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域文化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8
青海电大7814地域文化(专科)作业三及考试参考答案国开平台。
各省网电大网上作业形成性考核:.一、单选题(共25题)1. 《格萨尔》史诗是著名的()族英雄史诗。
A. 蒙古族B. 土族C. 藏族D. 撒拉族2. 每年(),塔尔寺迎来一年一度的元宵酥油花灯节。
A. 腊八B. 正月十五C. 二月二D. 六月六3. 在昆仑神话中最有影响的是有关()的神话故事。
A. 青海B. 黄帝和西王C. 夸D. 黄帝4. 青海()的服饰所体现的宗教色彩就比较浓厚。
其强调必须用服饰将其严密地包裹遮蔽起来,并以遮盖全身为美,反对裸露羞体的行为,尤其是女性。
A. 土族B. 藏族C. 回族D. 撒拉族5. 截至2008年,()个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单,18位民间艺人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A. 9B. 10C. 11D. 126. 故事画以《猴子变人》最为著名,传说在古代西藏,一只猕猴与岩魔女结为伉俪,生下六个猴儿,后繁衍至五百,得以神粮饲之,“毛迹渐短,尾亦渐缩,更人语言,遂变为人”,就成为()的祖先。
A. 汉族B. 藏族C. 蒙古族D. 土族7. 青海地区()构成的多样化,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行为观点。
A. 经济B. 民族C. 地区D. 社会8. 在青海地方性知识的理解中,()是农牧区的天然分水岭。
A. 青海湖B. 祁连山C. 日月山(古代称赤岭)D. 昆仑山9. 撒拉族主要从事()。
A. 商业B. 农业C. 牧业D. 园艺业10. 乐都话共有()个声调。
A. 3B. 4C. 5D. 611. 汉代以前,青海基本上为()独居。
A. 土蕃B. 藏人C. 羌人D. 蒙古人12. 明代屯军的江浙()一带的能工巧匠,留居热贡一带,与当地人相互融合,艺术上相互吸收、取舍、创新,成就了“奇美天下”的堆绣艺术。
A. 中原B. 江浙C. 江淮D. 北京13. 马厂类型的各种陶器,以彩陶壶与器形较大的彩陶瓮为主。
探索研究作者简介:龚锐(1989—),女,藏族,陕西汉中人,大学本科,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展览策划与实施。
[摘 要]以“千水之源、万山之宗,多元共生、人文河湟、大美青海”为办展理念,以打造黄河文明、河湟文化为核心开展历史文物展,展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打造定位准确的展览体系,确保全方位、多角度地将青海历史文化用可知可感的形式传递给观众,从而在展览中展现出青海的中华文明进程,证明其拥有重要的地位,利用这条时空隧道带领人们走入不朽的青海历史文化中。
[关键词]青海省博物馆;青海历史文物展;创新理念[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32-0067-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龚锐.青海历史文物展板块分类及优势特点分析[J].天工,2022(32):67-69.龚 锐 青海省博物馆对于文物本身而言,其具有不可再生性,且展现出极其珍贵的文化资源价值。
文物具有传承历史的意义,能够更好地见证历史发展。
青海地域辽阔,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自古以来,各民族聚居于此,作为连接中原农耕文化与西北游牧文化的文化纽带,青海文化尤为重要。
在不断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青海各族人民跟随历史发展脚步,创造了不朽的民族文化,在青海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印记。
结合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青海本地留下了众多历史发展的遗迹,创造了繁多的历史遗物,这都归功于古代青海的先民们。
青海先祖通过长时间的辛勤劳作,利用智慧开创了众多文明产物。
青海文物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凝聚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海文物凝结了先人的智慧,延续了祖宗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其不仅记录了历史发展进程,更延续了中华文化,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
青海省博物馆建馆以来,为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创建了自己的文化发展任务,坚持为民服务,以民生作为建馆理念,通过搭建公共文化平台,更好地传承青海省优秀文化,并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同时也能够推动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文化强省的主要建设动力。
青海方言胡汉三胡汉三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鼎鼎大名的英雄人物。
