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角下的《Altogether Autumn》两种译文评析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5
中介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探究从用餐礼仪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差异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功能荒诞与抵抗——《局外人》中莫尔索的荒诞表现之原因分析欲望与命运--《推销员之死》与《旅行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的悲剧根源之比较《劝导》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断An Analysis of Symbols in The Great Gatsby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白The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Images in The Waste Land论《呼啸山庄》中的象征主义运用英汉品牌名的文化差异《欢乐之家》中丽莉追求婚姻时的自我矛盾Cultural Differences on West-Eastern Business Negotiations中学英语老师提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The Pervasive Agitation of Humbert in Lolita完美管家还是他者—浅析《长日留痕》中的管家形象(开题报告+论)新加坡英语和英国英语比较研究试析美国个人隐私文化的现象及根源Comparison between High and Low-context Culture in Language Expression中英文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小妇人》中乔的形象分析浅析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写作教学中的范文教学《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守旧因素的象征运用A Brief Study of Rhetorical Devices Employed in President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ctic Structure中英隐私禁忌语对比分析从大卫•芬奇《七宗罪》看宗教极端主义浅析英语演说中对照与其他修辞格的混合应用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及其作用广告中反语现象的关联分析浅析《简爱》的主人公简爱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TV Talk ShowsThe Gothic Beauty and Spiritual Essence of Allan Poe’s Short Stories浅析《蝇王》中的人性黑暗商务信函中委婉语语用功能分析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麦田守望者》成长主题解析《紫色》所体现的“黑人性”从女性个人主义角度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女性人物性格特征比较《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复仇的异同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约翰•福尔斯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局限性分析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其侦探小说《阳光下的罪恶》中的写作手法探讨法国葡萄酒营销与中国白酒营销中的民族特色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Online Subtitle Translation Group《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的语用功能分析从《瓦尔登湖》看“天人合一”与梭罗超验思想以女性主义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中学英语口语互动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A Comparative Study of MTVs in China and U. S.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公示语翻译从合作原则看《傲慢与偏见》中的会话含义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语言变体的翻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两汉译本的比较《看不见的人》中的“暗与明”意象探究中英文化中寒暄语的比较说谎的语用顺应性分析对圣经文学性之赏析关于《哈利波特》中对种族主义批判的研究试析《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方法——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为例试分析《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模式针对基础与学习自觉性较低班级的课堂管理An Analysis of Feminism in Little Women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Buddhism and American Christianity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法”英汉翻译中文化负迁移引起的偏误分析礼貌原则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运用《祝福》两个英译本翻译中文化缺失现象的对比研究Shaw and the Discussion Play回译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Interpretation Class论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差异中西饮食文化中的差异《隐形人》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英国历险小说《所罗门王的宝藏》《飘》中斯佳丽的人物形象浅析从英式桌球斯诺克看英国的绅士文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新加坡英语和英国英语比较研究浅析卡夫卡小说中的荒诞意识汉英道歉语回应之比较翻译腔成因浅探违反合作原则下的幽默效果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人生哲学的主题分析《生活大爆炸》言语幽默语用分析(开题报告+论)现代叙事艺术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对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中简爱的女性主义分析功能视角下商务英语合同英译汉的技巧探析从《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的战争观中法身势语的文化差异研究浅谈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中世纪的典雅爱情:本质、渊源和影响图式理论对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红与黑》中司汤达的爱情观古诗英译中意象与意境的处理西方文化视域中《简爱》刍议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从餐桌礼仪看中美饮食文化差异On the Narrative Arts of Hemingway's Short Stories----A Case Study of"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浅析《到灯塔去》中女性主义思想在两位女主人公身上的体现国际商务谈判中的礼貌原则An Analysis of Hemingway' Religious Complex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简爱性格研究An Analysis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Letter “A” in The Scarlet Letter《双城记》与《呼啸山庄》的家庭主题对比从制度文明起源的角度浅谈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谁能给苔丝提供一段真正的婚姻?