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教学被动句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83.00 KB
- 文档页数:18
日语被动句与汉语被动句的对应形式在日语及汉语语法中,被动句均表示主语受到动作的影响。
但是,两者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本文将分别介绍日语被动句与汉语被动句的对应形式。
一、日语被动句日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是“を+受身形”。
例1:父がリンゴを食べた。
(父亲吃了苹果。
)→リンゴが父に食べられた。
(苹果被父亲吃了。
)例2:私たちがラーメンを作った。
(我们做了拉面。
)→ラーメンが私たちに作られた。
(拉面被我们做了。
)可见,被动句中的主语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接受动作的对象。
同时,表示动作的谓语动词也发生了变化,成为了受身形,即“变轻音+られる”。
除此之外,当句子中存在“ている”“てある”“てもらう”等构成句法时,若要将其变为被动句,需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转换。
例3:彼がコーヒーを飲んでいます。
(他在喝咖啡。
)→コーヒーが彼に飲まれています。
(咖啡被他喝了。
)例4:部屋を掃除してある。
(房间已经打扫了。
)→部屋が掃除されている。
(房间被打扫了。
)例5:姉が私に漫画を貸してくれた。
(姐姐借给我漫画。
)→私に漫画が姉に貸されてくれた。
(漫画被姐姐借给了我。
)在汉语中,被动句的基本形式是“被+动词+宾语+补语”。
例6:我吃了一个苹果。
→我被一个苹果吃了。
例7:他写了一封信。
→一封信被他写了。
例8:我们打了三场比赛。
→三场比赛被我们打了。
不过,汉语被动句的结构较为灵活,也可以进行结构转化,例如:例9:他对我说了一句话。
→我听到了他对我说的一句话。
例10:我看到了他做的功课。
→他的功课被我看到了。
在这种转化结构的汉语被动句中,主语同样发生了变化,谓语动词则变化为了另一个动词。
同时,宾语变成了被动的对象。
总结:。
日语被动句的“主动”译法探究1. 引言1.1 介绍被动句和日语语法被动句是日语语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句型,它在表达背景或者客观动作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被动句的特点在于动作的承受者成为句子的主语,而动作的执行者则成为句子的主题,这种结构给人一种被动、被动接受的感觉。
在日语中,被动句的构成通常是由“を”+动词的被动形式构成,比如“この本は買われました”(这本书被买了)。
日语被动句的特点使得其在表达被动或者被动接受的语境中非常常见。
比如在描述自然现象、事物的特性、或者被动接受某种行为时,常常会使用被动句。
被动句也常常用于避免具体说出动作的执行者,从而显得客观客观公正。
日语被动句的主要作用是突出动作的承受者,并且通过主动译法的使用,可以更好地体现动作的执行者。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被动句的特点以及主动译法与被动句的关系。
【字数:239】1.2 探讨日语被动句的特点被动句是日语中常见的句型之一,其特点在于强调动作的接受者或者受事者。
在被动句中,动作的执行者通常是被省略或者不重要,重点放在动作的接受者身上。
这种句型在表达客观事实、描述被动行为时非常常用。
日语的被动句通常由动词的被动形式加上助动词“られる”或者“れる”构成。
被动句的谓语动词需根据动词的词尾来变化,同时还要考虑动词的类型及词义。
由于日语的动词丰富多样,被动句的构成要素也较为复杂,需要在实际运用中不断练习。
被动句的使用场景也比较广泛,常常用于客观描述、表达被动行为、强调受事者等情况。
通过被动句的使用,可以使句子更加流畅自然,更加贴合日语的表达习惯。
日语被动句的特点在于强调动作的接受者,使用较为灵活多样,但构成要素较为复杂。
熟练掌握被动句的构成及使用方法,能够让表达更加准确、自然。
在实际学习中,需要注重实践和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日语被动句的特点及运用技巧。