他出生在青海,也是青海方言的代表人物之一。
青海方言作为汉语方言的一种,与普通话有着很大的差异,具有鲜明的特点。
而胡汉三作为青海方言的使用者,他的故事也给我们展示了这种方言的独特魅力。
首先,青海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在发音上存在较大的区别。
中原地区的普通话以平声为主,而青海方言则偏重于三声的使用。
这对于说普通话的人来说,听起来可能会觉得有些陌生。
胡汉三作为一个精通青海方言的人,他的发音也自然与普通话不同。
他的语调抑扬顿挫,充满了古朴的韵味,更具有乡土气息。
其次,青海方言在词汇和表达方式上,也有着与普通话截然不同的特点。
青海方言更加注重口语表达,几乎每个词语都有对应的方言表达。
例如,在普通话中,“你好”对应的是“你好”,而在青海方言中,可能会说成“阿客哇”或者“阿左哇”。
这样独特的表达方式,让青海方言变得丰富多彩,令人耳目一新。
胡汉三作为青海方言的使用者,在他的故事中也展现了方言的魅力。
他善于利用方言与人交流,尤其擅长用方言调侃和戏弄他人。
有一次,胡汉三在与敌人交手时,敌人用标准的普通话向他喊话。
胡汉三毫不示弱地用青海方言回应,让敌人一时无言以对。
这一幕生动地展示了方言的独特力量,不仅可以沟通交流,更可以巧妙运用,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那么,青海方言与普通话相比,究竟哪种更好呢?每种方言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魅力。
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共同语言,方便沟通和交流。
而方言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在面临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选择时,我们不妨把它们看作是一种互补关系,各有所长,共同发展。
因此,胡汉三的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青海方言的特点和魅力,更引发了对方言文化的思考。
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传承,应该被更多地关注和尊重。
它们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历史和风情,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纽带。
最后,作为一个精通青海方言的人,胡汉三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英雄传奇。
青海房屋类型
青海是一个自然秀美的地方,其建筑也不例外。
青海的建筑构成了独特的苍茫
风景线,充满了浓浓的地域特色。
青海的房屋建筑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表现出鲜明的文化特色。
青海的房屋类型主要分为砖瓦房和木材房,其中砖瓦房类型的更多,以隆力奇,葱郁格和回罘这三种主要类型为代表。
隆力奇是由林心家具制作的用砖瓦砌成的房子,底座由砖、石灰和泥浆砌成,顶部由瓦片保护,用水泥一级;林心家具以“牢固”和“易于修缮”的特点而享誉全国。
葱郁格是山东木板和平砖结合的民居,多见于青海的大山深处,地下的基体由木板搭建而成,上面是砖瓣,更显坚固和实用;回罘式房屋多木板搭建,双层屋顶采用深夜砖砌成,这么搭建也使其具有抗风性强,特别有助于减少污染,它也是一个理想的居住环境。
反映出青海民族独特文化的房屋建筑包括彩铜文明、藏式房屋、内蒙古窑洞、
瓦布房等。
藏式房屋因墙壁较低而比较节省材料,多半由混凝土搭建而成,且有鲜艳的彩旗装饰,其独特的布局也使它成为地区建筑的重要宣传点;受罗斯派房屋的影响,内蒙古窑洞拥有特殊的花窗装饰,屋顶采用彩铜瓦,既坚实又耐用,空气流动良好,营造出非凡的舒适性;瓦布房也是受瓦斯和米笠的影响,其面部由木材组成,墙壁立面则由竹编成,贴上瓦布,把室内室外划分开来,具有独特的装饰形式。
勃艮第省枫叶红,青海剑锋相对,它不仅仅是一个因自然而美丽,还因独特的
文化建筑格调而著称。
青海的房屋类型定义了其地域文化的景色,它既保留了砖瓦房屋的抗风性和实用性,更强调了藏式房屋、内蒙古窑洞和瓦布房等传统建筑的中式艺术特点,使得青海建筑始终保持一贯的国。
青海社会科学 2015年第1期 青海多民族文化和美共荣发展与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研究赵宗福 鄂崇荣摘 要:青海多民族文化的发展特点是“和美共荣”,其模式表现为:一元主导、多元共生,自我认知、相互尊重,互动交流、团结进步,和美发展、共同繁荣。
青海多民族共荣发展现状成为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现状场景的微缩景观,是凸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成果的重要展示区和先进区。
关键词:青海 多民族文化 和美共荣 团结进步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38(2015)01-0063-07作者简介:赵宗福,男,民俗学博士,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民俗学、民间文艺学。
