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青海藏族人口数量历史考察_贾伟
- 格式:pdf
- 大小:184.51 KB
- 文档页数:4
明代西宁卫户口考辨
贾伟
【期刊名称】《青海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2(000)004
【摘要】@@元亡明兴,河湟地区传檄而定,在湟水流域设西宁卫以镇守之。
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人文环境较前朝有了较大改观,作为“一方全史”的方志也相继出现。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造成了各个史志中记载的户口数据各不相同,使研究者莫衷一是。
笔者不揣浅陋,试对明代西宁卫户口数作一考辨,以求教于方家学者。
……
【总页数】4页(P92-95)
【作者】贾伟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学院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7
【相关文献】
1.明代天津筑城置卫若干问题考辨
2.论明代西宁卫“寺堡”
3.明代西宁卫的镇戍、屯田与河湟边地社会
4.关于《明代户口新探》、《清代人口考辨》两篇论文的质疑
5.明代西宁卫陈土司家族之始祖建构
——以新见《陈氏家谱》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代青海考察记及调查资料考述张双智杜常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青海西宁810008)摘要:晚清时期,庄俊元、阔普通武、裴景福、康敷鎔等官员因公或遣戍西宁,将在青海亲历见闻记录下来,形成了最早的考察记。
北洋政府时期,青海隶属甘肃省。
周希武、林兢、杨希尧、曹瑞荣等人因事调查,更深入地考察青海。
由于军阀征战、中央力量不足、内地人不重视西北等因素,尚没有成规模的团体活动,数量还是不足。
九一八事变后,政府和国人都重视西北大后方开发和建设,青海也备受关注,中央机构、官员、记者、学者纷纷到青海考察和学术调查,发表上百种考察行记、调查报告、文章。
很多学者都受过现代科学训练,运用田野调查、比较、仪器勘测、个案分析等方法,记录了青海海拔、气候、民族、人口、宗教、经济、教育、民俗、畜牧、地理、地质等,配以表格、地图、照片,提供了青海社会的全方位资料,对民族、边疆、地理、农牧等学科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青海调查与著述发表的时间与14年抗战基本是同步的,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关键词:民国青海考察社会调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与青海师范大学联合一些学者进行青藏高原历史文化的研究,为了深化对青藏高原各民族历史和社会情况的了解,拟先整理蒙藏历史资料,编纂相关基础研究丛书,近代以来青海考察行记和调查报告就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青海是农牧交错、民族杂居地区,也是中央政府经营西北,治藏、治近代青海考察记及调查资料考述323新的关键之地。
稳定西北应先经略青海,青海不稳定则新、藏危险。
清政府设立西宁办事大臣,作为独立的军府制度,与新疆伊犁将军、驻藏大臣平级,是很有眼光的战略举措,对新疆、西藏起到巩固和防御的作用。
“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发建设青海成为时代的要求,官员、学者、记者纷纷到青海考察或调查,了解社会、宗教、民族、经济、地理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具体建议,为今天的学术研究留下了珍贵历史资料,有必要进行整理和评述。
清代青海郭隆寺简介
清代青海郭隆寺简介
一、概述
青海郭隆寺位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南部,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重要寺庙之一,也是青海四大寺之一。
二、历史
郭隆寺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初名“所袭康萨”,后更名为“郭隆寺”。
清朝康熙年间,在郭隆寺的基础上建筑了规模更大的新寺,增加了僧房和经堂等建筑。
三、建筑
郭隆寺的建筑格局十分宏伟,分为内外两座大殿和两个僧房,整个建筑群分为上、中、下三层,层次分明。
内大殿主要供奉宗喀巴、辟支佛等佛像,殿内壁画精美绝伦,以金、红、绿为主色调,画面生动鲜明。
外大殿主要供奉觉囊觉妙佛祖和特别版的玛尼佛像等。
除了内外大殿,郭隆寺还有大大小小的僧房和经堂,供僧人诵经、修行之用。
四、文化藏品
郭隆寺保存着大量的佛经、佛像、经幡等文物和艺术珍品,其中著名的有一千零八尊的铜制喇嘛塔,造型独特,工艺精湛,是青海省被评为一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藏传佛教艺术珍品。