—浅析《德伯家的苔丝》的婚姻观浅析苔丝之死An Arch etypal Study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大衣》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中英公益广告修辞手法和效果的对比研究作者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表现的双重人格英语政治委婉语的语用功能试论英语学习中的动机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影响从《西风颂》看英国积极浪漫主义的特征试析《老人与海》的悲喜色彩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Headline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浅析《雾都孤儿》中的现实主义从语言角度分析《功夫熊猫》中中西文化的交融Angel’s Face, Devil’s Heart—The Degeneration of Dorian Gray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萨宾娜和特蕾莎的人物分析美国律师辩护中的预设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红楼梦》颜色词的英译浅析商务金钱语汇的翻译中英寒暄语的对比与研究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A CP-based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s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中安娜的政治困惑分析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红楼梦》中的数字翻译及其文化分析Pursuing a Harmonious Man-Woman Relationship In The Thorn Birds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Wedding Customs 耶稣成为弥赛亚以及被民众接受之原因《看管人》下的“品特式”《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性格分析浅析电视媒体的品牌战略华兹华斯诗歌的精神生态研究—以《丁登寺》为例论《睡谷传奇》中的幽默元素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从目的论的角度比较研究《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 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认知语境对文学文本翻译策略的影响商务信函的写作原则与技巧母语负迁移对中学英语写作的影响《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批判约翰逊词典编纂特色探析论《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文化传统从花语的不同含义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An Analysis of V anity Fai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从《老友记》看美国幽默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Satan in Paradise Lost as a Tragic Hero英语商业广告以及公益广告的语言特点比较战争隐喻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运用中西称谓文化的对比研究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技巧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德伯家的苔丝》环境细节描写的作用The Admiration of Great Gatsby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Euphemistic Expressions i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s中英道歉策略对比研究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On the Dramatic Conflicts Contributing to Eliza Doolittle’s Pursuit of Self-identity in Pygmalion 《呼啸山庄》中的爱与复仇约翰•斯坦贝克女性观流变初探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对英语政治新闻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元认知策略对英语写作的影响浅谈《圣经》故事与英语学习东西方恐怖电影的文化差异Reconstructed Motherhood in Beloved海明威“冰山原理”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及对写作的指导意义高中英语阅读技巧教学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浅析有关“狗”的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英译及方法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商务合同的翻译汉语习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 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 英语外贸信函的特点及翻译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从《印度之行》看福斯特的人文主义思想观中国特色英语词汇翻译及运用分析赫索格与玛德琳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解读索尔贝娄的《赫索格》浅析《愤怒的葡萄》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黑尔舍姆”教育尝试的失败—析石黑一雄小说《别让我走》(开题报告+论)《月下独酌》两种英文译本之对比研究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读书心得——语篇衔接与连贯视角下《瓦尔登湖》汉译本对比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功能翻译学派的兴起与发展,翻译研究越来越注重运用语篇分析理论讨论翻译问题,强调从语篇的层次、功能、语域、衔接以及连贯等方面分析翻译行为,这种研究方式上的转变打破了传统翻译论中只重文本,而忽视语篇功能的观念与做法。
然而,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仍难免受原文形式的束缚,存在译文过度强调形式对等,忽略语篇衔接与连贯等问题,从而造成译文翻译腔浓重,行文艰涩生硬等问题。
因此,本文选择《瓦尔登湖》的两个中文译本,从语篇衔接、连贯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比分析若干案例,分析语篇衔接与连贯在译文中的具体体现,探讨语篇分析理论对译文的重要指导意义。
一、衔接与连贯衔接,又称词语连接,是将语句聚合在一起的语法及词汇手段的统称,是语篇表层的可见语言现象。
从语义层面看,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主要指语篇(话语)中的各个成分在构成语篇时的意义关系,即分析和掌握语篇中某个成分的含义要依托于对其他成分的分析。
从其作用来看,衔接是维系语篇形成的纽带,它把词汇、句子、段落凝聚起来,使它们在语义上保持一致;而连贯指“语段之间或文章句子之间在意义上的顺理成章的关系,这种关系虽然没有语法或词汇的联系,但一定的共同认识可形成连贯性”,也就是说,交际双方(作者/译者与读者)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结构是界定语篇是否连贯的基础。
就其定位而言,张德禄认为:“连贯是语篇的衔接机制和情境语境相互作用产生的总体效应。
”这充分说明连贯在协调语篇结构、衔接语篇意义、发挥语篇的交际功能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般而言,衔接实现的是语言表层的结构形式之间的语义关系,连贯则是语篇深层的语义或功能连接关系。
由此可见,衔接和连贯这两个概念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语篇现象,而是组句成篇中相辅相成、难以隔离的两个方面。
因此,它们在译者确立原作的语篇逻辑意向与信息焦点、译作的语义表达手法与语段意义重心时至关重要。
二、《瓦尔登湖》译文对比分析《瓦尔登湖》是美国著名超验主义作家梭罗创作的散文集,全书共由18篇散文组成,详尽记录了1845年7月至1847年9月梭罗独居于瓦尔登湖畔期间的心路历程。
