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现状及展望
- 格式:pdf
- 大小:68.42 KB
- 文档页数:3
城市管理学循环经济名词解释
城市管理学循环经济是指在城市管理中,通过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模式。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名词解释:
1. 资源循环利用:指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使之再次进入生产和消费循环中。
2. 废弃物处理与回收:指对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处理和回收利用的工作,包括垃圾处理、废水处理、废气处理等。
3. 循环经济产业链:指由资源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再生利用等环节组成的经济循环链,旨在最大化资源的价值和利用效率。
4. 生态设计: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 绿色建筑:指在建筑物的设计、建造和运营过程中,采用环境友好的建筑材料、节能技术和生态设计,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6. 循环农业: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回收养分和循环灌溉等方式,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7. 低碳交通:指采用低碳能源和环保交通工具,如电动汽车、共享单车等,减少交通排放,降低城市碳排放量的交通方式。
8.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指城市自然环境为居民提供的各种生态功能和价值,如空气净化、水资源保护、自然景观等。
9. 可持续城市发展:指在城市管理和规划中,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旨在满足当前和未来居民的需求,同时保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10. 环境管理:指对城市环境进行科学管理和监测,包括环境影响评估、环境保护规划、环境监测和环境治理等措施,旨在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态可持续性。
循环经济论文闭环供应链论文:循环经济和闭环供应链理论摘要:资源枯竭预期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已经成为限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我国企业发展产品回收和再制造需求增强。
另一方面闭环供应链理论逐渐走向成熟,本文简要介绍了闭环供应链理论及目前的研究状况。
关键词:循环经济闭环供应链产品回收一、发展循环经济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能源问题日渐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虽然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增长迅速,新能源比重逐年攀升,但能源供应仍长期不足,2008年缺口达2.5亿吨标准煤。
此外,据资料显示,在已探明的矿产中可开采年限,铁矿约70年,铜矿约69年,钨矿约18年,原油约19年等。
资源大量依靠进口已经成为中国的现状,2008年用于进口矿物原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支出达1692.42亿美元。
另一方面,工业的迅速发展也给我国的环境带来沉重负担,2008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2416511万吨,工业废气排放403866亿标立方米,产生工业物体废物190127万吨。
我国已开始进入家用电器报废高峰期,每年理论报废量超过5000万台,报废量年均增长20%。
综合上面两个问题,从国家战略层面而言,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倡导产品回收和再制造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二、产品回收立法和闭环供应链理论我国于2009年颁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将于201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汽车回收和再利用立法目前已被列为国务院重点立法内容。
实际上倡导废旧产品回收和再制造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如欧盟1997年制定《废旧汽车回收法令》, 2003年出台《废旧电子产品回收法令》;美国上世纪90年代先后出台《循环经济与废旧物管理法》和《信息产品废旧产品回收办法》;日本也制定了《家用电器回收法》。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已有学者介绍美国再制造行业的经验,提出发展再制造行业是发展中国家获得技术的重要途径,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发展,闭环供应链理论日渐成熟,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关于推进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的日益恶化,循环经济已成为一种解决当前问题的重要途径。
为了推动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前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本报告总结了我们的调研结果,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调研方法1.定量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企业在循环经济方面的实践情况、效益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共收集了100份有效问卷。
2.定性调研:采取访谈方式,深入了解企业在循环经济方面的做法和问题。
三、调研结果1.循环经济实践情况:在调研的企业中,有60%的企业进行了循环经济的实践,包括废物再利用、废品回收等措施。
2.循环经济效益状况:调研显示,进行循环经济实践的企业中,有80%的企业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且大多数企业表示循环经济对于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有很大的帮助。
3.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调研发现,循环经济在我市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企业普遍存在对循环经济政策的了解不够,缺乏相关知识的培训与指导。
其次,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不完善,企业缺乏合作伙伴,导致资源无法形成循环利用。
再次,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管理机制还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和奖惩措施。
四、建议与对策1.增加宣传力度:加强对企业和公众的循环经济政策宣传,提高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理解。
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开展循环经济知识普及活动。
2.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政府应加大对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加强对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监管,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
3.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循环经济领域的法律法规制定和修订,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提供法律保障。
加大对循环经济的监督力度,建立奖励机制和惩罚措施,推动企业自觉遵守相关法规。
4.加强企业培训: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培训力度,提高企业循环经济意识和能力。
组织专业的培训机构或专家为企业提供循环经济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培训。