2. 正文2.1 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区别主动句和被动句在日语中是两种不同的句型,它们之间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被动,在⽇语中叫「受⾝(うけみ)」。
1 被动形(受⾝形)的变化⽅法 A 五段动词 把结尾的假名变成相应的あ段假名,然后+れる B ⼀段动词 把结尾的る去掉,然后+られる 要注意,⼀段动词的被动变法和可能形变法是相同的,⽐如,被吃,是「たべられる」,能吃也是「たべられる」,这就要根据具体的环境开区分到底是什么意思。
C 特殊动词 する变被动是「される」,来る是「こられる」。
来る的被动形和可能形是相同的。
被动⽂的⽤法 1 1.「母が⼦供をほめた」 →⼦供は母にほめられた 2.「友だちが私を招待した」 →私は友だちに招待された 3.「社?が⼭⽥さんを呼んだ」 →⼭⽥さんは社?に呼ばれた 第⼀种被动⽂是把肯定句的⽬的语(宾语)做为主语使⽤时的⽤法。
在被动句中,发出动作的⼈的后⾯必须⽤助词「に」,这是固定⽤法,必须牢记。
我⾃⼰起来就是「わたしは7じにおきる」,⾃动词,没有⽬的语,事物⾃⾝的动作。
⽽说「我早上把⼩猫叫起来」就是「わたしはあさねこをおこす」,「おこす」是他动词,前⾯有⽬的语「ねこ」,⽬的语的后⾯⽤助词「を」。
在⽇语中所说的「⽬的语」就是我们所说的「宾语」。
他动词前⾯的宾语后,⽤助词「を」,⽽⾃动词有时也有⽬的语,这个⽬的语后⾯要⽤「に」。
⽐如⾃动词"去"(⾏く),说"去买东西",那么买东西就是"去"的⽬的语,但是不能⽤「を」⽽必须⽤「に」,是「かいものに⾏く」。
2 ⼈の~を〉 Aが Bの X(物)を ~する → 1.「彼が私の年を?いた」 →私は彼に年を?かれた 2.「男の⼈が私のお⾦をとった」 →私は男の⼈にお⾦をとられた 3.「先⽣は私の作⽂をほめた」 →私は先⽣に作⽂をほめられた 第⼆种被动⽂中,多了⼀个"物"。
#p#副标题#e#3 1.新?は?⽇6?に配?されます。
2.この⼯?でテレビやビデオが作られています。
日语被动句的“主动”译法探究日语中被动句是非常常见的语法结构,其表达方式与中文略有不同。
在日语中,被动句的形式是动词的被动形式+を/が+主语。
其中,を和が的选择是根据句子的语境和意义进行分析的。
在翻译被动句时,需要注意被动句所传达的信息以及表达方式与中文不完全相同,下面进一步探究日语被动句的“主动”译法。
日语中被动句的主语通常是动作的承受者,而非动作的实施者。
因此,中文翻译被动句时,一般需要将被动语态转换成主动语态,通过改变主语来表达相应的意思。
同时,翻译时需要考虑到语境和上下文的影响,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1. 在表达含有情感色彩的被动句时,中文翻译通常采用重复式表达。
例如,“彼女に殴られた”可以翻译成“我被她打了一拳”。
此处的“我”是主动语态的形式,前半部分“她打了我”是被动语态的形式,而后半部分重复使用“我”来发泄心情或强调自己的立场。
这种表达方式在中文中非常常见,能更好地体现说话者情感波动及主动控制的意图。
2. 对于被动句中的疑问句,中文翻译需要将被动句变成相应的主动句。
例如,“彼女に何かされたの?”可以翻译成“她干了你什么?”此处的“你”是主动语态的形式,前半部分“她干了什么”是被动语态的形式。
这样的翻译方式能够更好地传达出问话者的疑问以及指责或控诉对方的语气。
3. 对于表示结果或影响的被动句,中文翻译需要考虑到动作的真正实施者。
例如,“川を渡られない”可以翻译成“不能过河”。
此处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形式上是被动语态,但是真正的实施者是自然条件,翻译时需要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种情况。
4. 在表达知识、技能或经验的被动句时,中文翻译通常采用“被……所”或“被……训练”等结构。
例如,“勉強に教わった”可以翻译成“我被勉强地教过”。
此处的“我”是主动语态的形式,后半部分“被勉强地教过”则更好地表达出发言者对于教育水平或教学质量的批判。