《水调歌头中秋》英译文之比较研究中秋节和水调歌头是中国文化中两个重要的传统元素,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本篇论文将对《水调歌头中秋》的两个英译文版本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深入探讨中秋节和水调歌头在不同语境下的表达差异。
在选取的两个英译文版本中,一个来自于著名学者罗志瑜,另一个来自于著名翻译家许渊冲。
通过对两个版本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关键词、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等方面的差异。
从关键词和表达方式来看,罗志瑜的版本更加注重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使用了许多描绘中秋节的形象化语言和比喻手法。
例如,他将中秋节描述为“the Mid-Autumn Festival,a reunion of the moon,the sun,and the people”,生动地表达了中秋节家人团聚、共享明月的主题。
而许渊冲的版本则更注重忠实于原文,使用了相对直白的语言来传达原文的意思。
例如,他将水调歌头直接译为“Ode to the Autumn Moon”,尽管简洁明了,但相对于罗志瑜的版本,略显平淡。
从语言特点来看,罗志瑜的版本更富有诗意,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译文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例如,他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译为“May we all be blessed with longevity,even as we share the beauty of this mid-autumn moonlight across the distance of a thousand miles”,这种译法不仅传达了原诗的意境,还通过使用押韵和夸张的手法,增强了译文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而许渊冲的版本则更注重语言的平实性和流畅性,更贴近原文的语言风格。
例如,他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直译为“May we all live a long life, and share the beauty of the moon together even across a thousand miles”,这种译法简洁明了,虽然没有使用过多的修辞手法,但仍然能够准确地传达原诗的意思。
语言从功能目的论角度分析《好了歌》两个英译本王梦函 宋 涛 沈阳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摘要:《好了歌》是《红楼梦》中的经典诗词,其译本受人们普遍关注。
在众多的翻译版本中,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与霍克斯的译本最具研究价值和代表性。
功能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翻译所应采取的方法策略。
本文主要从功能目的论三原则的角度分析《好了歌》的两个英译本。
关键词:《好了歌》;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一、原文简介曹雪芹,清代小说家,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红楼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好了歌》是《红楼梦》中经典的诗词。
它出现在《红楼梦》的第一回中。
甄士隐家业破败后,夫妻俩到乡下田庄里生活。
又赶上“水旱不收,鼠盗蜂起”,不得安身,只好变卖了田产,投奔到岳父家。
其岳父又是个卑鄙贪财的人,把他仅剩的一点银子也半哄半赚地弄到自己手里。
甄士隐“急忿怨痛”、“贫病交攻”,真正走投无路了。
一天,他拄着拐杖走到街上,突然见一个“疯癫落拓、麻履鹑衣”的跛足道人走过来,叨念出这首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二、理论综述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由德国两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费米尔和赖斯创立。
目的论将“行为理论”引入翻译理论中,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其自身的目的,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翻译所应采取的方法策略。
这就是目的论的首要原则——目的原则。
简而言之,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
目的论的另外两个原则是连贯原则,包括语篇内连贯和语篇间连贯。
《荷塘月色》英译本对比鉴赏翻译技巧总结摘要:散文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底蕴和语言魅力,作为作者和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从事散文翻译的译者需通过译文向外国读者展现语言独特的魅力,国家的传统和文化,翻译界对散文翻译越来越重视。
在翻译优美的散文时,译者就像是在描绘一幅画卷,脑中应浮现的不是一行行文字而是一幅图画,该图画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设置的情境,读者应通过阅读译文对作者的感受和心境感同身受。
但如何既能生动形象地再现文章情景,表达作者情感和文章主旨,同时又能展现出作者的文采和语言美是对译员翻译功底的考验。
本文以尤金.奈达提出的“读者反映论”为指导理论,通过鉴赏朱纯深先生和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所翻译的朱自清先生所作的《荷塘月色》,从词汇翻译,句子主语转换的角度总结翻译技巧,希望能够给从事散文翻译的译者们一些启发。
关键词:中国散文;散文翻译;翻译技巧散文既可寓情于景,又可托物言志,既可寄情于事,也可有感而发,分享哲理和感悟。
通过散文,读者可尽观人生百态,感悟人生真谛,体会人间真情。
形散神聚赋予了散文独树一帜的魅力。
奈达认为衡量一个翻译作品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检查译文读者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然后将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加以比较。
阅读译文的人是读者,因此译者本人的主观感觉不可作为衡量译文优劣的标准。
如果译人语的读者对译文信息所做出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原文信息所做出的反应基本相同,这样的译文才是合格的。
如《荷塘月色》一文,读者在阅读译作时应感到自己的思想和心灵已随作者漫步在荷塘边,沐浴月光,欣赏月下荷塘,体会作者当时为国家现状的忧心,一腔爱国热血却为担心家人安危所牵绊的无奈与烦乱的复杂情感。
本文将通过鉴赏和分析朱纯深先生和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翻译的《荷塘月色》两个译本,从词汇翻译,句子主语转换的角度总结翻译技巧。
一、《荷塘月色》译本比较之词汇翻译1.形容词在抒情美文中,形容词是点睛之笔,形容词翻译得贴切与否直接关系到译文能否将读者带入作者所设的情景中。
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以杜甫《登高》的英译分析为例摘要: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翻译的目的是语际的审美再现。
翻译审美再现遵循从感知、理解、转化和再现的过程,成功的关键在于审美主体能否将已经过其加工的审美体验艺术地物态化于译作中,为原语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
从对杜甫《登高》的两种译文的分析,可以见出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
关键词:翻译;审关再现;古典诗歌;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引言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翻译的目的是语际的审美再现(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翻译是一个对翻译客体(sL)的审美信息进行感知、理解、转化和再现的艺术体验过程。
翻译艺术再现的本质是将对原语文本(SL)内省的理解内涵转化为外显的直观形式(TL),也就是为原语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
对翻译而言,翻译审美成功的再现在于主体将已经过其加工的审美体验艺术地物态化(materialization)于译作中⋯(p218)。