鄂崇荣,男,土族,宗教学博士,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民族学、宗教学。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隅,是西通新疆、南接西藏、北去内蒙古、东往中原的中间站,是连接祖国边疆与内地的重要孔道。
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频繁迁徙交往,曾相互精诚团结、同舟共济,也曾因资源利益、信仰差异等原因发生过冲突。
但发展的主流是各民族和谐共处。
特别是青海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以来,更加展现出一幅多民族、多文化共存共荣、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好局面。
一、青海多民族文化共荣发展的基本状态青海处于中原儒道文化、西藏佛苯文化、西域伊斯兰文化、北方草原萨满文化的交融地带,属多元文化汇集地、多个文明叠合区。
当代青海每一个民族文化都是历史上多民族或多地域文化的层层累加或相互融合而形成的。
在历史长河中,古羌人、月氏、突厥、匈奴、党项、回鹘、鲜卑、吐谷浑、吐蕃等族先后驻足青海,频繁迁徙,交流交融。
元明清以来形成了汉族、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和撒拉族六个世居民族为主的儒释道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三大文化圈”格局。
儒释道文化圈以汉民族为主,也有一小部分土族、藏族、蒙古族等群众也接受该文化的影响,主要分布于河湟流域和牧区城镇地方。
青海平弦戏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作者:马桂花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23期在各种戏曲艺术类型中,青海平弦戏以它独有的地方方言,及由地方语音生发出的独特的音乐旋律,使得青海平弦打有清晰的地域文化印痕,具有其他任何艺术所无法替代的感情力量和艺术魅力,是青海地方历史文化信息的活态博物馆。
青海平弦戏脱胎于青海平弦曲艺,于1958年搬上舞台,成为青海地区独有的地方剧种,也是唯一形成专业剧团的青海地方剧种。
青海平弦戏的前身,青海平弦早期称作平调、西宁曲子、西宁赋子、西宁赋子腔,因为其主调“赋子腔”主要流行于西宁地区而得名。
平弦主要流传在以西宁为中心的湟中、湟源、大通、互助等湟水流域农业区。
平弦音乐属于曲牌联套体结构,是一种比较高雅的音乐曲调,分为赋子腔、背宫调、杂腔、小点、下背宫五类,唱腔委婉绮丽,优美动听;唱词对仗工整、严谨典雅,是青海地方曲艺中的“阳春白雪”。
平弦何时传入青海,其年代无确切记载。
关于它的渊源说法不一:有说是明初从南京传来;有说是明朝嘉靖、隆庆年间流入;有说是北曲当由北方传来;有说平弦曲调温柔典雅,接近南曲风格,当由南方传来;有的则从曲牌名称来源上分析,认为青海平弦是唐代变文演变发展而来;有的则“审其曲调,查其内容”,认为是在清同治、光绪年间,随着青海资本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增长,外地官员、军队以及京津、直隶、山陕商人来青海,才将当地的民歌、牌子曲、杂曲带入青海,并逐渐演变为青海平弦。
据平弦老艺人王善卿、秦印堂等人讲,青海平弦是清代中叶从内地传入青海的,以上说法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均无文字记载,我们看到的最早平弦唱词手抄本是清咸丰(公元1851—公元1861年)年间成册的,收录了赋子腔、背宫腔等数十段唱词。
从平弦的联曲结构、词本中可以看到其渊源来自多种渠道。
青海平弦的曲调原来只有赋子腔和背宫腔两种,赋子腔为主,民国十八年(公元1926年)青海建省后,平弦爱好者广泛吸引本地和外地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及宗教音乐,将这些音乐融入平弦,逐步发展和丰富,并形成了更能体现情感多变、色彩鲜明的联曲体形式的“杂腔”。
青海眉户六十年作者:石永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19期眉户戏,青海地方剧种之一。
广泛流行在西宁地区及海东诸县的民间,牧区州县的汉族聚居地区也有流布。
约在清代咸、同年间陕西曲子西延,传入青海。
先在西宁地区流行,后来逐步普及到西宁周边诸县。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受当地语音、民间音乐、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步发生变异,具有了青海地方特色而成为青海眉户。
它不但在唱腔曲牌上与陕西眉户具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在演出的剧目内容上也有所不同。
青海眉户中的许多唱腔曲牌除了少数几支外,其余的在陕西眉户中找不到相应的曲牌,就是弦乐曲牌在两者之间也少有共同之处。
在总体的曲牌构成上青海眉户有其自己的体系,两者相去甚远。
独有的眉户音乐,表现出浓浓的地方风味,为青海民间广大群众所喜爱。
眉户戏从传统剧目上看,它擅演三小角色(小生、小旦、小丑)被称之为三小戏,而秦腔则称之为大戏。
初具型态先天不足眉户戏从传入青海的早期到逐步形成为具有青海特色的地方剧种,以至发展到今天的繁荣局面,大约经历了100多年的历程。
它在传入我省的初期,完全照搬陕西眉户的原样,其剧目内容和语言都是陕西眉户。
《张连卖布》、《花亭相会》、《李彦贵卖水》、《王妈问病》等都按传播者的排练并演出,或从别处观摩学得都不改陕西味。
人们认为只要按陕西口音演唱,才是戏,才够味。