*关于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重点方向陈从喜(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北京,100812)我国从1998 年开始引进,到2002 年引起国家高层重视,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全国推行。
本文综述了国外循环经济概念产生的背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对循环经济的需求、循环经济引进和研究情况以及国家推行循环经济的重点方向,以期对国土资源领域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宏观的背景参考。
一、国外循环经济概念产生的背景循环经济的概念是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E.Boulding)提出的,主要针对的日益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
他是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而分析地球经济的,从而提出了宇宙飞船经济。
为了生存,飞船必须不断重复利用自身有限的资源,才能延长运转寿命。
地球好比是宇宙中一个孤立无援的系统,与太空中的飞船一样。
两者的共同特征都是不断消耗其内部的有限资源,一旦资源殆尽,就会毁灭。
因此,在这样的经济中,人必须在一个循环的生态系统中找到他的位置。
20 世纪60 年代,发达国家开始进入后工业化时期。
在全世界仅有不到五分之一人口进入现代化社会的情况下,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继续增长的重大约束。
循环经济的提出启发了关于资源与环境的国际经济研究。
1972 年罗马俱乐部在发表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中指出,自然资源,尤其是稀缺自然资源,将制约发展直至最终将使其停止而达到增长的极限。
这份报告首次正式向世界发出了警告:“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按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的增长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一百年中发生”。
1983 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开始研究“没有极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于1987 年提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
报告提出了按生态*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全球资源战略研究开放实验室开放课题成果之一①据2004 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系统的自然规律,循环利用自然资源,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我国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分析作者:邓瑶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3期一、循环经济内涵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由物质平衡理论,在封闭的经济系统中,一个时间段内由经济系统排入自然环境的残余物的物质量必然大致等于从自然环境进入经济环境的物质量。
其推论是经济系统排放的残余物量大于生产过程利用的原材料量。
发展循环经济要求遵守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即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再循环。
二、我国农村经济现状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70%以上的农业大国,因此,重视农业问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不是依靠生产效率的提高,而是依靠包括资源在内的生产要素的扩张实现的,属于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我国存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等问题,各种资源紧缺的情况将会频繁出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式日益严峻。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资源高消耗和过度利用、生态退化、环境恶化、农村生产要素污染严重、传统农业生态体系被破坏、农村居住环境脏乱差、农副产品等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农业人口人均资源贫乏,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人类需要,打破了封闭的传统农业生态体系,使农业内部物质能量循环流动的链条中断,物质能量大量流失,并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城市管理学循环经济名词解释(一)城市管理学循环经济名词解释在城市管理学中,循环经济是指通过有效的资源回收利用和废物再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并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的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的理念在城市管理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下面是一些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名词及其解释:1. 资源循环利用(Resource Recycling)资源循环利用是指将废弃物或废料进行分拣、回收再利用的过程。
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节约能源,降低环境污染。
例如,将废纸进行回收再造,可以制造新的纸张产品;对废旧塑料进行回收再利用,可以制造塑料制品。
2. 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再生能源是指利用自然界中可再生的资源来产生能源的方式,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与传统的化石燃料相比,再生能源使用对环境影响较小,且能源供应相对稳定。
例如,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供电使用。
3.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碳中和是指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与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等行为,使某一特定活动或机构的净温室气体排放达到零的状态。
通过碳中和,可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降低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某城市将大量公共交通工具替换为电动车,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实现了碳中和。
4. 生态城市(Ecocity)生态城市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城市模式。
生态城市在城市管理中注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并且通过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例如,生态城市可以建设自然湿地、提供绿地,以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
5. 循环经济产业园(Circular Economy Industrial Park)循环经济产业园是指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立起的以资源回收利用、废物再利用为特色的产业园区。
循环经济产业园通过集聚循环经济相关企业,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资源的协同利用和价值提升。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再利用。
本文将从循环经济的概念、原则和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是指通过循环利用、再生利用和再制造等方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经济模式。