这种审美体验来自于审美主体(译者)对审美客体(sL)各审美要素的正确解读、理解,并且在不背离原语文本核心审美信息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审美主观能动性,艺术地、创造性地通过翻译,实现语际的审美再现。
杜甫的《登高》被视为中国传统七言律诗的巅峰之作和经典代表,声韵和谐、意象绝美、意境深远,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要素。
本文拟从对《登高》的两种英译文本的比较和分析,探讨如何在翻译中实现语际的审美再现。
’一、翻译客体的审美解读:《登高》原作分析(一)翻译客体形式美的解读翻译客体的审美构成,涵盖原语文本(sL)所有的(goodness)①,这种美分为两个系统: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089’。
形式系统主要包括音、韵、词、句、章、节等语言形式要素以及sL所呈现的外化物象,即意象的铺陈。
中国格律诗的形式美之关键要素,一是声韵律,二是对仗。
这两点在《登高》中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
请看原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李白《月下独酌》两种英译本的赏析发表时间:2018-10-15T10:07:47.54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下作者:吴欣[导读] 《月下独酌》一共四首,本文只对其中的第一首诗的两种英译本进行对比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人称“诗仙”的代表作之一。
(郑州财经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摘要:《月下独酌》一共四首,本文只对其中的第一首诗的两种英译本进行对比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人称“诗仙”的代表作之一。
此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千年传诵,因此出现了多种英译本以传译其艺术魅力。
其中,著名的汉学家阿瑟威利和许渊冲先生都在此诗的英文翻译上进行了尝试。
笔者在本文中将以这两位大家的译本为对象,从宏观角度来分析译诗中的意象与意境;从微观的角度对两译本的思想内容及音律进行分析和鉴赏,以期与各位共享交流,对诗歌的翻译有所启发。
关键词:意象与意境;选词;韵律;赏析一、引言斯蒂芬•欧文曾说:“诗歌是一种工具,诗人通过诗歌让人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
”诗人李白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是一个能真正能够广泛地从民间艺术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汲取营养,集中提高,最终形成了其独特的风貌的伟大诗人。
本文中的这首诗为一首抒情诗,抒写了作者孤独寂寞、以酒浇愁的苦闷心情。
虽然是以饮酒上月为题材,但是作者是通过这些题材来抒发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的。
它和那些帮闲文人所写的风花雪月的诗作有根本的不同,在那狂歌醉饮的后面隐藏着“愁多酒更少,酒倾愁不来”的忧郁、愤懑的情绪,这情绪多少体现着李白不与封建统治者合作的反抗精神。
因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在诗歌的翻译研究中,很多译者将其译成英文,本文选阿瑟威利先生和许渊冲先生两位翻译大家的译本,从意象与意境、选词及音律韵律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赏析。
二、原诗的创作及背景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作者那时胸怀壮志,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
许多人都妒贤嫉能,对李白大加排挤和诋毁。
苏轼《水调歌头》英译对比分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这首词的内容和形式都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其风格和特点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本文将通过对不同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探讨其翻译的优劣和特点。
《水调歌头》是苏轼在密州任职时所写的一首词,表达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慨。
该词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动人的情感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赞誉。
在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不同的译者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从而产生了多个英译本。
不同的英译本在语言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中,有些译本更注重传达原文的形式和风格,而有些则更注重传达原文的含义和思想。
例如,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英译本更多地保留了原文的韵律和押韵形式,而许渊冲的英译本则更多地强调了原文的意象和情感。
《水调歌头》中涉及到很多中国文化元素,如密州、九天等。
有些英译本更注重传递这些文化背景信息,而有些则较为简洁明了。
例如,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英译本对密州等地名的翻译较为详尽,而许渊冲的英译本则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水调歌头》中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慨,这种情感在不同英译本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英译本更加注重表达原文中苏轼的孤独感和失落感,而许渊冲的英译本则更强调了原文中的豁达和乐观情感。
通过对不同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每种译本都有其独特的优劣和特点。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语言风格、文化背景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才能更好地传递原文的含义和价值。
这也提醒我们在翻译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更好地传递中国文化元素和思想内涵。
当我们在中秋节品味着苏轼的《水调歌头》时,不禁会被其中深邃的思想和情感所打动。
这首词中,苏轼汲取了儒道思想的精华,形成了一种儒道互补的艺术风格,传递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道思想为苏轼的《水调歌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品对Altogether Autumn一文三译就Altogether Autumn 一文三译,总体来看各有千秋。
原文应该是抒情夹有叙事,抒时光易逝,岁月更替之快之情,议己与小女往昔一起种花之事。
细细一想,一切都如同在昨日,仍历历在目,而事实却是弹指间已是数年不再,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今年的花作者还是要种的,但却要一个人孤独地进行着了。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基调应该是一种谈谈的悲而不是欢快和喜悦之情。
其实,作者在行文之中的措辞已经多次暗示了如:put it off as long as possible, hold on to the last days, soaking wet rags, languidly, overcome by nostalgia, full of nostalgia, 以及planted the bulb alone, time machine 等等这些词都反映着作者不愿时光流逝,强烈地想回到往昔有小女绕膝的日子。
而三种译文的题目我认为周仁华的“挡不住的秋天”能体现原文“悲”的情感基调,但还是不够明显。
所以我把它译成“孤独秋更凉”,孤独一词表明作者实际现状,而“秋更凉”是借实写虚,凸显作者心境。
从文体的角度来看,周译和陆译更像散文,行文中很好体现原作的充澈着的情感;而王译却更像记叙文,该用情之处较为干涩,用词犹如路人在讲述。
就细节处理来看,对bulb一词三种译文里处理有二:陆译与周译均为“球茎植物”比王译“洋葱”较好。
因为,“洋葱”照常理该是在菜园里而非“garden”,花与菜该不是同类。
还有,陆译与周译对此有处理过头之嫌(overgeneralization),“球茎类植物”应该包括王译“洋葱”,如果说:王译将“bulb”“归化”得附义过“实”即“洋葱”,则陆译与周译即是“异化”过“虚”即“球茎植物”。