此外,寺内还珍藏着大量唐卡、佛像、器皿等文化藏品,令人叹为观止。
五、现状
郭隆寺在民国时期曾一度荒废,后来经过修缮,于2001年重新开放,已成为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宗教和文化名胜。
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摄影爱好者和信徒前来参观、朝拜。
同时,郭隆寺也是当地藏族居民的重要信仰场所,有着极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六、结语
郭隆寺作为青海重要的宗教和文化场所,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绝妙的建筑艺术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和信徒前来朝拜、参访,是了解西北地区宗教文化和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青海地区嘎迪林耶杨门门宦的历史与现状调研青海地区的嘎迪林耶杨门门宦,是藏族社会中的重要一族,历史可追溯至唐代,至今仍在青海高原上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
本文将对嘎迪林耶杨门门宦的历史、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并结合实例进行探讨。
一、历史沿革1、起源嘎迪林耶是青海藏族传统村落中,仅次于贡嘎藏区的重要门宦。
据考证,嘎迪林耶的起源可追溯至唐代时期,是唐朝护卫藏地的搜索克撒、副使马腾所率领的官兵在葛木松山下建立的木嗞寨的杰出族人。
2、发展起初,嘎迪林耶门宦在社会中的作用非常有限,只是为了保卫山上的村庄,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嘎迪林耶门宦开始逐渐扮演起了更加重要的角色。
他们除了维护社会秩序、保卫藏族村庄外,还兼具一定的宗教、教育、传媒、经济等方面的职能。
3、分支嘎迪林耶杨门门宦分厂林家、干家、赤家、瑞家等多个分支,其地域分布主要在青海西北部、果洛、德令哈、海南等地区,其中以果洛地区的嘎迪林耶杨门门宦最为知名。
二、现状及影响1、社会影响作为藏族村落中的权威代表,嘎迪林耶杨门门宦在藏族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不仅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代表,还是社区的宗教领袖,维护社区的稳定与互助。
2、宗教影响杨门门宦以清净格鲁派为代表的藏传佛教,是藏族村落信仰的主要形式之一,嘎迪林耶杨门门宦作为地方宗教领袖,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宗教、社区管理等方面的建议和指引。
3、经济影响嘎迪林耶杨门门宦也在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调查,许多嘎迪林耶杨门门宦在旅游领域、牧业领域等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他们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4、教育影响嘎迪林耶杨门门宦还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因此在藏族社区中也负责教育工作。
他们在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当地青少年提供社区教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5、政治影响嘎迪林耶杨门门宦在政治上同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们作为身处于基层的重要代表,对于当地政策的提出和执行有着决策性的影响,在当地政治环境中不可忽视。
青海海东市化隆县百年藏庄的作文如果你是一名化隆人却不知道塔加村的话,你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化隆人;如果你是一个外地人来到化隆而不去塔加村,你绝对会带走遗憾。
塔加村,就是这么一个完美的村落,一个藏在白云深处的百年藏庄。
百年藏庄自古就是军事要塞,清初,化隆地区属甘肃布政司西宁府的西宁县和碾伯县管辖。
境内藏族分为16个部落,每个部落设百长一人管辖,下有乡约,无百户者只设乡约。
千户、百户、百长等头衔,由西宁办事大臣发给委牌,由兵部发给号纸,当时藏族人口约有11032人。
民国二年(公元1923年),民国政府命令各地改厅州为县。
巴燕戎格厅为戎县,设知事,属甘肃省西宁道管辖。
藏族仍分16个部落,人口约有11000余人。
16个部落简称上10族和下6族。
上10族即迭扎族、昂思多族、多巴族、舍仁布县族、安达池哈族、思纳加族、喀咱工哇族、黑城子加合尔族、群加族、水乃亥族;下6族为石达仓族、羊尔贯族、拉咱族、千户族、奔加卜尔具族、科巴尔堂族。
据《西宁府新志》记载:“羊尔贯族,郡城东南二百九十里,相连科巴尔堂族,共八十户,乡约麻尼吉。