与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更加注重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和延长使用寿命,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的原则1. 资源优先循环利用原则:将废弃物视为资源,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将其转化为可再利用的材料或能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2. 产品优先再制造原则:通过设计和制造高质量、可再制造的产品,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3. 废弃物资源化原则:将废弃物作为资源进行资源化利用,通过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等方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环境污染。
4. 系统优化原则:通过优化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循环经济的实施方法1. 建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培育循环经济企业,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利用。
2. 加强废弃物分类和回收利用:通过加强废弃物分类和回收利用的管理,提高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填埋和焚烧。
3. 推广绿色设计和循环制造:通过推广绿色设计和循环制造技术,降低产品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4. 建立循环经济政策和法规:制定和完善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政策和法规,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采取循环经济的行动。
5. 加强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加大对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水平,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循环经济的意义和影响1. 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循环经济通过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生态环境。
2. 促进经济转型和升级:循环经济可以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循环的方向转型,提升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于循环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尊敬的领导、各位委员:我在此向大家汇报我所负责的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循环经济是指在资源利用过程中,物质和能源的生产、使用、消费和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过程中,通过技术手段、制度安排和市场机制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物质利用率,并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一种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由于循环经济涉及到各行各业,实现循环经济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配合。
因此,我负责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着力打造循环经济大格局,加强政策引导,创新循环经济模式和技术手段,健全循环经济体系,促进循环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形成循环经济新局面。
一、政策引导我们注意到,政策引导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
在政策的引导下,各行各业将更加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从而逐步实现循环经济的理念。
因此,我们建立了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其中包括:建立循环工业园区,加强固体废弃物的分类回收,推广节能型、环保型产品,鼓励发展再生资源利用等。
二、创新循环经济模式和技术手段创新循环经济模式和技术手段也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这方面,我们采取了多种举措,例如,发展循环农业、循环渔业、循环建筑、循环制造等,同时加强循环经济领域的技术攻关和应用创新。
例如,我们研发了新型绿色材料,开发了循环农业技术,应用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来指导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健全循环经济体系健全循环经济体系是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积极推进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包括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和生态链,实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加强循环经济产业的协调发展以及改善循环经济投资环境等。
四、推动循环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推动循环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是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要素。
我们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建立了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机制,加强环保法制建设和环境监测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双向融合。
发展循环经济的事例
循环经济是指通过最大程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和最小化浪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
以下是一些发展循环经济的事例:
1. 垃圾分类回收
垃圾分类回收是循环经济的基础,包括有机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等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
通过垃圾分类回收,可以减少垃圾对环境的破坏,节约资源,还可以推动新型循环产业的发展。
2. 农业废弃物处理
农业废弃物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通常被视为废弃物,但实际上可以通过生物质燃烧、沼气发电等方式转化为能源和肥料,实现资源再利用。
3. 节能减排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高效节能的科技及设备应运而生。
电动汽车、LED灯等节能产品在生活中越来越普及,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
4. 可循环材料利用
废旧物品可以变废为宝,通过加工、回收等方式转化为可循环的材料,如纸张、塑料、金属、玻璃等。
这些材料在新制品的生产中可以再次利用,减少资源的消耗。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社会全体人士的共同参与。
发展循环经济调研报告2篇姓名: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发展循环经济调研报告2篇“十五”以来,地区农业生产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较好形势。
XX 年地区农村经济总收入71.39亿元,较XX年增189.3%,年均递增13.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98元,较XX年增184.6%,年均递增13.04%,呈现出增产与增收同步、质量与效益同增、改革与发展同进的新局面。
地区农业生产方面开展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应该是比较早的行业,早在80年代就开始回收农膜,近年又将农村户用沼气技术引进、推广,并开展高标准节水灌溉项目,大力提倡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推广农家肥、沼肥等有机肥,发展无公害和有机绿色优质特色产品。