本文主要的空间范围是在“garden”里面,所以应该是以花为主,所以“bulb”应该为“球茎类花”。
关于《爱丽丝漫游仙境》中的诗歌翻译赏析通过对《爱丽丝漫游仙境》中的不同诗歌翻译版本的分析解读,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转换特点,体现出中西文化对语言文字的影响,帮助人们了解作品中翻译的优秀之处。
爱丽丝漫游仙境诗歌翻译赏析《爱丽丝漫游仙境》,主要讲述了爱丽丝的梦境冒险经历。
该书风格鲜明,故事情节虚幻离奇。
作者在文中采用了大量的胡话诗、英国式幽默、英国本土的谚语、诗歌和歌谣等。
这些特点造成了与中国读者之间的隔阂,因为不熟悉英国风俗和文化的中国读者很难理解原文暗含的意义,因此翻译该作品有较高难度。
第一个中译本由语言学大师赵元任翻译,后来还有陈复庵先生的译本以及其他译者翻译的版本。
书中多次出现诗歌,诗歌翻译便成了译者翻译的重点。
如在第十章(The Lobster Quadrille)中有一首叫做“TurtleSoup”的歌曲:Beautiful Soup,so rich and green,Waiting in a hot tureen!Who for such dainties would not stoop?Soup of the evening,beautiful Soup!Soup of the evening,beautiful Soup!Beau—ootiful Soo—oop!Beau—ootiful Soo—oop!Soo—oop of the e—e—evening,Beautiful,beautiful Soup!Beautiful Soup!Who cares for fish,Game,or any other dish?Who would not give all else for twoPennyworth only of beautiful Soup?Pennyworth only of beautiful Soup?Beau—ootiful Soo—oop!Beau—ootiful Soo—oop!赵译本:“体面汤,浓又黄,盛在锅里不会凉!说什么山珍海味,哪儿有这么样儿香。
altogether autumn三篇译文的对比赏析今天,我们来赏析关于秋天的三篇英文译文,它们分别是:《Altogether Autumn》、《Autumn Meander》和《Autumn Enchantment》。
三篇译文不仅有着内容上的各种差异,而且在表达上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Altogether Autumn》这篇译文以一种温柔而又有着浪漫色彩的语言表达着秋的落寞,让我们体会到秋天的另类之美。
作者用充满生机的语言来描绘秋天的美景,将秋的变化和转变展现得淋漓尽致,完美的表现出了秋的多姿多彩。
从该译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秋天的无限哀伤,它使我们以一种深思的心情去体会秋天的独特之美。
《Autumn Meander》这篇译文以一种视觉化和有着味觉的方式,把秋天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 1 -。
第!"卷第#期合肥工业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年!,月./01*23/4564670*7&61879:/496;5*/3/<:$8’=>?(8=>@A =@B %/=CD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从E 天净沙F 秋思G 的英译看文学翻译的多样性茆东莲$安徽大学外语学院H 安徽合肥+I ,,I J %摘要K 文学翻译中普遍存在同一文本多种译文的现象L 文章以马致远的E 天净沙F 秋思G 不同英译本为例H 从文学模糊性入手H 阐明认知语境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H 从而说明文学翻译多样性现象的存在是客观必然的L 关键词K 翻译M 模糊性M 认知语境M 多样性中图分类号K 5I !#)J 文献标识码K 2文章编号K !,,"N I O I -$+,,-%,#N ,++-N ,-/AC P @Q >R @S B >C T’U (>C @S ?C V S @C S ?A B (?C >’A>AS @W ?S Q’U C P @6A W (>B PC S ?A B (?C >’A B ’U 2V C V X A9P ’V W P C BY2/Z ’A W N (>?A$8=P ’’(’U 4’S @>W A3?A W V ?W @B H 2A P V >0A >R @S B >C T H 5@U @>+I ,,I J H ;P >A ?%[\]^_‘a ^K 7A (>C @S ?S T C S ?A B (?C >’A H >C>B?=’X X ’A b P @A ’X @A ’A C P ?CQ >U U @S @A CC S ?A B (?C ’S Bb S ’Q V =@Q >U U @S @A C C S ?A B (?C >’AU ’S C P @B ?X @(>C @S ?S T c ’S d )e T @f b (’S >A W C P @U V A =C >’A B ’U =’A C @f C >AC P @b S ’=@B B ’UC S ?A B (?C >’A ?A QC P S ’V W P ?g S >@UQ >B =V B B >’A ’A (>C @S ?S TU V h h >A @B B?A Q C P @b (V S ?(>C >@B>A >A C @S b S @C >A W2V C V X A9P ’V W P C B H C P >B ?S C >=(@Q S ?c B C P @=’A =(V B >’AC P ?C b P @A ’X @A ’A’U (>C @S ?S TC S ?A B (?C >’AQ >R @S B >C T>B ?d >A Q’U ’g i @=C >R @A @=@B B >C T)j k lm n _o ]K C S ?A B (?C >’A M U V h h >A @B B M =’W A >C >R @=’A C @f C M Q >R @S B >C T 收稿日期K +,,I N !+N ,+作者简介K 茆东莲$!J p #q%H女H 安徽宣城人H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生)一r 引言翻译就是译者经历两轮对话的过程L 第一轮是译者以读者身份与原语文本之间的对话M 第二轮则是译者通过译文与译语读者间的对话L 在第一轮中H 原语文本是以自身的语词r 句子r 结构r 代码构成特定的话语进入对话中H 没有交流的口头语境H 构不成反馈r 矫正H 是一种不对称的对话H 但文学的模糊性特征正好调节了这种不对称L 因为模糊H 文学作品形成了空白和召唤性结构$?b b @?(>A WB C S V =C V S @%H 吸引读者去填充H 去确认s !t H 也就是发现作品的意义L 而读者对文本的填充r 确定是在其认知语境$=’W A >C >R @=’A C @f C%基础上完成的L 因为认知语境的差异H 每个读者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也就各不相同L 文本意义理解之后H 译者自己便根据对译语读者认知语境的假设和判断H 选择适合于译文读者的表达方式来再现源语文本的意义L 译者对文本理解的不同和对译语读者语境预测的不同H 其所译文本自然各有差异L 本文拟以马致远的E 天净沙F 秋思G 的三个不同英译文本为例H 从文学模糊性入手H 阐明认知语境在原文理解和译文输出中的作用H 以说明文学翻译的多样性L万方数据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译文#$%&’&()*+,&-+./0123)4!,56’044!70,8.9’6&.:;<,8=036-4!.’049(0&))3)-!7,’’9-4.!%)734)’0,96!84.’83)6!549))9-!*+4.&)84.’403)-%)6,)483’+=049:3)-+490’9’’+4.:1>.46-4;?’0;@1’035A 307+B 译文C $%&’&()@0,8.+,2403)-,2400&--46,56’044.8049’+4683’+0,’’4)23)4DD ’+46913.9=,&’6,)4;E ,)6403.9’3)1=036-4,2409.F 90:53)-.’049(!9)6,)’+4G 90=9):!9F 04’’153’’5423559-4;A &’’+4’09245540+9.’,-,,)6,8)’+3.9)734)’0,96!’+484.’83)6(,9)3)-!+3.=,)1+,0.4-0,9)3)-!’0&6-3)-’,8906.’+4.3):3)-.&)!G 90’+409)6G 90’+409891G 0,(+,(4;?’0;翁显良B 译文H $%&’&()*+,&-+’.I3’+404623)4.!,564)’044!424)3)-70,8.J *3)1=036-4!G 5,83)-=0,,:!+9(54’+,(4.J %)734)’0,96!83)6G 0,(84.’!=,)1+,0.4J *+4.&)3..4’’3)-!A 0,:4)(9)!G 90G 0,(+,(4!0,9(9)60,9(.;?’0;赵甄陶B 二K 文学的模糊性模糊性是文学的本质属性"模糊性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大量运用!使文本意义具有了未定特性!呈现为多层面和开放式的图式结构!从而展示了文学艺术的时空广延性和艺术韵味!显示出其恒久的魅力之所在"但文学模糊性不是无对象K 无制约的纯自由状态"本质上!它是以某种确定性为前提的"这种确定性是对某种感觉和情感流向的引导!