演员化妆因陋就简,非常简单。
穿一件褂子,戴一顶小礼帽或小帽儿,手持折扇,就是小生;穿上女人们的花裤子和花袄儿,头上包一块羊肚儿手巾,就是非常漂亮的小旦。
须知那时羊肚儿手巾在农村是非常稀罕的奢侈品。
戴一顶破草帽,腰勒一条腰带,鼻梁上画一豆腐块,小丑是也。
至于脚上穿什么呢,大体上附合人物的身份即可。
乐队更加简单,小鼓、小钗、小锣。
此小三件即为乐队武场;三弦、板胡、竹笛即为乐队文场。
板胡往往是自己动手制作的纸壳板胡,扬琴很少有。
有能工巧匠偶而为之简易的两排码的小扬琴出现在某个眉户戏班,那便是非常阔气的乐队了。
中国11个地域文化传统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各具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在中国,有11个地域的文化传统尤为引人注目,它们分别是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华中、港澳台、少数民族地区、海外华人和海外华侨地区。
华北地域的文化传统以京派文化为代表,包括了北京、天津和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的传统文化。
这里的文化传统以汉族文化为主,包括了京剧、京菜、京韵等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
东北地域的文化传统以满族文化为代表,包括了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的传统文化。
这里的文化传统以满族传统服饰、满洲舞蹈、满洲歌谣等为特色。
华东地域的文化传统以江南文化为代表,包括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地的传统文化。
这里的文化传统以江南水乡文化、江南园林、江南美食等为特色。
华南地域的文化传统以岭南文化为代表,包括了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的传统文化。
这里的文化传统以岭南建筑、岭南美食、岭南音乐等为特色。
西南地域的文化传统以川滇文化为代表,包括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的传统文化。
这里的文化传统以川剧、川菜、藏族服饰等为特色。
西北地域的文化传统以陇右文化为代表,包括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传统文化。
这里的文化传统以丝绸之路文化、陕北民歌、新疆舞蹈等为特色。
华中地域的文化传统以楚文化为代表,包括了湖北、湖南、河南等地的传统文化。
这里的文化传统以楚剧、楚菜、楚文化遗址等为特色。
港澳台地域的文化传统以粤文化、闽文化、台湾文化为代表,包括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传统文化。
这里的文化传统以粤剧、闽南文化、台湾民俗等为特色。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代表,包括了各地的少数民族地区。
这里的文化传统以藏族舞蹈、蒙古族服饰、彝族传统节日等为特色。
海外华人地区的文化传统以华侨文化为代表,包括了海外的华人社区。
这里的文化传统以华侨华人的传统习俗、节日庆典等为特色。
海外华侨地区的文化传统以华侨文化为代表,包括了海外的华侨社区。
青海电大7814地域文化(专科)作业三及考试参考答案国开平台。
各省网电大网上作业形成性考核:.一、单选题(共25题)1. 《格萨尔》史诗是着名的()族英雄史诗。
A. 蒙古族B. 土族C. 藏族D. 撒拉族2. 每年(),塔尔寺迎来一年一度的元宵酥油花灯节。
A. 腊八B. 正月十五C. 二月二D. 六月六3. 在昆仑神话中最有影响的是有关()的神话故事。
A. 青海B. 黄帝和西王C. 夸D. 黄帝4. 青海()的服饰所体现的宗教色彩就比较浓厚。
其强调必须用服饰将其严密地包裹遮蔽起来,并以遮盖全身为美,反对裸露羞体的行为,尤其是女性。
A. 土族B. 藏族C. 回族D. 撒拉族5. 截至2008年,()个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单,18位民间艺人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A. 9B. 10C. 11D. 126. 故事画以《猴子变人》最为着名,传说在古代西藏,一只猕猴与岩魔女结为伉俪,生下六个猴儿,后繁衍至五百,得以神粮饲之,“毛迹渐短,尾亦渐缩,更人语言,遂变为人”,就成为()的祖先。
A. 汉族B. 藏族C. 蒙古族D. 土族7. 青海地区()构成的多样化,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行为观点。
A. 经济B. 民族C. 地区D. 社会8. 在青海地方性知识的理解中,()是农牧区的天然分水岭。
A. 青海湖B. 祁连山C. 日月山(古代称赤岭)D. 昆仑山9. 撒拉族主要从事()。
A. 商业B. 农业C. 牧业D. 园艺业10. 乐都话共有()个声调。
B. 4C. 5D. 611. 汉代以前,青海基本上为()独居。
A. 土蕃B. 藏人C. 羌人D. 蒙古人12. 明代屯军的江浙()一带的能工巧匠,留居热贡一带,与当地人相互融合,艺术上相互吸收、取舍、创新,成就了“奇美天下”的堆绣艺术。
A. 中原B. 江浙C. 江淮D. 北京13. 马厂类型的各种陶器,以彩陶壶与器形较大的彩陶瓮为主。
理论LILUN进西部等精神文明建设实事项目,推进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