一、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取得的成绩1、沼气发展,成效突出阿克苏地区户用沼气的发展自XX年开始试点以来,经过XX年和XX年的稳步推进,户用沼气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建成8000多户,今年在地区增加3000户的投资,地区8县1市都有了沼气项目,累计户数达到2.3万户左右。
它的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单从保护植被来看,如果按照地区1.3万户计算,减少6.5万吨/年林木或树根的砍伐,相当于7万亩林木的常年生长量,保护林地13万亩;每口沼气池每年可提供1万公斤优质沼肥,可满足2--3亩农田的用肥量,可使4万亩土地提高肥力,增加负熵。
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一口沼气池可以节省燃煤2吨/年,按照300元/吨计算,节省600元/年,如果用沼气灯照明,按照1灯/户计算,每月可以节省电费4元左右,每年按10个月算,每年可省电费40元,如果把沼液用于施肥即可以增加植物水分和肥力又可以起到防治病虫的作用,沼气项目在地区实施以来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拥护和支持,结合“三改”,达到了农业生产无害化、生活环境优美化和农村能源利用持续化的目的,减少了流行病和传染病的传播。
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汇报(共5篇)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汇报(共5篇)第1篇: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情况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情况年我市选定并实施了25个循环经济试点项目。
这批项目总投资54807万元,预期年销售收入87731万元,年利税21259万元。
其中,农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5个;工业类节能、节水项目6个,工业类废气、废渣循环利用项目9个;产品和技术开发类项目5个。
项目达产后,可节约标煤15.91万吨;综合利用磷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渣127.7万吨;综合利用黄磷尾气5650万立方米;减排CO2、SO2等温室气体43万吨;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9.17万吨。
16个年度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在年度也取得了比较好的进展。
其中,有9个基本完工,7个开工建设,黄磷尾气制甲酸、甲酸钠以及磷渣石膏砖等重点项目均已建成投产。
年准备第一批实施了18个循环经济试点项目。
这批项目总投资40959万元。
第2篇:循环经济工作汇报一、基本市情#地处河南省西部,1981年建市,总面积112平方公里,总人口16.09万,现辖两个镇、五个街道办事处。
年综合经济实力居河南省第7位,是河南省经济扩权县市、对外开放重点市、信息化建设试点市和"郑洛工业走廊"重点发展城市,先后被评为第二届、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100个县市。
今年元至七月份,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9.9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1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26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858元。
二、总体发展思路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实际出发,确立了"围绕一个目标,实施两大战略,建设三大基地,突出四个重点,全面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
在发展目标上,我们根据经济规律,提出了"建设经济强市,力争年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具体把握是十年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翻三番:年经济总量比__年翻一番,这个目标已经实现;到年实现第二个翻一番,经济总量达到50亿;到年实现第三个翻一番,经济总量达到100亿。
循环经济百度百科循环经济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和污染,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再利用,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核心理念是“废物就是资源”,通过将废弃物转化为新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消耗。
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循环经济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主要是针对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利用。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循环经济的概念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2002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循环经济”战略,将其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循环经济的实践应用循环经济的实践应用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资源回收利用、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等。
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循环经济可以通过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和再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在节能减排方面,循环经济可以通过推广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排放。
在生态建设方面,循环经济可以通过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循环经济的未来发展循环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未来,循环经济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循环经济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应用。
同时,循环经济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全球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应用。
结语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它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再利用作为核心理念,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和污染,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应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提高交通设施的可持续性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加速和交通需求的增长,交通设施的可持续性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各地采取了一系列的循环经济措施来改善交通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本文将围绕可持续性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展开讨论,以探寻提高交通设施可持续性的有效途径。
第一方面,提高交通设施的循环利用率是实现可持续性的重要举措。
在交通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中,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对于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种可行的实践经验是通过回收再利用的方式,将旧交通设施中的材料重新利用于新的建设项目中。