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消除了模糊性!作品才真正获得确定性"实质上!模糊就是一种无表达的表达!是对不可表达之物的反向表达!是通过对可以表达之物的表达L #M "它可以体现在一个作品的词K 句K 篇各个层面上及语法K 意境K 题旨上"?#B 词义的模糊性词义的模糊是由语词的多义性特征引起的!在长期历史文化中生成的语言!其大多数语词负载有多重含义"许多用于文学语言中的语词在表达字面意义的同时!又常暗示其它多重含义"以N 昏O 字为例"有人将N 昏鸦O 理解为N 暮鸦O 或N 晚鸦O 或N 黄昏归来的乌鸦O !但也有人结合N 枯藤O N老树O 的组词特征和作者当时的心境!把N 昏O 理解为N 迷乱K 糊涂O 的意思"再看N 瘦马O 的意义!难道PC C 第P 期茆东莲$从Q 天净沙R 秋思S 的英译看文学翻译的多样性万方数据仅仅是!瘦弱不堪的马"#或许还有!身心交瘁的马"和!失神失魄的马"的含义$甚或是!疲倦的游子"%&’的化身呢()&*语法的模糊性中国诗歌表现在语法上的模糊性尤为突出(中国文字是以形为主的表意文字$没有时态+语态+词性和数的字形变化$而且中国诗歌也不必像英诗一样$一定有主语+谓语+代词和介词等$从而造成了时空关系不明确$意象模糊(,天净沙-秋思.前三行用了九个名词$没有数量词限制$也没有动词+介词作连接(至于该景发生在何时何地$有几只昏鸦$是什么枯树$人家位于何方等等$只能靠读者自己去想像了()/*题旨的模糊性对文学作品的题旨向来是!仁者见之为仁$智者见之为智"(中国历来有!诗无达诂"之说$因为文学模糊性决定了作者意图表达的题旨具有不确定性和流变性(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0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11"%/’(对,秋思.题旨的解读亦如此(它可以是一曲抒发离家之人的思乡之情的小令$亦可理解为游子离乡的失落和惆怅$或是表现了元代文人精神家园的失落$不一而终(三+认知语境与文本理解2345年6789:89和;<=>?@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语境观$他们认为语境)亦称为认知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是受话人对世界的一系列假设的一组$关于物质环境和先前话语的信息$对未来的期盼+科学假设+宗教信仰+逸事记忆+文化观念+对说话人心理状态看法等都包括其中%A ’(认知语境的信息$主要来自逻辑信息)=?B <C<@D ?9E F G <?@*+百科信息)8@C H C =?78I <C<@D ?9E F G <?@*和词汇信息)=8J <C F =<@D ?9E F G <?@*%K ’(语境不是先定的+静态的$而是在话语理解过程中$根据说话人提供的信息$以获得最佳关联为目标$从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中不断提取相关知识的结果(对话语的理解就是将话语信息与在此基础上建构的相关语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第一轮对话$即阅读过程中$读者根据文本所提供的新信息$从记忆中提选出与此有关的信息$建构认知语境$与之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演绎推理$得出文本含义$进而了解文本作者的意图(对本文理解的完成也就是对模糊语言造成的空白和未定性的填充和投射(如以上,秋思.的三种译文中$!枯藤"被分别理解为I 9HL <@8$9?G G 8@L <@8和M <G N 898IL <@8>(!藤"是一个相对比较具体+明确的概念$三位译者从他们的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中找到英语对应词就都是L <@8(而!枯"字这个模糊词在此却不是那么确定$形成意义的!未定点"0什么样的L <@8才可谓!枯"呢#于是三位译者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做出相应的语境假设$即认知语境$结合上下文的信息$分别用I 9H $9?G G 8@$M <G N 898I 予以确定和具体化$我们可以把理解文本的过程简单表示为0新信息O P P 认知语境推理文本意义新信息就是文本的语词+句子+结构和代码$是固定的+不变的定量$而认知语境却是个变量(不同的读者对马致远的生平+元代散曲小令的特点+事件发生的背景+前人对该曲的看法等等的了解以及个人性格+生活经验+审美情趣以及教育文化背景都各有差异$而这一切又正好构成了读者记忆中潜在的认知语境$推导出来的文本意义自然不同$因而该文本意义是多元的+不定的$是随读者所构建的认知语境不同而变化(也因所构建的认知语境不同$译者对小曲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做出不同的阐释$对该诗的意境和题旨得出各自独特的理解和发挥理解(Q H 9<=R <9C N 突出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伤心人的静态画面0翁显良则强调游子正离家远去的失落和有家不能回的痛苦$一种怀恋家人的情绪S 而赵甄陶却描绘出一个疲倦绝望的游子远在他乡茫然若失+满心惆怅的景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认知语境就会有什么样的理解$也就是说$作品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意义$不同的读者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四+认知语境与译本输出认知语境不仅影响译者在第一轮对话中的阅读理解$在第二轮译者和译语读者对话中也起着重要5&&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T T A 年2T 月万方数据作用!任何文学作品被创作出来之后"其意义尚处于晦暗的模糊状态#$%"只有在读者的阅读活动中才得以再现!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理解和被欣赏!他在作品创作时"对读者的语境资源会做一定的假设"以决定什么内容明说"什么内容模糊!从第一轮对话走进第二轮对话的译者"在重构话语信息时"也&应该像任何作家一样"必须考虑目标读者可获及的知识范围和对各事物的期待!这些事物包括世界的结构’普通语言的结构’特定文体的组织结构和规则’社会关系结构及某些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的合适性和不合适性等等!(#)%译者要确定哪些信息是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哪些不熟悉"以便作些必要的知识添加"来填补他们在某方面知识的空白"以此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从而使译文得以广泛阅读"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当然这种适应读者的方式也是因人而异的!*+,-./-,01’翁显良和赵甄陶"应该说都是认真严谨的有较高的汉语言文学造诣的译家"面对同一首诗"却使用了不同甚至相差甚远的表达形式!译文$突破英诗形合的常规"模仿了中国意象诗2译文3放弃了形式"采用了散文释义诗歌2译文4则结合了中西诗歌的特点"既保留了原诗的意象"又遵循了英诗表达方式!那么哪个译文好"哪个译文不好呢5对同一作品的不同译文"我们不能以简单的好或坏’对或错评判"因为任何译作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译者对他所面向的译语读者的文化心态’接受习惯’阅读情趣’文学水平等进行假设后创作出来的"都有其适用性和针对性!译文$中"*+-,./-,01显然想借鉴中国意象诗的手法"通过意象并置’功能词省略"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虽然该手法的借用使译文缺乏节秦感"又不押韵"但可以给西方读者一种新鲜感和异国情调"使中国意象诗体得以传播!译文3中"翁显良的散文体译文形式上没有明显的韵律和节奏"失去了原诗外在的美"但是它摆脱了诗歌格律的束缚"用更直接’更具体的语言"使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的精神"体会该诗的意境!译文4中"赵甄陶以简练’优美的语言"用符合英诗的表达方式翻译"基本上保留了原诗的意美’形美和音美"让译文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国古诗的格律和节奏!因目标读者的不同"同一文本的不同译文没有简单的好或坏之别"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分!就6秋思7模糊语言的翻译而言"译者得考虑到原语读者生活在两个不同的文化形态中"生存环境’教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经历存在很大差别"形成的认知环境不同"即使对同一信息"也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方式!小曲6秋思7中许多模糊的语表信息"像没有数和时态的变化’没有谓语和介词"在译语读者的认知图式上可能会形成空白"无法产生语境效果!这时译者就须在译文中将省去的原文语表信息进行适量的补给!以上三例译文在此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做了些填充"以迎合目标读者的认知语境!