充分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农牧区开展“欢乐乡村”巡回演出活动,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摄影书画展、元宵灯展等大型文化活动。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完成了广电网络整合、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文艺院团和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
加快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实施特色文化产业培育工程,推进文化市场发展。
文艺作品创作和生产精彩纷呈,电视剧《青海花儿》和大型历史文献记录片《百年青海》在中央电视台热播,《藏羚羊》、《热贡神韵》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汇演剧目金奖。
话剧《春回玉树》、舞蹈诗剧《风从青海来》《藏舞经典》在全国巡演,汉藏双语动画片《寻找智慧精灵》,填补了青海省没有原创动漫作品的空白。
青海文化旅游节、国际诗歌节、三江源摄影节、山地记录片节、水与生命音乐之旅等大型文化展演活动,主题突出,特点鲜明,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作者系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思想引领实践,精神激励行动。
一个人有了精神,才可能积极向上;一个民族有了精神,才可能发展自强;一个地方有了自己独特的精神,才能在发展中脱颖而出。
绵延不衰的地域精神,不仅成为各地又好又快发展的力量支点,也成为引领各地科学发展的巨大目标动力。
回顾青海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青海各族人民继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不断塑造了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地域特点的精神品格。
在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在果洛州班玛县子达木沟口岩石上留下了“响应北上抗日反蒋斗争”的标语;西路军将士在祁连山区浴血奋战,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表现出坚持革命、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气概和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之初,老一代开拓者和创业者在青藏公路建设和柴达木开发的进程中,形成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团结奋斗、科学务实”的柴达木精神。
论青海花儿的创新与发展------以歌舞剧《雪白的鸽子》为例摘要:青海花儿以其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魅力,深得听众喜爱。
青海花儿展现的地域特色,民俗活动,民族文化,传承了优秀的名族文化,带来了新的艺术洗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内容展现的历史,民族,文化等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丽珍宝。
花儿文化不仅融入人们的生活,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积极追求,歌颂劳动人民的辛勤善良,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本文通过分析青海花儿的现状,通过以其著名的歌舞剧《雪白的鸽子》为例,探讨青海花儿的创新与发展,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青海花儿的创新与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青海花儿;雪白的鸽子;创新;发展AbstractQinghai flower, with its beautiful melody and unique charm, is deep the audience favorite. Qinghai flower show regional features, folk custom activity,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ing the excellent ethnic culture, brought new art baptism, has a unique artistic charm. Its content show history, nationality, culture, etc. Are our magnificent treas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Flower culture into people's lives, not only express people yearning for a better