例如,废弃的路面材料可以经过再加工后用于新的道路建设,减少了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
此外,采用可再生材料也是提高循环利用率的有效方式,如使用再生橡胶制造道路胶泥,减少对天然资源的依赖,同时提升了道路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第二方面,推动能源的可持续使用是提高交通设施可持续性的关键。
交通运输是能源消耗的重要领域,因此,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至关重要。
实践经验表明,采用清洁能源技术可以大幅减少交通设施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例如,使用太阳能光伏板为交通信号灯供电,采用电动车辆运输乘客等措施,都是有效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此外,结合智能交通系统,优化道路交通流量,减少车辆拥堵和燃油消耗也是值得尝试的方法。
第三方面,借助信息技术促进交通设施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一种创新实践经验。
传统的规划和管理方式往往存在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问题,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实时数据和智能决策,从而实现交通设施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通过建立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实现交通信号、道路监测等设备的联动,可以根据实时交通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提高道路利用效率。
另外,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交通出行数据,可以更好地规划道路和交通设施的建设,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交通系统的整体效能。
综上所述,提高交通设施的可持续性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包括提高循环利用率、推动能源可持续使用和借助信息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
2012年第6期总第216期
ForeignEconomicRelations&Trade【区域经济】
城市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现状及展望王艳尹建中(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城市循环经济是城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城市循环经济
理论和实践现状进行综述,从理论上对城市循环经济的内涵、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对特定类型的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进行了阐述,并对部分城市试点实践进行了概述,从理论和实践发展趋势上对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关键词]城市循环经济;指标评价体系;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5-0067-03
作者简介:王艳(1987-),女,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形势更加严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近几年,城市循环经济作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形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一、城市循环经济理论综述(一)城市循环经济内涵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潘鹏杰(2010)从对城市的界定出发,结合循环经济的本质对城市循环经济进行了分析,认为城市循环经济是以提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核心,以高效利用资源和防治环境污染为出发点,以3R(reduce,reuserecycle)为原则,使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消费方式由过度型向节约型的根本转变,经过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另有一种观点将城市循环经济纳入城市生态学的范畴,认为城市循环经济是按照循环经济理论和城市生态学原理,以污染预防为出发点,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通过调整城市产业结构,转变城市生产、消费和管理模式,用生态链条把行业与行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有机结合起来,把城市的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和城市管理统一组织为生态网络系统。(二)城市循环经济体系
国内外对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理论研究也体现出不同的侧重点,或者从循环经济的不同角度,或者从城市内涵的界定、城市经济社会构成等切入点进行分析。张旭(2003)认为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城市循环经济体系构建应该从政府、企业、技术、社会公众等各构成要素方面进行;从城市组织管理系统,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方面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加快绿色技术开发和废物回收试点工作。张世英等(2006)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加入了生态环境因素,提出了城市循环经济建设应包括生活垃圾循环利用、企业内部循环圈和企业之间循环圈。张鹏等(2008)认为城市循环经济体系构成包括社会保障系统、技术支撑系统、基础设施系统和绿色产业系统,主张完善城市循环经济系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三)城市循环经济类型
1.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
资源型城市面临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显而易见。目前国内对于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典型矿业城市(或城市群)的发展模式选择的实证研究、矿业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研究等。李梅等(2007)对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循环经济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煤炭城市循环经济要从煤炭资源整个生命过程中按照“3R”原则生产运作和管理,实现全程生态化。这一观点是循环经济在煤炭型城市中的具体应用和实践,将煤炭型城市循环经济在广度上进行了延伸。王志磊(2011)通过对黑龙江省煤炭城市的发展现状,提出了5R发展模式(即Rethink、Reduce、Reuse、Recycle、Re-
76王艳尹建中:城市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现状及展望ForeignEconomicRelations&Tradepair)。这种模式紧密结合煤炭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