总之,中文翻译日语被动句时,需要根据语境、情感倾向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转换,从而更准确地传达出被动句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关于日语被动句中的“に”“から”“によって”的用法摘要:关于日语被动句中的提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的格助词“に”“から”“によって”的用法区分一直就是学习日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对于初学日语的同学们来说很难正确地区分它们的使用方法。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实例来探讨和分析上述三个格助词在日语被动句中的使用异同,以求对日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日语被动句施动者格助词用法异同在《综合日语》第二册的第二十四课我们学习了日语的被动句,在这一课同时出现了“に”、“から”、“によって”这三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表示动作行为主格标志的格助词。
对于初学日语的同学们来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这三个格助词是不是可以任意替换使用?如果不能,那它们在使用上有什么区别呢?以下就这三个格助词在日语被动句中的使用情况进行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1 关于“に”的用法“に”是日语被动句中使用最多的一个动作主格助词,一般情况下都可以用它来提示被动句中动作的施动者。
如:(1)この歌は世界の人々によく知られています。
(2)中華料理は多くの人々に好まれています。
(3)この辞書は日本語学科の学生によく使われています。
如上三个例句中都使用的是“に”这个格助词来表示动作的施动者。
那么到底在什么情况下只能使用“に”来表示被动句中的动作施动者呢?1.1被动句为客观地叙述某一现象在这类被动句中,充当谓语的动词均为他动词,原主动句中的“を”格名词所指称的动作客体做主语,用“は∕が”表示,而在主动句中做主语的动作主体进入被动句后变为补语,一般都用“に”格表示。
当句中的动作主体无需明确指出或不清楚或动作主体非特定的个人时,动作主体(补语)往往被省略。
这种被动句多表示客观地叙述某一现象。
如:(4)緑茶は中国の人々によく飲まれている。
(5)中国がどのように紹介され、日本人の学生にどのように受け止められているか、ぜひ知りたいんです。
1.2被动句中的动词表示直接性、具体性的动作行为在这类被动句中,动词为表示直接的动作性、行为性的词,且动作行为会涉及到对方,这种时候,必须使用“に”这个格助词来提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
中日两个工商业的交流一直占据着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日语翻译也是翻译工作中经常遇到的。
中日两国的文化和工商业交流甚至曾经一度令大量中国学习投身与日语的学习中,但是这些学习日语的学生中能够从事翻译事业的却寥寥无几,因为并不是懂日语就可以做翻译了,这其中还需要学习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在汉译日的过程中,被动式的译法往往是比较复杂的,让人难以理解,在本文中我们着重对被动式的译法进行讲解。
被动式的译法就被动句而言,日语可以看出其形式上的系统性,一般以表示被动意义的助动词形式表示。
而汉语中的被动句则没有表面上的系统,表示被动意义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表达方式为“被”字句,此外还可以通过“叫”、“让”、“给”、“受”、“遭”、“挨”、“所”、“由”、“经”等介词来表示被动意义。
此外,一般认为日语被动句多于汉语,因此,无论汉语原文是否被动,翻译成日语时,均视日语表达的需要而决定是否使用被动形式。
日语翻译原文为主动句,译文采用被动形式在汉语中,用于陈述客观事物或想象的被动句被称为“简略被动句”。
从形式上看,就是省略了被动介词,施事者没有出现。
例此处园林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译文:この庭園はすでに世界遺産リスト登録されている。
例的中文说法是受到西方文字的影响形成的,这个“被”字完全可以去掉。