life and the pursuit of positive, sing praises to the hard kind of the working people, is also the carrier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qinghai flower, by the famous musical \"white dove\" as an example, discuss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qinghai province flowers, analy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qinghai province flowers.Key words: Qinghai flowers; White dove; Innovation; development一、前言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
作者: 石永[1,2]
作者机构: [1]青海省文化馆 [2]江河源文化研究会
出版物刊名: 群文天地
页码: 27-29页
主题词: 青海 西宁地区 民间音乐 地方剧种 流传过程 民俗风情 地域文化 地方特色
摘要:眉户戏,青海地方剧种之一。
广泛流行在西宁地区及海东诸县的民间,牧区州县的汉族聚居地区也有流布。
约在清代咸、同年间陕西曲子西延,传人青海。
先在西宁地区流行,后来逐步普及到西宁周边诸县。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受当地语音、民间音乐、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步发生变异,具有了青海地方特色而成为青海眉户。
第34卷 第6期2012年11月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34,No.6Nov.2012收稿日期:2012-07-17基金项目: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青海民族民间石刻艺术研究”(11YJC760069)作者简介:宋卫哲(1973-),男,满族,吉林人,云南民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民间美术。
宗教与艺术的互生———青海藏族石刻艺术管窥宋卫哲(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 要:青海藏族民间石刻是最具有“原生态”观念的艺术形态,以石头为媒介,大量藏族传统文化内容也主要是通过手工雕刻形态得以传承而保留下来。
究其本质,青海藏族民间石刻大多是对民族传统择吉文化的传承,表现人们趋利避害、趋吉避凶的社会心理;从艺术表现上看,它们也多采用含蓄、象征的手法,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青海;藏族石刻;民族性;宗教艺术;地域文化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02-(2012)06-0100-04 青海藏族石刻植根于宗教信仰的沃土当中,虽历经千年的传承演变,民间石刻至今仍较多地保留着一些原生态属性。
它最初以神灵的崇拜、祭祀的仪式、各类宗教民俗事项而构成石刻造型,艺术形态呈现由简约到繁复、由单一趋向多元的发展历程,演化为民族特色鲜明、艺术形式多样的特征。
青海藏族石刻既有鲜明独特的传统形态、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在技法、内容上也有明显的兼容性和创新性。
一、青海藏族石刻探源青海藏族石刻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藏族的先民们就开始用石头制作器物。
由于青海藏族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畜牧生产环境中,信奉宗教,所以显示出民族民间石刻又极具畜牧性特征与宗教色彩。
从远古巨石崇拜的遗存、人工打制的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核、石刀、岩画、玛尼石中的各种图形及图像看,这些石器虽然属于实用品,但已经具备了雕刻艺术的属性,构成了文字出现以前青海藏区最初的“民族艺术文献”。
青海最具代表性的美食有哪些必尝美味青海,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着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寻青海那些必尝的美味。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青海老八盘。
这是青海传统宴席的代表,通常由八道热菜组成,包括酸辣里脊、青海三烧、糊羊肉等。
酸辣里脊以其外酥里嫩、酸辣可口的独特风味深受食客喜爱。
炸得金黄酥脆的里脊肉,搭配上精心调制的酸辣酱汁,一口下去,味蕾瞬间被激活。
青海三烧则将牛肉丸、土豆和油炸豆腐巧妙结合,经过炖煮,食材充分吸收了汤汁的鲜美,口感丰富,层次分明。
糊羊肉更是将羊肉的鲜嫩发挥到极致,羊肉炖煮得软烂入味,入口即化。
青海的手抓羊肉也是一绝。
选用青海当地的优质羊肉,简单的烹饪方式保留了羊肉最原始的鲜美。
煮好的羊肉色泽诱人,散发着阵阵香气。
用手抓起一块,轻轻咬上一口,鲜嫩多汁,没有丝毫的膻味。