”由于古今地名演变,羊尔贯族当指哪里,不得而知,但从上述资料至少可以肯定,羊尔贯族位于科巴尔堂族之北的塔百加一带,也就是现在的塔加藏族乡。
塔加古来就是军事要塞,据当地老人讲述,150多年前,化隆地方土匪横行,曾有马垣地区土匪欲攻打塔加,抢夺地盘,当时塔加人并不知情,后有一个马垣“许乎”(意为与塔加藏族关系甚好的异族朋友)连夜赶到塔加通知当地人,后又连夜返回马垣,因为土匪知道有人报信必杀之。
塔加人得到消息后,一方面立即组织民兵,妇孺皆兵,一方面向山神阿米亚龙祭祀祈祷。
第二日,马垣土匪兵至塔加东面的“朵洞卡”(此山上可将塔加尽收眼底),其土匪首领从简易望远镜中向下一看,出现幻觉,山下乱石瞬间变成无数兵马,浩浩荡荡,顿时长叹“塔加这个锅底看样子是吃不到饭了”,气势尽扫。
其实当时塔加就连妇女们也拔出方鼎幡旗杆为武器,全民皆兵驻守村寨,塔加村民枪法极好,土枪发发中头,经过英勇抗击,土匪大败,仓皇逃窜,塔加保卫战最终以塔加村民大胜告终。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于2012年至2014年间在西藏阿里地区嘴尔县发现了一个古代墓群,称为故如甲木墓地。
其中8座墓葬的时代约为公元3-4世纪,相当于中原的汉晋时期。
共发现32例个体,对其中保存较好的16例个体(7例男性,9例女性)的头骨进行了形态观察和测量分析。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故如甲木古代居民与四川卡莎湖古代居民最接近,相比与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区古代居民的关系,故如甲木居民与新疆多岗和察吾乎四号墓地的古代居民更为接近。
与近现代人群比较,故如甲木与广西壮族和藏族A型的现代居民接近。
线粒体DNA的分析结果表明,故如甲木居民的母系来源多元化,大多数为欧亚东部类群,也有少量是欧亚西部类群,他们对中国现代藏族人群以及西藏的其他一些民族具有母系遗传的贡献。
1引言2012年至2014年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对位于海拔4300m的西藏阿里地区嚼尔县门士乡的故如甲木寺庙周边进行发掘工作,共清理11座墓葬,称为故如甲木墓地。
其中8座为3至4世纪前吐蕃时期墓葬,相当于中原的汉晋时期。
另有3座时代较晚,属于公元7至9 世纪的吐蕃时期。
8座墓葬的埋葬形式有单人葬和合葬,随葬品有丝绸、陶器、木器、铜器、铁器和大量动物骨骼。
其中一座墓葬发现了一个金面具,墓主人的头骨上包裹有“王侯”文的鸟兽纹锦,棺内有大量丝绸织物,有马、羊等动物骨骼随葬,表现出很高的埋葬规格。
故如甲木墓地位于阿里地区的象泉河上游。
象泉河流域是西藏西部最为重要的古代文明发祥地,历史上著名的象雄王国、古格王国都曾以这一流域为中心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化。
由于这一流域毗邻南亚和中亚,因此也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地域,历来被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
可是西藏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考古工作一直都很难做,考古遗址发现的很少,人骨材料相当稀缺。
这次发现的故如甲木墓地是迄今为止阿里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埋葬最集中的墓葬群,是多年来西藏考古工作的一项重大发现。
“南京竹子巷”与青海汉族移民(松木世山人的博文)——民族学视野下民间传说故事的记忆和流变一、问题的缘起青海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传说,认为青海汉族是从“南京竹子巷”迁来的。
故事的大致情节是:在明朝洪武年间的某个正月十五日,“南京竹子巷”的民众在演出社火时捆扎了一个大脚马猴,有位大臣认为侮辱了马皇后(隐射马皇后脚大而丑,当时的女人以小脚为美),朱元璋便将这些老百姓都发配到了西地。
故事有多个版本,[1]在青海民间至少流传了几百年。
[2]“竹子巷”是音译,有关的史料和民间家谱中有苎丝巷、珠玑巷、主司巷、珠市巷、朱子巷、珠子巷、竹丝巷、诸市巷、猪市巷等多个异名。
关于这个传说,地方学者和老百姓中形成了四种主要观点[3]:一是文化符号说。
认为传说只是一个符号。
这种观点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了青海汉族的祖源,认为来自江南的汉族只是明代移民中的极少部分,而传说中的事件又不见于《明史》等正史,说明是当时的文人为团结汉民族而创造的一个符号。
二是机构说。
认为“竹子巷”是明朝的一个官方移民机构,凡是通过这个机构办理手续的人们就以机构借指来源地。
三是驿站说。
认为“竹子巷”是明朝移民集散的“驿站”,人们以“驿站”名借指来源地。
四是信史说,确信传说中的地点和事件是真实的。
上述观点中,信史说影响最大,流传范围也最广。
机构说和驿站说是部分学者的假说。
文化符号说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但需要补充一些有力的新材料,来解读符号化的背景及演化过程。
