心倾向的商业、服务业,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多项市区地域功能的地域综合体,这个过程成为“郊区化” 8、逆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9、城市文化冲突: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的矛盾,既表现为不同城市文化系统(如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表现为同一城市文化系统内不同文化元素(如主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冲突。 10、城市文化融合: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文化分化、文化整合和文化适应三个过程。 11、城市社会问题:是指在城市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又称城市问题。 12、城市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能够维持多大规模的人口得以生存的潜力。二: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1)城市发展研究,(2)城市空间结构研究,(3)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4)城市社会结构研究,(5)城市 化研究,(6)城市文化研究,(7)城市社会问题研究,(8)城市规划研究,(9)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1)科学认识城市社会现象 1)揭示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2)理性认识城市社会问题 3)科学预测城市社会发展趋势 实践意义1)预防和缓解城市社会问题 2)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3)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 4)引导积极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 3、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语义学复习提纲

概念: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任意性:也叫绝对任意性 理据性:也叫相对任意性、可论证性、象似性 从语言发展阶段看:原生阶段具有任意性、派生、合成阶段具有理据性,句法组合具有象似性。从语言系统看:单纯词具有任意性。合成词和句子具有任意性。任意性和理据性都是语言符号的特点。 本义、 一般指词的原始意义或较早的意义,从字面上讲,也就是本来的意思。 引申、 引申大体上可以分成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 引申义 词语由本义引申而成的新义。 语义特征(义素)义素 对义位(义项)进行分解得到的语义区别性特征。 语义场、 语义场实际是以一个共同的意义成分为核心聚集起来的词义的聚合。这些词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意义上形成一个“场”。 语义场类型 (1)联想语义场: 上下位义场:同属于一个上位概念的下位概念构成联想语义场。颜色词和亲属词。 部分整体义场 顺序义场 2)反义义场 极性对立义场:非A一定B:大小 互补反义义场:非A即B类:死活 关系反义义场:夫妻 (3)同义义场 生日/诞辰父亲/爸爸 (4)多义义场 语义范畴、 语法范畴: 把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综合和概括所形成的语法意义的类别 论元(语义角色、语义格)、题元 跟动词发生语义关系的名词(代词)是题元(theme),根据名词和动词具体的语义关系,每一个题元便获得了一个题元角色(thematic role)。乔姆斯基提到的题元角色主要有以下一些:(1)施事(Agent)

(2)受事(Patient) (3)主事(Theme) (4)经事(Experiencer) (5)与事(Beneficiary) (6)工具(Instrument) (7)处所(Location) (8)目标(Goal) (9)来源(Source) 范畴、 大脑对客观世界进行认知加工,经过加工后的世界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认知加工过程就是对事物的分类过程即范畴化过程,结果形成认知范畴。 家族相似性 通常认为某一词类的全体成员一定共有某一分布特征,那么全体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1.以运动会为例,各种比赛项目交叉相似。称为家族相似性。 二、原型 .原型是某类范畴中最好、最典型的成员。跟它最接近的成员最具原型性,反之为边缘成员有以下特点: ①决定范畴内涵的属性机器数目是不确定的。 ②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③成员的地位成员不平等④原型性更高的成员最大限度地区别于其他范畴的原型成员⑤原型是由完形感知形成的。 原型施事、 原型施事范畴中最好、最典型的成员。有5个特征,分别是:自主性、感知性、使动性、位移性和自立性。 原型受事、 原型受事范畴中最好、最典型的成员。有6个特征,分别是:受动、变化、自立、渐成、关涉、类属。 隐喻 借助具体事物谈较为抽象的事物。基本表达公式:A是B。 转喻 根据两个事物的相关性,以一个代替另一个的现象。也是人类普遍的思维方式。 框架: 为了理解语言中词的意义,首先要有一个概念结构,这个概念结构为词在语言及言语中的存在和使用提供背景和动因。这个概念结构就是语义框架。理解其中一个概念就要激活整个框架和框架内所有元素。 意象图式、