再搭配上椒盐或者特制的酱料,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手抓羊肉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青海人民热情好客的象征。
青海酿皮也是青海美食中的佼佼者。
筋道的面皮,配上酸爽的醋汁、香辣的油泼辣子、浓郁的芝麻酱等调料,搅拌均匀后,每一口都充满了浓郁的味道。
酿皮口感爽滑,酸辣可口,无论是作为正餐还是小吃,都让人回味无穷。
甜醅,这是一种用青稞或燕麦制作而成的甜品。
经过发酵后的甜醅,有着淡淡的酒香和清甜的味道。
在炎热的夏日,来一碗冰凉的甜醅,既能解渴又能消暑,那股清甜的味道在口中散开,让人心情愉悦。
青海的尕面片也是不容错过的美食。
这种面片小巧玲珑,形状各异。
可以做成汤面片、炒面片等多种口味。
汤面片的汤汁浓郁,面片爽滑有嚼劲;炒面片则香气扑鼻,配菜丰富。
无论是哪种做法,都让人吃了一碗还想再来一碗。
狗浇尿油饼,名字虽然奇特,但味道却十分诱人。
因其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小油壶沿锅边浇油的动作形似狗撒尿而得名。
油饼色泽金黄,口感酥脆,散发着浓郁的麦香。
在青海,还有一道独具特色的美食——羊肠面。
以羊肠为主料,灌入各种馅料,煮熟后切成小段,搭配上劲道的面条和鲜美的汤汁。
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青海平弦戏艺术作者:沈玉梅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5期青海平弦戏脱胎于青海平弦坐唱曲艺,于1958年搬上舞台,成为青海地区独有的地方剧种,也是青海唯一形成专业剧团的地方剧种。
青海平弦戏的前身青海平弦早期称作平调、西宁曲子、西宁赋子、西宁赋子腔,因为其主调“赋子腔”主要流行于西宁地区而得名。
平弦主要流传在以西宁为中心的湟中、湟源、大通、互助等湟水流域农业区。
平弦音乐属于曲牌联套体结构,是一种比较高雅的音乐曲调,分为赋子腔、背宫调、杂腔、小点、下背宫五类,唱腔委婉绮丽,优美动听;唱词对仗工整、严谨典雅,是青海地方曲艺中的“阳春白雪”。
据平弦老艺人王善卿、秦印堂等人讲,青海平弦是清代中叶从内地传入青海的,以上说法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均无文字记载,我们看到的最早平弦唱词手抄本是清咸丰(1851—1861)年间成册的,收录了赋子腔、背工腔等数十段唱词。
从平弦的联曲结构、词本中可以看到其渊源来自多种渠道。
青海平弦的曲调原来只有赋子腔和背工腔两种,赋子腔为主,将这些音乐融入平弦,逐步发展和丰富,并形成了更能体现情感多变、色彩鲜明的联曲体形式的“杂腔”。
所以青海平弦是一种既有南腔,又有北调,既有青海特色,又有甘、秦、江浙韵味的地方戏曲艺术,这种戏曲艺术在长期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交融中孕育出了青海平弦戏的雏形。
一、青海平弦戏语言的地域特色青海平弦戏的语言以西宁方言为主,有两个方面的表现:(1)青海平弦戏语言一般通俗易懂,词句结构也很严谨慎密,除[赋子]是二、二、三和三、三、四外,其余大多数是按曲调格式而创作字句,也即填词。
在青海平弦戏语言的传统曲词中,诗歌化的语言与青海民间语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十分和谐统一,生动形象,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同时,青海平弦戏传统曲词也大量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夸张、反衬、烘托等修辞手法,从而增加了语言表现力。
(2)青海平弦戏的语言是一种韵文,它要求合辙押韵,唱来顺口。
一、 单项选择题(20个)
1、( )是青海省人口最多的民族。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
A、藏族 B、回族
C、蒙古族 D、汉族
答案:D
2、青海汉族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 )。
A、汉代 B、唐代
C、秦代 D、魏晋南北朝
答案:A
3、青海汉族文化体系是以( )文化为基础形成的儒、释、道,
杂揉,各取所需的文化局面。
A、道家 B、儒家伦理
C、佛教 D、宗教
答案:B
4、藏族自古以来一直从事游牧为主的( ),因此有着丰富的
( )生产经验。
A、畜牧业 B、农业
C、商业 D、手工业
答案:A
5、受宗教文化的影响,藏族不捕杀野生动物,保护水资源,保护森
林和草原资源,具有很强的( )传统,对于现代社会的生态文
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A、生态文化 B、游牧文化
C、农耕文化 D、商业文化
答案:A
6、藏族的居住因地而宜,各不相同,以游牧为主的一般住在( )。
A、“碉房” B、帐篷或毡房
C、平房 D、庄廓
答案:B
7、 ( ) 大量伊斯兰信仰者集体移居青海,经过长期同当地各
民族密切交往,逐步繁衍发展成今天的青海回族。
A、汉代 B、元代
C、唐代 D、清代
答案:B
8、青海回族文化的宗教属性,是( )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A、佛教文化 B、道教文化
C、伊斯兰教文化 D、儒家文化
答案:C
9、青海的( )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
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