民间传说的社会影响力非常强大,因此不断有人到南京寻找“自己”的祖籍地。
2005年4月11日至21日,青海日报社主办的《西海都市报》以“寻访娘家”为专栏,每日专版讨论青海汉族的祖源问题,两名记者还专程到南京市寻访传说中的故地,众多专家学者参与讨论。
[4]据说报社每天都要接到上百个与此有关的电话,“有西宁、平安、湟中、大通、民和、乐都、湟源(等县市)的读者”,[5]有的提供线索,有的提供族谱来作证,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青海藏族⼤通回族⼟族⾃治县地处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北部,属西宁市辖县。
地理位置在北纬36°43’—37°23’,东经100°51’—101°56’。
东邻互助⼟族⾃治县,西接海晏县、湟中县,南与西宁市接壤,北与祁连县和门源回族⾃治县相依。
全县总⾯积463.5万亩(3090平⽅公⾥),占全省⼟地总⾯积的0.43%。
东西长约95公⾥,南北宽约85公⾥。
⾃治县成⽴于1986年7⽉10⽇,现辖22个乡、6个镇。
⾃治县所在地为桥头镇,距省会西宁35公⾥。
⼤通常住⼈⼝41.47万⼈,其中农业⼈1129.87万⼈,⾮农业⼈⼝11.6万⼈。
⼈⼝出⽣率14.62%。
死亡率5.06%,⼈⼝⾃然增长率9.56%。
⼤通有汉、回、⼟、藏、蒙等2 3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的43%。
各民族之间⾃古以来相濡以沫,团结和睦。
⼤通⾃古以来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先后⽣活过和正在⽣活的世居民族有羌⼈、匈奴、鲜卑、汉、藏、回、⼟、蒙古等,现在的民族成分有23个⼤通地处青海东北部,三⾯环⼭,中部⾕地,平坦开阔。
地势西北⾼,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地形西北窄,东南宽,形似桑叶。
境内海拔2280⼀4622⽶。
最低处是紧靠西宁的后⼦河双庙村,最⾼处是与祁连交界的开甫托⼭顶。
境内河流密布,沟壑纵横,⼭地河⾕相互交错,蜿蜒起伏。
⽓势雄伟,景⾊壮丽。
⼤通基本上属于⾼原⼭区,全县共有⼤⼩⼭脉30余座。
最⼤的⼤坂⼭,系祁连⼭⽀脉之⼀。
平均海拔4235⽶,最⾼处达4600⽶以上。
⼭势巍峨起伏,峰峭岭险,⼭⾼⾕深,铁⽯峥嵘。
⼭上森林茂密,泉溪涌流,岭有⼗⼆盘,始达其顶。
宁张公路纵贯全境穿⼤坂⼭⽽过,是西宁通往海北及河西⾛廊的要道。
娘娘⼭起于⿊林⼝,⽌于景阳川。
海拔4010⽶,马鞍⼭为⼤坂⼭东部⽀脉,横⽴⼤通县与互助⼟族⾃治县之间,绵延百余公⾥,形如帷屏。
海拔最⾼为4043⽶。
⽼爷⼭耸⽴在县境中部,位于桥头镇,海拔最⾼2928⽶。
论清代“环湖八族”形成的历史背景索南多杰德旦项毛(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兰州730030)摘要:公元16世纪上半叶,大批蒙古族靠武力占据了环青海湖地区的肥沃牧场,而世居当地的藏族各部落被迫渡黄河南迁。
19世纪中叶,藏族抓住青海蒙古族日趋衰落、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起义导致满清政府无暇顾及青海的有利契机,率众北渡黄河,从而形成了青海今天的蒙藏民族分布格局。
本文结合汉藏史书文献,探讨了“环湖八族”形成的历史背景。
关键词:青海湖;历史背景;藏族;蒙古族中图分类号:K28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0)02-0123-03收稿日期:2009-12-29作者简介:索南多杰(1972-),男,藏族,青海共和人,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2008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格萨尔研究。
德旦项毛(1975-),女,藏族,青海贵德人,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格萨尔研究。
纵览青海蒙藏关系史,共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一是蒙古族入驻青海初期的蒙强藏弱、藏被统治的历史时期;其次,随着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的平定及朝廷“善后”方略的实施,出现了蒙藏分治、互不统属的局面;最后,在雍正、乾隆两朝得到休养生息的河南藏族“丁口日繁”,导致“人多地少、不敷游牧”。
出现了藏强蒙弱,以至于河南藏族各部落北渡黄河,赴青海湖游牧并形成“环湖八族”的历史新格局。
本文拟对清代“环湖八族”形成的历史背景作一探究。
一、回归故里是环湖藏族部落梦寐以求的夙愿正德七年(1512年),东蒙古亦不剌率部南破安定、曲先等卫进入青海西北部地区。
次年进至托勒川(今祁连县境内),正德九年至十年(1514~1515年)开始驻牧于西海地区(青海湖一带)。
据《明史》记载:“西海水草丰美,番人环居之,专务畜牧,日益繁滋,素号乐土。
正德四年,蒙古部亦不剌阿尔秃厮获罪其主,拥众西奔,瞰知青海富饶,袭而据之,大肆焚掠。
番人失其地,多远徙。
作者: 贾伟[1];李臣玲[2];王淑婕[3]