这类说法目前一般都认为是不规范说法,但已经较为常见。
翻译者可以自己选择,更重视“规范”的,则不用这一“被”字,而要使这文章显得“洋气”一些的,也可以在一些情况下使用。
但这是汉语表达上的问题,从汉译日的角度说,这类句子可以翻译成日语的别动态。
意义被动句有些被动句不带任何被动意义的介词、助词或动词,但是仍然表示受事者受到某种动作的影响,仍具有被动意义。
从表现形式来看,就是原文中本来处于动作对象的宾语被提至主格位置。
它具有如下特点:主语是受事者,而不是施事者,施事者不一定出现;主语多为无生命体或抽象事物,而且是正确的,不能发出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谓语动词是及物的,一般不能是一个简单的动词,往往带有附加成分。
日语被动句的“主动”译法探究
日语中的被动句是指动作的承受方并未被明确表述,而是由动作的发出方间接表达。
在翻译中,被动句是需要注意的语法结构之一。
在欲准确翻译被动句的同时,也需要根据
具体的语境和句子结构,进行灵活的语法和意义转换,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表达的自然度。
下面,就具体探讨一下日语被动句翻译时的“主动”译法。
一、语法结构
日语中的被动句是由“被动助动词+动词的辞書形”构成的。
被动助动词有几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られる”,其次还有“〜せられる”、“〜させられる”等。
下面是
两个例句:
1. 私は日本語を勉強されています。
(我正在学习日语。
)
(他让我们等待。
)
可以看出,日语中的被动句没有明确的主语和直接宾语。
因此,在翻译中需要根据上
下文的意义和动作发出方的人称等因素,来确定被动句的主语和宾语。
二、“主动”译法
1. 被动-他は誘われた。
(他被邀请了。
)
在被动句中,“他”是动作的承受者,但是在主动句中,“他”则变成了动作的发出者。
将被动句转化为主动句,需要采用被动主语“に”来表示动作的发出方,同时还需要
根据动作的发出方的人称和数量来确定主语的变化。
主动-私は花を摘んだ。
(我采了花。
)
3. 被动-宿題を忘れられた。
(忘了交作业。
)。
中日被动句对比分析中日被动句对比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和日本是两个东亚国家,但他们在语言结构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尤其是在被动句方面,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中日被动句的结构和用法上进行对比分析,以便帮助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
一、中文被动句1.1中文被动句结构在中文中,被动句是一种虚拟语气,由“被”动词+及物动词的宾语+受事者的宾格+受事者的变体或者“被”动词+及物动词的宾语+受事者的宾格组成。
例如:这本书被我读了(被+动词宾语+宾格),这本书被我读完了(被+动词宾语+宾格+宾语补足语)。
1.2中文被动句用法在中文中,被动句通常用于表达“某物或某人受到某人或某物的动作”,即表达“主动方”和“被动方”之间的关系。
例如:这本书被我读了(表示“我”是主动方,“这本书”是被动方)。
二、日文被动句2.1日文被动句结构在日文中,被动句也是一种虚拟语气,由“される”(表示被动意义的助動词)+ 及物动词+ 受事者+ 受事者变体组成。
例如:この本は私に読まれた(される+ 动词+ 宾格+ 宾格变体),この本は私に読み終わられた(される+ 动词+ 宾格+ 宾格变体+ 助動词“られる”+ 动词宾语补足语)。
2.2日文被动句用法在日文中,被动句通常用于表示“某人或某物受到某人或某物的影响”,即表示“主动方”和“被动方”之间的关系。
例如:この本は私に読まれた(表示“私”是主动方,“この本”是被动方)。
三、中日被动句对比分析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文和日文在被动句的结构和用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首先,在中文中,使用的是“被”字和宾格来表示被动意义;而在日文中,使用的是“される”助動词和宾格变体来表示被动意义。