翻译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译者连续进行两轮对话的过程!文学模糊性形成作品意义的空白和未定点"使文本与译者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译者在阅读原文过程中所建构的认知语境差异使文本意义理解多样性!在输出译文时"译者对译语读者的语境假设的不同使其采用的表达形式也各有差异!所以说"&一部译作"只能是对原作的一种理解"一种阐释(#8%"不可能成为终极定本!文学翻译必呈多样性!#参考文献%#$%金元浦9文学解释学#:%9沈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89#3%魏崇武96天净沙=秋思7片谈#>%9三峡学刊"$<<?"@$A ;B $CB B 9#4%鲁迅9鲁迅全集@第D 卷A #:%9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B 9#?%E F G ,H G ,I "J-.K L MI 9N G .G O P M 0G ;*L Q Q R M -0P S -L MP M T*L U M -S -L M #:%9/G -V -M U ;W L ,G -U MX P M U R P U G Y G P 01-M UP M TN G K G P ,01Z ,G K K"3[[$9#B %何自然"冉永平9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9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9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3[[$94$CB 89#)%/P ^G ,":L M P 9_M‘S 1G ,JL ,T K ;]*L R ,K G H L L ^L MY ,P M K .P S -L M #:%9/G -V -M U ;W L ,G -U MX P M U R P U G Y G P 01-M UP M TN G K G P ,01Z ,G K K"3[[[9#8%谢天振9翻译研究新视野#:%9青岛;青岛出版社"3[[49@责任编辑郭立锦A 833第B 期茆东莲;从6天净沙=秋思7的英译看文学翻译的多样性万方数据。
识解理论下水调歌头英译本的对比分析作者:张萌萌张忠华来源:《卷宗》2020年第20期摘要: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不同,因此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描述也不尽相同。
本文将从识解理论的辖域背景、视角、突显和详略度四个维度解析苏轼《水调歌头》英文翻译的识解过程,通过分析对比各个译本的差异,体会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识解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关键词:认知;识解理论;水调歌头;英文翻译语言是人类对认知的主观描述,反映其内心的心理活动。
不同的认知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识解过程。
本文采用许渊冲、林语堂与巴顿·华兹生(Burton Watson)的英译本,通过分析苏轼《水调歌头》三个英译本的差异,感受中西方不同的识解方式,体会人主观意识创造性的独特魅力。
1 识解理论Langacker认为,表达相同概念内容的语言,识解方式不同,语义会有明显的差异。
识解是一种多维的现象,包括详略度、背景、视角、辖域和突显5个维度,反映了人基本的认知能力。
王寅在消化吸收了Langacker的识解理论后,从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四个维度凝练深化了翻译中译者的主观创造性。
2 水调歌头英译本的对比分析2.1 背景人在认知事物过程中,与其社会背景、生长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语言深深根植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和历史之中。
由于对于事物的认知不同,语言表达也因此不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许译How long will the full moon appear?Wine cup in hand,I ask the sky.林译How rare the moon,so round and clear!With cup in hand,I ask of the blue sky.华译 Bright moon, when did you appear?Lifting my wine,I question the blue sky.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时节所作,此时作者与其弟已有七年未见,在看到圆月时想到自己与弟弟分别已久。
2019年第6期No.6 2019JOURNALOF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8卷(总第105期)General No.105 Vol.18摘 要: 诗歌《将进酒》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
近年来,《将进酒》备受学术界的关注,学者们已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探索。
然而,系统性地对比研究《将进酒》的英译的尚不多。
从关联论出发,对比分析和总结了《将进酒》的两个英译本,以期对中文诗歌的英译以及中英诗歌的对比研究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将进酒;关联理论;最佳关联;英译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关联论视阈下的《将进酒》英译探析胡彩云,周 静(湖南农业大学 人文与外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文章编号] 1671-802X(2019)06-0081-04诗歌与人类的起源、发展一同前进。
它是一种破灭,抱用世之才而不遇的满腔悲愤,于是借饮酒(二)诗歌鉴赏诗歌《将进酒》属于三五七杂言古体诗,虽篇幅不长,却震古铄今。
迄今为止,《将进酒》已被译成多种语言。
此诗频繁地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如“斗酒十千”、“万古愁”等数词,表现李白豁达的胸怀和豪迈自信的气度,又毫无空洞浮夸之感。
整篇诗歌的情绪基调起落有序,从悲伤到欢乐,从狂野到义愤填膺。
到篇尾时再转狂放,阐扬了其怀才不遇的愁闷与百般无奈之感,反映了其独具一格的美学造诣。
全诗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却不显杂乱无章,让生命的旋律在句式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诗句以散行为主,用“岑夫子,丹丘生”、等精炼的对仗作为点缀,使全诗铿锵有力;押尾韵生、停、听、醒等,使诗歌富有语音的美感和感染力,把诗歌的内容升华得更为具体。
例如诗3. If we don't go fishing, then we won't have any fish on our return.该例句中,Amy对于Harry的回答的解读会根据语境的区别而各异。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Altogether Autumn》两种译文评析提要: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特殊的语言交际过程。
翻译是译者用语言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实质上就是跨文化的信息传递,是一个“示意—推理”的信息交际过程。
针对关联缺失现象,可以通过关联重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翻译实践中所产生的因不同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理解上的障碍,有助于译出更为贴近原文内涵的译文。
本文以《Altogether Autumn》两个汉译文本部分译文作为研究对象,指出在翻译中需要注意语言的环境和深层含义,对一些可能失去示意作用的信息做出策略性的处理。
关键词:《Altogether Autumn》;关联理论;示意——推理过程一、前言翻译是特殊的语言交际过程。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从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交际学等对语言交际进行多角度解释,其研究涉及翻译领域,大大促进了译文的准确性和适应性。
Sperber & Wilson(斯帕伯和威尔逊)(1986/1995)认为交际是一个示意—推理的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信息发布者提供明示信息,信息接受者根据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推理,揣测意图,因此语言交际过程是一个非论证性的逻辑过程[1]。
信息的接受者在获得信息后能否认知其义,主要取决于交际中隐含在话语中的深层含义,不仅要靠信息接收者通过特定语境进行猜测,有时候也需要信息交互的双方相互有所了解。