作者机构: [1]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20;[2]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海西宁810008;[3]青海省委党校,青海西宁810001
出版物刊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56-6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安多地区;文化共生;特点;演进趋势;经济互补
摘要: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共同作用,安多地区民族文化间互相依存,和谐共生,形成特点鲜明的多元文化共生格局,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安多三大文化体系间的势力总体均衡与民族文化个体间的差异显著并存、安多区域文化特质是包容和开放以及在同一宗教场域内的文化相融更为自然而广泛等三个方面。
在现代性下,安多多元文化共生格局演进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在广度与深度上将进一步增强,国家政策变量对多元文化共生的影响力也将日益突出。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安多地区多元文化共生现象的演进形态仍将是"和而不同"。
影响文化共生格局形成的基础性因素是安多地区社会经济互补性。
清代国人对西藏地理的考察与记载清代西藏地理的调查和记录,是中国人了解边疆情况、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本文将初步分析清代西藏测绘、田野调查和文献整理的学术实践过程及其主要成果。
康熙年间全国范围的经纬度测量虽未顾及西藏,但在多次派兵进藏时也曾注意测图。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康熙五十六年遣喇嘛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理藩院主事胜住等测绘西藏舆图,从而发现并命名了世界最高峰—一珠穆朗玛峰,绘入《皇舆全览图》后填补了西藏地图的空缺,比英属印度测量珠峰高度并擅自命名要早135至138年,这是地理发现史与测绘史上的重大事件。
乾隆时代以后,地图测绘事业渐显停滞之势。
西藏地图数量缺乏且以山水画形式居多,坊间地图甚至不重视比例尺,制作水平大为衰退。
西藏地势高峻、地形复杂、气候寒冷的自然特点,决定了进藏路线和藏区交通线的极端重要性,对于从内地进藏从事行政管理或执行军事任务的人员尤其是这样。
探索和记载西藏的交通站程,几乎是所有涉及西藏地理的文献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康熙年间,焦应旂《藏程纪略》记载了自西宁入藏的路线和沿途见闻,杜昌丁《藏行纪程》记载了自云南入藏的道路。
雍正时期王我师《藏炉总记》,则分别叙述了从四川、青海、云南入藏的交通路线,奠定了全面记载进藏道路的文献基础。
后来的进藏者如王世睿、松筠、林俊、徐瀛、姚莹的著作中,同类的内容只是局部更加详细些。
光绪十二年黄沛翘编撰《西藏图考》,集清代有关西藏交通路线的文献之大成。
清代关于西藏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记载,包含在地方志、游记等文献中,除《大清一统志》卷 547《西藏》外,有从雍正年间的《藏纪概》到宣统三年的《西藏新志》将近20种方志。
虽然数量较少、体例略嫌混杂,但留下了关于疆域、山川、交通程站、人口、民族分布、灾害等方面的记录。
由于体例的限制,地方志对地理现象的描述远不如游记那样生动形象。
一些进藏者继承了中国古代地理学长于描述的悠久传统,无论是西藏的高山、河流、气候、道路、物产,还是居民、建筑、风俗、宗教、语言,都能够在他们的游记中跃然纸上,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西藏的地理考察和文献记载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藏族郭密部落历史演进
周全福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研究》
【年(卷),期】2003(014)001
【摘要】郭密族是藏族的一个宗族或部落组织.本文依据现存的文献,对其历史作了一些梳理.
【总页数】3页(P102-104)
【作者】周全福
【作者单位】海南州中学,青海,共和,8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81/288\"214\"
【相关文献】
1.试论藏族部落组织与部落制度——以西仓十二部落调查为例 [J], 蒙小燕;蒙小莺
2.青海拉安藏族部落的历史与发展现状概述 [J], 才项多杰
3.谈近代藏族牧区部落和牧民的部落生活 [J], 张鉴; 韩正平
4.青海果洛地区藏族历史上的部落组织 [J], 邢海宁
5.康定“木雅”藏族部落历史初探 [J], 代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