城市社会学概念整理

城市社会学(也叫“都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社会学科。具体地讲,城市社会学主要是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区位分布、城市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城市化以及城市的社会组织、管理和规划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作为一门科学其主旨在于尽可能多的对那些与城市生活有关的人类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社会: 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识,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社会学视角的城市: 1、城市反映了一种社会空间辩证法,它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人们在改变城市空间的同时,又被他们所居住和生活的城市空间所改变 2、城市社会展示出多种多样、各具特征的邻里单元的镶嵌体(不同的社会群体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空间单元,处于不同的城市空间)(中山路改造) 3、城市的社会结构反映了她们周围的经济、人口、文化、和政治背景。因此,北美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欧洲城市不同的特征。(欧洲城市特色与北美城市特色的比较) 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 1、系统分析法 系统是由各种具有内在联系的要素组合成的有机体,系统内部的诸要素必须同外界环境保持协调一致。我们在研究城市时,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城市内部自然、社会、经济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又要研究城市外部即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2、比较分析法 纵向比较就是沿着时间的顺序,从发生发展的程序上对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城市现象延续了几千年,纵向比较有很宽的对比幅度和对比领域。横向比较是指同一时间刻度上对不同地域的城市进行比较。 3、历史分析法 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经历了一个有小到大、有少到多、有原始简单到现代复杂形态的发展过程。我们把分布在不同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排列起来,就可以看到城市发展的时间顺序和历史阶段,城市社会学要用历史的、动态的观点研究城市,揭示各种因素和各种力量在城市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所起的作用,分析城市发展的推动或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把握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的预测城市发展的历史趋势。 4、结构功能分析法 结构功能分析的任务在于揭示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积极克服负功能。不断完善正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保持社会的稳定。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法研究城市,就要分析城市社会的结构(如地域结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文化结构、社会心理结构)以及这些结构所发挥的功能,

城市社会学考试复习

城市社会学 题型:名词解释+简答60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30+分) 论述40分 一、名词解释 1.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P45 (1)礼俗社会:以农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人们有共同的利益和生活目标,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自然的社会关系支配一切,大家共同劳动,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由共同的语言和传统维系在一起,有共同的善恶观念,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2)法理社会:以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法律和理性支配一切,习俗和情感的作用减弱,人们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彼此冷漠,互不关心。 2.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P46 3.结节性和结节地域P85 城市的结节性是指城市地域中某些地段对人口流动和物质能量交换所产生的聚集作用。 结节地域是指吸引区和结节点的组合。结节点是指具有聚集性能的特殊地段。吸引区是指结节点服务于一个或大或小的区域。 4均质性和均质地域P87 均质性是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保持同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的作用下,城市地域中出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明显的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5社会结构P113 广义而言,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基本要素之间的稳定持久的联系模式。 狭义而言,社会结构是指由社会分化产生的各主要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模式。 6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实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P118 7社会分层是对社会阶层和阶层结构的分析研究,是社会学研究中的最重要的传统领域之一。P122 8自由流动和结构性流动P128 自由流动是相对于结构流动而言的,是指个别发生的流动,是由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或地区的移动。 结构性流动是指凡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或由于某项社会发明与创造而引起的相当多的人的流动,包括有组织和无组织的流动。 9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P129 代内流动,指一个人一生中在职业和地位方面的水平的或垂直的流动。 代际流动是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流动,具体操作是通过测量儿子的职业与父亲的职业的异同表示出来的。 10城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P169 城市物质文化是,又称表层的城市文化。是通过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文化,由城市可感知的有形物质实体组成。 城市制度文化。又称中间层的城市文化。是通过城市规范与制度体系现出来的文化形式。城市精神文化,又称深层的城市文化。包括城市的知识、信仰、习惯、法律、道德、习俗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