题,是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普遍模式在煤炭型城市发展的典型应用。王翔宇等(2008)认为矿业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应该立足于资源,在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基础上,寻求一种低能耗、高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将循环经济立法、政府导向、企业履责以及非政府民间组织等纳入矿业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该研究扩大了矿业城市循环经济的内涵,突破了矿业城市循环经济局限在矿业或资源开发利用的观念,是对矿业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有益探索。刘清臻、于长立(2010)以河南省平顶山市为例对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洁净煤生产是平顶山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首选模式。曾丽君、隋映辉(2011)对中国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聚类实证研究,构建了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作了较为完整的评价。2.沿海城市循环经济我国沿海地区城市发展普遍受资源环境制约,发展循环经济是沿海城市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的重要思路。目前对我国沿海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包括循环经济理论支持、发展水平评价实证研究等。俞斌、沈毅俊(2007)基于欧洲各国循环经济实践对我国沿海城市循环经济发展作了分析,认为我国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既要渗透欧洲各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又要重视各城市发展的特殊性。诸大建、邱寿丰(2007)鉴于我国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还缺乏有效定量分析工具的现实,引入生态效率的概念,对上海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为上海市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参考。赵峰(2007)基于传统循环经济评价方法在循环经济发展时滞性方面的失灵现象,以青岛市为例对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动态评价研究。在指标体系中加入了区域比较性和资源禀赋性,采用过程神经元方法对青岛市城市循环经济进行了动态评价。郁利燕(2010)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17个沿海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将城市规划纳入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影响因素中,提出转变城市规划理念引导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观点。3.城市群循环经济目前对于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针对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研究,侧重对城市间循环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和发展水平的比较。向云波等(2008)通过对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了影响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和以往研究城市群循环经济评价和差异分析有所区别,为研究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许春香、张加恭(2008)引入了循环经济“发展度”的概念,对珠三角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程度和效果进行了分析。循环经济发展度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为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理论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是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创新。吴未、黄贤金等(2006)对江苏省13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通过建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得出新的结论,对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动因和发展方向提出了思考。二、城市循环经济实践现状(一)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发展
我国从2005年10月开始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2007年开展第二批试点,围绕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对第一批试点进行了补充和深化。从第一批试点开始,各省市开展了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探索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实践形式,从整体上推动了全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山东省为例,2007年山东省为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全面完成循环经济试点任务,印发了《山东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培育了一批循环经济型城市、园区和企业。(二)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典型城市
(1)上海市。上海是我国最早引入循环经济的城市,在国内最早研究和实施城市循环经济。目前上海市循环经济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就,清洁生产工作和生态工业园区的试点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2)贵阳市。贵阳是在全国第一个提出建立循环经
济型城市。2002年贵阳市决定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同年5月,被国家环保总局确认为全国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首个试点,2004年初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认为全球惟一的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目前贵阳市的循环经济发展已经取得很大成效。(3)日照市。日照市2007年被确定为山东省循环经
济试点市,被国际环保总局批准为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市。多年来日照市一直秉持生态城市的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取得显著成效。日照市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贯穿到企业、产业和社会三个层面,形成了企业为点、产业为线、社会为面,“点—线—面”整体推进的格局,形成了沿海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日照模式”。三、城市循环经济指标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一)系统法
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基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根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从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和废物排放指标四个方面进行了测度。该评价指标分宏观经济和工业园区两方面,为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依据。但是该评价指标主要针对工业中的资源产出和资源消耗等问题而提出相应的指标,而忽视了循环经济发展中所涉及的其他方面,不能全面反映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王璐(2008)以循环经济理论为研究基础,对循环经济进行了系统分析,详细介绍了城市循环经济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性,得出城市循环经济系统评价重点在资源循环利用和减轻环境负荷的结论。对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三个层次,通过此评价指标可以评价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水平,为城市循环经济良性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但是该评价指标体系存
86