因为译者所面对的读者不是个别人,而是一群具有不同文化、不同阶层、不同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的人,所以在翻译时需要强化“示意—推理”的过程,对一些可能失去明示作用的信息做出策略性的处理,特别要注意语言的环境和深层含义。
本文拟就关联理论在传达语篇意义方面的作用展开研究,并以陆谷孙和李明各自翻译的《Altogether Autumn》两个汉译文本部分译文为研究对象,揭示出运用关联理论有助于在翻译实践中译出更贴近原文含义的译文,同时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译文中所产生的一些因不同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理解上的障碍。
二、关联理论与翻译Gutt(格特)率先提出将关联理论与翻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各界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发展,充分肯定认知语境、互明、推理性给翻译带来的新启示,并不断拓展关联翻译论。
国内学者包括何自然(1996)、赵彦春(1999.2005)、冉永平(2002)、李寅、罗选民(2004)、何三宁(2008)等。
关联理论要求译者从潜在的认知语境中选择合适的语境假设,从原文的语音层、句法层、语义层和语用层等语言或交际层面中推断原文的意图[2]。
刘靖之先生在《文化翻译论纲》中认为翻译其实就是原文+原文文化背景+译文+译文文化背景+原文作者的气质和风格+译者的气质和风格的混合体。
由此可见,确保翻译文本信息的效度和信度需要考虑诸多因素。
翻译实质上就是跨文化的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语言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
Gutt 认为翻译最好是作为交际来处理。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是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的交流,难免会造成信息阻塞和原文语义的流失,翻译就是一个关联重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遇到关联性缺失的问题[3]。
即使是在译文中有明确含义的信息,也会由于译语读者不同的文化而产生不同的解读和理解。
例如:“钟馗”一词,在汉语中我们都知道是指为民间捉鬼神的门神,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只是译成“Zhong Kui”,外国人一定无法理解,所以要在翻译过程中补充说明:In the folklores, Zhong Kui captured ghosts and evils for the people. It is quite popular to paste the portrait of Zhong Kui up to doors at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三、《Altogether Autumn》中两种汉语译例的对比分析例1、标题:Altogether Autumn译文一:人间尽秋译文二:秋天感怀分析:分析语篇标题有助于揭示主题倾向或意图性[4]。
Altogether是个重要信息,在本文的意思是totally、always。
作者选用此词有多重意思的表达:Altogether 说明不仅此时是深秋接近尾声,而且是女儿少年时代的结束,具有高度概括的功能。
母女关系由儿童—成人模式转变为成人—成人模式后,母亲追忆往昔秋日,怀念着女儿年幼时母女相处的美好时光,这时光一去不复返。
作者用Altogether阐明主题,抒发无奈情思,同时引导读者产生预期的心理感受。
“人间尽秋”四个字充分地描述了无奈的意味,且“人间”二字点出了主题信息是人物之间的关系,可谓传神。
但由于译文意思外延较大,不读全文恐难了解这种无奈实际是一种亲情,容易让人直观地臆测文章内容为某种消极甚或令人颓废的事物。
相比之下,“秋天感怀”四字让人直接感受到秋意中的怀旧情绪,该译文从头到尾意境统一,激发起译文读者的共鸣,将标题与整个语篇主旨有逻辑地贯通。
例2、It’s time to plant the bulbs. But I put it off as long as possible because planting bulbs means making space in borders which are still flowering. Pulling out all the annuals which nature has allowed to erupt in overpowering purple, orange and pink, a final cry of joy.译文一:到了栽种球茎植物的时候了。
我却是能拖则拖,因为栽种球茎得在园篱处腾出空间,而此时篱上仍开着朵朵鲜花。
把一年生植物强行拔起,掐死造化恩赐的紫绛、橘黄和浅红这一片烂漫,阻断自然界的最后欢声,译文二:眼下到了栽种球茎的好时光,但我却能拖就拖,因为要栽种球茎的话,就意味着要在开满鲜花的狭长花坛中腾出空地来,就意味着要把这些一年生植物连根拔起,而这些植物此时正接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在尽情地绽放各种色彩——紫色、橙色、粉红等,这是它们最后的欢声。
分析:任何语篇都受其主题控制和支配,对词义语境化内涵的理解与解释都必须以反映主题的宏观命题结构为依据,每一个语段在反映主题信息的时候都应具备整体连贯性[5]。
a final cry of joy用词令人拍案,充分体现出生命最后的欢愉。
译文一用一系列的动词“拔起,掐死,阻断”,简洁连贯。
但“强行”、“掐死”等动词容易让译文读者产生不协调的认知,不利于反映语篇主旨——母女深情。
译文二将重点放在描述尽情绽放的植物,用“就意味着…”两个排比句表达作者内心的犹豫,从爱花人的视角显示作者内在的宽厚与柔情,从语篇的微观层次上与宏观主题达成一致。
例3、That would almost be murder, and so I’ll wait until the first night frost anaesthetizes all the flowers with a cold, creaky crust that causes them to wither; a very gentle death.译文一:简直无异于谋杀。
所以我要等待第一个霜降之夜,等待花瓣全部沾上一层冷冽的霜晶,蒙无知觉中自行凋零,和婉地寿终正寝。
译文二:连根拔掉它们无异于谋杀。
所以我要等到第一个霜降之夜,那时,所有的花儿将被寒霜麻醉,那冰冷的、嘎吱作响的霜层会让它们慢慢凋零,会让它们温柔地逝去。
分析:该句的语境假设是让花儿随着深秋季节的变化自行萎谢。
译文一遣词精美,诸如“沾上霜晶”、“蒙无知觉”等都体现了译者深厚的文学功力。
译文二充分表现了对原文的“信”的功能,同时具备相当的画面美感,行文柔美流畅兼具母性情怀,与后文相呼应。
原文a very gentle death 体现了作者爱怜之意,gentle修饰death 属于移觉的修辞手法,意在说明死得温柔体面自然,译文用“逝”字完整地表达了这层意思。
例4、Suddenly I think of my youngest daughter, living now in Amsterdam. One day soon she will call and ask, “have you planted the bulbs yet?” Then I w ill answer teasingly that actually I’m waiting until she comes to help me. And then we will both be overcome by nostalgia, because once we always did that together.译文一:突然,我想到如今客居阿姆斯特丹的幼女。
这两天,她定会打来电话来问:“球茎植物种下了吗?”随即我会用打趣的口吻回答说,老妈正等着她来帮忙下种呢。
接着母女双双陷入怀旧的情思,因为从前有段时间我们总是合作下种的。
译文二:突然,我想起了此时正生活在阿姆斯特丹的小女儿。
过一两天,她一定会打电话来问:“球茎种好了吗?”我会打趣地告诉她,我正等着她来帮忙呢。
接着,我们俩就会沉浸在怀旧的思绪中,因为以前有一段时间,我们总是一起种球茎。
分析:作者的意图与原作的内容、结构、措辞之间存在关联性制约[6]。
主题不但决定语篇的整体连贯性,同时受到微观主题的说明[7]。
本文从此处开始脱离铺陈性的状景描述,开始叙事。
在该语段的信息处理中,读者形成以主题为中心的认知整合结构,事件的开始与发展存在着某种关联,景物的铺陈衬托出亲情的背景,感怀之意愈显浓烈。
语境对选词择义产生影响。
由于母女之间的人物关系非常亲密,不适合使用专业化术语。
因此将“the bulbs”译为“球茎”应该比“球茎植物”更合适。
例5、It was one of the last afternoons I had her around because her place in school had already been reserved.译文一:生活中女儿绕膝的下午不多了,因为学校已给她留出一个名额。
译文二:当时她已报到准备上学了,她能伴我身边只剩最后几个下午了。
分析:语境含义的流失和流变的问题在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所构建的语境联系,并不能激发起读者对语境含义的洞悉,无法推出隐性结论,无法获得译者想通过构建这般语境来表达的新信息[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