其次,在中文中,被动句通常用于表达“主动方”和“被动方”之间的关系;而在日文中,被动句通常用于表示“主动方”和“被动方”之间的影响关系。
最后,在宾语补足语方面,日文要求宾格前必须要有一个宾格变体来补充它的意思。
浅谈日语被动句的学习难点汉语被动句中,“他被老板解雇了”,“那件事让他女朋友知道了”,“花瓶叫她给打碎了一个”等被动句的表现形式很多。
其中“被”书面语色彩较浓,口语中也常常用到“叫”,“让”。
日语的被动句基本分为直接被动句和间接被动句。
其中间接被动句又分为自动词的被动句和他动词被动句。
日语被动句的被动形式是由谓语动词后续表示被动的助动词“(ら)れる”构成的。
同时,日语的被动态对于主语,施事者和动词的使用上有一定的限制。
1 日语被动句的类型1.1 他动词的直接被动句施事的动作行为直接作用于他人的被动句是直接被动句。
直接被动句谓语动词多由他动词充当。
这与汉语的被动句对谓语动词的要求一致。
(1)次郎は太郎に殴られた。
/次郎给太郎打了。
(2)彼はみんなに愛されている。
/他受到大家的喜爱。
(3)わたしは先生に褒められた。
/我被老师表扬了。
1.2 他动词的间接被动句动作间接地影响了主语的被动句,多表达遭到了伤害和受到了某种影响。
(1)田中さんはすりに財布を取られた。
/田中的钱包被偷了。
(2)隣に三階建てを建てられて、うちは日当たりが悪くなった。
/隔壁建起了三层楼,我家的采光不好了。
(3)電車の中、私は隣の人に足を踏まれた。
/在电车里我被旁边的人踩了脚。
1.3 自动词的间接被动句动作行为间接地作用于他人的是间接被动句。
用于间接受到影响。
(1)夕べ、友達に来られて宿題が出来なかった。
/昨晚朋友来了,我没有做成作业。
(2)雨に降られて、風邪を引いてしまった。
/被雨淋着了,感冒了。
(3)涼しい風に吹かれて、気持ちがよかった。
/吹着凉风很舒服。
2 日语被动句产生误用的原因日语被动句中的许多误用是受母语影响而产生的。
且日语被动句的错误类型较多常见的类型如下。
2.1 日语被动句中对于情感变化的表达认识模糊汉语中带有“被、受、由”等被动标志的被动句,通常一般都可对应译为日语被动态,但也有例外,这恰恰是易错之处。
例如,表示情感变化“弄,惹,逗”等及物动词而构成的表达被动意义的句子。
日语被动句若干方面的探讨所谓的被动句指的是在描述一个动作或者作用的主体对被作用的其它事物发生作用时,并不是将动作主体、即动作的发出者当作句子的主语来描述,而是将动作作用的对象当作句子的主语来描述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日语中要表达一个被动意义的时候,是通过添加助动词「れる、られる」来表示被动的意义。
但是,日语中的被动句的结构和它所起的作用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它能表示很多丰富的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文和日文当中的被动句式进行比较,来研究被动句的种类及被动句的结构。
本文主要将被动句分为单纯被动句和间接被动句来进行讨论。
所谓的单纯被动句指的是将主动句中的宾语变成被动句中的主语的被动句。
例如:(1)幼稚園のとき、いろいろな友達が私をきらっていました。
(2)私は幼稚園の時、いろいろな友達にきらわれていました。
在这个例子当中,主动句(1)的宾语「私」变成了被动句(2)中的主语,而主动句中的主语「いろいろな友達」则是伴随着「に」一起出现在了被动句当中。
我们把这样的被动句称为单纯被动句。
日语中还有下面一种被动句:(3)子供たちは雨に降られて、途中から引き返した。
(4)私は友達に学級日誌を読まれてしまった。
例(3)和例(4)的下划线部分所对应的主动句分别是「雨が降った」、「友達が学級日誌を読んだ」。
被动句当中的主语「子供たち」、「私」在并没有作为宾语出现在它们所对应的主动句当中。
我们把这样的被动句称为间接被动句。
在日语中经常被称为「利害の受身」。
单纯被动句是将原来主动句中的主语从主语的位置拉下来而以宾语来充当被动句中的主语。
与此相对,间接被动句当中的主语并不在它所对应的主动句当中出现,而是后来添加上去的。
在这一点上,间接被动句和添加了主语的使役句相类似。
如「加藤さんは子供をがむしゃらに勉強させた。
」和「加藤さんは子供にがむしゃらに勉強された。
」被动句中的动作执行者名词句在单纯被动句当中,它所对应的主动句当中的动作执行者的名词句一定会伴随着格助词「に」出现在被动句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