A、传统建筑 B、清真寺
C、学校 D、以上均不对
答案:B
10、撒拉族在历史上曾使用以( )为基础的撒拉文,本民族称
之为“土尔克文”。
A、英文字母 B、汉语拼音
C、青海方言 D、阿拉伯文字母歌舞
答案:D
11、青海撒拉族居住集中,不论大小,自成区域。房屋建筑形式是木
泥结构平顶式建筑,住房四周以土墙围成( )。
A、三合院 B、“庄廓”
C、院子 D、四合院
答案:B
12、青海撒拉族信仰( )。
A、伊斯兰教 B、藏传佛教
C、道教 D、佛教
答案:A
13、( )是青海省在全国唯一设有自治县的民族。
A、藏族 B、土族
C、回族 D、撒拉族
答案:B
14、青海蒙古族有着悠久的独特的( )传统,表现在人们日常生
活的各方面,诸如衣食住行、婚嫁寿宴、年节喜庆、宗教活动、生产
劳动等方面。
A、造型艺术 B、服饰修饰
C、建筑艺术 D、饮食文化
答案:A
15、青海土族人的民间( )很有名,图案讲究,花鸟兽石,美观
大方,朴素耐久,是土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标志
A、绘画 B、服饰
C、雕刻 D、刺绣
答案:D
16、( )是撒拉族人民用本民族语演唱的一种抒情民,由许多具
有独立意义的短体小诗组成。
A、“花儿” B、“撒拉曲”
C、“宴席曲” D、口弦
答案:B
17、青海的回族在喜庆宴席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歌唱艺术——。
A、“花儿” B、“撒拉曲”
C、“宴席曲” D、口弦
答案:C
18、青海藏族中,以玉树、( )、海南的歌舞最为有名。
A、黄南 B、海西
C、果洛 D、海北
答案:C
19、青海汉族民间文艺从形式分,大致可分为唱、( )、说三
个系列。
A、弹 B、诵
C、歌 D、对白
答案:B
20、在节日方面,春节习俗与其他地区的汉族相比,青海汉族有一些
独特的习俗,如海东农村,除夕有( )的习俗
A、“躲灯” B、贴春联
C、拜年 D、燃“松蓬”
答案:C
二、 多项选择题(10个)
1、由于青海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长期相处,因而在各种文化的融合中,
也形成并创造了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种和现象。如( )
A、“花儿” B、社火 C、地方曲艺 D、青海方言 E、眉户
答案:ABCDE
2、藏族信奉的藏传佛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 )等博采众
长,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宗教文化。
A、汉文化 B、印度文化 C、伊斯兰文化
D、羌文化 E、以上均不对
答案: AB
3、青海撒拉族以民间说唱文学为主。说,包括( )等。
A、故事 B、谚语和笑话C、神话 D、传说 E、寓言
答案: ABCDE
4、在蒙古族的节日中,蒙古族的( )活动在青海颇有特色。
A、祭海 B、赛马会 C、那达慕大会 D、祭俄博 E、古尔邦节
答案: ACD
5、青海蒙古族群众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包括( )寓言等,
具有强烈的民族和地区特色。
A、民歌 B、颂辞 C、英雄史诗 D、谚语 E、故事
答案:ABCDE
6、蒙古族自古至今即以能歌善舞著称,蒙古族的舞蹈分( )。
A、单人舞 B、双人舞 C、多人集体舞 D、骆驼舞 E、伊舞
答案: ABC
7、青海文化遗产是弥足珍贵的,具有( )等多方面的价值。
A、历史价值 B、 文化科学价值C、文化教育传承价值 D、经济
价值 E、重要价值
答案: ABCD
8、青海各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宗教节日和民族节日,如( )
A、赛马节 B、古尔邦节 C、开斋节 D、那达慕大会 E、雪顿
节
答案:A BCDE
9、土族在文化上受( )族的影响较大。
A、藏 B、汉 C、 回 D、撒拉
答案:AB
10、土族的歌曲种类繁多,有( )等,分家曲和山歌。
A、 “安昭” B、 拉伊 C、宴席曲 D、“花儿” E、叙事歌
答案: AD
三、 判断分析题(10个)
1、除尊崇儒家思想之外,青海汉族还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
主教等。( )
答案:√
2、青海汉族地区的花儿为河湟花儿,其内容五花八门,几乎无所不
有,无所不包。可以说,花儿是一部民族风俗文化的“百科全书”。
( )
答案:√
3、“西宁贤孝”主要曲目源于明清两代讲唱民间故事的“宝卷”。
( )
答案:√
4、青海方言中存在一些古语词和从少数民族语言中的借来之词。
( )
答案:
√
5、青海藏族自称“安多哇”,其祖源属于古代游牧民族匈奴。( )。
答案:×
6、藏族喜爱体育活动,赛马、赛耗牛、射箭、登山等传统的民族体
育活动十分普遍。( )
答案:√
7、藏传佛教对回族共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对穆斯林民族行
为和道德上的规范,对礼仪、礼俗、节日、生活习惯的影响,都发生
着全面的核心作用。( )
答案:
×
8、青海回族的烹饪技术高超,他们以牛羊肉为主料,可炒出上百种
美味佳肴,尤其是当地各种"清真"小吃以其独具的风味而深受人们赞
赏。( )
答案:
√
9、青海撒拉族妇女的刺绣十分精美,剪纸、窗花也是妇女擅长的一
种装饰艺术。( )
答案:√
10、蒙古族的饮食与藏族基本相同,喜食炒面和牛羊肉。。 ( )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